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相对较多,正确选择药物治疗此病是关键。现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阐述。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①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③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感染药物:④迷走神经兴奋.常为夜间发生、非持续性;⑤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⑥高血钾、尿毒症等;⑦心脏外科手术损伤、导管射频术并发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淀粉样变性或脂肪浸润、窦房结胶原支架异常、窦房结动脉病变等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房室阻滞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性变,如原因不明的心脏支架退行性变、原因不明的传导系统纤维化,其他病变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退行性变导致传导阻滞。

缓陧性心律失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如心率不低于50次/min,可以不引

起症状。如心率低于50次/min或者出现大于3s的长间歇,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一过性晕厥、近似晕厥、头昏、黑蒙等;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疲乏、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药物治疗只是短期内用于缓解症状。

一临床资料

自2007~2009年本院共收治52例患者,52例均为门诊治疗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36~72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23年。根据病史、体征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

二治疗步骤

【相关药物】

(一)抗胆碱能药

1.阿托品(Atropine)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另可使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能解除小血管痉挛,使周围及内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流灌注。

2.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从茄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或稍弱。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有镇痛作用,但扩瞳和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较弱.且极少引起中枢兴奋症状。 (二)拟交感胺类药

1.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为β受体激动剂,对β1和β2受体均有强大的激动作用,对α受体几无作用。主要作用:作用于心脏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血量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及冠脉亦不同程度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心血管作用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变大;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增加组织耗氧量。

2.肾上腺素(Epinephrine)是一种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a、β受体的拟交感胺类药。本品的效应包括: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加强、血压增高、支气管扩张。

(三)解痉平喘药

氨茶碱(Aminophylline)为茶碱与二乙胺复盐,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包括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心排出量、扩张输出和输入肾小动脉,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缓解喘息症状;也可用于心力衰竭的哮喘。

【选择原则】

1.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消除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抑制,使心率增加。对窦房结起搏细胞本身自律性并无作用,增加心率幅度有限,适用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伴有房室传导阻滞也可用本药。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一) 【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相对较多,正确选择药物治疗此病是关键。现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阐述。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①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③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感染药物:④迷走神经兴奋.常为夜间发生、非持续性;⑤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⑥高血钾、尿毒症等;⑦心脏外科手术损伤、导管射频术并发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淀粉样变性或脂肪浸润、窦房结胶原支架异常、窦房结动脉病变等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房室阻滞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性变,如原因不明的心脏支架退行性变、原因不明的传导系统纤维化,其他病变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退行性变导致传导阻滞。 缓陧性心律失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如心率不低于50次/min,可以不引起症状。如心率低于50次/min或者出现大于3s 的长间歇,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一过性晕厥、近似晕厥、头昏、黑蒙等;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疲乏、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药物治疗只是短期内用于缓解症状。 一临床资料 自2007~2009年本院共收治52例患者,52例均为门诊治疗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36~72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23年。根据病史、体征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 二治疗步骤 【相关药物】 (一)抗胆碱能药 1.阿托品(Atropine)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另可使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能解除小血管痉挛,使周围及内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流灌注。 2.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从茄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或稍弱。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有镇痛作用,但扩瞳和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较弱.且极少引起中枢兴奋症状。

急诊缓慢性心律失常地诊断与处理

急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心血管网2014-02-07发表评论分享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赵鹏卢洁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心脏传导异常的疾病的总称,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类型。这类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急诊科医生遇到这类病人需要慎重考虑后再做出诊断。医生通常更侧重于心源性因素,而忽略了诸如创伤性、脑源性以及腹部疾病等因素。即刻的心电图分析在急诊诊断及治疗中非常关键。心电图在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快速做出诊断。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常在到达急诊室之前已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或者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入院,在急救设备或药物齐全、急诊科医生经验丰富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熟练掌握复苏药物、复苏仪器及临时起搏的使用在急诊处理缓慢性心律失常过程中非常关键。 一、节律分析 缓慢性心律失常体现了电传导异常的多样性,其病因各异。包括心肌缺血及梗死、透析、低体温、中毒、电解质紊乱、年龄相关退行性改变、环境变化、反射性心律失常(如心理创伤诱发)等因素。这些疾病导致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原理是心脏传导系统不能产生或传导正常的心电信号,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当患者需氧量增加时,就会表现出乏力、情绪变化或晕厥等症状。通过分析心电图节律,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分为两种类型: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表1)

1.窦房结功能障碍 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即窦房结不能发出正常的心电信号,从而不能产生正常的具有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定义为心室率<60次/分,正常可见的P-QRS波群以及正常的PR 间期。窦性停搏定义为在正常的心动周期中心房未除极。窦房结功能障碍主要发生在70-80岁老年人中,说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快-慢综合征(Tachy-brady syndrome),即在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间期发生了一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房颤通常成为主导节律(图1)。这一现象说明房颤与窦房结功能障碍存在强相关性,因为在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每年房颤的发生率高达6%。快慢交替的心律成为这类疾病特征性的节律。 图1 快慢综合征心电图表现 窦房结功能障碍还包括变时性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这种心律失常表现为窦房结不能随着代谢需要的增加调节心率。在病人休息时不会引起不适症状,但活动量增大时则表现出症状。某些特定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心率作用会导致变时功能不全。 2.房室传导阻滞 这一疾病发生在心房到房室结的传导或到希氏束的传导中断。从解剖上来讲,阻滞的部位可以发生在希氏束以上、希氏束以及希氏束以下的任何位置,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能进一步明确阻滞部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I度房室传导阻滞定义为PR间期延长,大于正常PR间期的上限值(0.2s)。I 度房室传导阻滞阻滞的发病率在0.65%-1.1%。早期研究通常认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心律失常诊疗常规 一、病名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常见病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或内分泌紊乱、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等,也可见于基本健康者。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等,亦可无症状。 二、诊断 (一)诊断名称 中医:心悸、怔中、胸痹、眩晕、厥证、虚劳 西医:心律失常(注明类型) (二)中医诊断依据 1.病名诊断 (1)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跳不规则,有心跳增强感或间歇感,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有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眩晕、视朦等,部分病人也 可无不适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昏厥、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心脏 听诊有心率、节律变化,心音强弱也可出现异常。 (2)发病特点:突然发作,时作时止,也可以持续存在。 (3)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运动,精神刺激,过量吸烟、饮酒及咖啡等。 2.证候诊断 心气不足: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兼结、代。 心阳不足: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虚微或兼迟缓,或兼涩、结、代。 心阳虚脱: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心血不足:心悸眩晕,乏力肢麻,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质淡红,脉细或结代。 心脉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痰扰心脉: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腻,脉眩滑或涩、结代。 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口舌干燥,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心悸怔中,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心神不宁:心悸怔中,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则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三)西医诊断依据 1.病史应采集详尽的病史,尽量让患者描述发生心悸等症状时的感受。病史可提供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类型、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繁程度、起止方式、心律失常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线索。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除可检查心律与节律外,某些心脏体征有助于心律失常的诊断。3.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重要的一项非侵入性检查技术。通常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在心电图上反应出来。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将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后效。结果研究组痊愈35例(81.40%),有效5例(11.63%),总有效40例(93.02%);对照组痊愈32例(74.42%),有效4例(9.30%),总有效36例(83.72%),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心率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心律跳动缓慢,心律跳动次数少于60次/min,病情严重的患者心律跳动次数甚至少于40次/min。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头晕、失眠、行动迟缓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为了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选取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9.4±2.6)岁,病程0.6~11年,平均病程(5.8±1.3)年;对照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16~8 3岁,平均年龄(52.1±1.9)岁,病程0.9~12年,平均病程(6.7±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心阳虚弱患者:采用枸杞、黄芪、党参、炙甘草、熟附子等中药进行治疗。夹杂血瘀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赤芍、桃仁等药物进行调节,患者出现水饮内停证时需要另外增加葶苈子、车前子等药物;气滞血瘀患者:治疗药方为红花、细辛、淫羊藿、桃仁等;气虚患者可以增加黄芪、黄精等药物,血虚患者可添加枸杞、何首乌,阴虚患者采用女贞子、麦冬等进行治疗,阳虚患者采用肉桂等药物进行调节;心胆气虚患者:采用党参、知母、龙齿、远志、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汗多、血虚患者可适当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缓慢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慢性心力衰竭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性房颤伴慢心室率、室内传导阻滞等,加重心衰进程。 (一)定义与分类 缓慢心律失常包括以下列几种情况: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心电图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并可伴发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起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冠心病、心肌炎(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结及周围组织,产生一系列缓慢心律失常,并可引起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 2.房室传导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I度、II度和III度房室阻滞,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明显降低心输出量,导致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也极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直接发生心室停跳致死。 3.房颤伴慢心室率持续性房颤中超过5秒的长间歇提示存在高二度房室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阻滞(LBBB)、左前分支阻滞和/或左后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双分支阻滞、三支阻滞,以左束支阻滞较常见,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流行病学 由于慢性心衰引起的心肌受累及药物治疗的影响,发生缓慢心律失常的机会增

加。根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心衰数据库统计,10%慢性心衰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目前国内尚无心衰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慢性稳定性心衰左束支阻滞发生率约25%,是心衰预后不良和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三)发病机制 心衰患者常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性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心肌缺血常引起持久的房室阻滞。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阻滞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肌病、心肌炎、风湿热、感染和原因不明的房室束支非特异性纤维化等均可导致结性病变,引起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障碍。 由于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药物广泛用于心衰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二级预防基本用药,如果原先合并轻度或无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轻度窦房结功能障碍、I度房室阻滞或II度I型房室阻滞等),可能由于药物作用进一步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或/和加重房室传导障碍,引起心衰加重。 慢性心衰可促进和加重缓慢心律失常。在人类、犬和兔子中,心衰可引起If电流下降,自主节律下降。Sander等证实,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自主心率下降的患者中,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结的动作电位异常延长。在兔子和犬的心衰模型中,窦房结对乙酰胆碱和迷走神经刺激的敏感性发生异常改变。相关研究提示心衰可加重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病变,对自主神经反应也出现异常。因此心衰能引发和促进窦房结和房室结重构,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或加重。心输出量下降又进一步引起和加重心脏传导系统缺血,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表现和危害 缓慢心律失常可导致慢性心衰患者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心衰症状加重,乏力、呼吸困难、浮肿等。心动过缓还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抽搐,冠心病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反复发作或加重等血流动力学下降所致的相关症状,或心衰症状明显和心功能恶化,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甚至心脏性猝死。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治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3—184 [2]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6—127 [3] 许济群.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9—180[4] 赵凌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6例.中华医学研究杂 志,2004,4(6):39—40 (收稿日期:2007-02-21) 【文献综述】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治研究 马芳 李宁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山东淄博(255300)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Π中医证治 综述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心悸、头晕、神疲乏力、甚则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之“心悸”、“迟脉证”等范畴。它包括西医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严重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但价格昂贵,且为有创治疗,许多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就近年来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证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近年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研究颇多。因本病患者多见迟脉,并见沉、细、结脉等,临床表现以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虚弱的证候为主,同时伴有面白畏寒、眩晕晕厥、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的证候特点,普遍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主要病机是由于心肾阳虚、心气虚弱、气虚血滞、血液运行无力所致。李红灿[1]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而脾气亏虚、肾阳不足是导致心阳不振的主要原因。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阳,五脏阳气皆赖此而得以维系。李书清[2]对4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析,认为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心阳不振,寒凝气滞,瘀血内停,久病入络。何红涛等[3]通过100例病人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中医辨证为阳气虚弱、心血瘀阻,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林海飞[4]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2例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后认为,本病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不营络,脉气不能正常衔接引起。刘梅[5]认为,心阳根于肾阳,肾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温运血脉,则脉象迟结。心、肾阳虚又可导致脾阳不足,脾虚失运,进而痰浊内生;心阳不足,血行无力,久则形成瘀血。痰瘀互结,更进一步阻碍血脉运行,故心肾阳虚、痰瘀阻络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赵明君等[6]临床观察发现,因肝气、肝血失调造成气滞、血瘀、血虚,致心脉失养、心率缓慢者亦为数不少。对胸闷明显的患者,使用疏肝理气、柔肝养血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 临床研究 211 证候分类:李宜芳[7]对缓慢性心律失常之病窦综合征30例病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其中气阳两虚型17例,治以益气温阳,方用保元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气阴两虚型5例,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气虚血瘀型8例,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方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味,水煎服,日一剂。结果;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313%。王居新[8]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7例,分三型论治。①心肾阳虚型:拟温阳益气、活血通络,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四君子汤加丹参、红花,水煎服,并配以参附注射液40—60毫升静脉滴注。②气虚血瘀型:拟益气活血,温经活络,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四君子汤、血府逐瘀汤水煎温服,并配以丹参注射液20—40ml静脉滴注。③气阴两虚型:拟益气滋阴,养血和营,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水煎温服,并配以生脉散注射液40—60ml静脉滴注。结果:有效率91149%。郑源庞[9]对本病辨证为心气不足、气阴两虚、心肾阳虚、阳虚欲脱、痰浊内阻、心脉瘀阻等证型。心气阳不足者以温阳益气为法,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味;气阴两虚者以益气养阴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心肾阳虚者以温阳祛寒为法,方用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阳虚欲脱者益气回阳、救逆固脱为法,方用参附龙牡汤加味;痰浊内阻者以通阳化痰、宣痹通络为法,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导痰汤加减;心血瘀滞者以活血通脉、祛瘀止疼为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赵永华[10]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证协作组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急症诊疗规范,将本病分为心阳不振、心血瘀 ? 5 6 ? 光明中医2007年7月第22卷第7期 C J G MT C M July2007.V ol22.7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目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引起本病的原因包括神经性、器质性、病原性、药物性等多种因素;本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但药物治疗的临床使用适用范围更广。方法为了研究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本论文对2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分为5组,分别采取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中草药、氨茶碱+中草药5种不同药物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氨茶碱+中草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在治愈率、疾病治疗预后、患者满意度方面都优于其它单独用药组。结论氨茶碱+中草药在临床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标签: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氨茶碱;中草药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心脏心律失常,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三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有神经性、器质性、内分泌、病原性、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如传导系统纤维化或退行性病变、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急梗死、迷走神经兴奋等[2]。心律失常的治疗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由于手术治疗费用更高,且部分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文就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12月的某三甲医院心内科2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0~75岁。患者住院后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结合心电图进行分析,这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具体情况如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5例,房室阻滞患者10例,室内传导阻滞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药物治疗,不采取手术治疗。 1.2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中草药这四类药物进行治疗,按照目的把试验分为五组,分别为I组、II组、III组、IV组、V组;每组5例患者,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例、房室阻滞患者2例,室内传导阻滞患者2例。I 组:阿托品治疗组,用阿托品对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II组: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组,用异丙肾上腺素对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III组:治疗组,用氨茶碱对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用法用量按照药物使用说明进行。IV组:中草药治疗组,中草药制剂成份为人身、麦冬、黄芪等,以益气复脉、活血通络、养阴清心为治疗指症。V组:氨茶碱+中草药治疗组,用氨茶碱治疗的同时,服用中草药制剂。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进展 【关键词】中医药缓慢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证 之一,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本病多发于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其临床特点为心率缓慢和血液动力学改变,能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心源性猝死。目前西医治疗此类心律失常主要是对症处理,以抗胆碱能药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为主。常用药物为阿托品、654-2、异丙肾上腺素等,这些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大,不宜长期服用。严重者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但因其费用昂贵,且为有创治疗,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探索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有重 要意义。近年来,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眩晕、迟脉症范畴,是以持久的脉博缓慢为主,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甚至晕厥等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已较系统,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五·悸》中云:“自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阳气内虚,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故为悸也。”认为上焦阳气不足,心阳不振,鼓动无力;下焦阳气亏虚,肾阳不足,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明确提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多年来,许多医家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病机学说,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江苏无锡已故名医吴雅恺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病本于肾。盖因肾阳为诸阳之本,心脉循行也自然“资始于肾”;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

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指南

心律失常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防 一、病因: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二、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综合征: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阿-斯综合征是一组由心率突然变化而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与体位变化无关,常由于心率突然严重过速或过缓引起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频率分析

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频率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年9月第12卷第9期四 1071四 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频率分析 庞庆荣, 陈守强, 徐亮, 毕文霞, 侯建辉 目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三方法将收集到的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摘要:常的验案共4应用其统计功能编制用药频率表, 绘制中药分类表三结果共用中药2应用次数最24份输入到验案分析系统, 26种, 当归二五味子共6味药; 频率大于1可分为9类, 其中活血类药种数最多, 有8味三结论丹参二黄芪二麦冬二川芎二当0%的有36味, 归二五味子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惯用中药, 体现了活血益气二养阴复脉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法; 活血类药物占名老中医常用药类之首, 表明了活血化瘀是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常用方法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名老中医; 用药规律; 频率分析关键词: 多者为丹参, 共2频率为6最少者为冰片等6种, 仅用1次, 频率为0. 频率大于4黄芪二麦冬二川芎二 64次, 2. 26%; 24%; 0%的有丹参二 :/() d o i 中图分类号:R 541. 7R 256. 2 文献标识码:B 10. 3969. i s s n . 16721349. 2019. 09. 020 文章编号:[***********]03j 节律二起源部位二传导速度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二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时心率的快慢, 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1] 库, 共2男1女1就诊6位名老中医三患者227例, 24例, 03例, 1. 2 方法将424份名老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验案输 入到验案分析系统, 应用系统的统计功能, 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二历, 即分析内容的关键词筛选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动过二二 ; , 缓传导阻滞迟脉证选择分析类型为编O R 型分析制用药频率表三用药频率表包含中药名称二频数二频率3项信息, 频数为在所有的医案中该药出现的次数, 频率为该药的频数与医案总数的比值三根据用药频率表, 将频率>10%的中药根2 结果 据临床应用分为9类, 依据每类药的种数, 绘制表格三 ) 次数为(次, 年龄11~55岁~81岁三 病, 病因复杂,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二传导阻滞二窦性停搏二逸搏等, 能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严重者可致心脏性猝死三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严重者可安置心

急诊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心血管网2014-02-07发表评论分享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鹏卢洁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心脏传导异常的疾病的总称,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种类型。这类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急诊科医生遇到这类病人需要慎重考虑后再做出诊断。医生通常更侧重于心源性因素,而忽略了诸如创伤性、脑源性以及腹部疾病等因素。即刻的心电图分析在急诊诊断及治疗中非常关键。心电图在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快速做出诊断。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通常在到达急诊室之前已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或者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入院,在急救设备或药物齐全、急诊科医生经验丰富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熟练掌握复药物、复仪器及临时起搏的使用在急诊处理缓慢性心律失常过程中非常关键。 一、节律分析 缓慢性心律失常体现了电传导异常的多样性,其病因各异。包括心肌缺血及梗死、透析、低体温、中毒、电解质紊乱、年龄相关退行性改变、环境变化、反射性心律失常(如心理创伤诱发)等因素。这些疾病导致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原理是心脏传导系统不能产生或传导正常的心电信号,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当患者需氧量增加时,就会表现出乏力、情绪变化或晕厥等症状。通过分析心电图节律,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分为两种类型: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传导阻滞。(表1)

1.窦房结功能障碍 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即窦房结不能发出正常的心电信号,从而不能产生正常的具有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定义为心室率<60次/分,正常可见的P-QRS波群以及正常的PR 间期。窦性停搏定义为在正常的心动周期中心房未除极。窦房结功能障碍主要发生在70-80岁老年人中,说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成为发病的主要原因。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快-慢综合征(Tachy-brady syndrome),即在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间期发生了一段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房颤通常成为主导节律(图1)。这一现象说明房颤与窦房结功能障碍存在强相关性,因为在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每年房颤的发生率高达6%。快慢交替的心律成为这类疾病特征性的节律。 图1 快慢综合征心电图表现

第35章缓慢性心律失常陈柯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诊治中心陈柯萍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 一、病因及病理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①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③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药物:④迷走神经兴奋,常为夜间发生、非持续性;⑤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⑥高血钾、尿毒症等;⑦心脏外科手术损伤、导管射频术并发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淀粉样变性或脂肪浸润、窦房结胶原支架异常、窦房结动脉病变等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房室阻滞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性变,如原因不明的心脏支架退行性变、原因不明的传导系统纤维化,其它病变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退行性变导致传导阻滞。 二、临床表现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如心率不低于50bpm,可以不引起症状。如心率低于50bpm 或者出现大于3秒的长间歇,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一过性晕厥、近似晕厥、头昏、黑朦等;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疲乏、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 三、心电图特征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或窦房结至心房冲动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摘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相对较多,正确选择药物治疗此病是关键。现将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行阐述。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根据其发生的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①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③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感染药物:④迷走神经兴奋.常为夜间发生、非持续性;⑤药物影响,如洋地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⑥高血钾、尿毒症等;⑦心脏外科手术损伤、导管射频术并发症。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淀粉样变性或脂肪浸润、窦房结胶原支架异常、窦房结动脉病变等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病变,导致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房室阻滞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传导系统或心肌退行性变,如原因不明的心脏支架退行性变、原因不明的传导系统纤维化,其他病变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退行性变导致传导阻滞。 缓陧性心律失常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如心率不低于50次/min,可以不引

起症状。如心率低于50次/min或者出现大于3s的长间歇,可以出现相关的症状即症状性心动过缓。所谓“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指直接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如一过性晕厥、近似晕厥、头昏、黑蒙等;长期的心动过缓也可引起全身性症状,如疲乏、运动耐量下降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出现症状性心动过缓是植入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药物治疗只是短期内用于缓解症状。 一临床资料 自2007~2009年本院共收治52例患者,52例均为门诊治疗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36~72岁,平均57岁;病程1个月~23年。根据病史、体征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 二治疗步骤 【相关药物】 (一)抗胆碱能药 1.阿托品(Atropine)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能解除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快,另可使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能解除小血管痉挛,使周围及内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流灌注。 2.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从茄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阻断M胆碱受体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或稍弱。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同时有镇痛作用,但扩瞳和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较弱.且极少引起中枢兴奋症状。 (二)拟交感胺类药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浦介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2) 浦介麟教授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与基线比较,参松养心胶囊组临床症状(包括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神倦懒言、盗汗)总积分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01)。这说明参松养心胶囊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客观指标的同时,有效缓解和消除了临床症状,特别是失眠症状改善显著。 4. 亚组分析 病窦综合征①平均心率改善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分析显示(图3,图4),参松养心胶囊(n=70)改善心率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n=68),分别为24.3%对1.5%、38.6%对19.1%和62.9%对20.6%(P<0.001)。②治疗后心室率增加的次数治疗4周患者心室率与基线变化值分析显示,对照组平均心室率增加值为2.49次/分,试验组为7.17次/分,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③治疗后平均心室率治疗后对照组平均心室率为56.69次/分,试验组为60.77次/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心室率增加百分

率治疗4周平均心室率与基线变化率研究显示,对照组心室率增加4.7%,试验组增加13.6%,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 慢快综合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试验组n=40)慢快综合征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图5)显著优于对照组(n=34),分别为27.5%对0、40.0%对23.5%和67.5%对23.5%(P<0.00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快综合征的疗效不仅体现在24小时平均心率的提高方面,部分病例还分别表现为室早、房早、房速、房扑、交界性心律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减少或消失。 同一个病例,经过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既表现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明显改善,同时又伴有快速性心律失常恢复正常,这生动地体现了参松养心胶囊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承制调平”的双向作用,即通过多离子通道的阻滞,抗快速性心律失常和整合调节抗缓慢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AVB)对AVB转正率的疗效分析显示(表1),与治疗前比较,参松养心胶囊试验组11例患者中有5例(45.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转化为低度,其中1例Ⅲ度AVB消失,1例Ⅲ度AVB转化为Ⅱ度Ⅰ型。这说明房室传导出现了质的变化,这可能意味着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改善心脏传导的作用。对照组只有1例得到改善。本项研究中AVB总例数较少,尚待进一步研究。 5. 安全性分析 安慰剂组5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其中3例被判断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表现为心悸、头痛、胃痛。 参松养心胶囊组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8%),亦被判断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表现为腹胀。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疗体会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选取我院9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患者,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之后应用复心脉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心电图诊断之后进行常规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以及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诊断,确诊率为91.67%(44/48),对照组患者采用心电图进行检查诊断,确诊率为66.67%(3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悸发生率、胸闷发生率、面色苍白发生率、头昏耳鸣发生率等临床症的发生率,以及总心率和平均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中效果显著,复方脉法在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率的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复方脉法;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一类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和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所以如何给予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高效的诊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探讨的热点话题[2]。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复心脉法治疗与常规治疗两种方案得到了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2月我院的9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为(58.6±2.5)岁。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患者,对照组48例患者。观察组含男28例,女20例。年龄在48.1岁至71.5岁间,平均年龄为(58.2±1.3)岁。对照组含男28例,女20例。年龄在48.3岁至71.5岁间,平均年龄为(57.3±2.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经医师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排除标准:不配合检测和不遵从医嘱的患者;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结合运动试验的诊断方法,对照组采用心电图结合运动试验的诊断方法。在诊断之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复心脉法进行治疗,选用复心胶囊(国药准字 Z20080626,江苏苏中海欣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2g,每日3次。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选用心宝丸(国药准字Z44021843,广东心宝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20-240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进行30天的治疗。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体征、心率、血清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以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