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计量学复习资料整理

信息计量学复习资料整理

信息计量学复习资料整理
信息计量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信息计量学的由来(P3)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

文献激增——产生矛盾——促使对文献的管理和使用

缓解矛盾——产生情报学——产生情报(信息)计量学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定量化研究一直是情报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之一:从学科发展来看,情报学必然要从定性化阶段向定量化阶段发展;只有加强情报学的定量化研究,才能不断提供其科学性和精确性,从而有助于确立和提供它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

(3)一大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1926 洛特卡定律1934 布拉德福定律

普赖斯1961《巴比伦以来的科学》1963《大科学,小科学》

1969 加菲尔德

2、信息计量学定义及其内容体系(P17)

定义:广义信息计量学——主要探讨以广义信息论为基础的广义信息的计量问题狭义信息计量学——主要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内容:(1)信息计量学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

(2)信息的基本测度

(3)几个基本定律的研究

(4)信息流模型的研究

(5)信息及量化方法的探讨

(6)信息计量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方面的研究

(7)在图书情报工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科学学与科学评价等领域的应用

3、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的关系(P31)

从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来看,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彼此交叉渗透,既有着许多共同的研究内容,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

(1)信息计量学着眼于“信息”本身的计量问题,文献计量学主要以作为情报载体的“文献”为计量对象(有时也涉及文献情报);

(2)信息计量学较之文献计量学来说,其研究范围更广泛一些;文献信息之外的领域(3)从任务和方法上来看,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任务更为艰巨,更难找到恰当的定量方法及途径。涉及人类的认识和判断过程,主观性、模糊性

科学情报对许多人来说是文献的同义语;而且从信息计量学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来看,很大一部分仍然可用“文献计量学”这个术语来概括。

4、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的关系(P32)

科学计量学——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1)从研究目的来看,两者都是要探讨科学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把科学发展的特性和规律作为自己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科学计量学主要是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信息计量学的研究目的也在于:一是探讨科学文献本身的规律,以提高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二是通过信息规律的探讨,进而揭示科学技术的规律性。

(2)从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两者极为类似。

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科学文献及其数量,也是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方法上,

两者都有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方法,对科学文献等信息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在研究的内容上,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是彼此交叉的。

区别:(1)信息计量学的范围要比科学计量学的范围广很多

科学计量学仍然局限在科学文献及其数量和非正式科学交流的信息、事件、事实、实物等。而“狭义信息计量学”除了科学计量学的内容外还包括正式交流的事物信息,“广义信息计量学”则还包括作为过程的信息和作为知识的信息。

(2)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目的不一样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信息科学的研究需求”,而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并验证科学的产生、传播和利用的量的规律性”,前者目的广泛,后者目的比较单一。

(3)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应用的领域也不同

信息计量学在文献、人才、科学、单位、数据评价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以涉及的面非常广泛;而科学计量学在科学机制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计量学必然向信息计量学方向发展(信息计量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包含了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5、文献计量学取得的7个方面进展(教材上未找到)

(1)每年发表的有关文献数量增长较快,并逐渐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2)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3)确立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4)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5)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有了良好开端

(6)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7)形成了一支研究队伍

(8)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正在展开,发展势头较好

(来源: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进展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1、文献信息流的特性(P36)

主要有两个方面:文献信息流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1)静态特性——在一定时间内科学文献在空间的分布性质,如集中----离散分布、文献按著者分布、词汇在文献中的分布、引文分布、主题相关分布等的规律性。

(2)动态特性——指科学文献随时间的延续而增长和老化的性质。科学文献既增长又老化,在增长中不断老化,在老化之中又不断增长;增长是文献信息流的主要趋势。

2、文献信息的指数增长规律(P45)

(1)文献计量的指标:

绝对值指标——表示文献数量的多少,图书数量、期刊数量、论文数量

相对值指标——表示不同部分文献的数量比例,某一部分文献占全部文献的比例、各类型文献的比例、各语种文献的比例

在文献增长规律研究中,一般都是以累积数据为依据,非累积数据为每一年所出版的文献数量。

衡量科学文献增长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以每年所出版的文献的累积总量为依据的,着眼于可以利用的文献总量的增长;

另一种是以每年新出版的文献数量为依据的,着眼于从新文献的多少研究每一年文献的增长或减少。

(2)普赖斯指数增长模型(P47)

普赖斯综合、分析了大量统计资料,以科学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个不同年代的科学文献了在坐标图上逐点描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结各点,十分近似表征了科学文献岁时间增长的规律——普赖斯曲线。

通常用文献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d作为评价文献增长速度的定量指标。

(3)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的局限性

①科学文献并不总是按指数函数关系增长还与统计开始时间有关有平缓趋势

②指数规律不能预测文献的未来增长趋势

科学文献按指数增长的规律,一方面正确地反映了过去历史年代科学文献的增长情况,另一方面又暴露出不能据以预测未来科学增长趋势的局限。

原因分析:①对科学文献增长的机理研究不够,难以对影响文献增长的各种因素通盘考虑、全面衡量,给出前如其分的分析和定量描述;

②在确定科学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时,普赖斯没有考虑、也难以考虑日益严重的老化因素;③在统计某年的科学期刊累积总数时,普赖斯没有排除已停刊的期刊。

第三章文献信息老化规律

1、老化与文献老化的概念(P69)

一般而言,“老化”问题包括文献老化和情报(信息)老化。情报的老化是相对于情报对象而言,而文献的老化则是相对于情报用户而言的。

科学文献老化——指科学文献随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作为情报源的价值不断减小,甚至完全丧失其利用价值。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2、文献老化的量度指标(P71)

(1)半衰期——指某学科(专业)现实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共时半衰期)。这与该学科一半文献时效所经历的时间(历时半衰期)大体相当。

半衰期适用性:共时半衰期通常是评价某一学科领域或专业文献的老化趋势,而不是指个别文献;而历时半衰期,可以是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半衰期,也可以是一种期刊,甚至一篇文献老化的半衰期。

半衰期的计算:

①作图法将统计数据制成引文分布表,以引文累积量或引文百分累积量为纵坐标,以被引文出版的年龄为横坐标作图,在图中找出与纵坐标上引文累积量或百分累积量一半处的对应点的横坐标,即为所求结果。

②定量模型计算法对统计数据建立文献老化模型,再根据定义找出半衰期的计算公式,将相应数据代入求得结果。

(2)普赖斯指数——在几个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当作指数,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计算公式为:

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数量

普赖斯指数= *100%

被引文献总量

普赖斯指数和半衰期比较:

一般说来,某一学科或领域文献的“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短,说明文献的老化速度就越快。

它们都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但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文献老化的情况。

文献的半衰期只能笼统地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某一学科领域的全部文献,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或某篇文章的老化特点。半衰期概念可以适用于一般的情报老化,而普赖斯指数只适用于文献情报。

(3)剩余有益性指标

期刊有益性——某一年份某一期刊被用户所利用的文献数。

剩余有益性——经过若干年后,期刊还保留的有益性。

只是对与满足一定类型和内容的情报需求的几种期刊来说,才是有用的。

第四章文献信息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布氏定律的基本阐述(P105)

一般认为,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原理是由其区域描述和图像描述两个部分组成的。

(1)区域描述

如果将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的按某学科载文量等级排列的期刊划分为三个区,使每一个区所包含的相关论文数量相等,即恰好等于全部期刊发表的该学科文章总数的三分之一,便可发现:第一区(核心区)所涉及的文章来自数量不多但效率很高的n1中期刊;第二区(相关区)包括数量较大、效率中等的n2中期刊;第三区(外围区)包括数量最大而效率很低的n3中期刊。

那么这三个区中的期刊数量成下列关系:n1:n2:n3 = 1:a:a2(a>0)(1)式中:a即布拉德福常数,或称比例系数。就布拉德福所分析过的数据而言,a值大约为5.0。上式即为布拉德福定量的区域表述形式,经过维克利的研究,可以把三个区讨论的文献离散规律推广到任意多个区的情况。

各区的期刊的载文量是逐区下降,而各区期刊数量则是逐区上升的。核心区情报密度最高,相关区次之,外围区情报密度最低。

(2)图像描述

如果取上述等级排列的期刊数量的对数(l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计数R(n)为纵坐标进行图像描述,便可得到一条曲线——布拉德福分散曲线。

分散曲线AB由两部分组成:对应核心区的上升的一段曲线AC和对于相继各区的直线CB,后来研究表明,拐点C点为核心区的分界点。

布拉德福在研究时发现,从图像出发还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即:

n1:(n1+n2):(n1+n2+n3)=1:b:b2

记n1-2=n1+n2,n1-3=n1+n2+n3,则可将上式改为:

n1:n1-2:n1-3=1:b:b2 (2)其中,n1——核心区的期刊数量n1-2——核心区和第二区的期刊累积数n1-3——全部三个区中的期刊累积数,即期刊总数N b——分散系数(3)区域描述和图像描述的关系

区域描述方法是根据实际统计的具体数据,取近似值而概略地归纳出的,是一种近似的经验方法。从许多统计数据中都可以发现,几乎每一组统计数据都近似地满足(1)式,而

且每一组数据也只能近似地满足(1)式。

图像描述方法所依据的是与区域描述完全相同的统计数据,只是图像描述将统计的期刊数取对数,并利用了三个区中相关论文量相等这一近似条件而得到(2)式的结论的。因此,从数学观点来看,图像描述的可行的,从实际应用看来,图像描述也非常接近于反映文献的实际分布情况,甚至其近似程度比(1)式更为精确。

按布拉德福区域描述公式所产生的理论曲线与图像描述的经验曲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两种表现形式之间没有歧异性,而具有一致性。

2、布氏定律理论原理与实际的一致性

(1)布氏定律的理论解释:从科学的统一性规律出发总结出文献的分散定律。

(2)格鲁斯下垂:格鲁斯通过对基南-阿瑟顿数据的分析指出,布拉德福曲线在进入直线部分后,并非无休止地直伸下去,后来总要弯曲下垂,因而使得布拉德福定律的图形变为明显的三个部分:上升的曲线部分——直线部分——弯曲的下垂部分(格鲁斯下垂)。

(3)理论与实际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是理论本身的缺陷;二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的失真问题。

第五章文献信息词频分布规律——齐普夫定律

1、齐普夫定律的文字表述(P139)

在任何一篇文章中,词的出现频率都服从如下规律:

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约5000字)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或L)、若用Fr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r = C (3)称为齐普夫定律的绝对频数表示法或频次表示法式中C为常数。但这里的常数并不是绝对不变的恒量,而是围绕一个中心数值上下波动。

齐普夫定律不仅可以用词的绝对频数(频次)表示,而且也可以用此的相对频数(频率)表示:令N为文章所包含的词汇总数(词容量),fr为第r级词的相对频率,则有

fr = cr-1 (4)称为齐普夫定律的相对频数表示法或频率表示法其中,c仍为常量,且c=C/N,而fr=Fr/N

齐普夫运用其“最省力法则”解释了这个定律。认为,在任何语言中,凡是使用频率高的词,功能总是不会太大。因为词义本身在这个场合中价值小,因而传递它们所需要的“力”就不大,所以,此的出现频率与等级序号的乘积基本上稳定于一个常数。

2、齐普夫定律的图像描述——齐普夫分布曲线

根据文献中出现的词频与等级序号的统计数据,建立Fr与r的直角坐标系,用横坐标表示词的等级序号r,纵坐标表示相应的频次Fr,就可以得到一条双曲线,即齐普夫分布曲线(a)。如果等级序号r与频次Fr都取对数坐标,则图像就变成一条直线了,即齐普夫分布对数曲线(b)。

3、齐普夫定律的一般数学形式

(2)中的曲线若用等价的数学式表示,则为:lgr+lgFr=lgC

一般的,由解析几何知,斜率为b的任一直线可表示为:blgr+lgFr=lgC

如果将这一方程改写成类似(1)式的形式,则得:Fr*rb=C (5)

若b=1,则(3)式和(5)式相同,这与后来朱斯提出的齐普夫定律的修正式的一致的。

4、齐普夫定律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齐普夫定律较符合西文文献中词频分布的实际情况,定量揭示了文献信息的词频分布规律。

第六章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

1、文字表述(P167)

检验发现,生产2篇文章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文章作者数的1/4,生产3篇文章的作者数是生产1篇文章作者的1/9……,写n篇文章的作者数是生产1篇文章作者数的1/n2;且生产1篇文章的作者数的全体作者的60%左右。可表述为:

y(x) = y(1)/x2 (6)

y(1)为写1篇文章的作者数,y(x)为写x篇文章的作者数。

2、图像描述

3、洛特卡定律的特点

洛特卡定律实际上是科学论文在作者上集中与分散的分布现象,具有两个特点:

(1)洛特卡采用频次排序的方法,即按某类作者出现的频次大小排位,而非按照作者所写的论文多少来对作者进行等级排序;

(2)论文在作者上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只限于平方反比关系,即只给出了这种集中与分散程度的单一描述。

第八章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

1、文献信息统计的原则要求(P259)

(1)针对性对不同的具体统计项目不同的要求

(2)准确性核心要求

(3)代表性抽样统计的代表性较强的样本

(4)可比性设置文献指标和统计数据时

(5)累积性利用文献的累积数来说明问题

2、文献信息统计的基本步骤(P165)

(1)统计调查

a.确定具体方法

b.选准统计工具

c.明确指标项目

d.统计原始数据

(2)统计整理

a.计算

b.排序

c.表示

(3)统计分析

a.理论指导下的分析

b.数值分析

c.图像分析

第十章引文分析法

1、引文分析的基本概念(P316)

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2、引文分析的基本步骤(P320)

(1)选取统计对象即可提供引文资料的文献源

(2)统计引文数据关键、前提

(3)引文分析

(4)作出结论

3、引文分析的主要工具

(1)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P321)

A、美国SCI印刷版的结构简介:

①概括性的总体介绍(序言部分)

(组成、使用、功能、规则和特点等基本情况及一个统计概括对比表)

②引文索引(正文部分)反映历年文献被来源文献印证的情况

作者引文索引、团体作者引文索引、匿名引文索引、专利引文索引

③团体索引根据来源索引中作者单位的所在地及名称编制的一种索引,分成地区和机构两部分

④来源索引根据原文献(引证文献)作者姓名字顺编排而成,反映来源文献的详细情况按作者情况不同,又分为匿名来源索引和来源索引两种情况

⑤轮排主题索引相当于传统的主题索引

B、美国SCI网络版的检索:

①简易检索提供三种检索途径——主题、人名和地名

②全面检索——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限制条件,使用户可以查到最新、最全、最准确的信息,是比较专业的检索方法。

a.一般检索主题、著者、来源期刊名、著者地址四个检索途径

b.被引文献检索被引著者、被引著作、引文年代检索

c.结构检索用于检索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d.高级检索允许使用检索项标记进行更复杂的检索,并能进行检索系列组合

e.查看历史记录

C、美国SCI网络版的特点

和其他版本一样,SCI网络版主要也是用以检索论文被收录和被引证的情况。

①特色链接

内部链接——被引次数、参考文献和相关记录的链接

外部链接——与ISI Chemistry Server(SM)、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BIOSIS Previews的链接

②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SCI网络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文献检索方式:通用的浏览器界面,无需安装任何其他软件;全新的超文本格式,所有的信息都相互关联。

③SCI网络版每周更新,并且每次更新即更新整个系统中的所有链接,包括被引次数、参考文献、相关文献的链接。

④SCI网络版允许检索整个数据库或指定检索年份,目前数据可回溯到1945年,并且可检索所有被引证的著者,而非仅仅是第一著者。

⑤SCI网络版可以直接收录纯电子期刊,便于及时反映相关研究成果。

(2)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P337)

A、美国ESI结构

ESI的主要内容包括引文排位、高被引论文以及引文分析三大主要模块。

①引文排位模块科学家排名、机构排名、国家排名、期刊排名

②高被引论文模块高被引论文、热门论文

③引文分析模块基线、研究前言

引文排位页面和高被引论文页面还提供了与顶尖论文页面、时间序列图的链接。

B、美国ESI的功能

a.美国ESI的检索功能:①引文排序 by field和by name检索(学科、名称)

②高被引论文的检索 by field和by searching两种方式

b.美国ESI的评价功能:

①分析某个公司、研究机构、国家以及期刊的科学研究绩效;

②跟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发展趋势;

③分析评价员工、合作者、评论家以及竞争对手的能力;

④测定某一专业研究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的产量和影响力。

c.进行学科结构、学科关系以及学科发展史的研究;为科学评价提供重要的数据源。

C、美国ESI的特点

①基本的分析工具

②服务对象的广泛深入

③综合全面的数据、论文和课题

④与其他信息资源的链接和整合

4、影响因子(P379)

加菲尔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根据:普赖斯曾提出,科学论文一般在其发表1~2年后,被人们了解接受,并达到被引证的峰值阶段。

是一个相对数指标,主要用以调整和修正大刊、老刊凭借发表论文绝对数量而在期刊被引上所占的优势,同时选择期刊被引数量达到高峰时来计算其平均被引率,所以更能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情况。

通常影响因子越大,可认为该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业和影响力较大,亦可认为其质量较高。

5计量因子

6、引文耦合与同被引(P397)

(1)引文耦合——指引证文献通过其参考文献(被引证文献)建立的耦合关系。

具体来说,如果A和B两篇文献共同引证了一篇或多篇参考文献,或者说它们共同具有某一篇或多篇同样的参考文献,则称A和B两篇文献具有引文上的耦合关系。

(2)同被引——指两篇(或多篇)论文同时被后来的一篇或多篇论文所引证,则称这两篇论文(被引证论文)具有“同被引“关系。

(3)引文耦合与同被引的异同

相同:①都是指两篇论文通过另外一篇或多篇论文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都可以反映出文献之间的联系程度和结构关系,在引文分析中属于同一种类型:即以文献之间的联系程度作为计量单位的网络结构分析,从引文角度揭示论文的主题相似性,以及相互之间作用和联系。

②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可用于研究文献关系,进行文献检索和揭示学科结构等。

区别: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及主客体不同

①引文耦合反映的是两篇引证文献之间的关系,同被引反映的是两篇被引证文献之间的关系。前者由两篇文献的作者共同建立的,后者是由引证它们的作者各自建立的。

②引文耦合强度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对于任意两篇已发表的论文来说,其后的参考文献是固定不变的),同被引强度则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处于被动地位,等着其它文献来建立)。

③引文耦合反映的文献间的关系是一种固定的长久的关系,而同被引反映的则是变化的

或暂时的关系。因此,引文耦合形成的模型的静态结构模型,而同被引则是动态结构模型。

④引文耦合是回溯的,属于“回向引证”,而同被引则是展望性的,属于“前向引证”。

⑤对于研究和解释科学文献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描绘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来说,同被引比引文耦合更具有优越性,更适合当代情报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特点。

7、引文分析法的局限性(P426)

著者引证文献是一个人为控制的思维和判断过程,而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引证文献,仅仅是宏观的、表面的测度。

(1)文献被引证并不完全等于重要

(2)著者选用引文受到可获得性的影响

文献地理分布、著者语言能力、文献本身年龄和流通状况等影响

(3)引文关系上假联系的影响

引证文献的原因多种多样,两篇论文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或从不同的角度引证同一篇早期文献,一篇可能是引证其方法,另一篇可能是引证其结果,这样这两篇文献在内容上的联系就可能是虚假的;引文有些是发生在前言和篇名中,有些是在正文中,有些发生在结论或讨论中。

(4)马太效应的影响人们往往以“名著”、“权威”作为选择引文的标注,有的确是出于需要,有的则是为了装饰门面、太高自己论文的身价,从而掩盖和影响着文献引证的真实性。

第十二章信息计量学在信息资源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

1、核心期刊定义及形成机理(P458)

核心期刊——指针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来说,刊载大量专业论文和利用率较高的少数重要期刊,就成为该学科(专业)的核心期刊。

各种期刊的情报价值有大有小,在情报信息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这种情报价值交流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相关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状况。对于某一特定期刊而言,少数期刊的相关学科或专业来说,少数期刊所含的相关情报量很大,而多数期刊的相关情报量却很少。

从文献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出发,对核心期刊的形成机理至少和作两个方面的理论解释:(1)受科学发展观客观规律的制约。因为科学期刊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学科发展客观需要所决定的,而且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性质,使得该学科论文高度集中于少数期刊上,形成文献分布的“堆加效应”。

(2)某些人为控制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文献的分布和核心期刊的产生及发展。例如“马太效应”的影响,使大量的文献“堆加”在少数期刊上,形成文献分布的集中现象,同时在文献生产和交流过程中,许多现象要受到人为选择因素的影响,而人的选择要受“最省力法则”的支配。

2、核心期刊的测定意义(P460)

(1)图书情报管理单位科学管理上的需要

期刊发行量很大而任何一个单位把这些期刊定全,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只能有选择地订购少数核心期刊,就能满足读者的大部分的信息要求。因此,研究和评价期刊的质量、科学地确定核心期刊,不断提高订刊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图情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提高图情单位科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2)科技工作者重点阅读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科技期刊6万种,每年发表的论文400万篇以上,一个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文献,想要将本学科范围内的文献全部浏览或是阅读一遍几乎不可能,毫无疑问,科研人员只能有选择性的重点阅读本专业的核心文献。

(3)提高信息检索和文献信息服务效率的需要

只有了解各种期刊的特点和优缺点,掌握重要论文的出现规律与搜集途径,把握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信息检索和文献情报服务公司。在解决咨询和定题服务时,也必须充分利用各专业的核心期刊,提高文献情报服务的工作效率。

3、举例说明核心期刊的测定步骤(P461)

(一)测定方法的两种基本类型:

(1)利用信息计量学工具和指标直接选定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如SCI及其副产品《期刊引证报告》JCR提供的期刊被引量、影响因子等;

(2)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一定基本步骤测定。

(二)文献信息计量方法体系之一——文摘法的测定步骤:

(1)选准统计的文摘杂志。必须选择该学科领域内国际著名的带有权威性的文摘杂志、题录或索引作为统计分析的依据,一般以选用中等文摘杂志为宜,并采用一年的统计时限。

(2)统计期刊的被摘录量并排序(一年内)。

(3)计算累积文摘率。由高位向低位计算,排在全面的累积文摘量占期刊总摘录量的比例达到70%(一般取此指标),则相应的期刊可确定为该学科的核心期刊。

(4)进行交叉对比。如果某学科有多种著名文摘杂志时,取其一种作为主体,采用上述方法作统计,并作出该文摘杂志的核心期刊表,同时取另一种著名文摘杂志做辅助,以同样方法作出它自己的核心期刊表(副表)。然后,用副表和正表进行对比,加以验证。

其他方法详见(462—470)

第十三章信息计量学在科技管理与预测中的应用

1、信息计量学与科学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内容(P502)

科学学——一门研究科学本身发展规律和组织结构的学科。

科学学的发展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人才、经费、成果的消长演变、增长速度、学科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来体现,而这方面的变化又反映在科学文献的各种变化上。这是因为科学文献是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客观记录,是科学存在的表现形式。科学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对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度量。根据科学文献的内容构成和数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归纳总结、分析或评价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预测整个科学系统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基本内容:

(1)科学发展特点①科学发展速度加快②具有继承性③阶段性④交叉渗透性⑤科学发展重点的转移⑥科学劳动的集中性

(2)科学结构

①利用书目分析法a.书目结构反映学科结构b.书目数量变化反映学科发展的动态特性

②利用引文分析法a.静态研究,如引文聚类形成的网络图b.动态比较研究c.超结构的微观研究,利用二维空间来描绘跨学科的宏观聚类

③利用词频分析法研究学科发展结构

(3)科技史

(4)科技政策

2、信息计量学评价人才的原理与方法(P513)

原理:(1)科技人员的成就与学术造诣与其发表的文献数量有关。一般而言,科学人员的发明越多,成就越大,他的文献,特别是专利文献以及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文献就越多。

(2)科技人员的成就和学术造诣与其发表文献的被引次数有关。文献的被引次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质量和价值,从总体上反映了该文作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从客观和使用的角度证明发表论文的价值和作用。

方法:(1)书目分析法。即统计某一时期各位科技人员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文章的篇数,并

作为篇目,然后将各篇目比较,发表文章多的一般被认为成果较多。简单但不充分。

(2)引文分析法。一般采用4个指标:论文总数,被引证总数,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具体方法是直接统计或者利用《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统计出在一定时期内科学家所写论文的总被引次数,谁的被引次数高,谁就中选,比较客观可靠,因而在评选人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科技预测的概念和内容(P538)

科技预测是根据预测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科技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得出预见性的结论。

五方面的内容:

(1)科学预测——关于科学发展前景的预测。预测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趋势,分析各学科的分化、交叉、渗透、综合的演变方向;预测现有学科的发展前景、可能出现的新学科特别是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预测某些科学理论的实用价值、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和周期演变规律。

(2)技术预测——关于技术的发展前景的预测。预测某些重大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景、可能出现的技术发明、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预测新技术的应用领域。

(3)产品预测——利用信息计量方法可以预测产品开发和应用前景。

(4)科技事业预测——关于科学技术事业未来前景的预测。预测科研体制、科技队伍、科技图书、情报资料、科技交流、技术引进、技术转移等的发展前景。

(5)科技对经济、社会影响的预测预测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

第十四章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网络信息计量学(P561)

1、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2、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P564)

(1)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基本问题研究网络信息的类型和特点;网络信息计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式、意义和作用以及发展趋势等。

(2)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理论问题研究网络信息分布、增长、老化、关联和离散等规律研究

(3)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方法问题研究基本测度指标,网络信息内容、结构的测度,网页的链接、影响因子分析,网络信息使用规律的测度,统计分析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等(4)网络信息计量的技术问题研究网络信息计量系统的机理与设计,文本、多媒体、多语言信息计量技术,智能代理计量技术,网络信息的计量评价系统,XML等环境下的计量问题等

(5)网络信息计量的应用问题研究网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馆等信息的计量分析,网络站点的增长、分布、联系等计量分析等

(6)网络信息资源计量管理对策问题研究资源配置计量问题,价值的定量评价,过滤的定量分析,共享效率的计量等

3、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主要特征(P571)

①计量方便

②统计全面

③结果准确

④学科新颖

⑤方法精致

⑥应用广泛

⑦更新较快

4、网络信息计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580)(1)网络链接分析法

(2)相关分析法

(3)内容分析法

(4)统计分析法

(5)可视化方法

(6)数据挖掘法

信息组织资料

(1)名词 a 轮排转换(2):依次把检索语句中每一个有检索意义的词轮流排列在检索位置上。 b.分析标引(10):分析标引是一种根据资源中部分片段或集合型资源的构成单元进行的标引。 c.职能符号(2):一种表示主题标识在组配中的句法职能而规定的辅助符号。 d.层累制(5):是按照类目相应的等级配置相应位数的号码,类号可以反映类目次序和等级的标记制度。 e.标记符号(5):是分类法中标记类目的次序、关系和位置的符号。 f.同义控制(2):是对字面形式不同而含义相同的词进行控制,使检索系统中一个概念只有一个词语表达。包括对同义词、准同义词及部分专指词与泛指词进行的控制。同义控制常用的方法是在几个词中选取一个作为规范词,在规范词和非规范词之间建立用代参照,便于用户从非规范词找到规范词。同义控制的作用是。 g词义控制(2):是对同形异义词和语义含糊的词进行控制,使词义明确,一个词语只表示一个概念,以控制一词多义现象。词义控制常用的方法是在词后加限义词,在词下增加含义注释和范围注释。 h.联系符号(2):是一种揭示同一文献主题之间联系强度的符号,可以防止主题词之间出现误组配。 i.描述控制(2):即对描述记录的内容、描述方进行的控制。包括描述项目、描述文字、描述级别、描述格式的控制。j.句法控制(2):是根据信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组词造句规则,对检索词的组合方式做出的规定。常见的句法措施有确定引用次序、使用辅助符号和句式转换。 k.范畴索引(8):范畴索引又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的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l.引用次序(2):是指复合主题标引和检索时,各个主题因素的组合次序。在分类法中引用次序是指类目划分标准使用的先后次序或各主题分面在组配时的先后次序;在主题法中是指字顺检索系统中主标题与各级子标题组合的次序m.检准率(2):是指检出的相关信息资源的数量,占检出的全部信息资源数量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检准率=检出的相关信息资源数/检出的信息资源总数×100% n.轮排(2):是指把一串多词素的检索词包含的各个有检索意义的词素轮流排列在检索入口位置的方法。 o.叙词法(8):叙词法是一种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的、经过严格规范处理的叙词作为文献主题的标识,通过概念组配的方式表达文献主题的主题法。 (2)复习重要知识点 A常识性知识 1)信息组织类型中以内容特征形成的检索工具类型(1):以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特征为检索依据,提供从资源内容进行检索的途径,主要有分类法、主题法。 2)词汇控制方法(2):词汇控制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词汇控制:即根据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对自然语言中的的词汇进行优选、规范、揭示相关性的过程。 (2)词汇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 A同义控制,是对字面形式不同而含义相同的词进行控制,使检索系统中一个概念只有一个词语表达。包括对同义词、准同义词及部分专指词与泛指词进行的控制。同义控制常用的方法是在几个词中选取一个作为规范词,在规范词和非规范词之间建立用代参照,便于用户从非规范词找到规范词。同义控制的作用是可以克服一义多词的自然语言现象,把相同内容或特征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 B词义控制,是对同形异义词和语义含糊的词进行控制,使词义明确,一个词语只表示一个概念,以控制一词多义现象。词义控制常用的方法是在词后加限义词,在词下增加含义注释和范围注释。 C词间关系控制,是揭示词汇之间的等级、等同、相关关系,使之成为语义相关的系统。在主题法中词间关系控制采用设置参照、倒置标题、主标题-副标题以及编制词汇索引系统,如词族索引、范畴索引、轮排索引等。分类语言主要通过类目体系显示词语间的从属、并列、相关关系,用类目参照显示语词概念的横向联系。 (3)词汇控制还应包括词量控制、词组选择与使用控制、词汇专指度控制等。 3)文献分类法类目之间的关系(5) 文献分类法类目之间有哪些关系,它们的表现有哪些? (1)类目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关系,即类目体系中一个类与其直接区分出来的子类之间的关系;并列关系,是类目体系中同位类之间构成的关系;交替关系,是指交替类目与相应的使用类目之间形成的关系;相关关系,是指类目之间除从属、并列、交替等关系之外其他联系; (2)上述关系在类目体系中体现为:从属、并列关系是类目体系的主要关系,揭示类目之间的纵向联系,类目从属关系以上位类、下位类表现出来,类目并列关系以同位类表现出来;类目交替关系、类目相关关系是类目体系主要关系的补充,揭示了类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在类目体系中,交替关系以交替类目与使用类目体现出同一关系主题内容的资源的可选择性;相关关系以类目参照体现类目之间的交叉等联系。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

信息计量学 一、信息计量学概述 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 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 ※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 ※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 ※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 (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 ——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 (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 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空间信息导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信息 (1)普遍性。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因此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无限性。 (3)相对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者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不同。 (4)传递性。信息可以在时间或在空间上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 (5)变换性。信息可以用不同载体以不同的方法来载荷。 (6)有序性。信息可以用来消除系统的不定性,增加系统的有序性。 (7)动态性。一切信息都随时间而变化。 (8)无损耗性。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损耗 2、空间数据与空间信息 空间数据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他所表达的信息就是空间信息,反映了空间实体的位置以及与该实体相关联的各种附加属性的性质、关系、变化趋势和传播特性等的总和。 3、大地水准面 与静止的平均海平水面相重合的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4、地球椭球体 与大地球体相近的,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的旋转椭球来代替大地球体,通常称之为地球椭球体 5、参考椭球体 凡是能与局部地区的大地水准面拟合最好的旋转椭球就称参考椭球 6、地理坐标系、地理坐标 用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表示地面上点的位置的球面坐标叫做地理坐标。地理坐标系的基圈是地球赤道,相当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轴,始圈是本初子午线,相当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纵轴。 7、大地高 大地高是该点到通过该点的参考椭球的法线与参考椭球面的交点间的距离。大地高也称为椭球高。 8、高程、高差 由高程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高度称为高程。地面点之间的高程之差,称为相对高程,简称高差 9、地图投影 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映射到平面上的方法就称为地图投影 10、比例尺、比例尺精度 地图比例尺就是地图上的尺寸与它所表达的实际尺寸之间的比率 相当于图上0.1mm的实地水平长度就是地图上所能表示的最精密限度,称为比例尺精度11、地形图 地形图是根据国家测绘或编绘规范所规定的地图投影和比例尺系列,将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经制图综合后形成的信息,运用图示符号以图形数学模型精确详尽地缩绘于平面上的正射投影图,用以存储和传输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高程、类别、质量、数量、形态等信息的空间分布、联系和变化的情况。 12、地形图符号 地形图上专门设计的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具有一定颜色、纹理的点之集(点、线、圆和由点组成的其他图形),就是地形图符号,它是地形图的语言,是地形图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信息计量学复习题

第一章 1.信息计量学的发展逻辑过程: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2.(了解)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相类似,网络计量学的内容体系是由它的理论、方法 和应用三部分组成的,理论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应用是目的。 3.信息计量学(名词解释):主要内容是应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 程中的种种矛盾;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动态特性, 并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 4.信息计量学的三大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 5.引文分析(名词解释):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 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 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6.信息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的关系:从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来看,信息计量学与文 献计量学彼此交叉渗透,既有许多共同的研究内容,又 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 1)信息计量学着眼于“信息”本身的计量问题,文献计 量学主要以作为情报载体的“文献”为计量对象 2)信息计量学较之文献计量学来说,其研究范围更广泛 一些 3)从任务和方法上来看,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任务更为艰 巨,更难找到恰当的定量方法及途径 第二章 1.文献信息流的特性:文献信息流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静态特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科 学文献在空间的分布性质,如集中-离散分布、文献按著者分布、词 汇在文献中分布、引文分布、主题相关分布等规律性;动态特性是指: 科学文献随时间的延续而增长和老化的性质) 2.科学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的科学文献激增的主要原因 3.普赖斯是最早提出“文献信息指数增长规律” 4.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应用(论述):1)在科学学和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文献数量的 增长变化规律来判断和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状况, 继而探索整个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科学史和科学学 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2)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情报学的角度出发, 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研究是科技人员和情报工作人 员开展情报分析研究,掌握科技发展动态,进行科 学预测的可靠手段。科学文献数量的增长可以反映 一个国家某项技术发展的最敏感指标 3)在文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一个图书馆或情报机构 确定经费的合理分配、资料搜集的原则、馆藏增加 的策略、存储空间扩大的措施、情报加工处理和传 递交流新技术的应用,等等,都要以科学文献的数 量及未来的增长趋势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第三章 1.半衰期(名词解释):指某学科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

信息组织学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第2章信息组织概述 1.信息组织的内涵 ●信息组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就是人们根据信息本身特点,运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 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高级化,增强信息对象的表现效能和运用效能, 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活动。 ●从层次上看,信息组织包括了序化和优化两个层次,序化是基础,优化是延伸。 2.信息组织要素 ●属性与序、规范和操作是信息组织的两对基本要素,是信息组织进行的依据,信息组织学科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些要素之上。 (1)属性 ●属性反映了信息的本质特征 ●事物的属性总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在信息组织工作中,外在属性称为外表特征,内在属性称为内容特征。 ●信息组织的过程就是按照事物属性之间的同一性、包容性、交叉性和排斥性等关系对信息实施序化的过程。 (2)序 ●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在时空中的表现,即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序列及排列组合、聚类 状态、结构层次等空间序列。 (3)规范 ●有序无序是针对一定参照系而言的,这个参照系就是规范。 ●信息组织规范主要包括: ①基本术语规范; ②有关信息技术规范(信息交换格式、程序设计与数据库语言、网络标准与协议 等); ③信息组织技术规范(如信息描述规则、信息代码、信息标引规则和信息组织成 果编排规则等);

④其他相关规范。 (4)操作 ●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这一操作一般是依据一定的信息资源描述处理的规范,对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选择、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组织进信息资源集合和 检索工具。 3.信息描述规范 ●描述项目规范:如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关键词等 传统文献著录时基本描述项目分为9个大项。依次为:题名和责任者项目;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 《都柏林核心集》则将其描述项目分为1 5个大项。题名、作者或创作者、主题和关键词、描述、出版者、其他责任者、日期、类型、格式、资源标识符、来源、语种、关联、覆盖范围、权限管理。 ●描述文字规范:采取的文字 ●描述级别规范:详略程度 ●描述格式规范:各种描述项目的次序、描述的标识、描述项目的表达形式等 4.词汇规范 ●用词规范:同义规范、词义的规范; ●词间关系的规范:这些关系包括等同、等级、相关三种基本类型。 5.句法规范 ●引用次序:指复合主题标引和检索时,各个主题因素的组合次序。 ●辅助符号 ①关系符号:分类组织中用:+ :( );主题组织中用:—,:②联系符号:防止错误的组配关系③职能符号:明确主题标识的句法含义④逻辑组配符号。 ●句式转换

GIS读书报读书报告: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告

读书报告: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 引言: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的文章《地球空间信息学与数字地球》,感觉颇受教益。李德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代表成果: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以及多媒体通信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Geomatics)是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以“3S”技术为代表,包括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新兴学科。它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的基础。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阐述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方式方便地获得他们想要了解的有关地球的信息,其特点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实现对地球的多分辨率、三维描述,通俗地说就是虚拟地球。 内容概述:叙述了地球空间信息学和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形成、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以及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提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地球的基本建设,发展数字地球为传统测绘行业带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的挑战。 1 地球空间信息学 1.1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形成 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航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的集成化技术系统。近二三十年来,这些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有了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及时和连续不断地获得有关地球表层及其环境的大量几何与物理信息,形成地球空间数据流和信息流,从而促成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产生。 1.2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机理。地球空间信息机理作为形成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对地球圈层间信息传输过程与物理机制的研究,揭示地球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标准、时空变化、认知、不确定性、解译与反演、表达与可视化等基础理论问题。 1.3 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技术体系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是指贯穿地球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

信息计量学

1.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科学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 2.质量牵制原则:出版物的增长数量与其质量有关,不同质量的出版物有不同的出版速度;质量高的文献增长速度慢。 3.文献老化:科学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越来越少的被用户利用的过程。 4.半衰期:某学科现在尚在被使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5.普赖斯指数:指在某一领域内,出版年龄不超过5年的被引证文献与被引证文献总数之比。 6.文献耦合:是指引用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建立起来的耦合,如果A、B两篇文献共同引用了一篇或多篇相同的论文,则A、B两篇论文的关系即为耦合关系,也叫文献合配。 7文献信息流:文献所含情报的汇流称文献信息流。 8文献老化: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的过程。 9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10引文分析:利用各种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内在规律。 11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12信息计量学:是以信息作为对象进行计量研究的学问,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对信息基本循环图式所描述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用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社会信息交流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13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七数量特征和内资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有哪两个?两者有何异同? 文献信息老化的主要度量指标是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但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文献老化的情况。普赖斯认为,“有现时作用”的引文数量与“档案性”引文数量的比例,是比引文的“一半寿命”更为重要的特征。文献的“半衰期”只能笼统地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或某篇文章的老化特点。半衰期概念可以适用于一般情报老化,而普赖斯指数只适用于文献情报。 简述布拉德福定律的基本内容。 布拉德福定律的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某个学科论文载文率的大小,按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期刊的数量与相继各区期刊数量的关系将是1:a:a 2 ……。 a 为布拉德福常数,或称比例系数。图象描述:如果取上述登记排列的期刊序号(级数)的对数1gn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积数R(n)为纵坐标进行图象描述,可得到一条曲线。

信息组织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共8分】 1. 信息组织的基本对象和管理依据是__D______。 A)外在特征 B) 内容特征 C)主题特征 D) 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 2. 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是____B____。 A) 语言学 B) 语言学、逻辑学和知识分类 C) 逻辑学 D) 语言学和逻辑学 3. 不属于布尔检索的是____B_______。 A)+ B)- C) ︳ D) () 4.大量信息的组织常采用数据库方法,ISO2709与GB2901是__B___的标准格式。 A)文献数据库B)数值数据库? C)事实数据库 D)多媒体数据库 5. 在元数据中,___A_____具有内容选择和过滤机制。 A)DC B)PICS C)CDF D)RDF 6. 根据信息资源的三级组织方法,Dublin Core被划分在_B________。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7.在HTML语言中, 实现外联图像的语句是_______A______。 A)< A HR EF=”文件名”>…… B)< IMG SRC=”文件名”>…… C)…….. D)…. 8.在多选按钮表单设计中, 相关的HTML语句为_____B_____________。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信息组织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信息搜集与选择 B) 信息分析与揭示 C) 信息描述与加工 D) 信息整理与存储 2.Yahoo分类目录对分面原理的具体应用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A) 建立分类索引 B) 根据上下文进行信息内容组合 C) 利用冒号标记信息内容 D) 提供不同的路径入口 3.网络二次信息的组织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搜索引擎方法 B) 词表方法 C) 主题树方法 D) 国际十进分类法 4.在Web数据库中, 数据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线性数据 B) 结构化数据 C) 无结构数据 D) 半结构化数据 5.标引语言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分类语言 B) 主题语言 C) 自然语言 D) 代码语言 6.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步骤包括____________。 A) 商务分析与系统设计 B) 系统实现 C) 整合运行 D) 正常运行与维护 三、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信息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信息:香农概念——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定性。 哲学概念——信息时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或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体现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设备、技术、信息诸种因素,促使它们密切配合,并发挥最高效率, 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信息管理:狭义上认为信息管理师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储,检索和规划的等,并将其引向预定 目标。 广义上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活动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 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信息资源: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并非全部是资源,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资金和人等要素)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等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一种 人类管理活动。 信息经济学: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信息源:信息的来源 内部信息:来自组织内部,一般比较可靠,容易掌握 外部信息:从其他地方收集或买来的,要注意其正确性,需要花大力气去搜集 一次信息源:由现场直接采集的信息 二次信息源:各种文件或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 静态信息: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根本变化的信息 动态信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实际进程和实际状态的信息。 信息采集:是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指一切信息工作的信息采集,不只是指信息服务部门为用户的需求所进行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实施有序化的过程,是信息管理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流:具有动态含义,它是一种定向运动着的信息所形成的流 信息处理:一切为更好地利用信息而对信息所实施的处理工作过程,都称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过程要经过几个环节: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 索、使用、反馈等 内源信息流:指来源于经营系统内部的或经营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动 外源信息流:来自经营部门之外,但与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营环境流入经营内部的信息流。

《信息组织学》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1.信息采集:是指根据特定的目标和要求,将分散在不同时空域的有关信息,通过特定的 手段和措施采掘和汇聚的过程。它涉及一切信息工作中的信息采集活动,包括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者们为了实现决策、管理和控制等目标所进行的信息采集。【名词】 2.信息采集渠道:大众传播媒体、文献、政府渠道、合作伙伴、消费者、信息中介机构 3.信息采集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研究、文献收集等。【填空】 4.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简答题】 信息检索就是根据特定的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从大量的信息中查找出所需的信息的过程。 在信息检索系统中,信息组织是依据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或特征,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为有序集合。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信息组织根据用户需要,以信息资源的一定单元为处理对象,依据预先订制的规范,对其特征加以记录,并进行标引和必要的处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按照规定的方式输入检索系统。 信息检索则是根据检索的需求,从检索系统中检出相应的信息资源的过程。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目的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反向过程。 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 第二章 5.信息组织:就是人们根据信息本身的特点,运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或 规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高级化,增强信息对象的表现效能和运用效能,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活动。 6.信息组织的内容: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存储【填空】 7.信息描述与揭示:信息描述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 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信息描述与揭示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著录,主要描述文献信息的形式特征;二是标引,主要揭示文献信息的内容特征。【填空】 8.信息的著录: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对原始信息的外表特征(名称、来源、加工 者等)和物质特征(载体形式)加以描述并记录下来的活动;信息的标引是指在著录后的信息载体上按一定规律加注标识符号的活动。 9.从信息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次看,信息组织可归为语法信息组织、语义信息组 织和语用信息组织三大类型,从广义上看,信息采集阶段的信息组织主要是一种语用信息组织,是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组织信息的过程;信息组织阶段的信息组织属综合性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和开发阶段的信息组织则属于优化型语用信息组织。 10.一次信息是人们研究或创造性活动成果的直接记录,一般指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论文、 研究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网上未经过处理的电子化信息等。 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信息,如目录、题录、简介、文摘、索引、书目数据库等。 三次信息是在一、二次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等深加工而成的,如综述、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度报告、文献指南、期刊书目、百科全书、年鉴等。【名词】 第三章 11.信息组织最基础的理论是语言学、逻辑学和知识分类。【填空】 12.信息组织的原理:系统原理、语言学原理、逻辑学原理、知识分类原理、事物分类原理 【填空】 13.科学分类的典型体系:文献分类体系、百科全书知识分类体系、大学学科分类体系、科

文献计量学复习要点

《文献计量学》复习要点(初稿) 一、题型 1、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2、选择题(共20分,每空2分)(不定项) 3、问答题(共50分,每题10分) 4、计算题(共20分,每题10分) 二、复习要点 1、文献计量学、统计目录学各是谁提出来的。 文献计量学起源于英国学者休姆(E .W .Hulme)于1923年提出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1969年,英国学者普里查德(A .Pritchard)提出用文献计量学命名这个领域的研究,以替代统计书目学。 2、科学文献数量增长的规律是由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决定的,而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主要受哪两种因素的制约? 科学文献数量增长的规律是由科学发展的客观过程决定的,而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科学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二是科学所处的环境条件。 3、半衰期的定义。比较普赖斯指数和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的计算。 物理学中的半衰期:任何放射性物质都以这样的方式衰变: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它按相同的比率减少。减少到一半量的时间间隔就是“半衰期”,也是表示这种物质的放射性特性。 文献半衰期:某学科(专业)现时正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一半的出版年限。它是衡量文献老化的指标之一。 “普赖斯指数”和“半衰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衡量科学文献老化的指标。半衰期是指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总和而言的;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某一领域的全部文献,也可用于评价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的文章的老化特点。一般而言,如果某一学科或专业的文献的普赖斯指数越大,则半衰期就越短,说明其老化速度就越快。 “普赖斯指数”:就是在某一个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当作指数,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5P 100%= ?出版年限不超过年的被引文献数量 被引文献总量 4、从文献利用的角度来说,科学文献的老化有以下哪几种情形? 有五种情形: ① 献包含的信息失效。如被证明是不可靠的、或者是错误的。②文献包含的知识已经被人 们广泛接受而不再被提及③文献被新的文献取代④研究兴趣的下降及研究转移⑤信息不通而不被引用致使老化。 5、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 文献的老化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机理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析: (1) 文献的增长 在文献的动态规律中,增长与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

文献计量学实务

第三章文献计量学实务 (1) 第一节Web of Science (1) 第二节运用Excel (2) No.1 文章类型 (5) No.2 语言 (6) No.3 期刊 (6) No.4文章页数 (6) 参考文献数 (6) No.5国家分析 (6) No.7国家分析 (9) No.6作者分析 (11) No.7成长趋势 (12) 影响因子 (13) 作者关键词 (13) 研究领域 (14) 文献计量模式分析 (14) 被引用率 (14) 第三节 (14) 第四节 (15) 第五节 (15) 第三章文献计量学实务 第一节Web of Science 进行搜索: 在search框内敲入所需要查找的关键词,不同关键词间用and或or连接。如通常格式可为:(XX or XX or XX)and XX*。*可要可不要,表示后续内容可任意。点击search。 (如:搜索吸附领域粘土的文献,可敲入:(adsorption or sorption) and clay*。点击Refine your results下的Subject Categories从众多领域中选出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内的文章,点击VIEW RECORDS。对所有文献进行了初步筛选。 Add to marked list 在网页右下方Output Records:下的Records选择所需要输出的文献序号,ISI一词输出可以最多500篇, 所以我们通常选1-500,依次501——1000,等等。点击右下Add to marked list。此时网页整上方会出现有红勾的Add to marked list,点击。

Step 1. Select the fields to include in the output下选择所需要输出的数据项。通常我们做分析时候应选上除cited references和abstract外的所有项。这两项是由于内容较多,EXCEL 处理起来不便,所以通常不选。 Step 2. Select an option.我们需要选择的是Tab Delimited(Windows). 接下来很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应在“Automatically delete selected records from the Marked List after output is complete.”前打勾,否则在后续输出时候会因对前面输出项目的记忆造成干扰。 点击SAVE TO FILE。在下个网页中会输出一个记事本(.txt)格式的文档,对其内容全选复制贴贴入新建EXCEL中,便自动输出各项数据。 此时可进行下一查找:直接点击BACK,然后RETURN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后续贴入EXCEL时,每次再贴入EXCEL的第一行都是标题,应该删除。 重复执行,最终便可得到我们所需领域的文献数据。 如果我们在电脑里安装有软件Reference Manager或者 EndNote,也可直接将文献输出其中进行管理。前面的操作基本雷同,只是再Add to marked list后Step 1. Select the fields to include in the output后所选项重点可变为选择Author(s),Title,Title,abstract*,keywords及times cited等所需项。Step 2. Select an option.我们需要选择的是 Field Tagged.然后在下面小方框打勾,再点击SAVE TO FILE。 第二节运用Excel 通过第一节我们对所需查找领域文献全部已经输出为EXCEL形式数据,接下来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一)前期处理步骤: 1.首要的工作是保存好原始数据,在EXCEL里将其所在sheet命名为OD (original data的缩写),方便我们在后续处理工作中进行核对。 2.数据的初步处理,包括: (1)先从原始数据库中找到我们想要进行分析的部分保留,其它意义不大的可直接删除。新建一个sheet,将OD的全部数据复制过来,将其命名为D。可删除的列有:CA,SE,AB,EM,CR,PU,PI,PA,J9,JI,PD,VL,IS,PN,SU,SI,BP,EP,AR,DI,GA 。(注:各列title所代表的含义见附二。) (2)可将年份PY进行排列,如从按Z→A降序排序得2006→1995,按A→Z则相反。因为我们从WOS中所下当年的文献只是一部分,数据不完全,所以在分析

《信息组织与检索》期末复习材料

《信息组织与检索》课程期末复习 一、理论部分 1.无序的信息无助于信息资源的使用,反而加剧信息增长与使用矛盾,这种情况被称为“信息超载、知识缺乏”,原始信息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P1) 2.信息组织。(P1) 所谓的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是根据使用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处理、序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提供的活动。 3.信息检索是根据检索需要,从检索系统中检出相应信息资源的过程。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目的与归宿,是信息组织的反向过程。(P2-3) 4.按照检索工具的对象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类型:文献目录、索引、机读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其中,网络搜索引擎是一种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的检索系统。(P4) 5.按照依据的标识特征,检索工具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分类法和主题法的概念。(P5) 按照依据的标识特征,检索工具的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另一类则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识为依据。 分类法以表达信息资源内容的标记符号为标识,按照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组织。 主题法直接以表达文献内容的语词为标识,依据主题字顺等方式提供检索途径。 6.查全率与查准率的概念及其关系(公式、图)。(P12-13) 查全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索系统中与该提问相关的实有信息资源总量之比,可以表示为 查全率=系统相关信息资源总量 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 ×100% 检准率,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与某一检索提问相关的信息资源量与检出的信息资源总量之比,可以表示为

郑州大学信息计量学期末考试整理答案

文献计量学: 1、文献计量的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发展状况、局限性和常见的应用 1)、洛特卡经验规律: a、是揭示文献著者与数量关系的基本定律。 b、数字表达式为:f(x)=c/x的平方,x表示科学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f(x)表示发表x 篇论文的著者出现的频率。上式也称倒数平方定律。发表一篇论文的著者出现的频率为60%;发两篇论文的著者数量大约是发表一篇论文的著者数量的1/4;发表n篇论文的著者数量大约是发表一篇论文的著者数量的1/n的平方; C、在某一时间内,写了x篇论文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百分比f(x)与其撰写的论文数x的平方成反比。 特点:1、科学论文在作者上集中与分散的分布现象 2、采用频次排序的方法,即按某类作者出现的频次大小(实际发表论文数)的排位,而非按照作者所写的论文多少比较来对作者进行等级排序,因而等级上会有空位。 3、论文在作者上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只限于平方反比关系,即只给出了这种集中与分散程度的单一描述。 4、目前对洛特卡定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a、对洛特卡一般公式的推导,验证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估计参数。B、对洛特卡定理的机理及适用性的研究。 2)、洛特卡定律的局限性: 局限性:洛特卡定律是对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统计,因而有其局限性。有以下局限: A、统计数据不全,洛特卡定律是根据化学、物理学科得出的结论,其他学科应用是应作一定的修改。 B、对合作者的处理过于简单。 C、对高产作者的处理。 D、洛特卡的数学抽取方法欠科学,在数量大的情况下预测结果才比较客观。 3)、洛特卡定律的具体应用: a、在情报图书馆学方面,一般用它来发表不同数目文章的著者数量和特定学科的文献数量,从而便于掌握文献的增长趋势,进行文献情报的科学管理和情报学的理论研究。 b、在预测科学方面,从统计或估计的科学著者数量懒预测文献数目的增长速度很文献的流动方向,也可以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规模及趋势。 c、在科学人才和人才学方面,可以用它来研究科学家的活动规律,研究人才的著述特征,便于科学家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史的探讨,从而为科学家与人才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与手段。 4)、洛特卡定律的改进与修正: 普赖斯指出科学家总人数的开平方所得到的数,是撰写了全部科学论文的50%的人数;维拉奇发现研究者本人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群所涉及的认识影响洛特卡分布的两个重要因素。5)、普赖斯定律 在洛特卡定律的基础上,普赖斯进一步研究而来科学家人数与科学文献数量,以及不同层次科学家之间的定量关系,题除了普赖斯定律:科学家的总人数,大致是按杰出科学家的人数的平方增长的。所谓普赖斯定律,机试科学家总人数开平方,所得到的人数,那么多数量的科学家撰写了全部论文的50%。 2.布拉德福定律(文献分散规律) 是关于专业文献在登载该文献的期刊中数量分布规律的总结,揭示了论文在科学期刊中的分布。 (1)具体内容: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文载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

信息管理概论复习题答案

一、课程说明 开设本课程的专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课程名称:信息管理概论 使用教材名称:信息管理概论,心新洲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二、考试说明 考试式:闭卷笔试。 考核围:信息管理概论第一章到第九章容。 三、复习要点 第一章信息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管理的涵(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知识的概念、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的要素、知识技术类型、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第二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 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信息资源的功能、政务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中的信息科学(信息科学的研究容、信息科学的研究法)、信息管理中的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中的传播学(信息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传播的模式、网络信息交流的特征)。 第三章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涵与体系(信息技术的涵、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类型、OSI模型、TCP/IP协议、Internet的主要服务)、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四章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的基本问题(信息容层次的组织、信息组织的功能、信息组织的原则)、信息组织的过程及容 第五章信息服务与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的涵 第六章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 第七章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概述(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系统的类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决策支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第八章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 电子商务的功能(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电子商务的服务类型)、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B2B电子商务模式、B2C电子商务模式、B2C模式的应用层次 第九章信息政策与法规 信息政策的含义、信息法、信息道德及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分为:填空题(20个空,共40分)、单项选择题(10道题,共20分)、判断题(10道题,共20分)、问答题(包含2道题,共20分)。 四、综合复习题(试题例) 一、填空题 1、根据人类信息管理活动所采用的手段与法,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时期、时期和时期。 2、人们通常对信息管理的认识与把握至少表达出的五种不同的含义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 3、从信息管理发生源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起源于它们的三个领域是:领域、领域、领域。 4、从信息管理的层次角度看,可以将信息管理分为对的信息管理、对的信息管理和对的信息管理三个不同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