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

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

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和应用,培育出优质的马铃薯品种至关重要。然而,要实现优质品种的培育,需要对马铃薯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加工性状评价和品种筛选。

马铃薯的加工性状评价主要包括品质、烹调性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等指标。品质指标主要包括外观、滋味、肉质和储存性等。外观的评价通常包括形状、大小、光泽和颜色等方面。滋味的评价主要考虑到马铃薯的甜度、咸度、酸度和苦味等。肉质的评价主要包括口感、韧性和纹理等。储存性的评价主要考虑到马铃薯在贮存过程中的腐烂、软化和风味变化等情况。

烹调性主要包括煮熟后的质地、口感和颜色等。质地的评价主要考虑到煮熟后的硬度、软糊和烂糊等情况。口感的评价主要包括煮熟后的口感、咀嚼性和风味等。颜色的评价主要考虑到煮熟后的颜色鲜艳度和均匀度等。

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是衡量马铃薯加工效率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磨损、腐烂和剪切等损失情况。磨损是指在挖掘、清洗和切割过程中的机械磨损。腐烂是指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的腐烂率。剪切是指在切割和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切剪损失。

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可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可以了解不同品种在自然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特点。实验室分析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性状测定和感官评价等方法对马铃薯样品进行全面的加工性状评价。

在进行品种筛选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加工性状指标,并以培育优质、高产和适应不同加工方式的品种为目标。通过对

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可以筛选出具有良好品质、烹调性和加工效率的优良品种,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是马铃薯种植与加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全面评价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可以为马铃薯品种的培育和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虑加工性状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种质资源的硬度、软糊和烂糊等口感指标的评价,可以筛选出口感良好的马铃薯品种。同时,损失率的评估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损失。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全面评价马铃薯的加工性状,为培育优质、高产和适应不同加工方式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和品种筛选对于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品质和推动产业的进步

抗病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2020-1-4

抗病优质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方案 一、研究的必要性 河北省是我国北方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之一,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300万亩,年产鲜薯36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张家口市坝上地区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是全国主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2016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81.4万亩,马铃薯总产量240万吨,占河北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60%以上,年产值30多亿元,在全市农业经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马铃薯加工业为原料消耗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1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薯能力达到80万吨。加工产品大都为马铃薯全粉、淀粉以及马铃薯法式薯条,加工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韩国以及新加坡、新西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马铃薯鲜薯的品质优劣直接影响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品质。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马铃薯种植缺乏合理规划,一些种植户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马铃薯轮作周期缩短甚至不轮作,导致土传病害加重,种植环境恶化,尤其是马铃薯粉痂病越来越严重。带有粉痂病的原料薯在加工时很难脱皮,不但增加了加工成本,而且影响了马铃薯加工品的品质。同时发病块茎在储藏过程中粉痂病会继续蔓延,给马铃薯的储存带来了难题。 马铃薯粉痂菌是土传病害微生物,是目前唯一携带马铃薯帚顶状病毒的载体(potato mop-top virus),而马铃薯帚顶状病毒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某些马铃薯品种通常会因此而品质下降,严重减产。 依目前现状,通过马铃薯轮作很难消除粉痂病菌。还没有更

有效的技术手段,而现有的抗粉痂病加工型品种如布尔班克,由于该品种生育期长,对环境敏感,且品种单一,远不能满足当前马铃薯加工业对加工型新品种的需要。为了解决马铃薯粉痂病土传病害,保证加工薯的品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促进马铃薯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发选育抗病性强、种性优良的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十分必要。 二、项目建设的条件 XXX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98年,位于XXX市区,是拥有马铃薯种薯繁育、商品薯种植、马铃薯全粉加工、马铃薯食品加工等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公司先后投资26.8亿元,从荷兰引进年产50万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建成年产40万吨种薯良种繁育中心。公司自有马铃薯种植基地43.4万亩,建有50000平米脱毒马铃薯种苗组培中心,500000平米日光温室,10000个温网棚,年切脱毒种苗50000万,年培育微型薯10亿粒,年生产马铃薯原种40万吨。 目前,公司已从国内外搜集、引进和保存马铃薯各类种质资源500余份,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同时利该所保存的2000余份种质资源,通过RAPD、AFLP、SSR等DNA分子标记手段进行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并聚类分析,分析马铃薯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以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亲本,创新杂交优势强、增产潜力大的资源,同时对保存的种质资源分批次、分年度进行田间鉴定。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的商品性状、加工性状、抗病虫害、抗逆等性状进行评价,为马铃薯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 2010年以来公司与中国XXX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一批马铃

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

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和应用,培育出优质的马铃薯品种至关重要。然而,要实现优质品种的培育,需要对马铃薯的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的加工性状评价和品种筛选。 马铃薯的加工性状评价主要包括品质、烹调性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等指标。品质指标主要包括外观、滋味、肉质和储存性等。外观的评价通常包括形状、大小、光泽和颜色等方面。滋味的评价主要考虑到马铃薯的甜度、咸度、酸度和苦味等。肉质的评价主要包括口感、韧性和纹理等。储存性的评价主要考虑到马铃薯在贮存过程中的腐烂、软化和风味变化等情况。 烹调性主要包括煮熟后的质地、口感和颜色等。质地的评价主要考虑到煮熟后的硬度、软糊和烂糊等情况。口感的评价主要包括煮熟后的口感、咀嚼性和风味等。颜色的评价主要考虑到煮熟后的颜色鲜艳度和均匀度等。 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是衡量马铃薯加工效率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磨损、腐烂和剪切等损失情况。磨损是指在挖掘、清洗和切割过程中的机械磨损。腐烂是指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的腐烂率。剪切是指在切割和加工过程中的机械切剪损失。 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可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可以了解不同品种在自然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特点。实验室分析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性状测定和感官评价等方法对马铃薯样品进行全面的加工性状评价。 在进行品种筛选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加工性状指标,并以培育优质、高产和适应不同加工方式的品种为目标。通过对

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可以筛选出具有良好品质、烹调性和加工效率的优良品种,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是马铃薯种植与加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全面评价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可以为马铃薯品种的培育和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虑加工性状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及品种筛选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种质资源的硬度、软糊和烂糊等口感指标的评价,可以筛选出口感良好的马铃薯品种。同时,损失率的评估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减少损失。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全面评价马铃薯的加工性状,为培育优质、高产和适应不同加工方式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加工性状评价和品种筛选对于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品质和推动产业的进步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规程 一、前言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是保证马铃薯种质资源,推广新品种,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益的重要 措施之一。本规程旨在规范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工作,确保种质资源的纯度和品质,为做好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生产地选择 1、适宜生产地:原地生产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可以开展原原种生产,其他 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情况选择适宜的生产区域。 2、必备条件: (1)土质需肥沃、深厚,具有良好的透气排水性和保水性。 (2)平坦或缓坡土地,易于机械化操作。 (3)生产地没有较严重的病虫害危害。 (4)周边无其他马铃薯和草莓种植地,且距其他作物田间距离不应小于1000m。 三、选种与种质资源保存 1、选种原则 (1)选择外观完整,品种特性明显的马铃薯,无任何病害及病虫害受害痕迹,无明显鸡眼、裂果、木质化等现象。 (2)优先选择第一产生季节的较大娇嫩胀芽,加强营养管理,保证一定数量的优质种薯. (3)选种时应注意选择外来品种以及国内推广不久或数量较少的品种,加强品种保护,避免资源浪费。 2、收获保存 (1)收获时间:马铃薯果期成熟时收获,选过初选及病虫害筛查后,对符合条件的物料进行装袋处理。 (2)保存方式:将符合要求的马铃薯果实分别装在25kg的密封涂塑编织袋内,放入 阴凉通风处,保证质量完好。

四、育苗 1、准备工作 (1)耕地:育苗地要求平坦,土层肥厚,松软透气,排水良好,地力丰富。要先进行深翻,以充分翻松土壤为好。 (2)施肥:以基肥加追肥的方法进行施肥,选用有机肥、化肥、微量元素等肥料,保证肥料的物质和营养均衡。 2、整地作业 (1)施肥前需进行整地,草根可见的深度应达到20cm左右。整地时要求工具卫生、锋利,可采用锄地或旋耕机等工具进行作业,拔除锄头畸形、多枝分叶和部分表皮褐化环的种薯。 (2)基肥施用:施用基肥时要梅花型均匀撒施,撒量控制在30-40kg/亩左右,且不得与种薯同层,避免发生随苗性状差异现象。 (3)平整覆盖:撒施肥料后进行一次平整覆盖,保证季节降雨及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3、育苗技术要点 (1)苗床:苗床应平整,培育标准为2米宽、10厘米高、200厘米长的长方形苗床,以方便行间作业。 (2)喷淋维持湿度:幼苗需要保持湿润、适宜的环境温度,方便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分配和利用,生根量明显增多时逐渐减少喷淋口数量,以控制植株大小,使其符合设想的育苗标准。 (3)定植前严格筛查病虫害:对于数量合适、质量符合标准的幼苗,在满足防治病虫害的前提下,使用定植工具将幼苗移栽到主田区域,保证品质不受损失。 五、管理技术 1、调整控光 (1)晨光较少,中午光强较强:将黑网布覆盖在大棚顶部,有效屏蔽过剩光线对马铃薯的冲击。 (2)阳光充足,过强的辐射容易使植株透过蒸腾失去大量水分:用透明或微透明的聚乙烯布覆盖马铃薯,并在顶部面罩遮光和降温材料,避免过多光线直接照射在植株上。

马铃薯遗传资源的分级鉴定及其农艺性状分析

马铃薯遗传资源的分级鉴定及其农艺性状分 析 随着全球食品需求不断增加,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在诸多农作物中,马铃薯作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一直备受关注。马铃薯遗传资源是保障这一作物种质多样性和遗传基础的重要实物基础,而分级鉴定和农艺性状分析是保障这一资源安全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方法。 一、马铃薯遗传资源的分类与等级鉴定 在广泛收集马铃薯种质资源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等级鉴定,是实现保护和有效利用马铃薯遗传资源的重要途径。分类主要依据马铃薯遗传资源的分布地点、物种间亲缘关系、形态特征、经济用途等不同特征进行。而等级鉴定主要依据马铃薯资源的保护价值、遗传多样性、使用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估。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使马铃薯遗传资源的分类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利于确保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遗传基础的充分发挥。 二、马铃薯农艺性状分析的意义 民众对马铃薯种植需求不断提升,马铃薯农艺性状分析也逐渐成为马铃薯遗传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马铃薯农艺性状分析主要指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抗逆性、食味等各项农艺性状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发掘、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应力强的优良品种,同时也对马铃薯种植技术和品质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三、马铃薯农艺性状分析的方法 马铃薯农艺性状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试验研究、数据分析、统计判别等,其中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是分析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实地调查是通过对生产示范田、种质库、实验田、商业种植区等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得出植株生长情况、营养代谢、形态特征等数据,进而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试验研究是通过田间试

验、室内试验、盆栽试验等方法进行控制型试验,得出马铃薯农艺性状的标准值、变异范围、主要影响因素等重要数据,为整体性状分析和综合评判提供依据。四、结语 马铃薯遗传资源的分级鉴定和农艺性状分析的综合运用,可以在确保二者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为马铃薯品种选育、生产和保护工作服务。尽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科学家们应始终坚持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为人类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马铃薯种质资源组培苗耐盐性评价与耐盐种质筛选

马铃薯种质资源组培苗耐盐性评价与耐盐种质筛选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农作 物之一,是全球重要的食物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已有七千多年。马铃薯是我国的重要经 济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马铃薯的生长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盐碱地是马铃薯生长的不利因素之一,盐胁迫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 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是受盐碱胁迫影响最为显著,植株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性直接关系到 其产量和品质。评价马铃薯的耐盐性并筛选耐盐种质资源,对于马铃薯在盐碱地的种植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马铃薯的 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域和品种的抗盐性存在差异,通过筛选耐盐种质资源,并利用组 培技术繁殖耐盐材料,可以开发出具有盐碱地适应性的新品种。对马铃薯种质资源组培苗 的耐盐性进行评价并筛选耐盐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了不同地理来源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共计10个品种。这些品种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生态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盐碱适应性。 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进行,首先将不同种质资源的组培苗移栽到含有不同浓度盐 溶液的培养液中进行盐处理,盐处理浓度分别为0mol/L、0.1mol/L、0.2mol/L、0.3mol/L、0.4mol/L。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盆栽盐溶液的pH值和温度,保证盐胁迫处理的准确性。对不同盐处理浓度下组培苗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株高、叶面积、叶片颜色等生 长指标的记录。 3. 试验结果 经过盐胁迫处理和生长观察后,对不同种质资源的组培苗耐盐性进行了评价和比较。 试验结果显示,在0.3mol/L浓度的盐胁迫下,有些种质资源的组培苗生长状况依然良好,叶片颜色鲜绿,且叶面积增大,表现出较强的盐碱适应性;而在0.4mol/L浓度的盐胁迫下,各种质资源的组培苗生长均出现了明显的受抑制现象,叶片颜色开始出现黄化,株高和叶 面积均减小。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出这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耐盐性差异较大,具有 一定的耐盐潜质,为后续的耐盐性筛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耐盐种质资源筛选 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选择了对盐碱胁迫表现出较强耐受性的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筛选,并对其进一步进行盐胁迫处理,以期选育更具盐碱地适应性的新品种。

甘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质高产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甘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质高产系列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 用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为了提高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选育新品种,以及促进其产业化应用,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 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是甘薯选育的基础工作。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种类繁多,但其品质和产量差异较大。因此,通过对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可以找出具有优质和高产性状的种质资源,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依据。鉴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植株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和耐逆性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这些性状的评价,可以筛选出一些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种质资源。 基于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结果,我国进行了多年的甘薯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甘薯的品质和产量,并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在选育过程中,采取了常规选育和遗传改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杂交、选种和定向改良等手段,培育出一批具有优质和高产性状的甘薯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可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甘薯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是推广和利用新品种的重要环节。我国甘薯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甘薯产业化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种植技术体系,包括种植方式、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开发和甘薯产品加工,提高甘薯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只有通

过产业化应用,才能真正发挥新品种的潜力,推动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优质高产系列新品种的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是我国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种质资源的评价,可以筛选出优质高产的种质资源,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可以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促进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新品种的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是我国甘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是提高我国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评价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时,需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本文将从品质评价、抗病性评价、适应性评价三个方面对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首先,品质评价是对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的首要评价。马铃薯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其口感和食用价值的认可度。我们一般通过观察马铃薯的外观、感受它的质地、品尝它的口感来评价品质。外观上,优质的马铃薯外皮光滑,形状规整,无明显的疤痕和病斑。质地上,好的马铃薯纹理细腻,口感鲜美。此外,香味和营养价值也是品质评价的考量因素。通过品质评价可以筛选出品质优良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提供给种植户种植,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抗病性评价是对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的重要评价。由于马铃薯容易感染各种病害,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质资源材料对于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至关重要。抗病性评价一般通过田间鉴定和室内繁殖评价两种方法进行。田间鉴定是指将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种植在病害较重的地区,观察其是否受到病虫害的侵害程度。室内繁殖评价是指通过室内繁殖材料的方式,观察其是否对病虫害有抵抗力。通过抗病性评价,可以选择出具有较强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从而有效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最后,适应性评价是对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的必要评价。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地域广泛,生态条件差异大。因此,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必须具有良好

的适应性才能在不同地区获得良好的产量和质量。适应性评价一般采用多点试种的方法进行。将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分别种植在不同的地域和环境条件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和产量变化。通过适应性评价,可以了解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为种植户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种植地区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对引进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品质评价、抗病性评价和适应性评价,可以选择出适合种植的优良品种,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相信在科研人员和农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综合分析评价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品质评价、抗病性评价和适应性评价,可以选择出适合种植的优良品种,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科研人员和农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马铃薯产业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通过研究和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品种的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从而选择出最优种质资源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这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评价工作,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加收益,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国际马铃薯中心高代品系蒸煮加工品质评价

国际马铃薯中心高代品系蒸煮加工品质评价 国际马铃薯中心高代品系蒸煮加工品质评价 马铃薯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全球各地,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广泛,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对马铃薯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蒸煮加工产品的需求,国际马铃薯中心致力于从高代品系中选择高品质的马铃薯,为蒸煮加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 蒸煮加工是马铃薯加工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生产各种马铃薯制品(如薯片、薯条等)的关键步骤。蒸煮加工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口感和品质。因此,对高代品系的蒸煮加工品质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马铃薯中心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测试方法,对大量的高代品系进行了蒸煮加工品质评价。首先,他们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马铃薯样品,并确定了蒸煮加工的标准工艺条件,如蒸煮时间、蒸煮温度等。然后,他们对样品进行了蒸煮试验,并记录了样品在蒸煮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如干物质含量、蒸煮退化率、蓬松度等。 通过对大量样品的蒸煮加工品质评价,国际马铃薯中心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首先,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在蒸煮加工品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品种在蒸煮过程中易烂煮,而有些品种则更适合制作薯片。其次,蒸煮加工品质与马铃薯的根茎性状以及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例如,根茎性状(如颗粒大小、细胞壁厚度等)可以影响马铃薯的蓬松度和口感,而马铃薯的淀粉含量和糖类含量则与马铃薯的蒸煮退化率和颜色有关。 基于以上结论,国际马铃薯中心建立了蒸煮加工品质评价

指标体系,用于评价高代品系的蒸煮加工品质。该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指标,即蒸煮过程指标和蒸煮品质指标。蒸煮过程指标包括蒸煮退化率、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用于评价马铃薯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蒸煮品质指标包括颜色、口感、蓬松度等,用于评价最终产品的品质。 最后,国际马铃薯中心将评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并制定了高代品系蒸煮加工品质评价报告,为农民、马铃薯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国际马铃薯中心将进一步改进蒸煮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总之,国际马铃薯中心通过对高代品系的蒸煮加工品质评价,为马铃薯蒸煮加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高品质的马铃薯品种被选育出来,为人们提供更多美味健康的马铃薯制品 综上所述,蒸煮加工的薯片品质与马铃薯的根茎性状和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国际马铃薯中心通过建立蒸煮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为高代品系的蒸煮加工品质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国际马铃薯中心的评价报告为农民、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将有更多高品质的马铃薯品种被选育出来,为人们提供更多美味健康的马铃薯制品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赵娜;贾景丽;周芳;张昱 【摘要】引进13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薯13号克新22号和克新23号生育期在90 d以内,为中早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995.72583.23063.1 kg,较对照增产 57.37%35.70%60.90%,比较适合在二季作地区种植推广;克新18号克新19号和中薯17号生育期在90 d以上,为中晚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922.92871.02505.5 kg,较对照增产53.54%50.81%31.61%,适合在一季作地区推广种植。克新21号中薯1号中薯7号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Resu1ts in the comparison experiment of 13 introduced potato varieties showed that Zhongshu 13,Kexin 22 and Kenxin 23 were ear1y maturity varieties with growth period of 1ess than 90 days.Their yie1ds per 667 m2 were 2 995.7 kg, 2 583.2 kg and 3 063.1 kg,respective1y. The yie1d increase rates were 57.37%,35.70% and 60.90%, respective1y,when com-pared with CK. They were suitab1e for cu1tivation in the doub1e cropping potato region. Kexin 18, Kenxin 19 and Zhongshu 17 were mid-1ate maturity varieties with growth period of more than 90 days.Their yie1ds per 667 m2 were 2 922.9 kg,2 871.0 kg and 2 505.5 kg,respective1y. The yie1d increase rates were 53.54%,50.81% and 31.61%, respective1y, when compared with CK. They were suitab1e for cu1tivation in the sing1e cropping potato region. Kexin 21,Zhongshu 1 and Zhongshu 7 were not suitab1e for 1arge area p1anting because of their 1ow yie1ds.

CIP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旱性筛选及评价

CIP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旱性筛选及评 价 CIP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旱性筛选及评价 摘要:本研究选取了CIP(国际马铃薯中心)所收集的马铃薯 种质资源,通过人工控制水分,以干旱胁迫为筛选条件,分析了不同品种的抗旱性状,并结合相关评价指标,对样本库中的抗旱性状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CIP收集的种质资源中,存 在不同程度的抗旱性状,以及很大的遗传变异性,相关的评价指标显示出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CIP;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 马铃薯是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极端气候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限制,干旱对马铃薯的生长和发展产生了严峻的影响。因此,对于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进行筛选和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CIP所收集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为样本库,通过人工干旱胁迫,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旱性的品种,并采用多种指标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CIP收集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抗 旱性状。在干旱胁迫下,许多品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而另一些品种则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长抑制和脱水现象。此外,样本库中的品种表现出很大的遗传变异性,这为后续的马铃薯抗旱育种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评价样本库中各品种的抗旱

性,研究选用了多种指标,包括气孔导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不同品种的抗旱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马铃薯抗旱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马铃薯的抗旱性将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该研究的结果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03 字。 同时,本研究也为其他作物的抗旱性筛选和评估提供了借鉴。抗旱性是作物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因此,对于其他重要作物的抗旱性研究,可以借鉴本研究的筛选和评价方法,并结合不同作物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抗旱育种策略。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相比于一些品种,野生种的马铃薯具有更强的抗旱性。这可能与野生种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适应干旱的生存方式有关。因此,在马铃薯抗旱育种过程中,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栽培种材料,也可以收集野生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马铃薯抗旱性的筛选和评价是该作物抗逆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本研究的筛选和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马铃薯种质资源中的抗旱品种,并为今后的马铃薯抗旱育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可以为其他作物的抗旱性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蒲县马铃薯引种筛选试验

蒲县马铃薯引种筛选试验 蒲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是中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为了提高当地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一系列的马铃薯引种筛选试验。本文就对该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介绍。 一、试验目的 1.为了筛选适应蒲县地区生长的优良马铃薯品种,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2.为了探索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栽培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效益。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 2.试验时间:2021年3月至11月。 3.试验品种:从山西省农科院和其他地方引进的18个马铃薯品种。 4.试验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温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长观察、产量统计等。 三、试验过程 1.土壤准备: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试验地,进行耕地、施肥、整地等准备工作。 2.播种管理:在适宜的时间,按照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土壤条件,进行不同的播种管理。 3.生长观察:对各个品种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观察,包括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等。 4.产量统计:在收获季节,对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进行产量统计,评估其产量表现。 5.抗逆性评估:观察各个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评估其抗旱、抗病、抗虫等性状。 6.品质评价:对获得较好产量的品种进行品质评价,包括马铃薯块茎形状、口感、烹饪特性等。 四、试验结果 1.产量表现:经过试验筛选,选出了3个优良的马铃薯品种,其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潜力。

2.生长特性:这3个品种在生长期间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特别是在干旱、高温等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3.品质评价:这3个品种的马铃薯块茎形状规整,口感细腻,烹饪后呈现出较好的口感和风味。 五、试验结论 1.蒲县地区适宜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应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较好的抗逆性。 2.经过试验筛选,选出的这3个优良品种,符合蒲县地区的种植条件和市场需求,具有推广种植的潜力。 3.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栽培技术,推广这3个品种,并及时总结种植经验,为提高蒲县地区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做出贡献。 六、展望 基于本次试验结果,蒲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将继续开展马铃薯品种引种筛选试验,探索更多适应当地种植条件的优良品种,并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当地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 七、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马铃薯种植技术手册》.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2.王明,等. “蒲县山地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品种引种筛选”。《山西农业科技》,2020(5):23-25。

6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

6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 李芳弟;赵文涛;吕汰;王鹏;郭天顺;颉炜清;杨晨;齐小东;窦俊焕;赵中梁;宋怡 【摘要】为了拓宽“雨养农业区(天水)”马铃薯育种的遗传基础和筛选适宜该 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系),丰富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对引自全国各马铃薯育种单位的6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熟性、抗病性、商品属性、产量等综合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与评价。筛选出抗病毒病和晚疫病性能较强的材料11份为云薯107、云薯606、丽薯6号、云薯605、云薯202、 LT-1、 kw-45、 kw-11、讷薯16、1-1和五龙;高产、商品薯率较好的材料5份为云薯507-653、云薯505-337、丽薯7号、 LT-1及青薯9号。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6(000)010 【总页数】7页(P17-23) 【关键词】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利用 【作者】李芳弟;赵文涛;吕汰;王鹏;郭天顺;颉炜清;杨晨;齐小东;窦俊焕;赵中梁;宋怡【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 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 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

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 741001;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32 种质是亲代通过性细胞或体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又是控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素。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又称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基因资源(Gene Resources)、基因库(Gene Poolor Gene Bank),是选育新品种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作物育种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掌握的种质资源数量的多少及对其性状表现和遗传规律研究的程度[1]。 甘肃省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马铃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最具特色优势的产业之一[2-3]。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是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马铃薯产业规划的早熟菜用型生产基地核心区域,年平均种植面积6.7万hm2左右,鲜薯产量达100多万t。河谷川道灌溉区早熟菜用型马铃薯和山旱地晚熟菜用及高淀粉型马铃薯的生产是天水市马铃薯产业的优势,在全市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铃薯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具有潜在的优异基因,是马铃薯育种重要的亲本资源。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马铃薯研究中心自2011年进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以来,先后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10多个马铃薯研究单位引进大量马铃薯种质资源,征集到天水地方马铃薯品种5份,丰富了天水市马铃薯种质资源基因库。为拓宽“雨养农业区(天水)”马铃薯育种的遗传基础,丰

农作物品种试验与信息化技术规程-马铃薯

农作物品种试验与信息化技术规程-马铃薯 一、前言 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淀粉原料和食品作物,其种质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充分的利用,对其品种试验的标准化、信息化的规范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规程的制定旨在强化我国马铃薯品种试验的管理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推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我国马铃薯品种改良和产量提高提供技术标准和规范化方法。 二、试验任务 1.品种试验的目的 马铃薯品种试验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 (1)筛选出适合我国各个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马铃薯品种; (2)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农产品效益; (3)全面推进我国马铃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4)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推广使用高效、优质、安全的马铃薯品种。 2.试验的类型 马铃薯品种试验大致可分为初、选、审、试、推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包括: (1)初步试验:在马铃薯的核心区开展试验,筛选出新品种; (2)筛选试验:对候选品种进行适应性、稳定性和分析试验; (3)品种审定试验:对候选品种进行主要特性、产量、质量、适应性和比较试验; (4)区域试验:分阶段、分区、分批地在全国不同地域进行试验,评价品种的适应性、优劣性; (5)推广试验:对通过区域试验的优良品种,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 三、技术要求 1.土地选择 选择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力较好、没有严重病害和虫害的土地,进行试验。 2.试验设计

设计试验应该遵循以下规则: (1)对比试验设计要科学合理,能够清楚、准确地反映出所研究品种的优异性;(2)重视得到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排除一些异常影响因素的干扰; (3)严格实施技术处理措施,采用完整严密的数据记录或自动记录试验数据。 3.品种培育 品种培育应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为试验目的确定种父、种母材料,进行交配配对; (2)有计划地进行人工杂交和自然授粉,进行种质鉴定和筛选; (3)进行性状鉴定,选出有突出优点的单株; (4)进行品种稳定; 4.试验期 品种试验应该选在适宜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试验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不同的试验科研任务,选定不同的试验期; (2)试验期要跨越不同气候季节,严格控制试验环境; (3)试验期应涵盖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关键期,例如播种、苗期、抽薹期、开花期、结薯期等。 5.试验指标 品种试验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产量:包括单位面积产量、单位株塊块重以及总产量等; (2)品质:马铃薯的口感、色泽、营养成分等; (3)抗逆性:耐病虫害、逆境环境、机械损伤等方面的抗性; (4)发育特性:生長發育周期、植株高度、叶片数、根茎特性等。 6.信息化技术应用 (1)试验管理信息化:建立试验管理系统,实现试验计划的自动化编制、实验数据的自动化录入和查询、试验结果的自动化汇总和统计等功能。 (2)试验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移动设备和传感器等技术采集试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快速、准确地分析试验结果,并可视化展示。 (3)试验结果共享与交流:建立试验结果数据库,实现试验结果共享与交流,方便相关研究单位和农民获取试验结果,促进品种的推广和利用。

陇中旱作区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陇中旱作区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初报作者:张小红曾芳荣 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9期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陇中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解决当地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品种老化、抗病性弱、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薯19号、陇薯11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9 245、37 35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15.87%、10.27%。综合分析认为,宁薯19号、陇薯11号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幅度大,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在陇中旱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陇中旱作区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9-0041-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9.010 Preliminary Report on Introduction and Selection Experiment of Potato Cultivars in Dry Farming Area of Central Gansu ZHANG Xiaohong 1, ZENG Fangrong 2 (1. Huining Agricultural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re, Huining Gansu 730700, China; 2.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Inspection Management Station at Huining County,Huining Gansu 730700, China) Abstract: To select premium potato cultivars suitable for the dry farming area of central Gansu and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variety aging, weak disease resistance, low yield and poor quality in the local potato production, a selection experiment using 7 introduced potato cultivars were conducted with local main cultivar Longshu 6 as control. Results showed that yields in Ningshu 19 and Longshu 11 were higher i.e., 39 245, 37 350 kg/ha,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15.87% and 10.27% higher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Longshu 6, respectivel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ingshu 19 and Longshu 11 showed good yield increase rate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Longshu 6 and good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characters which could be cultivated in dry farming area of central Gansu as well as other ecological regions with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Key words: Potato; Cultivar; Selection experiment; Dry farming area of central Gansu 會宁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季风性气候,境内海拔1 500~2 400 m,年均降水量373 mm,年均气温8.1 ℃,年均无霜期155 d。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且当地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优势。会宁县马铃薯年播种面积在6.67万hm2以上[1 ],产量在230万t以上,马铃薯产业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马铃薯产业主食化战略提出和种植结构调整,马铃薯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2 - 4 ]。当地政府把马铃薯产业作为重要的特色扶贫产业来抓,马铃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5 ]。但是,长期以来会宁县马铃薯种植品种相对单一,生产上主要以陇薯3号、陇薯6号、庄薯3号等品种为主,品种老化严重,产量低、抗病性弱、品质差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增强马铃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特引进一批马铃薯品种进行筛选试验,以期筛选出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合当地旱作区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为当地马铃薯产业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