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生共荣共和共享_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共生共荣共和共享_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共生共荣共和共享_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共生共荣共和共享_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7

SANJIANG FORUM 2013.2[摘要][关键词]产城融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区域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面,四个共同”,即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共和、共享。新形势新环境下镇海区加快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刻不容缓,未来一个阶段主要采取五个基本策略,全面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以规划实施为龙头,促进形成产城融合的功能布局;以建设幸福镇海为目标,促进产城发展目的相统一;以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为引领,增强产城融合的发展动力;以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为引领,增强产城融合的发展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提升产城融合的发展层次;以完善基础设施系统为基础,提高产城融合发展的承载力。

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模式选择对策研究作者魏祖民,宁波市镇海区区长。(浙江镇海315200)

魏祖民

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是提高产城整体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镇海区正处于加快建设“六个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的关键时期,新城建设迅速推进,重点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和城市结构、布局、功能都在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对提升产城发展质量、优化生态环境的诉求也日益强烈,新形势新环境下加快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刻不容缓。

产城融合是围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产业和城

市协调融合发展为切入口和主要路径,统筹谋划区域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功能区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程度。

(一)产城融合的基本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区域发展的综合性概念,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本面,四个共同”。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产城融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促进城市和产业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发展质量,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优化就业、创业、居住环境,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

一、深刻理解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要求和战略意义共生共荣共和共享:

加快提升镇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平,为人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提高人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和幸福度。

“两个基本面”就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城市与产业发展历来密不可分:一方面,城因产而生,产业发展和集聚往往会催生一个新城;城因产而旺,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城市的兴旺发达;城因产而衰,产业的衰落会导致城市发展的滞后。另一方面,产因城而聚,城市的发展为产业的集聚提供平台;产因城而兴,城市功能的完善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产因城而变,城市发展目标方向要求的转变会促进产业结构、体系和发展层次的改变。产业与城市这两个基本面在发展中如果没有融合不相协调,就会互相制约阻碍发展;但两者如果匹配融合发展,则可以形成互为动力、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当前,很多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提升品质的关键时期,都高度重视产城发展目标、功能、布局等的协调融合推进,这正是基于对产城发展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四个共同”就是产城融合要实现共生、共荣、共和、共享。“共生”就是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发展效益、推进工作等领域对产业和城市发展进行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达到城市格局与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市承载力与产业层次共同提升,城镇体系与产业体系优化匹配,城市特色与产业特色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城市共同发展。“共荣”就是通过形成产业和城市互为动力、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使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动力和支撑,进而达到城市和产业的共同繁荣。“共和”就是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产业发展提升城市人口、生态、环境等的承载力,城市发展提升产业的层次、结构和服务环境,更深层次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政企、政民、政府之间、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共享”就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归一,最终都是为了优化区域就业、服务、生态环境,协调和增进不同主体的合法利益,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凝聚归属、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二)加快提升镇海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战略意义

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是镇海区现阶段必须探索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产城整体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有利于加快推进镇海区全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必须始终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才能防止出现产业和城市互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当前镇海区正处于全面推进城区全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镇海城区框架的形成和拉开离不开产业化的支撑。促进产城融合是镇海区城市化空间拓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镇海区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有什么样的产业才能有什么样的功能,培育这些城市功能都需要发展相应产业予以支撑。

二是有利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镇海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十分突出,必须要走紧紧依托城市化的产业升级路子,把镇海新城建设、老城区改造提升和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作为发展都市工业体系和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和主要路径。镇海区推进全域城市化战略,在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城市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好的功能平台和空间载体,强化发展支撑。

三是有利于加快拓展镇海区科学发展新空间。镇海区加快科学发展亟需改变低成本竞争、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通过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一方面能够优化调整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优化再生;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区域空间发展的使用效能和综合效益,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从而逐步解决当前科学发展面临的要素资源制约严重、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和困难,推动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

四是有利于提升镇海区生态环境。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有利于加快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幸福美丽新家园;有利于促进产业与人口协调集聚,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有利于加快重要功能区开发建设,打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全面改善城区居住环境;有利于加快生态建设和城区环境面貌整治,营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景观等。

五是有利于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新镇海。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对全面提升镇海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

用,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优化城市就业结构、提高就业

8三江论坛2013.2

水平,改善创新创业的环境条件,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通勤难、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教育、医疗、交通、消费等民生服务能力。因此,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实质是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确立人在产城关系中的主体性地位,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无疑是建设和谐幸福新镇海的重要路径。

产城融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国内外先进地区在推动产城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众多模式和有益经验,镇海区提升产城融合水平要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

(一)旧城改造提升型

这种模式是指围绕城市新的发展定位,通过布局更加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更高端的城市服务功能,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老城市环境,达到产城融合的目的。旧城改造提升型模式重点是要紧紧围绕新的发展定位,增强规划建设的执行力,形成新的高端城市功能,核心是要在改造中规划布局和培育形成一批高端产业、高端服务功能,达到城市功能更新目的和产城更加融合状态。镇海区在加快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围绕新的功能定位,注重高端产业和服务功能布局,重视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发展,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改造更有效果和效率。

(二)城市综合体拓展带动型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建设融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吸引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此汇聚,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并逐步扩大规模、拓展功能、提升服务,以点带面实现产业和城市同时培育、同步发展,形成产城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融合互动关系。城市综合体拓展带动型模式的核心在于要形成强大的综合体带动功能,重点是一方面综合体要具备自身的核心功能或特色功能,另一方面是综合体功能要符合周边区域或更大范围区域的功能需求,这样才能使城市综合体有足够的能级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主导产业与功能,产业城市功能更加匹配。镇海区发展城市综合体过程中既要改造提升现有城市综合体,也要合理规划新建综合体的功能,关键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分类,合理布局相匹配的城市综合体,以充分发挥综合体对整个区域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和产城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园区拓展转化型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的转型提升,逐步发展服务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现代化城市元素,使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新兴城市区域转型。产业园区拓展转化型模式的核心是产业园区拓展转化为产业新城,其重点一是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向环保循环的先进制造业转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所需的配套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三是拓展城市功能,培育形成城市居住、消费、休闲等功能。这种模式是镇海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镇海部分产业集聚区要拓展功能、加快转型成为新兴的产业新城,注重城市化功能的布局,使集聚区和周边区域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区块。

(四)都市功能区带动提升型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都市休闲、物流运输、金融CBD、文化创意、高新科技、教育培训等都市型服务功能区块建设,提升生产性和生活型服务水平,成为专业化功能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城市功能区块。都市功能区带动提升型模式的核心是发展以特色功能为主体的服务经济,建设都市功能性新城,其重点一是不断强化特色性功能,提升功能区核心竞争力;二是延伸特色功能价值链,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放大拓展特色性都市服务功能;三是布局配套生活服务功能,集聚人口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性新城。镇海非常有必要借鉴这种模式来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功能区块,提升功能区块产城融合水平,形成一批以教育、科技、旅游和港航服务等特色功能为主体、延伸功能为配套、生活等服务功能为支撑的都市功能区块。

(五)新城引领型

这种模式就是新建一个现代化城市或城区,以产城融合理念贯穿于新城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使之具有行政中心、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和文化、消费、居住、娱乐等功能,并引领更大区域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新城引领型模式因其为新建区域,相对其他模式更加有条件和基础推进产城融合。这种模式核心就是建设产城融合型新城引领更大区域发展,其重点一是把产城融合理念贯穿始终,从新城规划、建设到后续发展,都要坚持产城融合的基本导向;二是高度重视新产业的匹配,围绕新城多种功能,布局和培育发展相适应的新产业;

二、加快提升镇海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模式选择

9

SANJIANG FORUM

2013.2

三是发挥新城的引领作用,发挥功能中心作用,增强服务辐射力,提升更大区域产城融合水平。镇海新城的建设发展对镇海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必须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新城的新产业,加快形成能服务全区的功能中心。

镇海区加快提升产城融合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导向作用,将产城融合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幸福民生等各个环节,着力抓好“迁、建、转、提”,加速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群众支持、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共生、共荣、共和、共享”产城发展格局,打造产城融合先进示范区,加快把镇海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和幸福城区。未来一个阶段,镇海区要采取五个基本策略,突出“迁、建、转、提”的重点,全面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一)以规划实施为龙头,促进形成产城融合的功能布局

实现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在功能上匹配、空间上对接,是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镇海区要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发展导向,制定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通过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加快形成“一核一带四组团”的开放式、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一核”指镇海新城核心区,是镇海未来的行政服务中心、商贸商务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等。

“一带”是指从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城区中央绿色生态涵养带,融合城市生态休闲旅游、现代都市农业、森林涵养、绿地防护等功能,是镇海区打造“森林城区”的主要载体。

“四组团”是指区内四大组团式发展的功能片区,一是城区西南片的镇海新城和机电工业园区功能组团,是未来城市核心区,将成为宁波市科教创新基地、宁波都市区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和生态休闲区,重点要布局城市服务业、总部经济、教育和科研服务业、创意产业和都市型先进制造业等;二是城区东南片镇海老城区和蛟川街道南部区域的功能组团,是镇海具有文化古城特色的品质城区和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重点布局港口物流、商品交易市场、旅游服务业、商贸商务业、生活服务业和都市型先进制造业等;三是城区北部片的九龙湖镇和澥浦镇(除化工区)的城镇化组团,将成为宁波市区近郊的山水生态休闲度假胜地、镇海现代化宜居城区,重点布局文化休闲旅游业、生活服务业和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四是城区东北部区域以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临港工业集聚区功能组团,主要涉及澥浦镇和蛟川街道,是未来“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布局以石化产业链为主的临港大工业。

(二)以建设幸福镇海为目标,促进产城发展目的相统一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镇海,是镇海区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最终目的所在。镇海区建设幸福镇海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发展导向,在全面贯彻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要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临港化工集聚区的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增进民生幸福。

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增强。全区要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区为目标,实施“碧水绿岸行动”、“宜居城区行动”,加强城区生态屏障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城市园林和生态绿地系统,打造“森林城区”。重点要实施临港化工集聚区生态修复增强工程,长远看总体要形成“化工区—产业过渡区—生态隔离区—城市居民区”的空间布局。

二要加大环境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美丽乡村行动”,加强重点行业废气排放污染的管理和整治,推进危险废物等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水平。推进重点区域、企业自动监控全覆盖,加大对污染物排放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严格控制“三高”项目,坚决关停并转“三高两低”企业,加大对不达标企业的淘汰力度。

三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全面展开500余个节能项目和1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节能目标责任体系。构筑不同层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做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建设。扩大工业再生水应用范围,健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推进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临港工业企业对地方生态补偿机制。

四要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

三、加快提升镇海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基本策略

10三江论坛2013.2

平,落实创业就业促进政策,拓展创业就业渠道,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型城区和“充分就业区”。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继续完善以五大基本社会保险为基础的医疗保险体系,推动社保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的转变。提升住房保障服务水平,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建立起以公租房和租房补贴为主体、其他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智慧健康保障工程建设,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专业化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特色化、职业教育品牌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围绕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目标,推动区域文化品牌培育,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百工程”和文化“创优工程”,完善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

(三)以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为引领,增强产城融合的发展动力

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对镇海区加快全域城市化,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具有至为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镇海新城要以建设产城融合型新城为目标,成为宁波市科教创新基地、宁波都市区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和生态休闲区。镇海老城区改造要推进两个街道城市一体化发展,产业功能组团式发展,打造具有文化古城特色的品质城区、浙东港航物流服务中心。

一要建设产城融合型新城。镇海新城开发建设要着力打造四大功能板块:形成城市行政服务、商贸商务、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板块;形成依托现代化社区的城市居住功能板块;形成依托“三校一所一园”的教育科研和创新特色功能板块;形成依托植物园等项目的新城生态休闲功能板块。同时,要加快提升新城服务带动力,提升骆驼、庄市老镇产城融合水平,使之整体融入新城的开发建设布局中;发挥高教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的科教创新服务功能,加强与全区企业的合作;推进新城与老城区、港航物流中心等功能区块的合作与服务。

二要把老城区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品质城区。以老城改造提升为契机,全面提升招宝山和蛟川两街道的城市形象与品质,积极提升和完善老城商务商住等功能,加快蛟川街道城市化建设,蛟川片区的商业、居住等城市服务功能要与招宝山老城区一体化发展,形成空间对接、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城区。同时要加强城区对石化集聚区的城市服务功能。

三要积极创设特殊政策区提升港航服务功能。招宝山街道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贸易港、物流港和智慧港,打造浙东港航物流服务中心。蛟川片区要发展以宁镇路片区为载体的港航物流服务商务办公区。提升区域港航服务功能的突破口是要通过努力创设特殊政策区域形成打造“三位一体”浙东港航物流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建议在后海塘区块设立类似化工保税物流园区的专业化特殊政策监管区,以此为依托规划建设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完善储运、交易配套服务功能,集成港口、市场、产业等优势,强化城市特色。

(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关键,提升产城融合的发展层次

镇海加快提升产城融合水平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城发展层次同步提升,重点是要以构建临港型都市产业体系为目标,跨越式发展城市经济和现代临港服务业,加快临港大工业向循环、安全、高端的产业集群转型,推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都市工业的转型,传统农业向生态都市农业转型。

一要跨越式发展城市经济和现代临港服务业。抢抓多重历史性机遇,重点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港航服务业、特色优势服务业和城市综合体,形成宜学、宜商、宜游、宜居的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房地产业和社区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以现代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国际航运和海洋工程等临港型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浙东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和海洋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科教研发、文化创意等特色优势服务业,加快优化城市综合体功能布局,通过总部经济发展、特色优势功能发挥,强化城市综合体的服务带动作用,完善产城融合的载体功能。

二要建设循环、安全、高端的石化产业集群示范区。临港大工业特别是石化产业是镇海的优势基础产业,但必须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之路,要以循环、安全、高端为导向择优发展,科学谋划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远景发展规划,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的决策机制,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空间布局,增强澥浦镇和蛟川街道的配套服务支撑功能,加强炼油乙烯、甲醇制烯烃、联合芳烃等核心产业集群发展,加(下转第页)

11

SANJIANG FORUM

2013.2

项目支持和资金保障。要试行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特别是涉及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着力破解社会组织登记门槛高、限制多等问题。要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社会组织人事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福利保障等相关政策,为社会组织吸纳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在切实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的同时,要着力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健全社会组织评估和退出机制,对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要坚决取缔和查处,确保政府与社会组织实现“互补性错位”,而不能因“冲突性错位”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以上是宁波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集中攻坚的三个方面问题。但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始终坚持整体性设计、项目化推进的原则,统筹抓实抓好各个领域的工作。在完善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方面,要坚持尽心尽力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群众诉求表达有畅通的渠道,表达的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回应的结果赢得群众的满意,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为主攻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优化劳动力结构,积极探索控制流动人口总体规模、提升流动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把它放到跟经济人才、科技人才同样重要的位置来推进,切实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增强信息采集的及时性,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度,扩大信息利用的覆盖面。在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建设方面,要以市人大启动新一轮五年立法计划为契机,切实强化社会管理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全力维护法律权威,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上接第页)

11快禾元、阿克苏诺贝尔等百亿项目建设,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石化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要建设都市型工业的综合功能区。重点建设四大城市工业综合功能区:加快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都市型工业;整合提升机电工业园,加快工业园和新城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高端制造业;提升发展九龙湖紧固件集聚区,打造浙江省紧固件产业集聚示范区;科学规划建设澥浦工业集聚区,承接区内需搬迁的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民营创业基地。

四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型都市农业转型。依托“五园一带一基地”,形成生产功能、景观功能和生态涵养功能的“三结合”,开发建设一批规划起点高、示范带动强、经营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生态精品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五)以完善基础设施系统为基础,提高产城融合发展的承载力

镇海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要以完善基础设施系统为基础,重点完善港口、交通、市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

一要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航道整治,提升优化现有泊位功能,加快新建和规划一批专业液体化工泊位和通用散货泊位,完善液体化工等码头的安全设施。加快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加快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二要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实现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乡道路互通互联。主动衔接宁波中心城货运铁路环线、海铁联运铁路支线、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建设,继续抓好新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科学规划和完善以新城核心区为中心的大城区环线,构建镇海区“20分钟交通圈”。

三要完善水网、电网、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推进给水并网工程,实现区域生活用水大网全覆盖。对接宁波市大工业供水管网,逐步建设区域工业供水环网系统。加快区域电网建设,完善区域天然气管网建设。整体推进“融合化、泛在化、安全化”的智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融合的高速信息网,推进“三网融合”工程。

四要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污水管网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生产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建设中水回用工程,逐步建立循环用水系统。建设区域

性生活垃圾转运站等环境设施。

6三江论坛2013.2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文化旅游融合的十大趋势

导语 搞文旅产业,必须看清大趋势,这个行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运作常势,逆势而行往往会陷 入万劫不复之境。当下的许多文旅项目已经出现这种颓相:坏的情况,出师未捷,半途而废;好的情况,一堆建筑,一堆垃圾,不知何为。以下作者列出的几个趋势,仅作参考。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有夸大之虞,当下博物馆顶多是少数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没有大众市场的普及,更不会成为一种习惯,怎么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见仁见智,不可偏信,不可偏废。 【正文】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5.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苏州创博会”)上,文旅业内人士提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经济变化。 今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发挥强大动能。

苏州创博会期间,知名旅游互联网企业结合大数据统计,针对当前文旅目的地发展,对“诗和远方”的未来做出了以下十大预测: ?未来小程序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标配 ?文化复兴和自信将进一步激发国内游增长 ?顶天立地型营销推动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全民UGC激发或将成为目的地内容生产的重要方式 ?“跟着节庆去旅游”或将成为新潮流 ?以重庆轻轨2号线为代表的一切“网红”将引发目的地新一轮增长 ?创意内容或将引发旅游裂变式传播 ?旅游产业将成为全国扶贫中坚力量 ?跨界联合将为目的地旅游注入新活力 ?跨境(文化)交流也将推动全球旅游的重点合作 “文化的本质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 政学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文化创意能为旅游注入鲜活内容,是旅游业的动力之源。” 祁述裕认为,当前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开始出现了五个融合趋向和五大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从粗放发展到优质发展;从关注自然和历史到更多关注当下生活;从有限领域到无限空间; 从物理空间到多维空间;从观光到更加注重体验和分享。 如何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怎样进一步重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质升级;如何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和加强市场管理;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促进对外交流融合。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经济发展

加快产城融合,助推“****” 实施“****”战略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推动全区发展跨越提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宜居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互动发展,就要着力产城融合。 一、“产城融合”的科学内涵 产城融合:产是指生产及相关城市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城指城市;产城融合,即“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做到同步演进,将相关工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现代社会,工业化主要创造供给,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则创造需求,双方的发展互为前提,不但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步调上也必须协调配合:城市发展要有产业为支撑,才能防止“空心化”;产业发展要以城市为依托,才能防止“孤岛化”。二者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才能产生互动效应,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辨证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将产业园区和城镇社区融为一体,

推动经济发展主体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的多元化发展, 从而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城市活力。 二、当前***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城融合缺少合理科学的规划。 产城融合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来统领。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统一,工业园区规划和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从规划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割裂,工业园区和城区其他区域在空间和结构上“泾渭分明”。在用地性质上,工业园区以工业和仓储用地为主,辅以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基本没有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二)产业层次较低造成产业发展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发展。 尽管***工业园区已正式升格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但实际上,园区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企业的工资标准还不高。对本地劳动力来说,这样的收入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其进城买房变为市民,多数本地农民工每天往返在工厂与农村老家之间(或出租房之间),对本地区而言,工业化进程未能同步推进城市化。而作为园区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会尽量压缩自己的生活成本,或住在企业的集体宿舍,或租住在园

自主发展、融合共生

“自主发展、融合共生” (2011-2013学年度三年发展规划) 上海市龙柏中学 目录———————————————————————————————————————第一部分整体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二、办学理念 三、发展目标 (一)育人目标 (二)学校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发展背景分析 一、区域背景分析 二、学校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学校德育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 第四部分学校重点发展项目:以激情课堂实现师生自主发展;第五部分发展保障机制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 二、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健全人格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基于教、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 四、快速、便捷的的信息技术; 五、主动、精细的后勤服务 六、求真、务实的监控、评价体系

2008年—2010年,是学校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三年。在这三年中,全体师生 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龙柏精神,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奋发有为、开 拓创新,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特色培育等方面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奠定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后三年,学校将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培育特色、发展特色,整体推进学校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部分整体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教育法》、《教师法》法规为依托,以市、区各类文件精神为学习重点,坚持依法治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和内化“和谐、快乐、成功”的办学理念,激发 师生的生命潜能,实施“育人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民主治校”的策略,抓住新课改机遇,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 二、办学理念: “和谐、快乐、成功” 和谐——指的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融洽。既是学校各种配套设施、 设备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又是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学校与家 庭、社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达到深层次的融合,这是学校可持续发 展的扎实基础。 快乐——指的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以 学生为主体,唤醒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教育教学成为探索、发现的过 程,创设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保证学生发挥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成为师生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学校 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过程。 成功——指的是生命价值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成功和学校的成 功。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发展目标: (一)育人目标:“培养每一位龙柏学子都成长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具有中国心”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挖掘其当代思想教育活力,培养学 生“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诚信礼义、健全和谐”的人格。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推进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盟地域辽阔,区位独特、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和我盟旅游文化资源相比,旅游与文化融合水平低,旅游景区、景点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单一,千景一面。文化部门和文学文艺工作者融入旅游业不紧密。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演出舞台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搭建的少、演出的少,旅游景区中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到位,给外地旅游留下的影响不深刻,一流的旅游文化资源与落后的旅游文化产业极不匹配,潜在的吸引力和发展力很大。近年来,我随同盟政协科教文卫的委员多次深入我盟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公司等)调研,他们都十分希望文化部门的文艺团体和文学工作者融入到旅游事业中,与他们共同合作,打造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因此,本人就我盟旅游和文化结合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乌兰牧骑”先行,把演出舞台搭建在我盟旅游景区景点中,做到文艺为旅游产业服务,为游客和基层群众服务。 “乌兰牧骑”享有草原红色文化宣传队的美称。多年来,他们深入基层,轻车简从,为我盟广大基层群众演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称赞,在全国享有盛名。近年来我盟各地文工团、乌兰牧骑集中精力编排上演了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我盟旅游产业的全域性快速发展,很少在旅游景区、景点中见到乌兰牧骑的舞台和演出。乌兰牧骑要坚持为基层群众服务,要发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旅游景区中为游客演出,率先践行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乌兰牧骑演员多为一人多艺多技,团队可分成分队和小组。深入到景区、景点,甚至餐厅,小型那达慕会场,篝火晚会现场演出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服装、民族风情、民族习俗、民族历史故事等,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品的融合发展。 二、宣传文化部门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组织文学界人士和文艺工作者挖掘我盟民族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要素,创作和演出优秀作品,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宣传文化品牌,把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科学地注入到旅游景区景点中形成旅游特色文化,实现文化与旅游者的融合,让旅游者体验和收获到草原特色文化。 三、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旅游景区文化建设和乌兰牧骑等文艺团体的条件建设,在确保正常事业经费的同时,要根据工作任务保证一定额度的旅游景区演出专项补贴经费,对从事义演的文艺工作者给予奖励补助。 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创办文化团体,有条件的文化团体创办旅游景区景点。有关部门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旅游文化团体从事旅游文化产业的要一视同仁,予以同样的政策,资金支持,助推我盟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15529709.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命题作文“融合”导写(整理精校版)

命题作文“融合”导写 作文辅导 0405 19:37 :: 命题作文“融合”导写 题目 请以“融合”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层面加以解读。 首先,“融合”的前提是文化的独立。中华民族文化自成体系,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源远流长。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二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技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等等。三是影响深远。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当然,其他文化也有其独立性。 其次,“融合”是一种文化的认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消除芥蒂,民族之间有了融合,才有团结。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发展,就是西域各民族大融合促成的,大融合使得处于世界边缘的西域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现实中,上海世博会就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是人类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舞台。融合让人类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文化的融合意味着共生、共荣。漫长的世界历史告诉人们,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在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单一的“全球”文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各个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发展的历史。几千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等文化,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产城融合的概念知识讲解

产城融合的概念

产城融合相关资料 一、产城融合的提出及背景 “产城融合”的提出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密切相关。伴随着19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 全球资本流人中国, 我国开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的经济发展,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空间载体,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步人成熟阶段, 在地区发展中承担着经济推动器的作用,但同时开发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功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区域发展脱节、就业人群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等,开发区一方面为地方发展做出了经济上的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区发展的初衷而形成的孤岛经济, 已经越来越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以及开发区与周围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 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全球化的深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以及城市空间不断生长, 开发区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 成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2012年 6月5日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开发区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 二、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对于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主要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人本导向、功能融合和结构匹配。 1、人本导向: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从功能主义导向人本主义导向的一种回归。从开发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及每个时期的发展重点来看,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到空间上的一种表征,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寻求新的空间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进入第三重循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必然要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成型期,这个阶段是开发区开始设立的时期, 秉承三为主的发展宗旨,即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以新技术为主、市场以出口为主,形成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基地和载体。从空间上看,面积多为几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城市外围地区, 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较为松散,从就业人群看, 主要以工人为主, 其生活主要依靠工厂宿舍来解决,此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要求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近日,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就发展改革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情况做出如下解读。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共融共生

共融共生: 小语教学的应然诉求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冯卫东 (fengweidong88@https://www.doczj.com/doc/a515529709.html,.133********) 讲座提纲 起—理解“共融共生”的意蕴 承—际遇“共融共生”的理念:以我和李吉林老师为例 转—“辩证”“共融共生”的思想:以我所看到的一些课为例 合—寄望“共融共生”的实践:以“师本研究”为例 起—理解“共融共生”的意蕴 “共融共生”,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的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动生成。我们这里指,课堂教学行为所赖以发生的人(主要是师与生,也包括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动生成。 起—理解“共融共生”的意蕴 (根据课程专家施瓦布的观点,课程资源由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环境等共同构成。按理说,“共融共生”不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譬如,师生与教材文本之间可以也必须“共融共生”,正如周国平在《人与书之间》一文中所言:“弄了一阵子尼采研究,不免常常有人问我:‘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也是投入和创造。”) 起—理解“共融共生”的意蕴 师生的“共融共生”,既指他们在文本阅读等过程中进行“你—我”对话(1923年,马丁·布伯出版《我与你》引起轰动,标志着“对话哲学”的正式建立。他说,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实现“视界融合”(伽达默尔),进而共同生长知识、能力,有所发现、创新;也指他们在情感等非智力性因素方面相互融合,

互动生成;还指基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人生意义得以提升——他获得了更好的“自我效能感”,更高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帕克·帕尔默),其中也包括专业水平的精进,专业地位的进步。(李希贵:“学生第一”“学生第二”。/我主张,“教好学生,发展自己”。) 起—理解“共融共生”的意蕴 为什么要强调后者呢?我们来读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论》中的一段话: 杜威并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生命意义,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同样也未涉及教师。赞可夫同样没有顾及到教师。……必须看到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本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 起—理解“共融共生”的意蕴 于是,便有了一个“悖论”:在课堂等教育教学场域中,往往处于较为明显强势地位的教师,他们的“自生”意识、能力、状态等却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包括他们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重视,也常常处于淡漠乃至缺失的境地…… 承—际遇“共融共生”的理念: 以我和李吉林老师为例 《我的“教育梦变”》:学者梦——“教师的教师”梦——“儿童梦” 《好课其实也不难:值得你采纳的教学新建议》,其中最后一条是,“与学生共度有尊严的课堂生活》。 承—际遇“共融共生”的理念: 以我和李吉林老师为例 我对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策略的总结,共分三个部分,共计十二条策略,第三个部分“依据的是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范式乃至教学流派所体现或彰显出来的现代性,此种现代性表现在,它对当下最新教学理念的外在观照和内在呼应,也可以说,这一维度着眼于情境教学教育思想的“高度”,其中第一条(即总第九条)为,“主体共生策略”。 承—际遇“共融共生”的理念: 以我和李吉林老师为例 “ 共融”、“共生”以及“共融共生”,在李老师的著作中都没有出现,但我以为,对此她有很多的“意会”和践行,现在借此机会揭开和揭示它,是合适的。这也可以说是我与李老师之间的“共融共生”。 承—际遇“共融共生”的理念: 以我和李吉林老师为例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实现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目的是要打破“军”与“民”单边发展、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军”与“民”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双向一体运行的双边格局,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全面规划,顶层布局。实现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的转变,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增强国家战略潜力和国防实力提供保障。有效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必须从牵引机制及制约双边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布局。着眼发挥整体核心功能,构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顶层组织领导机构,着重在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咨询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制度先行,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将打破长期以来单边格局形成的固有状态。可以想见,在新的双边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独立运行格局、自我封闭格局过程中,各种失衡状态、无序运行、阻力障碍都将显现出来,矛盾和问题将此起彼伏。因此,需要在构建双边格局的同时进行行为规范,确保在转变中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制度先

行,着重解决各体系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性差和各体系内部的制度衔接等问题,做到军民融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 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领域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由诸多系统构成,军民融合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就是将目前诸多仍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各自为政的系统,纳入到军民融合这个体系格局之中,实现各个系统的整体联动、一体运行、协调发展、步调一致。 系统运行,体系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当前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各领域间的跨界发展,实现各系统的优势互补,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必须实现从系统运行格局向体系管理格局过渡。既要在宏观上把军队、政府和企业的军民融合资源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内,又必须能够实现经济与军事、军工与民企、人才使用与培养等在中观和微观上的体系互动。这一格局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没有断层,确保军民融合各系统之间、各领域之间、各要素之间都统一在体系管理格局内。 纵横贯通,统一筹划。当前,社会经济与军事发展已近乎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

产城融合解读(下)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下)上期我们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本期将会就产城融合的产业导入、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道路交通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对产城融合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导言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 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 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分四个阶段进行详细说明。 一、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

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一)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 科研与开发) 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

文化旅游双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汇报我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最近几年来,松潘县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重视植入文化旅游元素,不断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文化和旅游融会发展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仍存在1些问题。为加快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会,在今后工作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推动措施。 1、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状态 目前,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共有文娱场所18家,书刊零售6家,音像制品7家,网吧11家,演出团体4家。文化旅游用品销售8家,基本构成了文化旅游演艺、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娱、新闻出版、印刷、文化旅游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 (1)创意设计业 我县在川主寺传子沟村设立唐卡画院和旅游业有机的融会发展,该项目的实行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构成有中国文化旅游特点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增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行、交易和交换合作提供平台。 (2)演艺、文娱业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松州艺术团演艺企业创作生产,编创的《天地松州》剧目增强面向市场服务大众的能力。支持了开发具有民族文化旅游特点、健康向上的原创文娱产品和新兴文娱方式,增进文娱业与休闲产业结合。 (3)重视文化旅游建设与人居环境相调和 在松潘古城A、B标段建设中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

单位参与新型城镇化中提升城乡居民宜居水平。强化文化旅游传承创新,有效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计划水平和设计品质,完善图书馆、文化旅游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努力使城市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期特点鲜明的人文空间。鼓励装潢设计创新,突出文化旅游内涵,创造舒适优美的个性化家居环境。 (4)增进文化旅游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建立完成的川主寺民俗风情街道,上磨藏寨等增进发展特点文化旅游,增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支持建设富有文化旅游特点与内涵的休闲街区、特点村镇、旅游度假区,加快培养文化旅游精品。 (5)增进文化旅游与体育产业融会发展 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完成了山巴乡赛马场的建设支持发展体育比赛表演,提升体育用品及衍生产品附加值。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行特点体育活动。 (6)突出区域文化旅游特点,增进产业发展 1是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在古城里,生活着藏、羌、回、汉4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传承着数量浩大、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点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衣饰、等文化旅游的珍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财富,构成了独具特点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文化旅游交相照映,民间文化旅游艺术源远流长。藏、羌、回、汉各民族艺术多姿多彩,锅庄、舞龙、舞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