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论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

平等权简谈

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有着相对详尽的、完备的规范内容。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我国宪法对平等权的一种一般性的规定。除此之外,我国宪法第4条第1款、第36条第2款和第48条第1款还分别强调了民族平等、信仰平等和男女平等,我国宪法第34条还规定了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选举权,其中也含有相应的平等权内容。这些条款虽然由于宪法体系的内在需要分散于宪法规范体系的各个部分,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宪法有关平等权规定的一个完整的规范系统。

一、形式上的平等和实质上的平等

现实社会中的人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区别:身份、地位、相貌、体型、身材、性格特征等等。尽管人与人之间具有这么多的先天性差别,可是每个人在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在宪法上都是人,都具有人格尊严,在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平等权,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叹,这在宪法上被称为形式上的平等。宪法上的平等,是种应然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事实上的平等。这种平等是将每个人作为抽象的人,忽略这些客观的不同,他们此刻是均质化和抽象化的,不问职业、不问所存在的先天性的差异和后天性的差异,一律平等对待。所有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宪法只是规定在规范上应该达到一种平等的状态。

然而,同等对待不一定意味着平等,差别对待也不一定意味着不平等。到了现代社会,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平等原理,即“实质上的平等”。它是根据不同主体不同的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各个主体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护。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公正不仅在于同类同等对待之,而且在于不同类不同等对待之。运用实质上的平等原理,就需要对人群进行分类,以此做到“相同的人相同对待,不同的人不同对待”。在分类过程中就涉及到“合理分类理论”。如果法律或者政策对不同主体分类的目的是正当的,而且分类手段也是实现这一目的所必需的,则该分类就具是合理的,即使形成一些差异,也可以认为是符合平等原则的。如果不合理,那么给予该种分类所产生的差别对待措施,便是不符合宪法上的平等原则的。

一般来说,形势上的平等原理任然适用与对人生自由、精神自由、人格尊严乃

至政治权利等宪法权利的保障。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主要适用于权利主体以及权利内容中,前者例如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实现,后者主要适用于对经济自由、社会权的保障领域,目的就在于使经济强者与经济弱者之间恢复法律内在所期待的那种主体之间的对等关系。实质上的平等原理只是一种对形势上的平等原理进行修正和补充的原理,而不存在替代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宪法所确定的是只上的平等原理,并没有推翻或者代替形势意义上的平等原理,只是统统在现代宪法下运行,只不过运用在不同的领域里。

二、宪法平等与合理差别

宪法上的平等,不是宽泛无边的,也不是说人人都一样,更不是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社会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它解决的是分配财富的问题,把富人的东西全部剥夺过来分给穷人,但没有看到创造财富的重要性。只关心分配财富,不关心创造财富,甚至不去创造财富的话,社会是维持不下去的。

宪法上的平等就是反对的“不合理的差别”,而不反对“合理差别”。合理差别都具有合理的依据。那些做出差别对待的不合理的标准,就称为“禁止性差别是由”。例如,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生、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而如果要根据民族、种族、性别等加以分类,既要看其目的是否正当,如果此种分类不利于弱势群体,则构成了禁止性差别是由。但如果存在合理理由,这种差别对待就是合理的,具有正当理由。例如,某广播站招聘播音员,就不能招收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人员,那么在此按照是否有地方口音而对人作出的分类就是合理的,不涉及歧视或者不平等的问题。此外,合理程度也要有标准,即差别程度不能够超出目的的必要。如果超出了合理差异的程度界限,就会构成逆反差别。

三、对合理性差别的判断

不平等对待行为必然根据某种特征差异将人进行划分,而认定两个主体本质上是相同还是不同首先需要找出不平等对待行为的着眼点,即分析是以哪一特征为标准进行的划分,并进一步分析这一着眼点与不平等对待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关联。如果存在实质性关联则根本不涉及平等权问题,因为这属于将本质上不同的基本权利主体相应做出差别对待。在判断是否涉及平等权时首先不应考虑差别对待还是同等对待,而应审查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还是不同。

如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5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者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这一规定等于将男性与女性做出差别对待,这

一差别对待的着眼点在于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即只有女性才会怀孕,而男性不会。由于这一差异与此项法律规定做出的差别对待行为具有实质性关联,因此该规定属于将本质上不同的群体相应做出差别对待,根本不会涉及宪法平等权。如果在此一味要求同等对待,结果反而是不平等的。而若分别对男女考生规定出不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则涉及宪法平等权问题,因为这一不平等对待行为的着眼点仅在于二者性别上的差异,这一差异与录取标准上的差别对待并无实质性关联,属于本质上相同的群体遭受差别对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