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对象:七年级学生

2、学科:生物

3、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本课内容2)课前搜集家中最近的三餐食谱

二、教学课题: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三、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本节教学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实际应用。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了分析、解决、总结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调查的基本方法,并且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更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存在着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早餐,暴饮暴食,喜欢甜食,盲目减肥,以零食代替正餐,以饮料代替白开水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此外,他们也正处于一个比较叛逆的阶段,与父母的沟通比较少,这节课不仅能给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敲响警钟,又能锻炼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等能力,因而本节课的设计原则上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

营养问题是不容任何人回避的,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人体的消化方面的知识。本节知识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但现代中学生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实践能力都较差。通过为亲人设计食谱,鼓励他们亲自到市场购买原材料,在家长的协助下亲自烹饪,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并通过此活动学会关爱身边亲人。同时通过关注食品安全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家人健康。

五、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根据教材、学情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怎样做到合理营养。

(2)、举例说出什么是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掌握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为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能亲自下厨烹饪体验。

2、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亲自为长辈烹饪可口的饭菜,体验父母的艰辛,关心长辈的饮食和健康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

2.、认同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健康之间的统一性。

3、确立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的观点。

六、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2、难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七、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电视报刊中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资料与信息,以备教学需要。

2、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开展调查和搜集、整理资料以及课堂角色分配。

3、指导学生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分组选题并收集有关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资料,参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2、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

八、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第1小组(5人)制定调查表,调查本班同学饮食习惯并归纳分析。

第2小组(会做饭菜的学生)根据膳食指南,为家庭中的长辈设计一份食谱,记录长辈的评价;

第3小组(约20人)向父母或医生等咨询怎样注意食品安全,汇总。

第4小组(余下的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归纳购买食品应该关注什么?

提前一周准备,明确小组中的分工,人数过多的大组要继续分成小组,确保人人参与,任务明确,调查表的制作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吃饭,或许你会说,吃饭不过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是,对于其中的学问你能了解多少呢?其实,饮食的质量和卫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关系。什么样的膳食结构才算均衡合理?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卫生安全的? 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他是如何吃早餐的。

学生介绍后,其他同学帮助分析早餐营养是否合理。那么什么样的饮食算是合理的营养?如何注意食品安全?

设计意图: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望。在刚刚上课就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引出课题:什么是合理的膳食?怎样做才能吃出健康呢?

(2)、联系实际、交流合作

多媒体呈现问题:

生活中还有哪些饮食现象是不合理的?说出其中的道理。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科学道理。学生在其中讨论分析,感悟、交流。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举例,利用学过的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做法自己去分析、体会偏食和挑食等作法的不良危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为学习合理营养做好铺垫。

(3)、阅读分析、自主学习

利用课件展示“平衡膳食宝塔”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平衡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分哪几种类型?一日三餐中的食物能量比例?什么是合理营养?最后总结、归纳出合理的饮食结构。

设计思想:利用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逐步深入进行探究,重点理解什么是合理的饮食结构?从而得出合理营养的真正含意。

(4)、实际设计、合作探究

利用学过的合理饮食结构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合理营养知识,为亲人献爱心,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学生要注意讨论在设计食谱时应考虑到哪些因素?(5)、实物展示、交流合作

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小食品包装袋,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各项内容,并和同学交流,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同时,向大家提出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安全食品?从而调动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引出绿色食品概念,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6)、了解绿色食品

师: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我们强烈呼吁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这既有益于健康,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生:原来我对绿色食品是有误解的,感谢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展示,今后我们到菜市场可以很容易识别出绿色食品。

(7)、情感升华、结束新课

课件展示常见的十大拉圾食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概括说明只有既营养又安全的食品才是放心的食品,才能吃出健康的身体。体现生物学的实用价值以及在指导学生健康生活当中的指导作用。

二)、巩固练习:

1、例:下表为某同学所定的一日三餐的食谱。

早餐:油条、馒头、烧土豆丝

午餐:米饭、炒蔬菜

晚餐:花卷、糕点、稀粥、咸菜

(1)此食谱主要缺乏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若长期使用此食谱,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体重过轻。

(2)在食谱中应经常添加_______________ 类食物,这类食物进入消化道后,最终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到体内。

2、设计1份早餐食谱

目前普遍存在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这道练习题。先由学生自行设计,然后比较评讲。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怎样做才算合理营养?教师补充。

四)、拓宽视野

阅读课后资料“营养师”,谈想法。

五)、达标检测:优化设计检测学生是否由意识上升为行为

结束语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人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基本的饮食常识,关心自己的日常饮食,关注家人的身体健康。培养健康理念,时时关注健康,关注食品安全,学为所用。我们要将健康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记住,要用知识生活,而不要用习惯生活。

板书设计:

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合理营养

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2、“平衡膳食宝塔”

3、什么是合理营养?

4、我国的膳食指南二、食品安全

1、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2、关注《食品安全法》

3、了解绿色食品。

教学反思

一、本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感吾:

1、从三维目标上看,本节只有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两个版块,内容简单,若老师采取讲解法,三言两语即可带过,然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动脑能力、尊老爱幼的品德修养,以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本堂课让生活走进课堂,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从设计思路上看,本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课前学生有的利用网络,有的查找书籍,有的咨询医生和父母,通过不同途径

来获得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生物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3、从教学效果上看,由于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深刻领悟到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本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的不足:

对相关的内容没有足够深入的挖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例如,对于快餐、垃圾食品的营养问题;添加剂、防腐剂的危害;食品污染的分类及怎样防止食物中毒等内容,都可以借助教材进行延伸与扩展,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学习知识与健康生活更加紧密结合。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与书本知识的桥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同样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因素,尤其是生物学这样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让生活走进课堂,使知识的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尝试设计食谱,应用知识关心身边亲人健康,在激发学生广博的爱心的同时,使课堂生活化,让课堂活起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学设计 清华附中唐秀梅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②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 ③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④通过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⑤理解我国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运用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正确观点。 ②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民族分布图,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欣赏歌曲:请大家先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承转过渡:从《爱我中华》的MV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有着56个民族,宛如一个民族百花园。这些民族的构成如何呢? 读书回答:请同学们读教材P15第二自然段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见附件1),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例是多少?另外的55个民族为何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有1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1.5%。另外55个民族人口数总和仅占全国的8.5%,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 2.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壮族有1692.6万人。 3.还有哪些人口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呢? 满族:1038.8万人,维吾尔族:1006.9万人,苗族:942.6万人,彝族:871.4万人,土家族:835.4万人,藏族:628.2万人,蒙古族:598.2万人。这些都是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 4.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你知道人口在一万人以下的有哪些吗? 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显而易见塔塔尔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少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可以与自己所在的学校的人数做一下比较。 承转过渡:我国这56个民族,有人口上亿的大民族,也有几千人的少数民族,但却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这方面我国有相关的民族政策。 政策解读: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长安四中田菊艳 【课题】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内容】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达坂城的姑娘》【课时】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基础上以教材内容内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音乐作品分析】 (1)《辽阔的草原》是一省流传在蒙古族的“长调”歌曲,是蒙古族民调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歌词表现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旋律开阔悠长节奏舒缓,悠长给人浓郁的草原特色的形象。 (2)《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用民族语言演唱。 (3)《大阪城的姑娘》歌曲旋律欢快活泼。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从小接触音乐方面知识较少,了解的太少,没什么基础,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喜欢流行音

乐、但对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几乎不了解,更没兴趣,因此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爱好入手,从学生实际出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逐步渗透蒙古、藏族、维维尔族音乐,让学生通过聆听对三个民族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形成民族音乐的因素。并能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并逐步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代表性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等三方面对两个民族音乐进行对比。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组学习,搜集蒙古、藏族的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分析形成民族风格的因素。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歌曲,通过对比分析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蒙古民歌、藏族民歌特征。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解、引导、启发、举例、对比、探究等方法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学生讲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第5章 第3节 吸收作用教案

第3节吸收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2)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的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说出氮、磷、钾等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时的症状。 2、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幼苗的演示实验中,学会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无机盐对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无土栽 培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的应用过程中,继续关注生物科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根毛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根吸收无机盐的条件;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们先来复习前面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们知道植

物的叶绿体可以制造有机物,线粒体可以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其实,这些活动都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参与的,那么植物体又是怎样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吸收作用。(板书:第3节吸收作用)2、新课讲授 我们学习植物的器官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是植物体的哪个器官?(根)没错,就是植物体的根吸收周围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板书:1、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那根又是用什么方式吸收水分的呢?我们一起看看85页的活动,我们看看盐渍黄瓜,把酱油或者盐水倒进黄瓜盘的时候,盘子里面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汤;盐渍萝卜也是一样的会出现很多汤,而且萝卜条会变软,但是放在清水里面的话会变得更硬。大家可以看到大屏幕上的图片,那为什么黄瓜盘里会无缘无故出现那么多水,这些水从哪里来?很明显这些水是黄瓜本身的。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机制,也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植物会吸水,什么时候植物会失水。我们先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萝卜块吸水放水实验)大家说水和盐水,哪个浓度大?很明显是盐水,甲的清水变少了,说明萝卜把水吸收了一部分,而乙的盐水变多了,多出来的水是来自萝卜细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细胞可以吸水,也会失水,到底是失水还是吸水,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 教材: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一第二课 活动目标: 情感与态度:乐于了解和欣赏藏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探究活动,了解藏民族。知道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及藏汉之间的悠久联系。 知识:了解西藏的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 活动重点: 通过搜集、探究活动,了解藏民族。了解西藏的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西藏生产、风俗文化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汇集成报表。 教师:教学课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萌发好奇的种子 1、歌曲导入。(课件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提问:听过这首歌曲吗?歌的名字是什么?歌里唱的是什么?见过铁路吗?这条铁路为什么叫天路呢? 学生回答。 教师谈话:知道这首歌写的是那个民族吗?(学生回答:藏族) (课件出示:祖国政区图) 教师提问:你能指出西藏在哪儿吗?(学生指图) 教师谈话过渡: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里有56个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这首歌描写的就是同学们熟悉的藏族,他们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掀开藏族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透过歌曲的聆听与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活动课堂,激发学生对藏民族的好奇,从而萌发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探究,了解西藏 1、我想了解 教师谈话:藏族是一个既神秘有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对他们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反馈介绍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注意收集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把问题进行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学生对藏民族感兴趣的话题,再进行整理归纳,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后面学生自主地分享与交流铺垫。) 2、了解藏族的生活环境 教师活动:(问题预设)出示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 (1)你知道为什么藏族被誉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吗? (2)珠穆朗玛峰在那儿? (3)为什么西藏地区的气候寒冷?寒冷的气候对藏族同胞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4)藏族的聚居地青藏高原的的特征是什么? 教师谈话:本单元导入课时,老师已经布置学生搜集各组信息的任务,现在跟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分享,把所得进行汇报。(交流时肯定学生资料收集的认真与仔细。) 教师小结:藏族人民居住的环境造就了他们豪迈、爽朗的性格,犹如初升的旭日,热情而奔放。下面我们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领略他们的风土人情吧! (设计意图:在分享与交流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同时加深对藏民族的认识。) 3、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 教师谈话:(问题预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藏族人民的生活同样别具特色。出示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 (1)藏族人民平时吃什么? (2)藏族人民以什么作为交通工具?

第5章第3节功能高分子材料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一、教材分析 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 能源、 信息和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材料是指 人类利用化合物的某些功能来制作物件时所用到的化学物质。 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 大,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耐高温、 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 就不 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光导纤维, 就不会出现信息的长距离传输, 实现高速、高容量的光通讯; 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 生活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材料的发明和开发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材料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史,材料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铁器时代 等,就是以材料作为标志来命名的。 可以相信,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 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教学策略中可利用上网查询, 从历史的角度使学生体会化学材料的发展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不同时期化学 材料发展过程的了解,使学生对化学科学发展的进程有所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⑵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和讨论、归纳总结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的重要性。 难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习的兴趣和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 四、 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点是较常见的高吸水性树脂和一些复合材料, 教学中可 作适当的补充, 教师可以收集多方面的素材, 介绍用于印刷的感光树脂、液晶高分子、 磁性 高分子、高分子导体、高分子药物、高吸水性树脂、高分子智能材料等。如高分子分离膜、 人造器官的图片、 实物和视频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动员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 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 践活动,自己撰写有关高分子 材料的论文。 除走出去参观, 也可以请进来, 安排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作功能高分子材料的 科普讲座等 第五章 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 第三节 功能高分子材料 认识到功能材料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 也可

《印度》教学设计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教案示例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 例 以下是关于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第五章第三节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了解有关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阐明讲究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的道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我们已经知道,通常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那么,怎样选择和搭配食物,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

学习的内容:营养卫生和饮食卫生。 要做到营养卫生,首先要注意合理膳食。 提问:人每天都要吃食物,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知道的食物一般都有哪些? 回答:猪肉、牛肉、鱼、鸡、大米、面粉、蔬菜……。 讲述:我们所吃的食物,种类繁多,但一般可以分为谷类、肉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类这四类。在这四类食物中,谷类含淀粉多一些,肉类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一些,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多一些,奶和奶制品类含蛋白质、脂肪、部分维生素和钙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体的需要,各类食物我们都应该进食,做到合理膳食,也许有同学会问,讲了这么半天,到底什么叫合理膳食?结合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合理膳食,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和能量需要的膳食。由于这种膳食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合适,互相搭配合理,因此又叫平衡膳食。 不仅要做到合理膳食,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请问在座的同学有谁今天没有吃早餐? 回答:有。 提问:不吃早餐的同学,在上午上完两节课后,有什么感觉? 回答:饿、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

4.1 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 标签 政治课也可以用,党课也可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老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1.3民族 教学设计

1.3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民族【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产生了个别不和谐的因素,导致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民族状况大肆渲染,因此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的民族状况,所以教材在学习了疆域和人口后,安排了民族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国民族的概况,包括民族数量,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我国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很多的优惠,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篇 幅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并且图文并茂,介绍了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借此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二是我国民族的分布,教材安排了我国民族分布图和关于民族的调查活动来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使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但是缺乏分析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手段展示不同

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形式非常好奇,这样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还要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可以推荐一些网址和杂志报刊等,以举办班级民族文化图片展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依据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 2.运用相关资料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掌握典型的民族文化形式。 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民族的分布地区,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我国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初步掌握处理和整合课外资料的方法。 2.通过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进一步熟练读图.运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呈现(课标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课堂设计 一、反射 (一)实验膝跳反射实验 让两个同学一组,完成膝跳反射的实验。 小组讨论,统一答案: 1、扣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 (2)小组展示: 1、扣击韧带时,小腿会突然跳起。 2、如果有意识地控制膝跳,上述实验现象不会出现。 (3)拓展思考: 1、膝跳反射中小腿前伸是不是有意识的行为?还受谁的支配? 2、你能归纳出反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通过什么系统发生的反应?反应有 什么特征? 3、列举生活中有关反射的事例,区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一、反射弧: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膝跳反射示意图,了解膝跳反射中信 息传递和处理的途径,尝试写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小组讨论, 统一答案。 (2)小组展示: 感受器(股四头肌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纤维感受器(股四头肌效应器肌梭) (3)跟学生一起总结反射弧的概念及组成 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结构,叫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 1、吃食物流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反射,听铃声流唾液是狗在生活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反射。 2、条件是铃声刺激和食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学生通过巴甫洛夫给小狗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思考总 结: A、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B、防止条件反射消退的方法 (2)小组展示: A、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无关刺激(铃声)多次结合。 B、经常用非条件刺激(食物)来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刺激(铃 声)。 2、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区别列成下表。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八年级地理上册 1_3 民族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节《民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民族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读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教学难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各民族的风土民情习俗、传统节日图片资料、物品等。 2、调查生活周围的少数民族。 3、教师收集民歌,音像视频资料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设置情境:你知道刚才播放的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 去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欣赏多民族的大家庭图片。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节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1~2段,完成下列任务。(对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快速背记。2分钟) 1.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共有个民族,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人口大约有。 3.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是、、、、、、、。 4.各民族不论大小,。 歌谣总结:壮回满苗维,彝土家蒙藏。 壮族人最多,塔塔尔族人最少。 活动探究(一)——辨析民族文字 过渡: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1.读P16页“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国56给民族有多少种语言?大约多少种文字?全部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那几个? 2.读图1.17 认识几种民族文字。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过渡:除了独特语言和文字以外,各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也各具特色,我们进一步走进各民族的生活。 【探究活动】(二)——竞猜民族文化 全班分为三大组,抢答题目。(规则:每组有一次答题机会,如果答不出,其他组可抢答,有一道抢答题,答对一道得1分,抢答有班长监督。) 1. 看服饰,猜民族 (一组一人回答) 2. 看舞蹈,猜民族(一组一人回答) 3. 看节日,猜民族(抢答) 4. 听歌曲,猜民族(抢答)《阿里山的姑娘》《康定情歌》《刘三姐对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5.生活中的少数民族: (1)你的邻居、老师、同学中有没有少数民族的人?是哪些民族的?

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5章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节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呼吸产物的检测 ①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②产物? ????有氧条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细胞呼吸的类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 1.总反应式 C 6H 12O 6+6H 2O +6O 2――→酶12H 2O +6CO 2+能量。 2.过程

3.概念 (1)场所: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条件:有氧参与、多种酶催化。 (3)物质变化 ①反应物:葡萄糖等有机物。 ②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4)能量变化:释放能量并生成大量ATP。 4.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的不同特点 (1)有氧呼吸过程温和; (2)有氧呼吸进行时有机物中的能量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步释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三、无氧呼吸 1.场所:细胞质基质。 2.类型和过程 (1)物质变化: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 (2)能量变化:释放出能量并生成少量ATP。

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及时松土有利于根系生长。 (4)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根系有氧呼吸,防止幼根变黑、腐烂。 2.无氧呼吸原理的应用 (1)利用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可以生产各种酒。 (2)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敷料。 (3)破伤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皮肤破损较深时,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 1.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产生ATP,但是产生的量不同。( ) 2.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释放了少量的能量。( ) 3.细胞呼吸的产物都是CO2和水。( )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所需要的酶都是相同的。( ) 5.储存蔬菜、水果时应隔绝O2,以减弱细胞呼吸。( ) 提示:1.√ 2.×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 3.×CO2和水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4.×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酶也不同。 5.×若隔绝O2,细胞无氧呼吸会加强,不利于蔬菜、水果的储存,而应低氧储存。 1.教材P91的装置图中A装置中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什么?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用气泵间歇性地通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有充足的氧气,以进行有氧呼吸。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2.B装置中,为什么要将B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B瓶刚封口后,锥形瓶中有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两瓶产生CO2的速度和量基本相等,所以需将开始产生的CO2排掉;一段时间后,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

7.3印度 教学设计

§7.3. 印度 《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 在地图上指出印度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印度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印度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举例说出印度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课标分析::从整体的课标要求来看,印度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需要学生能够借助地图和资料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人口的特点和优劣。对自然环境方面,要求能够根据资料概括其特点以及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体现在其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要求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教材分析】 课本第七章第三节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邻国等。由优越的地理位置引出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运用材料来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是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讲了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均的影响以及其主要粮食作物运用活动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后讲了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现状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日本东南亚等有相似之处,都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等开始,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适应并与前面的知识产生结构上的联系,但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气候并且深受其影响的人文特点,比如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这一小节就有很强的抽象性,比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地图,能够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能够说出印度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通过课文和其他所给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单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