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9T14:07:39.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何克静周敏祝昭惠

[导读]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

何克静周敏祝昭惠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R36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99-02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合理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肺栓塞死亡病例,新生儿无窒息与畸形。结论妊娠及产褥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只要能尽早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就能获得正常的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方法预防

Clinical study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He Ke-jing,Zhou ming,Zhu Zhao-hui(Public Health Clinical Medical Center of Chendu,Sichuan, 6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incidence risk and find an appropriate wa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Methods:The clinical symptoms,signs,lab tests and treatment data of 63 ca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Results:63 cases were cured by relevant therapies,no cases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no neonatus asphyxiation and malformation. conclusion:Pregnancy is related to high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omen will get normal pregnancy by clearing diagnosis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providing reasonable therapies.

【Key words】 Pregnancy Puerperiu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iagnosis methods Prevention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妊娠期女性,因其所处特殊生理时期,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1]。因DVT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现总结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63例孕产妇DVT,以期探讨妊娠合并DVT的诊治与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共收治63例妊娠合并DVT患者,平均年龄28岁,≥35岁27例,占42.8%;初产妇28例,占44.4% ;经产妇35例,占55.6%;产褥期52例,占82.5%(其中剖宫产36例,占69.2%;阴道分娩16例,占30.8 %)。DVT发生部位:发生于左下肢50例,占79.3 %;双下肢13例,占20.7%。

伴随疾病:重度子痫前期6例,隐性梅毒18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5例,HBV携带者23例,肺结核9例,AIDS16例,前置胎盘大出血各3例,下肢静脉曲张2例。

并发症:肺栓塞4例,产时昏迷3例。

既往特殊病史:DVT史4例,脾切除手术史2例。

1.2临床表现和体征

63例均有患处肿胀、疼痛和压痛的表现。下肢Homans征阳性,伴发热38例;29例急性期四肢DVT 表现为患肢增粗、凹陷性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并发严重肺栓塞1 例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体征有急性病容、紫绀、呼吸急促、肺部湿罗音、心动过速、心脏杂音。另3例肺栓塞仅表现为患侧胸痛,呼吸运动减弱,无明显呼吸困难。

1.3 结果

6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其中3例昏迷患者未遗留后遗症和并发症,1例并发严重肺栓塞患者经抢救成功后治愈出院。产褥期DVT患者52例,孕期经过顺利,新生儿无窒息、畸形,无肺栓塞死亡。

2.讨论

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近年来对妊娠期妇女合并DVT引起肺栓塞而致孕产妇死亡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因此,妊娠及产褥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1高危因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解剖因素,遗传性危险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关,明确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2.2生理解剖因素

妊娠期由于随着孕周的增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及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使下肢血流瘀滞,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发生改变,易导致血栓形成。由于左下肢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的途经迂回而延长,且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影响,因此,孕产期妇女左下肢血栓形成较右侧多见。本组病例中,发生于左下肢血栓形成约占80.0%。

2.3遗传性危险因素

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先天性缺陷可使静脉血栓形成显著增加。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是导致妇女血栓栓塞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增多的主要原因。

2.4获得性危险因素

妊娠期由于纤维蛋白原增高,凝血因子Ⅱ、Ⅶ、Ⅷ、X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使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子宫肌层、胎盘蜕膜等均含有丰富的凝血活酶,在分娩时手术创伤及产伤,均可使这些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使血凝倾向增强,血栓发生的危险性进一步升高。其次年龄大于35岁、肥胖、吸烟、多产、产后出血使用止血药及输血、妊娠高血压性疾病、围产期心肌病、过度增大的子宫(羊水过

产科静脉血栓

产科静脉血栓(VTE)的预防及治疗 本指南已经母胎医学委员会和SOGC委员会审核同意 SOGC--加拿大妇产科学会 摘要 目的:明确围产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妊娠期妇女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提供指南,同时提供静脉血栓的诊断性试验、以及急性和长期治疗的要点。 方法:对妊娠期妇女进行特殊亚群分类,并提出合适的预防方案。 结果:静脉血栓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死亡及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明确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证据收集:采用Medline数据库收集资料,筛选出相关文章同时参照这些文章的参考文献。 建议:虽然在妊娠期妇女的I级研究中缺乏证据,但有充分的证据支持预防性治疗能明显降低非妊娠妇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基于风险评估许多患者需要考虑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既往有VTE病史并有血栓形成倾向长期进行抗凝治疗的妇女、既往有VTE病史的妇女、有血栓形成倾向但从未发生过VTE的妇女、以及行剖宫产术的妇女。采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治疗能有效降低VTE的发生率。已经有妊娠期低分子肝素治疗VTE的应用,但经验有限。目前小剂量普通肝素是治疗VTE的标准方案。在VTE的初始治疗肝素化后,需要在整个妊娠期及产后6-12周进行维持抗凝治疗、或持续共3个月的抗凝治疗。 简介: 静脉血栓形成(VTE)是导致孕产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妊娠期VTE 的发生率为0.5-3/1000次妊娠,早、中、晚期及产后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妊娠期VTE的发生有若干的高危因素,一旦发生VTE,必须尽快进行治疗,从而降低与之相关的肺栓塞病死率以及深静脉血栓DVT的扩展、栓塞后腿部综合征的发生率。 在既往有VTE病史的妇女,其VTE复发率可高达12%。预防性治疗比VTE发生后再进行治疗更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6-08-24T14:00:18.92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刘文文[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一般情况下对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必须给予全身心的护理干预,以便缓解患者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母婴结局。本次研究中对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实施护理干预,提高分娩后治疗效果,促进母婴身心 健康。 【关键词】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2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孕产妇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对孕妇本身或婴幼儿都有较大的影响[1-3]。患者静脉血栓如果全部或部分脱落,血栓会随着血液流到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进而影响产妇生命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正常育龄年龄内的妇女,妊娠妇女比非妊娠妇女DVT发生率要高5倍,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健康[4]。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以便更好的预防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现象的发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2岁,孕周:38周,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于2015年10月20日入院待产。 1.1 现病史: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早孕反应较轻,否认孕早期有病毒感染史,停经18周自觉胎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血压、胎心、胎动正常。孕12周因双下肢水肿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每日注射速碧林,并行下肢绷带束缚,后未出现水肿。于2015年10月20日下午开始自觉腹痛,无阴道流水,无胎动胎动异常等特殊主诉。否认近日有房事史及腹部外伤史。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病史,否认有传染病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家族史无特殊。 1.3 月经婚育史:13,6/30天,量中,无痛经,28岁结婚,1-0-0-1。 入院查体:T:36.0℃,P:84次/分, BP:133/82mmHg,R20次/分;神清,发育好,无病容,全身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没有明显的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妊娠腹、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度好,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6.1mg/L,D-二聚体2.68mg/L,凝血酶原时间(PT)10.1 s,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0.0 s,抗凝血酶III 32.6%,追问病史患者血栓史, 于孕12周时始出双下肢肿胀, 下肢血管超声示: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入住我院心内科, 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8 天, 症状消失, 予以出院。 入院诊断:G2P1 孕38周 LOA临产双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依据:①因停经38周,发现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入院待产;②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LMP:2015.01.27,EDC:2015.11.03;③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诊治计划:①完善入院检查,了解母婴病情;②监护胎儿宫内情况;③适时终止妊娠,④告知产妇,顺产过程中不排除下肢血栓脱落的可能,如果有血栓脱落可能危及生命,解释需要急诊抢救。 2 护理 2.1 分娩前护理 分娩前注意观察患者肺栓塞的表现,并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疼、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发生DVT时孕妇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双腿至高于心脏水平20cm;做足部屈伸运动(平卧位,双腿自然放松,患足做主动足踝趾屈50°背伸30°运动,24次/分,5分/次,3次/天)。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对患肢实施按摩,该孕妇DVT评分8分,双下肢穿弹力袜束缚,分娩前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活动度是否正常,足背动脉是否存在,有无水肿。并严密观察胎心,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不了解病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分娩前做好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告诉患者此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患者所关心的母儿并发症及预后等问题给予解释,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5]。并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客服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2.2 分娩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分娩后观察有无出血性疾病,监测凝血功能,观察产妇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产妇会阴部伤口是否渗血,有无阴道血肿,宫底高度,子宫收缩情况,观察阴道出血的颜色,量,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嘱咐产妇卧床休息时抬高产妇患肢:20-30cm,缓解产妇静脉牵拉,注意患肢保暖,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足动脉脉搏动情况。分娩后饮食清淡易消化,并嘱咐患者每天做一次小腿腓肠肌诊断检查,预防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形成[6]。分娩后尽早排尿,排空膀胱,预防产后出血。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改善患者血流瘀滞,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 2.2.2 抗凝治疗 分娩后给予患者0.4ml低分子量肝素实施皮下注射,1次/d,连续注射7d。并口服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疗: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实施静脉滴注,1次/d。疏通血管使用的药物为:40μg前列腺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6d。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诊治医师并进行有效处理[7]。 2.2.3 循环驱动治疗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发表时间:2017-01-03T17:30:09.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作者:李勤 [导读] 在妇产科中,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统计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溶栓治疗前后下肢阻抗溶剂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妊娠;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38-02 在妇产科中,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但是这种并发症一旦产生,就会对孕妇、胎儿以及产妇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直接性威胁,同时这也是引发产妇、孕妇肺栓塞的重要原因[1]。对于此种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所有患者中妊娠28~38周的有6例,产后分娩2周内的患者有10例。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29.7±5.7)岁。在治疗前,所有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进行下肢阻抗容积波图明确患者病情。确认所有患者患肢均为左侧,且为中枢性血栓。经询问了解到患者均为妊娠及产褥期的一周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也确定所有患者并无溶栓与抗凝禁忌。 1.2 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患肢末梢静脉给药,尿激酶25~50万U/2h,连续静脉滴注一周的时间。患者治疗期间每隔4h检测1次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其恢复至基础值2倍左右,首次给予肝素的量控制在70~100u/kg,通过静脉注射给药,随后便可保持1000u/h持续性静脉滴注,同时每隔4h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根据检测的最终结果,调整肝素使用剂量。在持续性静脉滴注一周后,改为皮内注射直至产后6周。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时候,肝素使用时间至少维持2d。在患者溶栓治疗的时候,还应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连续服用5d,随后便可单纯使用肠溶阿司匹林直至患者可下床活动。患者需保持平躺2周,患肢穿上弹力袜,并抬高20cm,保持患肢略微高于心脏平面。选用的辅助药物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为500ml。在治疗期间还应观察患者患肢肿胀、血常规、尿常规、血小板计数等各项指标。并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将患肢与健侧对比肿胀、疼痛、皮肤弹性、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溶栓治疗1周测定患肢血管CDU与IPG。统计分析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 治愈:经有效治疗后,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畅通,且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经有效治疗后,发现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已经有明显改善,且相对比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对症治疗后,观察发现患者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并未发生变化,且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研究中产生的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处理,对比数据的时候采用t检验原理。在对数据进行检验后,使用χ2验证,验证结果<0.05,就表明统计的数据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可以说,在产科中产妇、孕妇妊娠及产褥期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极为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孕产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死亡率可达到17%。在胎盘剥离后,产妇、孕妇孕期的凝血、纤溶系统就会发生改变,由此也就为预防性止血提供有利条件[2]。但是这也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相对于正常妇女,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较高。在研究分析导致临床这种结果原因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与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有关系。在此阶段,孕妇、产妇的纤溶酶已经产生纤维蛋白,这种物质会及时溶解血栓,由此也就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妊娠期下肢静脉静脉血栓多出现于27周后,产后2周,其多为单侧,左侧最为常见。而在明确患者病情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各项检查。一旦确定病情,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主要是根据血栓快速溶解,改善静脉回流来减少对静脉瓣的损伤,以此便可治疗严重的肢体缺血,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综合征。根据临床取得疗效,就可理解为溶栓治疗相对抗凝治疗效果更明显,且更彻底治愈疾病[3]。 综上所述,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洪珍,王桂珍,齐少春等.经颈静脉留置导管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6-37.

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评分表

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评分表)姓名病区

备注:总分28分,低风险≤10分;中风险 11-14分;高风险≥15分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

贫血症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 护理指引:高风险患者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加抗血栓袜 中风险患者使用抗血栓袜,必要时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 低风险者主要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方法 干预方法:患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使用心电监护,术后2小时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具体活动措施:①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使患者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20-30度角为宜。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即踝关节的被动背伸、趾屈和内外翻的“环转”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次。③为患者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min。④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重复活动20-30次。⑤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第一次翻身,此后间隔2h翻身一次。⑥清醒患者鼓励主动运动,包括进行深呼吸运动及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内翻和外翻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先呼吸10次,然后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频率15-20次|min,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5s,所有动作各重复20-30次。术后2h开始进行第1-3项活动,术后2-4h内进

行第4-5项,术后当日执行两次。术后1-7d若患者意识朦胧或昏迷时,继续进行1-5项,但要求增加活动量;意识清醒者,鼓励进行第6项活动。以上训练每天4次,分别在晨起、上午、下午及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者活动均在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协助和指导下完成。 参考文献:《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中华护理杂志 2011月1月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 8 点指南建议

患者女,37 岁,G1P0,妊娠 12 周,左腿肿胀,疼痛,呼吸急促,下腹部疼痛。数周前出现剧吐。患者无静脉血栓形成病史,但是患者母亲和姨母均有血栓形成家族史。体检发现,患者 BMI 为 36,肢体全部色深,肿胀。肺部检查无异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请问,该患者如何诊断和治疗?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和人类科学专业的 Greer 教授总结了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文章发表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在发达国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及时治疗和预防,一些不良后果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与非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相比,孕产妇血栓栓塞常见于左腿,并且更靠近近端,发生栓塞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症风险更高。 虽然孕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绝对发生率很低(约为 1~2/1000),但是孕产妇该疾病的发生率约为非孕产妇的 5 倍。这些风险来自孕产妇静脉淤血和凝血与纤溶蛋白活性的改变,均为孕产妇的生理性改变。血栓形成贯穿整个孕期,大部分发生于孕 20 周之前。产后期风险进一步增加(分娩后 6 周),可能由于分娩时盆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的。最新数据表明相关风险增加持续到产后 12 周。但是大约 80% 产后血栓形成发生于分娩后前三周。 静脉血栓形成症是一种「多次打击性」疾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以前发生过妊娠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症 (妊娠时静脉血栓栓塞症再发生率为 6%~9%),但是妊娠期常多种危险因素并存。 妊娠期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剧吐、高 BMI、长期卧床、血栓形成倾向。产后期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史,尤其是分娩时紧急剖宫产、产后出血、子痫前期且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血栓形成倾向和产后感染。 临床要点 妊娠期静脉血栓形成 1. 在发达国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导致母体死亡的主要原因。 2.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产后期更甚。 3.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左腿,近端多于远端,栓塞症风险增加。 4. 如果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行双功彩超检查;如果需要肺部影像学检查,行通气 / 灌注肺扫描对肺栓塞进行初步评估。 5. 鉴于低分子量肝素的安全性,妊娠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优于普通肝素;应用时间为产后 3~6 个月。 6. 香豆素类抗凝剂妊娠期忌用,但是产后,哺乳期女性可以使用。 诊断 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症仅靠临床诊断十分不可靠。提示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症状和体征,如左腿肿胀,呼吸困难,很难与妊娠期生理性改变区别开来。 近端血栓形成扩大到盆腔静脉或静脉扩张通过侧支循环都可能引起下腹部疼痛,但是这个也是非特异性症状。医生对该疾病的诊断需要高度临床警觉性。虽然临床疑似血栓栓塞症,确诊的仅有 10%,但是需要迅速进行客观检查,将肺栓塞风险降到最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

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诊治特点。方法:对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14例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1例流产,1例发生严重肺栓塞后经大剂量尿激酶治疗后行剖宫产,1例并发胎盘早剥,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1例患者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剖宫产术,1例要求结束妊娠,放置下肢静脉滤器后行人工流产术;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5 d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患肢周径与健侧差距缩小到(1.9±0.4)cm。新生儿均正常健康,新生儿出生10 min Apgar评分均>8分。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出血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治疗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首选低分子肝素(或肝素),非必要情况下不宜用溶栓治疗。应用下肢静脉滤器要把握适应证,必要时放置可回收下肢静脉滤器,防止发生严重性肺栓塞。 标签: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妊娠期间合并该病临床症状不特异,容易被忽视,往往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在国外,妊娠期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死亡率约为10%[1]。国内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总发病率为0.05%,若静脉血栓的栓子脱落,经肺循环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发生,其发生率为0.003%。妊娠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死亡率为0.02%[2]。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很低,但在妊娠妇女中的发病率比非妊娠妇女高2~5倍[3]。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由于妊娠合并静脉血栓的孕妇生理状态与非孕妇女不同,故静脉血栓的发病及诊治亦不一样。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例,笔者对其发病特点、诊疗方法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收治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年龄35.6岁,其中5例>35岁;6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孕周28周;体重63~84 kg,平均(69±6)kg;体质指数(BMI)15~32 kg/m2,平均(26.5±3.0)kg/m2。15例患者中3例于发病1周后就诊,余12例均于1周内就诊;1例并发胎盘早剥;1例曾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病史,10例曾于妊娠前口服激素、避孕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1.2临床表现15例妊娠合并静脉血栓患者中,13例合并深静脉血栓,1例合并肺栓塞,1例同时合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0例左下肢均有突发性下肢疼痛、肿胀感。早期表现:8例小腿肿胀、疼痛,逐渐扩散到大腿部,下肢呈弥漫性水肿;5例大腿股内侧和股三角区静脉走行区有压痛、疼痛感;2例小腿疼痛,Homan(直腿伸踝试验)检查征阳性。对14例深静脉血栓孕妇测定血液D-二聚体(D-Dimer)水平,9例测定值高于正常值;下肢周径测量有13例患肢周径比健侧粗,平均>(3.5±1)cm。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断。根据中央型即其近心端、腘静脉深静脉血栓,周围型即腘静脉以远或腓肠肌静脉丛深静脉血栓,混合型即中央型和周围型均存在的标准,本资料1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中,6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8例混合型;其中1例中央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2020版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要点解读

2020版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 预防”要点解读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块或血栓并堵塞血管时所产生的系列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 )。每1000名孕产妇大约有1~2例发生VTE,并且,妊娠晚期发病风险高于妊娠早期和中期。在发达国家,VTE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孕产妇死亡的10%。 2020年3月,昆士兰卫生组织(QLD, Queensland Health)发布了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指南主要针对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提供指导建议。在2014年指南的版本上,更新了VTE 风险评估评分系统等相关内容。本文将对孕产妇VTE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孕产妇VTE的风险评估:孕产妇VTE的风险评估需要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即妊娠早期由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VTE评

估,制定预防计划,整个孕期需动态进行监测及风险再评估,产后或计划出院时仍需对孕产妇进行观察,针对情况,提供个体化方案,详见流程图1。不同VTE风险的产前产后血栓预防措施和疗程也各有不同,详见流程图2和3。 孕产妇VTE的预防措施 水的摄入和运动 常规告知运动和避免脱水作为孕产妇VTE 预防基本策略的重要性。机械预防 结合药物预防措施,渐进式加压袜(GCS)、防血栓栓塞袜(TED袜)和间歇性充气加压(IPC) 或序贯加压装置(SCD) 已被证实可降低非妊娠高VTE风险患者DVT 的发生率。但妊娠和产后特定相关的证据有限。 机械预防的禁忌症: 严重外周动脉疾病或溃疡; 近期接受过皮肤移植; 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重度腿部水肿或肺水肿; 已知材料过敏; 腿部严重局部问题(如坏疽、皮炎、未治疗的感染伤口、脆弱的“棉纸”皮肤)。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及护理

培训时间培训地点ICU主讲张敏参加人员 培训题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及护理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被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左下肢多见,若未于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肺梗死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护理评估:是否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血栓静脉远端回流障碍的症状,具体如下。 1.患肢肿胀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急性期患肢组织张力,星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血栓部位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整个患侧下肢肿胀明②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者,肿胀仅局限在小腿:③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者,双下肢出现肿胀。 2.疼痛.压痛和发热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急性期因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吸收可出现低热。 3.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曲张。 4.股青肿是下肢静脉血栓中最严重的一种情况。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患肢周围皮肤发亮,伴有水拖或血拖皮色呈青紫色,皮温冷足背动脉胚后动脉搏动不能打及。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志淡漠,有时有体克表现。 四.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 1.休息与缓解疼痛急性期嘱病人10 -14日内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热敷、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o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疼痛的时间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注意固定测量部位,以便进行对比 3.饮食护理宜进食低脂高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二)术后护理 I.病情观察观察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教料有无出血、渗血;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的通畅程度肿胀消退情况等 2.体位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微屈,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恢复期病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

贺州广济康复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TE)风险评估表 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诊断 根据下列风险因素进行DVT及PTE风险评估(是,请在相应项目前打√): 1 外伤或骨折部位是:8 脊髓损伤、瘫痪14 既往有无以下疾病史: 2 年龄:□<40岁、□40~60岁、□>60岁9 肢体需要制动①DVT或肺栓塞病史 3 骨科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髋部骨折固定)10 卧床②恶性肿瘤 4手术时间:□<45min、□>45min11 肥胖③下肢静脉系统疾病 5全麻12 吸烟史④有无服用避孕药史 6术中应用止血带13 血液高凝状态⑤糖尿病病史 7重度创伤⑥肾病综合症 ⑦血液系统疾病 DVT危险等级 (根据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及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抗栓溶栓治疗指南)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分度非手术患者危险分度 预防措施危险度判断指标危险度判断指标 低度危险手术时间 <45’ <40岁 无危险因 素 低度危险<60岁 无危险因 素 基本预防中度危险手术时间 <45’ 40~60 岁 无危险因 素 中度危险 >60岁 <60岁 无危险因 素 有危险因 素 基本预防 +物理预 防手术时间 <45’ 有危险因 素 手术时 间>45’ <40岁 无危险因 素 高度危险手术时间 <45’ >60岁 有危险因 素 高度危险>60岁 有多项危 险因素 基本+物 理+药物手术时间 >45’ 40~60 岁 有危险因 素 极高危手术时间 >45’ >40岁 有多项危 险因素 极高危>60岁 重度创伤、 卧床、有多 项危险因 素 基本+物 理+药物 +… 骨科大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 伤 根据上述危险分度,您的风险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预防措施: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 张宪芹,荣 艳 摘要:[目的]总结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方法]对3 079例产妇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护理干预。[结果]产后产妇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科;中西医;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4.018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A-3194-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由多种致病机制导致的血管性疾病之一,严重时DVT血块脱落沿血液循环至肺部,引起肺栓塞(PE)危及生命。孕产妇DVT的发生率,外国学者研究结果为0.1%~0.2%,国内报道妊娠期DVT发生率为0.013%~0.050%,产褥期为0.050%~0.061%[1]。现根据中西医基础理论及其发病机制,阐述预防或减少DVT的临床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1 中医对产科DVT的理论 中医学称周围血管为经脉、脉管,辨证论治认为DVT属于中医学“股肿”[2],产科DVT则属于“子肿”“产后身痛”等范畴。1.1 妊娠DVT的病因病机 《沈氏女科辑要》说“妊娠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二曰气滞。……三曰痰饮。……”。孕后发病机制为:阴血虚、脾肾虚、气滞等。妊娠时阴血下聚以养胎元,孕期体内血容量增加,脾虚湿聚则血液流于四肢,气滞湿停造成血液流动缓慢,血脉凝滞而发病[3]。 1.2 产后DVT的病因病机 宋代《当归堂医从·产育宝庆集》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产褥期的生理特点为“多虚多瘀”,在分娩时因出血以及用力耗气,产妇气血俱虚,出现微热多汗等“虚”象;分娩后子宫缩复及余血浊液等“瘀”候。气为血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营血运行,产后正气的能量不足,感受寒邪,可致冲任不固,血脉凝滞收引,其次产后余血未净,滞留经脉,而下肢又为血脉之末,易发生血脉阻塞。清朝吴谦著《医宗金鉴》曰“产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于经络……”则明确指出产妇发生DVT是因为产后长期卧床,肢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经脉中,营血回流不畅。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说“瘀血流注,亦发肿胀……”,在分娩时因产伤或手术伤害机体,可使局部气血凝滞,瘀血流注于下肢,导致DVT发生。 2 西医对产科DVT的理论 目前,学术界已经公认静脉血栓栓塞发病机制与Virchow三联征(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损伤)有关[4]。①妊娠期血液多呈高凝状态,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并存疾病及并发症产妇存在如下高危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可使红细胞聚集性加强,血小板的黏附能力增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造成血管壁损伤,促进血栓形成。②剖宫产手术操作损伤,或静脉穿刺均可导致血管内皮多处损伤,手术部位可释放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激活血小板,也促进了凝血导致血栓形成。③妊娠期血容量增加30.0%~40.0%,静脉血管扩张、增长且张力降低;增大子宫的压迫,产后产妇卧床时间相对较长、肢体活动少;剖宫产麻醉可使外周静脉扩张和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手术时制动等因素造成下肢长时间不活动,造成血流缓慢,滞留于外周静脉系统。 3 产科DVT的治疗 以预防为主,发生DVT后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疗早期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清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指出“产后多虚多瘀”治疗应“养血为主,稍参宣络……”。西医治疗主张溶栓、抗凝、降粘、扩血管等治疗。 4 预防产妇DVT的护理干预 4.1 饮食指导 《逐月养胎法》中载有“节饮食”“无大饥”“无甚饱”“调无味”之说,妊娠期间,孕妇需要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并进行合理调配。产后则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煮烂去油,少量递进,忌食生冷、油腻、煎炒、肥甘、辛燥之品。 4.2 手法推拿预防 中医学根据辨证施治原理,对不同体质的孕产妇实施不同的按摩手法,常选择“散法”以达到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行气导滞[5],对产妇下肢由远端向近端进行按摩,从跟腱起自下而上做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挤压按摩,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6],可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肢体血流缓慢现象。 4.3 护理预防 ①《产孕集》中说“凡妊娠,起居饮食,……逸则气滞,……劳则气衰。”,孕期适度的活动和劳动利于气血流畅。产后尽早下床活动(行剖宫产手术者应在拔除尿管后)每天慢走4次或5次,每次10min~20min。②长期卧床的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做下肢功能锻炼,如用力做跖屈背伸、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等,每天做4次或5次,每次10个~20个以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③尽量不选择在下肢做静脉穿刺,以避免下肢血管壁的人为损伤和输液时的肢体制动。④严密观察DVT高危人群病情变化,发现下肢有酸痛及压痛、行走不利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汇报医生,为病人赢得DVT预防和治疗时间。 4.4 机械预防 如有条件可以在产妇麻醉开始至术后下床活动前,采用下肢间歇式充气压力泵(IPC)[7]或医用弹力袜(ES)预防深静脉血栓。其次做产后体操训练,有利于气血流畅和腹肌、盆底肌肉的恢复。 5 结果 在我院3 079例产妇经过以上护理干预,8例剖宫产者出现下肢肿胀及感觉异常,经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数日后病人症状消失,考虑为水钠潴留及其他因素,所有产妇产后6周门诊复查均未见异常。 6 讨论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9T14:07:39.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何克静周敏祝昭惠 [导读]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 何克静周敏祝昭惠 (四川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R36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099-02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合理诊断和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无肺栓塞死亡病例,新生儿无窒息与畸形。结论妊娠及产褥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只要能尽早明确诊断,通过合理的治疗就能获得正常的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产褥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方法预防 Clinical study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He Ke-jing,Zhou ming,Zhu Zhao-hui(Public Health Clinical Medical Center of Chendu,Sichuan, 6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incidence risk and find an appropriate wa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Methods:The clinical symptoms,signs,lab tests and treatment data of 63 cas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Results:63 cases were cured by relevant therapies,no cases died of pulmonary embolism, no neonatus asphyxiation and malformation. conclusion:Pregnancy is related to high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Women will get normal pregnancy by clearing diagnosis as early as possible and providing reasonable therapies. 【Key words】 Pregnancy Puerperium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iagnosis methods Prevention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妊娠期女性,因其所处特殊生理时期,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正常时期高6倍[1]。因DVT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现总结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63例孕产妇DVT,以期探讨妊娠合并DVT的诊治与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共收治63例妊娠合并DVT患者,平均年龄28岁,≥35岁27例,占42.8%;初产妇28例,占44.4% ;经产妇35例,占55.6%;产褥期52例,占82.5%(其中剖宫产36例,占69.2%;阴道分娩16例,占30.8 %)。DVT发生部位:发生于左下肢50例,占79.3 %;双下肢13例,占20.7%。 伴随疾病:重度子痫前期6例,隐性梅毒18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5例,HBV携带者23例,肺结核9例,AIDS16例,前置胎盘大出血各3例,下肢静脉曲张2例。 并发症:肺栓塞4例,产时昏迷3例。 既往特殊病史:DVT史4例,脾切除手术史2例。 1.2临床表现和体征 63例均有患处肿胀、疼痛和压痛的表现。下肢Homans征阳性,伴发热38例;29例急性期四肢DVT 表现为患肢增粗、凹陷性肿胀、疼痛、皮肤苍白或发绀,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并发严重肺栓塞1 例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咳嗽、胸闷、胸痛。体征有急性病容、紫绀、呼吸急促、肺部湿罗音、心动过速、心脏杂音。另3例肺栓塞仅表现为患侧胸痛,呼吸运动减弱,无明显呼吸困难。 1.3 结果 63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其中3例昏迷患者未遗留后遗症和并发症,1例并发严重肺栓塞患者经抢救成功后治愈出院。产褥期DVT患者52例,孕期经过顺利,新生儿无窒息、畸形,无肺栓塞死亡。 2.讨论 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近年来对妊娠期妇女合并DVT引起肺栓塞而致孕产妇死亡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因此,妊娠及产褥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1高危因素 十九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妊娠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生理解剖因素,遗传性危险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关,明确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2.2生理解剖因素 妊娠期由于随着孕周的增加,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及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使下肢血流瘀滞,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发生改变,易导致血栓形成。由于左下肢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的途经迂回而延长,且左髂总静脉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影响,因此,孕产期妇女左下肢血栓形成较右侧多见。本组病例中,发生于左下肢血栓形成约占80.0%。 2.3遗传性危险因素 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先天性缺陷可使静脉血栓形成显著增加。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是导致妇女血栓栓塞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增多的主要原因。 2.4获得性危险因素 妊娠期由于纤维蛋白原增高,凝血因子Ⅱ、Ⅶ、Ⅷ、X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使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子宫肌层、胎盘蜕膜等均含有丰富的凝血活酶,在分娩时手术创伤及产伤,均可使这些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使血凝倾向增强,血栓发生的危险性进一步升高。其次年龄大于35岁、肥胖、吸烟、多产、产后出血使用止血药及输血、妊娠高血压性疾病、围产期心肌病、过度增大的子宫(羊水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