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人居二_与人居环境科学

_人居二_与人居环境科学

_人居二_与人居环境科学
_人居二_与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绿色景观设计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绿色景观设计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8-07T14:43:08.5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作者:贲维军[导读] 摘要:当今社会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建筑绿色化、生产绿色化、出行绿色化均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及支持。 浙江绿城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310000 摘要:当今社会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建筑绿色化、生产绿色化、出行绿色化均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及支持。建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影响较大,将绿色景观设计应用到人居环境中显得非常必要。在具体的应用中,设计人员应做到因地制宜,并抓住其设计的原则去展开,确保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能够更好的迎合用户需求。以下本文将简单分析绿色景观设计及其原则,着重就绿色景观设计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展 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绿色景观设计;人居环境;应用;原则 一、绿色景观设计及其原则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意识到了部分能源的不可再生性,逐步提出了较多更加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来取代人为施工建设,如早期的河流防洪都是通过堤坝的建造来治理,但是渐渐的人们发现合适的植物种植一样可以实现防洪、降低水土流失的功效,自然通风的节能性与健康性也远远超过暖通设计的应用,因此生态设计与绿色景观设计逐渐被人们提出和实践。市场经济环境下,让绿色景观出现在人们的身边需要通过科学的绿色景观设计来实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色。绿色景观设计的主体是人,作为其设计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构思来达到其想要实现的效果,景观设计和生态设计都需要尊重自然,站在发展的角度去科学选取设计方向与技术选择,其肩负的职责是帮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提高人人居环境的美观性、舒适度,起到节能、降噪、环境保护的作用。 绿色景观设计的原则包括:第一,生态性原则。在绿色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应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作为其设计的主要对象——植物花卉、水景、可再生能源都应围绕建筑设计来进行搭配,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气候水文特点应当有所体现,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是不可取的。其次,整体性。差异化的地质状况、人文风貌背景下,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应注重整体性,在合理的布局与色彩搭配下,景观设计才能从更高层次上迎合当代用户的审美需求。第三,创新性。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同样在绿色景观设计中也应保持着较强的创新性来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受,科学的布局与心思细腻的品种搭配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在景观布置中也应尽可能的考虑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材料的选用。 二、绿色景观设计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意义较大,我国近年来提出了较多环保、节能发展理念,这些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绿色景观设计关系到人们的切身感受,这也是当前较为新颖的新构思,在保障其原有设计标准下,绿色景观设计可以进行生态化的转变,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绿色生活环境的需求,可以在建筑设计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 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外围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②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 孙芳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 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该学说显然是道 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 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人居环境中的空间尺度

人居环境中的空间尺度 ——敬重里、学湖里小区调研 经过一个学期对于住宅设计的学习,我们发现一个好的房型或是小区,都与人体的感受密切相关。如何在住宅以及小区的设计中加入与人体有关的尺度,重视视觉感觉在整个居住环境中的地位,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于是我们将选题定位在“人居环境中的空间尺度”,意图通过对于两个小区的调研,找到人们对于居住现状的意见或建议,并加以统计,希望得到最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要求。 通过调查相关资料发现前人对于尺度的定义有很多种。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清华大学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 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 而小组经过讨论之后,更倾向于将 空间尺度的概念定位在——在人居环境 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 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 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 综合感觉。 对于调研的对象需从以下几方面来 认识:(见右图) 组团尺度:偏向对于公共空间的考 虑,是供小区居民共同使用的空间。通常位于主要道路交通或者入口处,方便小区居民到达,这一空间结合公共绿地、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商业服务于一体,是小区居民聚会、休憩以及和外界交流的理想场所。 楼间尺度:属于半公共空间,是小区部分居民所共有的空间。一般由住宅建筑组团围合半封闭的空间使组团内部居民对之产生了比较明确的领域感,这里集合了儿童娱乐设施、健身设施,是组团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 楼内尺度:邻里尺度,属于半私密空间,是建筑内居民共同拥有的空间,包括楼梯,平台,楼门等,是最能促进邻里交往的场所。 屋内尺度:是住户的私人空间,包括庭院、住宅阳台等。空间的领域性最强,不容他人侵犯,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直接感受最具体。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5年1月

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与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规划与过度理想化规划的从本学科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策略,从而为更加合理,高效,节能地对交通以及居住区进行良性循环的规划提供可能。 关键词:发展历程,郑州市,科学规划,改造建设,人居环境科学 为了更好地建设符合科学、人文、合理的现代化的聚居环境,城市规划应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在河南省郑州市生活了近二十年,能够体会到居住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而在对这座城市看似繁纵错杂实则井然有序的各要素关系的梳理和科学规划中,不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或有悖规划初衷的问题。 1.从不同维度审视郑州市发展规划与变迁 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市区属平原地貌,北临黄河,西高东低,南部则是丘陵地区,沟壑重叠。郑州还是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有铁路运输枢纽之称。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以省政府和省直单位为主,西部则是郑州市政府和市直单位。南部由于铁路枢纽的因故,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国家仓库。 多年来,随着政府和国家对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提高,使得这个城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1.1从时间角度看郑州市的发展规划 如果看把城市发展的起点移到改革开放,不难发现的是,这座城市所接收到的优惠政策和投资项目越来越多,经济要素的偏移,政策要素的倾斜都使它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一直高速运作着。1988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郑州市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1993年,创办经济开发区;2001年启动开发郑东新区;2005年中原城市发展群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发展战略;2010年,在卢展工书记的带领下,我省所提出的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计划有幸被写入“两会”的“十二五”计划。 无论是微观上城区内部区域的开发规划,还是宏观上城市带动卫星城联动所形成的大范围区域整合升级,这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的再现。可以的是在我出生以前的他带着开发区实践发展的诚惶诚恐亦步亦趋;到当我逐渐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概念有所认知时我们的城市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在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上跨出一步;再到今天,当我离开他的时候,郑州已经

浅论岭南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浅论岭南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9-07-29T11:44:27.0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杨安琦 [导读] 本文讨论了岭南城市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探究了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原则,以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水平。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新时期,我国整体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加严格,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更高。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能够改善城市形象,也为人们营造了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因此,本文讨论了岭南城市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探究了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原则,以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水平。 关键词:岭南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不断出现,人多地少的局面非常突出,而且土地资源缺乏愈加凸显。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利用高密度和高体积比的建筑使土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岭南许多城市的绿化面积不是非常可观,所以需要对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进行充分研究。因此,提高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水平可以充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大大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1 岭南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不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步伐,两者出现了不协调的问题,这重点表现在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与住宅小区的整体设计风格不相匹配,住宅区的硬质景观和柔质景观不能够有机地协调统一,造成不同的住宅设计风格产生的景观效果差异很大。城市住宅的现代设计风格需要根据目前的园林景观方法,然而岭南地区的住宅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由于户外空间环境设计仍然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模式,景观设计没有充分地进行考察、设计,通常只是先展开环境规划,其次实施景观规划设计,造成城市建筑类型与景观特征的差异非常凸显,不符合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不利于打造自然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景观。所以,需要在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所有设计人员都应注意环境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切实反映出人居环境的整体设计风格。 2 景观设计原则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美国著名设计专家奥斯卡纽曼全面地研究了人类行为活动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在相关领域中都存在有人类的多种活动行为,于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空间体系设想,即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公共性空间和半公共性空间等空间形式,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在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中运用这一体系,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人类的不同需求和活动内容着手,合理地规划居住区,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水平和不同爱好的人群在日常活动和社交活动中得到自己的乐趣所在。 2.2 生态可持续原则 人居环境学通常包含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其尺寸和形式不相统一是其最大的特点。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人工环境不可分割,所以人居环境建筑应以人类生活环境的和谐为条件和目标,而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也应符合这一原则。在目前的形势背景下,景观设计应追求更加新颖的形式,研发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理念,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并且注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成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民族特色的有机融合。 3 岭南城市园林人居环境设计要点 3.1 加强园林设计科学规划 在岭南城市园林人居环境设计中需要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规划,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地理解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景观设计的目的是给城市环境增加亮丽的色彩和艺术景观,所以需要规划在生活环境中设计园林和绿地,同时注重实现园林绿地的景观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全面地认识城市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城市景观特色,从而得到城市文化和景观相协调的初步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景观的和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 3.2 实现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在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体现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地展现出岭南城市地区的特色和景观设计人居环境的特点。景观设计应始终注重服务大众的目的,改善城市功能结构。所以需综合考量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以防止出现其他状况。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发挥当地民风环境资源的特色,在适应当地条件的基础上,种植适合岭南城市环境的绿化植被,以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需要贯穿在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城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所以,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大力展现岭南地区城市的独特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融入社会特征。园林建设应当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园林艺术的特点,最大程度上达到景观设计的要求和效果。 3.4 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居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属于复杂的基础设施项目,设计水平的高低与人才的能力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了景观设计专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景观设计的任务不断增多,面临着大量的人才需求,所以应注重对设计人才的引进,并注重人才的后期培养,这样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为了保证园林建设的质量和园林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现,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持。 4 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4.1 改善岭南地区住宅的日照条件 通过在城市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如屋顶,阳台等,可以改善住宅的日照条件,让居民可以充分地享受日光的照射,实现更好的采光效果。同时由于岭南城市高层建筑较多,建筑物的高度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和光照条件,通过在景观空间设计中种植树木来缓解建筑西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 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论人居环境与景观设计

论人居环境与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8-07-13T15:11:07.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秦姣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恒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对城市在景观、人文、建筑、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仅要体现现代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更多的适宜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需要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景观构成和方法 一、人居环境的界定及其含义概述 1.1人居含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吴良镛先生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其认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人居环境”就城市和建筑的领域来讲,可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1.2对景观的界定 关于景观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当代学术界比较集中的观点认为景观是空间和大地上所有物体组成的综合反映,包括自然形成的景观和人为建造的景观两大方面内容。因此,在此基础上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物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它很少受到人类影响。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树木等。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第一种,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再加上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如风景名胜景观、园林公园景观等;第二种,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如城市景观、建筑景观、公共艺术景观等。 二、景观设计概述 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人居环境古而有之,经历了巢居、穴居、洞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探索赏心悦目和舒适的人居环境。当代的趋势已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建筑本身,而是更着眼于建筑本身与居住建筑周遭的景观环境是否和谐共生,达到所谓的“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由此可见,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和内在责任。(1)景观设计原则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 ①注重人性化原则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 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方式、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快乐、轻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 ②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参与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要求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其次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是否进行了无障碍设计等。最后人性化设计景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2)体现生态持续性原则 ①中国从古代就形成了原始的景观生态概念,提出“道法自然”,崇尚老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它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朴素生态保护观念。景观生态设计应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维持植物生长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②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概念基础上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就是要尊重传统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要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同时尽可能地运用其材料,植物等。其次是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不能全盘否定,摧毁,没有了传承的文化,再美的景,是像是一座“空城”。最后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大众的精神层次需求,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审美思想,发现新的文化闪光点,设计出更贴切时下审美的景观。 三、人居环境中景观的构成和方法 3.1植被绿化 植被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去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而现在则是按照地形、地势、地貌、气候、人情、风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3.2道路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是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3.3水体 水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人类自古择水而居,有水才会有生命。水是居住景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城市化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对策,问题 人居环境科学以人类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满足人类聚居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美好生活环境,其传播和发展虽不过十几年,但已在学术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一、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住宅、村庄、城镇、特大城市以至连绵的城市区域等,实际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系统,它们同时又是更大的乃至全球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城市是某一层次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规划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规划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规划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改变,人类在逐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的规律,得到了不错的乘积。但是,为什么城市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人类在现代城市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呢?这里有客观原因:现代城市以高度集中和迅速膨胀为特征的爆炸式生长。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企图用旧观念来考察现代城市,结果造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组织方式、规划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城市问题愈加严重。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维方式原因;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仍然是Patrick Geddes在20世纪初提出的“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认识和分析问题是比较有效的,但用于解决问题就并非如此了。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而且,事物愈复杂,这种分解解析的程度就愈深,逐渐形成了一个“解析、解析、再解析—割裂、割裂、再割裂”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二、研究方式原因; 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学、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评论文章,总结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最后,通过相关实践案例和比较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评价和综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方法论体系;实践运用 五年前,在设计课的老师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吴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收获颇深。五年后,再度拿起这本厚重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心中却百感交集。五年的本科教育,经历过多次设计实践,当初那个“规划梦想美好世界”的幻想似乎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规范、设计要求、数据、指标的条条框框。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市场主导一切,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仍旧需要那种沉着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实践方法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科学著作。全书上半部分,吴先生耐心而睿智的解释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体系、原则、主导学科、研究方法,又结合实践,批判了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种种不足,为我们展示出一套崭新而清晰的工作方法。下半部分,通过整理和综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吴先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学说继承、评判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朴素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全书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叙述,又是对这一成果的再评估与再分析——简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身就是一个作者吴良镛先生和广大读者探讨人居问题的广阔平台。 那么,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之上,吴先生想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又是什么呢?五年前,在我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本书仅仅旨在介绍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五年后再读,这一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看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便是一套包括整体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等在内的,极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其一是研究的整体性。长久以来,人类的科学研究被细致的分门别类。社会学家只关注社会问题,物理学家只关注物理问题,文学家只专注于文学研究等等,而忽视了科学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一最重要的事实。吴先生在继承和发展道萨迪亚斯整体研究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建筑、地景、规划三门专业为主导的,多学科参与的研究平台——人居环境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吴先生强调,使用“科学”一词是因为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但在我看来,使用“科学”亦远胜“学科”。这是因为,“学科”往往被理解为专业性的、排他性较强的某个研究领域。但解决人居问题从来了就不是一个单学科的单纯过程,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会基于自身学科的研究给出特定的解决方式抑或处理态度。而只将建筑、地景和规划这三大主导学科提出的意见作为全部,显然是片面而不科学的。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名称反而能够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的学术智慧,不妨将其一直沿用下去。 其二是以问题为导向。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以问题为导向和什么是以目标为导向。自古以来,科学研究一直是两种导向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瓦特发明蒸汽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 作者:孟兆祯 发表:《中国园林》2005(01):56-59 摘要: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居环境;综述;城市化;中国特色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Abstract: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the best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City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eople and place for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ers should take part in city master pla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omprehensivenes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heriting, creating, and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Human Habitat Environment; Summary; Urbanism; Chinese Character 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 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 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2001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良镛。 内容简介: 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目录: 第一部分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第1章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第3章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第4章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第5章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第6章在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第7章人类聚居学概说 第8章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第9章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第10章人类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和建议第11章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附录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一)人居环境的形成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 定,也不集中。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 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 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 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 遗址。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 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 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 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 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 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 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 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等。 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个演化过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 产缓慢发展,不要求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各种人居环境的规模基本上 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城镇化时期,城镇规模急剧扩大,而乡村规模相对稳定(某 市的向心移动模式。另外,随之兴起的第三产业以生产服务、科技服 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等从多方面支持了城镇化,并进一步扩 大了就业门路,赋予城镇新的吸引力。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居环境规模的演化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