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益肾解毒汤怎样制作呢

益肾解毒汤怎样制作呢

益肾解毒汤怎样制作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益肾解毒汤怎样制作呢

导语:很多的男性肾虚的问题需要进行治疗,因此很多的男性选择服用益肾解毒汤,但是很多的男性对这个抱有迟疑的态度,不知道能否进行服用,那么益

很多的男性肾虚的问题需要进行治疗,因此很多的男性选择服用益肾解毒汤,但是很多的男性对这个抱有迟疑的态度,不知道能否进行服用,那么益肾解毒汤效果怎样呢?那么下面就请这方面的专家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吧。

第一道:猪肾1对剖开,将核桃仁10克,山萸肉9克,补骨脂8克纳入肾中,缝好切口,煮熟食用。

第二道:羊肉150克,淮山药120克,肉苁蓉100克,菟丝子150克,核桃仁150克,葱白10根,粳米适量做汤食。

第三道:羊肾1对,肉苁蓉12克,枸杞10克,巴戟8克,熟地10克,同炖熟,弃药渣,食肉饮汤,每日1次。

第四道:鹿肉50克,加枸杞子,何首乌适量共炖,弃药渣,食肉饮汤。

第五道:狗鞭10克,煎服,每晚1次。

第六道:狗肉250克,黑豆50克,调以盐姜,五香粉及少量糖,共煮熟食用。

第七道:公鸡1只,去肠杂,切碎,加油,盐炒熟,盛碗内加糯米酒500克,隔水蒸熟食用。

第八道:麻雀2只,去毛及骨脏,加菟丝子,枸杞子各25克,共煮熟,弃药渣,食肉饮汤。

第九道:韭菜子,菟丝子,五味子,女贞子,覆盆子,枸杞子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虾――虾味道鲜

中药治胃病方剂

中药治胃病方剂:治疗慢性胃炎验方八则 Tags:发布时间:2010-04-07来源: 网络显示次数:507 作者:net 一、益气温胃汤 方药组成:党参12g,黄芪30g,白术12g,山药15g,扁豆10g,白芍15g,陈皮10g,茯苓12g,砂仁5g,干姜10g,炙甘草10g.寒象明显加良姜1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10g、吴茱萸1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12g、煅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隐隐作痛,脘部如坠,空腹为甚,食入稍减,喜热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实,神疲乏力,少食纳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边有齿印,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黏膜粗乱,或见散在斑片状充血。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二、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2g,玉竹15g,生地12g,白芍15g,甘草10g,石斛12g,川楝子1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低酸者酌加乌梅10g、木瓜12g、山楂12g;大便艰涩加栝楼15g,决明子12g;便秘加郁李仁12g,麻仁12g;食少加谷芽15g、绿梅花1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三、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10g,连翘12g,败酱草2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15g,白芍1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12g、锻瓦楞子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四、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12g,白芍15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乌药12g,苏梗10g,炙甘草10g.痛甚加九香虫10g、元胡12g;胀剧加枳壳12g、佛手12g;嗳气加旋覆花10g、佛手1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30g,檀香10g,砂仁6g,五灵脂10g,蒲黄10g,香附12g,元胡12g,川楝子12g,台乌10g.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气虚加党参20g,白术1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

益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的效果研究

益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的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1T15:42:05.03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陈芳 [导读] 研究益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的效果 陈芳 衡阳县演陡镇中心卫生院湖南衡阳 421226 摘要:目的:研究益肾解毒通络汤治疗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治疗的88例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益肾解毒通络汤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及中医症候改善情况进行回顾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及中医症候均得到明显改善,其数据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存在较高差异(P<0.05)。结论:针对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患者采取中药益肾解毒通络汤进行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益肾解毒通络汤;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临床效果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足水肿、大便溏薄、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及畏寒肢冷等,该症对患者的好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近年临床针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上采取了中药治疗,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患者长期服用不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同时依据中医辩证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2]。为此,本次我院针对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患者采用了益肾解毒通络汤治疗,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治疗的88例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8例、4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为(56.5±3.2)岁,患者病程1-12年,平均病程为(6.5± 1.2)年。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及中医诊断,符合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淤毒证治疗标准。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益肾解毒通络汤进行治疗,益肾解毒通络汤组方:黄芪30g、党参25g、丹参20g、白术15g、山药25g、巴戟天15g、熟地黄20g、麦冬15g、杞果15g、肉苁蓉12g、草河车15g、当归15g、淫羊藿12g、黄连5g。以水煎制,每日一剂,分4次服用,2个月为1个疗程[3]。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对患者日常饮食进行合理指导控制,并定期检查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及蛋白尿指标。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进行回顾对比,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糖尿病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将治疗前后患者神疲乏力、面足水肿、大便溏薄、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及畏寒肢冷等中医症候改善情况进行判定评分,评分计算以0-3分为标准,得分越高证明症状改善越差。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患者资料计量以()表示,采用X2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结果对比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对比 通过观察记录显示,治疗前88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为(12.3±3.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5.6±3.3)mmol/L;治疗后88例患者平均空腹血糖值为(9.2±2.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9±2.8)mmol/L。结果表明,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均得到明显改善,其数据与治疗前对比,存在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记录显示,治疗后患者中医症候改善良好,其数据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存在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肾病脾肾阳虚挟瘀毒证主要以肾及脾等方面进行调理治疗,肾为阳气之根本,脾为后天之根本,脾肾相互依存可实现运化水湿,若脾肾亏虚长久不愈,导致肾阳虚衰则无法温养脾阳,而脾阳久虚则无法补益肾阳,长此下去则会造成消渴肾病患者脾肾阳虚,出现气血运行不畅,内生痰凝湿浊之物,最终瘀结成毒造成肾气衰微。存在脾肾阳虚的患者因阳气亏虚、气机凝滞、水谷失运及水湿泛滥等现象,导致患者出现舌质淡胖、舌苔白滑、畏寒肢冷、腰膝小腹冷痛、腹部闷胀、下泻不止、小便频繁、夜尿频多及面足水肿等症状表现。所以中医针对脾肾阳虚证要以补脾益肾扶正及清热解毒祛邪为原则[4]。益肾解毒通络汤为中药组方,组方中采用的黄芪为甘温之品,具有补气健脾之功效;党参、杞果具有补中益气及健脾益肺之功效;丹参、巴戟天具有祛瘀、生新、活血之功效;熟地黄具有清热滋阴、凉血止血、养阴生津、滋阴补肾之功效;麦冬、白术均具有益气健脾、利水渗湿及助脾散精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和血及润燥滑肠之功效;肉苁蓉、淫羊藿具有补肾阳、强筋骨及润肠道之功效,主治肾阳虚衰、尿频余沥及腰痛脚弱之症;黄连具有清热燥湿及泻火解毒之功效。诸药调和可真正起到补脾益肾扶正、清热解毒祛邪及活血利水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5]。本次研究

春季健脾的方法有哪些-春季补肾去湿健脾汤

春季健脾的方法有哪些|春季补肾去湿健脾汤 健脾是春季养生的重点之一,那么春季吃什么健脾?春季健脾的方法有哪些?接下来小编为你分享一下春季健脾的相关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春季健脾的方法 1、按揉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2、背部刮痧 中医认为,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增进脾的运化功能,利于体内湿邪的排出。具体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板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润滑的作用,从背部沿脊柱从上往下单向地刮,再沿着距离脊柱1.5寸宽的地方从上往下刮,然后再选择距离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样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个区域刮5到8下,不必强求出痧,同样可以起到保健效果。 3、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4、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

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5、巧食豆类健脾祛湿 民俗有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其实谷雨时节不仅可以种豆,巧妙食用不同的豆类能达到健脾祛湿的养生目的。《本草纲目》记载:硬壳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这是说,食用白扁豆不仅可以养肝润脾,还可以祛湿。 春季健脾的食物 1.1、红枣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1.2、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1.3、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1.4、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集合 1: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细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治疗寒滞作痛,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2: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作:制川乌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虫9 高良姜3。 3:慢性胃炎: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通,则可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 4: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黄芩

易白芍。 5:延年半夏汤(岳美中)方载《外台》:半夏12 槟榔6 桔梗3 枳实3前胡6 鳖甲9人参3 吴茱萸3 生姜3,水煎服,日1剂。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6: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升阳益胃汤

黄耆60克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独活防 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 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 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百科: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克) 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胃气不降 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症见不思饮食,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全当归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浓朴、柴胡各一钱。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遂将赭石改用六钱,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术钱半。连服十剂痊愈。 降浊还原丸 【主要成分】野菊花、蒲公英、枳壳、淫羊藿、黄芪等

解毒药方

绿豆甘草解毒汤 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草石斛30克,白茅根30克(鲜者为佳),大黄15~30克(后下)。 [用法] 清水煎熬,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服1剂,口服。昏迷病人可下胃管鼻饲。[功用]清热养阴,通利排毒。 [主治]食物、药物(包括农药、毒药)等中毒后引起的呕吐、腹泻、昏迷、四肢逆冷,或高热i、抽搐、惊厥、汗出等症。 [方义]一般中毒的主要病机是毒热内聚,耗伤津液,伤及神明。绿豆甘草解毒汤中用绿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甘草甘平,是解毒常用药;丹参苦微寒,能活血祛瘀,清热除烦安神;白茅根甘寒,清热养阴利尿,可防止出血,并加速毒物从小便排出;大黄苦寒降泄,荡涤毒物实热,使毒物从大便而泄;连翘苦寒,清心除烦,解毒安神;石斛甘寒,清热养阴防止毒物伤阴。各药皆重用,以重剂抢救中毒病人,以免病重药轻、毒物吸收。综合全方,有强有力的清热解毒、养阴护胃、排泄毒素的作用,可用于多种药物、食物中毒病人。[体会]此方是我们抢救一位误食大量商陆中毒病人所用之方。后来推广用于各种食物、药物中毒病人,表现为热毒伤阴型者,皆取得较好疗效。应用时,首先要问清何物中毒,时间久暂。病人清醒时,应先用催吐、洗胃等方法,尽量排除未吸收的毒物。若属神志昏迷的病人,应同时应用输液、洗胃,配合针对性较强的解毒剂等多种救治措施,综合治疗。据应用体会,此方可以直接排泄毒素,有加速毒素从大小便排泄的作用。如出现中毒性黄疸时,可加板兰根30克,茵陈30克,郁金30克,如遇抽搐惊厥者,可加羚羊角6克(另煎)、钩藤15克(后下)。 2、 我母亲今年75岁,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长期脸、脚浮肿。经过西医、中医长期治疗无效,后经过朋友介绍一个偏方,服了7天后,多年的浮肿全消逝,脸脚完全恢复了正常。现在一年多了没有复发。 药方:花生150克黑豆150克大枣150克连皮冬瓜350克麦芽糖250克。以上药用水煎2小时。一剂服两天,一天服三次。汤和药渣一起服完 3、补肾偏方,经济实惠 60克花生米,60克大枣(干枣最好)先把花生米煮好,再放大枣一起煮烂,每天一次,相当于每天的一顿饭,连汤汁一起吃(很好吃的),补肾最好了。 温性和热性食物、平性和凉性食物表 一、温性 1、谷类:高梁米。 2、蔬菜类:大葱、葱头、蒜苗、蒜苔、柿子椒、香菜、南瓜、茴香。 3、调料类:大蒜、生姜、醋、大料(学名:八角茴香)、花椒。 4、水果类:山楂、金桔、甜橙、桃、荔枝、杨梅、杏、樱桃、木瓜。

试析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法

试析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胃炎,常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有癌变倾向[1]。本文以中医药治疗CAG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整理祥光文献资料和跟师经验,探讨中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标签: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的过程中,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炎,其起病隐匿,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偶见贫血、消瘦或腹泻。CAG常见于老年人,50岁以上老年人近50%胃黏膜有萎缩改变,且在CAG中,70%的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2]。对于此病,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 1病因病机特点 1.1病因特点从CAG临床表现来看,此病多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病证范畴。胃脘痛,早在《内经》时就有所提及,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且认识到情志不调与胃痛的关系,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3],不仅说到了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胃病,也谈到了脾与胃病的紧密联系。时至清代,对此病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嗝反胃》中有数例”胃汁不足”的胃病案例,如”老年血气渐衰,必得数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纳食无阻。此胃汁渐枯,已少胃气下行之旨,噎症萌矣”[4],认识到胃病与”胃汁不足”相关。综合上述观点,本病病因和饮食劳倦、情志不畅等关系密切,病位在胃,和脾、肝息息相关。 1.2病机特点CGA患者主要是老年人,与其天癸衰少,肾元阴元阳相对不足,元气虚衰有关。而该病病情缠绵不愈,呈现中医常说的”久病多虚”特点,多有形体消瘦等阴虚征象,亦有乏力,精神萎靡等气虚表现。再加之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病初多为实热证,诸多医家在其初病之时,常投以苦寒之品,致折损阳气,亦苦燥伤阴。况实热之邪,本伤阴津,故易致胃阴亏虚。而伤津必兼耗气,更易致气阴两虚。此病日久,亦呈现”久病多瘀”的特点,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提到:”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即论述了胃病日久由气及血,久痛入络发展成胃络瘀血。有学者选取近10年来30篇辩证治疗CGA 的临床文献统计[5],共计2875例该病患者,其中虚证占58.9%;气郁血瘀证占34.3%;脾胃湿热证占6.8%。可见本病确以虚,瘀(郁)证型为主,胃病日久者,气虚阴亏血瘀的病机联系紧密,容易相互为患。

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精品

【关键字】方法、传统、机制、有效、自主、现代、研究、关键、基础、能力、作用、标准、增强、调节、改善、减轻 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把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用益肾健脾汤治疗,并设44例应用易蒙停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在症状、体征的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性腹泻; 益肾健脾汤; 健脾; 温阳 糖尿病病人约有10%~20%可出现腹泻,有的甚至出现顽固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表现,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临床常见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且多伴有神经病变者,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应用糖味煎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4.6岁;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8例;病程4~20年,平均12.2年。对照组44例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0岁,平均52.8岁;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35例;病程4~18年,平均13.2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并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顽固性腹泻,多于进食后30 min 发生,表现为肠鸣不适,水样便,不伴疼痛和出血,昼轻夜重,夜间腹泻次数较多,每日数次至二十余次不等,进食高蛋白或脂肪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有时伴里急后重或肛门失禁,腹泻可有间歇,与便秘交替出现,甚则黎明则泻、脂肪泻,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阴性,病人脘腹不适,肢倦乏力,消化道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糖尿病的治疗 [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和(或) 注射胰岛素] 基础上,治疗组:益肾健脾汤(自拟方),基本方:薏米90 g,葛根20 g,生黄芪20 g,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0 g,山药15 g,炙甘草9 g,补骨脂15 g,肉桂12 g,吴茱萸10 g。 1 剂/d煎汁200 ml 分两次于早晚餐前30 min 口服。对照组:易蒙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口服,首剂4 mg,然后每次2 mg,3次/d,餐后30 min 口服。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标准[2] :症状消失,大便成形,1~2次/d,空腹血糖、尿糖多次检查正常为显效;症状改善,大便近似成形,次数减少,空腹血糖、尿糖有改善为有效;症状、大便次数与形状及空腹血糖、尿糖均无变化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治疗组48例中显效24例,有效21例,无效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第10卷第11期·总第139期 2012年6月·上半月刊4 按语:为了弘扬国医大师名医文化,学习国医大师高尚医德,传承国医大师临床技艺,特设此栏目。请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稿之模板撰写论文。凡此类论文,均将列入“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中统一管理,欢迎来稿! 本刊编辑部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赏析※ 高尚社 (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关键词:胃脘痛;痞满;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国医大师;李振华;萎缩性胃炎;验案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2.11.00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2)-11-0004-03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用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得范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熟谙四大经典,精通中医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顽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李老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李老学术思想,传承仁术。 1 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董璐璐[1]等认为是脾胃虚弱、健运失司、转输失常的病理基础及气滞、痰凝、寒热互结病理因素和病理改变。白家温[2]等认为本病多是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原因,使脾胃气滞,升降功能失常。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渐致气虚血瘀,胃络痹阻。刘翠霞[3]等认为本病病变在脾胃,但与肾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因此,本病多伴有肾气虚衰。吴东昆[4]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气血瘀结,饮食劳倦,外邪等因素,使脾胃升降失常所 ※基金项目: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 致。黄干初[5]等认为本病多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究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寒湿痰浊内生,久郁化热;或外邪入侵,邪毒交结,化热入里,热寒错杂,痞阻中焦,升降失常;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肝胃不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胃络,凝结日久为本病。田泽民[6]也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而李老认为,本病虽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气滞血瘀,饮食停滞为常见病因,但多是由于为病久延不愈,或温热病伤阴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而致。 2 治则探幽 对于本病的治疗,石爱伟[7]宜用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补肾和胃三法来治疗。祁丽杰[8]针对本病的病理基础,认为主要应以活血理气、温中养胃为主。陈建雄[9]等认为治疗宜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姚杰良[10]认为治疗宜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疏肝和胃、健脾益胃,清肝和胃、活血化瘀等法;丁家祥[11]等认为根据“肾为胃之关”理论,治疗本病宜从肾治胃,通过滋肾阳而养胃阴。因为肾中所藏之真阴,乃诸阴液之本,亦为脾胃阴液生化之源。任世玉[12]认为治疗本病宜用补气升阳、甘寒濡润、辛开苦降之法;文明峰[13]针对本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认为宜采用养阴益胃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而李老认为,本病多见于胃病后期,多为气阴衰败居多,治宜从益气补阴入手,以酸甘化阴,益气和胃为法。 3 方药撷萃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吕文亮[14]认为应运用方证对应原则来治疗,在临床分为藿香正气散方证、干姜泻心汤方证、香砂六君子汤方证、连枝饮方证、沙参麦冬汤方证等;王玉得[15]认为宜用叶天士“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治疗。本方既能清胃火而生津液,又能防止滋阴之品助湿碍胃,是一剂比较理想的滋养胃阴的方剂;马彩兰[16]认为,本病的

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

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把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用益肾健脾汤治疗,并设44例应用易蒙停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在症状、体征的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肾健脾汤治疗糖尿病性腹泻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性腹泻; 益肾健脾汤; 健脾; 温阳 糖尿病病人约有10%~20%可出现腹泻,有的甚至出现顽固性腹泻。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表现,多见于糖尿病病程长,临床常见于血糖控制不满意,而且多伴有神经病变者,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应用糖味煎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腹泻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4.6岁;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38例;病程4~20年,平均12.2年。对照组44例

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0岁,平均52.8岁;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35例;病程4~18年,平均13.2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并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顽固性腹泻,多于进食后30 min 发生,表现为肠鸣不适,水样便,不伴疼痛和出血,昼轻夜重,夜间腹泻次数较多,每日数次至二十余次不等,进食高蛋白或脂肪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有时伴里急后重或肛门失禁,腹泻可有间歇,与便秘交替出现,甚则黎明则泻、脂肪泻,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阴性,病人脘腹不适,肢倦乏力,消化道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进行糖尿病的治疗 [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和(或) 注射胰岛素] 基础上,治疗组:益肾健脾汤(自拟方),基本方:薏米90 g,葛根20 g,生黄芪20 g,党参20 g,茯苓15 g,白术10 g,山药15 g,炙甘草9 g,补骨脂15 g,肉桂12 g,吴茱萸10 g。 1 剂/d煎汁200 ml 分两次于早晚餐前30 min 口服。对照组:易蒙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85)口服,首剂4 mg,然后每次2 mg,3次/d,餐后30 min 口服。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观察疗效。

益胃活络经验方联合三联疗法对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

益胃活络经验方联合三联疗法对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腺体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12-23T15:08:20.7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3期作者:周涵羽 [导读] 探讨对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益胃活络经验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的疗效。 蓝山县疾控中心湖南永州 4258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益胃活络经验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对80例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观察,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平均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0例。西药组采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三联用药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胃活络经验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0d,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炎性因子、胃黏膜腺体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西药组胃黏膜腺体积分水平、胃黏膜腺体积分明天低于联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联疗法、益胃活络经验方联合治疗的疗效安全可靠,可以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和胃黏膜腺体水平,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益胃活络经验方;三联疗法;胃黏膜腺体;血清炎性因子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胃部疾病,主要因遗传因素、免疫力低下、慢性传染病、HP感染、烟酒刺激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肠化生,病情持续变化就会出现间变,继而恶化有癌变的可能。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胀、嗳气、胃脘部疼痛、烧心、贫血、消化不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容易引起患者的重视,导致病情恶化。通过胃液检查、胃蛋白酶原测定、免疫学检查、X 线检查、胃镜检查等方法可以明确诊断[1]。西医主要采用增强胃动力药物、保护胃黏膜药、针对HP的抗菌药进行联合治疗,但是疗效还有待提高。胃络瘀血证是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因长时间的胃痛导致胃部经络瘀阻,血瘀不畅,有舌质暗、黑便等症状,采用益胃活络经验方进行对症治疗疗效较好[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用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2-77岁,中位年龄为48.2岁,病程3个月-16年,平均病程(7.6±1.1)年。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平均分为西药组、联合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中关于胃络瘀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对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4)HP检测结果为阳性。 排除标准:(1)有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病变患者;(2)有严重心脑血管、脏器损伤患者;(3)孕妇、哺乳期患者。 1.2 治疗方法 西药组采用三联用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粒/d,整粒吞服;克拉霉素片4片/d,分两次服用;阿莫西林胶囊2粒/d,治疗时间为30天。 联合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益胃活络经验方治疗,组成有:白芍30g,党参20g,茯苓30g,薏苡仁15g,半夏10g,白术15g,桃仁15g,五灵脂10g,鸡内金15g,枳壳15g,丹参10g,半枝莲15g,蒲黄10g,红花5g,荷叶10g,三七粉末6g,木香10g,甘草10g。每天一剂,用水浸泡30min后加入2000ml水文火煎煮,200ml/次,早晚各一次,治疗30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有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IL-8、IL-6、TNF-α)、胃黏膜腺体积分(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疾病消失,HP检测阴性;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部分患者HP检测阳性;无效:症状改善情况不明显,HP检测阳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spss17.00处理数据,%用x2检测;用t检测(P<0.05)。 2 结果 2.1总有效率 经过30d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西药组(75.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都有了明显的降低,但是联合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益胃生津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3524157.html, 益胃生津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李树广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益胃生津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10月,120例本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研究,按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益胃生津汤+西药治疗,对照组:西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效果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益胃生津汤;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055-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局部或广泛胃组织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病,该项疾病病程迁移较快,且临床根治较为困难,临床常见上腹饱胀、嗳气、胃钠减退等症状,应及早实施安全、有效、科学治疗。临床针对该项疾病多实施西药治疗,虽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有一定效果,但临床实际效果不太显著。资料显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中医理论实施 治疗,具有极高价值,故为探讨益胃生津汤临床价值,随机选择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纳入120例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2组(入院日期单双号),即每组60例样本。实验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2.5±18.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4.5年;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4.5±20.5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7.0±6.0年;精密、细致分析2组临床资料,均符合临床相关规定(P>0.05),待患者家属了解治疗方法,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实施研究。研究实施前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 1.2方法 实验组:益胃生津汤+西药治疗,方剂:黄连5g、炙甘草5g、吴茱萸5g、丹参25g、黄芪25g、蒲公英25g、白芍15g、莱菔子15g、白术20g、麦冬10g、当归10g、乌梅10g、枳壳 10g、半夏10g,混合后水煎取汁服用,每日1剂,日服2次,治疗3月。西药剂量如下。

益肾降浊汤治疗微量蛋白尿疗效观察

益肾降浊汤治疗微量蛋白尿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微量蛋白尿;益肾降浊汤;疗效观察 微量蛋白尿为各类慢性肾病早期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若蛋白尿持续存在,肾病患者的病情将会日趋严重,导致肾功能渐进性恶化,形成肾衰。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采用益肾降浊汤治疗微量蛋白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7~79岁;病程4个月~8年;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18例,气阴两虚11例,肝肾阴虚5例,脾肾阳虚5例。 1.2 治疗方法 39例均予益肾降浊汤加减:黄芪、当归、山萸肉、菟丝子、杜仲、山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芡实、金樱子、炙大黄、丹参、益母草、水蛭。湿毒重者加黄柏、泽泻、蒲公英;阴虚者加炙鳖甲、炙龟板、生地;阳虚者加肉苁蓉、炮附子;便秘者去炙大黄加生大黄;水肿明显者加云苓、车前子(包煎)、葶苈子(剂量随患者的体质、年龄而定)。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尿蛋白阴性或减少≥1g/24h,肾功能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尿蛋白阴性,24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肾功能有所改善并稳定在一定水平;无效: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 结果 39例中显效32例(82.05%),有效6例(15.38%),无效1例(2.56%),总有效率97.44%。中医各证型中气虚血瘀和气阴两虚证疗效较好,肝肾阴虚证疗效次之,脾肾阳虚证疗效最差(P0.05)。见表1。表1 中医证型与疗效 3 讨论 微量蛋白尿是各类慢性肾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能检测到的指标之一。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质,其含量不大于200mg/24h,故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定量大于200mg/24h时,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这是由于患者肾脏内发生了免疫反应,由此而引起肾脏内的肾小球滤过和黏膜屏障被严重破坏或丧失基本功能所致。 中医认为,此病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标实以水湿、瘀毒为主。且多见虚实夹杂之证。脾主运化,肾主封藏,可见脾肾为人体精血化生之源,而蛋白质正是形成精血的基本物质。脾脏不仅为肾脏输送水谷精微物质,以加强肾的封藏作用,而且本身也有固摄精微物质和升清降浊,助肾通调水道的作用。肾主气化,司开合,开则泄浊毒,合则固精微,故治疗蛋白尿当以固

关于补肾健脾汤治疗成年人认知障碍的有效性分析

关于补肾健脾汤治疗成年人认知障碍的有效 性分析 论文摘要:目的为了观察补肾健脾良方在成年人认知障碍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我们对发病2—6年的成年人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双盲对照的研究,共观察82例患者。年龄从65—85岁,其中补肾健脾良方组由蛇床子、枸杞、女贞子、人参组成。制成中药饮片,治疗组40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使用维生素E口服。补肾健脾良方组在此基础上予补肾健脾制成中药饮片口服。每日2次,10d约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1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经过评价发现,补肾健脾良方组患者的记忆、思维敏捷程度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提示补肾健脾良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成年人认知障碍的药物,与对照组相比,该药方能改善记忆、思维、运动、感觉、语言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具有提高全身免疫能力作用。 补肾健脾汤是以益肾填精、养心健脾、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之法,对老年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老年性痴呆是老年肾精虚损,精气不能上充于脑,以致髓海空虚而痰凝血瘀,使脑窍受损、元神失用。产生各种症状,出现退行性疾病。补肾健脾汤具有提高全身免疫能力作用,能改善记忆力,对短期和长期的记忆障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我们采用双盲的方法对其有效性做了相关的分析。笔者报道了我科在2006年6月~2007年 12月因认知障碍而就诊的患者,对产生各种症状及记忆障碍的患者做有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经头部 CT 扫描检查,提示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脑萎缩,随机分为两组,补肾健脾良方组 40例,对照组 42例,均在就诊经临床确诊后进行治疗发病年龄、性别、成年人认知障碍病种均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 1。 1.2 方法补肾健脾汤是南蛇床子 12g,枸杞 12g,女贞子15g,人参 15g,首乌 10g,丹皮 15g,冰片 1g,白术 20g,淮山 15g,茯苓15g,制成中药饮片,每次一片,每日二次,10d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合并维生素 E 50mg(1粒),每日二次;对照组使用维生素 E 50mg(1粒),每日二次。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30d后进行评价:①显效:患者症候由重度转为轻度,或症状消失;②有效:症候减轻一度左右;③无效:症候无明显改善。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刘炳凡老中医脾胃治法28则 薛东庆整理于2008-10-27晚。 (一)调和营卫法(营卫不和)[/B] 刘氏认为:“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B]脾胃健运,阴裕阳充,则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 如刘氏治康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B]7剂而病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尤在泾云:“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附肝气犯胃案)[/B]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刘氏认为: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也。《别录》云:“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三)和胃利胆法([/B]附胆囊炎医案)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胆法。 如治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 复诊:服前方30剂,右胁胀痛缓解,停药。3个月后复查,胆囊缩小,但仍体倦,舌红,脉弦不数。仍用原方15剂,以善其后。过1年反映,愈后未复发。 刘氏认为:胆附于肝,肝胆郁热,气滞血行不畅,故右上腹、胁下阵发性剧痛,呕吐黄水,小便黄,脉弦数。方用四逆散、郁金、鸡内金、隔山消疏肝利胆,太子参、沙参、女贞子益气养阴,丹参、灵脂、蒲黄活血化瘀。[/B]即《内经》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也。 (四)养胃宁心法(脏躁案) 《金匮》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此多因情志抑郁,心脾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