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摘要: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理想的智力教育需要一些智力美德——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罗素提倡要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教育儿童,从而使儿童产生一种发现真理的愿望。罗素的这些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方面,对于我们当前改革中国的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罗素;智力教育观;科学态度一、智力教育与智力美德根据罗素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品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应着重在孩子6岁之前进行。罗素认为:“有文化的个体是指一位获得能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和技巧,并且具有能和同事协调相处的行为习惯的人。在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中不起作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可以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教他认字、学算术,而不考虑为社会服务、与同事协调相处的问题。关于智力教育,他认为美好的品德是智力教育的基础。如果方法得当,智力教育也可以产生美好的智力美德。这些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进行智力教育,必须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必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任何难度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来获得。在这些智力美德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罗素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部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部分地给予他们需要的某种技巧,以便他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对一种富有成效的好奇心进行激励,即使好奇心全部是在学校课程之外,也不能使好奇心受挫。因为,“没有单纯的好奇心,许多最有价值的知识就绝不可能被发现”。我们的家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被我们激活了,又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里和学校得到了满足,我们大人教给了孩子多少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技巧? 虚心这种品质表达了真诚追求知识的愿望。因此,“虚心的品质在没有任何信念的幼年时期比在以后生活中更为普遍。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以开明的心态看待每一个问题,能够丢弃那些经过争论证明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的大人、我们的教育者自己首先应该以开明的态度看待事物,避免主观主义的发生。按照罗素的观点,理想的集中注意力具有三种特征:即强烈性、持续性和意志控制性。“要取得一项不易取得的成就,甚至对任何复杂的或者奥妙的主题的理解,能够在同一事物上集中注意思考相当长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会自然地越来越集中,而且对事物自发而浓厚的兴趣也会产生这一效果。但是,要真正使其有价值,集中注意力必须是在意志的控制之中。据此罗素认为,即使对某些片断的知识本身没有什么兴趣,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动机要求获得这些知识,他就

“由高级教育所培养的意志对注意力的控制非常重要。”忍能够强迫自己去获得它。他说:

耐和勤勉也是良好教育的结果,从前,人们认为这种品质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外来权威强加的良好习惯实践来获得。无疑这个方法具有某些成功之处,如同一匹马最初要被驯服时候的情况一样。但是罗素认为,克服困难的刺激所要求的雄心是更好的方法。如果由于学生为了满足某些有价值的抱负而自愿忍耐厌烦,是有价值的。他建议我们,可以把困难分成等级来进行刺激,以便在每个阶段都能品尝成功的愉悦。这种做法必须建立在一种信念之上,即知识是困难的,但不是不可获得的。然而,我们的忍耐和勤勉不能只是为了得高分和找个好工作挣大钱,而是要鼓励学生对于当前重要的政治、社会甚至理论的大问题发生兴趣,树立寻求真理的雄心。正如罗素强调的那样:“我们应该培养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一种发现真理的愿望,这种愿望越强烈越好。”笔者认为,这种追求真理的愿望也可以减少获得知识的枯燥感。对于精确度,罗索引用巴拉德博士的话:“通过以上推论,它(精确性)仍是崇高而鼓舞人心的理想。它是知识分子的道德:它规定了在追求其自身高尚理想的过程中它所应该力求产生的结果,相对于精确性的程度来说,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上之精确程度是我们忠实于真理的一个粗略的衡量标准”。精确性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肌肉发达的精确性、美学的精确性、关于事实的精确性和逻辑的精确性,每一种都有它自身的

重要性。精确知识的获取使人感到厌倦,但是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孩子明白精确知识的获取是各种优秀者的基本功。我们需要更加内在的、心理学的方法,而不是靠权威进行外在的训练。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难道不是靠权威在进行外在的训练吗?这就是当前素质教育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智力教育的内容对于智力教育的内容,罗素认为,14岁以前,在儿童身上发现特殊的天资应该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最好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部分,这些学科不需要那些对它们不感兴趣的人进一步追求。算术一方面具有实用的功能,另一方面是一个早期教育的重要因素。因为实用的原因,就需要熟练到一定程度。通过学习算术,可以获得精确性初步入门的知识。从中,我们必须使孩子明白,如果要获得基本的才能,就存在着许多令人厌倦而需要熟练掌握的规则。对于地理和历史,罗素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了解到世界上存在着热带回归线国家和寒带国家,平原国家和多山国家,黑人、黄种人、棕色人和红种人以及白种人,可以减少了想象中周围环境的严峻,使得在以后生活中有可能“感到”远隔的国家确定存在。因此,我们应该把对小学生的地理课教学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历史课在儿童大约5岁左右的时候就能够有效地开始教学,最初可以杰出人物的有趣故事,丰满地解说历史课。到孩子6岁时,就应该借助于必要的简写本、图片或者如果可能的话,借助于影片学习世界史概要。在教学历史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可强迫教给那些对我们成年人有吸引力的内容,这些内容直到儿童成熟的时候才能教给他们。在学校的早期阶段,也应该为跳舞安排一部分时间,这对身体和对美学观念的训练都是很好的。初步舞学会之后,应该学习一些集体舞;这是一种幼儿容易意识到的合作形式。

尔雅2015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 ?A、 环境 ?B、 语言文字 ?C、 社会 ?D、 人口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关于地理环境与名族心态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互动互构 ?B、 互补互彰 ?C、 互起作用 ?D、 互相转化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辜正坤认为,万物的发展有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补充、()的趋势。 ?A、 自我完善 ?B、 自我适应 ?C、 自我淘汰 ?D、 自我进化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儒家的民主思想: ?A、 民贵君轻 ?B、 民治主义 ?C、

?D、 民为邦本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中国语音: ?A、 为闭音节 ?B、 为多音节 ?C、 每字有韵调 ?D、 音义象构性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马克思主义学派属于: ?A、 国粹派 ?B、 理想西化派 ?C、 现实西化派 ?D、 都不属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属于中国民主内涵的是: ?A、 恶欲协调 ?B、 迫不得已 ?C、 因势制宜 ?D、 宗法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不包括:?A、

?B、 能指和所指 ?C、 任意性和必然性 ?D、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 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权力斗争主要集中在权力的: ?A、 天赋和人赋 ?B、 瓜分与分享 ?C、 集中和分散 ?D、 下放和收合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黑格尔看来,中国的天子在发号施令上: ?A、 比较自由 ?B、 可以随心所欲 ?C、 不能锁心所欲 ?D、 有严格程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中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是(),程度不同的。 ?A、 殊途同归 ?B、 迥然不同 ?C、 异曲同工 ?D、 错综复杂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罗素论人性和政治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O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论人性和政治 Undoubtedly the desire for food has been, and still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great political events. But man differs from other animals in one very important respect, and that is that he has desires which are , so to speak, intimate, which can never be fully gratified, and which should keep him restless even in Paradise. The boa constrictor, when he had an adequate meal, goes to sleep, and does not wake until he needs another meal. Human beings, for the most not part are not like this. When the Arabs, who had been used to living sparingly on a few dates acquir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and dwelt in palaces of almost unbelievable luxury, they did not, on that account, become inactive. Hunger could no longer be a motive, for Greek slaves supplied them with exquisite viands at the slightest nod. But other desires kept them active; four in particular , which we can label acquisitiveness , rivalry, vanity and love of power.毫无疑问,占有食物的欲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仍然是导致重大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具有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欲望使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会坐立不安。巨蟒饱食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再进食时它才醒来,绝大部分人不像巨蟒那样。习惯于吃几个枣充饥的阿拉伯人没有因为获得了东罗马帝国的财富,稍一点头,希腊奴隶就会为他们端上最精美的食物,然而是其他欲望使他们行动起来,尤其是以下四种。可以称之为:占有欲,竞争欲、虚荣心、权力欲。 Acquisitiveness-the wish to possess as much as possible of goods , or the title to goods-is a motive which, I suppose, has its origin in a combination of fear with the desire for necessaries.占有欲--希望尽可能多地占有财产或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动机。我认为该动机产生于恐惧心理和拥有必需品的欲望结合之中。 I once befriended two little girls from Esthonia, who had narrowly escaped death from starvation in a famine. They lived in my family ,and of course had plenty to eat.But they spent all their leisure visiting neighbouring farms and stealing potatoes, which they hoarded . Rockfeller ,who in his infancy had experienced great poverty ,spent his adult life in a similar manner.Similarly the Arab chieftains on their silken Byzantine divans could not forget the desert ,and hoarded riches far beyond any possible physical need. But whatever the psychoanalysis of acquisitiveness, no one can deny that it is one of the great motives -especially among the more powerful, for ,as I said before, it is one of the infinite motives .However much you may acquire you will always wish to acquire more ;satiety is a dream which will always elude you.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摘要:本文致力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的善与恶、法制和宗教的形成的角度分析问题。 要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制度的区别,必须从其各自的起源和衍化过程中有哪些环境的区别说起。 西方文化的起源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犹太文化,后集成为宗教即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后,形成了现在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实差别不是很大,而新教则与其差别甚大)。大多数认同《圣经》中人性本恶,人有原罪,所以人需要向上帝祈祷,获得宽恕,才能上天堂,如果罪恶不能得到宽恕,就下地狱。崇尚自由,但又保证他人自由,法制比较完善,主张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即便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亦有此趋势),比较特别的是美国的州立立法权、司法权。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考虑,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最早形成的是商品交易经济,所以必须要求交易双方平等、自由、诚信,才能保证交易的活力,而且商品交易最核心的是契约,人们之间确立关系靠的是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结婚时,神父在教堂问男方,你愿意娶她为妻,成为她合法的丈夫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永远疼爱她,保证她,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男方答愿意。同样问女方你愿意嫁他为夫,成为她合法的妻子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病症还是健康,永远信任他,支持他,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 女方答愿意。然后,双方带上戒指,宣布可以结婚了,建立了夫妻关系。可见,双方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签订契约,建立关系。而在西方,此类例子屡见不鲜,宗教是人类与上帝签订的契约,赎罪去天堂、不赎罪下地狱,法律是人与社会签订的契约,科学是人类与自然签订的契约等等。而这个最重要的契约,其实是很不容易被遵守的(相对于良知而言),在西方必须要得到保证,所以西方的法制体系很早就建立了,并且发展的很完备。而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的法律是约束“坏人”用的,是行为的底线,而人们又发现它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些人专门打擦边球、找漏洞,或者不干坏事,也不干好事,有将如何呢?于是,他们创造了宗教,用上帝、用天堂和地狱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就此观点上看西方是比东方好是要实在一点的,毕竟西方只美化了一个上帝和耶稣,而东方则美化了孔子、孟子以及各位皇帝神仙),让人们相信善,克服原罪,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还因为他们的平等、自由、人性是恶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掌权者都是好人,(即使华盛顿是好人,可不见得后来者都如林肯一样),所以他们在经过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的迫害之后,在文艺复兴后,坚决地把政教分开,而美国甚至达到三权分立,同时,他们仍担心他们的政府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所以他们的州有一定立法司法权、可以和联邦抗衡。 而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农耕文化,后来虽然受到北方匈奴文化(匈奴、胡、突厥、辽、夏、蒙古)、西方佛教文化、岛国文化(日本)的影响,但其内核仍是农耕文化,她有法、墨、道、儒、兵、纵横等流派,与乱世,则兵、法纵横,于不乱世,则独尊儒术。她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制,而中国人多主张人性本善(趋向于孟子,虽然荀子也有人恶说),但是没有形成宗教,(虽然大多数西方人称之为儒教,但是我个人不赞同,原因:一、中国流派众多,儒教从来没有全胜过;二、儒家重在经世致用,修身制国齐家平天下,不是宗教的精神归宿;三、在大多时候,儒家只被当成工具,而不是信仰),中国自秦朝以来,虽然曾经四分五裂过,但是追求大一统,(与美国州、联邦不同),而且中国历来实行人治,有天子之说,皇帝情结,(现在也有),虽然经过五四运动,但是变革不彻底,是跟日本一样的被迫式、有趋向性(向西方发展)、没有对自身进行彻底反思和批判革新。于是有了现代中国的四个无——无思想(多是老掉牙的或者人家的)、无法制(大多在只学人家的)、无道德(是非善恶荣耻不分)、无方向(不知道走向何方——也许只是我自己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所以最核心是与自然打交道和与人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于是有了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人打交道于是主要形成儒家的思想,仁、善。农耕文化中,人与人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 中小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约,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读四类书籍:第一类是各类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第二类是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第三类是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第四类是中外名人传记。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这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精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宝库中,教育经典名著总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宝藏。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彩短章,都难掩其熠熠夺目的光芒。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几千年来,无数中外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极其复杂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一直艰辛地探索思考、研究着,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成为人类思想大宝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教育经典名著记录了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践、科学论证教育方法、执著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这些著作历经历史的冲刷和验证,至今对人类社会和教育仍有影响,可以说对今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书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选择性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人文社科各领域很多不朽的经典名作,蕴涵着启迪千秋的思想精髓,凝聚了人类心灵的光华。教师可以在哲学名著中品茗思考,体验人生的意义,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著中回味过去,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内容来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4期 OF THE GRADUA TES V ol 2001 SUN YAT一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2 NQ4.2001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肖经纬 【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罗素的哲学现、历史观及方法 论三个层面上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进行剖析,尝试通过对其写作的立 场、态度、取材及评价标准、视角等方面的探讨逐一考察罗素如何解读西方哲 学发展史以及如何解释西方哲学发展史。 【关键词】罗素西方哲学史方法论 哲学大师写哲学史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 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 的哲学理念。十九世纪黑格尔所写的《哲学史讲演录》,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黑格尔哲学 思想的重要文本,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史方法论,比如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串圆 圈的圆圈等等,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人的哲学史研究。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liy)中,以哲学 大家的手笔,高屋建瓶,恢宏磅礴,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 史。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罗素本人哲学观的重要资料。 一、哲学的定义 t 要考察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不能不考察罗素的哲学思想。事实上,如果说, 罗素的哲学只是他所从事事业(寻求确实知识)的一个副产品[’〕的话,《西方哲学史》 亦只是其哲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这本广为哲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书,在罗素所有的 著作中,并没能占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罗素本身丰富的哲学主张在其写作 《西方哲学史》过程中亦没有留下什么烙印,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客观的、解释者的立场,但他对哲学研究所持的态度及其所运用的方法在本书中仍然得到了一贯的应用。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与其在其它场合所下的定义 并不完全一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 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2]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使我们避免因为过于相信科学而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因过于依赖神学而变得狂妄傲慢。这也是一个罗素并没有说出来的,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可见的对哲学家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康德和杜威的批评[3]罗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要在经验主义的基地上,运用高度发展了的逻辑分析技几术,寻求人类知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以及科学可靠无误的根据。这表现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内在无矛盾性”作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体系的优劣的标准,例如洛克,如他所说的,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浅论罗素的摹状词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哲学的本质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对哲学问题的分析能够看出是否是真正的逻辑问题。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中,罗素的摹状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罗素开拓了摹状词理论新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他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且提出了分析摹状词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哲学上的三大难题,因此,罗素创造的摹状词理论对之后的摹状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一律失效,排中律失效,存在悖论这三者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难题都无法得到解决,直到罗素开创了摹状词理论,这三个悬而为解的难题才得到最终解决。与此同时,“语言学转向”的出现也推动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而在罗素之后,多位哲学家对他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自对摹状词理论的见解,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利于于后世哲学家的研究并且影响范围广,影响深度大。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学转向”就是罗素摹状词理论产生的背景。“语言学转向”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提出的,这个转向就是指哲学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主体转向语言本身,一片研究语言的热潮为罗素提供了研究背景,他针对德国哲学家麦农的对象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名称都是有所指的并且所指的对象都是存在的。而哲学三大难题也促进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 第一个哲学难题是“同一替换规则失效”。比如,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瓦利弗》的作者,当司各特是《瓦利弗》的作者时,可以将“司各特”替换成“《瓦利弗》的作者”,于是,我们得到“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这句话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同一律失效。第二个哲学难题是排中律失效。排中律表明,两者之间必有一真,不存在非真非假的情况。“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者都是假的,因为法国没有国王,因而,排中律在此处是失效的。第三个哲学难题是存在悖论。“这座金山不存在”。当这个语句为真的时候,“金山”这个词没有指称对象,当这个语句为假的时候,语句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由此表明,这个语句不可能既是真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破解这三大哲学难题时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被称为“哲学典范”。 罗素最初在《论指谓》中系统的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之后对此思想不断的进行充实扩展,最终形成为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强调不能把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关于限定摹状词,首先一点要弄清的,就是它不是一个名字。”专名是简单符号,而摹状词是复合符号。在罗素看来,任何专名都是有所指的,专名的意义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比如苏格拉底,比如埃菲尔铁塔。专名最终是要通过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才能完成指称,因此,名称必须是要有含义的。而摹状词与之不同,摹状词是不具有饱和性与唯一性的,它只有在命题使用中才有意义。因而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到命题的真正形式,并且消除摹状词的存在,哲学三大难题才会得到解决。 摹状词的类型主要是两种类型,不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不定摹状词是没有限定的,比如一个人,一棵树等,这种“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不定摹状词,它具有不定性。限定摹状词与之相反,比如,这个人,这棵树,那个人,那棵树等,这种“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限定摹状词,它与不定摹状词相比较具有唯一性。罗素认为,如果要消除不定摹状词的话,必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论罗素的智力教育观 摘要: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理论家罗素的智力教育观认为,品性教育是基础,应在儿童6岁之前进行。理想的智力教育需要一些智力美德——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罗素提倡要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教育儿童,从而使儿童产生一种发现真理的愿望。罗素的这些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方面,对于我们当前改革中国的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罗素;智力教育观;科学态度 一、智力教育与智力美德 根据罗素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思想,品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应着重在孩子6岁之前进行。罗素认为:“有文化的个体是指一位获得能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和技巧,并且具有能和同事协调相处的行为习惯的人。在一个人与别人的关系中不起作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可以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得,从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教他认字、学算术,而不考虑为社会服务、与同事协调相处的问题。 关于智力教育,他认为美好的品德是智力教育的基础。如果方法得当,智力教育也可以产生美好的智力美德。这些智力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进行智力教育,必须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必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任何难度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忍耐、勤勉、集中精力和对精确度的追求来获得。 在这些智力美德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罗素认为,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部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部分地给予他们需要的某种技巧,以便他们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对一种富有成效的好奇心进行激励,即使好奇心全部是在学校课程之外,也不能使好奇心受挫。因为,“没有单纯的好奇心,许多最有价值的知识就绝不可能被发现”。我们的家长、教师以及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被我们激活了,又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里和学校得到了满足,我们大人教给了孩子多少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技巧? 虚心这种品质表达了真诚追求知识的愿望。因此,“虚心的品质在没有任何信念的幼年时期比在以后生活中更为普遍。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以开明的心态看待每一个问题,能够丢弃那些经过争论证明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的大人、我们的教育者自己首先应该以开明的态度看待事物,避免主观主义的发生。 按照罗素的观点,理想的集中注意力具有三种特征:即强烈性、持续性和意志控制性。“要取得一项不易取得的成就,甚至对任何复杂的或者奥妙的主题的理解,能够在同一事物上集中注意思考相当长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会自然地越来越集中,而且对事物自发而浓厚的兴趣也会产生这一效果。但是,要真正使其有价值,集中注意力必须是在意志的控制之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内容来源: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4期 OF THE GRADUATES Vol 2001 SUN YAT一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2 NQ4.2001 解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论 肖经纬 【内容提要】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别从罗素的哲学现、历史观及方法 论三个层面上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进行剖析,尝试通过对其写作的立 场、态度、取材及评价标准、视角等方面的探讨逐一考察罗素如何解读西方哲 学发展史以及如何解释西方哲学发展史。 【关键词】罗素西方哲学史方法论 哲学大师写哲学史彭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 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

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 的哲学理念。十九世纪黑格尔所写的《哲学史讲演录》,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黑格尔哲学 思想的重要文本,尤其是他在书中所表达的哲学史方法论,比如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串圆 圈的圆圈等等,迄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不少人的哲学史研究。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 表人物之一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liy)中,以哲学 大家的手笔,高屋建瓶,恢宏磅礴,以独到的视角论述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历 史。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罗素本人哲学观的重要资料。 一、哲学的定义 t 要考察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不能不考察罗素的哲学思想。事实上,如果说, 罗素的哲学只是他所从事事业(寻求确实知识)的一个副产品[’〕的话,《西方哲学史》 亦只是其哲学研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这本广为哲学爱好者所熟知的书,在罗素所有的 著作中,并没能占据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即

读名著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读名著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作者(Bertrand Russell)简介: 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Book One - ANCIENT PHILOSOPHY - Pythagoras №.1 -The opposition of the rational and the mystical, which runs all through history, first appears, among the Greeks, as an opposition between the Olympic gods and those other less civilized gods who had more affinity with the primitive beliefs dealt with by anthropologists. 【译文】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之互相对立贯穿着全部的历史,它在希腊人中间最初表现为奥林匹克的神与其他较为不开化的神之间的对立,后者更接近于人类学者们所研究的原始信仰。 【小编评注】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短语笔记】run through - 扫视;排练 【例】In other words it doesn't just return when it finds one, it's going to run through all of them. All right? №.2-Cornford says, "tend to be otherworldly, putting all value in the unseen unity of God, and condemning the visible world as false and illusive, a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标准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

罗素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 罗素论教育 《论教育》是罗素自选文集中的一章,节选自《人类为何战斗》。罗素的这篇论文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甚杂甚广,难以在一篇短文中完整地讨论。今天我就先记录一下他对于教育的宗旨的观念。在我看来,罗素是一个充满了理想的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人类思想的讴歌。在他看来,教育显然不应该仅仅只是教会孩子一门谋生的技能,而更应该因材施教,令有智慧兴趣的孩子们能够在不断的追问中,在不断的对于世界的探索中,培养出思考的能力,思考的习惯,思考的兴趣。“或多或少把思考的欢愉带给所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这乃是可贵的精神教育的最高宗旨”照他的描述,其实他所生活的年代的英国教育与现在的中国教育也相去不 远“只要教育的目的是制造信仰,而非鼓励思考;是强迫青年对于可疑之事抱定无疑之见,而非放手让他们观察可疑之处,鼓励他们树立独立见解,那么,对于求知探索的自由加以禁止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教育应带培育追求真理的希望,而不应当认定某些特殊的信条就是真理”这岂不就是中国教育 活生生的写照么!那么教育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接着阐述“正是信条把人们团结在战斗的集体(宗教、国家、政党)之中。正是信条中凝聚的信仰产生了战斗力,使胜利归属于那

些对可疑之事抱定最坚定信念的人们。而实际上,对可疑之事投以疑问才是理智的态度。”很明白,可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想当年,民国的宽松空气鼓舞了青年人去主动思考,去追求各种信仰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正确答案”,到最后,胜出的可不就是那群信仰最坚定的人么?但是信仰坚定与理 性思考,本身就是矛盾的两个概念。一时的武力的胜利,并不能说明有坚定的信仰就要比有理性的充满怀疑的思维的 要强;毕竟,斯巴达可以用坚强的纪律打败雅典,但是雅典的公民精神,理性的论辩,自由的思维发展所结出的精神之花才是能永世让后人向往的。那么在理想状态下,教育的目的就很明白了,而且为何理想的教育无法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行也变得很显然。政党,当权者,既得利益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希望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用重复性的填鸭式教育扼杀他们的思考能力,毕竟,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险。成年人最想塑造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深信不疑并且会坚决执行的机器。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绝不只是让孩子们学会一样谋生的本领,甚至也不是让孩子们学会更宽泛的“谋生的综合能力”。教育的目的,是让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命,了解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整个大自然,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学会自由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问,探索,思考,并接过接力棒,将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

(英)罗素:《论教育之目的》摘录 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它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在特定的时期内,许多被称作知识的东西或多或少被可能是一种谬误,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细心检查和勤奋钻研,纠正这些错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建立在信念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应当对细微的错谬之处保持特别的警觉,不然,小错就可能导致大祸。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先确定信念,然后再采取行动。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文化,一方面又需要不会衰减的热情;而要保持这样的心境实属不易。但是尽管有困难,我们还是有可能获得这种心境;事实上,这就是科学的心境。知识正如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虽然难得,但并非不可获得。教条主义者忘记了获取知识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怀疑论者则否认获取知识的可能性。这两种态度都有是错误的;当这种谬误码率被推而广之以后,就会导致社会性的灾难。 智慧/同情心/善良/想像力/… …学校培养出的人材应当精力充沛,社交有方,身体强壮,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高出常人的正派品质,并且确信,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我看来,构成理想品质的因素有四:活力/勇气/敏感/智能; 我并不认为只要有这四个要素就足够了.但是,这些要素养却可以把我们带上成材之路.而且, 我还确信,通过在身体上/感情上/智力上对孩子们加以辅导关照,他们就可以普 遍获得上述四种品质.… …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素质;只要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就可以说是活力永存.…不管周围环境有无令人特别兴奋之处,只要活力存在,生命就会让人感到充满欢乐.活力可以增进快乐,消除痛苦.活力可以使人对周围

出现的一切事物发生兴趣,由此而增进认识的客观性,而客观地认知事物是心智 健全的本质因素.人类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无法对他们身外的现象真正发生兴趣.对于人类来说,这乃是大不幸,因为这样做轻则会带来烦恼; 重则会招致忧郁症; 况且,除也极个别的情况外, 这对于有益的实际行动来说,还是一个致命的障碍.活力可以增进人们对于外在 世界的兴趣; 它还能够提高人们从事艰苦勤工作的能力.进而言之,活力可以抵 御嫉妒心,因为它能使人感到存在的快乐.…活力是人类的一个极重要的优点。 …勇气具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种形式都各具复杂性。没有畏惧是一回事,而有力量战胜恐惧又是另一回事。当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却无所畏惧,这是一回事;而当没有道理产生恐惧时,一个人表现得无所畏惧,则又是另一回事。不存在无来由的恐惧感,这纯粹是件好事;同样,有力量战胜恐惧感也完全是个优点。… 从心理心和生理学的角度着眼,恐惧与是很相似的两种情绪:愤怒的人其实并不具有真正的勇气。…我相信,通过教育,有可能把普通男女培养成为无所畏惧的人,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对待生活。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英雄、贤人才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而其它的人如果能够得到先贤的昭示,也同样有可能学会像他们一样对待生活。那种不受压抑的勇气必须是由一系列共同构成的。首先,对于最恭顺的人来说,健康与活力是极为有益的因素,尽管它们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危机环境中,最需要的是行动和技能。但是,当我们考虑的并不是上述两方面的勇气,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勇气时,需要的就是某些更具本质性的因素了。我们所需要的是由自尊心和无我的生活观共同构成的因素。先说自尊心:一些人是在自省中生活,而另一些人则纯粹是一面镜子,他们的生活无时不反映着周围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Heraclitus

№.1-Heraclitus, though an Ionian, was not in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the Milesians. He was a mystic, but of a peculiar kind. He regarded fire as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everything, like flame in a fire, is born by the death of something else. "Mortals are immortals, and immortals are mortals, the one living the other's death and dying the other's life." There is unity in the world, but it is a unit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posites. "All things come out of the one, and the one out of all things"; but the many have less reality than the one, which is God. 【译文】赫拉克利特虽然是伊奥尼亚人,但并不属于米利都学派的科学传统。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然而却属于一种特殊的神秘主义。他认为火是根本的实质;万物都象火焰一样,是由别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世界是统一的,但它是一种由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然而多所具有的实在性远不如一,一就是神。 【本人评注】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生于以弗所一个贵族家庭,相传生性犹豫,被称为“哭的哲学人”。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爱用隐喻、悖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