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观题命题陷阱

客观题命题陷阱

客观题命题陷阱
客观题命题陷阱

客观选择题

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A.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B.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C.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D.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E.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F.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G.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H.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I.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J.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褒贬失当、盲目拔高等,根据文章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判断。

1.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2019·全国卷Ⅱ)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

【选项设置】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口头翻译】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

【对比分析】“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2.曲解文意

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例1:(2018·全国卷Ⅱ)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

于太山太守。(《后汉书·王涣列传》)

【选项设置】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口头翻译】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对比分析】“不得旋踵”指不可畏避退缩。

例2:(2017天津卷)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不好徼名于世......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王充《论衡》

【选项设置】A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口头翻译】从六岁起就开始叫他读书写字,王充恭敬老实仁爱温顺......父亲不曾打过,母亲不曾批评过,他不热衷于沽名钓誉,王充为人清高庄重,出门在外必定会选择朋友,但也不会草率与人结交。(他)喜欢杰出高雅的人,不与平庸之辈泛泛结交。

【对比分析】“不好徼名于世”是“不热衷于沽名钓誉”

例4: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熊鼎传》)

【选项设置】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口头翻译】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

【对比分析】“梅镒被诬”不合文意,因为“坐赃”意谓“犯贪赃之罪”。

例5:(2019江苏卷)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汤显祖诗文集》)

【选项设置】C.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口头翻译】先生和我约定游览灵岩虎丘山川,却不能筹办三个月的粮食,犹豫着放弃了。

【对比分析】“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3、无中生有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选项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御史汤兆京劾其纵酒逾检,帝不问,国祚遂引疾归。光宗即位,以囯祚尝侍潜邸,特旨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

【选项设置】C.朱国祚深受优待。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因为皇帝还未即位时,他曾经侍奉皇帝,因此皇帝对此并不过问。

【口头翻译】御史汤兆京弹劾他纵酒超越礼制,皇上不过问,朱国祚于是称病回乡。光宗即位,因为朱国祚曾在府邸侍奉,特下圣旨拜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密要务。

【对比分析】“帝不问”的原因在文中并未交代。

4、因果错置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所给关系是否恰当。

(2016全国三卷)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明史·傅珪传》)

【选项设置】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口头翻译】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担当大事时,毅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忤逆权贵佞臣而离职。……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阉党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对比分析】“他仍坚持离职”错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指长安和洛阳监官和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离职的原因是“遂

矫旨令二人致仕”;此处“不听”的主语是皇帝,不是傅珪。

(2019·全国卷Ⅲ)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吴起列传》)

【选项设置】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口头翻译】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比对分析】“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分析错误。文中“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是指公叔忌惮吴起,吴起逃往楚国的原因是怕被公叔陷害,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

5、以偏概全

例1、(马)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马芳传》)

【选项设置】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

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口头翻译】马芳有胆有智,了解敌情,所到的地方都是身先士卒。一年之中多次出师捣毁敌巢,有时亲自督战,有时派副将督战。马芳家里养着健壮之人,得到他们效死力。

【比对分析】并非每次都亲自前往,原文为“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6、分析失当

例1:(2017·河北衡水高三检测)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鲲之子也......八岁,神悟夙成。鲲尝携之送客,或曰:“此儿一坐之颜回也。”尚应声答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席宾莫不叹异。及长......好衣刺文袴,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谢尚传》)【选项设置】谢尚行为洒脱,不拘小节。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告诉人们,人群中没有孔子就不能辨别出颜回;后来,十分喜欢穿绣花的衣裤,在父辈们的劝说下才改正。

【口头翻译】谢尚字仁祖,是豫章太守谢鲲的儿子。八岁时,就已具有高超出奇的智慧。谢鲲曾带谢尚为宾客饯行,有客人说:“这小孩子是座中的颜回啊。”谢尚应声答道:“座中没有尼父,怎能辨别出颜回!”一席的宾客没有不赞叹惊异的。等到成人后,喜欢穿绣有花纹的裤子,叔叔们责怪他,他因此改掉了这一嗜好,于是显名于世。

【对比分析】谢尚在父亲为宾客饯行的酒席上的话体现出来的是谢尚的聪明早熟,但不是行为洒脱、不拘小节。

【过手练习】

1、(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不能用,喜曰:“可矣!”所亲登东山,得茯苓,大如斗。以法啖之尽。由是虽偏废,而风骨坚悍如全人。

【选项设置】钱乙医术高超。晚年他想出将病症转移到双脚来保全生命的奇招。他自制药液服用,使左侧手足出现挛缩症状,又派人挖来茯苓服用。此后身虽偏瘫,却气壮骨坚。

【翻译】钱乙原本有旧疾,再加上性情豁达嗜酒,疾病屡屡发作,自己根据自己的意见治疗,总能治愈。最后一次发病时,疲惫无力得很,於是叹气地说:"这就是所谓的周痹证,周痹入脏的就要死亡,我大概是活到头了吧!"不久又说:"我能把病转移,使病局限在四肢。"於是亲自配制药物,日夜饮服,人们没见过他的药方。过了不久,左侧手足拘挛痿废,於是欣喜地说:"可以了!"又让他的亲人登上东山,寻视菟丝生长之地,手持火炬在菟丝下巡照,在火灭的地点掘取,果然得到茯苓,茯苓像斗一般大,於是按照方法服用,经过一个月服完。

从此,虽然左手足偏废,但气壮骨坠,犹如没病的人一样。

【对比分析】曲解文意。并非亲自挖来茯苓,而是派亲近的人去。

2、(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设置】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口头翻译】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又问:“家中几个人?”

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对比分析】张冠李戴。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利州知州时。

3、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选项设置】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口头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对比分析】强加因果。并非因做《六论》而名闻四方。

细节理解型题目常设的七大命题陷阱

“细节”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细小信息。细节理解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等能力。 细节理解型题目常设的七大命题陷阱为: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逻辑混乱、推断错误。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考生逐一讲解。 一、“无中生有” 陷阱表现: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纠错对策: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推断出来。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要认真审读原文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找出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谨防相似信息的干扰。 例题1:据报载,著名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弃对“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过去他认为人们很快就能找到一个至少能在原则上描述、预测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终极“万有理论”,而现在他认为,人们永远都获得不了这样的理论;因为根据数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这样的理论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据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 B.“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比“万有理论”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D.霍金过往对“万有理论”的追求显示了人们不竭的探索精神 中公解析:B项属于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万有理论”做比较,就更谈不上何种理论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二、“颠倒黑白” 陷阱表现: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纠错对策:对于此类陷阱,关键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原文中的信息,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或相关信息。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关注语句中出现的条件关系,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用信息,方能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中公提醒考生注意:

高考说明文命题的十大陷阱

高考说明文命题的十大陷阱 陷阱一随意扩大或缩小 理论指导: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剖析】原文“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而B项却将其表述成了“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陷阱二:超前肯定 理论指导: 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关键词语:“目前、将会、已经、大概、也许、可能”“差不多”“将来”等修饰限制语等 例子说明: 【对应文段】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卷I第10

语文阅读:找出“陷阱”巧答题(一)

语文阅读:找出“陷阱”巧答题(一) 重视课内阅读选择题,识别题目陷阱,多累积答题技巧,严格控制丢分率 今年试卷的最大改变就是将原来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选择题和课内语段的阅读合二为一。这种改变貌似把原来毫无范围的语积题都缩小到课内语段中降低了难度,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产生轻敌心理。可是从我们日常的教学和考试的分析看来,有些学生整张试卷中丢分率最高的恰恰是这些选择题。很少有学生能完全答对这部分题目,一般的学生都会丢掉2~6分,甚至有的学生能丢掉其中50%以上的分数。其中选词填空、排序、语义连贯、修辞、标点等题型又是丢分率最高的题型。 其实这些题型考查的依然是学生对最基础的语文知识的把握,比如选词填空,常常考查的无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标点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常用标点的作用是否能准确把握;语义连贯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段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等。对这些题型,我觉得大家不要管是不是课内阅读,应该首先还是运用每种题型最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认真辨析。 例如:《敬畏自然》一课的第四小节有这么一道题:“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应该放到第4节的哪句话前最恰当

A、第①前 B、第②前 C、第③前 D、第④前 我们就当这篇文章没学过,好好看看第四节的这几句话,发现③句“可以推想,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和④句“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这两句明显和题干中的句子有着紧密呼应的链接点:如果没有③句“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那么题干句中“这些生物”从何说起?而④句恰恰是解释“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的原因,两句有因果关系,所以应把题干句放到第④句前。 答案:D 再例如《敬业与乐业》中有这样一题: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 C、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2018年高考数学破解命题陷阱方法总结 集合的解题技巧

2018年高考数学破解命题陷阱方法总结 集合的解题技巧 一、命题陷阱设置 1.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关系混淆陷阱; 2.造成集合中元素重复陷阱; 3.隐含条件陷阱; 4.代表元变化陷阱; 5.分类讨论陷阱; 6.子集中忽视空集陷阱; 7.新定义问题; 8.任意、存在问题中的最值陷阱. 二、典例分析及训练. (一)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关系混淆陷阱 例1. 已知{0,1}M =,{|}N x x M =?则 A.M N ∈ B.N M ∈ C.N M ? D.M N ? 【答案】A 陷阱预防:表面看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这类题目防范办法是把集合N 用列举法表示来. 练习1.集合{|52,},{|53,},M x x k k Z P x x n n Z ==-∈==+∈{|103,}S x x m m Z ==+∈之间的关系是( ) A. S P M ?? B. S P M =? C. S P M ?= D. P M S =? 【答案】C 【解析】∵{|52,},{|53,},{|103,}M x x k k Z P x x n n Z S x x m m Z ==-∈==+∈==+∈,∴ {}7,2,3,8,13,18M =--, { }7,2,3,8,13,18 P =--, { }7,3,13,23 S =-,故 S P M ?=,故选C.

练习2. 对于集合A {246}=,,,若A a ∈,则6A a -∈,那么a 的值是________. 【答案】2或4 【解析】2A ∈,则624A ,4A -=∈∈则642A,6A -=∈∈,则660A ,-=∈舍去,因此a 的值是2或 4 (二)集合中元素重复陷阱 例2. ,a b 是实数,集合A={a,,1}b a ,2{,,0}B a a b =+,若A B =,求20152016a b +. 【答案】1- 【解析】 {}{} 20010A B b A a B a a ∴=,=,=,,,=,, . 21a ∴= ,得 1.1a a ±== 时, {}101A =,, 不满足互异性, 舍去; 1a =- 时,满足题意. 201520161a b ∴+=- . 陷阱预防:对于两个集合相等或子集问题,涉及元素问题,必须要保证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练习1.已知集合3 {1,2,},{1,},A m B m B A ==?,则m = ____. 【答案】0或2或-1 【解析】由B A ?得m A ∈,所以3m m =或2m =,所以2m =或1m =-或1m =或0m =,又由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1m ≠.所以0m =或2或-1. 故答案为0或2或-1 练习2. 已知集合()}{,0 A x y ==,集合(){} ,B x y ==,集合 (){} ,C x y = =请写出集合A ,B ,C 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 【答案】B C A ≠ ≠ ?? 【解析】集合()}{,0A x y ==表示直线10x y --= 上的所有点; 集合(){} ,B x y = =表示直线10x y --= 上满足1{ x y ≥≥ 的点; 集合(){} ,C x y ==表示直线10x y --= 上满足0{ 1 x y ≥≥- 的点

2017年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中的陷阱

2017年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中的陷阱 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 偷换概念 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 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 无中生有 例2. 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3. 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简析】不准确。“强拉因果”类干扰项的“原因”及“结果”都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意思,只是其因果关系不成立,故不准确。D项“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地球引力”,而不是如选项前半部分所述。 4. 答非所问

初中数学60个命题陷阱+经典易错题集锦

初中数学60个命题陷阱+经典易错题集锦数与式 易错点1: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错误,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概念混淆。以及绝对值与数的分类。每年选择必考。 易错点2:实数的运算要掌握好与实数有关的概念、性质,灵活地运用各种运算律,关键是把好符号关;在较复杂的运算中,不注意运算顺序或者不合理使用运算律,从而使运算出现错误。 易错点3: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区别。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4:求分式值为零时学生易忽略分母不能为零。 易错点5:分式运算时要注意运算法则和符号的变化。当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要先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注意计算方法,不能去分母,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填空题必考。 易错点6: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每个式子都为0;整体代入法;完全平方式。 易错点7:计算第一题必考。五个基本数的计算:0指数,三角函数,绝对值,负指数,二次根式的化简。 易错点8:科学记数法。精确度,有效数字。这个上海还没有考过,知道就好! 易错点9:代入求值要使式子有意义。各种数式的计算方法要掌握,一定要注意计算顺序。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 易错点1:各种方程(组)的解法要熟练掌握,方程(组)无解的意义是找不到等式成立的条件。 易错点2:运用等式性质时,两边同除以一个数必须要注意不能为O的情况,还要关注解方程与方程

组的基本思想。(消元降次)主要陷阱是消除了一个带X公因式要回头检验! 易错点3:运用不等式的性质3时,容易忘记改不变号的方向而导致结果出错。 易错点4: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取值范围的题目易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导致出错。 易错点5: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解无解的条件易忽视相等的情况。 易错点6:解分式方程时首要步骤去分母,分数相相当于括号,易忘记根检验,导致运算结果出错。 易错点7:不等式(组)的解得问题要先确定解集,确定解集的方法运用数轴。 易错点8:利用函数图象求不等式的解集和方程的解。 函数

专题51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解析版).pdf

专题51 了解选项的表述方式,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一、真题速递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 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 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 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 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 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 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 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 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 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 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 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 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1专题一洞悉命题九大陷阱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流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辑《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之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

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所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解析]“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无中生有。 [答案] D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古时期,贡赋一体。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 清代的土贡制度在明代基础上不断改革,到乾隆年间大体趋于稳定。部分土贡物品由无偿交纳改为有偿采买。具体说来,可以确定有偿采买的部分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和野鸡等活物。这部分土贡,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色,都与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此种变化,《皇朝文

陷阱阅读答案

篇一:陷阱阅读答案 篇二:陷阱阅读答案 我是第一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6、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17、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14.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15.答案要点: 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 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 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16.埋下了四处伏笔: (1)忽然,他听到一陈意意◇◇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 (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 (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17、(1)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体◇教有、◇折教有)的方式. 使用了情景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救能力我是第四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6、... 雪域高原2014 2014-11-11 我是第四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6、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17、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14.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15.答案要点: 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16.埋下了四处伏笔: (1)忽然,他听到一陈意意◇◇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 (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 (3)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4)父亲……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 17、(1)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体◇教有、◇折教有)的方式。使用了情景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救能力我是第二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6、... 2014-11-11 我是第二个哦~~~~~~~1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3分) 16、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4分) 17、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14.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15.答案要点: 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16.埋下了四处伏笔: (1)忽然,他听到一陈意意◇◇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 (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 (3)

最新中考三角形常见易错点大全

中考《三角形》常见陷阱大全 陷阱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注意其中的“任何两边”。很多求最短距离的题目会用到这个原理。 【典型例题】已知三角形有两边长为4和7,则第三边的长可能为() A.11 ; B.3;C.12 ; D.6 正确解答:D 错点预防:要牢记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本题第三边x的范围是:3<x<11。

陷阱2:在论证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问题时,对应点或者对应边容易出错。注意边边角(SSA)不能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陷阱3:关于等腰三角形的陷阱比较多,并且几乎每年必考,如在题目中仅告诉某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而没有具体说明哪两条边是腰、那两个角是底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时,注意需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三角形,命题人常利用等腰三角形“无图多解”的特点设置“陷阱”,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严密性和全面性.解答这类问题时,应对进行分类讨论,切勿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掉入“陷阱”,出现漏解的现象。 一、腰长或底边长的“陷阱”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6,则它的周长为______. 分析:已知条件中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不确定,而从题意来看,两边都可以作腰,故只考虑其中一种情形时,就会掉进命题“陷阱”,出现漏解现象.所以此问题应分别以5和6为腰进行分类求解,则它的周长为16或17. 二、顶角或底角的“陷阱”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为50°,则它的另两角的度数为_____.

三、高的“陷阱” 例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______. 四、腰上的垂直平分线的“陷阱”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高考阅读 2011-07-04 0003 5d56b7b401017kin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 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 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最新)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 陷阱一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 (2020?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 (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 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高考物理150个易错点汇总

高考物理150个易错点汇总,从此再也不怕命题陷阱了! 高中物理答题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学生都会因为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而跌入了出题老师设置的答题陷阱中。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总结一下高中物理易错点。牢记这些,那些不该丢的分数就再也不会逃出我们的手掌心了!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12、“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3、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5、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6、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7、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陷阱 陷阱一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 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 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 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 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 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 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 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 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 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 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 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三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 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 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 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对应文本]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陷阱一曲解文意 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三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01 不识命题陷阱 【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 1.以偏概全(绝对化)。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信息遗漏)。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青年的陷阱阅读答案

篇一:青年的陷阱阅读答案 篇二:青年的陷阱阅读答案 经常听到一些人得意洋洋地宣称,他们的人生充满快乐,而且已经找到快乐和幸福的秘方。很多传媒、书籍也总是在做这方面的文章。浅薄的嬉闹主义,已经严重地渗透到我们的文化机体。这就像在饮食中糖分摄入过度,种下了一系列致命的病根。 我在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中早已得出结论:在审美视角上,喜剧出自于对生活的俯视,正剧出自于对生活的平视,悲剧出自于对生活的仰视。只有那些“似喜实悲”的作品,兼具多重视角。 这也就是说,一切欢乐的宣言、嬉闹的作品,对生活的态度是俯视的、居高临下的。嬉闹作品中那些喜剧角色为什么被观众嘲笑?因为他们的水平都低于观众,观众在“看破”他们的同时,享受着自己的聪明。 相反,一切悲剧的情怀、悖逆的思维、无解的迷惘,都是因为仰视。茫茫天宇永远笼罩着毁 灭的气氛,少数壮士却在扶助其他生命,这就是伟大和崇高的踪影。 在人生诸多重大陷阱中,哪一个阶段的陷阱最大、最险、最关键及长远、最难于弥补?青年时代。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都是对青年时代的赞美。什么朝气蓬勃、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英姿飒爽……滔滔不绝。 我认为,这事在中国有特殊的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家族传代伦理”,表面上虽然 十分讲究孝道,但立即又跟上一个最重大的阐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是说,孝道 的终点是传宗接代。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比较、纷争、嫉妒、报复,都与子孙的状态有关。祖业的荣衰存废,也都投注给了青年。因此,赞美青年,也等于赞美整个家族、全部祖业。即便表面上还“训导严正”,实际上,千年传代气氛的核心,就是赞美中的期盼、赞美中的比赛、赞美中的赌押、赞美中的显摆。赞美祖辈大多是口头上的,而赞美青年却贯穿在全部眼神、笑容和梦呓之间。为了打破这种代代承续的保守性,有些社会改革家希望把青年从一个陈旧结构中拉出来,成为除旧布新的闯将,于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赞美青年。社会改革未必成功,但那些赞美却留了下来。 比较可以原谅的,是一些老人。他们以赞美青年时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已逝青春的怀念,或者说,以失落者的身份追寻失落前的梦幻。 老人赞美青年时代,大多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断言青年时代有“无限的可能性”。其实,那是因为后悔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就把记忆拉回到那个尚未选择定当、因此还有其他可能性的时代。但是,青年人常常读错,以为“无限的可能性”会一直跟随自己,一一变成现实。 其实我们应该诚实地告诉青年人,所有的可能性落在一个具体人物的具体时间、具体场合,立即会变成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性,也就立即失去了其他可能性。当然,今后还能重选,但在重重叠叠的社会关系和职业竞争中,那是千难万难。绝大多数青年人,会把那条窄路走下去,或者更换一条窄路,走得很辛苦。 正是在青年时代,锁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由于锁定之时视野不够、知识不够、等级不够、对比不够、体会不够、经验不够,因此多数锁定都是错位。今后能做什么?有可能改变错位,但已经要付出惊人的代价,因此很多人常常延续错位,最多只是争取不要错得过于离谱罢了。本来这是严酷的事实,应该引导青年人冷静认识、逐步接受。并且告诉他们,在很难改变境遇的情况下,应该在青年时代好好地陶冶品德、锻铸人格,由此来提高一生的精神等级。今后即使过得艰难,也会是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世间对青年的赞美习惯,冲击了这一切。 这情景就像一个锻铸场。火炉早已燃起,铸体已经烧红,正准备抡锤塑型,谁料突然山洪暴发,场内场外都涌来大量水潮。火炉熄灭了,铸体冷却了。被浑水一泡,被泥污一裹,它们再也不能成材。 这是一个比喻。青年就像那刚刚要锻铸的铁体,而滔滔不绝的赞美,就是那山洪,那浑水。锻铸过程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正式开始,就中断了。于是,这样的青年,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就“废”了。是的,我们很少看到青年在进行着严格的品格锻铸。经常见到的,是他们在种种赞美和宠溺中成了一群“成天兴奋不已的无头苍蝇” ,东冲西撞、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又浑浑噩噩、不知省悟。他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