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长业务》第八章 海上搜救

《船长业务》第八章 海上搜救

《船长业务》第八章  海上搜救
《船长业务》第八章  海上搜救

第八章海上搜救

第一节国际海上搜救公约

第二节国际航空与海上搜寻救助手册

1.制定搜救手册是为了对下列人员进行指导:操纵航空器、船舶的人员,以及可能被召集使用设施支援搜救行动的人员;现场协调人;可能需要搜寻救助帮助的人员。

2.搜救协调系统通常具有三个层次的协调:搜救协调人的协调;搜救任务协调员的协调;现场协调人的协调。每次搜救行动应在搜救任务协调员的指导下进行,在一个特定的搜救事件期间,通常由搜救协调中心的负责人或一个指定的人员担任搜救任务协调员。当两个或多个搜救设施共同参与同一搜救任务时,可能需要现场的一个人来协调所有参加搜救设施的行动。现场协调人由搜救任务协调员来指定。该现场协调人可以是参加搜寻的一个搜救单位(船舶、航空器等)的负责人,或能够承担现场协调人职责的一个邻近设施的负责人。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设施的负责人通常应承担现场协调人的职责,直到搜救任务协调员安排解除其职责为止。

1.船舶收到遇险信息后应采取下列紧急行动:确认收到遇险信息;收集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在国际遇险通信频率(道)上保持连续值守;通知被救助单元本船的识别号、呼号、名称、船位、航速和预计到达被救助单元现场的时间等;采取一切措施随时了解被救助单元的位置;当非常接近被救助单元时,安排更多的瞭望人员加强目视瞭望;与搜救任务协调员建立联系,传递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2.驶往遇险现场的途中,施救船舶应:与驶往同一遇险区的船舶间建立通讯协调;开启雷达对附近船舶进行雷达标绘;估计其他救助船抵达遇险现场的时间;评估遇险情况以便准备现场行动。驶往遇险现场参加救助的船舶应准备好下列设备:救生与救助设备;信号设备;医疗援助设备;其他设备。

3.由于考虑到所需的航行时间和得知搜救行动正在进行等原因,船长如决定不前往遇险现场,则应:在航海日志中做好相关记录;如果此前已对遇险信息作了确认或相应反应,则应将不前往遇险现场的决定报告相关部门;当遇险船位于远离陆地的海上或通航密度小的水域时,应对不前往的决定进行重新考虑。

1.一般由搜救任务协调员提供搜救行动计划,现场协调人和现场设施执行搜救行动计划。

制定自己的搜寻计划时,考虑内容应包括:漂移影响,估计被救助单元或幸存人员最可能的位置;决定搜寻区域;选择搜救设施和设备以备使用;选择搜寻模式;计划现场协调。

2.决定使用何种搜寻模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现有的援助航空器/船舶/潜水器的数量和类型、需要搜寻的区域大小、被救助单元的大小、被救助单元的类型、能见度、云层高度、海况类型、时间、到达基点的时间等。

3.现场协调人应协调现场通信并确保通信可靠,搜救设施通常在指定频率上向现场协调人报告。适当时,应使用下列视觉通信方式进行联络:信号灯、国际信号旗、国际遇险信号。白天应在船舶的高处安排瞭望人员;夜间应将瞭望人员安排在船首尽可能靠前并尽可能贴近水面的地方,以便能够听到呼救声和取得最好的夜视效果。

1.救助行动计划通常由搜救任务协调员制定,供搜救现场协调人和现场设施执行,并且可在救助行动电文中提供给他们。尽管通常由搜救任务协调员制定救助计划,有时可能必须由现场协调人来制定。考虑的因素包括:搜救人员的风险、幸存人员的人数和位置、幸存人员的状况和医疗处置、当前的气象条件、当前的海况、时间、现有的救生设备等。

2.只要有可能,在直升机作业期间,应准备好规定的消防设备或等效设备。为使直升机飞行员从空中更好地识别船舶,指明风向,应悬挂好三角旗或其他旗帜。所有相关的船员或需疏散的人员都应穿好救生衣,伤病人员不应穿戴松散的衣服或帽子,不应随身携带个人物品。当直升机用通常的方法从船尾靠近船舶时,船舶应保持一恒定的对水速度,并且保持相对船首左舷30°风向;或当操作区在船中部时,来风保持相对于两舷正横30°;或者当操作区在船首时,来风保持相对于船尾右舷30°。

1.搜救事件发生时,通常会指定搜救任务协调员。搜救任务协调员也会任命一现场协调人负责现场协调、执行计划、寻找和救助人员。第一个到达搜救现场附近的设施应承担现场协调人的职责,且必要时还应承担搜救任务协调员的职责,直到指定搜救任务协调员为止。由于船长长时间呆在现场,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搜救单位,船长应承担现场协调人的作用。当两个或多个搜救设施一起执行行动时,搜救任务协调员应任命一现场协调人。如不可行,参与行动的设施应双方协商指定一现场协调人。应尽早指定现场协调人,最好是在到达搜救区域之前完成。在指定现场协调人之前,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设施应承担现场协调人的职责。

2.现场协调人的职责有:负责现场所有搜救设施的行动协调;接收搜救任务协调员发出的搜寻行动计划或救助计划,在无法获得计划时制定搜救行动计划;随现场情况变化修改搜救行动计划,保持与搜救任务协调员的联系;进行现场通信协调;监控其他参加的搜救设施的行动;确保行动安全进行,特别注意应保持水面和空中所有设施间的安全距离;采用规定格式,向搜救任务协调员定期做情况报告;做好详细的行动记录;向搜救任务协调员建议撤出不再需要的设施;向搜救任务协调员报告幸存人员的情况等。

3.在开展搜救行动前,救助船船长应对情况进行评估并考虑下列问题:遇险航空器/船舶是否处于造成危害或使救助设施的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迫危险之中?救助设施能否应付天气情况?遇险航空器/船舶是否已向援救船提供充足信息,以便施救?救助船能提供实际可行的援助吗?如救助大量的幸存人员,救助船能否向他们提供相应的食物、遮蔽物、衣服、生活处所?在幸存人员登船后,救助船的稳性将如何?等等。

1.现场协调人应尽快通过救协中心从搜救任务协调员那里获取搜寻行动计划。如果搜救任务协调员未能提供搜寻计划,那么现场协调人就应制订计划,直到搜救任务协调员承担搜寻计划的制定职责为止。现场协调人应基于现场情况的变化修改搜寻计划,诸如额外援助设施的到达、额外信息的接收、天气和能见度以及照明条件的变化等。

2.确定搜救基点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搜救事件的报告位置和报告时间;任何补充信息;事故的发生与搜救设施到达的时间间隔;对漂移距离的估算(漂移距离是由漂移速度和事故发生时间或上一次计算基准时间与搜寻开始时间的时间间隔)。 3.为了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进行平行扫视搜寻,所有设施都应按照现场协调人的指示以同一速度行进。该速度应为当时最慢船舶的最大速度。在能见度不良时,现场协调人通常命令降低搜寻速度。

4.搜寻模式有:“扩展方形搜寻”,当搜寻目标的位置在已经确认的相对有限的范围内时,使用最有效,尤其适合于船舶或小艇搜寻落水人员或在很小或无风压漂移时搜寻其他目标;“扇形搜寻”,当准确知道搜寻目标的位置并且搜寻范围较小时最有效;“搜寻线搜寻”,通常用于航空器或船舶沿着一条已知航线失踪,没有留下任何迹象的情况,该搜寻模式通常由航空器来完成;“平行扫视搜寻”,适用于当幸存人员的位置不确定需大范围搜寻的情况。“航空器/船舶协调搜寻”,通常只用于有现场协调人为参加搜寻的航空器/船舶提供指导和建立通信联络的情况。

5.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搜寻设施,应由基点开始采用扩展方形模式进行搜寻。当其他设施到达后,现场协调人应选择一个适合的搜寻模式,并把各搜寻分区分配给各设施。在能见度良好又有足够的搜寻设施时,现场协调人可以让第一个搜寻设施继续进行扩展方形搜寻,其他设施则在同一区域执行平行线搜寻。当能见度不良,或没有足够的搜寻设施时,最好让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设施终止扩展方形搜寻,并准备开始平行扫视搜寻。

1.现场协调人应当继续搜寻直到援救遇险人员的一切希望已不存在时为止。现场协调人必须作出是否终止不成功搜寻的决定(可行时,与搜救任务协调员协商)。在作出上述决定时,应考虑下列各项因素:在搜寻区域内活着的遇险人员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搜寻目标在搜寻过的区域内,搜索到该目标的可能性;搜寻单位能留在现场的时间;遇险人员继续存活的可能性。在与其他救助航空器/船舶和岸上当局协商后,现场协调人应采取下列行动:终止主动搜寻行动;通知赴援船舶继续其预定航程并通知陆基当局;向搜寻区域内的所有船舶发送信息,请求继续保持瞭望;如系沿海事故,与岸上当局就终止搜寻进行协商。

2.当全部救助行动均已完成时,现场协调人应立即通知所有搜救设施终止搜救行动。现场协调人应把搜寻结束通知搜寻任务协调员,并提供下列详细情况:载有幸存人员的船舶的船名和目的港,以及各船上所搭载幸存人员的数量和身份;幸存人员的身体情况;是否需要医疗援助;遇险航空器/船舶的情况及是否对航行构成危险。

第三节海上人命搜寻救助条例

说明:本考点对应的考纲为3.14。因本条例尚未生效,因此本考点的相关内容暂不做考试要求。一旦该条例正式颁布,本考点要求所有申请海船船长适任证书的考生掌握。

1.海上人命救助实行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就近快速的原则。坚持以国家专业救助力量、社会救助力量相结合,自救与他救并举。海上人命救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遇险人员有获得无偿救助的权利。当人命、环境、财产处于共同的险情之中时,人命救助优先于环境和财产救助。

2.任何船舶、设施或个人在海上遇险时应立即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船舶或设施获悉海上险情时应立即向就近的海事管理机构报告。险情报告应尽可能包含以下内容:险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现状和已采取的措施、救助请求及联系方式;遇险船舶、设施、航空器的概况;所有人、代理人、经营人、承运人的名称及联系方式;遇险人员的数量、国籍及伤亡情况;船舶载货情况,货物的名称、种类、数量;事发现场的气象、海况信息;其他险情信息。

3.险情发生后,遇险船舶、设施、航空器及其所有人、经营人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积极自救。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设施、航空器收到搜救指令、求救信号或发现有人遇险时,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积极履行救助遇险人员的义务。 4.现场指挥由第一艘抵达险情现场的船舶承担,必要时负责组织协调的搜救中心可以指定现场指挥。现场指挥应执行搜救中心的搜救指令,并及时向其报告现场情况和搜救结果。所有参加搜救行动的船舶、设施、航空器应服从现场指挥的指挥。 5.参加搜救行动的船舶、航空器接到协调指令后应及时向负责组织协调的海上搜救中心报告通信方式和频率、出动和抵达现场的时间。航行过程中要定时报告,获知或发现遇险人员时应及时报告。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终止搜救行动:所有可能存在遇险人员的区域均已搜寻;幸存者在当时的气温、水温、风、浪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可能性已完全不存在;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已获得成功或紧急情况已不复存在;海上突发事件的危害已彻底消除或已控制,不再有扩展或复发的可能。搜救行动的中止、终止指令由负责协调的搜救中心决定。海上搜救中心应及时向参加海上搜救行动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海上搜寻救助中止或终止的决定。未经负责协调的搜救中心同意,参加搜救行动的船舶、设施、航空器不得擅自退出搜救行动。

海上联合搜救机制研究

第23卷第2期2015年6月 广州航海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MARITIME INSTITUTE Vol.23No.2June.2015 海上联合搜救机制研究 蒙仁君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海上联合搜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范科学完整的机制来推动.海上联合搜 救机制的建立要符合政治、经济、技术和管理需要.目前的海上联合搜救机制存在机制内容不完整、不被重视、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应重视并建立规范科学完整的海上联合搜救机制,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构,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参与方行为,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制度;通过联合来达到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资源援助和人员支持等目的.关键词:海上联合搜救;机制;马航客机失联中图分类号:U67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526(2015)02-0021-03收稿日期:2015-03-08 作者简介:蒙仁君(1989—),男,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 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很容易波及多个国家,使得局部危机可能演化为全球危 机,造成国际影响[1] .世界各国在公共危机中必须加强合作,以共同抵御危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就拿应对海上公共危机事件来说,从2009年法航447空难事件到2014年马航客机失联事件、韩国客轮沉没事故以及近期的亚航失联客机坠海事故,海上联合搜救机制的建立显得日益重要. 1建立海上联合搜救机制的必要性 1)政治需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一国的公共危机已不再是本国的事情,需要国际社会的参与.一国与他国的外交关系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更是经受考验的时机.所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进行国际合作符合政治的需要.重大的公共危机仅凭一国之力难以应对,国际社会必须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依靠政府间合作的力量战胜危机.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航班的乘客来自于14个国家和地区,波及面广,先后有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参与搜救,这一 行动说明,在海上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建立海上联合搜救机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合作中,有利于信息共享、互相援助和加深政治互信. 2)经济需要.海上环境复杂多变,一旦发生海上公共危机事件,其破坏力度是相当大的.以马航 客机失联事件为例,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39人遇难,搜救成本也非常昂贵.特别是在海上搜救阶 段,需要投入大量的搜救设备、物资、人员等,成本巨大,仅凭一国政府之力是很难完成的.另外再加上一国政府可能存在海上搜救的经验、物资设备、专业救援人员不足,救援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搜救活动,提供了先进的搜救设备、专业搜救团队等,大大的促进了搜救工作的开展.3)技术需要.面对海上公共危机事件,各国都有不同的处理经验和技术水平,需要通过合作来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共享.比如在在马航客机的搜寻过程中,中国紧急调动近10颗卫星保障失联客机搜救,并派出雪龙号科考船参与搜救,澳大利亚海军将“海洋之盾”号搜救船上的水下自动潜航器投入搜救工作等,给搜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海上搜救工作上加强国际合作对一国而

河北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河北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2010年修订版 河北省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适用范围 2组织指挥体系 2.1应急领导机构 2.2应急指挥机构 2.3分支机构 2.4咨询机构 2.5现场指挥 2.6海上应急搜救力量 2.7组织体系框架图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分析 3.2预警分级 3.3预警预防行动 3.4预警支持系统 4海上突发事件的险情分级与报告 4.1海上突发事件的险情分级

4.2海上险情信息的报告 5应急响应和处置 5.1险情初期的响应 5.2分级响应 5.3应急反应 5.4应急行动的终止 5.5安全防护 5.6信息发布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6.2社会救助 6.3搜救效果评估 7应急保障 7.1应急准备 7.2通信与信息保障 7.3应急力量和保障 7.4宣传、培训和演习 7.5监督检查 8附则 8.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8.3奖励与责任 8.4解释部门 8.5实施时间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正确实施《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完善河北省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有效地组织海上搜救应急反应行动,救助遇险人员,控制海上险情扩展,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海上险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编制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政府领导,统一指挥,依法规范。 政府领导:政府对海上搜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形成高效应急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形成合力。 统一指挥:海上搜救中心对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行动实行统一指挥,保证各方应急力量协调行动。 依法规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应急反应的组织、协调、指挥行为。 (2)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快速高效。 以人为本:充分履行政府职能,快速高效地救助海上遇险人员。 科学决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果断决策,保证应急指挥的科学性、权威性。 快速高效:建立应急机制,保证指挥畅通;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应急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反应的效能和水平。 (3)分级管理,属地为主,防救结合。 分级管理:根据海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区域、性质、程度与实施救助投入的力量所需,实施分级管理。

2020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汇编(超详细word目录)

序号文件名称效力级别发文字号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法律主席令第69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2017年修订】国家法律主席令第63号 3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99号 4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450号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行政法规中国民航局令第29号 6 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行政法规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8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9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10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发[2006]24号 11 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行政法规国办函[2015]32号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办发[2014]63号 13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年修订】行政法规国办函[2014]119号 1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行政法规国办发[2013]101号 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办发[2009]59号 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办发[2007]52号 17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行政法规国办发[2007]13号 18 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行政法规国办函[2004]39号 19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行政法规国办函[2004]33号 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通知行政法规国办发[1995]22号 2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2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行政法规 23 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4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5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6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7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8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9 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0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1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2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3 国家核应急预案【2013年修订】行政法规 34 国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5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2011年修订】行政法规 36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6年修订】行政法规国办函[2016]25号 37 国家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行政法规国办函[2015]134号 3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行政法规国办发[2016]104号

水上作业应急处置预案

水上作业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建立东江水利枢纽水上作业事故应急反应机制,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水上作业事故应急反应行动,及时搜寻救助遇险船舶、水上设施和人员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国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等相关法规,结合本枢纽实际制定本预案。 3、适用围 船舶水上作业事件是指船舶在生产作业、航行、锚泊等过程中发生碰撞、触礁、搁浅或机械故障等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或严重危及船员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件。 本预案适用于枢纽管理区通航水域发生的较大、一般水上作业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特别重大、重大事件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4、事件分级 (1)特别重大事件(I级) 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 (2)重大事件(II级)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 (3)较大事件(III级)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 (4)一般事件(IV级) 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 5、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严格管理; (2)职责明确,规有序; (3)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1、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主要职责: (1)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 (2)负责指挥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3)负责对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和部署; (4)负责向政府相关部门请示、报告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海上应急搜救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海上应急搜救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最主要方式,随着船舶大型化、海上船舶交通密集度增加,海上事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船舶海上航运发生事故,一般多处于恶劣气候、海况,自救能力差,外部救援困难,事故状态难以控制。同时,水运行业的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多,应急反应协调环节多,难度大。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一个指挥统一、行动高效的专门海上应急救援体系。 就海上应急搜救而言,我们的目标是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最准确的信息情报,以科学的决策制定最完善的施救方案,以最有效的手段配备最精干的搜救力量,以最满意的效果汇报最关切的社会期待。 因此,我们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海上交通安全指导方针和工作格局。 建立指挥协调体系2005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以交通部为牵头部门的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在交通部设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其总值班室,作为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 根据《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交通部与中国气象局就海上气象和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服务签署了部际协议,与信息产业部建立了海上搜救通信应急联动机制,与民政部建立了海(水)上搜救应急联动机制。通过加强与军队、武警的联系,有效利用各类海上搜救资源,形成了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海上搜救应急格局。同时,交通部还着手建立了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 在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我国建立了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沿海10个省级海上搜救中心及长江干线水上搜救中心、江苏省水上搜救中心,沿海、沿江市级搜救分中心的三级搜救组织、协调和指挥体系。 出台相关预案在抓紧修订起草《海上交通安全法》和《海上搜救条例》的同时,交通部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并由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5月正式印发

《安全管理应急预案》之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实施与管理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实施与管理 第一章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一、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及应急救援预案的概念与编制原则1、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是指危险化学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其它较大社会危害时,为及时控制危险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群体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指针对重大危险源或关键部位可能发生的事故(包括:化学的、物理的)而预先制订的对策方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应急计划”、或“应急预案”。“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3方面的含义:即事故预防、应急处理、抢险救援。3、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目的⑴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⑵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影响。4、制定预案的依据⑴《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六十九条规定,对县以上各级政府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均应建立应急救援预案。⑵《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九条—--五十三条,对政府、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其中,对企业制定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报备工作和政府的指挥领导都有具体要求。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17号)⑸《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管危化[2004]43号。由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该令第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因此今后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word版)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规范国家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海上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和多边海上搜寻救助协定。 1.2 工作原则 (1)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依法规范。政府对海上搜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实施应急反应行动的组织、协调、指挥。 (2)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在国务院领导下,实施分级管理,根据海上突发事件发生区域、性质、等级及实施救助所需投入的力量,由海上突发事件发生地海上搜救机构实施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各方应急力量,提高应急反应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防应结合,资源共享,团结协作。认真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广泛调动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参与救助各方力量的自身优势和整体效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对海上遇险人员进行救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4)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快速高效。充分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快速高效地救助人命。 1.3 编制依据 (1)国内法律、行政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我国加入或缔结的国际公约、协定。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管辖水域和承担的海上搜救责任区内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 发生在我国管辖水域和搜救责任区外,涉及中国籍船舶、船员遇险或可能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或危害的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同样适用本预案。 2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领导机构、运行管理机构、咨询机构、应急指挥机构、现场指挥、应急救助力量等组成。 2.1 应急领导机构 建立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议定海上搜救重要事宜,指导全国海上搜救应急反应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负责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 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中文名,应急预案体系。概述,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基本概述,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专项应急,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基本概述。应急预案-国家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专项应急。1。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3。国家地震应急预案4。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6。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7。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8。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9。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10。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1。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12。国家核应急预案13。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4。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1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6。国家突发

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17。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18。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9。国家粮食应急预案20。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1。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1。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铁路防洪应急预案3。铁路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4。铁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6。草原火灾应急预案7。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8。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9。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10。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11。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12。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13。赤潮灾害应急预案14。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5。中国红十字

浅谈交管中心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浅谈交管中心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浅谈交管中心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文章标题:浅谈交管中心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浅谈成山头VTS 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通过对海上搜救预防、预警、实施搜救和总结的各个阶段的阐述,结合成山头交管中心的现状和特点,简单的分析了成山头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 关键词:VTS 海上搜救海上交通事故 正文:VTS(Vessel Traffic Services)是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承担着管理海上交通流,接受船舶报告,信息服务等多项职能,尤其是在海上搜救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特有的支持作用,在海上联合搜救的不同阶段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作用。随着我国VTS建设的逐步加强和管理的日臻完善,VTS在船舶交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明显,海区VTS和港口VTS的特点各不相同。 成山头船舶交管系统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海区交管系统,也是现在山东海域重要的海区交管系统。成山头VTS扼守南北水上交通要道,经过十年的VTS实践活动,它的实际作用和社会影响不言而喻。现在就海事行动的预防、预警、搜救、结束和海事调查四个阶段中成山头VTS可以发挥的作用初步的谈些自己的认识,希望大家指正。(以现有的水平可以发挥那些作用,以后的发展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讨论:) 一.做好VTS值班工作,预防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大家都知道对交通事故的最好预期就是消除交通中的隐患,防患于未然。从经济上讲,预防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事故发生以后的搜救成本。在各类海上事故中,碰撞事故占其中的很大的比例,而人为原因造成的碰撞事故占事故总数的80%以上。VTS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对改善船舶交通秩序,减少了船舶交通事故,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和船舶的营运效率,提高了港口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海上安全监督管理的现代化优化上通航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山头VTS运行的十年实践证明,成山头交管在维护海上南北大动脉的交通安全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最用,成功的避免了无数的险情,为过往船舶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助航信息。但是由于我国的水上交管事业起步较晚,就总体运行水平而言,我国VTS系统在管理和使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现有的设备有待进一步信息化集成化,减少值班人员的工作强度,使之把主要精力应用在交通秩序的通航管理上,而不是简单的设备上的机械操作上。在值班期间,特别是气象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值班监督员应该充分发挥VTS的作用,时刻关注海上船舶的交通状况,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提醒,对违反有关航行规定的船舶实施警告、命令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作为,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形成海事海难。 为充分发挥VTS系统的作用,达到国际有关《VTS指南》的要求,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作为VTS工作人员,一般履行管理和业务两种职责。管理职责主要是维持值班室的日常秩序,使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维护设备,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制定相关的计划。管理能力低易导致工作混乱,分工不明,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制定计划不合理,容易使得工作人员工作时相互推诿,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影响到VTS功能的发挥。 提高VTS对作用区域或者监管水平(包括业务知识和责任意识)。VTS具有助航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讲解学习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首页>>法律法规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行政法规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文件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家总体和专项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冶金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事故灾难应急预案·陆上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 ·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门规章和文件 国务院安委会文件 ·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52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3号)

重大自然灾害国际救援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重大自然灾害国际救援及其协调机制研究 一、国际救援及其协调机制模式 (一)国际救援 在《国际救灾及灾后初期重建的国内协助及管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救援方是指任何提供慈善救灾的人道主义救助组织、援助国、外国人、外国私营公司对受灾国领土内的灾难作出回应,给予实物或者现金捐赠的其他外国实体。国际援助方是指在某国领土上从事救灾或者通过某国领土过境参与另一国救灾的外国国家、组织、实体或者个人。笔者认为,在国际救援中,援助方的概念界定宜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即排除国内援助方,因为,当一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一般国内的援助方都会参与到救灾过程中,而国外援助方则不一定会参与进来。因此,重灾后国际救援的主体从狭义的角度解释,更能够契合国际救援的本质。按照援助活动参与者的性质,国际救援主体可以分为援助国、区域性的国际救援组织、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性救援组织,等。援助国,即参与另一个国家救灾的外国国家实体,一般是通过民事或者军事方式,提供救灾及灾后初期恢复重建援助的国家,其中民事的援助是主要方式,而军事方式的援助在条件和要求上比较严格。区域性的国际救援组织是指即几个国家实体通过事先达成的条约而形成的区域救灾组织,例如欧盟为了向其成员提供有力的人道主义援助,专门成立了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ECHO),1998年7月亚洲国家成立的亚洲减灾中心(ADRC)等。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性救援组织是指由联合国为了使其成员国在重灾后能够迅速恢

复,建立独特的应急组织机构等,包括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等。 关于救援的内容,《示范法》中规定“进入受灾某国的用于救灾或灾后初期恢复重建的援助”,基本上包括人员、资金、物资、技术与服务四个方面,其中物资即是向灾区提供的食品、药品及其它各种重要物质,技术和服务包括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提供的医疗援助,资金主要是指援助方向受灾国提供的资金。人员主要是国际救援队伍及提供救灾或者灾后初期重建的国际工作人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协调是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法学的角度讲,协调主要就是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构建相关主体能够从程序上和实体上保持相对基本一致秩序的行为。国际协调,也不外乎是各国能够采取谈判和协商的方式,来达到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基本一致的行为。国际机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与国家对国际关系认识的深入程度是一致的。只有当国家意识到了某种共同需要,并愿意为此而合作时,国际机制才能产生发展。关于国际机制的概念,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斯迪芬?克拉斯纳所下的定义:“国际机制可定义为一组隐性或显性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这些基础上,某一特定国际关系领域中行为者能有类似的期望。原则是指对事实、因果和正义的信仰,规范是行为的标准,由权利和义务界定,规则是对应当或违规行为的详细规定,决策程序是在制订和执行集体决定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基欧汉对国际机制所下的定义则略有区别,“一种政府的安排—政府通过制订或采用某

完善我国海上搜救体系

第28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目前我国主要的海上搜救力量 目前我国海上搜救力量分为专业搜救力量和非专业搜救力量两大部分,在搜救行动中以交通部所属的专业救助力量为主。 专业搜救力量主要有交通部救捞局所属的救助船舶、飞机及其他设施。自2003年我国救捞系统实施“救、捞分开”体制改革以来,交通部分别在烟台、上海、广州成立救助局。2001年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2003年改称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部署在上海,担负长江口、舟山水域救助任务)成立,海上搜救从此有了实现质的飞跃,以海上专用救助直升机为骨干的立体救助体系就此起步。此后在大连、厦门、湛江又先后成立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部署在大连、蓬莱,担负渤海海域救助任务)、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部署在厦门,担负台湾海峡救助任务)和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部署在湛江,担负琼州海峡救助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海上搜救的反应速度和搜救成功率。3个救助局下设18个救助基地,为专业救助船舶和救助飞机动态待命的后勤保障基地,可进行50n mile以内的沿岸快速救助反应,较为完整的专业救助网络至此初步形成。 非专业搜救力量主要由参加救助行动的交通部以外的其他单位组成,包括军队、中央有关直属部门和地方部门的力量以及各港口、企事业单位和航行于我国水域的大量商船和渔船。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如遇某些海域地方救助力量不足时,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地方海上搜救中心与军队联系,按照抢险救灾的原则,由部队派出舰船、飞机给予支援;事故现场附近的过往船舶由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进行组织参与搜救。这些非专业的救助力量往往在搜救工作中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第28卷第10期2006年10月 搜救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沿海从鸭绿江口至西沙海域共设73个待命点作为救助船舶动态待命位置,集中主要救助力量保障交通部明确的重点水域和事故多发海域,如渤海湾、舟山水域、琼州海峡和成山头、长江口、台湾海峡和珠江口海域等。此外在台风季节、冬季、重大节假日及有特殊任务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待命部署,加强重点水域的救助力量。但从这些基地和救助站出发执行救助任务的船舶往往出港时间就需要几个小时,例如,从温州救助站出发,可能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从站点驶至沿岸。从多年海上救助实践看,海上发生事故的地点绝大多数处于海上通航要道。据统计,从基地或救助站点至事故发生地距离多为60~180n mile ,救助船抵达时间需5~15h 。在客滚船航线密度较大的渤海湾平均距离为60n mile ,平均抵达时间约为5h ;在渔船密度较大的连云港以东海域平均距离为180n mile ,平均抵达时间约为15h ;在风浪较大的台湾海峡中部平均距离为120n mile ,平均抵达时间约为10h ;在粤东、粤西海域平均距离为110n mile ,平均抵达时间约为9h 。以上平均距离和平均到达时间是在正常海况条件下统计的,如遇恶劣天气,航速缓慢的拖船长途跋涉赶往万分火急的事故现场,其救助效果可想而知。[1 ] ???è?-·?????2?×?£¨1)搜救体系的运转缺乏资金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均不列支承担搜救体系的运行资金,且国家也没有专项资金维持搜救体系的正常运转,个别地方搜救中心只能一次性地向当地政府申请少量补助用于办公费用。在这种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仅有少数搜救中心设有固定的人员编制,搜救机构普遍存在着通讯设备落后、搜救船舶设备相对老化等问题。搜救资金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人员的不足与不稳定以及先进设备的缺乏,严重制约我国海上搜救事业的发展。 (2)搜救奖励补偿机制的完善缺乏资金 从海难事故现场附近派出船舶比从岸基派出救助力量快捷,因此,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商船和渔船等非专业救助船也是海上搜救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专业救助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在海上搜救工作中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海上搜救工作是一种政府行为,对非专业救助船舶而言,海上搜救不能带来经济收益,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参加救助行动既存在一定风险,又耽误生产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必须完善搜救奖励补偿机制以鼓励非专业救助船对难船的救助。目前我国海上搜救中心并无专项资金给予参与救助船舶适当的经济补偿和精神奖励,即使是国函[1989]50号文中明确规定的应由财政部给予参加救助的军用船舶的适当补贴,也从未 海事 水运管理

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2020年3月版)32

文件名称效力级别发文字号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法律主席令第69号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2017年修订】国家法律主席令第63号 3 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99号 4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450号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规定行政法规中国民航局令第29号 6 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行政法规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8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9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10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发[2006]24号 11 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行政法规国办函[2015]32号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办发[2014]63号 13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年修订】行政法规国办函[2014]119号 14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行政法规国办发[2013]101号 1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办发[2009]59号 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行政法规国办发[2007]52号 17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行政法规国办发[2007]13号 1

文件名称效力级别发文字号见的通知 18 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行政法规国办函[2004]39号 19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行政法规国办函[2004]33号 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通知行政法规国办发[1995]22号 2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2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行政法规 23 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4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5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6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7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8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29 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0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1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2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行政法规 33 国家核应急预案【2013年修订】行政法规 2

海上应急救援演练方案

2011年青岛市海上应急救援演练方案 根据《青岛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为检验《青岛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青岛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青岛市政府应急办和青岛海事局拟于9月中旬在青岛前海团岛湾以东海域组织一次海上应急救援演练。为保证演练顺利实施,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演练课目 海上船舶消防/撤离伤员/海上油污应急处臵演练。 二、演练目的 (一)熟悉掌握《青岛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青岛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进一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二)提高我市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组织、指挥、协调和救援能力; (三)加强政府、企业、应急处臵力量等协调合作,提高海上搜救和海上油污应急处臵实战能力。 三、演练内容 (一)事故接警与上报; (二)事故评估与应急预案启动; (三)应急力量的集结出动,应急设备器材的调拨运输、分配、使用; (四)现场海上警戒; (五)现场灭火、人员撤离及清污;

(六)新闻媒体和公共舆论的应对; (七)事故处臵评估总结。 四、演练时间和海区 2011年9月16日1030时至1120时,演练时间约50分钟。地点在团岛湾附近主航道北沿岸通航带海域。 五、情况设定 2011年09月16日1030时,接“东方”轮船长通过08频道向青岛市海上搜救中心报警:该轮满载卷钢在进港航行至第二警戒区附近时机舱突然失火,船舶失控导致偏离航道搁浅,燃油舱底部破裂,大量燃油泄漏入海,情况紧急,请求中心紧急救援。 接报后,指挥中心根据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导遇险船积极自救,做好灭火及堵漏防污工作;发布航警,提醒来往船舶注意;按照《青岛市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派出各种应急力量火速赶往现场:派出警戒船前往警戒巡逻;派出消防船前往协助遇险船舶灭火;派出专业艇筏及专家前往堵漏、残油过驳、海上溢油清除等。 随后遇险船报告有一名船员在救火时被火灼伤,请求派船艇送岸接受治疗。救援力量到达现场接出伤员,此时船上大火在消防船的协助下终于被扑灭,驳油船靠上遇险船,船上的专业堵漏人员开始堵漏并将破损舱残油过驳。 最后,经各方全力救助,海上溢油被围控清除,遇险船安全脱浅并驶往指定的安全区域,险情解除,演练结束。 六、参演单位

最新整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docx

最新整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建立国家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救助遇险人员,控制海上突发事件扩展,最大程度地减少海上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实施双边和多边海上搜救应急反应协定。 1.2 编制依据 1. 2.1 国内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2.2 我国加入或缔结的国际公约、协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民航公约》、《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中美海上搜救协定》、《中朝海上搜救协定》等我国加入或缔结的有关国际公约、协议。 1.3 适用范围 1. 3.1 我国管辖水域和承担的海上搜救责任区内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 1.3.2 发生在我国管辖水域和搜救责任区外,涉及中国籍船舶、船员遇险或可能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害的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 1.3.3 参与海上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单位、船舶、航空器、设施及人员。 1.4 工作原则(1)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依法规范。政府领导:政府对海上搜救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形成高效应急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组织社会资源,形成合力。社会参与:依照海上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框架,形成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多部门参加,多学科技术支持,全社会参与的应对海上突发事件机制。依法规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应急反应的组织、协调、指挥行为。(2)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统一指挥:对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行动实行统一指挥,保证搜救机构组织的各方应急力量行动协调,取得最佳效果。分级管理:根据海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区域、性质、程度与实施救助投入的力量所需,实施分

2020现行法律法规清单(429条)

? ? ? 2018现行法律法规清单(429条) 2018-06-23 11:39 序 号 文件名称效力级别发文字号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法律主席令第69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2017年 修订】 国家法律主席令第63号 3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 例 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99号 4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450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搜寻援救民用航空器 规定 行政法规中国民航局令第29号 6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行政法规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年 修正】 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8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2011年修正】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9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2011年 修正】 行政法规国务院令第588号 10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de意见 行政法规国发[2006]24号 11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 预案 行政法规国办函[2015]32号 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 de意见 行政法规国办发[2014]63号

13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4年 修订】 行政法规国办函[2014]119号 1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行政法规国办发[2013]101号 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 建设de意见 行政法规国办发[2009]59号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 工作de意见 行政法规国办发[2007]52号 1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 门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 de通知 行政法规国办发[2007]13号 18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 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行政法规国办函[2004]39号 19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 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行政法规国办函[2004]33号

整理国家海上搜救应急处置预案

连云港市海上 整理人尼克 搜救专项应急

连云港市海上搜救专项应急预案 目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组织体系 2.1 应急指挥机构 2.2 运行管理机构 2.3 咨询机构 2.4 现场指挥员 2.5 海上救助力量 3 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预警信息来源 3.2 风险分析与分级 3.3 风险信息发布 3.4 预警预防行动 4. 海上突发事件的分级与上报 4.1海上突发事件分级 4.2 信息报告 5 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 5.1 海上遇险报警 5.2 海上遇险信息的核实与评估 5.3 遇险信息的处置 5.4 指挥与控制 5.5 应急处置 5.6 分级响应 5.7 医疗救援 5.8 应急行动人员的安全防护 5.9 遇险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安全防护 5.10 搜寻救助效果评估与处置方案调整 5.11 水上应急行动的中止 5.12 海上应急行动的终止 5.13 信息发布 6 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6.2 保险

6.3 搜寻救助行动效果总结评估 7 应急保障 7.1 应急准备 7.2 通信与信息保障 7.3 应急力量与应急资源保障7.4 宣传、培训与演练 7.5 监督检查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解释 8.2 特别状态下的水上搜寻救助8.3 预案管理 8.4 奖励与责任追究 8.5 解释部门 8.6 预案实施时间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连云港市海上搜救应急反应机制,迅速、有序、高效地组织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行动,救助遇险人员,控制海上突发事件扩展,保护海洋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江苏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江苏省内河交通管理条例》、《江苏省内河水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内河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 1.2.2 我国加入或缔结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民航公约》、《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我国加入或缔结的有关国际公约、协议等。 1.2.3 上级应急预案 《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江苏省水上搜救应急预案》、《连云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连云港市管辖的沿海海域和通海河流(下称辖区)等水域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 在上述水域以外,涉及连云港籍商船、渔船遇险或可能对连云港市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害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 参与上述水域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单位、船舶、航空器、设施及人员。 1.4 工作原则 1.4.1 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整合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资源,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策群应的联动工作局面,及时、高效地开展应急反应行动。 1.4.2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海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区域、性质、程度与实施救助投入的力量所需,实行市、县(区)二级管理的原则。各县(区)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行动时,应及时分析判断形势,正确决策,相机处置,提高应急反应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4.3 统一指挥,就近快速。对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实行由连云港海上搜救中心统一组织协调指挥,科学协调调动周边应急资源,保证信息畅通和应急救助力量快速抵达现场展开行动,以取得最佳应急反应效果。 1.4.4 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充分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优先救助人命。建立健全海上搜寻救助决策体系,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尽力控制灾害损失,保证搜救决策的科学性。 1.4.5 预防与搜寻救助相结合。各涉海单位应做好海上突发事件的预防预控工作,尤其是做好自然灾害的预警工作,减少自然灾害引发的海上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力量对海上遇险人员进行救助,减少海上险情,确保救助效果。 1.4.6 专业搜寻救助与社会搜寻救助相结合。以专业搜寻救助力量或被确定的搜寻救助力量为主,综合协调其他社会搜寻救助力量参与海上搜寻救助行动,形成多部门协作、多学科技术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海上搜寻救助体系,有效应对海上突发事件。 2 组织体系 连云港市海上搜救组织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运行管理机构、咨询机构、现场指挥和应急救助力量等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