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家菊“益肾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用药证治经验

于家菊“益肾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用药证治经验

于家菊“益肾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用药证治经验
于家菊“益肾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用药证治经验

于家菊“益肾汤”治疗紫癜性肾炎用药证治经验

于家菊教授是我国山西省著名的名老中医,在肾病领域有很高的声望和造诣,她首次提出运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治疗肾脏病,其代表方“益肾汤”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在治疗紫癜性肾炎方面,于家菊教授以益肾汤为基础方,辩证施治,疗效显著,现将其方证简述如下: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在过敏性紫癜基础上出现肾脏损害,占过敏性紫癜患者总数的20%~100%,以儿童多见。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从单纯的尿检异常至典型的急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甚至肾衰竭,一般在数周内痊愈,但约50%病人会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1]。临床显示紫癜性肾炎是影响过敏性紫癜病程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 紫癜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紫癜性肾炎之名,根据皮肤出现紫癜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中医的“肌衄”、“紫斑”或“葡萄疫”等;有关节疼痛时,归于“痹症”范畴;以腹部疼痛为主症时归于“腹痛”范畴;有血尿、眼睑肢体水肿等肾脏病变时归于“尿血”或“水肿”;病变日久,出现脏腑亏损、正气虚弱等表现时可归于“虚劳”的范畴。

紫癜性肾炎[2]病机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外邪,或过食燥热荤腥动风之品,或因药物过敏,秉体不受,以致风热相搏,邪毒郁而化热,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则为紫癜发斑;内渗于里,迫于胃肠,则腹痛频作、便血;阴虚火旺,损伤肾络,而见尿浊、尿血;气随

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

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 *导读: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过敏性紫癜肾也叫肾型的过 敏性紫癜,是全身性以小血管损害为主要病理基础,临床以皮肤紫癜、肾损害、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为特点的综合症。在过敏性紫癜病人中,约1/3以上可出现肾损害,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肾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将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过敏紫癜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肾也叫肾型的过敏性紫癜,是全身性以小血管损害为主要病理基础,临床以皮肤紫癜、肾损害、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为特点的综合症。在过敏性紫癜病人中,约1/3以上可出现肾损害,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肾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将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过敏紫癜性肾炎。 发病原因 本病常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成年人(20岁)中少见。好发生于寒冷季节。约1/3患者有细菌、病毒等先驱感染史,但未能证明与链球菌感染的肯定关系。约1/4患者与鱼、虾类过敏或预防注射、药物有关。大多数患者呈良性、自限性过程,多数患者经正确治疗于数周内痊愈。但也有反复发作或迁延数月、数年者,约50%病人病程反复发作。 关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在过敏性紫癜中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南通医学院钱桐荪教授统计国内外报道2840例,有紫癜性肾炎

者占37.6%。 过敏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的继发病变,而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和变态反应有关。部分病例起病前有感染,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非特异性或链球菌感染),其他如衣原体、水痘和寄生虫等。许多病例病前有药物(抗生素、碘胺、异烟肼、水杨酸盐、巴比妥及碘化物)或食物(乳类、鱼、虾、蟹及蛤等)过敏。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IgA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急性期患者血清IgA显著增高,IgA之间具亲和性可产生高分子量聚合体,90%以上病例肾小球和皮肤小血管壁IgA 免疫荧光阳性。患者急性期血清ⅩⅢ因子活性低下和肾小球存在纤维蛋白(原),提示凝血机制参与本病发病 其他免疫异常还有:IgA分泌的B细胞增加,T调节细胞改变等。至于IgA在本病发病中确切机制尚不清,有认为是抗原,有认为是抗体,也有认为是非特异性抗体,为某种抗原对机体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时同时产生。由于病人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过高,肾小球内常有纤维蛋白原沉积。因此,血管内凝血机制可能也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除肾外表现外,本病在病史、临床表现、尤其是免疫病理改变与IgA肾病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两者存在共同的发病机理,为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1] 紫癜肾炎临床表现 (1)肾外症状表现包括:①皮疹,出血性和对称性分布。皮疹初起时为红色斑点状,压之可消失,以后逐渐变为紫红色出血

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方案是怎样的

过敏性紫癜肾炎治疗方案是怎样的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肾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吧,肾脏是我们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我们的肾脏起到了排泄的功能,如果我们的肾脏出现了问题,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威胁到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肾脏,过敏性紫癜肾炎是甚至疾病的一种,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治疗方案。 (1)孤立性血尿或病理I级: 仅对过敏性紫癜进行相应治疗,镜下血尿目前未见有确切疗效的文献报道。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建议至少随访3—5年。 (2)孤立性蛋白尿、血尿和蛋白尿或病理IIa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 抗剂(ARB)类药物有降蛋白尿的作用。雷公藤多甙1mg/(kg·d),分3次口服,每日剂量不超过60mg,疗程3个月。但应注意其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及可能的性腺损伤的副作用。 (3)非肾病水平蛋白尿或病理II b、Ⅲa级:

用雷公藤多甙1 mg/(kg·d),分3次口服,每日最大量不 超过60mg,疗程3~6个月。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激素联合环磷酰胺,联合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治疗。 (4)肾病综合征或病理Ⅲb、IV级:该组临床症状及病理损 伤均较重,现多倾向于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疗效最为肯定的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若临床症状 较重、病理呈弥漫性病变或伴有新月体形成者,可选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5~30mg/(kg·d)或1000mg/(1.73 m2·d),每日最大量不超过1g,每天或隔天冲击,3次为一疗程。CTX剂量为 0.75~1.0g/m2静脉滴注,每月1次,连续用6个月后,改为每 3月静脉滴注1次,总量一般不超过8g。肾功能不全时,CTX 剂量应减半。 其他治疗方案有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激素联合硫唑嘌呤等治疗。 (5)急进性肾炎或病理Ⅳ、V级:这类临床症状严重、病情 进展较快,现多采用三至四联疗法,常用方案为: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2个疗程后,口服泼尼松+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 剂)+肝素+双嘧达莫治疗。亦有甲泼尼龙联合尿激酶冲击治疗+

急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指南

急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5~14 岁多见,校于2岁少见,男女之比为2:1。 【诊断及鉴别诊断】 往往有前期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起病,具备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特点,急性期血清ASO滴度升高,C3浓度降低,均可临床诊断急性肾炎。 诊断多不困难,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只在考虑有急进性肾炎或临床、化验不典型或病情迁延者才进行。急性肾炎必须注意和以下疾病鉴别。 1.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肾小球肾炎多种病原体可引起急性肾炎,可从原发感染灶及各自临床特点相区别。 2.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4~48小时出现血尿,多无水肿、高血压、血清C3正常。确诊靠肾活体组织检查免疫病理诊断。 3.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既往肾炎史不详,无明显前期

感染,除有肾炎症状外,常有贫血,肾功能异常,低比重尿或固定低比重尿,尿改变以蛋白增多为主。 4.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具有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需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鉴别。若患儿呈急性起病,有明确的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血清C3降低,肾活体组织检查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者有助于急性肾炎的诊断。 5.其他还应与急进性肾炎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肾炎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特异治疗。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2~3周,直到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即可下床作轻微活动。血沉正常可上学,但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尿沉渣细胞绝对计数正常后方可恢复体力活动。 2.饮食对有水肿、高血压者应限食盐及水。食盐以60mg/(kg·d)为宜。水分一般以不显性失水加尿量计算。有氮质血症者应限蛋白,可给优质动物蛋白0.5 g/(kg·d)。 3.抗感染有感染灶时用青霉素10~14天。 4.对症治疗 (1)利尿:经控制水、盐入量仍水肿、少尿者可用氢氯噻嗪1~2 mg/(kg·d),分2~3次口服。无效时需用呋噻米,口服剂量2~5 mg/(kg·d),注射剂量1~2 mg/(kg·次),每日

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炎

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炎 *导读:什么是过敏性紫癜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系指过敏性紫癜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 肾损害。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部分重症患者可引起肾功能受损。肾脏受累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数天至数周内。…… 过敏性紫癜肾炎系指过敏性紫癜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 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肾损害。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肾脏受累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部分重症患者可引起肾功能受损。肾脏受累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数天至数周内。 病因 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或为植物花粉、虫咬等引起。 1.感染 部分病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病毒EB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等。 (2)细菌沙门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3)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蛔虫等。 2.药物

抗生素、磺胺类、卡托普利等。 3.食物 海类食品如虾、蟹等。 4.其他 植物花粉、虫卵、动物羽毛、油漆等。 2分型与分级 1.依据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六型: (1)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 (2)血尿和蛋白尿; (3)急性肾炎型; (4)肾病综合征型; (5)急进性肾炎型; (6)慢性肾炎型。 2.依据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理改变,按国际儿童肾病学会标准可分为以下六级: (1)Ⅰ级轻微病变; (2)Ⅱ级单纯性系膜增生; (3)Ⅲ级系膜增生伴50%以下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和(或)节段损害; (4)Ⅳ级系膜增生伴50%~75%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和(或)节段损害; (5)Ⅴ级系膜增生伴75%肾小球以上新月体形成和(或)

紫癜性肾炎诊治指南

紫癜性肾炎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紫癜性肾炎(anaphylatic purpura nephritis)是指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引起的肾脏损害,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或为植物花粉、虫咬,寒冷刺激等引起。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一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时并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如果蛋白丢失过多,亦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如果血尿、蛋白尿长期持续存在,亦可伴有肾功能减退,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过敏性紫癜导致肾受累的比例为20%~10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发病原因 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或为植物花粉、虫咬、寒冷刺激等引起。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有1/3病例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常见病原体有:病毒:柯萨奇、EB病毒、腺病毒、水痘病毒、风疹病毒、乙肝病毒等。细菌:沙门氏菌、军团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支原体、阿米巴原虫、蛔虫。 2、药物:抗生素、磺胺、异烟肼、卡托普利等。 3、食物、鱼、虾蟹等。 4、冷刺激,植物花粉、虫卵、蚊虫、疫苗接种,动物羽毛、油漆等。 发病机制 1.过敏性紫癜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紫癜性肾炎也属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其发病主要通过体液免疫,但也涉及细胞免疫,一些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凝血机制均参与本病发病。 2.本病发病有种族倾向,有一些研究提示本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为主,常伴节段性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新月体形成等血管炎表现。免疫病理以IgA 在系膜区、系膜旁区呈弥漫性或节段性分布为主,除IgA 沉积外,多数病例可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的沉积, IgG和IgM分布与IgA 分布相类似。部分毛细血管壁可有I 病理分级

过敏性紫癜(混合型)

入院记录 姓名:xx 工作单位:无 性别:男职业:学生 年龄:12岁入院时间:2013年01月09日11时50分 民族:汉族记录时间:2013年01月09日12时13分 籍贯:病史陈述者:家属 婚姻:未婚可靠程度:可靠 家庭地址: 诉:双下肢皮肤瘀点、瘀斑1月,加重2天。 1月,因进食辛辣食物后后出现双下肢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数目多,对称出现,无腹痛,无腹泻,无血便、血尿,无恶心、呕吐、呕血,偶有膝关节疼痛、无踝关节疼痛。曾就诊于私人诊所,给予口服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氯雷他定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患者无明显原因双下肢瘀点、瘀斑呈进行性加重,数目较前增多,腹痛、无腹泻,无血便、血尿,无恶心、呕吐、呕血,无膝关节、踝关节疼痛。来xxx医院就诊,诊断:过敏性紫癜;给予袢托拉唑静滴抑胃酸,改善血管通透性、抗过敏、激素冲击等治疗,避免接触过敏源,预防并发症,预防感染、口服中药等支持、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双下肢皮肤散在瘀点、瘀斑,数目多,对称出现,无腹痛,无腹泻,前来我院就诊,门诊血常规:WBC7.96×109/L,HGB145g/L,RBC4.63×1012/L,PLT183×109/L;尿常规:尿潜血:(2+)cell/Ul,尿蛋白(2+)。我科以"过敏性紫癜"收住。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史,否认心脏病、糖尿

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居住至今。无疫区居住史。生活规律。无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婚育史:未婚未育。 ,否认家族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 T36.8℃,P88次/分,R21次/分,BP100/65mmHg,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好,神志清楚,步入病室,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蜘蛛痣及肝掌,双下肢皮肤对称、散在大小不等鲜红色出血点,略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眼睑无浮肿, 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听力粗测正常,乳突无压痛。鼻中隔无偏曲,鼻腔无异常分泌物, 通气良好,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颈动脉搏动无异常,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侧胸廓对称,肋间隙等宽,呼吸动度一致,语颤无增减,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内1cm处,搏动不弥散,未触及震颤,心界如常,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3次/分。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及叩击痛。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膝反射等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肛门、外生殖器未查。

过敏性紫癜诊疗规范[精.选]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2~8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二季居多。 【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虽然食物过敏(蛋类、乳类、豆类等),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疫苗接种、麻醉、恶性病变等与过敏性紫癜发病有关,但均无确切证据。 【发病机理】 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为其特征,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CD40配体(CD40L)过度表达,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大量IgA和IgE。30~50%患儿血清IgA浓度升高,急性期外周血IgA+B淋巴细胞数、IgA类免疫复合物或冷球蛋白均增高。IgA、补体C3和纤维蛋白沉积于肾小球系膜、皮肤和肠道毛细血管,提示本病为IgA免疫复合物疾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6等前炎症因子升高。本病家族中可同时发病,同胞中可同时或先后发病,有一定遗传倾向,部分患儿为HLA-DW35遗传标志或C2补体成分缺乏者。综上所述,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可能为:各种刺激因子,包括感染原和过敏原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激发B细胞克隆扩增,导致IgA 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 【病理】 过敏性紫癜的病理变化为广泛的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以毛细血管炎为主,亦可波及小静脉和小动脉。血管壁可见胶原纤维肿胀和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散在核碎片。间质水肿,有浆液性渗出,同时可见渗出的红细胞。内皮细胞肿胀,可有血栓形成。病变累及皮肤、肾脏、关节及胃肠道,少数涉及心、肺等脏器。在皮肤和肾脏荧光显微镜下可见IgA为主免疫复合物沉积。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理改变:轻者可为轻度系膜增生、微小病变、局灶性肾炎,重者为弥漫增殖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肾小球IgA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也见于IgA肾病,但过敏性紫癜和IgA肾病的病程全然不同,不似同一疾病。 【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起病,各种症状可以不同组合,出现先后不一,首发症状以皮肤紫癜为主,少数病例以腹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首先出现。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伴有低热、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 1.皮肤紫癜。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面部及躯干较少。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少数重症患儿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部分病例可伴有荨麻疹和血

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小儿紫癜性肾炎中的应用体会_0

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小儿紫癜性肾炎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針对性护理模式对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应用与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76.00%)(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紫癜性肾炎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紫癜性肾炎;针对性护理;小儿 小儿紫癜属于多发病,病理反应表现为弥漫性血管炎,很容易造成肾损害,影响肾功能,严重甚至会造成终末期肾衰竭,所以必须进行针对性护理处理,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减少对肾功能的影响,提升护理满意度。为探究针对性护理模式对小儿紫癜性肾炎的应用与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紫癜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性52例;入选对象年龄3~10岁,平均(6.05±1.12)岁;体重14~31kg,平均(20.79±5.45)kg;病程6~30d,平均(14.05±2.95)d。所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尿、蛋白尿、紫癜疹等。依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首先,所有患儿均卧床休息,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禁止接触一切过敏原。 观察组患儿增加针对性护理:1)心理护理。注意与患儿的交流方式,感知患儿内心想法,鼓励患儿说出任何不适感,时刻面带微笑,尽快获得患儿信任。另外,护理人员注意仪容仪表,干净整洁,让患儿乐意亲近。同时对患儿家属解释紫癜性肾炎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告诉预防感染、降低复发几率的知识,鼓励家长陪伴患儿。2)皮肤护理。紫癜患儿易发生皮肤感染,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时刻注意患儿皮疹变化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叮嘱家属及患儿禁止抓挠皮肤,一旦皮肤破溃,必须立即实施无菌处理,尽最大可能减少出血,预防感染。3)饮食护理。依据患儿身体状况,选择针对性较强的食物,如血热患儿应多食清热解毒的食物,黑芝麻、梨、银耳均可;火旺阴虚患儿饮食应以清热养阴食物为主,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具体诊断要点: (1)皮肤瘀点瘀斑; (2)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水肿等。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肾脏病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紫癜等肾外表现; (2)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3)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二)证候诊断 1.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2.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舌质红,苔黄,脉数。 3.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次症: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4.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5.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6.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过敏性紫癜血液病诊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血液病诊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一般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临床表现】 发病前1~2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表现。依症状体征不同,可分为以下 1.单纯型为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紫癜融合形成淤斑,主要局限于四肢,对称,成批反复发作,可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荨麻疹,严重者可融合成大血泡,中心呈出血性坏死。 2.腹型除皮肤紫癜外,可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呕血、腹泻,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腹部症状、体征多与皮肤紫癜同时出现,偶可发生于紫癜之

前。 3.关节型除皮肤紫癜外,因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及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病变多发生于膝、踝、肘及腕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经数日可愈,不留畸形。 4.肾型病情最为严重,发生率高达12~40%。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后1周左右,多在3~4周内恢复,少数可进展为慢性肾炎或者肾病综合征。 5.混合型皮肤紫癜合并其他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半数以上阳性。镜检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扭曲及渗出性炎性反应。 2.尿常规检查肾型或者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 3.血象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小板功能正常,BT 可延长。 【诊断要点】

1.诊断标准 (1)四肢和臀部皮肤(以小腿伸侧面多见)分批对称出现紫癜,常高出皮面,伴痒,根据类型不同,可有腹部、关节或肾脏症状。 (2)束臂试验可阳性,而血小板计数和其他出凝血检查均正常。 (3)排除其他原因的紫癜。 2.分型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五型: ①单纯型:仅表现为皮肤紫癜,紫癜的特点是对称地分批出现于四肢,可高出皮面,伴痒。以下各型可在皮肤紫癜发生前或后出现: ②腹型:有腹痛、腹泻和便血。 ③关节型:关节肿胀疼痛,多见于膝、踝、腕、肘关节。 ④肾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尿蛋白阳性。 ⑤混合型:除皮肤紫癜外,其他三型中有两型或以上合并存在。 【鉴别诊断】 1.腹型应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本病腹型腹痛虽甚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5月就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7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应用过渡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在护理期间的依从性,住院时间,患儿家长紫癜性肾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依从率(97.37%)、紫癜性肾炎相关知识掌握率(100.00%)高于对照组(78.95%、76.32%),住院时间[(7.21±1.45)d]短于对照组[(10.95±3.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患儿用药依从性、患儿家长对儿童紫癜性肾炎相关知识掌握率,并促使其早期出院,值得借鉴。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of transitional nursing model in nursing care of children with purpura nephritis.Methods A total of 76 child patients with purpuric nephrit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3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od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ransitional nursing model.The nursing compliance,length of hospital stays and master degree of purpura nephritis knowled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nursing compliance (97.37%)and the master degree of purpura nephritis knowledge (100.00%)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78.95%,76.32%),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s [(7.21±1.45)d]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0.95±3.58)d],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transitional nursing model is effective in the care of children with purpura nephritis,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of children′s medi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of children′s knowledge of children with purpuric nephritis and promote their early discharge. [Key words]Transitional care model;Children with purpura nephritis;Discharge nursing 紫癜性腎炎属于儿科多发病,以学龄期儿童为主体人群,因此儿童紫癜性肾炎病例较多。儿童紫癜性肾炎以关节肿痛、肾脏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和生长发育,需及时送诊治疗。然而,儿童属于特殊人群,护理难度较高,需辅以精心、有效的护理干预。而本研究为确定过渡期护理模式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出院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7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组,分别采取过渡期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5月就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76例,与中华

紫癜性肾炎的护理常规

紫癜性肾炎的护理常规 血管性紫癜是由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内皮细胞或皮下基底膜及胶原纤维等内皮下组织的病变。 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关节疼痛、腰痛、血尿等。 紫癜性肾炎病情最为严重,多见于5~17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春秋季发病较多。约40~60%的患者伴有肾脏损害。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神经炎症反应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竭等表现。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1周,亦可延迟出现。多在3~4周内恢复,少数病例因反复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肾衰或肾病综合症。 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患者因对疾病的不了解,肉眼血尿病情迁延时间长、疗效缓慢,治疗过程中血尿反复发作,认为不能治愈,有时可能转入慢性肾炎,常产生焦虑、失眠、紧张、恐惧等情绪,出现厌世心理失去生活信心。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患者心理状态,作好思想转变工作向病人解释此征的起因和预后,认真细致的分析病情多做解释,树立乐观情绪及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争取病人合作积极配合治疗。 (二)饮食护理 根据病人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积极寻找过敏源,对于过敏性紫癜病人,疾病初期需暂禁食动物蛋白,如鱼类、蛋类、牛奶、鱼虾等,可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高维生素少渣饮食。对于肠道出血的患者给予禁食,防止出血加重。少量肠道出血的病人给予少渣易消化的软食或流食。对于高血压伴有水肿的病人,应摄低盐饮食和控制饮水(食盐〈3g/d、水〈1500ml)。 (三)卧床休息 为病人提供优良的病房环境,减少外界刺激。患者在发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能够增加肾血流量和尿量,减轻水肿,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尤其是伴有血尿,关节肿痛、腹痛及肠道出血的病人当症状好转后,可以适当下地活动。(四)病情观察 ①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观察紫癜出现的数量与饮食、药物有无关系,并记录交班,报告医生。 ②记录生命体征,观察血压变化,每日测量血压一次,病人口服降压药后适当的休息减少活动量。 ③观察患者有无继续出血,如患者腹痛,应详细询问腹痛部位以及有无腹胀、腹泻。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变化。 ④观察患者尿色、尿量变化。有无肉眼血尿、尿频、尿急等膀胱炎症状。如尿液色泽正常定期复查镜下血尿,指导应用止血药物。 (五)皮肤护理 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着衣宽松舒适,选择合适的着衣面料,尽量穿纯棉质服饰。 ②观察紫癜全身分部的部位及性状,如发现疱状紫癜应加强预防感染的措

过敏性紫癜治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治疗指南: 【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①典型皮疹为棕红色斑丘疹,突出于皮表,压之不退色,单独或互相融合,对称性分布,以四肢伸侧及臀部多见,很少侵犯躯干,可伴有痒感或疼痛,成批出现,消退后可遗有色素沉着。除紫癜外,还可并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或溃疡坏死等。 ②反复阵发性腹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呕吐、便血。 ③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可单发或多发。 ④病程中(多数在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可伴有高血压和水肿,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⑤约半数病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或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正常,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同时具体第①、⑤项可确诊此病。 (二)临床分型诊断: ①皮肤型(单纯型):仅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项。 ②腹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②项。 ③关节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③项。 ④肾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④项。 ⑤混合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项,伴有第②、④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 (三)肾型临床分型诊断: ①孤立性血尿:为离心尿红细胞>5个/高倍视野(儿童医院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 ②孤立性蛋白尿:为24h尿蛋白定量>0.15g,或每小时>4mg/kg。

③血尿和蛋白尿:同时有上述血尿和蛋白尿表现,无其他异常。 ④急性肾炎型:有血尿和蛋白尿,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一般正常。 ⑤肾病综合征型: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⑥急进性肾炎型:起病急,有急性肾炎型表现,并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7)慢性肾炎型:起病缓慢,持续性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有水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程>1年。 (四)肾脏病理分级诊断: ①Ⅰ级:肾小球轻微异常; ②Ⅱ级:单纯系膜增生, 分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③Ⅲ级: 系膜增生, 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 其系膜增生可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④Ⅳ级: 病变同Ⅲ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 分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⑤Ⅴ级: 病变同Ⅲ级, >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 分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⑥Ⅵ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要注意出入液量、营养及保持电解质平衡。有消化道出血者,如腹痛不重,仅大便潜血阳性者,可用流食,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若合并明显感染者,应给予有效抗生素。注意寻找和避免接触过敏原。(二)对症治疗: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源性水肿时,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和钙剂;近年来又提出用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20-40mg/kg?d,分二次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2周后改为口服,15-20mg/kg?d,分三次服用,继续应用1-2周。有腹痛时应用解痉挛药物,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司匹林3-5 mg/kg?d,每日一次口服;潘生丁3-5mg/kg?d,分次服用。

过敏性紫癜中医辨治经验汇总

过敏性紫癜中医辨治经验 王茂生*王海南范华 廊坊市中医医院血液科065000 【摘要】过敏性紫癜易于反复,迁延不愈,以紫癜性肾炎最具代表性。本文结合紫癜病辨治经验,根据紫癜病不同分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难治性紫癜病论治开辟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辨证论治 过敏性紫癜是以全身性弥漫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伴有IgA为主的免疫沉积。临床以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和肾炎为主要表现,其中儿童肾脏受累发生率为20%~60%【1】。过敏性紫癜所引起肾实质的损害称为紫癜性肾炎,其预后相对较差,且易于复发、较难治愈,部分病程迁延,可发展至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紫癜性肾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血尿伴蛋白尿型最多[2],因其易于反复,故其治疗也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难点。近年应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效,兹就过敏性紫癜中医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一、急性发作期 本病初起多成急性发作。多由病毒感染、药物因素、异种蛋白(鱼虾蟹等海鲜、牛羊肉、鸡蛋、花粉、动物皮毛)等诱发。儿童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皮肤瘀点,多出现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紫癜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数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反复发作;病人可有 [作者简介] *王茂生,男,廊坊市中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医师,河北医科大学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E-mail:wqy726@https://www.doczj.com/doc/6d7650713.html,

胃肠道症状,如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等;可有关节疼痛;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急性发作期紫癜性肾炎多与皮肤型、腹型、关节型紫癜伴发而出现,临床可见到两种伴发或数种共同出现的混合性紫癜,但也可见到以紫癜性肾炎的血尿、蛋白尿为首发表现者。 1、病因病机 过敏性紫癜属于祖国医学“血证”、“紫癜风”、“紫斑”“葡萄疫”等范畴,是以血液溢出肌肤之间,呈现青紫斑点或斑块高于皮肤,扶之碍手,多伴瘙痒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外因或感受六淫之邪,或饮食不节,或药毒损伤;内因多为禀赋不足所致。初起如风热或风热夹湿袭表,损伤皮肤脉络,离经之血外溢肌肤黏膜而成紫癜,湿流关节则关节疼痛;如饮食不节或药毒损伤致湿热内生中伤脾胃脉络,可见腹痛、便血;湿热下损肾与膀胱血络或热盛伤阴、阴虚火旺则尿血;严重者肾虚失其统摄,水谷精微流失而出现蛋白尿,此期血尿多严重于蛋白尿。 2、辨证施治《景岳全书·血证》载: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本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在本期治疗中,要注重疏风清热、清利湿热、养阴透邪、凉血止血等相互兼顾,辨证施治,使驱邪而不伤正。 风热或实热者多遵吴鞠通《温病条辨》“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之训,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代替犀角,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以甘苦寒之生地黄,凉血滋阴生津;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肾病综合征分级诊疗流程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是以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两大类(此部分特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又分为普通型及难治型,难治型肾病综合征是频繁复发型、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总称。频繁复发型肾病综合征是指经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2次以上,或一年内复发3次或3次以上者。 诊断 1.肾病综合征(NS)诊断标准是 (1)尿蛋白大于3.5g/d; (2)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3)水肿; (4)高脂血症。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2.NS诊断应包括三个方面 (1)确诊NS。 (2)确认病因:首先排除继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才能确诊为原发性NS;最好进行肾活检,做出病理诊断。 (3)判断有无并发症。 肾病综合征鉴别诊断 1.过敏性紫癜肾炎

好发于青少年,有典型皮肤紫癜,常于四肢远端对称分布,多于出皮疹后1~4周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好发于中年女性及青少年,免疫学检查可见多种自身抗体,以及多系统的损伤,可明确诊断。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或NS,常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诊断依据: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患肾小球肾炎,并且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③肾活检切片找到HBV抗原。 4.糖尿病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可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NS。糖尿病病史及特征性眼底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5.肾淀粉样变性病 好发于中老年,肾淀粉样变性是全身多器官受累的一部分。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主要累及心、肾、消化道(包括舌)、皮肤和神经;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常继发于慢性化脓性感染、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主要累及肾脏、肝和脾等器官。肾受累时体积增大,常呈NS。肾淀粉样变性常需肾活检确诊。 6.骨髓瘤性肾病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患者可有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如骨痛、血清单株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M带及尿本周蛋白阳性,

过敏性紫癜治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治疗指南: 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①典型皮疹为棕红色斑丘疹,突出于皮表,压之不退色,单独或互相融合,对称性分布,以四肢伸侧及臀部多见,很少侵犯躯干,可伴有痒感或疼痛,成批出现,消退后可遗有色素沉着。除紫癜外,还可并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或溃疡坏死等。 ②反复阵发性腹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呕吐、便血。 ③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可单发或多发。 ④病程中(多数在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可伴有高血压和水肿,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⑤约半数病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或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正常,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同时具体第①、⑤项可确诊此病。 (二)临床分型诊断: ①皮肤型(单纯型):仅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项

②腹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②项 ③关节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③项 ④肾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④项。 ⑤混合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项,伴有第②、④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 (三)肾型临床分型诊断: ①孤立性血尿:为离心尿红细胞〉5个/高倍视野(儿童医院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 倍视野) ②孤立性蛋白尿:为24h尿蛋白定量〉0.15g,或每小时〉4mg/kg。 ③血尿和蛋白尿:同时有上述血尿和蛋白尿表现,无其他异常。 ④急性肾炎型:有血尿和蛋白尿,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一般正常。 ⑤肾病综合征型: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⑥急进性肾炎型:起病急,有急性肾炎型表现,并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 能减退 (7)慢性肾炎型:起病缓慢,持续性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有水肿、高血压及不同 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程〉1年 (四)肾脏病理分级诊断: ①I级:肾小球轻微异常;

最新过敏性紫癜教案

最新过敏性紫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2.熟悉过敏性紫癜的概念。 3.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护理问题/诊断和措施。【教学重点】 1.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的分型及处理原则。 2.过敏性紫癜各分型的护理问题与措施的理解与掌握。【内容大纲】 一、病例与图片导入过敏性紫癜疾病(1min) 二、过敏性紫癜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5min) 1.过敏性紫癜的概念及发病机制(1min) 2.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分型(2min) 3.过敏性紫癜临床处理原则(2min) 三、过敏性紫癜疾病的护理诊断/问题分析(2min) 四、过敏性紫癜护理措施的解答(5min) 五、过敏性紫癜疾病的健康教育的介绍(2min) 六、回顾病例并留题分析该患儿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具体内容】 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习疾病相关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鉴别与评估患者的病情,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护理工作,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病例分析,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 一、病例与图片导入过敏性紫癜疾病(1min) 分析病例:患儿,XXX,男,11岁,系大坝乡王谋村人,因“双下肢皮疹1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双踝部及足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紫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双对称分布,压之不退色,伴乏力、纳差等症状,无双足肿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今来我院就诊。 初步判断该患儿的诊断是什么? 二、过敏性紫癜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5min) 1.过敏性紫癜的概念及发病机制(1min)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的改变。其发病机制为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壁和细小血管壁及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而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2.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分型(2min) 主要病因与感染:细菌病毒;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其他;药物:抗生素磺胺类解热镇痛;其他:花粉虫咬预防接种这些因素相关。发病后继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分型: 1)单纯型皮肤紫癜(高出皮肤表面,呈紫红色,压之不褪色。) 2)关节型(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一般累及大关节膝、踝关节多见) 3)腹型(脐周与下腹绞痛,注意与腹膜刺激征鉴别,无腹肌紧张。胃肠道不适症状,恶心、呕吐、黑便等) 4)肾型(因泌尿道粘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出现血尿及微量蛋白尿,随着紫癜的隐退而消失。) 5)其它症状 (偶见脑出血,则可出现惊厥,暂时性瘫痪,失语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其他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肌肉出血,睾丸肿胀出血或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等,均极少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