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城市发展规模

浅谈城市发展规模

浅谈城市发展规模
浅谈城市发展规模

浅谈城市发展规模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城市问题”开始变得日益严峻,“城市病”滋生出来,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进而, 探索最佳的城市规模成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什么样的城市规模才是最合理的呢?经过前人无数的探索,最佳的城市规模并没有得出定论,但是,在这探索历程中,人们对于城市的发展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尽管没有找到最佳规模,在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优化城市建设方面,找到了更有利的理论依据,这将为以后的城市发展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病资源优化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蔓延精明增长大城市小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城市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城市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创造和传承文明、集聚和享用财富以及人口和繁衍的最主要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在经过了前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时期、后工业社会时期之后,在上个世纪末,城市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生产力、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结果,是城市在经历近代工业革命而催生的产物,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秩序的农村自然经济桎梏,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由此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以我国城市发展为例,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个城市必然会由小城市朝着大城市的方向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从最初的17.92%,到2001年上升为37.7%,截止现在最新的得到的我国城市水平已超过50%,而城市的个数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不断加速之中,显然,这也意味着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越来越多,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等等,随着这些超大型城市的不断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下降、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失业上升、贫富悬殊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相继产生,使得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对未来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感到强烈的不确定和深刻的不安,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都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良因素。

进入20世纪以来,两项发明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一个是电梯,一个就是汽车,电梯是摩天大楼的出现成为可能,汽车则通过越来越多的公路使城市在大地蔓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强调“边缘城市主义”,交通出行主要依赖于交通工具尤其是小汽车,强化了城市蔓延的发展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城市蔓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发展方式,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建设成本增加,农田被占用破坏,出行距离延长,交通设施成本投资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又一系列显而易见的问题。同时,由于距离的拉长,低密度的居住环境对于居民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市分化的程度,贫富差距,阶级分化变得愈加明显,而相对于市中心而言,由于各类设施资源的向外转移,市中心的凝聚作用减弱,各大型商业也随之向外迁移,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市中心反而有可能发展成为贫民窟或者犯罪率极高的地方。城市无限制无秩序的向外蔓延,在空间规模上得到了扩大,但是却并没有将城市最原本的意义展现出来。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埃德蒙·培根(Edmund Bacon)在其著于1960 年代末的《城市设计》中首先便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抱负的表现。与之相较而言,城市应该是人们乐于谈及和展现的话题,而非各种城市问题的代名词。

从最初城市的出现开始,到现在地球上无数城市的兴建繁荣,城市的发展建设成了人们最关注的地方,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拆”得太猛,90

年代至现在“建”得太快。2001—2009 年间,我国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水涨船高,开发商对旧城改造的力度加大加快,不少旧街区和老宅老房院以及城中村被拆除,旧貌换新颜。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文化出现沙漠化现象,一是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如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院落、名铺名宅、里弄胡同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消失了,城市失去了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二是开发商热衷于噱头,搞什么“巴黎印象”、“罗马花园”等高档楼盘和效仿西方建筑形式与风格,使一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地区出现“异国他乡”的观感,缺乏了中国本土文化和家园特色;三是由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长官意志影响,造成一些规划与建筑设计引进或由外国人操盘的,往往脱离国情、脱离实际地标新立异的办公大楼、广场、地标建筑、展览馆、会堂等,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四是不少城市布局形式与街市风貌雷同,出现似曾相识和“千篇一律”现象,使得原有的本土建筑文化正在大拆大建中消失,不能充分体现各自城市的独有特色和城市文化。这些现象,在大城市与特大城市中明显存在。相较而言,中小城市由于城市规模的限制,同时发展速度受到经济、经济、文化的制约,以及当地居民的共同的归属感、认同感的差异性不大,反而在城市建设上能够传承历史的文化风貌,更能创造出城市特色。

然而,纵观城市的发展历程,无论大中小城市,其各有利弊,那么,城市规模究竟有多大才是最佳的呢?

18世纪末,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其城市化进程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上开始出现种种问题,例如土地所有制、税收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农民流入城市造成省事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英国政府以“城市改革”和“解决居住问题”为名,攫取政治资本,授权当时的社会活动家、现代城市规划之父——霍华德进行城市调查和提出整治方案。受当时英国社会改革思潮的影响,霍华德就以上出现的中中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改进方案,进而著述《明日的田园城市》。在这这本书中,霍华德提出了一个有关建设田园城市的论证。他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只有限制城市的盲目扩张,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形成以“城市——乡村”结合的田园城市发展模式。其中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无论是土地的使用范围还是人口的容量,都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的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的这一田园城市理论是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针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并对后来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影响深远。

20世纪中期,美国在体会到“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后,面对现实存在

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针对城市无节制、无规律向外扩大规模,提出了“精明增长”的发展策略,开始朝着“填充式开发、紧凑化发展”的方向转变,其目标是要达到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更加注重对于城市边缘区农田和其他开敞空间的保护,注重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和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支付能力。“精明增长”是通过规划紧

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多样化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努力控制城市蔓延。基于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土地农田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等现象。

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个数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之中,进而各类城市问题一一显露,如何理性地进行城市增长,是否存在最佳城市规模?我国也必须的面对这一现实的问题。

世界银行组织的专家们经过一番认真研究,在《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坦承:“从来还不能清楚的证实城市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也就是说,从城市出现到发展

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最佳城市范例,即最佳城市规模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尽管前人曾对城市的最佳规模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是其结果都是徒劳的,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因素是多元的,是各种外界条件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然而,这并没有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尽管未能得出最佳城市规模,其各种理论却在城市的发展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城市的优化建设。

在城市的规模上无法得出一个最终的定论,那么面对现如今的大中小城市,发展哪一类的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呢,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呢?

根据城市的定义可知,现代的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业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是各类企业的集合体,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必然会反映到城市身上。根据企业规模经济原理可以知道,一个城市如果规模过小,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必然较低,城市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提高,并且相比之下,城市的投资成本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它的综合性外部影响力也就越大,所能吸引聚集的能量也会随之变大,这将会更突显出大城市的中心作用,这正如首都北京,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其特有的磁体效应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资源等等,同时这对北京周边城市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当然,北京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城市问题,诸如交通的拥挤,水资源的缺乏,地价的昂贵等,但是纵观国内外的各大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避免的,在城市发展的探索阶段,这必然将成为相当重要的一环。与之相比的小城市,人口不多,交通不算拥挤,房价也有能力支付,但是因为自身各因素的局限性,抓不住良好的机遇,城市的发展必然将会受到限制。

对比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可知,无论城市的大小,在城市发展中都是各有优缺点,但是权衡利弊会发现,大城市自身的优势会更明显一点,因此,大城市在发展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明显高于小城市。针对此种情况,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也由次发上转变,大城市集约发展,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而中小城市理应强化功能,健全体制,进行合理发展,通过二者的相互协调,达到区域的平衡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首要问题。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兴城市骤增,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土地浪费等诸多问题与日俱增,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这些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城市建设走上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cit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futur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issue. The original city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emerging cities increased, but following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gradati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te land by the day, and do well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deal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came to a scientific,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countries and people’s concer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好形势。但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让城市建设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有效的措施。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 1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十大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2-08-16 18:03:05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十九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二00八年北京峰会”上提出,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出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将达二十个等十大新的发展趋势。 连玉明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源泉。未来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也必然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未来三十年中国城市将呈现十大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人口突破十亿大关,住房和就业成为城市两大难点。到二0二五年,中国城市化率将接近百分之六十六,城市人口达到九点一五亿。 二是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巨型城市将达到二十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首先进入巨型城市行列。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成为大城市痼疾。 三是城市群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四是流动人口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二0二五年,中国将新增城市人口三点五亿,其中流动人口将超过二点四亿。 五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城市经济,中国城市将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 六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引擎。 七是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主流,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城市民主化进程加快。 八是临空产业及空航新城建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0二0年中国民航

机场将达到二百四十四个,将形成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机场群。 九是环保和生态将成为宜居城市的首选。城市宜居还必须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房价三大难题。 十是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城市完成多样化应急任务和城市治理任务繁重而艰巨。 连玉明强调,未来三十年不仅是中国城市的加速发展期和成长关键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特别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为城市的潜在风险,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来源:城市规划网)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觉醒---反思---挑战---确立---里程碑 《寂静的春天》:觉醒;《增长的极限》:反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挑战; 《我们共同的未来》:确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程碑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与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增长与全面进步 可持续性:自然为基与世代公平 3.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质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的污染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的总过程。 4.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借区域而立,区域依城市而兴。 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5.区域可持续发展:指一定地域(国家、地区或其他特定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般 可持续发展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与反映。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发展的内涵既包括城市社会发展,也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和保持、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③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是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7.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构成:人口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 子系统、经济子系统。 8.生态足迹: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全球的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吸纳人类所 排放的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9.战略:赢得战争胜利的目标。 策略:赢得局部或某一战役的底层目标。 10.战略管理: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 标的行为。 11.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 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以及识别威胁的过程。④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⑤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⑥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12.战略的作用:计划、计谋、模式、定位、观念、各种用途的混合。 13.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分为:⑴保证经济增长,特别是健康状态下的增长;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⑶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⑷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⑸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⑹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⑺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平衡。14.《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社会和经济;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加强各主要群 组的作用;实施手段。 1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经济增长至今仍然未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即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模式。这种增长模式给我国造成的问题与全球性的后果是一致的,特别突出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复习进程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 —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年 6 月 21日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了既有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可持续特性,在详细讨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比势,认为在大中城市建设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交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政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规划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面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产生的问题如:

城市规模和城市职能

城市规模有大有小,其原因是什么?城市规模与城市职能有什么关系? ,内因:1.地形因素,有些城市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或河流、高山阻隔等自然条件因素(如用地、河流阻隔等)的影响,城市规模会比较分散或者相对较小;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交通是城市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手段。),有的城市受交通线影响,城市地域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向外扩展,最终形成条带状城市形态,这些交通线也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3.能源资源因素,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现代城市能源以电力为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电能、燃油、天然气等)和资源(矿产、水、土地等),城市规模的大小更取决于能源和资源是否能持续供应。4.基础设施的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规模。所谓规模容量: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资源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决定的能够容纳的最大人口规模;即需要突破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5.城市的性质和结构,要以一定的城市规模为前提,而城市规模又要以一定的城市结构为内容。外因:1.政策因素,国家的政策也能影响到城市的规模大小,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如今都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了;2.人口因素,除了城市本地人口外,还有大量外来人口也能影响到城市的规模,如广东的很多沿海城市由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使得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 二、城市职能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又是由城市为外部服务的经济活动决定的。城市职能常随社会经济发展或自然资源、交通运

输、供水、用地等建设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第一级行政中心--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对外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都和现代文化名城,丰厚的历史遗迹与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相融合,构成北京特有的文化职能。北京是伞国第二大综合性产业城市,是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许多工业部门在全国2.第二级行政中心--省会城市 省会城市是中国各省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历史上也多为各种行政管理中心。省会城市由于其行政职能产生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向心力,形成与其行政职能相一致的经济职能;大部分省会城市都是省域内最大的综合性产业城市和省域文化中心。省会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特征,体现了中国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规律。各个省会城市作为省域行政中心3.第三级行政中心--地区级行政中心城市和地级市 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加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职能,北京的城市职能正发生着显著变化。首先,北京的金融职能、信息中心职能不断加强,各种金融机构、大型投资公司不断削E京汇集。其次,重型工业比重下降,向低耗能、少污染的机械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耐用高档消费品工业发展。北京还是全国最大的交通和通讯枢纽,是国际、国内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地区级行政中心城市是省会城市以下的次级行政管理中心城市,同时也是省域内次级经济、文化中心。到1994年,全国共有地区级中心城市168个(不包括省会城市)。在地区级行政中心城市中,大部分是由传统州府发展而来的,是历史行政区划的延续。这类城市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职能多样,多为综合性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传统联系,有较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综合服务职能较强。另一类地区级城市是由于某种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发展而聚集了一定的人口、设施、资金,或借助于国防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属新兴工业,其行政职能等级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省会城市由于自然环境、发展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其经济职能类型与职能规模有较大差异。其中一些省会城市已发展成为大区域经济中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这些城市包括沈阳、哈尔滨(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武汉(华中地区经济中心城市),广州(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西安(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重庆(西南地区经济中心城市)。而另一些位于偏远地区的省会城市,城市规模较小,经济辐射范围也较小,在全国职能体系中影响力较弱,如拉萨、西宁、银川。 除上述省会城市外,上海、天津、重庆三个直辖市和大连市、宁波市、厦门市、青岛市、深圳市等5个计划单列市,是非省会城市中具有大区域经济及文化职能的城市,在中国城市职能体系中占有省会城市或比省会城市更为重要的地位。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化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浅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张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资源严重缺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等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途径 英文翻译: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focus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y of our country cit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same time,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so is faced with population expansion, sever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challenge.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curren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的内要因素的协调发展。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集地和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构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为一国发展的主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框架下加以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活跃起来。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94环球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体就是“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等城市建设思想被提到日程上来。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环境问题对世界、全球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正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探索可行的对策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缺乏、浪费,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紧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据查目前有2/3的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尖锐。按中央提出的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仅有2700万亩土地可用于建设。能源问题日益突出,2000年来我国原油年均增速超过8%。我国资源利用抵消和粗放有目共睹,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适宜的人居环境。环境问题不仅恶化居民的生存环境,而且家具了自然资源的人为短缺。 (二)经济结构失衡,增长过于粗放,缺乏竞争力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一)中国城市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1950年代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的相对落后,国家采取了“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实行城乡分治,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1950~1978年中,虽然工业化水平增加了27个百分点,但城市化水平仅增加了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城市化明显加速。改革开放初期,返城人口激增,城市化提速,1978~1985年的8年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大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长吸引了巨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15年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又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国家通过户籍、社会保障一系列改革,城市化进一步加速,至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6年间提高了6.28个百分点。 1.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受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1949年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达6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调整城市区域布局政策,工业和城市布局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比重1978年下降到47.9%,19851985年进一步下降到47%。改革开放以后,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突出,也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发展迅速,至2004年东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达到52.1%。21世纪初,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加速,其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98年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18.3%。 2.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特大城市发展迅速,其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36%上升到1965年的44.9%,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则由25.5%下降为15.6%。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大城市服务业功能萎缩,人口相对减少,到1978年其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7.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山下乡人员返城,特大城市人口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所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到1985年达到39.3%。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活跃,与农村连接紧密的小城市也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其占城市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4.1%上升到1985年的17.0%。但是由于贯彻限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方针,到1998年特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36.6%。21世纪以来,国家对大城市的限制政策放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998~2004年大城市、特大城市占城市总人口比重分别提高了3.3和2.9个百分点。 3.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 旧中国城市多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或殖民半殖民地经济中心,共同特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寄生性和消费性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生产,国家对部分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上海等特大城市过剩的消费服务功能被转移到内地城市,其他城市也加强了生产性建设,城市工业生产加强。1950年代后期,城市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城市的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被强调,消费功能被进一步削弱或取缔,城市工业也进一步重工业化,形成畸形的产业结构;各城市之间也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纷纷建立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达到自我供给、自我平衡,导致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趋同。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各行各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市场作用日益扩大,城市经济也逐渐由

论城市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论城市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城市建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建筑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文章分析了“短命”建筑、“低品位”建筑、非节能建筑对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地,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城市急剧变化,人口增长,城镇扩张,新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建筑正在不断地淹没自然空间、居住小区缺少阳光、绿地、通风等、城市形象的破坏、城市能源消耗的加大等,使本来快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又增添了几分压抑感。由此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短命”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 2007年初始,全国范围内就开始不断充斥着爆破拆除的声音。1月3日,始建于1994年的广州天河城西塔楼被拆除;1月6日,有“西湖第一高楼”之称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楼被爆破,其使用寿命仅仅为13年,对于一些新时期的年轻建筑,使用时间不足二十年,就进行拆除,却是在正常拆迁改造中出现的不正常的情况。所涉及的社会影响以及后果是不容忽视的。“短命”建筑不仅造成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产生的垃圾量更对城市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建筑垃圾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占用土,降低土壤质量 建筑垃圾以固体非可燃性物质为主,在处理上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垃圾。目前没有一些专门的厂家或行业来对其进行处理,许多城市建筑垃圾未经处理就被转移到郊区堆放。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厂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厂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其中包含有城市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随着地表渗入土壤中,从而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如过滤、吸附、沉淀、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使污染质残留在包气带土体内,造成郊区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碎石块也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了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了土壤的结构,降低了土壤的生产力。另外城市建筑垃圾中重金属的含量较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这有可能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提高。

城市用地规模总结

总体规划专题之一 哈尔滨市城市用地规模 (2000-2020) 哈尔滨市规划局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院总体室

一、用地规模发展史及现状 1、地理位置: 哈尔滨位于我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沿岸,呈狭长带状。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哈尔滨城区的地理中心位于南岗区省政府一带,东经126°39′20″,北纬45°44′24″。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所处纬度最高,且位居最东端。全市辖7个区和阿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依兰、方正、木兰、通河、延寿12个县(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域东西长约32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12公里,最窄处仅20公里。哈尔滨市区面积为1660平方公里。哈尔滨市城区为211平方公里。 2、用地规模发展史 哈尔滨市城市发展来自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在用地上,1898年帝俄征用城市建设用地4500公顷(从江岸—香坊),1901年扩展到新市街征地3400公顷,1903年又在埠头区征地5700公顷,合计136平方公里,尽管征地面积较大,1906年实际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仅12.7平方公里。 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铁路通车以后,原有驿道的作用逐渐为铁路所取代,铁路沿线形成了许多新的居民点,一些原有居民点也因此而发展。加上此期大批外国移民、商人不断迁入,至1905年哈尔滨人口已达11.3万人,也使哈尔滨市初具规模。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城区主要分布于松花江和马家沟之间,集中于今道里、道外、南岗三区的中心地带。以南岗地区为中心的新城区迅速发展,旧哈尔滨城区(今香坊区)则无大变化,马家沟以东和偏脸子以西基本未得到开发。南岗地区的建筑大多为铁路所属,市区基本沿铁路线方向发展。道里地区以外国人居住为主,街区由方格形路网组成。道外地区以中国人居住为主,建筑物密集,路网亦呈方格网状。至1928年,哈尔滨人口数已达38.4万左右,城区占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

浅谈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国外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纷纷组建了城投公司。正确认识城投公司产生运作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城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城投工作者,我一直对城投公司的发展进行着思考。 一、城投公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城市经营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治理模式。将一个城市看作企业的做法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美国的城市经理制,即市长由管理专家担当,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企业的管理模式。随着城市经营在发展中的城市化中兴盛起来,主要用来解决城市快速集聚所产生的资金短缺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 我国城投公司的产生也约有十年时间,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向西,各大城市陆续都成立了城投公司。如此之举,大有城市建设非城投公司莫属之势。然而,不毋讳言,各地城投公司成立几乎无一离不开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理念的灌输。正是在“开发性金融”理念的指导下,以及先成立城投公司的实践中,后成立的城投公司便纷纷加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城市建设中。 二、城投公司的概念和特点 (一)城投公司的概念:

首先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是城市资产市场化的载体,受城市政府授权或委托,统一负责城市资产投资和经营活动,担负着城市资产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的责任。 (二)城投公司成立的出发点: 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又是城市建设的投资者,既是城市建设的经营者,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的不合理格局。 将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结束城建基础设施投资与经营中的权责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是经营性项目,即具有收费能力并可取得合理利润,具有还贷能力的项目。这类项目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如市政收费道路和桥梁等。 2.是准经营性项日,即收费偏低、无法完全收回投资,难以完全靠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项目。这类项目附带部分公益性,要通过政府适当贴息或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如供水、供气、教育产业化、轻轨系统等。 3.是非经营性项目,即产品或服务无偿提供、无回报的公益性项目,建设这类项目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市场调节难以对此起作用。 (四)城建项目的筹资形式三大类: 1.政府投入型(城建税费等财政预算收入,各级财政补助) 2.项目直接融资型(证券市场,特许权经营等)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标准答案

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 1.城市化的核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工业化或非农产业化 o B.居民点的出现 o C.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o D.资源的充沛 ? 2.无序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城市群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郊区化 o B.城市群间本质上并无经济分工、协作的关系 o C.城市群间的就业与通勤存在紧密联系 o D.城市群呈现连绵形态 ? 3.我国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环境恶化 o B.房价过高 o C.生活服务设施外延 o D.城市核心区空心化 ? 4.在我国人口数量达到()可称之为大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万人—20万人 o B.20万人—50万人 o C.50万人—100万人 o D.100万人以上 ? 5.由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经济学家廖士(A.Lsch)共同提出的“中心地理论” 是指()。(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在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B.在研究城市发展中,以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为发展核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C.在研究城市布局时,首先确定中心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o D.在研究城市扩张时,探索最优资源区域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 6.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相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早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o B.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o C.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提出生态城市理念 o D.在城市化水平相对不高时,出现逆城市化 ?7.()是指人口就业和产业活动通过非农化过程,实现人口从就业岗位上从事的农业活动转变成非农业活动,以及居住的形态从乡村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国际大都市 o B.城市化 o C.城镇化 o D.核心商业圈 ?8.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矛盾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随着人口而增长的需求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 o B.经济增长方式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o C.城市化提高过程中,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 o D.人口转移与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矛盾 ?9.下列关于我国未来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要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以此来提高城市化率

浅谈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策

浅谈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策 摘要:通过对《城市经济》课程的学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自身对城市发展状况的充分了解,在今后10——15年,我国将有超过3亿的人口迁移到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也将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化将处于高速推进阶段。但是,人类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所谓的“现代化困惑和危机”:经济发展目的性迷失、文化价值规范缺失、资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人口膨胀、粮食安全、公共卫生、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仅是针对其中某个领域的问题,而是从发展伦理的高度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核心命题,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顾当前利益的最大化而贻害后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耕之田、可兴之业、可居之所,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与同等工业化程度的国家相比还相当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状况,违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剧了城市生态与环境的恶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以便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地融入城市化战略,有力地促进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在《城市经济》中,我们了解到,城市化并不是农村人口简单地向城市迁居,而是几亿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自然历史进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意义本身。城市可持续发展蕴涵着经济社会形态转型的可持续性,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 总结在《城市经济》中学习到的内容,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这一个问题,我们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空间经济问题。这就联系到,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特征所表现的聚集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城市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结构的关系、城市结构演变如何引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变化、城市与城市系统外部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城市环境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现实问题。

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浅谈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于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our country city changes a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city planning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city construction, city planning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guarantee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society, economy,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china’s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important role of city planning is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ity planning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引言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

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观察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首先,清洁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的主要形式。近200年来,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扩张,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熊熊燃烧中得以实现,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 其次,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将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模式。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废弃物,人们生活的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 第三,城市的运行将具备“感知”和“自适应”能力。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 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第四,知识型服务业将成为城市未来产业的主要形态。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越过70%。未来的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第五,城市带、城市群(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和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 一.未来3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 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来看,国内的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是从资源开发起步的,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其次,沿海地区的产业密集度高,企业之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低。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小,社会管理成本低。西部地区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总水平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低,管理成本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有望缩小。政府投资的倾斜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收入的提高。东西合作的加强、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活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而且能够提高工资水平。随着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人口将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向东部地区流动,西部地区的人口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分子”增加,“分母”减少,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相应东部地区的“分子”“分母”同比例增加,因此二者的差距是有望缩小的。 (二)三大城市群继续主导中国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 (三)一大批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新的城市群不断涌现 省域范围内将形成多个经济中心,规模不等的城市大都是相应不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它们不仅集聚着区域内先进的制造业,也是区域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对区域的经济活动起着调节、辐射的作用。(四)京广线中段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望崛起(五)中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趋势(六)国际合作继续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二、未来30年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趋势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并逐渐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发展也将出现多样化的态势。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交通试卷75分答案

1、城市扩张会导致人地矛盾() 正确 错误 2、城市发展应该“以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正确 错误 3、轨道交通是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4、城市高强度向外扩展,强度很高、密度不低() 正确 错误 5、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先于于城市扩展() 正确 错误 6、目前世界城市人口还不到全球总人口的一半() 正确 错误 7、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错误的。() 正确 错误 8、交通的本源是实现人的移动而不是车的移动。() 正确 错误 9、城市蔓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 正确

错误 10、城市规划与交通要从各自为政转变为一体化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11、城市空间变大的同时应拉大人们出行的距离() 正确 错误 12、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正确 错误 13、我国城市化扩展速度全球领先。() 正确 错误 14、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增加道路宽度,以便利更多车辆通行。() 正确 错误 15、机动车通行环境越好,城市交通就越先进。()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人均GDP增长速度与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 正确 错误 17、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国家。() 正确 错误 18、长期以来,城市交通对于城市规划是配合关系。

正确 错误 19、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是一种落后的模式。() 正确 错误 20、今后城市发展要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优先。() 正确 错误 21、全球城市化已经完成,农村人口不再减少() 正确 错误 22、日本东京是以机动车公路交通驱动城市中心布局的() 正确 错误 23、城市发展模式应从单一中心变为多中心() 正确 错误 24、理想状态是城市居民由被迫出行到选择出行() 正确 错误 25、轨道交通是中国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26、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 正确 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