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材料
发布时间:2010-10-12 11:41:38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 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 们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也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同布鲁 姆的观点同出一辙,其实质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但它的内涵绝不是指按 着一个模子培养人,搞一刀切或齐步走,而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的过程。 要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我认为,起码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意识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使少数学生成才。把大多数学生拒之于校门 外,使他们带着“我不行”的失败心态走向社会,他们在社会上总认为低人一等,强烈的自卑心伴随着他们 的一生,这实质是对人格的摧残。我国2500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强调教育的 社会化、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后,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有教无类”, 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禁锢人的思想,让所有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 人人都接受平等的教育。 多年来,上海洋思中学的生源都是三流的,但经过他们的教育后,学生的质量并不低,原因就是长 期以来有一个理念在支撑着——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他们的这一理念的提出,是 受农夫的启发:农民看见庄稼生虫子,他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及时除虫呢?看见庄稼 瘦了,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及时施肥呢?看见庄稼枯了,他会说,我为什么没有及时浇水呢?一句话, 他们相信,每一棵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如果出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农夫种庄稼如此,教育亦然。 因此,他们确定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 这样看来,作为一个真正的学校,不应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眼里不应 该有差生,在教育行为中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不过他们所取得成功的方面不 一样而已。如果我们的教育失败的话,首先要反思教育的本身,要从自身找原因。 2、树立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意识 以往我们曾一度认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使所有的学生按着统一的标准去发展,因此,把 学校当成了“铸模”,硬性地将学生按一个标准去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正如卢梭早就批评的那样, 由于“往往不加区别,使具有不同爱好的儿童从事同样的练习,我们的教育毁灭了特殊的爱好,留下死板 的千篇一律的东西。”最终成为事事“听话”,时时、处处、低眉顺眼的“好学生”,把一个个富有鲜活个性的 孩子培养成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标准件”,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曾经看过一份报道:八 十年代初,大连市曾有一位中学生,爱好体育且有跳高的特长,据专家测试其各项身体素质和体能指标都 优于同年龄时的朱建华(当时的世界跳高冠军) ,如能创造条件,精心培养,充分发展其特长潜能,完全 有可能为国家培养出又一个世界跳高冠军。然而,学校领导、家长教师、社会却协同一致地要求该生同大 家齐步走,向“门门优秀”的方向奋斗,结果,不仅“短”没有补上来,而且由于错过了最好的培养时机,“长” 也被去掉了,个性特长就这样被扼杀掉了。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
1

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 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 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 业型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强调:“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 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 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正因为他们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注重 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后在政治、经济、文 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云的豪杰才俊。”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里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 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 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我国建国50多年,但本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这不能不说与我们以往那种一味地“惟师”、“惟书”乃至整齐划一的教育有关。 从人的心理需要来看,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说到底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人 都有各自的智慧潜能,只有你善于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教育,他的潜能才会得到真正的展示和发挥。实 施素质教育,就是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 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决定了教育者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通过恰 如其分的教育使他们各得其所。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有人说,黄沙如海,找到绝对相似的两粒沙粒。 那么,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也绝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由此说明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他们这方面不行,可能那方面优秀。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但模仿和表演能力很强; 有的学生学习数、理、化钻不进去,但却能歌善舞;有的学生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但是酷爱体育和美 术;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还有的学生善于交际等等。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及时发现,给予珍视, 并注意正面引导,这些被考试分数一把尺子“判决”为“不可造就”、“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很可能走向社会 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事实说明,文化考试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和发展潜力。郭沫若中 学时代毕业考试国文得了57分,但却成了中外闻名的作家、文学家;爱迪生小学时就被老师判为“不可救 药”,后来却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他的诸多发明造福了人类社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发现和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著名画家蔡志忠有画画的天赋和兴趣,但 功课一般。初二那年,一位新来的老师一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取向。这位老师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 走读书这条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读书中获得最大的益处。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反省,自己现在走着的路 是不是应该走的路,自己现在做的是不是真心想要做的事。”这段话促成蔡志忠果断地中断学业,背上行 李去台北漫画界闯荡,若干年后,他成了华人世界中影响最大的漫画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一位学生,曾 上了九年小学,几乎每上一个年级留级一次,而后来却靠完全正当的手段成为一位董事长。尽管当年学习 不好,但后来他非常重视知识的作用,聘请了不少博士硕士,用“借脑袋”方式来发展自己。这样的例子不 胜枚举。 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点,要认识差异、承认差异、重视差异,有针对 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选择教育教学方法、内容、进度等过程中,要注意根据 差异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3、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2

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人,而不是被动的机器,时刻注意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是 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的效果,而不是教师教的效果。因此,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就必须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育原则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到学 生因愤激而努力探索问题时就不会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有想法要表达而说不出时,就不去启发他。也就是 说,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和时间,不要开始就把答案和盘托出,而是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 教师要画龙点睛,使学生茅塞顿开。 后来《学记》中对启发性又有了精辟的概括:“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是《学记》中对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进一步阐述。说的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启发诱导 的方法教育学生,那就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激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强 制使之顺从;要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开始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 关系;激励和严格要求而不强制使之顺从,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启发而又有所含蓄,就可以让学生独 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了。 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答案,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 能力,而不是教师直接把答案奉送给学生,甚至照本宣科。正如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要使学生尽量自求 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 《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第202页)“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 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 ( 《重读叶圣陶· 走进新课程》第61-62页)“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乎教师的?讲 述?;教师所?讲述?得,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 的真作用,才真个贯彻了尝试的宗旨。”(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4页)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的最根本作用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即动手、动脑和动口,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当学生遇到 攻不破的“堡垒”时,教师再“要言不烦”地指导。 4、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树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意识 谈到循序渐进,往往有人会和因循守旧联系起来。但它恰恰指出了教育的真谛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 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方 法,恰当掌握难点重点,灵活把握教学进度,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为起点,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滚 动式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水平,避免不顾学生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任 务而赶进度,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夹生饭”和掉队现象。 从教育公平角度讲,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发展的权利;从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讲,只有符合学生现有 知识程度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接受。目前造成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是厌学,造成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一味地追求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使得跟不上教学进 度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位老师曾带了两个班的课,一个是“尖子班”,一个是普通班。刚开始,他用一 个标准、一个进度要求,普通班的学生课堂反应迟钝、跟不上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后来,他放弃了完 成任务的想法,降低了教学难度,根据学生的情况逐渐提高要求,学生课堂反映活跃了,兴趣增加了,进 步反而快了。这说明,教师对教学难度的选择和进度的掌握的只有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才能不断提高学 3

生的学习成绩。 5、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部动机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一点,早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家们、 先哲们的定论。实践也证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学生探求知识,记忆知识,学 习技能的动力之源。例如,世界“汽车之父”福特,出身于一个小农厂的家庭,他从小对摆弄机械有一种超 常的兴趣,对拆装家里的钟表到了如痴如醉疯狂着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说,我们福特家的钟表,“一看到 福特走过来就浑身发抖。”福特从小就好奇心极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看到柴炉上煮开水的茶壶在“哧 哧哧”冒着热气,他便塞住炉口,结果水炉炸开,险些酿成伤害事故。他在学校里制作了一个蒸汽涡轮, 结果把学校的墙壁都撞了一个很大的洞。 然而, 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一种真正的学习化的氛围, 成就了这个世界天才。要是放在只知道死读教材、死抠题目和答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和学校,这位天才早 就被扼杀在成长的摇篮里了。再比如,2007年7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专栏》播出了一个“玩出来的发明 家”的专题片。说的是太原市一个叫做牛培行的中学生不爱学习,就是贪玩,学习成绩在班里最低。父亲 没办法,只有把他送到学校的“小制作”活动小组。又为他购买了所有用于制作的工具、元件,全力支持。 没想到的是,牛培行对小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年下来,获得国家专利的效发明就达到26项。在制作 过程中,对遇到的相关知识也产生了兴趣,因而激发了他对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在2007年的中考中,他以 555分的成绩被省重点高中录取。这看似“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背后秘密,就是兴趣。牛 培行的事例生动地说明,只有根据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其实,不论 古已有之的启发性,还是当今教学战线比较成功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难忘教育”等,其本质只有 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述实例来看,我们不要过分地认为,考试成绩高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暂时差就是坏学生。江 苏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进行过一次很好的调查,在100名诺贝尔奖得主中,中小学成绩中等的占45%, 有6人竟在中小学时学业很差,如爱因斯坦。该调查显示,创新能力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成绩 都有关系,但都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如果学生本身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他再 好的措施也都是外在的和徒劳的。 5、转变对学生的态度,树立师生是平等的意识 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好。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转变对人的态度。即把学 生当人看,做到“目中有人”。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 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生一切听老师的,老师不让做的,学生决不敢越雷池半步。苏霍姆 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抬起头来做人。”这就必须建立良好的 平等的师生关系。 (1)要教学生,必先爱学生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是情感交流的过程、爱的过程。对此,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 有过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个池,学生是鱼,而师爱则是水;若无师爱,那么,无水之池,无水之 鱼的结果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必先爱学生,要把每一位学生当作像自己的孩子那样来对待。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 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 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可以想象,如果教师不爱学生,是不会走入学生的心灵的,教 4

育就是一种勉强的事情。 (2)尊重学生,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 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首先尊重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尊 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甚至会产生“爱屋及乌”的积极心理定势效 应,产生了这种效应以后,学生也就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把这位教师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 礼物来领取,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爱因斯坦语) 。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势必与学生产 生心理上的对立,学生对这种教师的课堂教学定会产生厌烦心理,在这种关系下的教学是可想而知的。教 育家陶行知作报告时,曾经现场展示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把一把米放在记得面前,摁着鸡头让它吃米,鸡 就是不吃。扒开鸡嘴硬塞,鸡还是不吃。然后他把鸡放开不管,鸡反而自己开始吃米。他用这一例子生动 地说明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3)讲究策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好的东西而敞开着的。”因此,我们在平 时的教学行为中,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因为有时的一句有失分寸的批评,甚至只是不恰当的 一个词,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灵上极大的伤害。就以回答问题为例,有许多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言而 喻的,甚至是荒唐的,可对孩子来说却视为重大的发现。教师如果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一句讽刺的话, 很可能就会影响他的一生。 例如,两个美国人合著的《儿童世界》里讲了这样一件事:薇洁在读二年级时,他和200多名同学 一起听了一位写过一本关于大脑的作者的报告。报告完毕后,报告人问孩子们有没有问题。薇洁害羞地举 起手问: “头痛是从脑子里来的吗?”十年以后, 当薇洁已经成了一个青年人的时候, 仍痛苦地记得那一天。 她写道:“那位女士笑我。她那微笑的神情和他说话的腔调使我感到,我提了世界上最愚蠢的问题。当时 我真窘极了。我想,那是我小时候碰到的一件使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事情。我最讨厌在课堂上发提问题 了。” 我想,那位做报告的女士绝不会料到,她的神情、腔调会给那个二年级的女孩子带来那样难以忘却 的痛苦,会在那颗小小的心灵上留下如此深重的创伤。大概她更不会料到,他一刹那间的神情、腔调,会 给那个敢于在200多人的会场上发言的孩子从此再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了。 这个女士犯这样的错误,还是应该原谅的,因为她毕竟不是教师,不是儿童教育工作者。虽然她对 大脑的构造有深透的研究,但她并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特点。我们也无权要求每个脑科专家都成为 儿童教育家。问题在于,就是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 在一节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问图上画得是谁?一个女孩子说:“是一个阿姨,这个阿姨是女的。” 老师马上笑起来,并对全班同学说:“阿姨当然是女的啦,你们见过男阿姨吗?”显然,这位老师并非有意 嘲笑那个孩子,更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但悲剧也正在这里,而听课者清楚地看到,当老师说完之后, 那个女孩子害羞地低下头,一直到下课,她没有敢再举一次手。可以想象,这个孩子以后是不会再积极发 言的了。 听课时,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今天也能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真是不错,请同学们掌声鼓励!”细细分析一下,这算是表扬吗?从 老师的“评价”中已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位学生平时在老师眼里是个“差生”。老师也许是无意的,但我们不 5

知道老师的“表扬”会对学生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6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一)小学生的身体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他们从事学校学习活动提供了保证,而脑及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更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他们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2.5千克。同幼儿相比,骨骼更加坚固,但由于骨骼中所含的石灰质较少,比较容易变形、脱臼。小学生身体的肌肉组织虽有所发展,但不够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劳,不易长时间从事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 从体内机能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心脏和血管在不断增长,其容积没有成人的大,但新陈代谢快,所以小学生心跳速度比成人快。从肺的发育来看,六七岁儿童肺的结构就已发育完成,至十二岁时已发育得较为完善,儿童的肺活量在这一阶段也迅速增加,表明肺功能不断发展。 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来看,小学生的脑重量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随着大脑皮层的生长发育,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走

向平衡,觉醒时间逐渐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这使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感知觉已逐渐完善,他们的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观察事物更加细致有序。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 小学生的言语也有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掌握了书面言语,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所占的成分较多,而高年级儿童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 总之,在系统的学校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1. 小学生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 入学后,学习成为了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小学生通过对各门功课的学习,他们的情绪也受到了陶冶。在班级中,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评价,也会引起他们复杂的态度体验。因此,小学生的情绪渐渐变得复杂起来。 2. 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发展 一般所讲的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乃是指他们的情绪涉及有关事物本质特征的程度而言的。小学生的情绪越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就愈富于深刻性;反之,越不能涉及有关事物的本质,则越缺乏深刻性。小学生情绪深刻性的品质是和他们对有关事物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而这种认识水平,又决定于他们对该事物的知识经验。 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和他们情绪的强烈性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深刻的情绪并不等于强烈的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小学生情绪的深刻性会出现递增的趋势。 3. 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小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是指他们的情绪唤醒所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程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他们总会提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因此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小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日益减少,情绪的稳定性则日渐增强。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情绪和情感 1、将各种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学习活动中,常常要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是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成为其新的活动动机,是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相反,如果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学习。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材与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时期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海因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与鼓励。 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校学生的各种情绪活动中,令人瞩目的是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绪迅速发展,并在校学生的生活中明显的表现出来。高级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鼓励儿童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如果成人能经常抓住机会,教会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表现,如愤怒情

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 ——初一年级“培优补差”工作安排 我们初一学生差生多、底子薄、学习习惯差、自制力弱,并且大多学生父母的文化素质低,大多家长做小生意,家庭环境差。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困难的学生相对较多。面对大面积的学习困难学生,我们老师应积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们各位科任教师应根据学生现状努力改变自己的课堂行为,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转化差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行新课改上。课堂上关注差生,课后重视差生,不仅关注差生现在的成绩,而且关注差生的思想情况和成差原因,决不放弃一个差生,力求使每一个差生得到转化。 一、转变观念 为了正确看待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必需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因为传统的教育只能让一部分学生获得成功,而总有一部分学生或因天份不高,或因自己不努力,必须加以淘汰;现代教育思想则认为,不容许淘汰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促使其成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树立转化一个学习困难学生与教育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样重要的观念。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看每一个人是否都得到了成功的教育和培养。因此,我们要让成功教育不是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上。 二、成差原因分析 教师除了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外,还要真正掌握学生成差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我们初一老师揣摩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差原因,寻找根源,发现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原因。 1、适应能力差:初一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初到城区学校, 因环境变化,课程增加,学习方法改变,任课老师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 2、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的活动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3、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缺少内驱力。有些学生虽然有学习能力,但缺少学习积极性,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惧怕考试,一旦考分不高,士气低落,情绪沮丧。做作业

-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新世纪,教育的本质在于拓展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存智慧的、自主发展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独创的品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开启人的生存智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以使他们人生幸福、生活康宁,最终达到社会昌明的人类理想,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宗旨都在诠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这四个字强调的是“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每一位学生”突出的是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教育教学中被轻视被忽视乃至被漠视的边缘人;“发展”指的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在学科中落实在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上。就拿语文课程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旗帜鲜明地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来看看它的具体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里侧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应该具备这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底蕴修养。 让教育在爱中行走 没有对事业的挚爱,没有对学生的热爱,“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爱是人类存在的理由,正如罗素所说:“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是一种力量,正如但丁所说:“爱推动这日月星辰的运行。”爱是教育的密码,正如雪莱所说:“道德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进一步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这是夏丐尊的诊断。丹尼尔科顿姆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深刻形象的话语“没有爱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只是一些愚蠢的话,他们的智慧就像一只空手套,他们的学问和智慧让美好高尚的思想退化,让所有年轻的花朵腐朽凋谢’,成人们也不过是‘用像给他们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来给他们的思想也穿衣服。’”我们说,教育不是给孩子穿衣服,不是给孩子空手套,教育应该在爱中行走,用爱生成儿童的智慧,用爱生成儿童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最新整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研究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摘要:小学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随着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特别是认知和个性的特点也逐渐发展变化,且发展过程出现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本文将从认知、情绪、性格、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关键词:认知、情绪、性格、儿童我国国家教育部规定凡在8月31日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即应当送入小学读书,因此在我国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根据皮亚杰的八阶段理论可知,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学龄初期是儿童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新年,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连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的关键时期。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思期,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概念思维能力呈现出深刻化、丰富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逐渐发展起来。 (一)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概括能力发展。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化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变化的概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发展。从事物相异点到相同点的比较,从具体事物的异同到抽象事物的异同,从直观比较到用词与在头脑中比较。 3、分类能力发展。分整标准从外部现象特征到内部本质特征。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折分类能力。 4、推理能力发展。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的渐次发展,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二)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1、思维敏捷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问题解决正确性。速度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一题多解数量在增加,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增加,组合分折水平不断增强。 3、思维深刻性品质发展表现为解应用题中寻找标准量的水平逐步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增强。 4、思维独特性品质发展表现为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经历模仿、半独立到独立。四年级是关键期。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发展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以及生命体验的丰富,小学儿童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情感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对于事情的归因能力不断增强,更加趋于现实化。情绪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明显增强,他们不再向学前阶段是那样易冲动,易爆发了而是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而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感和理智感逐渐发展,逐渐能够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好奇心也越来越强,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广泛的兴趣。 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努力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可以通过创造情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要培养他们调控情绪的能力; 升华他们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三、小学儿童的性格发展所谓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个体的行为方式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性格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儿童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的影响。

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有何特点?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及相应行为的反应,它们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适应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它们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的发展,保证了儿童情绪的稳定性,使小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的课堂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并保证了他们与同伴的友好相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家长和教师长期不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拓展,小学生的社会性需要越来越丰富,这促进了高级情感的发展。儿童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感和美感。 5.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何特点?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小学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集中表现在: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A.亲子交往。儿童入学以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都有所改变。 在交往时间上,与学前期相比小学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相对减少,儿童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程度减弱。 在交往内容上,小学儿童的父母更多关注孩子学业和品德。如辅导学习、检查作业,与孩子讨论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讨论日常行为举止的适当性等。 在交往方式上,父母的控制性在小学阶段开始减弱,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 师既要做好培养优等生的工作,更要做好辅导差生的工作,在培优辅差中带动中间学生。只有及时而细致地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学期以来,我在"培优辅差"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 补差"的内容,使学生能较好的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 是优等生或是后进生,现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 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 1、培优重在拔尖。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许多优等生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同时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后进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定时检查他们的作业,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0年四年级上册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个体差异也有了变化。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出色,善于动脑筋,思维敏捷,但有的学生却表现的不善言谈,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不理想,在班级中就存在着优生和差生。“培优补差”就成了我们班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的宗旨是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班级的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作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一、制定目标: 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90分左右,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二、制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拼音、字词),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作至少能写得出,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然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创造情境,并给予鼓励、给予肯定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做到因人而异)。 三、培优对象: 刘子昂刘永凯刘子璇孙又一张黎明等二十多位学生。 五、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周二、五、日的第三节时间,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和写作辅导。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策略分析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人们研究和认识较多的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够,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容易忽视,如果教师、家长和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往往就使得问题堆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轻问题变成重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在现代社会,身与心健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四)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五)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从一年级到五级,大致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我们常说的小学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段(三、四年级).小学高年级段(五年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处在平稳发展的时期,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约4—5厘米,体重增加约2—3公斤,心率、血压、肺活量及其他生理指标都不稳定,且与成年人的指标有较大差距,骨骼易弯曲,肌肉力量较小,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比幼儿期有很大的发展,但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还较差。比如,—年级的学生写字时,不仅速度慢而且不工整。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易做强度太大、时间太久的体育运动,在训练写字、弹琴等这些小肌肉运动的动作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特点 人们认为“头脑”和“心灵”是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重要部分,“头脑”是认知的领域,它给人的行为以方向,“心灵”是情感的领域,它给人的活动以色彩。就是因为“心灵”世界的存在,以及有情绪、情感这样的染色剂、催化剂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生活才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小学阶段,情绪、情感使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角——小学生也有了这样色彩斑斓的生活,领略着人生五味。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儿转变为一个初探人生规则、初识人生百味的少年郎的过渡时期,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所呈现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1.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

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已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仍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刺激激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刺激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刺激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2.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地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育评价自身理论体系亟须进一步更新和完普。以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授为首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两年多来,评价项目组不仅进行了大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和理论探索,而且,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通过调研、访谈、研讨、培训等多种方式,发现、解决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积累了大量实践资料,从“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考试改革”、“课程评价”和 “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等几个方面建构了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新体系,井编著了《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丛书。其中: 《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一书,借助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详细地介绍了成长记录袋这种新兴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实施中教育评价的探索》一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调研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实验区教育评价改革的进展情况、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新课程实施 中的学生评价改革”,有实验区和学校开展学生评价改革的阶段性总结,有专

门针对改革过程中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有教师在课堂评价实践中的探索与经验;第三部分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评价改革”,包括课堂教学本质与评价的理论文章以及实验区的教师和领导在评价改革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与探索。 《参与教育及其评价的校本研究》一书的作者来自于北京康乐里小学。书中介绍了康乐里小学在多年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小学整体教育改革模式。這所学校以中外有关参与教育及其评价理论为指导,选择以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评价为突破口,以参与教育为核心,对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主体的参与以及参与教育实旄中的评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书的编排形式新颖,在阐述其具体做法及经验的同时,附有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案例,增强了可读性和借鉴性。 《小学日常评价与期束考试改革的探索》一书详细地讲述了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开展“我能行”教育的内容、案例和宝贵经验。光明小学独立承担了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一一“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全方位地对“小学日常评价和考试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探索评价机制,在管理、教育、教学、家教协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初步构建了新型的育人模式。这一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会给各地实验区的学校以及教师们有益的启示。

如何理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如何理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大学新生导航的意义

大学新生导航的意义 大学时光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充满朝气、最具有创造力的青春经历。如何读好大学是每位大学生、家长、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成功的四年能造就人一生的成功,而蹉跎的四年则直接导致“老大徒伤悲”的未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这都是即将进入大学或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学新生导航回答这些问题,并指导大学生如何读好大学。 1.让我们明白了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呢?是知识的宝库,是科学的圣殿,是自由的广场,是理想的乐园,是幸福的天地,是快乐的天堂,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梦想。真正进入大学之后,你会发现,原本如梦如幻的大学的确是幽深精奥、丰富多彩。而大学之美、大学之好、大学之妙、大学之用,则需要你用心身一点一点去感觉,需要你用心力一点一点去体味,需要你用心智一点一点去把握。唯有如此,你才不致四年大学,浑浑噩噩,一生懊悔;唯有如此,你才能大学四年,奋发有为,辉映一生。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曾说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其实就意味着到成功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最有利于自己的成功资源。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合理而有效地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和条件,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大大学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自己生活得丰富多彩。在这里你完全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尽情地表演自己,尽情地展现自己。在这些展示中,你就会发现,你原有的一些潜能会变成现实,而你原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你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自我,你的眼界会更开阔,你的心胸会更宽广,你的青春会更亮丽,你的生命会更精彩。 2.告诉了我们大学应该怎么读 成功步入大学校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重新迎接挑战的开端。云集众多优秀学子的大学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大学生活和人生道路,大学四年之后,有的人,实现理想,大有作为;而有的人,不堪造就,一事无成。因此,在兴奋和喜悦过后,你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大学,应该如何度过呢?该怎样经营大学生活?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踌躇满志地走进现实社会?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和有益?如何能够完善和提升自己,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等等。首先,应该正确走出第一步。进入大学之初一定要脚踏实地地思考清楚:你在这里到底想要什么!还要问自己,当你走出大学时,你会有什么!你还要追求什么!认识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走进大学校门了。其次,在大学里高效地学习。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再有人督促你、关心你的学习细节,只有靠你自己。所以,完成这种转换,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关键。最后,为你未来工作做准备。问自己,当你走出大学校门时,你有了什么,你还要追求什么?上大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增长本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尝试着用到不同性质的工作中?在大学里逐渐完成这些过程,我们就可以走入社会了。 3.如何与人相处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王海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1)身体生长发育 6~9岁儿童体格发育基本上是平稳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年增长2~ 3.5公斤。10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格发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时身高男孩一般每年可增长7~9厘米,个别可长10~12厘米;女孩一般每年可增长5~7厘米,多的可长9~10厘米;体重每年可增长4~5公斤,有的可增加8~10公斤。 这一时期儿童的骨骼有机物和水分多,钙、鳞等无机成分少,所以骨骼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发生变形。肌肉虽然在逐渐发育,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比成人差,容易出现疲劳。 学龄儿童的心率约为80~85次/分,明显低于新生儿时的约140次/分和学龄前儿童时的90次/分左右;这时儿童的肺活量也明显增加,对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增强。 (2)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儿童到6岁时脑重约1200克,此时,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传导通路几乎都已形成,所以当身体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的速度准确地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也比较容易建立。7~8岁大脑继续发育,脑重约1400克,已接

近成人脑重。同时神经细胞的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出现。此时大脑额叶生长迅速,其运动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发展;大脑的抑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强。9~14岁小学生脑的重量增加不多,主要进行着细胞内部结构与机能复杂化的过程。神经的联络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结构机能在迅速发展和形成。这是联想的、推理的、抽象的和概括的思维过程的物质基础,也说明这一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脑的发育在机能上进一步成熟。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表现出阶段性。连续性则是指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条件下,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逆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身体的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着头尾法则和远近法则,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 小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3岁前后和13岁前后儿童会出现两个反抗期,这两个

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认知:感知觉、思维、记忆个性: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克制)人格及情绪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4、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5、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龙舟坪镇中心学校林贵琴 从这篇文章,我猜测,这位老师的课对这位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也许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不然,怎会出现“我竟然把数学书看懂了,还第一次独立完成了数学作业”。以前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吗?传统教学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抽多少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封闭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从另一方面来说,该生进入初中一年多了,从未把数学书看懂过,说明该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

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这个案例,给了我一些启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