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

第一节平等权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应包括如下含义:(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等因素,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自由,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2)国家对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平等地予以保护,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3)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无论什么人都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其基本特征有:

1. 平等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它意味着全体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

2. 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义务。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保护,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国家既不能剥夺公民的平等权,也不能允许其他组织和个人侵害公民的平等权。

3. 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国家平等地保护公民的法定权利,平等地要求公民履行法定义务。平等与特权不能并存,平等也不允许歧视现象存在。

4. 平等权是贯穿于公民其他权利中的一项权利。它通过其他权利,如男女平等、种族平等或政治权利平等、经济权利平等的具体化而实现。

5. 平等权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的平等权是宪法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政治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一)选举权的性质

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选举国家权力(立法)机关的代表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享有被选举为国家权力(立法)机关代表或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三、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通过口头、书面及电影、戏剧、音乐、广播、电视等方式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权利。它是公民政治自由中最重要的一项权利,其他自由都是言论自由的具体化和扩大。言论自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言论自由是公民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或讨论问题的权利。广义的言论自由则包括出版自由、学术自由、新闻自由等。言论自由在宪法理论上被称为“意见自由”或“表达自由”。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必须受到如下限制:

(1)不得用言论进行反革命宣传、反革命煽动;

(2)不得用言论进行诬告、陷害其他公民的活动;

(3)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

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范围、限制方式,许多国家都制定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调整,如新闻自由法、出版法、诽谤法、广播法等。

四、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扩充表现,是广义的言论自由。它主要是指公民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出版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的权利。它的主要媒介物是书籍、报纸、传单、广播、电视等,出版自由一般地说是较为系统的、成书面形式的意见。

我国《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对保护公民的著作权作了具体规定。同时,为了切实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的出版自由,制止非法出版活动,惩办非法出版的犯罪分子,国家制定了一系

列的法律规定。

总之,出版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应当逐步制定出版法、新闻法及其他法规、条例,使公民和国家都有法可依,从而使公民的这一权利得到真正充分实现。

五、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集会、游行、示威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各国宪法大都赋予公民以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集会、游行、示威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集会、游行、示威是由公民所举行的活动。国家或者根据国家决定举行的庆祝、纪念等活动和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依照法律、章程举行的集会,不属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调整范围;

第二,集会、游行、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所举行的活动。

第三,集会、游行、示威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一般的娱乐性活动不属于集会、游行、示威的范畴。

公民享有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是现代民主制度的要求,国家应为公民充分行使这种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该法规定予以保障。

六、结社自由

公民的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照法律规定的手续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结社可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如公司等,通常由民法、商法、公司法等予以调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结社又可分为政治性结社和非政治性结社。政治性结社如组织政党和社会政治团体等,非政治性结社如组织宗教、学术、文化艺术、慈善行业、娱乐团体等。

第十二讲公民的基本权利(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权利与监督权

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所谓宗教信仰自由,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而现在不信,也有过去不信现在信的自由;有参加宗教仪式或活动的自由也有不参加仪式或活动的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信仰的自由。即公民有决定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信仰某种宗教,国家不得鼓励公民信仰宗教或某种宗教,国家亦不得禁止公民信仰宗教或某种宗教。

2. 礼拜的自由。公民有参加礼拜、祷告和其他宗教典礼或仪式的自由,国家不得强迫公民履行某种宗教仪式或禁止、限制公民履行某种宗教仪式。

3. 组成宗教社团的自由。公民有设立并参加某种宗教社团、社团活动或不加入某种宗教社团、社团活动的自由。国家既不限制、也不得强制或鼓励公民参加某种宗教社团或宗教社团活动。

我国宪法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及其保障作了规定。《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30余件法律、法规,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政府还设有宗教工作部门,负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公民真正地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人身权利

一、人身权利的含义人身权利是公民一切权利的基础,公民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其他权利都无法行使。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与人身有关的其他权利和自由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侵犯的权利。其范围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和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是宪法最古老的内容之一,被誉为人类最早的宪法性文件的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重要条款之一即为保护人身自由权利。保护公民人身权利也是现代各国宪法普遍具有的条款。

二、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及其法律保护

(一)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公民的人身和行动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和侵害。我国历部宪法都确认了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基本权利。现行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我国刑法第238、241、244条对非法侵犯公民人身的犯罪行为规定了刑事处罚的具体内容。

(二)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人格尊严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它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维护其尊严的重要方面。人格尊严的法律确认表现为作为人应具有人格权,它是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应具有的资格,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格尊严的基本特点是:(1) 人格尊严是权利主体获得宪法地位的基础,集中反映了宪法所维护的人权价值;(2) 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的基础,具体包括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与人身权,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的权利体系;(3) 人格尊严与私生活权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私生活权的保护目的是为了尊重人格尊严,使公民享有私生活领域的权利与自由。

从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看,人格尊严的基本内容包括:(1) 公民享有姓名权。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对公民姓名权的侵犯就是对公民人格尊严的侵犯。(2) 公民享有肖像权。肖像权是人的形象的客观记录,是公民人身的派生物。根据《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3) 公民享有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要求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给予尊重的权利。(4) 公民享有荣誉权。荣誉权是指公民对社会给予的褒扬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如因对社会的贡献而得到的荣誉称号、奖章、奖品、奖金等。荣誉权一般不具有经济价值,它更多的具有精神价值,是精神文明发展中社会对特定人的贡献给予的肯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三)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

住宅是公民生活、学习的处所,其住宅是否受到保障直接关系到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住宅安全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我国《宪法》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这一概念通常包括如下内容: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任何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查封。公民享有住宅安全权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享有人身自由权的重要条件。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非法侵入或搜查公民住室住宅的刑事犯罪予以严惩。

(四)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通信自由是指公民有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公民

通信的内容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私拆、毁弃、偷阅他人的信件。公民的通信包括书信、电话、电报等进行通信的各种手段。它涉及公民的个人生活、思想活动、社会交流等切身利益。因此,保障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非法侵犯,是公民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自由。我国历部宪法都肯定了公民的这一自由权利。我国的刑法、刑事诉讼法、邮政法等都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公民人身权限制的条件

公民人身权受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机关不得随意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国家还应要求并确保其他组织和个人亦应遵守宪法和法律,不使公民的人身权受到非法侵犯。国家机关只有在符合下列三项条件下,才能限制公民的人身权:

第一,作出限制行为的机关必须是合法的国家机关。对公民人身权的限制必须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司法机关与公安机关才有权进行。逮捕、拘留、拘禁、搜查公民的身体,对公民住宅的搜查、查封,对公民通信的检查,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和公安机关进行,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不得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

第二,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原因。对公民人身权的限制必须有法律规定的根据,对公民人身的逮捕、搜查等强制性措施的使用,对公民住宅的搜查、查封,是由于公民的现行犯罪或为了搜集犯罪证据而进行的,对公民通信的检查则是“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否则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

第三,必须遵循合法的程序。对公民人身权的限制须严格依照宪法和逮捕拘留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邮政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上述三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否则就是对公民人身权的侵犯,就是非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禁止、制裁。

监督权

一、监督权的宪法规定和基本特征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权依照法律取得赔偿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监督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通过各种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公民监督权的行使,可以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同时,可以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监督权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权力过程中的活动,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中的活动。

第三,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有约束力。我国宪法第41条第2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四,监督权具有多种形式,有利于公民根据不同情况行使权利。

二、监督权的内容

监督权的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各项:

(一)批评建议权

批评权是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有权提出要求克服改正的意见。建

议权则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有权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二)申诉权

申诉权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可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申诉分为诉讼上的申诉和非诉讼的申诉两类。诉讼上的申诉主要是指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及经济纠纷等判决或裁定不服,认为确有错误,依法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要求重新审查处理的行为。对于诉讼上的申诉,我国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对此都作了详细规定。非诉讼的申诉主要是指公民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向其上级机关提出申请,要求重新处理的行为。

(三)控告检举权

控告权是指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提出指控,请求有关机关对违法失职者给予制裁的权利。检举权则是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检举的权利。

(四)取得赔偿权

取得赔偿权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受害人有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1994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公民取得赔偿的范围、程序、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等项内容作了规定。按照国家赔偿法,我国公民取得赔偿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行政赔偿,一是刑事赔偿。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刑事赔偿的范围则包括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这种赔偿制度的建立,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司法的严肃性,增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人民、为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

第十三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四):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一、社会经济权利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所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它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保障。对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加以详细规定,是从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宪法都规定有保护公民社会经济权利之条款。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社会经济权利是公民的一项积极权利。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方式,为公民享有此项权利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应给予社会弱者以较大关注。因这种权利是公民获受于国家的利益,所以亦称做受益权。

第二,社会经济权利是一种复合概念。社会经济权利是由经济的自由权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权利共同构成。

第三,社会经济权利体现宪法正义。该权利以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保障公民物质生活需求,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正。

第四,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范围及其保障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范围及其保障体系,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保障范围亦有所不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权利的内容呈现出不断扩大之趋势。

在我国,根据宪法之规定,我国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

财产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和物质帮助权。

二、劳动权

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工作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行使其他权利的物质上的前提。我国《宪法》第42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权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劳动权的平等性。凡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权平等地参加社会劳动,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第二,参加社会劳动的公民有权根据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权的行使与报酬是相适应的。

第三,劳动权具有双重性。劳动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宪法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公民有权根据自己的能力参加社会劳动,取得相应报酬,同时也有义务参加社会劳动。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

根据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权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权和取得报酬权。

劳动就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内容,是公民行使劳动权的前提。我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国家的一项任务。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就业权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劳动报酬是公民付出一定劳动后所获得的物质补偿。我国《劳动法》第46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我国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用工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同时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

三、休息权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权利,它是劳动者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休息权作为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权形成完整的统一体,没有休息权,劳动权无法得到实现。休息权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休息权是实现劳动权的必要条件。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需要消除疲劳,恢复必要的劳动能力,休息权本身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休息权是劳动者享受文化生活,自我提高的重要权利。休息权不仅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地恢复体力的机会,而且为劳动者参加各种文化与社会活动,提高文化素质提供机会。因此,休息权是劳动者自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休息权是一种法定权利,在享有休息权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其权利。劳动者有权自行安排自己的活动,用工单位不得扣除应支付的工资。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同时规定,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假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0小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日主要有:公休假日、法定休假节日、年休假、探亲假等。此外,在工作日应给予劳动者一定的间歇时间作休息和用膳的时间。

四、财产权

我国现行宪法原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这一规定确认了我国宪法规定的财产权的基本内容是: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所以,我国法律所保障的个

人财产所有权主要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与宪法的规定相适应,我国《民法通则》第75条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范围作了具体规定,即“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公民财产权的范围不断扩大,宪法的这一规定已不合时宜,所以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时,废除了宪法的原第13条规定,将其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依照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刑事制裁侵犯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行为,并可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提起民事诉讼。二是通过民事诉讼,以确定产权、返还原物、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三是通过行政诉讼,对因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侵权的要求给予赔偿。

五、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国家实行离退休制度,对离退休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应妥善安排。

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退休的年龄、条件和退休后的工资待遇、生活待遇作了详细规定。195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79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集体卫生人员实行退职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这些规定使我国宪法规定的退休制度得到了具体的贯彻落实。

六、物质帮助权

物质帮助权是公民享有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指公民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以自己的劳动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或以获得的劳动报酬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时,享有由国家和社会给予金钱或实物帮助的权利。现行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为保障公民切实享有获得物质帮助权,国家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第二,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第三,对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帮助安排他们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我国专门制定了残疾人权益保护法,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的特殊保障、政治权利的特殊保障、受教育权的特殊保障、人格权的特殊尊重等作了具体规定。

第四,对无依无靠的残老孤幼,由政府收容救济,农村集体组织还实行“五保户”制度等。公民物质帮助权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时,增加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在宪法上的义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公民物质帮助权将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文化教育权利

一、文化教育权利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按照宪法规定,在文化与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与自由。其基本特征是:

1.文化教育权利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体系,主要由文化权利与教育权利组成,是国家发展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基础。

2.文化教育权利在基本权利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文化教育权利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基本权利的实现程度,因而是保障公民宪法地位不可忽视的因素。3.文化教育权利是主观权利客观价值秩序的统一。权利主体有权请求国家积极创造条件,为公民实现文化教育权利提供各种条件与设施。

文化教育权利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有关教育方面的权利和有关文化活动方面的权利。教育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权,文化活动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的自由、文艺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二、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公民在教育领域享有的重要权利,是公民接受文化、科学等方面教育训练的权利。从广义上讲,受教育权包括每个人按照其能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包括要求提供教育机会的请求权。从狭义上讲,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受教育权的基本特征是:

1.受教育权是自由权与社会权的统一,其中社会权反映了教育权的实质内容。受教育权的自由权性质要求有能力的公民均等地享有教育权,而受教育权的社会权性质要求国家为那些有能力但因经济等问题不能享有教育权的公民提供一种条件与环境。

2.受教育权是通过公民的能力开发,实现文化国家的重要手段。

3.受教育权具有双重性,即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国家一方面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各种机会,另一方面有权要求公民履行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包括:

1.按照能力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按照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接受相应的教育。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考试制度,使有一定能力的公民享受相应的教育。

2.享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应受除能力之外的性别、宗教、社会身份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入学方面国家应贯彻平等原则,并及时地向社会提供教育设施。

3.受教育权通过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得到实现。在我国的教育权保障体系中,直接与教育功能相联系的形式主要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长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期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应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招用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三、文化权利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文艺创作的权利与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1.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

公民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讨,是探求真理的过程。从事科学研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其内容包括:公民有自由地对科学领域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的权利,不允许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公民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家有义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具体设施;国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奖励科研人员,保护科研成果。就其科学研究的价值而言,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同等价值,应给予平等保护。

2.文艺创造的权利

根据宪法的规定,公民有权自由地从事文艺创作活动,并发表成果。文艺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应允许公民自由地选择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按照不同的风格进行文艺创作。

3.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除上述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之外的其他文化活动,主要指观赏文化艺术珍品,欣赏文艺作品,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出版社从事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国家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设施与物质保障。

特定主体权利的保护

一、妇女的权利保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妇女经常被作为歧视对象,不能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地位。20世纪以来,各国宪法都对妇女的平等权利予以特别重视,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提高妇女的地位,保障妇女在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联合国也颁布了大量与妇女权利有关的条约、公约、决议、宣言等多项文件,如《妇女政治权利公约》(1994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年)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全面保障妇女的权益作出了立法规定。

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在政治权利方面

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各项政治权利。妇女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日益增多,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2.社会经济权利方面

妇女在广泛的经济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同工同酬权、平等就业权、特殊劳动保护权以及生育权等。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劳动权利,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并且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制度。同时,由于妇女生理上的特殊情况,在享有劳动权方面需要强调特殊保护,如女职工在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保证基本工资和劳动合同的持续有效等具体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妇女能否行使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权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有三条专门规定了有关妇女教育权益的内容,规定了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的多种具体措施。

3.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平等权利的保护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自由,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等。

二、儿童、老人的权利保护

《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规定,不仅是国家立法的依据,也是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法律准则和道德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虐待老人、儿童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也是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因此,要很好地贯彻宪法的这些规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要注意保护儿童、尊敬老人,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保护

我国《宪法》第5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

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华侨是指侨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归侨是指曾居于国外的我国公民,现已回到祖国定居。侨眷是指华侨在国内的眷属。对华侨的保护,适用国内法保护和外交保护两种方式,以外交保护为主。对归侨、侨眷权利的保护,《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作了具体规定。权利保护的范围包括:归侨、侨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在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有适当名额的归侨代表;私有房屋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国家保护侨汇收入;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有权出境定居等。

四、我国境内外国人权利的保护

我国《宪法》第3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不属于我国公民,不能享有中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根据国际惯例和人权保护国际化的趋势,不少国家在实践中逐渐放宽外国人享有权利的范围,确认外国人在该国基本权利体系中行使某种主体资格,如外国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诉讼权等基本权利受宪法和法律保护。保护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各国人民的交往与合作,有利于实现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宪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庇护权是指一国公民因为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其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经该国政府批准,享有受庇护的权利。享有庇护权的外国人在所在国的保护下,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受庇护的外国人应当遵守居留国的法律,享有外国侨民的待遇。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

一、自立与自主的关系 自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主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立侧重于实践,自主强调行动之前的意念,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二、依赖的危害性有哪些 1.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2.会使人思想不劳而获,会使人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I 三、自强与自弃的关系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所谓自弃是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自弃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奋斗,是最终自然一事无成。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孝敬父母 一、孝敬父母的含义 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二、尊敬父母的原因 三、与父母产生矛盾是,怎样建起沟通的桥梁 1.理解自己的父母。 2.尊重自己的父母。 3.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主动交流,创造机会,认真倾听,主动道歉,善于体谅,控制情绪,分担责任,讨 论问题达成共识 一、在国际舞台上,我国信守承诺的好处 1.有利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2.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3.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二、企业讲诚信的好处 1.诚信是企业之本,固业之基 2.诚信的企业能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和信任 3.诚信的企业能进一步赢得市场 一、宽容的益处 1.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 2.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 3.宽容能使他人从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宽容能使人远离烦 恼,仇恨,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心灵安宁和满足

二、宽容具体的做法 1.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4.宽容他人,悦纳自己 一、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一个民族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4.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怎样斗非正义行为 当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对实施非正义的人,要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以自己的要求和机制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法律教育 一、如何正确对待法律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1. 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对立的价值标准 二、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行为规则 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这些规则保证社会有序运行,其中,法律是最强有力的 三、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道德是人们约定成的,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通过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约束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以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强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 四、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1.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2.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促进未成年人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公民基本权利

3.1 公民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32--40页,通过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1、公民基本权利包括的内容? 2、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 3、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重要性? 4、政治自由的内容、重要性? 5、监督权的内容、意义? 人身自由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34--36页,通过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1、人身自由权的含义、包括的内容、重要性? 2、人身自由权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侵权表现? 3、人格尊严权包括的内容、侵权表现? 4、住宅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5、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的法律依据?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36--39页,通过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1、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的内容? 2、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的相关法律规定?

3、教育作用? 4、文化权利包括的内容、法律依据? 【课堂检测】(学后再练,看你表现) 1.(2017·江苏苏州)随着互联网发展,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人民网、新浪网等平台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相关政府部门将定向解答、限时回复解决。这一做法( ) ①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②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④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7·江苏盐城)2017年1月江苏“12345在线”平台正式运行,市民可通过微博、微信等7种 渠道反映诉求,复杂问题由省、市、县协同联办。这一平台运行能够( ) A.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 B.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C.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 D.保障了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 3.已满16周岁的小王同学即将进入高中学习。下列不属于小王享有的权利是(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隐私权 C.名誉权 D.人身自由权 4.(2017·湖州)右图漫画《生财有道》中人物的行为提醒我们应该( ) A.积极保护智力成果 B.依法维护名誉权利 C.增强隐私保护意识 D.维护财产收益权利 5.(2017·宁波)《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此法中关于“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即使无所得最高也可罚百万元”的规定,主要 是为了保护公民的( ) A.生命健康权 B.受教育权 C.财产权 D.隐私权 6.(2017·山东烟台)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游、晒自己与家人的合影……在收获朋友们 点赞的同时,也泄露了个人的许多信息。省地各级公安部门多次发布信息提醒:个人信息需谨慎发布。对此,我们应该( ) ①为了保护隐私而拒绝上网②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避其所短、扬其所长 ③要增强法律意识和隐私意识④依法律己,尊重他人的隐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17·湖北随州)自2016年7月15日起施行的《关于规范居民身份证使用管理的公告》要求对 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的个人,要列入不良信用记录“黑名单”库。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 ) A.姓名权 B.肖像权 C.生命健康权 D.人身自由权 8.(2017·江苏连云港)2016年4月14日晚间,高利贷逼债者长时间拘禁于欢母子,这就剥夺了这对母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权利( ) A.生命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公民隐私权 D.言论自由权 9.(2017·广东)某塑胶制品公司安全主任怀疑工人杨明偷舍友的手机,使用绳索将其反绑,挂牌游 街示众一个多小时。这侵犯了杨明的( ) A.名誉权 B.姓名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小赵,18岁时应征入伍,在某海岛驻防。每当人们合家团聚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坚守岗哨,时刻待命。服役期间,他苦练军事技术,积极参加部队举办的文化夜校。退役后,他开了一家小餐馆。他诚信经营,每月主动到税务部门缴纳各种税款。他童叟无欺,深得顾客信赖。他为人正直,针对有些工商管理人员在维持市场秩序时的粗暴行为,写信给工商局,建议文明执法。他深得当地群众信任,在镇人民代表选举中,光荣当选为镇人大代表。 小赵的经历中,他依法行使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的异同

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部分。包括生 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人身权利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但主要上指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名誉和人身自由等权利,以及与人身直接有关的权利。例如: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等。 我国《刑法》为了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专章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民主权利”。《刑法》第131条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违法侵犯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刑事处分。”根据这一原则性的规定,我国《刑法》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方面,具体规定了以下几种犯罪: 1.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包括: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 2.侵犯他人身体健康的犯罪,包括: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3.侵犯妇女身心健康的犯罪,包括:强奸罪,奸淫幼女罪,强迫妇女卖淫罪; 4.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包括:非法拘禁罪,非法管制罪,拐卖人口罪; 5.侵犯他人人格名誉的犯罪,包括: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伪证罪,隐匿罪证罪;6.侵犯涉及到有关人身权利的犯罪,包括:刑讯逼供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聚众“打砸抢”罪,因刑讯逼供、聚众打砸抢致人重伤、死亡的,以伤害、杀人罪(包括过失)论处。 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的异同: 人身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身自由权利从广义来说,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而狭义的人身自由权利只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 人身权利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人格权是公民所固有的,法律直接赋予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生命健康权、身体权、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隐私权等。身份权是指公民因某一特定身份的而产生的权利,包括亲属权、监护权、夫权、父权等。 可见,人身权利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范围要比人身自由权利的内容范围广,人身自由权利包含于人身权利之中,是公民人身权利最基本的权利。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何谓人格尊严权? 立法和司法上并未有规定或解释,因为人格尊严本为抽象。民法学理上,有认为人格尊严是具有伦理性品格的权利,是主体对自己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统一,是对个人价值主客观评价的结合。也有认为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之一,也是一般人格权的最重要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社会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尊重,是民事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与其在社会上享有的最起码尊重的结合。这几种认识基本一致认为人格尊严具有基本性和主客观价值复合性。因此,判断自然人人格尊严是否受到侵害,

什么是自主知识产权

什么是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知识产权的定义是什么呢?自主知识产权有哪些特征呢?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都拥有哪些权利呢?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文章了解有关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 在科技部研究的自主知识产权认定指南中,对自主知识产权作如下定义:所称自主知识产权是指中国的公民(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经过其主导的研究开发或设计创作活动而形成的、依法拥有的能够独立自主实现某种技术知识资产的所有权。其中包括从其他国家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那里购得的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包括权利主体自主和权利客体自主两个方面。 所谓自主是指权利人能够独立自主地、不受相关知识产权原权利人的影响、实现某种知识产权资产的财产价值的权利。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研制和自主拥有之分: 自主研制,主要是指在一国疆域范围内,由本国的公民、企业法人或非法人机构对其自主研制、开发、生产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 自主拥有, 广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途径除了自主研制外,还包括获得许可购买他国或他人专利、专有技术、商标、软件等权利而拥有的专有权利。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是只能由某一个特定的独立的单一社会主体独自占有的,并依法有权独立决定如何运用的商标权、专利权等工业产权。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权利主张,具有主体本土化、权属域内化、权力集成化和私权公权化等四大特征。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任何一个社会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买断等其他方式取得对某一具体知识产权的独自占有权和独自的运用权,有时也可以把这种已经取得到的独自占有权和独自运用权,看作是已经实现了对知识产权的“自主”,即实现了有权对某一知识产权的独自占有和独自决定如何应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更具有现实性,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行为主体如企业等在通过自己的人员,利用自己的物质条件,在作出一定的行为如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等并取得一定的智力成果等以后,依法对其成果取得的知识产权。 特征 “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取得性,也就是说主要以自行研发、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原始取得的方式取得。 “自主知识产权”要求知识产权人的创造性行为蕴含于知识产品中。创造性包括开拓性的发明创造,也包括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改进、组合。 “自主知识产权”取得和存在的国家认定性,也就是说需要国家有关机构的权利认定。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 人权、权利和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 人权 所谓人权就是人作为人的权利。我是个人,我怎么才能使得我真正成为一个现代人的权利。人权是与生俱来的,人权是一种自然状态,人权是一种出生以来就获得的自然存在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讲,人权是不可以限制的,是不可以剥夺的。人权的主体是人,决定了人权具有普遍意义,你是人,他是人,中国人是人,美国人是人,英国人是人,日本人是人,因为有这样一个共同点,所以世界上就签订了一些人权的公约,比如说国际人权、世界人权宣言,我们国家也加入了一些世界上的人权公约。世界上出了亚洲以外,其他的各大洲都有它这个洲的人权公约,在欧洲还有人权法院来保障人权公约的实现。人权的主体是人,而这个人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人,所以人权具有一种普遍性,世界各国可以互相之间就人权进行交流。作为人当然还有一些最基本的人权,美国人、中国人、日本人、英国人,都是作为人,他有一些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当然并不排除每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他侧重保护的人权不同,或者说在人权的基本标准基础上要重点保护的其他的人权是什么,允许不同的国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这是人权。 权利 权利就是一个人他可以做什么事情,或者可以不做什么事情的这样一种资格,或者说一种可能性。我们说的权利一般来讲它是通过法定的形式把人权肯定下来的这种形式,或者说权利是对人权的一种法定化。我们前面讲了人权是一种自然形态,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它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写在书面上的,而权利是将人权当中的一部分,把它用书面的形式按照法定的程序把它肯定下来的,所以权利是法定的形态,是人权的法定化。我们一说权利那就说它是法定的,是法律规定的。 基本权利 一般说来宪法当中所规定的权利都叫基本权利,就是一个国家把这个国家当中的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在宪法里做了确认。所以基本权利是权利当中的基本部分,权利概念比基本权利概念要大,基本权利仅仅是权利当中的基本部分。 它们三者之间是这样一个关系,人权应该说是原身,权利是人权的法定化,基本权利是对权利当中或者说在人权当中最基本的部分、不可或缺那一部分的一种法定化,这是三个概念。 公民基本权利的主体 公民 基本权利的主体是谁?这个主体首先是公民。比如我们国家的宪法里的规定,宪法规定的这一章的标题叫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以基本权利的主体首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公民就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某个人他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他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比如我们具有中国国籍,所以我们就是中国公民。判断某人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它的唯一标准就是国籍。我们取得国籍通常的方法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因为出生,第二个是因为入籍。因出生而获得这个国家的国籍,我们在坐的学员我估计都是这种情况;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因在一个国家呆的时间很长,居留的时间很长,或者说在这个国家有投资,或者说跟这个国家的人结婚,或者说继承遗产等等这些因素,加入了某一个国家的国籍,就脱离了原来的因为出生所获得的国籍。因出生而获得国籍在不同的国家原则也不一样,这个原则主要有三个,一是出生地主义,你出身在哪个国家,你就具有这个国家的国籍;第二种是血统主义,就是无论你出生在哪个国家,你的父母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你就随父母具有那个国家的国籍;第三种原则是混合主义,就是将出生地主义和血统主义两者之间相结合。我们国家所采用的就是第三个原则,将出生地主义和血统主义两者之间相结合这样一个混合主义。比如说美国采用的是出生地主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她怀孕了到美国,在美国出生他就具有美国国籍,他采用的是这样一个主义。当然,单纯采用出生地主义或者血统主义很容易造成无国籍或者双重国籍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无国籍或者双重国籍,应该说都非常不利。如果是无国籍,他任何国家的公民都不是,相应的就没有一个国家去保护他,他的权利可能就受不到任何保护;如果是双重国籍,他也可能造成诸多不便,虽然有两个国家三个国家去保护他,但是同时他也要在这三个国家分别履行义务,这也可能造成一些不便。所以我们国家采用的第三个,结合主义、混合主义,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双重国籍或者无国籍而采用这样一个原则。由中国公民生育的孩子具有中国国籍;

还幼儿自主评价的权利-2019年文档

还幼儿自主评价的权利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杠杆作用,但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适当与否关系到教育成果的理想与否。但在我们幼儿园进行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教师独断、片面的评价也影响了幼儿的自主评价,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自我认识的能力。 而新《纲要》中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由此可见,《纲要》运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了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对幼儿行为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转变为全体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 那么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参与评价活动,如何通过日常的评价活动培养幼儿民主、独立、公正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现状和幼儿所表现态度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解决的策略,探讨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地参与并进行民主、独立、公正的评价。 一、当前幼儿园对幼儿日常行为评价存在的现象 案例(一):又到了周五评五角星的时间,孩子们一个个端端正正地面向老师坐着,争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

印象。“胡嘉慧小朋友吃饭吃得干净又快,而且还能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所以她能得到五角星。”“曹彬小朋友在任何活动中都很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他也能得到五角星。”“还有赵一涵……”教师一个一个报着名字,孩子们则安静地听候着“审判”。 案例(二):今天的晨间活动是跳绳,老师为孩子们记录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宁宁每甩一次绳子都要停顿一下,因此一分钟下来宁宁只跳了12个。而扬扬一分钟跳了57个,于是,跳绳结束时老师就对宁宁说:“宁宁,你要加油,扬扬比你多跳好多个,回家好好练习,争取赶上扬扬。” 从以上两则案例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幼儿行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并掌握了评价的权利,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把幼儿置于群体中,被动地接受评判,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幼儿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但这种评价缺乏个体内的差异,使教师不易看到幼儿的进步,幼儿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 二、幼儿对教师单方面进行评判所表现的态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五角星的评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常常拿五角星当“武器”,从而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认为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五角星,表现不好的不能得到,当然,这个评判的标准也是老师自行设定的。时间长了,幼儿对教师单方面进行的评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集体备课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高中毕业的暑假参加勤工俭学,获得1000元收入。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庄严的赞成票。 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 针对刘斐趁假期回乡参加选举一事。 1.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二)政治自由 知识识记: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监督权 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第33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及图片) 2.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等。 3.归纳总结: 政治权利和自由条件意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年满十八周岁是公民的一项基本

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例

侵犯人身权利的案例 公民的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要利。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但主要上指人的生命。健康。人格。名誉和人身自由等权利,以及与人身直接有关的权利。例如: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等。 我国《刑法》为了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专章规定了”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利,民主权利”。《刑法》第131条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机关非法侵犯。违法侵犯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刑事处分。”根据这一原则性的规定,我国《刑法》在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方面,具体规定了以下几种犯罪: 1、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包括: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 2、侵犯他人身体健康的犯罪,包括: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3、侵犯妇女身心健康的犯罪,包括:强奸罪,奸淫幼女罪,强迫妇女卖淫罪; 4、侵犯他人人身自由的犯罪,包括:非法拘禁罪,非法管制罪,拐卖人口罪; 5、侵犯他人人格名誉的犯罪,包括: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伪证罪,隐匿罪证罪; 6、侵犯涉及到有关人身权利的犯罪,包括:刑讯逼供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聚众”打砸抢”罪,因刑讯逼供,聚众打砸抢致人重伤,死亡的,以伤害,杀人罪(包括过失)论处,法律是神圣的,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不惜”以身试法”,肆意践踏公民的人身权利,触犯刑律,那么,他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一侵犯生命权

案情介绍 2009年某月某日,河南某市的赵某在吃了晚饭后,在街道上锻炼身体,被素有仇恨的李某看见。李某顺手拿起路边正在施工场地上的一根铁棍,不由分说就向赵某的头上砸去,赵某躲开,但还是一条胳膊被打成重伤,眼看李某的铁棍又要砸向赵某的头部,赵某慌乱之中顺手拿起路边的一块砖头砸向李某,李某应头倒在地上。赵某以外李某昏倒在地上,想赶紧离开,还没有跑出几步,看见李某的铁哥们王某和几个人拿着刀具跑过来,赵某因伤跑不快,背上被王某他们砍了两刀,流血不止,一边跑一边大叫救命。恰巧一个姓张的女孩骑摩托车路过,赵某不顾一切地把女孩推下摩托车,抢过摩托车逃走,并随即到公安派出所自首,并被检察院批准逮捕。事后查明李某当时已经被赵某打死。骑摩托车的女孩被摔伤,花费了近3000元。 最终结果 本律师为赵某做了不负刑事责任辩护,法院采纳了本律师的辩护意见,当庭宣告赵某不负刑事责任,并当庭释放。 理由(解释) 一、赵某打死李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因为: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其一,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其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其三,防卫行为必须使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其四,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其五,除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外,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本案中,李某明显要杀害赵某,赵某在情急之下,无意打死李某,主观上没有犯罪恶意,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无意造成李某的死亡,没有超过

病人自主权利法108

~ 病人自主權利法108.01.06上路-規劃自己的人生最後一哩路! 醫療社工科/曾麗英還記得嗎?五十多年前,當年才17歲,就讀明星學校的高材生-王曉民發生車禍,頭部重創,從此變成植物人,完全仰賴他人照顧,臥床47年。在那個年代,人們無法預立自己的醫療照護,如今,「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於108.1.6正式上路,為亞洲第一部病人自主權利之專法,臺灣病人自主權利往前邁一大步。「病主法」共19條,第1條開宗明義:為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讓具完全行為能力(20歲以上或已婚)之意願人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程序,與親友和醫療機構討論、溝通自己的善終意願,事先立下書面之「預立醫療決定」,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擬定醫療照護計畫),也可以指定自己信任的人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確保自己的善終意願,在意識不清時仍能被貫徹,但當事人想要撤回時,也可透過書面撤回或變更預立醫療決定。 當病人符合下列臨床條件之一,且有預立醫療決定者,醫療機構或醫師得依其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撤除或不施行維持生命治療或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之全部或一部,包含:末期病人、處於不可逆轉之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病人疾病狀況或痛苦難以忍受、疾病無法治癒,且依當時醫療水準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之情形。前項各款應由二位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之醫師確診,並經緩和醫療團隊至少二次照會確認。依據衛福部108.01.02公佈,目前全台有77家可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機構(相關資訊可查詢衛福部官網),因申請諮商成本約在2千至4千元間,政府為減輕民眾負擔、鼓勵簽署,正規劃補助獎勵方案。 筆者在瞭解此法的同時,也思考著於中國人的社會,忌諱在生前討論「死亡」議題,更遑論建康時與家人一起坐下來討論自己臨終前的醫療照護模式。但此法立意良善且符合國際趨勢,希冀政府及各醫療院所能夠持續宣導,讓大眾能夠認識進而接受,因為人總會走到生命終途,自己若能決定尊嚴的善終,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文/醫療社工科曾麗英主任)

个人自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个人自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周枫【提要】自由主义的根本精神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根本含义是对个人自主能力的尊重。自由主义以个人自主为其目的价值,其它基本价值包括多元主义、宽容、自由、正义、平等等皆以这一目的价值为根据。个人自主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为其必要条件,仅仅消极自由和仅仅积极自由都会否定个人自主。仅仅强调消极自由会纵容盲目、非理性的个人行为,而仅仅强调积极自由则会走向专制主义。反自由主义者们往往在批评以至抨击过度的消极自由现实时,走向反个人主义的积极自由所必然演绎的专制主义。只有把消极自由与包含个人自主的积极自由相结合,才能克服上述两个极端。 【关键词】个人自主;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根基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及其价值理念,并非这个世界从来就有的东西。它随现代性而来,或者说,它就是现代性本身。个人主义构造了现代生活方式,无论对之赞成还是反对,我们的生活都已然个人主义化了,这是现代性各种条件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工具理性、市场经济以及官僚政治等等都无可避免地瓦解了传统生活的各种社会纽带,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个人生

活有着古代人前所未闻的自我决定权利和自主选择范围。面对这一自主的现代个人,自由主义欢迎他,保守主义谴责他,社会主义改造他。围绕着对现代性或个人主义的态度而起的是各种(组)对立价值之间的冲突,由此而形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争论和为争夺公共权力的斗争。 自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坚决捍卫者。由于个人的贪婪和创造性形象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自由主义所捍卫的个人主义也由此成为现代政治思想争论和冲突的焦点。由于坚持个人自由和个人自主,自由主义成就了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伟大事业,同时也唤醒了人类心中不可遏制的欲求甚至婪欲。对个人主义的褒贬毁誉和意识形态争论永无完结,但是对个人主义的学理性探讨、考察和争论直到近30多年来才 平静地在西方学术界展开。问题起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对规范伦理学的复兴,他们试图从道德的角度来重新论证自由主义的合理性。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立即引来争论。起初,争论围绕“差别原则”展开,可是后来,争论转向正义原则所蕴含的个人主义这个自由主义的根本 基础上来。面对反自由主义者的激烈批评,自由主义者对作为自由主义之核心价值的个人自主做了道德上的辩护,以此作为对个人主义及其自由主义的捍卫。个人自主成为关键概念和被争论的关键价值。 那么,为什么“个人自主”成为了争论的焦

部编版八年级下道德与法治3.1《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 第一节公民的基本权利知识点梳理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人身自由 (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4)平等权 (5)宗教信仰自由 (6)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地位: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1)年满18周岁 (2)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6、政治自由的内容: 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7、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8、监督权的意义: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网上评议政府的意义: (1)网上评议政府,有助于政府接受市民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2)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的主人翁精神。 10、网上评议政府的内容: (1)工作业绩 (2)工作效率

(3)执行力建设 11、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12、人身自由的含义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3、人身自由的内容: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4、人身自由的地位、作用: 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15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法律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16、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依据:

自主选择权的案例

自主选择权的案例 【篇一:自主选择权的案例】 消费者李某到银行办理个人银行卡业务,大堂经理提供的账户申请书上已经画钩选择好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备选项目,李某明确说明自己不需要办理这两项业务,但大堂经理表示,办理银行卡开卡业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是必选项目,否则不予开卡,李某遂向人民银行投诉。 分析:本案中,银行在银行卡业务中捆绑电子银行业务,属于典型的“违背金融消费者意愿搭售其他金融产品”的行为,违法了“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其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置消费者利益于不顾的做法,严重侵害了李某的自主选择权。 【篇二:自主选择权的案例】 案例简介 张先生在建材商场看中了一扇木门,交款时得知那里出售的所有门窗均由a公司送货上门并安装,木门价款中实际包含了安装费用,张先生本来对那款门很满意,但想起以前跟a公司打过交道,那里的服务人员态度非常恶劣,实在不想继续用他们了,便跟销售人员商量能不能换一家安装公司,或者由他自行找人安装,降低一些木门的总价款,然而销售人员却说由a公司提供安装服务是厂家规定的,他们无权更换,如果不接受安装服务购买者可以自行运货并安装,但不能降低总价款。这一点让张先生十分不解,明明只想买扇门,却要被强制购买一项安装服务,可是又十分喜欢那扇门,只好无奈同意了。 律师观点 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情况,而且大多数消费者也像张先生这样无奈接受了。作为律师我想提醒大家,根据《》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这一明确规定,销售者实际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只有此项权利的得到切实保护,消费者其他权利才能顺利落实,也才能创造良性竞争的销售市场。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对自己的这项权利是漠视的,采取消极、容忍的态度,使得市面上捆绑销售肆意横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基本权利》知识点复习知识交流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基本权利》 知识点复习 www.5y kj.co m 3.1 公民基本权利 【核心素养】法制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本单元逻辑架构十分明显,先讲权利后讲义务,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本框内容详细介绍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涵义,以及行使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本框内容教学安排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知晓权利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己所享受的权利略知一二,但权利意识模糊,对于自己究竟享有什么权利知之甚少,法治观念及公民意识淡薄。另外,由于中学生是弱势群体,有可能面对侵权受到伤害,而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因此,对他们进行权利教育,使之明确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课程标准】 课程依据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是“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小云一家的权利”“选举人大代表”等案例,结合教材,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赋予的,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和涵义。 2、阅读教材,结合案例探究,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 3、列举自己享有的基本权利,养成和增强权利意识,感受宪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及涵义。 难点:理解公民的住宅权和财产权的内容与含义,能够准确指出宪法中的住宅权和财产权的内涵与其他法律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习题精选(二)-政治试题

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习题精选(二)-政治试题 第九课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习题精选(二) —、单项选择题 1.公民的义务() A.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 B.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C.作为一种责任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 D.与公民的权利是不同的,不相关的 2.饲养的动物咬伤他人,是侵犯公民的() A.生命健康权B.肖像权 C.姓名权D.隐私权 3.负责执行对公民实施逮捕的机关是() A.人民政府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D.公安机关 4.随意公开他人的隐私行为是() A.破坏友谊的行为 B.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与法律无关 C.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D.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5.给他人起外号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 A.姓名权B.名誉权 C.荣誉权D.肖像权 6.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 A.生命健康权B.人身权利 C.人身自由权D.肖像权 7.公然辱骂他人,捏造事实在背后中伤他人,道听途说加油添醋诋毁他人,都是侵犯他人() A.姓名权的行为B.名誉权的行为 C.荣誉权的行为D.隐私权的行为 8.有些工矿企业实行所谓“严格管理”,工人下班出厂门时要搜身;有些自选商场对被怀疑的顾客擅自搜身检查,这些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的() A.政治自由权利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D.名誉权 9.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 ①人身自由权利②生命健康权③选举权④肖像权⑤名誉权⑥姓名权⑦言论自由权⑧被选举权⑨隐私权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⑥⑨ D.②④⑤⑥⑦⑨ 10.父母为了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私自偷看了子女的日记,这种做法从法律上看,是()

自主与自有的区别

“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创造的一个名词,目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和广告宣传中。一项科技成果的完成,一件新产品的问世,一项新技术的产生,最时髦、最引人注目的提法,已经不再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方面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我国日益得到普及、深入;另一方面,也不免使人产生疑问,这些“自主知识产权”是否真的“自主”? 有人认为,只要是我国民事主体作为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皆可称为“自主知识产权”,以区别于来自海外的知识产权。这一看法有失偏颇。以我国的民事主体作为权利主体的知识产权,从权利主体的角度来看,可以称为“自有”知识产权,或者称为“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是否能够称为“自主知识产权”则需另当别论。“自有”与“自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有”的含义是“自己所有”,所强调的是权利是属于“自己”的,至于此项权利的行使是否可以完全独立自主,是否还要受到他人权利的制约和限制,则需要视其他条件而定。“自主”的含义是“自己做主”,即此项权利的行使可以完全独立自主,不应受到他人权利的制约和限制。一般而言,“自主”权利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自有”,而“自有”权利未必都是“自主”的。所以,应该将“自有”知识产权与“自主”知识产权加以区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一般可以理解为,是指自己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取得的、不受他人制约的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应当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自己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应该满足某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客体的全部法定条件;二是依法履行了取得该项知识产权的必要法定程序;三是在该项智力劳动成果中,不存在受他人知识产权制约的情况和因素。 在以上三个构成要件中,前两者是构成一般知识产权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可以构成“自有”知识产权,第三个条件则是“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构成要件,是区分“自主”知识产权与“自有”知识产权的一个基本条件,不容忽视。 在“自有”知识产权的范围内,因为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是依法定条件自动生成的,因此构成“自主”知识产权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自有”版权、商业秘密可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在商业标记(如商标、商号)领域,只要是自己独立设计、注册登记所获得的商业标记权,不是通过从他人处获得的许可使用权,就可以称为是“自有”知识产权,也可以称为是“自主”知识产权。 但是,在专利领域,构成“自主”知识产权则比较困难。以自己开发的一件新产品为例,如果这一新产品是在他人专利的基础上改进、开发而成的,即使可以针对自己的改进、开发成果,申请、取得新的专利,所取得的新的专利也只是改进专利。而改进专利的实施,要受到作为借鉴、改进基础的他人在先专利(包括基本专利和改进专利)的制约和限制,在他人在先专利有效存在的情况下,未经在先专利权利人的许可,实施自己的改进专利,仍然构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范文最新推荐------------------------------------------------------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公民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公民实现某种愿望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性。下面是查字典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 1 / 8

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

身体的自主权 ‘身体自主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管理与主张的权利及

身體的自主權 「身體自主權」是一個人對自己身心管理與主張的權利及能力,例如: 1.我有使用自己身體去做事情的權利與能力; 2.我有保護自己身體的義務; 3.我有享受身體感覺的權利與能力; 4.我有管理自己的思考與行為的權利與能力; 5.我有管理自己的思考與行為的義務。 思考、行為、心理和身體感覺是身體自主權的四大領域。可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了權利,就有義務。身體自主權是天生的,身體是一個人最大、最私有的財產,每個人對自己身體的使用和感覺,別人無權干涉的,只可以善意的建議,但自己也要學習。身體既然是一個人最私有的財產,是不是「只要我喜歡」就可以呢?基本上是如此,但是是有條件的。你要善盡「身體管理人」的義務,這個行為至少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環境)。 身體的隱私處 「隱私處」指一些只屬於自己的,尤其是指性器官(生殖器官、女性乳房、臀、嘴巴)和性器官的附近,這是只有自己或長大後經由自己選擇的性伴侶才能碰觸的身體部位。人與人之間的身體碰觸是難免的,但好的碰觸溫暖、舒服、安全、不會有疑慮、不用害怕別人知道,例如,和家人抱一抱、親一親臉頰、靠一靠身體、牽一牽手等。不好的碰觸是不喜歡、不舒服、有疑慮、覺得害怕、不能讓別人知道的,例如,讓陌生人碰一碰、摸一摸,被人家扯扯衣服,被人家色瞇瞇地盯著,被強迫親一親、抱一抱等。 身體的界線 「身體的界線」指的是每個人能夠忍受別人碰觸的限度。它會因對象、時間、年齡、性別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都由個體自己決定。自己訂定自己需要的身體界限是身體自主權的一種表現,每個人的身體界限是不相同的,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及成長背景,自定自己特有的身體界線;每個人也不可以質疑別人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