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
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二元介质模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知识复习教案精修订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届高考地理第一轮 考点知识复习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大气受热过程。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景观图或区域图示,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现实,以等值线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风向图为载体,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结合特定条件下气象数据或气象图像资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特点及其影响。4.结合区域判读或有关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名 称 特征界面 A层 ___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 ____千米 a______ b古 登堡界面

_ B层___ 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 部存在c____________, 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 层 地 核 分C外核、D内核 2.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 A____ ____ 岩 侵入 岩 岩浆侵入 ______________冷凝 形成 花岗岩 喷出 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 成 _________ B________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 碎屑物质经搬运、堆 积、固结成岩形成 ________、砂岩、 页岩 C________岩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 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 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 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 ? ??a表示 b+c表示外力作用 d表示 e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 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 物质循环。 知 识 体 系 考纲解读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 划分及其特点。2.理解三 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点。 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 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实线N:纵波。 分类传播特点

考点应用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所通过物质的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 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较快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横波(S)固体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不连续 面 深度 (km) 地震波的速度变 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 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 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举例分析最薄最厚处的地壳)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 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 很大 解读图文详解P41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比缺少硅铝层,密度更大。2.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考点应用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2)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 [误区警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比较

多孔介质中泡沫流动等效数学模型

多孔介质中泡沫流动等效数学模型 陈国;廖广志;牛金刚 【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卷),期】2001(020)002 【摘要】An equival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that can describe the foam flowing rules in porous mediu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ultimate capillary pressure. In this model, the change of flow resistance of foam in porous medium is described through gas relative permeability after foam formation, and the foam flow resistance is showed as the function of critical oil saturation, critical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ultimate capillary forc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gas-liquid ratio and gas flowing rate. It studies core displacement results match of foam flooding in laboratory and foam profile control numerical stimulation of 3D geologic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structe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can correctly imitate the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foam flooding.%建立了一个基于临界毛管压力并能够描述多孔介质中泡沫流动规律的等效数学模型。模型采取改变形成泡沫后气相相对渗透率的形式描述泡沫在多孔介质中流动阻力的变化,泡沫流动阻力表述为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表面活性剂浓度、临界毛管力、油藏渗透率、气液比和气相流速的函数。进行了泡沫驱实验岩心驱油结果拟合和三维地质模型泡沫调剖效应数值模拟研究,证实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正确地模拟泡沫驱油机理。 【总页数】3页(72-74)

相变中的伊辛模型

伊辛模型的相变讨论 姓名:胡博昊(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指导老师:尹训昌 摘要:平均场理论认定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受到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把它平均一下,看这个粒子在平均场中受到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伊辛模型就是模拟铁磁性物质的结构,解释这类相变现象的一种粗略的模型。它的优点在于,用统计物理方法,对二维情形求得了数学上严格的解。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材中,应用平均场理论研究了伊辛模型的相变。本文应用重整化群的方法研究了相同的问题,得到了系统的相变点。与平均场理论相比较,该方法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伊辛模型,重整化群,相变,平均场理论 引言: 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材中,应用平均场理论研究了一种描写铁磁材料最简单的模型——伊辛(Ising)模型的相变,得到下面的结论:对于一维Ising模型不存在有限温度的相变,只有零温相变;对于二维一维Ising模型,相变点为0.25。由于此种方法推到复杂,不容易掌握。本文应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法——重整化群(RG)对Ising模型的相变进行了讨论,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与平均场理论相比,这种方法推导较少,容易接受。 1平均场理论 在连续介质微观力学中,有两类基于微结构信息确定非均匀介质有效性能的基本理论:基于物理的平均场理论和数学的渐近均匀化理论. 平均场理论,顾名思义,认定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受到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把它平均一下,看这个粒子在平均场中受到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范德瓦耳斯的状态方程是最早的平均场理论,后来还有很多不同的名称。1937年朗道提出了二类相变的普遍理论。朗道的平均场理论,拿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单轴各向异性的铁磁体,磁化强度只能向上或者向下,现在是向上的。认为热力学函数是序参量的解析函数。这是一个假定,热力学函数可以展开,有二次方和四次方项(由于反演对称,没有奇次方项),展开系数是温度的函数,a是一个正数,b也是一个正数。曲线在高于Tc的时候和低于Tc的时候是不一样的,高于Tc的时候,最小值是Mo=0,就是没有自发磁化;如果低于Tc,就有不等于0的极小点。按照平均场理论算出来,临界指数β等于二分之一;算出与磁场的关系,在临界点上是这样的关系,d=3。可以算出平常说的磁化率,

流体力学作业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 思考题 1-1 何谓流体连续介质模型?含有气泡的液体是否适用连续介质模型? 答: 所谓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即把流体视为没有间隙地由流体质点充满它所占据的整个空间的一种连续介质其物理性质和物理量也是连续的。 若气泡相对于液体而言可以看作孤立的点的话,则含有气泡的液体可以适用连续介质模型。 习题1 1-3 如题图所示,设平行板间隙为0.5mm ,中间充满液体,上板以U =0.25m/s 的速度平移,施于单位面积的力为2Pa ,试求液体的粘度为多少? 解: Y U dy du A F μμτ=== 液体粘度s Pa AU FY ??=??==--33 10425 .0105.02μ 1-4 求题图所示的轴与轴套之间的流体粘度。 解: s Pa dLU FY dL A Y U dy du A F ?=??????==?==== --0648.0493 .010)140120(14.3102.034.863 πμπμμτ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习题2 2-5 用多管水银测压计测压,,题图中标高的单位为m ,试求水面的压强p 0。 解: Pa m g m g p pa p m m g p p m m p p m m g p p m m g p p D D C C B B A A 5001065.29.298002.21334169.22.20) 2.1 3.2()2.15.2(g ) 4.1 5.2()4.10.3(?=?-?=?-?=?????? ?? ??=-+=--=-+=-+=水汞汞水汞水ρρρρρρ

2-9 一盛水的敞口容器作加速运动,试求下列两种情况下容器内静压强的分布规律:(1)自由降落;(2)以等加速度a 向上运动。 解: h a g p p )sin (0αρ++= (1) 0,900=∴=?-=p p 相对压强α (2)) (,900a g h p p p p a a ++=∴=?=ρα绝对压强 2-12 试求开启题图所示水闸闸门所需的单宽拉力F 。不计闸门自重及转轴摩擦力。 解: N b h h h g h b F 42112 11005.91 )]23(3[98002 322 )]([60sin 2?=?++? =?++? = ?Ω=ρ闸门所受的单宽静压力 m h h h h h h h y F c 25.1) () (260sin 321121121=++++??=作用点 kN F F F h F y F c 05.9860cos ,60sin 22 2 1=??=? =所求拉力 2-16 试定性绘出题图中各ABC 曲面的压力体图。 答:

二元选择模型

二元选择摸型 如果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含有定性变量,则可以用虚拟变量处理之。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被解释变量也可能是定性变量。如通过一系列解释变量的观测值观察人们对某项动议的态度,某件事情的成功和失败等。当被解释变量为定性变量时怎样建立模型呢?这就是要介绍的二元选择模型或多元选择模型,统称离散选择模型。这里主要介绍Tobit (线性概率)模型,Probit (概率单位)模型和Logit 模型。 1.Tobit (线性概率)模型 Tobit 模型的形式如下, y i = α + β x i + u i (1) 其中u i 为随机误差项,x i 为定量解释变量。y i 为二元选择变量。此模型由James Tobin 1958年提出,因此得名。如利息税、机动车的费改税问题等。设 1 (若是第一种选择) y i = 0 (若是第二种选择) -0.2 0.0 0.20.40.60.81.01.2 330 340 350 360 370 380 X Y 对y i 取期望, E(y i ) = α + β x i (2) 下面研究y i 的分布。因为y i 只能取两个值,0和1,所以y i 服从两点分布。把y i 的分布记为, P ( y i = 1) = p i P ( y i = 0) = 1 - p i 则 E(y i ) = 1 (p i ) + 0 (1 - p i ) = p i (3) 由(2)和(3)式有 p i = α + β x i (y i 的样本值是0或1,而预测值是概率。) (4) 以p i = - 0.2 + 0.05 x i 为例,说明x i 每增加一个单位,则采用第一种选择的概率增加0.05。 现在分析Tobit 模型误差的分布。由Tobit 模型(1)有, u i = y i - α - β x i =?? ?=--=--0 ,1 ,1i i i i y x y x βαβα E(u i ) = (1- α - β x i ) p i + (- α - β x i ) (1 - p i ) = p i - α - β x i 由(4)式,有

岩石类型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类型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共44分) (2019·海南卷14~15题)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 3.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2017·浙江选考B卷8~9题)三清山和雁荡山都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三清山以独特而丰富的花岗岩造型而著名,雁荡山以巨厚的流纹岩层造就了秀丽风光。下图分别为两山地著名景点照片。据此完成4~5题。 (犀牛望月)雁荡山(思春女神)三清山4.两山地主要组成岩石的区别表现在A.成因分类不同B.化学成分不同C.冷却速度不同D.物质来源不同 5.形成两山地著名景点相同的地质作用有A.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和风力作用C.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当地时间2010年11月22日,墨西哥科利马火山喷发,形成数千米高烟柱。 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据此完成6~ 8题。 6.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墨西哥火山喷发的是A.①B.②C.③D.④ 7.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A.② B.③ C.④ D.⑤ 8.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甲中能表示山玉的是A.a B.b C.c D.d 澳大利亚沙漠中的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形成于25亿年前,已成为澳大利亚西部的地标。波浪岩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波浪岩令无数的旅客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9~11题。

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课程辅导学案教学课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三种岩石类型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看懂各类示意图 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和转换 2、读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学内容一、回顾(1min)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6min)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 【备注】 注意岩石圈 的范围。 记住三种岩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分析: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 C、 D、重熔再生 3.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就是从岩浆形成各种,又形成新的过程。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应牢记的“窍门” 1.从岩浆开始到岩浆结束,能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定为岩浆。 3.箭头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两种可能:岩浆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题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 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判断循环图 中的岩石类 型和相关的 地质作用

3. 4.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

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3 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为了求得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1所示)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在近似法中采用了连续化方法,即将各层总连梁离散为沿楼层高度均匀分布的连续连杆。将连杆切开,则总剪力墙成为静定结构(竖向悬臂墙),如图3-2所示,它受连续连杆的未知约束力F p 和分布外荷载P(x)的作用。其中F p 可有总框架的抗推刚度f C 与结构变形曲线的二阶导数表 示,即2 2 F f d y P C d x =;b C 为总连梁的约束刚度。b C 与f C 的具体计算见刚度参数的计算。根 据梁的弯曲理论,竖向悬臂墙的荷载与挠度的微分关系可有: (3-1) 式中,w EJ 为总剪力墙的抗弯刚度。当外力可表示为简单的函数形式时,则可方便地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总剪力墙和总框架的变形方程,进而由变形和内力的微分关系可以求出总剪力墙、总框架、总连梁的内力。连续化方法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做法,无论实际的框架剪力墙是多少层,结构的变形方程形式都不变,因而便于手算。为了获得简便的变形方程,需要将水平荷载等效地转换成三种典型的形式(倒三角形荷载、均布荷载、顶点集中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具体转换见前面一章。 3.1总剪力墙、总框架、总连梁的内力计算 由式(3-1)可推导出总剪力墙分别在三种典型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公式如下: 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 23 22111[(1)()()]226 f qH sh sh ch Sh y C ch λλλλξλξλξλλλλλ-=+-+--- (3-2a ) 2 2 1 [(1)()]2 2w qH sh sh ch M sh ch λλ λλξλλξξλλλλ= + - --- (3-2b) 2 2 1[(1)()1]2 2w qH sh sh sh V ch ch λλ λλλξλλλξλλλλ = + - --- (6-2b) 均布荷载作用下 22 21[()(1)(1)]2 f qH sh y ch sh C ch λλξλξλλξλξλλ+=-+- (3-3a ) 4242 ()w F b d y d y EJ P x p C d x d x =-+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1.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学会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分层 名称特征界面 A层 __ __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____千米 a__________ b古登堡界面 B层 _ __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 c___________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层地核分C外核、D内核 2. 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某地地下30KM 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晃 4.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成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________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______________冷 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_____ ____ B________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形成 ________、砂岩、页岩 C________岩 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侧移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侧移计算 5.1 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1)侧移刚度(表5.1~表5.2所示) (2)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计算(表5.3~表5.4所示)。 2~5层柱的D 值得计算 采用8.8级摩擦型高强度螺栓M24,摩擦系数μ=0.4,一个螺栓的预拉力P=175kN 。 单个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 N v =0.9n f μp=0.9×1.0×0.4×175kN=63kN n ≥V/N v 表5.1 2-5层柱的D 值 m 21606.5K N/m /K N 7.1026724.5669D =+?= ∑)( 表5.2 横向底层柱D 值 构件名称 = =)()(2i /5.0i ++ D= (kN/m) A 轴柱 0.236 0.329 17700.54 B 轴柱 0.472 0.393 21144.54 /m 56545.62kN m /kN 54.21144254.17700D =+?=∑)( 构件名称 = =/(2+) D= (kN/m) A 轴柱 0.236 0.105 5669.4 B 轴柱 0.472 0.191 10267.7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 Δu j =j v /∑ij D 式中 j v ——第j 层的总剪力; ∑ij D —— 第j 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 Δj u ——第j 层的层间侧移 表5.3 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第一层的层间侧移值求出以后,就可就可计算各楼板标高处的侧移值是该层以上各层层间的侧移之和,顶点侧移是所有各层层间侧移之和,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计算见表5.4: 表5.4 风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计算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案例

第七章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案例 1、在一次选举中,由于候选人对高收入者有利,所以收入成为每个投票者表示同意或者反对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以投票者的态度(y )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投票者的月收入(x )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同意者其观测值为1,反对者其观测值为0,样本数据见表7.1。原始模型为:i i i y x αβμ=++。利用Probit 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估计参数。 表7.1 样本观测值 输入变量名,选择Probit 参数估计。

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但是作为估计对象的不是原始模型,而是如下结果: =---+ 1@[( 4.75390.003067*)] YF CONRM X 可以得到不同X值下的Y选择1的概率。例如,当X=600时,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对应于2.9137的累积正态分布为0.9982;于是,Y的预测值YF=1-0.9982=0.0018,即对应于该个人,投赞成票的概率为0.0018。

2、某商业银行从历史贷款客户中随机抽取78个样本,根据涉及的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它们的“商业信用支持度”(XY)和“市场竞争地位等级”(SC),对它们贷款的结果(JG)采用二元离散变量,1表示贷款成功,0表示贷款失败。样本观测值见表8.2。目的是研究JG与XY、SC之间的关系,并为正确贷款决策提供支持。 估计过程如下:

输入变量名,选择Logit参数估计。 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用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JGF CONRM XY SC =---+ 1@[(16.110.465035*9.379903*)] 该方程表示,当XY和SC已知时,带入方程,可以计算贷款成功的概率JGF。 3、某研究所1999年50名硕士考生的入学考试总分数(SCORE)及录取情况见表5。考生考试总分数用SCORE表示,Y为录取状态,D1为表示应届生与往届生的虚拟变量。 表7.3 50名硕士考生的入学考试总分数(SCORE)及录取状况数据表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资料讲解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 法

第五章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1.框架结构计算简图是如何确定的? 答: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忽略结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空间联系,忽略各构件的抗扭作用,将框架结构简化为沿横方向和纵方向的平面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 结构设计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横向框架进行分析,若作用于纵向框架上的荷载各不相同,则必要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框架结构的节点在常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和柱内的纵向受力钢筋都将穿过节点或锚入节点区,这时节点应简化为刚接节点;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柱与基础的连接形式,一般也设计成固定支座,即为刚性连接。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两种。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及楼(屋)面活荷载,一般为分布荷载,有时也有集中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一般均简化成节点水平集中力。 2.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什么方法?其基本假定与计算步骤如何? 答: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分层法。 分层法的基本假定: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考虑框架的侧移;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分层法的计算步骤: (1)计算单元的确定 根据计算假定,计算时先将各层梁及其上下柱所组成的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而按无侧移的框架进行计算(上下柱的远端均假设为固定端)。 (2)各杆件弯矩的计算 一般用结构力学中的弯矩分配法,分别计算每个单层框架中梁与柱的弯矩。 在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各杆件的弯矩之前,应先计算各杆件在节点处的弯矩分配系数及传递系数。对底层基础处,可按原结构确定其支座形式,若为固定支座,传递系数为1/2;若为铰支座,传递系数为0。至于其余柱端,在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端,而实际上,上下柱端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一定转角,是弹性约束端。对这一问题,可在计算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角度叙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从圈层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好基础。 我所教的高一学生基础一般,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课外的一些地理现象关注的比较少,但是由于房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直观的材料,比如说沉积岩、变质岩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于岩浆活动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地质作用了解较少,虽然经过前一节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将地质作用应用到岩石间的转化过程上还是会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物质循环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有兴趣探索自然环境的一些规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 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上容易混淆,因此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定义要做以解释和区分,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图片和大理石产地的学生介绍并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岩石分类和成因。 学生通过游戏演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简要的示意图并叙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课的课标基本要求,因此运用书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受自己的归纳理解能力的限制,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章荷载与作用

第二章 荷载与作用 1.作用于高层房屋的荷载有哪两种?在地震区与非地震区分别是由哪些荷载起控制作用? 答:作用于高层房屋的荷载有两种:竖向荷载与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和楼(屋)盖上的均布荷载,水平荷载包括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在多层房屋中,往往以竖向荷载为主,但也要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特别是地震作用的影响。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越来越大,会直接影响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成为控制荷载。因此在非地震区,风荷载和竖向荷载的组合将起控制作用,而在地震区,则往往是地震作用与竖向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 2.什么是风荷载? 答:风受到地面上各种建筑物的阻碍和影响,风速会改变,并在建筑物表面上形成压力或吸力,这种风力的作用称为风荷载。 3.什么是基本风压值0w 、风载体型系数s μ、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风振系数z β 答:(1)基本风压值0w 基本风压值0w 系以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 高统计所得的重现期为50年一遇10min 平均最大风速0v (m/s )为标准,按0w =2 0v /1600确定的风压值。它应根据现行《荷载规范》中“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采用,但不得小于0.3 kN/㎡。 (2)风载体型系数s μ 风载体型系数s μ是指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描述的是建筑物表面在稳定风压作用下静态压力的分布规律,主要与建筑物的体型与尺度有关,也与周围环境和地面粗糙度有关。当风流经建筑物时,对建筑物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产生压力和吸力。 (3)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μ,应根据地面粗糙度类别按《荷载规范》确定。 (4)风振系数z β 风对建筑结构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通常把风作用的平均值看成稳定风压(即平均风压),实际风压是在平均风压上下波动的。平均风压使建筑物产生一定的侧移,而波动风压使建筑物在平均侧移附近振动。对于高度较大、刚度较小的高层建筑,波动风压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动力效应,使振幅加大,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目前采用加大风载的办法来考虑这个动力效应,在风压值上乘以风振系数z β。 4.什么是地震波?分为哪两类? 答: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蓄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体波和面波。 5.什么是地震的震级?根据震级可将地震划分为哪几级? 答: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震级M 可用公式表达如下: A M log = (2-1) 式中A 即是上述标准地震记录仪在距震中100km 处记录到的最大振幅。例如,在距震中100km 处标准地震记录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A =100mm=100000μm ,则510log log 5 ===A M ,即这次地震为5级。 震级差一级,能量就要差32倍之多。根据震级可将地震划分为:微震(2级以下,人一般感觉不到,

第四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分析

第四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分析 4.1梁的线刚度:在计算梁的线刚度时,考虑楼板对梁刚度有利影响,认为翼 缘参加工作,为简化计算,先按矩形截面计算惯性矩,然后乘以一个增大系数。 现浇钢筋砼梁:边框架梁=1.5I 0 中框架梁=2I 0 柱、梁均采用C30混凝土 ,EC 3.0×107 kN/m2 I 0=1/12×bh 3(m 4) K B 单位:KNm 框架梁线刚度计算 4.2 框架柱侧移刚度计算 1.柱线刚度: 柱采用C30混凝土,27/100.3m kN E c ?=,首层高度4.43m,2-5层3.6m ; 柱截面:各层600 mm ×600mm 则 I 0=1/12×bh 3=10.8×10-3m 4; K C =EI/h 2.柱的侧移刚度D : 一般层: K = c b K K 2∑ K K +=2α D=2 12h K c α 首层: K =c b K K ∑ K K ++=25.0α D=212h K c α

层间侧移刚度的验算 ∑D 1/∑D 2 =1139440/1327489=0.86﹥0.7 满足要求 4.3.3水平地震作用分析(底部剪力法) 本框架结构符合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故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 框架自振周期计算: 用能量法计算。用能量法计算1T 的数据过程及其结果见表 表5 用能量法计算1T 的数据

s G G T i i i i 39.00889.065.02221=??=? ?=∑∑ψ 2. 考虑七度设防:а max =0.08 考虑I 组类别 Ⅱ类场地土 Tg=0.35 S 因为T 1=0.39<1.4T g =0.49 S 所以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底部剪力为:а1=(Tg/T1)0.9 ×а max =(0.35/0.39)0.9 ×0.08=0.073 F Ek =а1× G eq =0.073×0.85×47968.26=2976.43 kN 由公式 F i =(G i H i /ΣG j H j ) ×F Ek ×(1-δn )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 剪力分布图:

离散选择模型

离散选择模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五章离散选择模型 在初级计量经济学里,我们已经学习了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实际问题中,存在需要人们对决策与选择行为的分析与研究,这就是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的情况。我们把被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称为离散选择模型,本章主要介绍这一类模型的估计与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为什么会有离散选择模型。 2、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表示。 3、线性概率模型估计的缺陷。 4、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第一节模型的基础与对应的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常常遇见一些特殊的被解释变量,其表现是选择与决策问题,是定性的,没有观测数据所对应;或者其观测到的是受某种限制的数据。 1、被解释变量是定性的选择与决策问题,可以用离散数据表示,即取值是不连续的。例如,某一事件发生与否,分别用1和0表示;对某一建议持反对、中立和赞成5种观点,分别用0、1、2表示。由离散数据建立的模型称为离散选择模型。 2、被解释变量取值是连续的,但取值的范围受到限制,或者将连续数据转化为类型数据。例如,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超过该商品的最低价值时,则表示为购买价格;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低于该商品的最低价值时,则购买价格为0。这种类型的数据成为审查数据。再例如,在研究居民储蓄时,调查数据只有存款一万元以上的帐户,这时就不能以此代表所有居民储蓄的情况,这种数据称为截断数据。这两种数据所建立的模型称为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有的时候,人们甚至更愿意将连续数据转化为上述类型数据来度量,例如,高考分数线的设置,就把高出分数线和低于分数线划分为了两类。 下面是几个离散数据的例子。 例研究家庭是否购买住房。由于,购买住房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教案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大气受热过程。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景观图或区域图示,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现实,以等值线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风向图为载体,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结合特定条件下气象数据或气象图像资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特点及其影响。4.结合区域判读或有关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 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3)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典例导入 1.(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疑难剖析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