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剧里的四功五法

京剧里的四功五法

京剧里的四功五法
京剧里的四功五法

京剧里的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界经常说的一句术语。「四功」就是唱、唸、做、打的四项基本功,是戏曲舞台上一刻也离不开的表演手段。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唸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清代中期以后,徽调与汉调逐步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演变成为京剧,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唸、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于成熟。「唱」指歌唱,「唸」指具有音乐性的唸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五法」有不同的说法:1.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几种技术的规格和方法。前辈艺术家曾说过,「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其中「法」是指戏曲表演所不能背离的轨则和法度,否则就不是戏曲了。它是演员在舞台上展现戏曲表演意境和神韵的技法。2.口、手、眼,身、步口指发声的口法,此说倡自程砚秋。五法与以上的四功是密切相连的。例如唱工,就要口、手、眼、身、步同时并用,缺一不可,因为戏中的唱,不能傻唱或死唱,眼神要与唱词所表现的情感统一,身、

手、步也要配合唱词所表达的情绪,也就是说,唱唸是表现情感,表现情感就要有动作,要动作也就要有章法。例如口,要讲五音四呼;眼,要练出眼神,要讲喜、怒、哀、乐、悲、恐、惊,动作时要眼随手走,才身心相合。总之,要让眼睛成为心灵的窗户;身体四肢的动作要讲欲左先右,欲进先退,未高先低,未快先慢,要「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还要达到「六合」,即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才能使口、手、眼、步的表演达到自如和谐的境界。足见练好四功五法是戏曲演员最基本的要求。唱唱工是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纯,节奏准确,以字生腔,以情带腔。学习唱工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运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这一切时,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好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最高标准的唱法是达到说的意境,不是为唱而唱,甚至不要给人以唱的感觉,而是以唱来强化唱词的语气,抒发人物的情感。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很自然地融为一体,表达生活中说话般的情景,切忌耍腔、找味、卖嗓的效果。京剧的唱,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独立声乐表演,而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优秀剧目,安排唱段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性格、思想、情绪发展的需要,通过优美的音乐形象来丰富及加强文学形象,诉诸观众的听觉感官,因而京剧的唱,演员的技巧和修养都是决定艺术创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对同一剧目的同一角色,由于演员的体验、理解不同,也由于唱腔唱法不同,逐渐形成了演唱上的各种意趣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四大名旦都演《玉堂春》,唱腔各异,各有千秋。为了便于传达感情,唤起共鸣,京剧曲谆性不尚典雅,而在于雅俗共赏、简洁明快、涉笔成趣,做到外俗内雅,理通情浓。作为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唱不是单独运用,而是和唸、做、打等艺术手段结合,融为一体,为塑造人物服务。唸唸工是与唱工同样重要的表演手段,甚至有「千斤话白四两唱」的说法。一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如京剧的尖团字、上口字、平厌仄音的唸法;二要掌握吐字发音的正确方法,即用反切的拼音方式来唸出字头、字腹、字尾,使每个字完整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要说明的是,发花辙的字没有字尾,即不能归音);三要唸出白口的抑扬顿挫,要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和唱腔一样,要有轻重高低,疾徐长短;四要唸出人物个性,情感意境。唸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京剧演员从小练基本功,掌握唸白的口锋、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还需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

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从《清官册》「审潘」的寇准、《九江口》「阻驾」的张定边、《宇宙锋?金殿》「斥君」的赵女、《连环套》「拜山」的黄天霸、《法门寺?庙堂》「唸状」的贾桂、《红鸾禧?棒打》斥责莫稽的金玉奴的大段唸白中,都能够欣赏到这些技艺。京剧唸白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韵律化的「韵白」(讲究湖广音,中州韵);一类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京白」;还有一类是根据人物的籍贯和性格、身分需要的「方言白」。无论是哪一种唸白,都不是普通的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唸起来铿锵悦耳。因为唸白也是音乐语言,所以在传统剧目中,唱和唸都是相互协调的。京剧演员塑造人物,大都善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独特功能,而不局限于一得之功。唱和唸不仅并重,而且要求安排妥帖,相互衔接,彼此和谐。在长期演出实践中逐渐产生出一些过渡形式,如叫头、哭头、叫板之类。做做工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无论一举一动,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都要有规范,有章法,都要有舞蹈的韵律,有深厚的基本功,要讲究以腰为中枢,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掌握了基本功之后,还要悉心揣摩戏情剧理、人物特征,才能把戏演活。演员在创造角色时,髯口、翎子、水发、水袖等各有程序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龄、

身分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增光辉。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分、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同样是翎子功,用在不同人物身上,有的表现轻佻,有的表现急躁,有的表现愤怒。如《群英会》的周瑜、《连环计》的吕布、《八大锤》的陆文龙、《昭君出塞》的王昭君、《通天犀》的青面虎的翎子功的表演就特色迥异。在髯口功中,弹髯、抖髯、甩髯等各具特定的内涵与表象,可见《跑城》的徐策,《一箭仇》的史文恭、《洗浮山》的贺天保的髯口功表演。好的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舞蹈化的真实,含蓄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打打工,也就是武功,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表现,包括翻跟斗、打把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一般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因此必须要有相当的腰、腿、把子的基本功,才能胜任武打表演的需要。武功也要在规范、自如地掌握武功技巧的同时,以武功来表现人物和剧情,做到技不离戏,就是枪来剑往也要打出情感,打出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卖弄武功。技术功底还只是创作素材,演员必须善于用这些难度极高的技巧,准确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气质,并分清敌对双方的正反、胜败和高下。京剧的做与打,也从来不是穿插在戏里的

独立舞蹈表演。毯子功的一些项目,单独地看,近乎杂技;把子功的一些套数,单独地看,近乎武术。但连贯起来,组合在戏里,却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舞蹈语言,能够出人、出情、出戏。—节开打结束时,双方亮相,不仅胜败判然,而且分出了正反。战胜者耍下场,显示了神采飞扬的风貌。武二花脸摔锞子,惨败相毕露,如《白水滩》青面虎、《挑华车》黑风利的表演。窜毛表示下水,跺泥体现沉稳。马童的小翻,衬托了主帅的气势。许多「关公戏」关羽出场时,都有马童翻上前引的表演,以突出关羽的威严勇武。某些戏里的倒扎虎、云里翻,则突显精神失常者的疯癫迷乱,如《伐子都》公孙阏回朝后的表演等等。当这些技术功底与情节相结合时,就有助于刻画人物,阐释剧情,并使观众在直观中得到艺术享受。

04欣赏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课题:欣赏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戏歌《唱脸谱》; 2、欣赏传统京剧《铡美案》选段《驸马不必巧言讲》及现代京剧《智取虎山》选段《打虎上山》(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戏曲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对戏曲这种舞台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戏曲名段、归纳等教学活动,感受京剧的魅力。 重点: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赏析 难点:从哪个欣赏角度将同学们引入并深入了解京剧 教学方法:启发、互动 教具:多媒体 课型:欣赏课 【学生情况】 学生大多深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对于音乐的欣赏兴趣,更趋向于当今的流行音乐,而对于本民族的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知道的不多,有的学生甚至不想了解,觉得学习

欣赏戏曲音乐是“老土”,据老师初步了解,大多学生知道“梅艳芳”,却不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 【设计思路】 民族戏曲音乐对于在城镇生活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只是从电视里有一点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根本谈不上理性认识。初中学生不是专业学者,戏曲艺术又博大精深,在这一戏曲启蒙教学课中,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戏曲知识内容了解上不可能太多,专业性也不可能太强,技能表现更不可能太难。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走向戏曲”——“走近戏曲”——“走进戏曲”为主线,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增进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喜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京剧、越剧、黄梅戏及其唱腔的介绍,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2)引导学生在欣赏及学唱戏曲唱段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各剧种音乐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的引导示范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戏曲音乐,加深对戏曲音乐及戏曲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浅谈风流行音乐中的京剧元素

浅谈风流行音乐中的京 剧元素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45浅谈中国风流行音乐中的京剧元素 李晓丽前言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精华。流行音乐创作者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从中汲取营养,将其巧妙地融入流行音乐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时下流行的中国风音乐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京剧元素。 何谓“中国风”,有人将它归纳为是由“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而成的中国独特乐种。中国风歌曲大多以R&B为主基调,结合中国音乐的传统曲调谱写,其间加入了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常模仿或引用京剧、戏曲、中国民歌的唱腔,歌词具有中国古典意境。中国风歌曲成功地借鉴了京剧元素,主要从歌词、唱腔、配器三方面不露声色地将戏曲元素渗入到流行音乐中。 一、歌词及素材 一首由周杰伦创作,李玟演唱的《刀马旦》中歌词惟妙惟肖地描写出戏曲演出的场面:“耍花枪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马步扎的稳当;耍花枪比谁都漂亮,接着唱一段虞姬与霸王;耍花枪舞台的戏班,二胡拉的响,观众用力鼓掌;耍花枪比谁都漂亮,刀马旦身段演出风靡全场。”几句简简单单的歌词使我们感受到了京剧演出的精彩场面,令人迫切地想穿上华丽漂亮的戏曲服饰过一把瘾。 王力宏的《盖世英雄》专辑中同名歌曲取材于京剧《霸王别姬》。“霸气傲中原,王者扬烽烟,力拔山河大,宏威征凯旋”几句歌词唱出了霸王的气势。第一主达歌曲《花田错》取材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派的代表剧目《花田错》。歌名直接引用这个诗意的名字。

传承戏曲艺术 发扬中国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曲艺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自电影传入中国,便与戏曲深深结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扬中国文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中国文化中国电影戏曲元素 小小的身影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幽婉的曲调传扬着上古的声音,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传递着华夏子孙不屈的意志,一幕幕曲折动人的故事承载着国人五千年的悲喜怒乐。戏曲——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戏曲的发展,潺潺而流,从未曾干涸。数百年前,当我们依旧做着天朝圣国的美梦时,西方世界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工业革命,当他们打开我们的国门强行带走无数奇珍异宝的同时,也将电影带进了我们的世界。随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经历着一次次改革,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主流载体。除了那些从小听着《穆桂英挂帅》,看着《天女散花》的祖辈们,现今已鲜有年轻人愿意跨进剧院,聆听这份传承千年的艺术。无数人站出来宣称戏曲灭亡论,殊不知,戏曲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之中。纵观中外电影,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大闹天宫》;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无论是从小受中国戏曲文化熏陶的本土导演陈凯歌,还是深受中西文化融合影响的香港电影导演徐克,戏曲元素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影视剧作品之中,依旧用戏曲特有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方式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戏曲元素。 何为戏曲元素? 有人说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便是戏曲元素,也有人说戏曲元素就是五彩斑斓的服饰、夸张传神的动作、丰富多变的色彩、生动夸张的脸谱。戏曲元素即编剧方面有剧本文学的诗赋性,结构方面是点线连贯的分场性,超脱的时空变化,综合的表演形式,根据行当创造角色,流动的技艺及通俗的民间艺术。①笔者认为,戏曲元素简单概括便是戏曲的综合性、写意性与技艺性。 下面笔者从三个部分来具体阐述戏曲元素在影视剧作品中的运用。 一、向经典致敬 1905年,丰泰照相馆内,“谭鑫培唱着最拿手的《定军山》,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呎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② 就这样,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完成。这是京剧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电影的起步,便是说唱艺术和传统的中国戏曲结合的产物。传统中国戏曲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独特的一种存在形式,自电影开始在中国发展,就未曾忽略过民族国粹的地位,更有许多影片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其中不乏《霸王别姬》《刀马旦》等优秀影片。 《霸王别姬》可谓是陈凯歌导演的巅峰之作,本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京剧名旦程蝶衣和名生段小楼的故事。片中情感细腻,色彩华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影片中,当段小楼揭发程蝶衣时,当“文革”的黑色雾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时,笔者不禁思考陈凯歌为什么要用我们的国粹京剧艺术来衬托这一故事。中国京剧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最为厚重的艺术之一,陈凯歌导演的独到之处便是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艺术来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虞姬最后自刎于霸王剑下亦是程蝶衣自刎于段小楼剑下,陈凯歌的这一做法是聪明而独到的。戏曲《霸王别姬》无疑是国人最熟悉不过的剧目之一,用历史演绎过去,戏曲的助力使影像的张力更加具有历史深度。 二、局部引用 在众多中国电影中,戏曲的各种元素被中国导演灵活运用。1942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吸收了传统戏曲的造型艺术,人物活灵活现。无独有偶,《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扮相完全借鉴了京剧中猴戏的孙悟空脸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音乐方面,影视剧作品中不乏锣鼓小调的出现,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同名片头曲《大宅门》中融合了京剧、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京剧传承的文化责任

京剧传承得文化责任,不能只被梅葆玖们承担20160426 09:38:24 京剧得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得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就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得“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得成绩。 昨天,梅兰芳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京剧名家传人就此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梅葆玖得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得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得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得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得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得文化属性,而淡瞧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得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瞧似于事无补。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戏剧得传承,要在认知上有新得角度。艺术传承得关键在于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当成保护传统戏剧得金规铁律。无论就是直接传承人还就是间接传承人,都承担了巨大得文化责任,甚至这责任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除了人得要素之外,艺术传承还要在纵向得时间线索上不能断裂,在横向得空间范围内有蒲公英式得广泛散播。 京剧就是欣赏门槛较高得戏剧品类,这就是公认得。可由于长期速食化娱乐得影响,当大量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几乎无理解障碍得作品或产品摆在面前时,非专业观众难免会舍弃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转而接受更直接得娱乐消遣。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惰性,通过提升自己,来达到能够完整体会京剧之美得目得。于就是,这样一种奇怪得状况产生了:传承人越就是严肃、认真地向观众传递自己得京剧精神,观众虽然在口头上报以赞赏,但在行动上却往往敬而远之。 这不由让人反思,在京剧传承得时间线索上,究竟在哪儿出了问题。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得背景下,京剧信息得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得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得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显然仅把京剧得冷清归罪于“娱乐至死”就是不够得。 京剧得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得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就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得“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得成绩。1930年在美国演出得巨大成功,也使得京剧拥有了一次流行于国际得机会。 当然,京剧那次良好得国际化开端带来得经验,并没有在后来被总结运用,因为,想真正在文化多样性得国际演出市场上站住脚跟,京剧就必须要遵循商业演出得规律,必须要改革,甚至要大得改革,这对京剧根深蒂固得祖师规矩仍然就是严峻得挑战。直到今天,京剧改革仍然就是京剧人想要触碰又不敢触碰得命题——京剧改革带来得利益与改革带来得压力与伤害相比,人们更在乎后者。 媒体发达,公众对优质精神产品重拾兴趣,传统文化得时尚运作空间越来越大,京剧不就是没有复兴得可能。京剧复兴得基础,当然在于对其精粹得认识,对其传承得重视,但需要做一些此前很少做得事情,比如用现代得眼光来重新审视京剧,用不违与得技术来为京剧增加魅力,用新鲜得概念、创意,在推广、制作、审美提升等方面,扭转京剧下滑得颓势。而作

京剧抗战_人生故事

京剧抗战 具有大众化群众基础的京剧为宣传抗战立下大功。 1931年9月18日晚,在北平中和园,梅兰芳正在卖力地表演京剧名段《宇宙锋》,台下坐的贵客是少帅张学良。刚演了一半,张学良就匆匆走人了。散场后,梅兰芳才知道,日本关东军打过来了,“九一八”事变爆发。 山河万里几多愁 后来,梅兰芳举家由北平搬到上海,搜集资料花了3个月时间编了一部名为《抗金兵》的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受到鼓舞的梅兰芳又把京剧《易鞋记》改编为《生死恨》,突出其中能唤醒民众奋起抗敌的部分,后来成为京剧的梅派名段,唱词中有“说什么花好月圆人亦寿,

山河万里几多愁,金酋铁骑豺狼寇,他那里饮马黄河血染流,尝胆卧薪权忍受,从来强项不低头,思悠悠来恨悠悠,故国月明在哪一州”,真是字字泣血,句句伤痕。 北平沦陷后,程砚秋不与日本人合作,不演“义务戏”。1942年9月,程砚秋在北京前门火车站遭到日伪便衣的搜身和攻击。舞台上总是扮演典雅闺秀的程砚秋以一对五,虽然耳朵受伤,但最终以平时健身常练的太极拳完胜便衣,程老板会武术自此成为京城美谈。不过,程砚秋此后便搬到京郊荷锄务农,不再演戏,直到抗战胜利。 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 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了“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田汉任第六处处长,主要负责艺术宣传,手下有洪深、冼星海、马彦祥等人。为了让艺术更好地为抗战服务,田汉组建了抗敌宣传演剧队,

还举办了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所谓歌剧,事实上主要还是指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通过艺人的速成培训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剧目上,田汉创作了《土桥之战》《新雁门关》两部戏,受到观众的欢迎。为了显示改良过的京剧与以往旧剧的区别,田汉还让人在戏院里用彩笔刷上了各种标语,如“女子要学花木兰、梁红玉,男人要学岳武穆!”“在抗战中建立新的戏剧!”。观众一进门先被标语轰炸了一番。舞台上,到处都是红绸,象征革命,田汉用行书亲手写了“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几个白色大字代替以往京剧舞台上出入口“出将、入相”,舞台正中横批是“大放光明”。舞台上摆的戏桌的桌帷都是用红绸制成,上面还有田汉写的标语:“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剧。” 根据地的京剧革新

京剧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生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特征 作为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的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综合性是京剧的首要特征。所哟丶戏剧艺术都具备综合性,但是中国京剧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对文学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书法、工艺、服饰、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其次,京剧的念白和唱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其唱词多为琅琅上口的诗歌,念白多为精炼的散文或律动感很强的韵文。 第三,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有很大的综合性。京剧表现的生活面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男女老少幼,人神鬼怪精,凡“世上”有的,“台上”几乎都能搬演。光传统戏的题材就有很多类,解放以后,京剧工作者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原有题材进行再挖掘,推出多部新编古装戏;六十至八、九时年代,京剧艺术的创作家们更是实力雄厚,用心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题材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编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布绒忽视的贡献。 第四;京剧的综合性还体现为表演手段的多样。京剧的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剧的情节、风格、人物行当的不同需求,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多方的改造与提炼,使京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在剧中得到全面的发挥和精湛的展现。 程式性:程式性是京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影视、歌剧、话剧、舞剧的艺术个性。 京剧完全依赖一系列的严格规范化、高度完善化的表演程式,来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目的的。 京剧程式就是京剧演出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京剧表演程式的行成事京剧高度完善化的结果。它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是演员创造觉得必不可少的手段。 京剧表演程式的分类有:唱腔程式、舞蹈程式、行当程式、音乐程式、脸谱化妆程式、舞台调度程式等等。 京剧的表演程式是独立于剧本内容之外的完整技术结构和动作单元,表演时可分可合,不仅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极强的技巧性、严格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它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不仅使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京剧脸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是指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勾画形状和涂抹色彩的程式。京剧脸谱的程式化体现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 在脸谱的程式中,依脸谱画法的不同可分为勾脸、揉脸、抹脸三种,依照脸谱图案的不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1360740.html,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李学峰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京剧艺术渐渐从文化的主流地位滑向了边缘地位。所以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本文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乐器伴奏,以及一些优秀京剧演绎人才等等,特别提出了一些京剧艺术表演改革发展的道路,希望京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 一、京剧的简介 (一)表现方式 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是唱、做、念、打。“唱”是指歌唱、演唱技巧,发音有一定的要求。“念”指的是音乐本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是指表演的身体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都要受到严格的训练。“打”是指武术的技巧动作,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京剧表演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同时京剧也借用道具和不同的妆容来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等等。同时,京剧还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细腻性。同时,京剧艺术的舞蹈表演非常强调组织性。京剧艺术的美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伴奏的乐器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京剧表演中的一切动作与演唱都是随着这两大乐器的节奏所进行的,所以乐器的作用在京剧伴奏中是举足轻重的。 (三)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在1927年时,北京举办了京剧优秀人才评选,其中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赢得“四大名旦”的称号。他们各自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尚小云的俏丽刚健、梅兰芳的端庄典雅、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的“四种流派”,创造了京剧阶段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术表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中国戏剧大师”和“武术大师”。 (四)京剧脸谱

北京京剧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北京京剧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32011060151对外汉语曾建 前言: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徽戏开始进京。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史称“四大徽班”(四大徽班从扬州进京)。四大徽班和以后陆续进京的徽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与豫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为榜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作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其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北京文化。京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被国家认定为国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加快,京剧这种传统的文艺及信息传播方式,已逐渐被其他的娱乐形式所取代。 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我想对于京剧说一些自己切身的感受。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我想京剧作为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当下的青年人当中已经非常

缺乏群众基础,现在热爱京剧的人主要还是集中于老年人以及那些中年票友。而我们这代人一般来说都对京剧缺乏了解和接触,更不用谈喜爱了。我们能上网能看电视,能玩游戏,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相比于京剧而言,显然这些东西更加符合我们当下年轻人的胃口。当下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都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会喜欢那些冗长的京剧节目,快餐文化显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少,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我们这代人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那么可想而知,京剧的群众基础是少之又少的,而缺乏群众基础,显然京剧是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的。 现在京剧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新的观众.昆曲<牡丹亭>在南开大学的火暴场面值得思考。观看的大学生还是占多数,不管他们中凑热闹,好奇或者附庸风雅的人有多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一部 分学生开始欣赏古典戏曲艺术了。京剧也要大力展开走入青年,走入大学的活动.先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声腔特点,在引导他们了解京剧的内涵.慢慢地,京剧艺术会进入部分年轻人的心中的,如果一百个人中有 一个人开始喜欢京剧,那这个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各项政策举措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京剧振兴方面陆续实施了京剧音配像工程、开办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举办京剧艺术节以及各类艺术活动、比赛和展演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积极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繁荣。2005年,文化部对全国京剧院团进行了全面评估验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随后,

京剧著名曲目

京剧著名曲目 京剧选段: 1、京剧:霸王别姬(折子戏); 2、京剧:白蛇传.断桥(旦角折子戏); 3、京剧:定军山(折子戏); 4、京剧: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 5、京剧:借东风(折子戏); 6、京剧:金玉奴.洞房(旦角折子戏); 7、京剧:空城计(折子戏); 8、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9、京剧:女起解(旦角折子戏); 10、京剧:让徐州(折子戏); 11、京剧:三堂会审(全剧); 12、京剧:失子惊风(旦角折子戏); 13、京剧:艘孤救孤(折子戏); 14、京剧:文昭关(折子戏); 15、京剧:西施(全剧选场01-——02); 16、京剧:徐策跑城(折子戏); 17、京剧:彝陵之战; 18、京剧:辕门斩子(折子戏)。赞同37| 评论 铡美案,花为媒,四郎探母,半把剪刀,赤壁怀古等。梅妃钓金龟滑油山打龙袍盗御马铡美案二进宫 问樵闹府战樊城法场换子空城计卖马耍锏战太平上天台一捧雪搜孤救孤洪羊洞李陵碑失街亭珠帘寨打侄上坟乌龙院打鱼杀家打严嵩沙桥饯别伐东吴贵妃醉酒凤还巢宇宙锋穆桂英挂帅锁麟囊玉堂春 1、霸王别姬(折子戏); 2、白蛇传; 3、定军山; 4、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 5、群借华; 6、金玉奴; 7、失空斩; 8、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9、玉堂春;10、让徐州;11、乾坤福寿镜(尚派);12、搜孤救孤;13、文昭关;14、西施(全剧选场 01-02);15、望江亭;16、徐策跑城(折子戏);17、彝陵之战; 18、辕门斩子;19、四郎探母;20、红鬃烈马;21、锁麟囊 22、群英会23、探阴山 1、借东风 2、花田错 3、红灯记 4、杜鹃山 5、智取威虎山 6、沙家浜 7、宇宙锋 8、红娘 9、穆桂英挂帅 10、杨门女将 11、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12、二进宫 13、大保国 14、西施 15、贵妃醉酒 16、生死恨 17、太真外传 18、白蛇传 19、文昭关 20、击鼓骂曹 21、李逵探母 22、女起解 23、钓金龟 24、金玉奴 25、武家坡 26、游龙戏凤 27、击鼓骂曹 28、打渔杀家 29、四郎探母 30、将相和 31、凤还巢 32、大登殿 33、玉堂春 34、文姬归汉 35、桑园会 36、洛神 37、鸿门宴 38、三娘教子 39、甘露寺 40、法门寺 41、柳荫记 42、打侄上坟 43、铡美案 44、彩楼记 45、御碑亭 46、珠帘寨 47、穆柯寨 48、定军山49、春闺梦 50、双阳公主 51、文昭关 52、红鬃烈马 53、谢瑶环 54、天女散花 55、八仙过海 56、闹天宫 57、嫦娥奔月 58、春秋配 59、荒山泪 60、贺后

国粹京剧与流行音乐进校园的比较与思考

“国粹”京剧与流行音乐进校园的比较和思考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龙卫军 内容提要: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唱京剧,赏国粹,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2008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也曾经作了有关“流行音乐不能进校园”的批示。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歌赛的三种唱法,将通俗歌曲和民歌、艺术歌曲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平等的摆到了央视舞台上,全国人民关注的春晚也有了通俗歌曲的节目,港澳歌星的流行歌曲演唱更使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就京剧与流行音乐进校园的现状,笔者想通过比较的方式和思考,谈谈对“国粹”京剧进和流行音乐的校园的建议和想法。也许有人会对这样的比较会有质疑,认为一个是“国粹”,高高在上!久经锤炼!艺术精髓!大家风范!一个是“民粹”,低俗之作!即兴传唱!不拘小节!流行就行!正因为两种不同艺术门类的差异,从政府行政部门的扶持、倡导和民众民间的自然倾向的差异。所以,从京剧与流行音乐目前在校园的影响比较、京剧与流行音乐在校园开展条件的比较、如何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等方面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京剧流行音乐进校园比较思考 根据我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关心“国粹”京剧的宣传、普及、创新的工作,积极弘扬民族精神,期望我国的“国粹”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同时,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各种的音乐表演舞台上,已经占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是客观事实,如何使流行音乐在校园健康的发展,也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的为题。由于京剧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上有较大变化,表现的题材和形式也需要不断的更新,随着体制改革,优秀的剧目不能及时与广大观众见面,使与时俱进的新京剧作品不能呈现在广阔的舞台上,使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不能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和欣赏,这是每个中国人关心的问题。 一、京剧艺术和流行音乐在校园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比较 A:教育部决定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天津市作为10个试点省市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 艺术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论坛 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在北京建国前门饭店梨园剧场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主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审议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为契机,论坛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展开了讨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首先介绍了京剧申遗的相关情况。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先后担任论坛的嘉宾主持,京剧界的专家学者周传家、孙萍、傅谨、解玺璋、李佩伦、刘彦君、周华斌、刘连群、陈薪伊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本报对论坛内容选摘刊发。 京剧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 千容(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此次京剧申遗的成功,可谓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多是困惑在一个“遗产”上,认为京剧目前并非濒危,不需要投入过多过大的精力去贴上一个世界非遗的“标签”。对此,需要做些说明。 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原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和濒危程度。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创造的代表作。因此,不能因一叶“遗产”而障目。并非只有濒危才能申报和入选名录。能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考量的是该遗产的文化价值。 京剧的申遗之路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在最初做申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走出误区。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只有该遗产被持有人(包括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或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申报,才是正途。因此,在进行申报时,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至于错位。二是,向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或从没有接触过的外国人描述京剧,必须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京剧的内涵。应该做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结论和文化真实基础上的说明文。 2009年8月底,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所有者所有权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等资料。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根据

京剧脸谱的故事

红脸
关羽:字云长,公元 161 年生,河东人,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刘关张 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 不畏艰险。
小故事:关公刮骨疗伤
有一次, 关云长挥军攻打曹兵时,左臂中了敌人的毒箭。神医华佗听说 关公中了毒箭,前去医治。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后对关公说:“如果要根治, 便得把将军的手臂牢牢绑在柱子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刮去骨头上的 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是担心你害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随后关公便伸出了 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 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手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 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华佗手上的刀子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动,发 出悉悉的声音,而关公手臂上流出的鲜血都溢出了下面的盆子。将士们见到 这情境,都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正常下棋喝酒,面不改色。不久,华 佗把毒全刮走,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 也!” 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从来没有见过象将军这么神勇的人。关将军 真天神也!”

红脸
荆轲刺秦王 战国时代,秦国最凶恶,各国对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都又痛恨又害怕。有一次,秦 军大队兵马眼看着又要朝燕国攻来,燕国的太子丹决定请有名的剑客荆轲去刺杀秦王,解 救燕国百姓和天下所有人民。 太子丹好不容易请来了荆轲,对他说: “壮士,请你一定要帮这个忙。”“我当然愿意,我早就痛恨秦王的残暴作风了,刺杀秦 王是很不容易的。”“壮士有什么好计策?请快讲。”“秦王的侍卫很多,不容易接近, 现在他正急着捉拿逃到燕国的将军樊於期,只要我能取到樊将军的脑袋连同燕国督亢那块 最肥美的土地当做献礼,一起送给秦王,他必定会很高兴地接近我,到时候,我就可以趁 机刺杀他。”“不行,绝对不行啊。”太子丹不停地摇手反对,“当初樊将军来投奔我, 我收留了他,我就有责任保护他,怎么可以为了燕国而牺牲他,我们还是再想别的办法 吧。” 荆轲考虑了很久,终于自己去找樊於期商量。荆轲对樊於期说:“樊将军,听说秦王 杀了你全家,现在有重金悬赏你的脑袋,嗯,这可怎么好呀?”樊将军想起了惨

京剧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京剧与当代艺术的结合 10125331 梁思慧 京剧本是综合性艺术,它的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立出来对其进行研究的美学价值。尤其是今日,人们的观念、认识大为开放。学术、审美的融合、交叉渐成大趋势。京剧更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当代各种文化产生碰撞、结合。 社科新论的讲座激发起我对京剧的好奇: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国世代流传,作为国粹保存至今日。在当代社会中,它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新的变化呢? 京剧诸多元素中,脸谱是最方便被其他艺术门类借用的部分。因为它简洁、抽象,图案化、符号化、装饰性强。北京长安大戏院门前的脸谱雕塑《中国风》建于1999年,用钢板切割出特定形状后上色而成。作品以红为主色,间以黑、黄、白三色,取对称脸谱式,与暗喻忠良正直、智勇双全人物形象的“红花脸”有相近之处,但不拘泥于某个特定脸谱样式,亦不塑造具体的眉、眼、唇,只以抽象纹饰状色块连结成面目,让人一看便知该戏院以京剧为主打特色。 同是脸谱雕塑,雕塑家董书兵的作品变化更为丰富。他的《脸谱》为左右不对称造型,分别拼接了京剧中男、女服饰与谱式中的若干元素,暗含阴阳、虚实转化之理,诸如脸谱左边眼凸起为实,右边眼挖空为虚;左边上端为女角头饰中的珠花,右边则为男角背后所插小旗的抽象形。这件作品为不锈钢喷漆,高8米。 而雕塑家吴彤的《国韵——生旦净丑》系列作品,以京剧中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头颈胸基本造型为原型,在雕塑造型上吸纳了国画技法中“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出自宋代画家郭熙专着《林泉高致》中《山水训》一篇)的抽象方法,并结合白描技法中的勾线方式,简洁地勾勒出了雕塑的基本形态。整件作品被艺术家施以淡彩,在简化颈

部和胸部之余,吴彤将京剧脸谱谱式和白描中对人物五官的描绘方式融合在一起,重点刻画了人物面部。这一组作品将平面性的绘画与雕塑结合在一起,自然清新、意韵淡雅,以神写形,颇得中国水墨之神韵。 在陶艺雕塑家郑玉奎的陶艺设计中也选用了京剧元素,创作了《京剧人物》系列陶艺作品。“我父母年轻时,是方圆几十里的京剧名角。听大人讲,母亲在台上唱戏,奶奶抱着我在后台等着喂奶,结果看见母亲的装扮,奶没吃上却吓得我大哭一场。稍大一点我就开始翻看大人收藏的戏曲图片,觉得照片上的人太美了。”郑玉奎的这段作品解说词揭示《京剧人物》作品的背后,京剧艺术符号化的外表与内在的古典气息对人成长的一种认知变化。 无论是脸谱还是人物,京剧元素在今天的运用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价值的延续。京剧不仅仅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存在,具有承载价值批判(伦理纲常)的色彩,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后的程式化动作,无一不成为民族、国家乃至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表征。但是,对于符号式元素的简单嫁接只是浅层次的继承与创新。京剧艺术内在的对于虚实、神、气、风骨、比兴、韵味、写意等方面的运用,才是所有艺术门类皆可通用的创造法则。所谓传承,究竟得其精神,还是皮毛,这才是当代京剧复兴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有人选择传承,必然也有人选择解构。刘铮的观念摄影《三界,意识的三个层次:天堂,人间,地狱》曾引起诸多争议。这一组照片的色调为黑白泛黄,头饰华丽齐全、妆容精致的京剧演员衣着裸露,他们被置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故事中。剧情却相当艳情与诡异:盘丝洞中,三个裸体妖精搔首弄姿,勾引衣衫不整的唐僧;白骨洞内,披挂上阵的孙悟空跳将起来,棒打全裸上阵的妖魔鬼怪;宦官作耳语状与裸身披薄纱的娘娘私语,眼神却窥视其身;武生与花旦公然交欢,周遭人皆视若常景……刘铮调动了现实与历史、时间与空间,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展开了戏剧化的叙事。京剧元素的应用,在此营造了与现实的距离感和舞台化的效果。然而,直接而大胆地对于性的叙述和表达,与作为传统文化和道德

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

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 艺伎其实算是日本的文艺人,并不等同于中国的妓女,她们很多都只是卖艺不卖身的戏子,下面是分享的歌舞伎与艺伎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歌舞伎和艺伎有所区别,也有所相似:艺伎历史比歌舞伎长,歌舞伎只是做歌舞方面的工作,而艺伎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也有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所以说艺伎工作范围广些。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为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外国人虽然听

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吸引在人们去欣赏而经久不衰。 知识拓展:歌舞伎与艺伎区别的其他解释众所周知,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是著名的传统艺术,今天日窗君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又极具特色的歌舞伎世界。 许多来日本旅行参观歌舞伎后的朋友会说,这跟来之前所想象的歌舞伎完全不同,难道不应该是华灯初上夜色昏暗时,身着长袖五彩花纹和服、头上高高发髻上插满花朵缎带等饰物、在三味弦和鼓点伴奏中翩翩起舞的“歌舞伎”吗?其实大多数人对“艺妓”、“舞妓”与“歌舞伎”这三个身份有所混淆。 艺妓和舞妓,在古代甚至近代,都有一定的“暧昧”含义。艺妓最初的形式,其实是在高级餐厅和旅馆就餐时,客人叫来给酒席助兴的女孩子们,说起来也算是“陪酒女”的一种。 但因为毕竟艺妓和舞妓属于风雅的范围,所以服务内容和演唱“三味线”(日本风格的三弦曲调)和表演舞蹈为主,待客人兴致渐起时同客人玩一些酒席助兴的小游戏。但需要知道的一点是,艺妓并不是国人以为的那种喝多了就可以推倒的“陪酒女”,在古代和近代日本,那些卖身为生的女子反而不被称为“妓”,而是“游女”。 “舞妓”这一词几乎仅仅在京都使用,指的是尚未出师的艺妓。也可以说舞妓是艺妓的前身。一个艺妓出道前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包括礼仪、舞蹈、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教养。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诞生的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审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相对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京剧的剧目系统更充分体现出其历史叙述的民间性或曰草根特性。 【关键词】京剧昆曲地方戏时代花雅之争 京剧是戏曲三百多个剧种里最重要的 剧种之一,在中国戏剧领域有着特殊地位。从19世纪中叶以来,京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诞生与发展过程

是近代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范本,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明 清以降发展演变的关键脉络。解读京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解读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及其传播,对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构成和近代转型,都具有重要和典型的意义。 一 京剧诞生于清中叶的北京,承接宋元以来业已历经数百年的中国戏曲文化之流,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所谓“地方戏时代” 出现的许多剧种之一。和这一时代出现的大量地方剧种一样,它的出现并不是从宋元以来以戏文与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历史的简单 延伸,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的地方化身或变种。在戏曲史上,京剧的出现意味着戏曲文化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一重要变化的内涵和背景十分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源于它所处的特殊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 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指“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

以乾隆二十五年入于北京,余窃以此为‘皮黄纪元’之年”①。姑且不论其中“乾隆二十五年”为“乾隆五十五年”之误,今人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视同为纪念京 剧诞生二百周年,实与该书有直接关系,即以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为京剧诞生的标志。徽班进京是京剧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但徽班进京不等于京剧诞生,而且离京剧诞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已经是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徽班进京这一事件本身仍值得特别注意,它的艺术学含义,更准确地说,多个徽班相继进京并且在北京这座作为国家 政治中心的城市里立足发展的艺术学含义,仍值得发掘。 中国戏剧进入“地方戏时代”的背景,是中国文化整体大变革时代的来临,徽班之所以能够进入京城演出并且在北京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认可,进而催生出京剧,就是这一时代变革的突出呈现。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实质,是汉代以来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逐渐让位于更加错综复杂的新的多元 文化格局。秦汉以来迄至明清,中央集权的

京剧作文

京剧作文 导读:本文京剧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领悟国粹的魅力 九年级(12)班黄忻妮 在娴熟精练的动作中,在炯炯有神的目光中,在悠扬婉转的余音中,在古老的胡琴与锣鼓的伴奏中,我的心早已与京剧产生了共鸣。我看见了耐人寻味、韵味醇厚的艺术特色,领悟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 儿时,在乡村临时支起的露天舞台上,演员们精致滑稽的浓妆,惟妙惟肖的打斗就可以吸引我们目不转睛地看上好半天,并时不时地拍手叫好。渐渐长大了,听着外公的收音机中传来“咿咿呀呀”的唱声,我总是跟着哼两句,感受着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留下的传世经典。如今,我走进附中的京剧社团,那些华美的唱词,那些平整的韵脚,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 穿上精致华贵的戏服,戴上如意冠,端起腰间的佩剑,我仿佛看见了那位温文尔雅、才艺并重的虞姬。反绒红缎的大幕逐渐开启,我吊起嗓儿,唱着悠远的唱词,融进了这段催人泪下的曲中。北风呼啸,破旧的旗帜无奈地在风中飘着,落霞的余晖染红了整个乌江的江水。四面俱为楚歌声,十里尽是埋伏兵。军帐中微弱的烛光照映在我的脸上,“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我舞动着佩剑为大王解愁,此时此刻的我也只能用歌舞来陪伴着大王。我一个转身,衣袂翩飞间,白

颈过青锋,口中呢喃着对大王的鼓励,慢慢合上眼睛…… 幕闭,眼眶湿润。无数个曲折悠长的故事,无数个凄婉动人的结局,细水长流的幸福并不仅仅暗藏或流泻于纸上,也能展现在辞藻华美、余音绕梁的京剧中,只需要一颗敏感的心,一份真挚的情感,你就能领悟到国粹的魅力所在。 调起调又落,京剧宛如长青之树,常开不败。 (指导老师:徐红建) 篇二:京剧·一曲经年 九年级(12班)王娇玉 天凉了,踩着淡黄的落叶走在风里,迎面的路人稀少,都是一脸的疲惫紧张,行色匆匆。 我低下头,半晌无语,风吹过,隐约有古老的歌声飘过。我惊异地抬头,那歌声越发大了,沙哑的声音分明是从老旧的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是京剧。而那收音机的主人,正安详地坐在路口。有阳光洒下,落在老人灰白的头发上,异常轻柔。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放慢了脚步,压低了声音,生怕扰了老人的清梦。 我缓缓走过,悠长的歌声愈来愈低,终于,散在了空气中。 思绪却越飘越远,仿佛又一次来到江南古老的村落,走在那条长长窄窄的青石小巷中,听跫音回响,远处有水袖轻扬,裙裾翻飞。歌声清亮,一如雨中睡莲缓缓绽放,干净透彻。渐渐地,雾散了,眼前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滔天骇浪背后,浑厚的唱腔穿透云层直达天际,隐约中看到一张张脸谱,水粉勾勒间,是掩不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