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谁来决定城市发展规模

谁来决定城市发展规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2798028.html,

谁来决定城市发展规模

作者:叶昌元

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年第01期

当我拜读《城市人口综合测算》这部书稿时,脑海里浮现出在京西门头沟区夜宿的情景。

有一个周末,我住在著名景点潭柘寺旁的一个“农家乐”里。楼下是一条河沟,干涸得几近焦枯。房主告诉我,只有到了夏天,河里才有水,但时间很短。这里的自来水限时供应,只有到了每天的下午5点才会来那么一阵儿。房主一边放水,一边介绍:原来河里四季有水,自从山上开采煤矿后,断了水脉。第二天一早,我便匆忙逃离。我有个切实的感受:没有资源的支撑,什么旅游、招商、发展,统统谈不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翟宝辉教授所著的《城市人口综合测算》这部书稿“沉淀”多年后终于出版了。该书以北京市为例,指出北京人口压力过大、资源过度消耗,造成生态耗竭、土地沙化、地表板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绿化隔离区被蚕食、容积率过高、文化保护区和景观受到破坏等。

该书的第一个宝贵之处是突出了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承载力决定城市发展规模。书中提出:城市生态承载力是资源状况、技术水平、体制机制和生活质量的函数。其中,每个函数变量又包括不同的子变量,如资源状况包括本地资源和输入资源;生活质量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环境质量和健康水平等。

该书的第二个宝贵之处是给了读者一个认识城市的综合视角:复合生态系统辨识。“复合生态系统辨识”这个词看上去很学究,但是仔细研究发现,它是全方位分析和认知城市的概括。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从部门角度看城市、从行业角度看城市所形成的机械、分割的城市观点,有利于形成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和城市正常运行的逻辑。

记得前一段时间,作者在《生态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从“城市内涝”到“海绵城市”引发的生态学思考》(注1),形象地解读了这种城市的辨识思路:

跳出城市看城市,看到的是城市形态,密集的建筑被道路、广场分割开来,再被道路、河流联接起来,水体、公园绿地穿插其中。当一个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和老城区连接起来,或者若干个新区齐头并进,城市规模成倍扩大。

当深入到城市内部,才会发现城市地上是建构筑物,地下是一套完整的设施,它们时刻不停地运转,支撑着城市的运行。有了这样一套设施,城市才可以举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比如APEC会议、G20峰会、奥运会、世博会等,人们才可以去听音乐、购物、看病、上学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