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简介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简介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简介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简介

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FRAN?AISE XIXe SIèCLE

Survol historique du XIXe siècle

1. La Révolution (1789-1799) .

2. Le Consulat et l’Empire (1799-1814).

3. La Restauration (1814-1830).

4. La Monarchie de Juillet (1813-1848).

5. La Seconde République (1848-1852)

6. Le Second Empire (1852-1870).

7. La Commune (de mars à mai 1871).

8. La IIIe République (1870-1940).

9. La division de la France en deux camps s’accuse au moment de l’affaire Dreyfus (1896).

Le romantisme(1800-50)

? Romantique ?vient de ? roman ?.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 le mot ? romantique ? s’applique à tout ce qui rappelle les vieux ? romans ? du moyen age, c’est-à-dire ces longs récits, souvent en vers, contant les aventures merveilleuses des chevaliers errants.

Au XVIIIe siècle, ? romantique ? s’applique surtout aux paysages. Un paysage ? romantique ? est un paysage digne de ces vieux romans: on y trouve des ruines, des précipices, des cascades, bref tout ce qui pla isait aux peintres de l’époque.Mais le mot ? romantique ?s’applique également aux sentiments de mélancolie ou d’exaltation qu’éveillent ces paysages

On désigne par ? romantique ?une période de la civilisation européenne qui commence vers 1750 et dure environ un siècle; En France, le mouvement se développe de 1800 à 1850. C’est à la fois un état d’ame, un programme littéraire, et une bataille.

Le romantisme est un état d’ame. Le sentiment romantique fondamental, c’est l’insatisfaction; insatisfaction qui engendre deux attitudes contrastées: l’enthousiasme, si l’individu s’élance avec passion vers un idéal; la déceptions, s’il se laisse aller à la mélancolie.

Le romantisme est une réaction, parfois violente, à la rigidité classique. Inspiré des Allemands, comme Goethe, et de Rousseau, ce mouvement cherche àdonner la primauté aux sentiments plut?t qu'à la raison. On veut de la grandeur et de la beauté, plut?t que de la mesure et du vraisemblable. L'artiste peut se permettre toutes les libertés en autant qu'elles servent son art. C'est ainsi que la versification, par exemple, se trouve fortement assouplie par Victor Hugo.

Le lyrisme. Le lyrisme en littérature ne désigne pas un type de sentiments ou de sujets, mais une fa?on de s’exprimer, un langage passionné, exalté, qui veut faire

partager une émotion: les invocations et les exclamations sont les tournures préférées de ce style.

Le pittoresque. Parallèlement à cette exaltation du monde intérieur, on assiste àune redécouverte du monde extérieur, dans ses aspects les plus chatoyants. Vers 1830 s’épanouit l e go?t du ? pittoresque ? (le mot dérive de l’italien ? pittore ? qui signifie peintre).

La libération des règles. Au XVIIIe siècle, le théatre et la poésie sont restés très soumis aux règles strictes du classicisme, telles que Boileau les a formulées à la fin du XVIIe siècle (par exemple, au théatre, la règle des trois unités: temps, lieu, action). Libérer le théatre, libérer le vers: ce sont deux mots d’ordre importants de la bataille romantique.

Le romantisme est une bataille. Pour les contemporains, le romantisme représente surtout un affrontement. D’un c?té, les ? classiques ? qui prêchent l’imitation des Anciens et proposent comme modèles les chefs-d’?uvre du XVIIe siècle fran?ais; de l’autre, les ? romantiques ?.

Germaine de Sta?l (1766-1817) De l’Allemagne(1810),De la Littérature( 1800 ), Chateaubriand (1768-1814) Mémoires d’Outre-Tombe. René.

Lamartine, Vigny, Musset,

Victor Hugo (1802-1885), Notre-Dame de Paris (1831), Les Misérables(1862) Alexandre Dumas: Les Trois Mousquetaires (1844)

George Sand (1804-1876): le roman champêtre

le réalisme (1830-50-70)

Un peu comme le romantisme réagissait contre le classicisme, le réalisme réagit contre les excès du romantisme. Plut?t que de confronter personnages nobles et grotesques, on s'attarde à la description réaliste des m?urs. L'ame des hommes n'est jamais tout àfait blanche ni tout à fait noire : elle est capable des plus grands élans de noblesse est des pires mesquineries. Balzac donne dans la physiognomonie (l'étude des bosses du crane), Stendhal tient un miroir à la réalité, Flaubert fait tellement vrai qu'il se retrouve devant les tribunaux et Zola, leur héritier naturaliste, voit ses romans et ses personnages comme des expériences (d'où le roman expérimental)

Le romantisme contient déjà l’essentiel de la doctrine réaliste: chez Balzac, chez Stendhal, l’observa tion du réel, la recherche des petits faits vrais forment la base du travail du romancier. Mais à partir de 1850, ces idées, revendiquées bien haut par un groupe d’écrivains et d’a rtistes, vont consti tuer le programme d’une école. Le chef de file est Champfleury qui demande au romancier de peindre ?l’homme d’aujourd’hui dans la civilisation moderne ?. La représentation du monde contemporain doit être àla fois impartiale et complète, comme si l’écrivain se contentai t de photographier la réalité.

Ces théories révèlent bien la mentalité d’une époque, mais aucune des grandes ?uvres dites ? réalistes ? ne répond au programme de Champfleury.

Avec beaucoup plus de subtilité, Maupassant, dans la préface de Pierre et Jean, écrit: ?Le réaliste, s’il est artiste, cherchera, non pas à nous montrer la photographie banale de la vie, mais ànous en donner la vision plus complète, plus saisissante, plus probante que la réalité même. ?

Le mouveme nt trouve aussi à s’exprimer sur le plan de la peinture. En 1850, le peintre Courbet, que soutient son ami Champfleury, présente au public scandaliséUn Enterrement àOrnans. L’?uvre appara?t immédiatement comme un manifeste du réalisme en peinture.

Stendhal (1783-1842): Le Rouge et le Noir

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 : La Comédie humaine

Mérimée (1803-1870): Carmen, Colomba

Flaubert (1821-1880): Madame Bovary

Le naturalisme (1870-90)

Le théoricien du naturalisme. A l’image du savant, le romancier moderne doit être fait, selon Zola, ?d’un observateur et d’un expérimentateur ?. Sur la nécessité d’observer et d’accumule r des documents préparatoires, Zola ne fait que reprendre les conseils de Balzac et de Flaubert; mais il innove en ajoutant à l’observation l’expérimentation. La méthode qu’il expose en 1880 dans Le Roman expérimental s’inspire directement de l’Introduction à la Médecine expérimenta le du médecin Claude Bernard.

Le principe est de vérifier par des expériences en laboratoire l’existence de lois qu’on a cru discerner en observant la nature.

Dans ses romans, Zola fait la part belle à deux facteurs qui, selon lui, déterminent la vie de l’individu: le facteur physiologique, c’est-à-dire le corps et tout ce qui s’y rapporte, et le facteur social.

la vie morale est déterminée par des facteurs physiologiques. L’individu ne saurait en particulier échapper à son hérédité.

Zola s’es t efforcé de peindre les différentes classes qui composent la société de son temps.

il a analysé les mécanismes qui mènent à la vi olence, à la grève, à l’émeute.

émile Zola (1840-1902): Les Rougon-Macquart

Maupassant (1850-1893): Une Vie, Bel Ami

Frères Goncourt: Edmond de Goncourt et Jules de Goncourt.

Alphonse Daudet, néàN?mes (Gard) le 13 mai 1840 et mort àParis le 16 décembre 1897

Parnassien (1850-60)

Le mouvement parnassien, dont on attribue la paternitéàThéophile Gautier, prend

naissance essentiellement chez des romantiques désabusés. Les romantiques, en effet, non contents de faire de l'art, voulaient aussi se mêler de politique et montrer le droit chemin au peuple. Cette dérive rédemptrice aga?a plusieurs jeunes auteurs qui, se réunissant en un petit cénacle, définirent une nouvelle esthétique oùle Beau est la valeur suprême. La forme est ce qu'il y a de plus important : c'est elle, finalement, qui sécrète le sens.

Le symbolisme (1860-90-1920)

Le symbolisme est issu du mouvement parnassien, avec lequel il partage la préoccupation de la forme. Seulement, on y travaille beaucoup plus le message, qui s'appuie sur les multiples correspondances entre les règnes et les sens. Certains symbolistes, comme Mallarmé, raffinent le texte au point qu'il ne devient lisible que pour quelques initiés. La plupart, cependant, comme Verlaine ou Rimbaud, oscillent entre le romantisme, le parnasse et le symbolisme, prenant ce qui leur convient et rejetant le reste. On attribue souvent à Charles Baudelaire la paternité du symbolisme.

La publication par Charles Baudelaire des Fleurs du Mal en 1857 constitue une étape décisive; Baudelaire y voit ?l’expression la plus récent e, la plus actuelle du Beau ?. Mais c’est un nouveau romantisme qu’il propose, défini avant tout par la spiritualité et la modernité. Ces perspectives nouvelles débloquent la situation de la poésie. Baudelaire leur ouvre une troisièm e voie: celle de l’imaginaire; Verlaine, Rimbaud, Mallarmé s’y engageront corps et ame, au risque de de venir les ? poètes maudits ? de leur génération.

Baudelaire 1821-1867 Les Fleurs du Mal

Verlaine

Rimbaud

Mallarmé

Paul V ALéRY

19世纪英国小说专题考试试题

19世纪英国小说专题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4*5') 1.欧洲历史小说之父:司各特被称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 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 2.现实主义思潮 哥特式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3.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 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4.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 朗特 二、简答(5*10') 1.谈谈简·奥斯汀小说的特点 一、以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乡村绅士和淑女的日常生活、家庭、爱情、婚姻始终是其作品的中心。 在嘲讽生活的同时保持着崇高的道德感,不把生活漫画化,而是机智、幽默地向读者呈现出生活中因个性冲突而造成的种种感情纠葛。 二、善用白描手法塑造“球形”或“圆形”人物 比如《傲慢与偏见》 应该说,简作品里的人物都是一部关于年轻人自我

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成长史。 三、作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 初版时比较明显,大多是三卷加一个序幕,像个三幕剧,带有承、传、转、合的意味。 因为:一是叙述起来比较方便,再者她对人物的外部表现和细腻的场景描写非常感兴趣。 四、作品具有“反传奇”的特点针对“风俗小说”、“哥特式小说” 总的来说,简在19世纪初英国小说流于感伤和猎奇之际,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写出了真实的人际关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侧面和一个阶层的精神面貌,这是简小说一方面的成就。 2.查尔斯·狄更斯的创作概况:早期(1833-1841) 大多以幽默风趣见长,同时也表现出善于抒情和渲染的特点。作品中虽有对社会弊端的揭露,但笔调却是喜剧性的,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的,带有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匹克维克外传》、《奥列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考贝》、《老古玩店》。 国外旅行时期(1841-1847) 除早期特点之外,还多了一分愤懑,更多地表现出慈悲之心和仁爱精神。《马丁·朱述尔维特》、《圣诞故事集》鼎盛期(1848-1861)

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论19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都市生活 摘要: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包括了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这一系列光采夺目的名字,连同一大批长久以来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千万读者的杰作。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城市生活现象与心理,展示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历史进程,描写资产者发家史和城市平民的个人奋斗史,肯定金钱。因此,可以想象城市生活表面繁华,但实际金钱主义至上,都市生活腐朽不堪。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人间喜剧》《红与黑》《包法利夫人》都市生活 1871 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个大事件,犹如希腊神话中地下巨人翻身,引起了历史强地震。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切,都在这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当然概莫能外。它作为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特有的形式,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幻、动荡与不安:“主义”频频易帜,流派异彩纷呈,思潮此伏彼起。浪漫主义刚刚击溃古典主义而称雄于文坛,现实主义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之迅速崛起,接着,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纷纷登场,其间,还有巴黎公社的志士奏响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昂序曲。它们或齐头并进,或你赶我追,在法国文学史上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华彩乐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就影响之广,声誉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而言,在十九世纪法国云谲波翻的文学浪潮中,最强劲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个主流中,涌现出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上震古烁今的第一流大师,他们创作了《红与黑》、《人间喜剧》等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现实主义,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此后时起时落,直到现当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兴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与“冷静务实”的时代精神有关。法国在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为统治社会的根本大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封建时代一切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清除;而且,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的理想、热情和英雄主义也都逐渐消散。“天伦”的解体,“热情”的隐退,“过去”的消亡,“未来”的虚渺,使“冷静务实”之风成为时尚。这个时代的法国,也因此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为“冷静务实的资产阶级社会”。这样的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就导致了对浪漫主义的排斥和对现实主义的认同。“真实”被当成文学的首要标准。斯丹达尔要求小说成为如实反映现实的“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严格摹写真实”,稍后的现实主义名家福楼拜更提出文学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所以,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正是资本主义秩序确立以后冷静务实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第四,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相关。在欧洲文学中,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相当强大的。中世纪市民文学就开了摹写人情世态的先河;十六世纪的短篇小说发扬了这一传统;十七世纪出现了莫里哀描写现实的卓越喜剧,这时期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也极为注重写实逼真;十八世纪先哲高扬的“理性”大旗,更进一步弘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描写人生,贴近真相”成为批判文学的重要准绳,这时期最富有远见的理论家狄德罗还创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了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所以,从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来说,正是这个源远流长、虽无定名却贯穿于古今文学实际的传统,引发了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洪流,为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登上无限风光的顶峰开辟了道路。在上述历史条件,社会心态,文化背景,文学传统的作用下,产生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形成了它的基本倾向:真实地反映现实,辛辣地批判现实,注重人物与环境的典型性,注重情节与细节的真实性。当然,这也是随之而起的欧美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基本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a)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b)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c)文学自身的发展。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a)强调创造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b)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c)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d)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b)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 长篇小说的创造。 c)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d)忧郁感伤情调的喜好。 二、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英国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田园生活,他们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而闻名。 1798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其中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纲领。 第二代:拜伦(1799—1824)雪莱(1792—1822) 浪漫主义小说家司各特,其代表作为历史小说《艾凡赫》。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第一部长诗叫《麦布女王》。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成)。晚期的抒情诗以《西风颂(1819)、《云雀》(1820)等为著名。表达了诗人高昂的革命热情,对未来的深刻预言。 约翰·济慈(1795——1821)《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翁颂》; 2.德国“浪漫主义故乡” (1)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像》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3)霍夫曼(1776—1822) 代表作为《金罐》、《谢拉皮翁兄弟》(短篇小说集) (4)海涅(1797—1856)犹太人,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代表作《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

2018“文学概论”答题

国家开放大学“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1. (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C. 表现论 2.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B. 实用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 。C. 文章和博学 4.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C. 文学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思路。 A. 体验论 6.文学的狭义阐释是( ) 。 A.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 。 C. 文化论 8.文艺摹仿说以( )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 亚里士多德 9.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B. 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E. 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10.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 ) 的文论倾向。B. 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D. 以语言论为基础 1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 ) 和观众。A. 作品 E. 艺术家 12.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A. 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B. 文学即文章 C. 文学即博学 D. 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1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 。A.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 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C. 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D. 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14. 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 。 B. 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15.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 )文本。A. 象征型 16.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 。A.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B. 故事的类型化C. 文体的流行性D. 文体的模式化E. 观赏的日常性 17.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C. 蕴藉 18.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 )趣味。B. 个性化 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是( ) 文本。B. 再现型 19.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B. 语言形式创新 C. 社会关怀 E. 个性化趣味 20.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 A. 文法 2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意蕴层、语言层、余意层、衍意层,其中( ) 应为第一层。A. 语言层 22.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 A. 语言层B. 形象层C. 衍意层D. 意蕴层E. 余意层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雨果 摘要: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反复搏斗的过程中;同时,它也是在与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博弈与合理继承中诞生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华丽的词藻,作品中充满生动丰富的比喻。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用经历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种种感受作墨,创作出了大量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成就了属于全世界的辉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雨果资产阶级大革命 正文: 何谓浪漫主义?翻开《辞海》,我们会看到对于这个条目的解释: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按照希望的样子来反映生活,富有主观色彩,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各国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 在各国浪漫主义浪潮中,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上半叶为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摘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标志着19世纪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简爱反叛社会传统观念,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勇敢地追求自由和自足。她的成长历程就是她作为弱女子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懈地追求 自己独立的过程。当激情和个人的独立、自尊相冲突时,简?爱选择了后者。她与罗切斯特最终的结合建立在彼此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夏洛特?勃朗特通过简?爱传达了女性的婚恋观,即:妇女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在父权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恋;独立;自主;父权;女权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时期,许多女性冲破旧习俗的束缚,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文学领域,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她们的作品代表着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传递出“觉醒的”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玛格丽特?奥利芬特(Magre Oliphant)早已提出《简?爱》是一部“女权主义宣言”的作品,许多评论家把简爱看作是现代要求解放的妇女的“原型”。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孩

子,简?爱战胜了世俗偏见和性别歧视,凭借个人奋斗,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取得了她在性格和经济上的独立。这部小说也描述了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她主动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赢得了罗彻斯特的爱。简?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行为礼仪几乎是背道而弛。小说中,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同她所追求的独立和平等相冲突,当在婚礼上发现了罗彻斯特的疯妻后,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高潮。简?爱的离开充分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妇女的独立和同男性的平等。 一、独立――早年苦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 简?爱不幸的生活遭遇,即童年时期的孤单无助,少女时期的苦难生活磨练出她的反叛和要求独立自足的个性。 里德家对简爱的虐待唤醒了简?爱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承受了里德家对她无尽的羞辱之后,她开始奋起反抗。简?爱的反抗导致了她被关进“红房子”的可怕经历。房间里的一切甚至连桌布都是红色的,这红色是血的颜色,是母亲子宫的颜色。它把简?爱带进了幻象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从昏厥中醒来后,简?爱变得坚强、勇敢了,埋藏在她内心里强烈的感情和愤怒爆发了。她的指责甚至吓坏了里德太太,简?爱在里德家的反抗是她迈向自己的独立、寻求自由的第一步。 简?爱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的生活是她成长的一个新时期。

外国文学概论

外国文学概述 一.上古文学:(原始奴隶) 古埃及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四七六年西罗马帝国崩溃 文学体裁:神话传说英雄史诗戏剧 原始时期印度: 神话诗集《吠陀》 英雄史诗《玛哈帕腊达》《腊玛延那》 欧洲: 神和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话传说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奴隶时期印度: 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希腊: 三大悲剧家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一大喜剧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开创了悲剧和政治讽刺喜剧的先河. 二.中古文学:(封建) 公元四七六年--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之前东方诸国的文学繁荣时期 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 日本: 紫式部《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 物语文学--小说故事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品 《神曲》又名《神的喜剧》--《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以结构严密著称,对巴尔扎克的影响较大 三.近代文学:(资本主义) 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十九世纪末期 亚非地区备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文学创作受到摧残 主要表现在欧洲各国 十四世纪----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文学) 核心:以人为本 意大利: 卜伽丘《十日谈》 法国: 拉伯雷《巨人传》 西班牙: 塞万提斯《堂吉诃徳》 英国: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为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莎士比亚的戏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尤为集中: 1.反对封建的道德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 2.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国家统一; 3.抨击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平等互爱; 4.反对曚昧,迷信,崇尚科学,理智.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由于它在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基本特征:①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王权,歌颂贤明君主; ②崇尚理性原则,克制个人情欲,宣扬公民义务; ③模仿古代文学,重视艺术形式。 三一律: 时间(24小时)不可取地点(一个) 不可取情节(一条)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之雨果

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一) 一:雨果兼谈巴尔扎克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浪漫主义执牛耳之人,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1802年——1885年),被誉为“法国的莎士比亚”。镜子的两面构成完整的世界,浪漫主义、雨果是镜子的“里”;镜子的“外”面是批评现实主义,是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巴氏比雨果早生三年,多体验人生疾苦,雨果晚巴氏五年死,死后入先贤祠,受全法国人民爱戴。对比着说,雨果的人生处处是正确的,是镜中的完美,巴氏的人生处处是错误的,是境外的残缺。我尤爱残缺的人生甚于完美的人生(此观点不适用于文学,只因福楼拜和卡夫卡我都挚爱),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生命妊娠着文学,裂痕是破腹时的那道隐隐约约的痕迹。 所谓差异并非是说艺术分道扬镳,虽雨果与巴氏分属不同的门派,然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终究不过是文学史的把戏,伟大的作家的书写的皆不过是从生命中探究共性,从共性中发现特性的行为(凡艺术皆是如此,区别于表现的方式的不同而已)。雨果与巴氏皆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前者《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后者更有恢弘瑰丽的《人间喜剧》,堪称伟大。所谓的“正确”与“错误”,不过是其体验生活方式的别名。但就其人生来说,雨果少年成名,诗文获奖,受文学前辈赏识,文学之路上春风得意马蹄奔疾,少年人的浪漫到底就是主义了;巴尔扎克的旅途艰难坎坷,既不可走马亦不可观花,生活慌张,文学匆忙,债台高筑的《人间喜剧》,望眼过去竟处处都是人间悲剧。 若不见此处,雨果与巴氏竟何其相似,两人皆是从小立志从事文学;巴尔扎克以秋毫之眼冷观世界,雨果虽居庙堂,仍心忧天下;两人亦崇拜拿破仑,视其为偶像。只是前者成为了“文学的拿破仑”,后者成为了“法国的莎士比亚”。 “拿破仑”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雨果一旦被并列起来就会引发对比(张国荣谭咏麟如是),后人揣测似的问着孰高孰低呢?我的观点是,一部作品创作完成后,便非作者主导了(T.S.艾略特用比作品还厚的注释来主导作品,不算高明),读者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期待决定着一部作品的表现厚度。旧话便是:文无第一,时髦的文艺的说便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而在中国,仿佛巴尔扎克更高一点,大抵上原因我以为有两点,其一是我国特定的时代对于现实主义的推崇所致(山药蛋派终究喜欢不来),其二便是大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本影响力之高所致。翻译要求“信达雅”,“信”字决是首要的,我以为翻译本身就带有创作的意味,一味的求形式相似是二流的(神似胜于形似),所谓言辞达意,精致典雅应是第一准则,特朗斯特罗姆曾谈及美国诗友罗伯特布莱将他“耕犁是一只坠地的鸟”翻译成“耕犁是一只飞起的鸟”,而庞德在翻译刘彻的《落叶哀蝉曲》时也优先传递情感,将第四句的“落叶依于重扃”中“落叶”的意象用在尾句,以“一片湿漉的落叶粘在门槛上”移情于景,成就现代诗歌的经典,因此翻译家的能力决定着作品在异国他乡的命运(然而翻译能否超越原作便是另一个题目,就伟大的作品来说,余之拙见是小说散文等尚可水平,诗歌常常在翻译中丢失的便是诗意)。 在法国,仿佛雨果更高一点,好例子有两个:其一是2002年被成为“雨果年”,以此纪念维克多·雨果诞辰200周年,“巴尔扎克年”呢,到是没有听说的;其二是雨果逝世,全法国动容,十数万人涌上街头伴其走过凯旋门,进入先贤祠。法国人认为雨果是贵族精英文学的代表,而巴尔扎克则属于平民文学,我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82265684.html, 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作者:张晓颖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5期 摘要: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标志着19世纪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简爱反叛社会传统观念,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勇敢地追求自由和自足。她的成长历程就是她作为弱女子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懈地追求自己独立的过程。当激情和个人的独立、自尊相冲突时,简·爱选择了后者。她与罗切斯特最终的结合建立在彼此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夏洛特·勃朗特通过简·爱传达了女性的婚恋观,即:妇女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在父权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恋;独立;自主;父权;女权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时期,许多女性冲破旧习俗的束缚,走出家庭,进 入社会。在文学领域,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她们的作品代表着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传递出“觉醒的”19世纪英国女性 的婚恋观。 玛格丽特·奥利芬特(Magre Oliphant)早已提出《简·爱》是一部“女权主义宣言”的作品,许多评论家把简爱看作是现代要求解放的妇女的“原型”。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简·爱战胜 了世俗偏见和性别歧视,凭借个人奋斗,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取得了她在性格和经济上的独立。这部小说也描述了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她主动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赢得了罗彻斯特的爱。简·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行为礼仪几乎是背道而弛。小说中,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同她所追求的独立和平等相冲突,当在婚礼上发现了罗彻斯 特的疯妻后,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高潮。简·爱的离开充分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妇女的独立和同男性的平等。 一、独立——早年苦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 简·爱不幸的生活遭遇,即童年时期的孤单无助,少女时期的苦难生活磨练出她的反叛和要求独立自足的个性。 里德家对简爱的虐待唤醒了简·爱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承受了里德家对她无尽的羞辱之后,她开始奋起反抗。简·爱的反抗导致了她被关进“红房子”的可怕经历。房间里的一切甚至 连桌布都是红色的,这红色是血的颜色,是母亲子宫的颜色。它把简·爱带进了幻象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从昏厥中醒来后,简·爱变得坚强、勇敢了,埋藏在她内心里强烈的感情和愤怒爆发了。她的指责甚至吓坏了里德太太,简·爱在里德家的反抗是她迈向自己的独立、寻求自由的第一步。

英国文学18-19世纪浪漫主义

Part Five: Romanticism in England the Age of Poetry Teaching Arrangement: I. Historical Background II. Romanticism III. A. poets 1. Escapist romanticists / Lake Poets(湖畔派诗人) (William Wordsworth,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Robert Southey) 2. active romanticists /demonic group/Satanic school (撒旦派) (George Gordon Byron, Percy Bysshe Shelley, John Keats) B. essayists (Charles Lamb, William Hazlitt, Thomas De Quincey) C. novelist (Walter Scott) I.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Industrial Revolution —transformed Britain from agricultural to industrial country,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social life and the worsening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2) American revolution in 1775—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ritten by Thomas Jefferson in 1776, with it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rights; (3)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1789 —introduced the democratic ideals: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for everybody; (4)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in the British colonies; (5)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 of national education; (6)the Factory Acts《工厂法案》by which the employment of children under nine was forbidden by the law. (7) 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a collection of poem by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published in 1798, which marked the start of Romanticism as a literary trend. II. English Romanticism 1. definition—English Romanticism is generally said to have began in 1798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ordsworth & Coleridge‘s Lyrical Ballads and to have ended in 1832 with Sir Walter Scott’s death and the passage of the first Reform Bill《改革法案》in the Parliament. English Romanticism is a revolt of the English imagination against the neoclassical reas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1794 and the Engl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Romanticism. Romanticists show in their works their profoun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ir deep hatred for any political tyranny, economic exploitation and any form of oppression, feudal or bourgeois.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they revolt against reason, rules, regulation, objectivity, common senses, etc.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of feelings, intuition, freedom, nature, subjectivism, individuality, originality, imagination, etc. 2. The features of the Romantic writings: 1)?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bourgeois society. 2) Their writings filled with strong-willed heroes or even titanic images, formidable events and tragic situations, powerful conflicting passions and exotic pictures. 3) pay attention to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life of man. Most works are supernatural and full of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研究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是与绍兴文理学院的合作项目,200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成果,是一部旨在较全面、较系统地研究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著作。重点介绍了19世纪文坛以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为主要代表的一流女

作家,及玛丽雪莱、盖斯凯尔夫人等一大批女作家的作品。研究了女性作家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展示女性意识得以凸现并逐渐发展演进的过程。 书名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页数249页 开本16 品牌安徽文艺出版社 作者王琼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539648545 目录 1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2图书目录 1基本介绍 编辑 内容简介

《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是一部关于外国文学理论的专著,旨在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对于19世纪英国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研究》分为十章,以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繁荣为背景,侧重介绍了以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特、玛丽·雪莱、盖斯凯尔夫人等一大批女作家及其作品。作者论述全面,条理分明,观点鲜明,层次清晰,可以凸显19世纪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英国女性文学的创作趋向和规律。 作者简介 王琼,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领域为欧美文学和英国女性作家。主讲《外闺文学史》《欧美女性作家作品研究》等专业课程,参与编写《欧美现代文学史》等教材,主持了浙汀省两项省级课题,在一级刊物和多家核心刊物发表《论乔治·爱略特的心理分析艺术》《19世纪前英国女性创作述评》《从塞普蒂默斯透视伍尔夫》《论乔治·爱略特早期创作中的道德探索》《论杜拉斯创作中的重复叙述》等多篇论文。 2图书目录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在欧洲大陆是第一个将人物心理分析纳入到小说创作的先行者之一。我们在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和欣赏的时候,需要学习和探讨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对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的。 根据劳伦斯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正常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在最初都是建立在性冲动基础之上的。性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任何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对性的压抑都会有悖于个体自然的心理发展。过度的焦虑、抑郁会导致人性如火山般爆发。他的这一观点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剖析为什么有时读起来荒诞,甚至不合乎常人思想的逻辑。原因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可被预测的性的冲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伦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两个自我的组合。其中一个自我,我们姑且称为“潜意识自我”,它代表着个体内心深处真实的情绪和情感的流露,也可以说是感性的领悟。另一个自我,我们不妨叫它“社会的自我”,它则代表着个体对自我社会形象的维护,它更趋向于对理性的捍卫。这两个自我独立地存在于个体的心灵深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针锋相对,激烈地抗争。一方面,当潜意识的自我在经过一番较量,终于战胜社会的自我时,人物的心灵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健康的一面;另一方面,当社会的自我凌驾在潜意识自我之上时,个体则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意志薄弱、生命活力殆尽,以至最终沦落为精神上的木偶。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这两个自我的抗争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基于上述的理论和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劳伦斯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笔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笔墨不多,但细微传神,使人物心理刻画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对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小说背景气氛的铺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试以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一文为例,分析劳伦斯是如何运用人物心理刻画这一写作手法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的。该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梅宝和年轻乡村医生杰克间的故事。身为马贩子的女儿,梅宝的家境一度富足,但父亲去世后,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拿文学报》刊载了有关大革命的政治著作,《柏林月刊》征集对人权的争论文章。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他认为世界本身不像反映在人的头脑里那样。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在道德方面,康德认为只有自由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任何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

19世纪英国文学总结

19世纪末迎来英国戏剧的复兴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 《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 《莎乐美》(Salomé,1893年) 乔治·萧伯纳G 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 ?《圣女贞德》(Saint Joan) The Victorian Age—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Victorian literature: Novel became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the most vital and challenging expression of progressive thought. Writers like Charles Dickens, William Thackeray, George Eliot, Thomas Hardy showed their primary concern i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with sympathy for the poor and the unfortunate and became the major voice of the literary world by presenting a faithful picture of the horrible capitalist England. The big output by the Victorian poets, especially Alfred Tennys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time, and Robert Browning, the most original and experimental poet, paved the way for the 20th-century modern poetry, both in subject matters and technique. Dickens Points of view: He hates the social evils and intends social reform by exposing and critic izing in his works all the poverty, injustice, hypocrisy and corrup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England. He thinks that the state should intervene to control the rapacity of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 He wants improvement in the life of the poor, but is afraid of a real revolution. Dickens is a humanitarian who pours all his love and sympathy for those poor, weak, innocent, injured and neglected good people.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The greatest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Major Works There is abundant variety in Dickens’s invention of character and situation. Dickens has often been compared to Shakespeare for creative force and range of invention. 1836—1841, first period, Period of youthful optimist: fun, high spirit, naive optimism 1) Sketches by Boz (1836) ?博兹特写集?, the first book 2) The Pickwick Papers (1837) ?匹克威克外传? 3). Oliver Twist(1837-1838)?奥克佛·特维斯特?,《雾都孤儿》 4). Nichols Nickleby (1838-1839)?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5). The Old Curiosity Shop (1840-1841)?老古玩店? 6). Barnaby Rudge (1841) ?巴纳比·拉奇? 1842-1850, The second period-- Period of excitement, irritation and frustration: exposing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wealth and power, optimism turned into dissatisfaction and irritation 1) American Notes (1842) ?美国札记? 2) Martin Chuzzlewit (1843-1844)?马丁·朱述尔维特? 3) A Christmas Carol(1843)《圣诞颂歌》 4) The Chimes《教堂钟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