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平等权浅析

公民平等权浅析

公民平等权浅析
公民平等权浅析

我国城乡公民平等权浅析

摘要:城乡不平等是指我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不对等的待遇和权益。这种城乡不平等的现状具体表现为:城乡居民人格权的不平等;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以及经济文化权利的不平等。这种城乡不平等的成因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和具体制度的根源等。为此,要消除城乡的不平等就必须加强宪法对公民平等权的救济,改革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就业制度。

关键字:宪法平等权;城乡不平等;户籍制度

一、公民平等权概述

(一)平等权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与条件。1关于平等权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如有的学者认为:“公民的平等权是指所有公民根据法律规定,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承担同等的义务。”2也有学者认为:“平等权是指公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一切领域内依法享有同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不因任何外在差别而予以区别对待。”3还有学者认为:“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与原则。”4

这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平等权进行了概括总结,却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从权利主体来看,平等权的主体是公民;

第二,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来看,公民有权要求国家的平等保护,拒绝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而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公民的平等地位;

第三,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看,平等权不仅意味着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而且也意味着平等地履行义务。对于这两个方面,国家都同等地予以保障。因此,平等权的概念是多样化的,具有综合性,它反映着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二)宪法平等权

仅仅把平等权及其保护停留在道德宣示层面上的口号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1韩伯君:《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2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140

3肖秀梧:《中国宪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53

满足不了人们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和渴望。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种种权利,可以确切地说,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跟其他人同等的权利。平等权是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相对于执法和司法而言,它又是一项基本原则,是一项重要的价值准则。5当公民的平等权受到侵害时,如何通过宪法手段加以保护,是目前宪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亟需解决的问题。宪法平等权应当包括立法上的平等和法律实施上的平等。

(三)我国立法现状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遵循的一项宪法原则,同时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神圣权利,这项规定是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概括性规定。除此之外,宪法还特别就民族平等、男女平等以及某些权利的行使诸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第4条第1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第59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障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34条);”“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36条第2款)”等等。上述的这些具体性和概括性条款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宪法有关平等权规定的一个完整的规范系统。

尽管我国宪法对我国公民平等权做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很多不平等的现象,其中城乡不平等表现得尤为严重。我国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权利均未能得到平等保护。因此,我们必须在宪法的层面上对农民权利予以保护,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的各项平等权得以实现。

二、城乡不平等的表现

城乡不平等是指我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不对等的待遇和权益6

5韩伯君:《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一)人格权利不平等

人权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之一就是平等权。就当今社会而言,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是反映一国整体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现行户籍制度所确立的二元社会结构,造就了我国公民人格权利不平等的现实。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一个外国人难以理解而中国人却妇孺皆知的奇特制度,它不同于当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户籍制度7。首先,大多数国家的户籍制度仅仅表示其持有人的常住地址,其职能亦仅为统计人口的依据而已,而中国现行户籍虽然也有统计人口和维持社会治安之职能,但其最重要的职能却是证明其持有人的社会身份。其次,国外的户籍制度一般不影响公民的迁徙自由和居住自由,而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则是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尤其是向大城市迁移的基本手段。现行户籍制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划出了一道身份的鸿沟,即划分了两个不同地位、不同利益和不同待遇的社会阶层。8

在今天的城市里,几乎所有脏、累、差的工作都成为农民的“专利”。在某种意义上,农民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称呼,专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应该和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人一样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而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却把整个公民划分为农村人口和非农村人口两大阵营,农民不再只是一种职业称呼,更是一种不可轻易变更且世代承袭的身份。许多令外国人难以理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比如“农民工”、“农民企业家”、“外来妹”“、暂住证”,等等,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不言自明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工这一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群体,他们本来也是农民,他们可能今天在城里打工,明天就又回到农村种地去了。民工问题又有别于一般的农民问题。首先,民工在城市里所以被歧视,不仅因为你是农民,还因为你是外地人,民工是作为农民和外地人的双重身份被歧视的;其次,农民虽被歧视,但是农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相对剥夺的感觉不至于很强烈,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权利和地位的反差太大,相对被剥夺的感觉更加深刻。民工作为一种边缘性群体,在健康、医疗、教育和信贷条件方面处于极大的劣势,无法完全参与到与城市居民的竞争中去,他们的潜力得不到挖掘,他们的斗志和热情得不到激励和发动,长期处于事实上极端不平等地位,积贫积愚,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

7余德鹏:《现行户籍制度与城乡平等化进程》,学习与探索,1995(1)

有什么规则、价值和秩序,在我国当前,的确存在着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如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最终会成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隐患,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9

(二)政治权利不平等

我国城乡在政治权利上的不平等主要体现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不平等。狭义上的选举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一项政治权利,是实现其他政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行使自身权力的最主要的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然而,对广大农民来说,我国《选举法》在前后历经了四次修正后,作如下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4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农村与城市每人代表所代表的人数改为4:1。以上规定表明,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农民和城市居民并不平等,四个农村选民才相当于一个城市选民。选举权的平等首先表现在:每个人在选举中享有一个投票权;每个投票权具有同等的价值;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不应成为区别对待的标准;法律要尽可能排斥因户籍、居住区域、身份、财产等因素导致的选票价值的不平等。而农村代表与城市代表划分的依据正是由户籍所确认的“农民”身份,很显然,这并非合理的差别。

(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不平等

1、受教育权不平等

在受教育权方面,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宪法权利。教育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目标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教育要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等。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教育法》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

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平等包含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两个方面。在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尚存在许多缺失,教育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这种不平等的状况更多的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明显差异。农村很多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在家,高等教育的高收费使众多农村考生望而却步。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失衡,已经影响了教育平等权的实现,使教育公平无法很好地得到实现。“教育不管怎么改革,如果穷人的孩子上不了学,这个改革绝对是错的!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不能让穷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政府必须做到的。”湖北省副省长周坚卫在全省农村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令人震撼,刺中了一些地方义务教育的软肋,也反映了现今社会上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此言既出,各方舆论旋即好评如潮。“教育”在今天注定会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字眼:这几乎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途径。因此,现阶段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如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使农村和城市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使广大农民切实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10

2、就业不平等

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表现得最为严重的就业歧视即表现在城乡劳动力就业上。固定的户籍制度从制度上支持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增加了流动就业迁移成本和流动成本,限制了劳动者在平等基础上自主择业的权利。进城务工的农民,普遍被视为“二等公民”,面临着就业受歧视、工资被拖欠、福利没保障、进城定居落户难、子女上学收费高等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政治上,农民工很少有培训、升迁的机会,决定重大事项的职工大会,通常是无权参加的,不能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表现在经济上,农民工与正式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同工不能同时,同工不能同权。农民工一般不享受每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8小时工作制等权利,还常常要加班加点。表现在社会生活上,农民工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很难享受城市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多种社会福利,甚至工伤致残,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抚恤。

3、社会保障不平等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人为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不正常的格局。从1997年开始建立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保险,还有1999年底在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都限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地区,农村并不涵盖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农村居民不仅因为缺少社会保障制度而不能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即使他迁移到城市并顺利就业,农村居民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同样不能享受城市职工(居民)普遍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基本上是农民自我保障为主,昂贵的医疗费用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政府分配给公共卫生的财力中,财政资源又主要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城乡之间在医疗保障上存在巨大差异。此外,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城市居民大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比较全面的医疗、住房、最低生活补助以及退休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待遇,而这些在农村中基本都是缺失的。这种以城市人口享有社会保障为主的制度安排,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并非平等。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

4、其他公共品提供不平等

公共品特别是基本公共品(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清洁饮用水、公共设施等)是城乡公民生产、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其居住地、种族、性别、职业、初始禀赋等有什么不同,都应有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品的消费权。但多年以来,为了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政府一直在实行一种非均衡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即城市的公共品由国家负担,而农村公共品的短缺却主要由农民自己负担。由此造成农村公共品长期缺位严重。虽然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口号下,政府深入推行农村减税政策,但事实证明农村公共品不足问题依旧明显。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牺牲农民应具有的平等权,使农村公共品长期严重处于缺失状态。可以说,与制度相伴而生的公共品对于制度外成员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歧视性,农村居民无论身居何处,基本上被排除在公共品享受行列之外。而且,新兴、现代公共品发展慢,尤其是城市型现代生活设施(如供气、供热、供水设施等)发展几乎尚未起步。目前农村公共品存在着总量短缺、质量不高、供给不顺的畸形状态,这损害了农民应具有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剥夺了农民的机会资源。11 5、其他方面

除了以上城乡不平等现状以外,在城市建设用地问题上,金融政策,农民负11孙君芳:《农村公共品缺位思考——基于契约关系下公民平等权的分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

担维权渠道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使城乡处于严重不平等状态。三、城乡不平等的原因

(一)户籍制度是根源

我国城乡不平等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而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我们的许多制度都具有城市偏向特征,城乡平等缺乏制度根基,不平等也就再所难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不平等的根源。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12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严格地限制了农民进城。在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户籍制度下,居民户口被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由此派生出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同时子女户口随母亲。这样,城市居民的子女生下来就是城市户口,而农民的子女与生俱来就是农村户口,并代代相传。国家对城市户口设置了既严又高的进入门槛,使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除非达到要求的苛刻条件,否则就别想进入城市。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居民的粮油配给制和住房的福利性分配,实际上就切断了农民进城的道路。这既损害了农民自由迁徙和选择住所的公民权,又在客观上遏制了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城市虽然对进城条件有所放宽,但二元户籍制度的藩篱并没有真正被打破。

(二)城市化的误区

我国之所以在长时期内限制农民进入城市,损害了农民自由迁徙和选择住所的公民权,与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化问题上存在的误区有很大关系。13一是城市化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没有真正作为发展战略提出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的。而我国的城市化也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提上日程。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对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认识不到位,因而没有及时地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把城市化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提出来,相反还采取了种种限制城市发展的措施。直到世纪之交,城市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才真正提了出来,城市化问题也才真正引起社会的关注。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的滞后,不仅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而且也是长期限制农民进入城市的原因之一。

12付钦太:《我国城乡不平等问题探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9):36

二是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片面地认为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因而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形成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的格局。对城市而言,这就造成了城市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压力大,城市人有的尚且找不到工作,农民进城找工作就更难了,别说不让农民进城,即使进了城也找不到工作,这也是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限制农民进城的原因之一。

三是认为农民进城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过去,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耕作主要靠人力劳动,农业生产离不开大量的劳动力,这是事实。但我们却过分地强调了这一点,而忽视了八亿农民搞饭吃的大量农村隐形失业问题。因而,为了保证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供给,不是从体制、科技进步和财力物力投入等方面找出路,而是搞“人海战术”,把农民死死地固定在土地上。

(三) 社会历史原因

新中国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工业化初期,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业上和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在生活、医疗保障、公共品提供和福利待遇上向城市居民倾斜,对于这样的发展思路或发展战略而言,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正确的。可是,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国家财力的大幅度提高,这种重城轻乡的发展思路就逐渐失去了它的合理性。旧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工业发展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就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但是,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即使到1970年时,我国工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尚不到800亿元,工业本身能够用于工业化的资金非常有限。就银行信贷资金而言,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很低,存款很少,因而银行可用于贷款的信贷资金规模不大。在利用外资较少或缺失、工商业积累不足以及银行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获取积累基金用以推进工业化就成了政府的无奈选择。1978年以前,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民手中取走的收入就达6000多亿元,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14

四、改革城乡不平等状况的措施

(一)宪法救济

1、完善平等保护请求权

平等保护保护请求权属于公法上的请求权范畴,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与国家赔偿请求权,即是对公民公法上请求权的确认。平等保护请求权是对平等权利进行实体救济的前提,它又是一种主观公权利,公民积极要求国家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不受不公平待遇或者纠正歧视行为。15“只肯认公民有获得实体法上平等保护的权利,平等仍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平等保护请求权才真正能启动平等保护的权利救济程序,实现公民权利获得平等保护的目的。”16因此,只有在理论与实践中首先确认公民具有平等保护请求权,才能谈到如何保护的问题。

虽然我国尚无宪法诉讼制度,但在目前的法制体制之内已经出现平等保护请求权的制度载体,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完善立法机关的违宪审查制度与行政诉讼制度,保护公民的平等保护请求权。

2、建立宪法监督体制

建立相对独立的宪法监督体制,建立宪法法院,实行宪法诉讼制度。“宪法监督体制,是宪法监督制度的具体存在形态,也就是宪法监督制度现实运转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17宪法诉讼制度被认为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我国建立宪法法院,实行宪法诉讼制度,理应成为我国构建公民平等权保护制度的远大目标。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的关键是宪法监督机关的设置问题,宪法监督机关设置不当毫无疑问是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不能有效运转的症结所在。宪法赋予公民的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各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财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平等权利,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权利。只要是宪法所保障的平等权受到了直接侵犯时,公民就可以向宪法法院提起控诉。

(二)制度救济

1、改革户籍制度

根据以上分析,当前我国必须实行由计划经济模式的户籍制度向市场经济模15韩伯君:《浅析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宪法保护》,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

16李树忠,侯晓光:《平等保护请求权研究》,《政法论坛》2004(4):36

式的户籍制度的转变,建立起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法治化国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18。笔者认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淡化户口性质,实行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如上所述,现行户籍制度是计划思维的产物,是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于人口管理和城乡关系领域的结果。目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解体,国内统一市场已经形成。在许多方面,不同性质户口的意义已经不大。但是,作为计划经济的尾巴,现行户籍制度在很多方面仍然在发挥作用,不但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也不利于我们积极应对全球化趋势。因此,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发挥户籍制度本身功能的需求。在新型的户籍制度中,应该取消城镇户口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特权,给全体社会成员一个公平的机会。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划分,只意味着居住地点的不同,并不包含限制农村户口向城镇迁移的意思,也不意味着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一定终身,并承袭于子孙。

第二,剥离附加功能,实现户籍职能的单纯化。我国的户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与太多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异化为利益分配的工具。不同性质的户口的身份差别,不仅仅表现在是否从事农业生面,而且表现在上学、就业、婚姻、参军、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赋予户口多种多样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其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凡事以户口论,人分三六九等,甚至形成户口歧视。这种身份户籍制度严重制约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法治所要求的平等、自由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公民身份证明的需求,对人口信息准确性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功能,恢复户籍制度的基本职能,即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信息,势在必行。

第三,取消迁移限制,实现人口流动自由化。迁徙自由是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宪法并没有保障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款,但在我国宪法的发展史上曾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迁徙自由,如1949年第1次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但在1975年以后通过的宪法以及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取消了这一条款。目前,我国加入了“国际人权两公约”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此公约规定“:凡未经现行立法或者其他措施予以规定者,本公约每一缔约国承担按照其宪法程序和本公约规定的采取必要步骤,以公约为实施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所需的立法和其他措施。”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潮流,而人员的流通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备条件。然而,现行户籍制度却严格限制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从1958年实施至今的《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的迁徙自由予以极为严格的限制,这一规定妨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通,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且与我国公民的基本人权保障相冲突。不论是从“公约必须遵守”的原则出发,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都应当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确保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2、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减轻农民负担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一是政府应切实担负起提供农村公共品的职责。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但折射出城乡不平等,而且也影响了一些相关的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村电网、有线电视、自来水、农村道路等方面。19农村基础设施是公共品,无疑需要政府投入。要将城市供水、供电、电信、道路建设、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事务职能延伸到农村,以体现城乡平等,减轻农民负担。在具体操作上应变以农民投入为主为政府投入为主。二是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减轻农民负担,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税费改革要切实体现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可以考虑在现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农民税负,杜绝向农民乱收费。四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应当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范围,改革现行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体制,在确定义务教育为国家责任的同时,要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定比例,关键是要确定中央政府应作为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鉴于目前绝大部分县乡财政入不敷出的现状,义务教育经费应主要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承担,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由当地农民办,城市义

务教育由国家办的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体制问题,以便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提供平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同时,还要切实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经济落后地区县乡干部(包括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弱化向农民伸手索取的动机。五是政府应对“两工”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考虑予以取消。农民向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提供的劳务,政府应支付适当的劳务报酬。

3、完善就业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要完善就业登记制度。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与招用城镇劳动力统一流程、统一方式、统一保障。要把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登记作为农村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来抓。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身体健康、没有非农就业岗位、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劳动收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统一的失业登记,发给与城镇失业者相同的失业证。将农村失业统计与城镇失业登记合并,设立社会失业率,用城乡统一的统计制度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着力把城市劳动就业保障机构的功能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建立联网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体系,使用人单位招用工和劳动者求职能够得到就地就近的服务。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体系,建立劳动力需求预测制度,对城镇需缺的就业岗位进行统计和预测,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入,减少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盲目性。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法律服务体系,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各有关方面共同要负起的责任。要保障落实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工会法》赋予的权利,把他们及时组织到工会中去,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2012年北京大学885法学综合(宪法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2年北京大学885法学综合(宪法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85法学综合 宪法部分 1.论述中国宪法上平等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12分)2.简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原则。(8分)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85法学综合 宪法部分 1.论述中国宪法上平等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12分)

答:(1)平等权的含义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应包括如下含义: ①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等因素,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国家对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平等地予以保护,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③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无论什么人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2)我国宪法上平等权在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地位 ①平等权是一项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不可或缺的权利。 ②平等权是一种保障性权利,对于其他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保障作用,因而平等权在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处于更为根本的地位。

③平等权的实现是其他基本权利实现的前提。 ④平等权与其他基本权利结合构成对于公民的维护。平等权本身只是强调一种形式或实质上的平等对待,只有与其他权利如人格尊严、言论自由、选举权等良好的结合,才能更好的保护公民。 (3)我国宪法上平等权的特点 ①平等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它意味着全体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 ②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义务。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保护,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国家既不能剥夺公民的平等权,也不能允许其他组织和个人侵害公民的平等权。 ③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国家平等地保护公民的法定权利,平等地要求公民履行法定义务。即平等与特权不能并存,同时不允许歧视现象存在。 ④平等权是贯穿于公民其他权利中的一项权利。它通过其他权利,如男女平等、种族平等或政治权利平等、经济权利平等的具体化而实现。 ⑤平等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的平等权是宪法的基本要求。 2.简述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原则。(8分)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 宪论法平︼等 宪权 法的 保 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逐渐意识到平等权的重要性。由此,文章将对平等权进行了概念界定 ,及解析平等权的形态表现形式。通过对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根源分析 ,并谈谈 我国将如何完善相关法规条文,让公民的平等权得到宪法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表现宪法保护及其完善 一、平等权 (一)、概念 根据我国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平等权首先是指凡是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等有何差别,也不论其出身、政治历史、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平等权对于公民来说,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对于国家机关来说,既要平等地保护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也要平等地保障公民平等的依法履行义务,不得有任何歧视和差别对待。由此看见,平等权既是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一项权利原则。还必须指出一点的是,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来说,它不同于其他基本内容,并没有自身的具体内容,它要通过其他权利的内容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等权更体现了一种价值倾向、价值追求。也有的学者认为,平等权是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和手段。平等权作为基本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环境。 (二)、形态表现形式 平等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

首先,形式上的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在各种社会生活和活动中,每个公民的起点或者说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其次,结果上的平等也称之为绝对平等,是指无论公民的能力大小如何,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怎样,他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利或待遇都是一样的,即结果是相同的。接着,实质上的平等又称合理的差别待遇,是指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依据每个人的不同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作为各个人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障。 实质平等从两个方面对形式平等进行修正,一方面是限制强者的自由,另一方面是保障社会弱者生活和劳动的机会。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实现同一个目的,缩小以至消除形式平等下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此,实质上的平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前所述,形式上的平等旨在反对“不合理的差别”,而实质上的平等则必须承认“合理的差别”,也就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正的平等。然而,由于“合理”与否的判断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因而无法确定一个非常精确的标准,所以关于“合理的依据”与“合理的程度”的考量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颇为费解的技术难题,也就导致了对一些“部门规章”、“红头文件”、“标准”等设置的“差别”是否“合理”的追问。 二、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身份的不平等 身份是自然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人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身份,但问题不在于人有身份差异,而在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为维护某种利益而对公民的身份予以人为划分,依其不同而对地位、权利、义务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是一种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差别待遇的“制度性安排”。在当代中国,等级化的身份差异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如城镇居民与农民、公务员与工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等身份之别,就意味着彼此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待遇的高低不同,以及权利和利益的大小不同。由于身份的不同,进而又导致受保障权的双重标准。比如,城镇居民大多享受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救济,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的农民却没有这些待遇,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却非常少,农民要集资办学。尤其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缺乏相应的保障,致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人权与公民权

人权与公民权两个概念涵义相近,多数场合下可以互相替代。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对照、比较,发现人权与公民权的内容大体一致、基本相同。例如,1791年《法国宪法》中的13项公民权利,除平等纳税、请愿权和弃儿残废人获得公共救助权3项权利外,其余10项权利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均有反映。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共设38项公民权,其中26项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相同。1936年《苏联宪法》中的12项公民权利,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全部都有体现。又如,《世界人权宣言》中罗列的权利共52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罗列的权利共78项,内容完全相同的有34项,还有一些内容是相近的,其余为随着形势发展新增内容或是对原有内容的细化。 “人权”、“公民权”都是外来词,在外文中都是以不同的词汇表示的:英语human right, civil rights; 法语droits de l’homme, droits civiques; 西班牙语derechos humanos, derechos civiles; 德语Menschenrecht, Bügerrecht。《辞海》给这两个词分别定义为:人权是“人们应当平等地享有的权利”。公民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其中,由宪法规定的称为公民基本权利。”显而易见,不论中文、外文,人权与公民权又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权与公民权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不完全相同。狭义的公民权仅限于有本国国籍的公民;而人权的人指的是自然人,除本国公民外,还包括在本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此其一。其二,公民权的主体是单个人,而人权的主体既包括单个人,也包括集体、群体如民族、国家、妇女、儿童等。 2、适用范围不同。在一个特定国家里,只有本国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在该国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没有公民权。例如各国宪法中规定,选举权、被选举权、直接或派代表参与国家管理权、政治地位平等权、平等担任公职权、全民公决权、自由回国权、担任总统和国会议员的资格等均属于本国公民专有权利,非本国公民不能享有。而各种人权则适用于一国领域内的所有人,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 3、属性不同。公民权仅有法律属性;而人权除了法律属性外,还有道德属性和政治属性。从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的角度看,人权属于道德范畴即应有权利。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人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给人权涂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因而人权具有了政治属性。 4、表达方式的差异。公民权,一般各国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而人权,有的国家在宪法中有规定,有的国家并未在宪法中规定(目前将人权写入宪法的国家近40个)。当然,宪法中未规定人权的国家不等于没有人权,因为国际法也是人权法的重要渊源,凡是加入人权公约的国家都必须尊重和保障相关人权。 5、实施和监督机制的差异。公民权的实现靠国内法保障,有执法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人权的实现除了国内法和国内机关的保障外,还有国际法和国际人权组织的监督。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保障机制就包括报告制度、国家间指控制度和个人申诉制度。 人权与公民权之异同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目录 论文提纲 (1)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2) 正文 (2)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2)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3) 三、如何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参考文献 (6)

论文写作提纲 论点的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阐述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其次,根据《民法通则》分析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口号的提出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 1、法律人格的平等 2、法律权利的平等 3、法律义务的平等 4、法律对待的平等 (三)坚持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意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状 1、从法制建设的发展史,看我国由“人治”走向法治。 2、用事实说明建立法治社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几点建议 怎样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首先抓好三个环节 摘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原则。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之时至,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法律人格,权利,义务,对待的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实状况 法律虽然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着“形式平等”和“事实平等”。 三、贯彻执行法律平等原则的建设 关注弱势群体和外资,民营,个体等。 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对执法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抓好法律制定,内容,实施的平等。 关键词:公民、法律、平等 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原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中国当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驱法理理念。尽管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包括我国的宪法,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仍然使我们对这一原则在生活中的适用产生困惑。那么,如何做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看法。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民和公民的属性。本人认为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的两个概念,但它在本质和概念上是有区别的。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显然,从法律的角度看,在一个国家生活的自然人,不等于就是该国公民;“自然人”的范围,大于“公民”的范围。 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和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还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的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因此,我们说的“人人平等”是一种能力上的平等,行为能力上是不平等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意义 1954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庄严地写进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文革期间,

从宪法平等权看纠偏行动

从宪法平等看纠偏行动 -------以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为例 摘要: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标准的依据,是宪法第4条第1款规定 的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项权利的具体应用,照顾录取是实施宪法有关各民族一律平等规定的必要措施,这种纠偏行动一方面要求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平等原则,既要求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必要的倾斜、照顾,以符合实质平等的要求,也要求照顾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应当在宪法平等原则的限度之内。本文就以少数民族高考优惠为例谈谈纠偏行动。 关键词:纠偏行动优惠政策宪法平等 一、引言 2009年重庆市文科高考状元民族成分造假风波除了暴露出考生民族成分认定中间存在的制度漏洞外,事件引发的关于应否在高考院校录取中以加/降分投档或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形式照顾少数民族考生的争议亦成为激辩但又未能得到充分回应的公共话题。 去掉围绕该话题所有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表达,对少数民族优待和照顾的非议,联想到人类文明世上曾经存在过基于血统、种族等决定资源配置的否定性先例,我国当下对少数民族的优待是否冲撞宪法平等,显然属于必须直面的问题,长久以来,学界对此论战不休,形成“歧视论”和“平等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前者视照顾政策为特权,认为对于享受同样教育资源的考生,如果单独对少数民族施以照顾,将会造成对汉族考生的不公平。后者则强调少数民族在人口、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构成国家权力干预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向少数民族倾斜的道义基础,因而认为这种对少数民族考生开放的优惠政策属于合理公平的纠偏行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移民地区对于移民的吸引力主要在于高校对这类地区考生的优惠录取政策,“高考移民”喧宾夺主,抢占了当地考生的名额,反而是自己成为了纠偏行动的主要受益者,从而扭曲了高等教育纠偏政策的初衷。所以,对于纠偏行动的平等性的讨论和研究是必要的。 二、纠偏行动的概念 所谓“纠偏行动”(affirmative action),也称为肯定性行动,是指政府为了纠正少数民族或妇女在历史上遭受不公平待遇而身处劣势的状况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早在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在优惠少数种族的行政命令中就用了这个词,以后一直为这类联邦或各州政策所沿用。如果说歧视一般涉及政治上的强势团体对弱势团体在法律上采取的不利行动,那么纠偏行动则是出于对历史的反省而对弱势团体所作出的主动让步。但和歧视一样,纠偏行动也涉及针对种族、性

论我国公民的就业平等权

人权法论文 题目论我国公民的就业平等权 姓名任红霞 所在学院法学院 专业班级 2009 级 2 班 学号 00906033 指导教师程建 日期2010 年 1 月 5 日 得分 论我国公民的就业平等权 【内容摘要】人权理论中最主要的观念就是平等权观念,就业平等权作为平等权的最基本内容也是人权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相关立法中都有保护公民

就业平等权的规定,但是由于立法不健全等原因,实践中的就业歧视问题屡禁不止。本文由平等就业权及其重要性引出就业歧视问题,并对我国如何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出部分建议。 【关键词】人权平等权就业平等权就业歧视 一、就业平等权的基本理论 (一)平等权 平等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又是一个基本原则,而且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平等权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人的合法利益一律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二)就业平等权 就业平等权是指公民不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财产状况等等,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除能力、技术等限制外,不得有其他限制,对具有相同条件的公民,不得做出不同的待遇,包括区别对待、排斥和优先对待。 就业平等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资格的平等。只要是中国公民,就业资格人人平等,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而受到歧视。二是就业能力衡量尺度的平等。在劳动资源严重地供大于求、就业机会相对不足的就业环境中,平等就业还意味着公民在就业过程中均享有平等竞争的权利,即社会对公民的劳动行为能力要以同一尺度和标准衡量,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吸收劳动力就业。 (三)保护公民就业平等权的意义 1、保护公民就业平等权是尊重人权的体现 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全世界都在呼吁保障人权,人权在我国也日益受到重视,提倡要尊重人权。就业平等权作为平等权中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人权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公民就业平等权体现了对人权的保障,符合我国的人权理念。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 ——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一,Romer v. Evans案概说 (1)案情简介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多数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在其宪法中加入一个称为Amendment 2的条款。Amendment 2的内容,除了否决科罗拉多州先前所通过的禁止任何针对“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或者上述行为、习性、或者关系予以歧视”的州或地方法规之外,并且禁止该州“各级地方政府的所有立法、行政行为或司法部门,针对上述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做出特殊的保护措施”。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反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对Amendment 2的合宪性提出质疑,要求禁止其实行,并且宣告其无效。该州地方初审法院准许该要求,做出初审判决,禁止Amendment 2的实施。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肯定了初审判决结果,认为Amendment 2应受到严格审查(strict scrutiny),因为它“针对某一可以确定的群体,进行某种程度的隔绝(fencing out),并且侵犯这一特定群体平等参与政治程序的权利,而该权利受到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条款中的平等权的保障”。 在发回地方法院重审后,被告即州政府提出六个其认为“实质重大”或者“实质上非常重要”的州利益(compelling state interests),说明何以通过Amendment 2的理由,但该法院认定其中只有两个理由是属于实质重大的州利益。即使如此,法院仍然认为该州对于其所采取的达成该立法目的管制手段,并未针对该管制目的作严密关联的设计(narrowly tailored),也就是说,该州所采取的管制目的与管制手段并不相当。因此,该法院判定Amendment 2不应该付诸实行。本案经过上诉之后,科罗拉多最高法院虽重新审查下级法院的判决,但仍维持相同的见解,认定Amendment 2这一立法措施并未经过严密设计,以符合任何实质重大的州利益。但是,法院并未赞同反对者提出的即使Amendment 2受到“合理基础”审查标准(rational-basis test)审查同样应宣告其无效。随后,这一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于是有了Romer v. Evans判决的出现。 (2)判决结果 在Romer v. Evans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后以六比三的判决比数,维持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认定Amendment 2违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认定Amendment 2违宪的判决,却是基于和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不同的判决理由。判决的多数意见由大法官Kennedy 执笔。在这一多数意见中,Kennedy大法官驳斥了科罗拉多州州政府所提出的Amendment 2仅仅使“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处于和一般人相同的地位”,并且只是要求政府任何措施“不应给予同性恋者任何特别权利”而已的主张。相反的,Kennedy大法官认为:Amendment 2事实上是将同性恋者这一群体独立出来,赋予其比一般人更为恶劣的待遇,迫使同性恋者无论在私人领域或者政府领域中所进行的各种事务交往和关系中,成为一个孤立的阶级或群体。换言之,由于Amendment 2事实上是以单独针对同性恋者的方式,施以特别不利负担(special disability)。因此,同性恋者是被剥夺了和其他人一样,在毫无限制的情况下获得其他人可以享有或寻求的保障的权利。 基于这一对Amendment 2的认识,Kennedy法官主张:在联邦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保障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下,Amendment 2甚至根本无法通过法院传统上所使用的“合理基础”这一审查标准。Kennedy法官认为,由于Amendment 2的目的在于让一个特殊群体(同性恋者)完全被排除在寻求法律特殊保护的可能性之外,这一立法措施使得该特定群体由于整体处于广泛而丝毫不区分当中而导致个别情形的全面不利状况,其本质上即属违背平等保障的措施。Kennedy大法官指出:在这种典型的平等权保障案件类型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常要求特定立法措施在其所采取的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和其所欲达成的目标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存在。就这一要求而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兴起于启蒙时代,于二战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平等权的理论根源于人权的普遍性,其实质在于反对歧视,是国家权力正当化的基础。国家对公民进行区别对待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且采用一定的审查标准。平等权不仅是理论上的权利,也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应当制定保障公民平等权的宪法性法律——《反歧视法》,以保障公民宪法平等权的实现。 平等本来是一个十分朴素的观念。在近代以来,平等一直是激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和争取自由权利的口号,法国思想家菲·邦纳罗蒂甚至喊出了“为平等而密谋”的口号。近代国家的宪法都确立了平等这一法治的最基本原则,平等成为现代法律的特征之一,如果法律不能做到起码的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就绝对不是公正的法律。平等的原则被载入宪法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需要重新提出来讨论呢?因为平等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宪法权利,更重要的是,平等权在当今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维护公民平等权利的活动有增多的趋势,也出现了与平等权有关的诉讼。因此,宪法平等权究竟具有什么内涵,宪法如何保护平等权,就值得我们深思。 一、平等价值的思想渊源

平等的价值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的哲学就存在着平等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阐明了平等的思想。他提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他把正义分为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其中个别正义又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础 平等是指在利益方面或无利益方面都没有差别,但并非绝对平等,而是禁止根据通常认为不合理的理由而进行区别对待。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平等亦即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没有差别。并非绝对平等,其实质在于人人受法律的平等保护,禁止歧视——即在法律上不合理的区别对待。这里的法律包括所有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也包括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宪法平等权的内涵 (一)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公元1789年8月26日 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制宪国民会议通过 组成国民会议的法兰西人民的代表们,相信对于人权的无知、忽视与轻蔑乃是公共灾祸与政府腐化的唯一原因,乃决定在一个庄严的宣言里面阐明人类自然的、不可让渡的与神圣的权利,以便这个永远呈现于社会所有成员之前的宣言,能不断地向他们提醒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以便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行动,因能随时与所有政治制度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更加受到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根据简单的而无可争辩的原则提出的各项要求,能恒久地导向宪法的维护并有助于人类全体的幸福。因此,国民会议在上帝之前及其庇护下,承认并且宣布如下的人权与公民权: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类是与生俱来而且始终是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的差异只能基于共同的福祉而存在。 第二条 一切政治结社的目的都在于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任何个人皆不得行使国民所未明白授与的权力。 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每一个人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相同的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只能以法律决定 之。 第五条 法律仅能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强制去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 法律是普遍意志的表达。每一个公民皆有权个别地或透过他们的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订。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的眼 里一律平等的所有公民,除了他们的德行和才能上的区别之外,皆能按照他们的 能力,平等地取得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与职务的资格。 第七条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程序,任何人均不受控告、逮捕与拘留。所有请求发布、传送、执行或使人执行任何专断的命令者,皆应受到 惩罚。但任何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逮捕的公民则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即属犯法。第八条 法律只应规定确实和明显必要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通过并且公布的法律而合法地受到科处,任何人均不应遭受刑罚。 第九条 所有人直到被宣告有罪之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而即使逮捕被判定为必要的,一切为羁押人犯身体而不必要的严酷手段,都应当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第十条 任何人不应为其意见、甚至其宗教观点而遭到干涉,只要他们的表达没有扰乱到以法律所建立起来的公共秩序。 第十一条 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乃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地从事言论、著作与出版,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仍应就于此项自由的滥 用负担责任。 第十二条 人权与公民权的保障需要公共的武装力量。这个力量因此是为了全体的福祉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 第十三条 为了公共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普遍的赋税是不可或缺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平等地分摊。 第十四条 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决定公共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知

试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平等权保护的完善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武汉大学 宪法课程论文 试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平等权保护的完 善 学生姓名:梁韵菁 学生学号:2010020046 指导教师姓名:祝捷 二○一一年三月

摘要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在中国如何实现平等权的宪法保护。平等权是指公民为实现自身的平等,使自己与其它人在相等条件下能够享受同等待遇而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一种请求权。平等权是一项概括性权利。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允许合理差别。现实中,我国还存在着在立法以及法律适用和其他领域侵犯公民平等权的问题。对此,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对公民平等权提供更有效的救济。 关键词:宪法;平等权;保护

Abstract The obj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how to realize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equality rights in China. Equality means for realizing their own citizens equality,make yourself with other people in equal conditions can enjoy equal treatment and requires countries to equal protection of a claim. Equality is a general right. Equality is the principle,it is right. Equality,equality allows reasonable with relative difference. In reality,our country still exist in legislation and legal application,and other areas of the infringement of citizens' equality question,therefore,we should th1t solutions,actively seek to citizens equal right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relief. Key words:Constitutional; Equality rights; Protection

浅论平等权下的违宪案例分析

浅论平等权下的违宪案例分析 -----以“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为例摘要:平等权说的是人对一切正当权利的享受是必须平等的,考虑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区别或差异,并研究这种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平等的两种形式: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在宪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法律适用平等与立法平等要相结合。平等权在过去几千年的斗争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旧观念里,人们总是认为各种法律法规都是宪法的细化的组成,只要保证了这些具体法规的落实和合法性就是保障了宪法。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宪法是主要是保障和监督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不和宪法冲突而进行审查。本文主要案例的形式分析在现实中违宪的表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平等权;形式平等;实质平等;; 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四部宪法中,一九五四年《宪法》就平等权作出了规定,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的《宪法》因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取消了对平等权的一般性规定。现行的1982年《宪法》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平等权的一般规则,为公民从宪法层面提供了享有平等权的保障。除此之外,这部宪法还对民族问题、选举权的、教育问题以及劳动就业等做出规范,有对平等权的正面规定,也有反特权、反歧视的侧面规定。可平等究竟是个什么?如何实现平等是一个让各国人民都头疼的问题,平等是就如魔术一般看着简单,但又变幻无常难以捉摸。 一、平等的来源和提出 平等是人类最古老的生活状态和认知,人们认为在远古的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人们只有在不平等的生存环境中深受其压迫和摧残以后,人们就把追求平等权利、平等生活视为最高的理想目标。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平等和秩序需求在现实中有了交锋,平等的观念逐步演化成为法的内在价值。 (一)、西方的平等思想及平等权的来源 西方的平等思想要追溯回到人类文明发源地古希腊时期,那时候的海洋文明使得人民对于平等自由早早就有了探索,西方先哲们从自然法意义上就开始传播平等、自由、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后经过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发展,人们对平等的价值观念变得更为清晰、更为渴望。在他们看来,一切的其他权利都来源于平等权。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从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和

超星尔雅大学生公民权与人权教育参考答案

1 公民在英语中最早的意义是()。 A、市政团体的成员资格 B、贵族 C、城市 D、自由城市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 A、父母是公民的人 B、工匠 C、奴隶 D、佣兵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3 ()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

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B、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4 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胜雅律认为,世界人权的发展以()的发表为标志。 A、《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B、《国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C、《世界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宪章》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2

启蒙思想家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 A、上帝 B、所有人的权利 C、自然 D、血统 我的答案:B 得分: 20.0分 3 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人民是什么样的人?() A、全体国民 B、有身份的人 C、有财产的人 D、有发言权的人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4 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根据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康德认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使公民权利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1 《美国的民主》是()的着作。 A、托克维尔 B、胜雅律 C、马歇尔 D、杜波依斯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2 马歇尔认为西方公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 A、公民权利发展阶段 B、私有权利发展阶段 C、政治权利发展阶段 D、社会权利发展阶段

论我国公民就业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论我国公民平等就业权的宪法保护 引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则分别规定了对女性、残疾人平等就业的保障。这些规定都是平等就业权的宪法和法律依据。 一、平等权的基本原理 平等权之于人权,是基石;而就业之于民生,亦是基石。那么就业平等权便成为公民兼具政治性与社会性的重要权利之一。但是我国对就业平等权的保护不仅受就业歧视这一尚未有明晰规制的现象的困扰,还受到宪法司法救济不健全的制度阻碍。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一般来说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保障人权和公民的权利;二是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而规范国家权力的根本目的还是落脚于保障公民的权利。由此可见,对公民权利给予充分的宪法保障是十分基本和必要的。(引:南京师范大学·李燕《论我国公民就业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一)平等权的具体含义 就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而言。平等权并不只是指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严格地说,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权利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二是义务平等,即所有的公民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是法律适用平等,即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民,在保护或惩罚上一视同仁,不可因人而异;四是法律界限平等,即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没有超出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四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统一构成了法律上的平等权。其次,平等权表达的是一种原则和信念。它否定那种强调有差别的个人,且把社会等级的存在视为社会正义的基础,依据各个人的身份或社会地位有差别地分配权利义务,对多数人的自由严加限制而对少数人的自由加以特殊保护的社会现象和制度。与公民的其他权利相比较,平等权的特殊性在于,它所强调的一视同仁对待的原则渗透在个体、群体彼此之间,或公民与他人相联系的各种法律权利的享有中。中国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继承法中关于继承权男女平等的规定,刑法中有关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条款,以及对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的要求等,无一不体现着这种一视同仁的原则和信念。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石 平等权的理论基石有二:一是权利先验论。这一理论认为,权利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也即人性的部分。人一生下来就本能地感到自己有生存的理由,他自主地决定自己与他人及周围事物的关系。这种自由的先验性虽然不依赖于经验,却能被经验实证。个体倘若感到自己不具有生存的理由,那么,他便连一天都难以存在。这里,“人生而自由”指的是个体自由的天赋性,而就个体本身来讲是无所谓平等的,平等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人生而自由”能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人生而平等”——既然自由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天赋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在享有自由方面某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是平等的。二是“公民”概念在宪法上的确定。公民角色使得社会每一成员获得了普遍意义的法律角色,而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存在,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享有与他人平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宪法学练习题

宪法学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宪法学》练习题 一 简答: 1、请评析“宪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3、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4、如何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5、谈谈你对“凡权利无保障即无宪法”的理解。 6、简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简述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8、现行宪法同前三部宪法相比较,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方面有哪些发展变化 9、请评析“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0、如何评价旧中国的宪政运动 论述题: 1、试论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如何理解宪法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 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 简答题: 75% 论述题: 25% 二 简答: 1、如何理解公民的人身自由 2、简述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3、如何理解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4、怎样确定人民代表候选人的当选 5、如何理解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6、简述公民政治自由的主要内容。 7、简述我国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程序。 8、简要说明宪法修改的必要性。 9、如何理解公民的平等权 10、简述我国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 11、如何理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2、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3、简述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14、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论述: 1、试论总理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2、如何理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3、试论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及其行使的界限。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 简答题: 75% 论述题: 25%

平等权案例

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启示:“人肉搜索”等私力救济不可践踏公民基本权利 [ 2008-9-6 16:57:00 | By: lawcase ] 推荐 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启示:“人肉搜索”等私力救济不可践踏公民基本权利 2007年12月29日,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楼的家中纵身跳下。在她生前的博客中,记载了丈夫王菲的出轨及自己内心欲挽回而不得、欲弃之而不舍的煎熬,并表达了轻生的念头。 姜岩死后,其博客内容被网友在各大网站上传播开来,广大网友在口诛笔伐王菲的同时,启动了“人肉搜索”,王菲的大量个人信息甚至他父母的家庭住址都被一一上传到网上。有过激的网友直接到王菲父母家门口写下“逼死贤妻、无良王家”等字句。 2008年4月17日,王菲将披露和传播他信息的三家网站告上法庭,“人肉搜索”首次进入司法程序。 从法庭走出来,一些网友哭了,其中一位感叹道:“我们本是正义的使者,怎么突然变成了被告?”———这一天,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很多网友从全国各地赶来旁听。一位积极参与了对王菲“人肉搜索”的网友直言自己内心的矛盾:“我来这是为了声援被告的,但我也想听听自己到底哪里错了”。 据新浪网对5828名网友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网友对“人肉搜索”持否定态度,但依然有40. 72%的网友认为:“人肉搜索”未被滥用。一位网友呼吁道:“请不要把‘人肉搜索’描绘成洪水猛兽,通常情况下网民是出于义愤,帮助弱者寻找那些干了不可告人勾当的事却又逍遥法外的人才会展开‘人肉搜索’的。” 不可否认,“人肉搜索”确实有其惩恶扬善的一面,例如今年5月份,江西宜春市发生了多起男子偷袭年轻女性的暴力事件,众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嫌疑人的特征被逐渐勾勒出来,为公安部门尽快破案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人肉搜索”本身的善与恶就如同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一捅即破。“是网友们自己无法把握道德、法律等界限,才使得‘人肉搜索’被贴上了罪恶的标签。”一位人民网网友指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黄很暴力”事件。 2007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一条有关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北京13岁女孩张某某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就因为这一句涉嫌被“教唆操纵”的话,张某某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家庭地址和电话等信息都一一被“人肉搜索”出来,其视频、照片被无数次恶搞。“‘人肉搜索’竟然连一个孩子都不放过!”一位网友感叹道,“是否违法暂且不说,这已经突破了起码的道德底线。” “‘人肉搜索’往往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大多属于违法行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显冬说,“作为公民,你可以是一个愤青,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或有缺陷的其他公民通过言论表达不满,这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但是你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这是民事过错责任原则的底线,也是‘人肉搜索’是否违法的界限”。李显冬认为,公民在进行‘人肉搜索’等私

关于公民的平等权案例讨论报告

上海市电视大学行政管理(2013本科) 姓名:张丽敏学号:1331001251571 关于公民的平等权案例讨论报告 一、案例概述 原告蒋韬,男,四川大学法学院1998级学生;被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以下简称成都分行)。2001年12月23日,成都分行在《成都商报》上刊登了《招录行员启事》,其中第一条“招录对象”规定:“2002年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的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济、金融、计算机、法律、人力资源管理、外语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男性身高在168公分、女性身高在155公分以上,生源地不限。”蒋韬以以成都分行的上述规定违反法律规定,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仅因身高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报名者的身高歧视,侵犯其宪法赋予的担任国家公职的平等权为由向武侯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依法确认被告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2002年1月7日法院受理了本案。 二、个人思考 目前我国的就业和职业中充满了各种歧视,而且有的是赤裸裸的歧视;歧视的名目繁多,有的竟然到了荒诞的地步;歧视不但在企业和私人雇佣单位严重,而且在国家机关也相当严重。这表明我们的社会严重缺少平等的就业观念和意识,反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平等,是极为迫切且相当艰巨的任务。 本案涉及平等权问题,原告是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身高歧视”为由提起诉讼的,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身高歧视”行为而导致原告失去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在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力体系中,平等权是中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意指公民同等地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宪法对之最为经典性的表述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被置于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的首要位置,位于盖章的第1条,该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表明平等权在宪法上主要是作为一种基础性权利而存在的,但它与其他基本权利不同,在整个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中具有一定的超越地位。 本案中,要判定被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原告蒋韬的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