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

孙芳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

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该学说显然是道

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

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氏经历了20 世纪前半期世界城市化进程后, 从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出发而形成的。他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不足, 提出了把城镇和乡村所有人类聚居地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新学科。虽然不够完善, 但目的是建设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道氏当时已洞察到“人类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住区”, 而且这将是“一场袭击整个人类的迄今为止的最深广的革命”, 称之谓“城市革命”。道氏于1975 年去世, 但是历史的发展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可惜的是, 道氏的学术思想影响不够广泛, 包括在中国介绍得很少。吴良镛先生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影响和启示, 经历了20 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历程(这是一条充满了成功与失败, 建设与“破坏”的迂回曲折道路。)吴先生运用他丰富的学识, 结合着1980 年代后崛起于世界的“环境意识”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 在道氏学说的基础上, 发展和建立起“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理论。这个学术上的贡献,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的意义。吴先生把人居环境内容分为五个大系统, 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其他支撑系统等。根据中国的实践把人居环境分为五个层次, 即建筑、社区、城市、区域、全球五个层次。他还明确了处理这些问题的五大原则, 包括生态观念、经济观念、科技观念、社会观念和文化观念。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主导的专业就是广义建筑学, 包括传统的建筑学、城市学和地景学(通常叫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五项原则之间也是如此,它们相互关联、牵制。人居环境建设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统筹兼顾五项原则,求得暂时的统一,并不断加以调整。

“人居环境科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本构架和学科体系。它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 非常丰富。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还论述了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理念以及教育等问题。面对诸多矛盾, 诸多学科, 吴先生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 即开锁的“钥匙”, 这是任何学科必须具备的条件。21 世纪是“新的城市世纪”。全球城市化将继续推进。全球住在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人口总量可能会达到60 亿以上。城市经济将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最主要的支柱, 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背景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各方面的全球化影响;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情况下信息社会的到来; 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城市化推进; 资源相对短缺下必须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不够全面富裕下的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 等等。这些挑战和矛盾是我国城市化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我国21 世纪(特别是前半期) 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学术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 是这种需要的一种反映和产物。

目前国际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今后城市的人居环境都将建立在逐步改造当代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既要超前,又要留有余地,要以人们可以承受又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方式满足人类的要求。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三个方面:(1)人居环境理沦研究。如吴良镛(1997年)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构建人居环境学科的学术框架。朱锡金(1994年)提出生态住区概念统研究了大城市周围地区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生态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三者结合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还有很多学者针对个别城市进行人居环境评价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3)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一些国内学者介绍和借鉴国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经验,提出我国城市建设理想人居环境的方法和对策。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居环境的研究从微观尺度的研究较

多也较为深入,而对中尺度人居环境和对城市之间人居环境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研究很少,而大尺度的人居环境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则更少。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深广的学问。主要内容上要考虑如下三点:(1) 人类聚居( Human Set2tlement , 简称人居) 是指所有人类的聚居地, 从人口数量巨大的巨型城市到“三家村”式的小村庄, 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虽然它们在规模上、空间形态上、设施标准上以及包含的物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 但在“聚居”这点上都是共同的。人居环境科学把城镇和乡村放在统一的框架内加以研究是科学的, 也是必要的。就中国而言, 虽然我们的城市和农村存在着体制上的“二元结构”, 但是城乡之间在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物质交换、信息传递、文化交流以及土地使用、交通运输等很多方面已经存在着不可切割的内在联系。1998 年党中央关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决议中提出发展小城镇的战略, 就是把城乡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的一个明证。城镇和农村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地域之中, 理应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2) 创造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中最基本的课题, 也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人类的一切活动: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科学的??,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居住”是个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或人均居住面积) , 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居性”(Liveable ) 是人居最基本的要求, 不仅现在, 以至永远。环境是人类生存最本原的基础和条件。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质量(从微观到宏观)是保证“可居性”最重要的条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条客观规律。近几年, 来自千里之外的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城市的“袭击”, 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启示。江泽民同志在2001 年建党80 周年重要讲话中提出: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又提到要“??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 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都是人居环境科学应该解决的基本任务。近几年很多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 某些情况下, 这种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形象”, 形象仅解决“视觉环境”问题, 它只是人居环境的一部分, 而且要和功能和其他内容有机结合才对。把“形象工程”摆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不够全面的。(3) 方法论是规划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所归纳的“融贯综合”的方法, 是研究和解决像城市这样复杂的巨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整体观、战略观也都是研究城市和区域问题的重要方法。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 “20 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21 世纪微观与宏观应结合成一体。”“人居环境科学”是21 世纪的科学, 是为了解决21 世纪的人类聚居问题, 因此它应该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科学, 一门从整体上来研究人居问题的科学。

3结语

当前,我们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存在很大差别。有些地方是掠夺性的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者危及人们生命安全。城市是区域中心,发展的快些,城与乡要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城市有大量的人才储备,而农村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基层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的繁荣带动农村的发展”。

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我们首先要积极地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要充分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因素,摈弃以往的单纯“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宜人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周干峙.我所理解的吴良镛先生和人居环境科. (cnki)

[3]邹德慈.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重新认识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2002,7,26(7):9-10

[4]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4]吴良镛.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15-17(cnki)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科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科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 科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从高一年级加入了京北四中科技俱乐部,开始我的科学研究活动,转眼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了。 两载光阴,虽不甚长,感悟颇多。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交流能力。 这其中,不仅仅是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与老师教授之间的交流。 与同学的交流,是乐趣,更是学习。 譬如在我最初研究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时候,就曾经与学长田昊枢同学进行过大量的交流。 田昊枢曾经研究过足球的构造问题,因此对于几何有很深的研究。 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就从足球说起,一步步拓展思路,最后基本上是自己摸索出了阿基米德多面体的定义(即我的论文第一稿,《复正多面体的研究》)。 其间,我还有幸借到了田昊枢的数学书,在许多我们平时看来绝对正确的叙述旁田昊枢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质疑,有的是自己的引申与拓展。 这一点对我的触动颇大———原来平常见到的许多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加以进一步的思考,就可以得到许多新鲜的感悟;我们身旁并不缺乏可以研究的东西,而只是缺乏发现可以研究的东西的眼光。 于是在这之后,我也努力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仅对我的研究影响很大,还使我对许多课本上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使我的求知质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当然,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在这一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实践,做一个有心人。 再比如研究阿基米德多面体过程中另一位对我帮助很大的同学郭一鸣,在看过我的初稿后也曾与我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他常常提出许多问题,一些是质疑性的,促使我的研究向更加严谨的方向改进;而另一些则是启发性的,使我的研究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展。 郭一鸣最擅长的除了数学,还有化学,所以他对于晶体结构等方面很有研究。 在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就学到了许多包括晶体空间结构晶体空间镶嵌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 后来,郭一鸣还与我一起在查阅了英文原版资料后,在学校给其他同学讲解欧拉多面体公式,这无疑也是对我们个人能力的很好的锻炼。 与老师的交流,学习的成分就更多了,而且不但是学习科学知识,还学习一种做人做学问的态度。 记得在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终评活动第一天的项目展示时,王长平教授就给我讲了一堂课。 从图形的对称到两个图形对偶性,还有不同的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认识过程

第二篇自然科学观与方法论 本篇依据自然观、方法论和科学观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的过程:一个以科学问题为起点,对自然界由直观形成的感性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回到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研究人们怎样通过感性直观取得经验,怎样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观念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探讨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从问题到假说,再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及其体系的形成和理论的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一、科学的涵义及本质 “科学”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英语science,法语science, 德语Wissenschaft。 我国早先译为“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日本转译为“致知学”。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科学启蒙大师、教育家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翻译日本的著作时引进了“科学”一词。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将science 译为“科学”。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以及获得这种知识体系的活动的总体。 1、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科学家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是一种高级文化 5、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6、科学是生产力 7、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二、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1.可检验性 2.系统性 3,主体际性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 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伪科学是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和同行专家的科学鉴定,或者用违背科学实验准则和程序的“实验”去取代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不可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

对科研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研。科研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依照我的理解,科学研究的就是要不断拓展人类的认识边界,变未知为已知,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去想一些前人没有想、不敢想;前人没有做、不敢做的事情。因此,真正的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简单重复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研究。 接着才是要知道应该怎样进行科学研究,这个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都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有几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是共通的。第一是应该多多的看其他人写得文章、做的研究,从中吸取经验,了解学术前沿,打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第二就是在打好基础后,要想着为该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拓展人类的认识界限;第三就是在进行科学研究需要遵循三条原则:1、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2、做力所能及的事情;3、做有意义的事情。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核心原则,就如同前文所讲,没有创新点的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得做一些前人没有做的工作,这样才能达到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第二条则可以确保我们的目标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远大但不能盲目自大,我们得理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更好更快的得到科研成果。如果盲目自大,选择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会空费自己的时间、精力,还有大量的项目经费,这样是得不偿失的。第三条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对社会有进步意义。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劳动也要有实际意义才不枉我们的辛勤付出啊!我们不能做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 一般来说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很难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原则:首先我们觉得很有意义、值得做的,而且又容易做到的,一般来说别人已经做过了我们再做就是走前人的老路了;再者没人做过的,又是很有意义的工作,通常难度极大,我们又不够能力去做;还有就是他人没做过的而又相对容易的,则一般是大家不屑于去做的,意义不大的工作。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科研新人而言,导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最常犯的

谈谈对科研的理解和认识

题目:谈谈对科研的理解和认识 专业: 10信管 班级:(2)班 学号: 1030050229 姓名:陈维栋 指导教师:宁正元 完成日期: 2013 年 05月 08 日 摘要 1. 科学研究的定义: 科学研究是指:发现。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容不得半点主观。这就是求真。 科学研究是指探求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活动。 没有探索性缺乏创造性只是重复他人做过的工作只能叫学习不能称为科学研究。 我国国家教育部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美国资源委员会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检索和应用包括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搜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 2. 科学研究的起源于问题:

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3.科学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 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 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 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4. 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 所谓科学的研究方法,很明显就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某项科学发现时所采用的方法。能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更详细的说明呢? (1)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当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2)要把问题的非本质方面找出来,加以剔除。 (3)要把你能够找到的、同这个问题有关的全部数据都收集起来。 4)有了这些收集起来的数据,就可以作出某种初步的概括,以便尽可能简明地对它们加以说明,亦即用某种简明扼要的语言或者某种数学关系式来加以概括。这也就是假设或假说。 (5)有了假说以后,你就可以对你以前未打算进行的实验的结果作出推测。下一步,你便可以着手进行这些实验,看看你的假说是否成立。 (6)如果实验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那么,你的假说便得到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并可能成为一种理论,甚至成为一条“自然定律”。 当然,任何理论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后定论。这一过程会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下去。新的数据,新的观察和新的实验结果将不断出现,旧的自然定律将不断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所替代,因为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说明旧定律所能解释的各种现象,而且还能说明旧定律所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以上这些,正如我已经说过的,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科学工作者并不需要像做一套柔软体操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而且他们通常也不这样做。 比起旁的事情来,像直觉、洞察力甚至运气这一类因素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学史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有不少科学家仅仅根据很不充分的数据和很少一点实验结果(有时甚至一点实验结果也没有),便突然灵机一动,得出了有用的、合乎事实的论断。这样的论断,如果按部就班地通过上述理想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就可能要用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得到。 然而这是不是说,一切都是凭好运气得来的,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思考呢?不,绝对不是的。这样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具有最好领悟力的人才会碰上,换句话说,有些人之所以会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只是因为他们具有十分敏锐的直觉,而这种敏锐的直觉则是依靠他们丰富的经验、深刻的理解力和平时爱动脑筋换来的。

诚信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诚信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科研诚信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这直接暴露出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体制性缺陷。只有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郭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我认为,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首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科研诚信建设应从“加强教育、完善规范、严肃惩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滋生,虽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可能与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与研究生)对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够了解有关。因此,建议在大学生或研究生中,开设关于科研活动中基本道德规范的课程,对青年人进行系统的教育。此外,为有效预防和惩戒科研不端行为,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科研道德规范标准,并切实作为判断与惩戒的依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学术组织的做法,例如,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跨国学术组织——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剽窃行为的识别、轻重级别的认定和处理办法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总之,对科研诚信建设,只有加强预防教育、明确判断标准、规范处理程序,切实落实监督和惩戒的责任人,并形成严肃的惩处制度,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从深层次来讲,如果科研不端行为在较大范围发生并且屡禁不止,往往反映出管理中存在制度性缺陷。鉴于科研管理体制对科研环境所起的决定性导向和制约作用,在当前状况下,应及时考虑从宏观层面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大力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为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设立国家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加快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转变。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所认识的人居环境科学 ——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 孙芳芳 摘要本文概述了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内容,指出规划与建筑设计 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之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发展历程设计原则和谐社会 1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发展简述 人居环境科学是吴良镛先生受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系统理论。“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①而广义的人居环境则是指“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的一定空间内的构成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总和”。②现在提到人居环境这个词,一般都是指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国外比较系统地研究人居环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人都曾从城市规划及区域角度出发,提出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佩里提出“邻里单位”,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人居环境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20世纪50年代,道萨迪亚斯提出“需要创造一门以完整的人类聚居为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科学,真正理解城市聚居和乡村聚居的客观规律,这门学科就是人类聚居学”,③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后来又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人居环境与生态可持续有机联系起来。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④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2人居环境环境科学内容概要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他是从观察19 世纪后半期, 当时英国在工业化初期形成的所谓工业城市中所存在的城市问题, 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理念。同时,他还是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芒福德语)。他通过自己的试验和实践,使田园理论成为体现当时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理论。 20 世纪50 年代, 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创立人类聚居学。该学说显然是道 ①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8 ②张文新,王蓉.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现状分析. 82-92(cnki) ③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

第一讲 一、什么是科学 英国贝纳尔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科学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统称” 科学实践活动:科学的实质内涵之一 主体:科学工作者客体:自然界及其认识自然现象的手段 科学实践活动的任务:沟通主体和客体,使二者建立起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科学理论:科学的实质内涵之二 狭义的科学理论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 广义的科学理论指:科学假说,是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或证实的科学知识及其体系。 科学实践活动与科学理论是有机统一的 科学理论是对科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科学实践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二、思维 【释义】①与“感性认识”相对。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②与“存在”相对。指意识、精神。思维分三种:知觉、回忆和组合知觉:感知器官的本能(例:小孩学说话)回忆: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被提取出来的过程例:书写汉字)组合:把回忆放到思维中枢,按一定规则组合(例:解题) 三、方法 “方法”一词源于希腊语,由“沿着”和“道路”两个词组成,意指沿着道路运行或接近某物的途径。黑格尔“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课题相联系……” 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方式。 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方法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第二、方法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使用的方法可以说是思想、观点的具体化;第三、方法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方法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特殊的实践活动的途径或方式。 四、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受科学工作者的思维素质和思维方式所决定或制约 从个体来看,包括自然素质、学识水平、科学思维的素养等; 从集体来看,包括知识的完备程度、各类人员的配合结构等; 所谓思维方式,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统一。 科学思维活动既表现出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 多样性是指科学思维的具体形式,由于存在人与人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不同所造成的;统一性是指对科学思维的内容而言,这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客观性所决定;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化、最优化的思维,其决定着思维效率的高低和思维效果的优劣; 科学思维的培养根本在于提高科学思维素质。 一、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思维 早期科学思维与神话自然观 人类历史上,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古代神话的思维方式对科学思维方式的萌发有直接的影响 古代神话是古人对自然因果关系的最初探索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T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 第一,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无疑始终是人的大脑。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和教育,来训练和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头脑,在技术细节上却往往没有注意。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未必肯定会使你的每项工作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法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能促使你取得成功,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第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我们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切合实际地提出问题,而且又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那么,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一半或一大半。此外,在研究工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的不同假说的取舍,课题的选择,各种线索的鉴别等等,都要求研究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求有高超的鉴别能力和判断力。所有这些,又都与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关系密切。 第三,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科学思维方法论,要求人们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列宁语),并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辩证地观察客观世界,要求以实践作为检验科学理论及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斯蒂芬·梅森指出:“比起任何特殊的科学理论来,对人类的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提出在不同观点中进行抉择时必须尊重经验的证明,这种做法现在比起一百年前好像更广泛地被运用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了。人们受到科学态度的影响,在处理问题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理性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观点。所以,受了科学的这种特性的影响的人,总是向前看,并且较少保守。这

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它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察,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展示了人类的高度智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电子、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随着量子论、相对论和现代宇宙学的诞生,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微观、宇观和高速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这些发展,不但大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改观,而且不得不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的观念,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新成就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来了科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同时,新的科学方法的采用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人甚至认为,没有科学方法的创新,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新的突破。无论如何,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中的重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了。对新的科学方法进行总结,对传统的科学方法在新条件下的发展加以研究,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哲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般来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科学的、宗教的、直觉的、猜想的、思辩的。这些方法都包括主观分析的环节,但与其他方法相比较,科学方法更强调客观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如果一种研究方法不包括概念操作化与实证检验这两个环节,这种方法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要保证研究过程与结论都可公开检验,因此科学方法要求以共同规则确定标准,而没有相同标准就无法做任何检验。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变化程度;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纠正不良的学风。大家都反对学界的浮夸现象,学术打假是惩罚措施,还需要通过提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术道德。使用科学方法有助于防止制造含义不清的新词,有助于防止无明确逻辑关系的因果解释,有助于防止不在乎结果的形势预测。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认为自身是不完善的和需要改进的,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有助于培养研究人员承认错误的品德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例,当今科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日益趋向专业化;而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二方面的发展趋势,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5年1月

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与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规划与过度理想化规划的从本学科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策略,从而为更加合理,高效,节能地对交通以及居住区进行良性循环的规划提供可能。 关键词:发展历程,郑州市,科学规划,改造建设,人居环境科学 为了更好地建设符合科学、人文、合理的现代化的聚居环境,城市规划应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在河南省郑州市生活了近二十年,能够体会到居住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而在对这座城市看似繁纵错杂实则井然有序的各要素关系的梳理和科学规划中,不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或有悖规划初衷的问题。 1.从不同维度审视郑州市发展规划与变迁 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市区属平原地貌,北临黄河,西高东低,南部则是丘陵地区,沟壑重叠。郑州还是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有铁路运输枢纽之称。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以省政府和省直单位为主,西部则是郑州市政府和市直单位。南部由于铁路枢纽的因故,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国家仓库。 多年来,随着政府和国家对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提高,使得这个城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1.1从时间角度看郑州市的发展规划 如果看把城市发展的起点移到改革开放,不难发现的是,这座城市所接收到的优惠政策和投资项目越来越多,经济要素的偏移,政策要素的倾斜都使它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一直高速运作着。1988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郑州市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1993年,创办经济开发区;2001年启动开发郑东新区;2005年中原城市发展群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发展战略;2010年,在卢展工书记的带领下,我省所提出的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计划有幸被写入“两会”的“十二五”计划。 无论是微观上城区内部区域的开发规划,还是宏观上城市带动卫星城联动所形成的大范围区域整合升级,这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的再现。可以的是在我出生以前的他带着开发区实践发展的诚惶诚恐亦步亦趋;到当我逐渐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概念有所认知时我们的城市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在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上跨出一步;再到今天,当我离开他的时候,郑州已经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在助力人类发展和改造自然的同时,本作为工具的它却由于越发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而反过来控制了人类以及自然界。人类和自然在科技的影响下也渐渐的丧失了自我,发生了扭曲,出现了异化现象。本文从科技产生异化的原因入手,阐述了科技异化对人类及自然的影响,并呼吁人们应正视科技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异化本质影响

1 引语 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随之产生的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工具或技术发明也成为划分不同时代的标志,本世纪的我们也从早期的石器时代跨入了如今的信息时代。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飞梭、纺织机、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工业运作的效率,更是催生了无数的新兴科技,整个欧洲以及世界在英国的带动下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急速前进固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人类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和自然界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本身也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它的创造者人类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现今的科学技术正不断的向智能化、自进化的方向发展,在科技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人性化的进程中,科技不受人类控制的部分就会越来越明显,这些不受控的部分会对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扭曲,而这就是科技的异化现象[1]。本文先阐述科技异化的含义以及其产生原因等,再谈论其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最后总结人类应报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2 科技异化的定义及原因 对科技异化的具体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科技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同阶级一起产生的,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而反过来统治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通俗来说,科技异化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兴科技、发明的出现人为的加快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大幅度的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的疏忽和科技日益的智能化,渐渐的出现了科技不受其创造者人所控制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界的发展,是一种异化的现象。[1]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类自己产生消极、负面影响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过程中,人遭到已异化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奴役,从而阻碍了人的个性向全面发展的可能。 科技本身并不是出现科技异化的原因,关键在于科技应用的过程。科技异化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从十七世纪的英国开始,整个西方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科技异化的脚步。尤其是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的新兴科技,这些新科技出现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实质性的利益,从而社会和人们都习惯性的以是否有利益价值来评价事物,导致了社会对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崇尚也越发严重。这种功利主义狭义的理解科学技术,认为只有当科学可以直接获利时才是可取的,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科技也就被片面化了,人们只推崇那些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给科技染上了功利性的色彩。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了投机取巧者可乘之机,他们会依据大众口味或单从经济角度来研究科学、创造科技,随之而来的就是科技和学术研究的乏善可陈、满身铜臭,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与秘密不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人们只研究会带来效益的科学项目,限制

科学研究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特点: 1.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他是围绕着研究课题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而一般的认识活动就没有科学研究那样明确与集中。 2.具有自觉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科学研究以认识世界为目的,这就必然要继承一切人类的科学知识,又因为要提供新的理论和信息,这也就必然决定其具有创造性,而不是仅仅为了验证。 3.具有极强的探索性。科学研究是要认识未知世界,认识人类尚未认识的客观规律,因而决定科学研究具有探索的性质。 科学研究的类型 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架设的种类, 1.探索性研究 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研究者也不能确信可以建立那些假设,这种情况下要贸然进行精细的研究,恐怕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麻烦,同时也浪费研究时间、经费与人力。 (1)文献调查:是一种最简单的探索性研究,可以搜集他人的研究文献。 文献来源:相关学科的研究、报告、期刊、论文;邻近学科的学说与理论;一般论著,凡是对研究有启发的研究都可作为参考文献。 (2)经验调查:是探索性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调查对象是实际工作人员,主要了解有关理论而不侧重理论。 (3)典型情况或个案分析:有些典型情况能启发顿悟,能给研究者很多的启迪,通过对典型情况或个案的分析,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2.叙述性研究 指对所研究问题的全貌进行一般性描述,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是与叙述性研究。 (1)调查性研究 与经验调查不同,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芳香的调查,有较详细的调查提纲。(2)关系性研究 关系性研究比较深入,集中于不同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个案法:即通过对各案的分析研究找出不同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种个案与前面的个案不同之处在于是有计划的,如问题学生的研究就常用此法。这种方法比调查法范围要小,目标更集中,也更深入。 原因比较研究法:主要是探讨某些因素(条件)伴随那些现象发生,比较不同现象之间的异同。因为有很多教育现象不能用实验室的方法控制某些因素,观察其现象的变化,只能用这种原因比较方法探明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是用统计学上的相关概念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智商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等。 (3)发展性研究 主要是了解某现象虽时间变化的关系。 成长研究:纵向,被试稳定,分析细微,当有时难免出现被试流失现象,时间较长;横向,样本数目较多,但比较省时。 趋势研究:某种现象的发展趋势。(教育经费) 3.因果性研究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1、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答:研究对象: 1、科学方法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 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2、科学方法的研究内容: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说、理论、比较、类比、模拟、模型,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反驳、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以及这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和反馈方法等等。这些科学方法是从各门具体科学的特殊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方法。 科学方法论的性质: 1、它是一门正趋向于独立的学科。 2、它是一门思维科学。 3、它是一门认识“工程学”。 2、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层次和要素? 答:层次:按照方法作用的大小和普适性程度的高低,科学方法论依次被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 1、适合于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论; 2、某一类学科中普适性深度较高的特殊方法论; 3、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根本性或一般性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要素: 1、客体 2、主体 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3、谈谈西方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是,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则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因此,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1、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的传统的是直觉思维。 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而西方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2、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例如:在教 育上,中国会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能做,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而在西方则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 3、西方式思维是具象,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 4、西方人善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 中西方思维还有很多差异,这些是客观形成,不能说谁优谁劣,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如何才能促使直觉和灵感的产生? 答: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直觉思维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根据,以大量观察资料为基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或突然顿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

科学方法论(科学问题和科学事实)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方法论(科学问题和科学事实) 第二章科学问题和科学事实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或集体),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学科(或学说),是否存在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寡和深浅,是表示这学科(或学说)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科学认识活动与系统 一.科学认识: 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认识,以及高度抽象的哲理性认识而言,科学认识是针对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对象可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并且可以检验的阐述事物本质的认识。 有三性:具体的实证性——知识具体、结论明确,可以重复检验; 深刻性——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机理的解释; 创造性——在实践基础上,揭示了普遍性规律性机理,提出理论。 二.科学认识活动与认识系统 科学认识活动是有结构的过程。包含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主体:具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价值标准和科学实践本领,参与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人,居于主动地位,认识受对象制约,但具有能动性。 客体: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中介(两类): 物质性中介:科研中应用的仪器和工具、设备等; 精神性中介: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研究一般程序,推理规则、科学语言和符号等。 第二节问题、科学问题和科学研究 一.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或者是已知与未知的交界。 提出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大小,但是人的天性。人的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认识世界就需要提问。人与外边世界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而后带来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未知和已知的困惑与怀疑引导人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带来进步,进步就是适应、认识和改造。 存在各种问题。如哲学问题,一般智力问题,科学问题等等。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导源于怀疑和困惑(《形而上学》982b17-18)。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哲学研究》123号)。 一般的问题是模糊的,不具有清晰的表象。不具有可解性或已经完全解决。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城市化同城市人居环境的关系,分析目前城市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针对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对策,问题 人居环境科学以人类生活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满足人类聚居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美好生活环境,其传播和发展虽不过十几年,但已在学术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一、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城市是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住宅、村庄、城镇、特大城市以至连绵的城市区域等,实际上都是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系统,它们同时又是更大的乃至全球人居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城市是某一层次人居环境的组成部分。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规划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化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化进程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种文化观念的更新转变过程。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人居环境状况是城市规划结果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人居环境真实地记录了城市规划的是非功过,城市规划的每一步都会引起人居环境的变化。 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改变,人类在逐渐广泛的领域内探索着城市发展的规律,得到了不错的乘积。但是,为什么城市问题依然严重?为什么人类在现代城市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呢?这里有客观原因:现代城市以高度集中和迅速膨胀为特征的爆炸式生长。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主观上的原因:企图用旧观念来考察现代城市,结果造成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组织方式、规划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城市问题愈加严重。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维方式原因;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仍然是Patrick Geddes在20世纪初提出的“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认识和分析问题是比较有效的,但用于解决问题就并非如此了。原因在于,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事物的分解解析是人为地将真实事物割裂开来,使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也就缺乏建立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思考能力。而且,事物愈复杂,这种分解解析的程度就愈深,逐渐形成了一个“解析、解析、再解析—割裂、割裂、再割裂”的恶性循环。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第二、研究方式原因; 受传统的分解方法和简化方法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今,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