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修改清单

第一章总论

1.1园区发展背景

1.1.1规划背景

2011年荆州市实施“壮腰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大局和支点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荆州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建设围绕“工业壮腰、交通壮腰、新城壮腰、强县壮腰、文化壮腰”这五个重点全面推进,石首市作为荆州市下辖县市之一,必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石首市沿江产业带的建设。

近年来,石首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以工业为引擎,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工程”、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构建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实施“壮腰工程”提供产业支撑。

2012年伊始,石首市瞄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及优秀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发展大工业,构建大交通,建设新城市,全力冲刺全省县域经济20强。产业发展离不开高品质的园区建设,当前石首市可用工业用地偏紧,长江沿线的黄金水道也有待进一步开发,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石首市产业布局从“一区四园”升级为“一圈一带”,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密度集聚、高质量发展为原则,全力打造产业集聚区,为石首市工业经济科学、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承载平台。“一圈一带”的建设也标志着石首市经济建设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的未来发展不是一个片区或仅是片区内部的问题,而是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在于提升综合竞争力,这就要求石首市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找到推动其发展的新引擎,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和实施步骤,制定高质量、前瞻性的规划。因此,本次规划不是石首市空间格局的改进、不是东升镇局部发展的研究,而是直面石首市产业整体布局和未来发展的针对性研究和系统规划。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范围为:北临长江春风港码头,南至月马公路,东靠南碾围堤,西抵天八线通乡公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5.95 km2。

根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2]174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5]126号)的要求,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管委会于2013年7月委托荆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成立该工业园规划环评课题组,识别本工业园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东升园区发展的因素,分析东升园区相关环境介质的容量研究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东升园区环境保护方案并对工业园各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改善东升园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对应《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的规划调整内容并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范要求,我所于2013年10月编制完成了《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本)。

1.2 评价目的

(1)分析东升园区已开发与未来开发情况和环境条件变化过程,评价东升园区开发活动在布局、规模与性质方面的合理性及其环境影响,分析东升园区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2)依据东升园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以及污染源的监测、调查资料,对东升园区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现状进行评价,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东升园区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综合整治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3)为当地政府、工业园管理委员会、环境管理部门和广大公众了解东升园区环境现状及东升园区开发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采取有助于预防污染和损害环境的措施,包括制定东升园区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措施、推进清洁生产和东升园区生态化建设并建立东升园区环境管理体系,促进东升园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通过收集和评价东升园区发展过程及现状的各种社会、自然、经济、环境资料,研究东升园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及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制约性,从而分析东升园区建设规划总目标合理性,并对东升园区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的建议。

(5)论证东升园区基础设施的现状和规划的状况,评价基础设施与东升园区发展的适宜性。评价东升园区的土地利用、能源结构、道路交通、公建配套、绿化布局等方面的合理性,计算和分析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对进入东升园区的项目提出要求。

(6)通过对可能受到东升园区建设影响、关注东升园区建设的公众进行调查和全面信息的沟通,调查分析不同人群关心的问题以及东升园区的环境问题;通过专题研讨会使评价结合管理,提高可操作性。

1.3 评价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3.1指导思想

评价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遵循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全面系统分析区内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依据东升园区的环境容量,对东升园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集中控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产业结构生态适宜性、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紧扣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两大问题,以环境主导功能区为发展方向,从园区定位、发展规模、环境功能区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调整建议和实施保障措施,将环境因素系统地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中,为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3.2 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性原则

由于区域环评涉及范围较大,开发建设活动较多且时间较长,影响设计的环境要素复杂,区域规划环评将从整体上考虑开发建设与正常生产对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环评中将遵循客观性原则,对东升园区控制性详规的布局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的环保措施将充分考虑客观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2)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服务的原则

区域环评的重点是通过区域环境容量的论证分析,结合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提出分阶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目标,同时制定适合于东升园区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因地制宜和资源综合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

石首市沿江产业带东升园区环境保护与环境规划工作应结合区域的环境特点,以及东升园区的行业特点,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到东升园区的环境保护措施中(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生产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区域内不同企业原材料上下游产品相互利用程度等),提出合理的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优化配置方案建议,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保护区域环境。

(4)环境保护早期介入的原则

在分析东升园区区域现有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容量的核定,从入区企业的总体布局、严格的环保措施、限制重污染的企业入区等方面,提出东升园区限制入园企业、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措施,实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与环境管理,使东升园区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呈良性循环。

1.4 编制依据

1.4.1法律、法规和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20)国发[2005]40 号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

(21)国发[2000]38 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2)国发[2011]35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23)国发[2010]46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24)国发〔2011〕9 号《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25)国发〔2011〕42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6)国发〔2005〕39 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7)国发〔2007〕15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28)《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9)《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1.4.2部委规章

(1)《关于加强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2〕174 号);

(2)《关于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建规[2003]178号);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232 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与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通知》;

(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 号);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57 号《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1 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8 年第36 号《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

(8)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8 年度)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年度)的通知(环发〔2008〕91号)。

(9)环发[2011]43 号《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10)鄂环发〔2008〕56号《省环保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

(11)鄂政办发〔2010〕5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12)鄂环发[2013]8号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概要)-

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草案) (概要)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机场核心,横跨平潭镇及梁化镇两个行政区划。西至平潭镇行政边界,东至惠东产业转移园惠福路,南至西枝江,北至示范农场。基地规划面积:56.66平方公里。 二、发展背景 2017年2月省委召开专题会议,会议指出:“把惠州机场纳入全省“5+4”骨干机场格局,列为珠三角五大机场之一,深圳第二机场。”这是惠州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惠州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辐射力。 2018年1月4日,惠州市委组织召开惠州干线机场建设领导小组暨建设指挥部第一次会议,部署推进相关工作。加快研究空港产业区的规划,发挥空港产业为机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谋划空港产业与惠州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惠州机场早日建设成为干线机场。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会同惠阳区政府、惠东县政府组织开展了空港经济产业园相关规划研究。 三、规划策略

(一)开发建设策略 以点带面的开发策略 由于规划范围内用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及生态控制线区域,土规可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且用地分散。根据“用地集约化、产业聚集化”的原则以及项目的建设管理需要,近期建设将依托镇区、其他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采取具备可实施性的近期开发建设路径,形成“一园五组团”的散点式规划结构;随着建设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成熟,园区建设区将以先期的发展组团为起点,逐步覆盖整个园区范围,并最终与周边镇区、其他园区在产业、交通、配套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多区联动的最终目标。 (二)交通提升策略 区域综合交通协调 协调惠州空港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惠东产业转移园等各园区间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区域间交通顺畅,促进园区间要素流动。 衔接轨道 本次规划落实轨道相关专项规划的城市轨道3号线、预留深惠汕高铁、深惠城际通道。结合各站点特质,形成差异化的TOD开发模式。 可实施的动态路网体系规划

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doc

1.概述 1.1项目特点 沙湾县为了带动经济增长、串联提升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区域交通优势、实现本地资源转换、带动城乡发展、促进人民收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设立沙湾县工业园区,结合沙湾县县委、县政府对园区建设新的定位要求及园区发展需要,园区管委会于2007年编制了《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7-2020)》以导控园区的建设发展,2011年又对园区总规进行了修编,经过多年的开发,园区内部已入驻了多家企业,路网骨架逐渐展开,园区发展形势良好。 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收集的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园区未配置工业废物处置场所,企业在投产后所产生的工业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合理地处置,如若工业废物无序堆放,对园区的环境将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考虑到园区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需配套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对相关企业的工业固废进行科学的处置,否则会存在对环境的威胁。 目前各工厂所产生固体废弃物没有统一的管理,由各工厂公司自行各处堆放,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园区内固废种类比较单一,基本上为干燥性固体废物,含水量极少,不含有毒物质,亦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害气体,但在其暂时无法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安全填埋法进行处理,因此,沙湾工业园哈拉干德区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填埋场)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项目近期设计期限为2019-2028年,本项目服务期初处理固废量为600吨/年,至服务期末达到6.12万吨/年,本期渣场的总库容为12万m3,本期服务年限约为10年。远期预留场地约为15000 m2,总库容为24万m3。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宜荆荆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

宜荆荆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笔者认为,这一决策正当其时,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宜荆荆城市群的发展,对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初衷,就是让宜昌和襄樊发挥其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早在2003年9月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宜昌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周边城镇相对密集、人口与产业较为集中的优势,优化和整合资源,做好大都市区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内城镇合理分工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强有力的群体效应,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省域西南部地域,即除宜昌全市以外,还包括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地区的发展。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其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尽管宜昌自身发展较快,但基本没有在“省域”内发挥出整合、辐射、拉动等“副中心”应有的作用,全省“副班长”角色没有正在体现出来。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宜昌与周边市州平级,不太好主动“充大”去“越界”合作;二是省里只给了宜昌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帽子,并没有组织或推动周边与宜昌合作,也没有授权宜昌开展此类工作。 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不建设宜荆荆城市群,宜昌就谈不上“省域副中心城市”,仍然只能算上地区性城市。省域副中心是一个省域战略,其影响范围不能仅限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宜荆荆城市群”后,三市包括荆州、荆门从官方到民间,都具有建设宜荆荆城市群的高度热情。在省政府的推动下和荆荆两市的响应下,宜昌大可消除顾虑,从狭隘的“行政区域”概念中解放出来,主动“挑大梁”,以大联合促大发展。只有认真实施宜荆荆城市群战略,宜昌都有稳定的“周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其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换言之,“宜荆荆城市群”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了舞台,“省域副中心城市”使“宜荆荆城市群”有了主角,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大意义。 根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鄂西圈为宜昌和襄樊“双核”带动,并提出了“宜荆荆产业区”的概念。在产业区中,宜昌市重点发展水电、旅游、化工、生物医药、机械、船舶、新材料、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区域性交通枢纽;荆州市要提升制造业水平,强化科技、金融、物流、旅游等功能,增强产业在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建成长江中游交通枢纽;荆门市重点发展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食品饮料、磷化工、水泥建材、纺织服装等。 以旅游业作为宜荆荆城市群区域产业一体化的突破口,实现宜荆荆地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这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宜荆荆城市群”实质上是“宜荆荆产业区”的升华版,其内涵比“产业区”要丰富得多。城市群建设要求在基

国际国内空港物流园区发展案例

国际国内空港物流园区发展案例 一、航空物流园区 1、日本临空城物流中心 日本以中部国际机场、关西国际机场、东京成田国际机场为依托,分别规划建设三个现代航 空物流区。 中部临空都市 中部临空都市是邻近日本中部国际机场的现 代临空产业/城市的联合体。都市由两个区域 组成:发展区(约107公顷)位于机场岛,即 伊势湾海上;空港对岸区在机场岛对岸(约 123公顷)的陆地上。 a.空港岛发展区主要分为临空生产区、港湾 交流区和综合物流区。其中综合物流区占 地32公顷,集中发挥国际物流的综合功 能,如推进、配送、贮藏、分配、流通加工、展示和贸易的基础设施,并提供机场支持 功能(清洁、飞行时的配餐、飞机配件的修理和维护)。 b.空港对岸区主要分为港湾区、中央区、生活文化区、研发生产区。其中港湾区占地13 公顷,由于其独特的海、陆、空交汇的地理优势和高效的配送设施,该区将发展成为重 要的现代物流区。 关西临空都市 关西国际机场位于大阪湾东南泉州海面5千 米,是一座填海建成的24小时运行的海上机 场。为了加强和完善机场性能,改善周边环境, 振兴地方事业,日本在关西机场对岸建设了临 空城(Rinku Town)。 临空城面积为318.4公顷,其中物流区的面积 近25公顷,包括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服务机构、 物资与保税仓库;24小时货物装卸基地支持 海、陆、空的物流。临空国际物流中心是日本 西部规模最大的处理国际航空物资的地方。 成田机场物流联盟

成田机场于1978年5月开航,是日本空中交通的中心,也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2年成田机场货物吞吐量203万吨,2003年达215万吨,排名世界机场前列。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成田机场的航空货运量就一直增长,航空货运设施一直处于过饱和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成田机场管理局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包括: a.建立成田国际物流联盟。成田国 际物流联盟是由千叶地方政府 的公共企业部门推动并组建而 成的,共占地78万平方米。包 括成田在内的3个城市、9个市 镇和1个乡被批准建设成临港 区域的国际物流中心。公共企业 部门下属的工业园区有:位于 Shibayama的机场南工业园区 和位于Yokoshiba的Yokoshiba 工业园区。2002年,千叶政府申请开辟一块机场特区作为体制改革的试点,特区有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允许建立和运营独资的私营企业。 b.兴建机场周围的货运设施。近几年,在成田机场外围,由大型货代公司运营的保税货运 设施也快速增长,机场南工业园区现 在成为了货代企业的物流中心。2003 年9月,有25家公司在机场周围5 千米的辐射范围内的28个地方建造 了仓库,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这 差不多与机场所占的26.59万平方米 的面积相等,可以很好地缓解机场的 阻塞压力。由于选址相对集中,特别 是在机场南工业园区,位于机场南面 1公里的地方,货代公司们形成了一 个物流园区。一家大型的美国房地产 公司建造了占地5万平方米的物流设 施,并在2003年9月29日投入使用。 c.整合原木物流园区。原木物流园区是日本最著名的四个物流园区之一,通过原木物流园 区的整合,每天进出成田机场的车辆从原来的4000辆下降到300辆。原木物流园区提供和机场类似的监管仓库和物流设施,设有地区海关,并提供监管运输。货主和承运人可以自由选择在原木或成田机场通关。日本成田机场管理局事实上拥有园区内部的主要 物流设施(如货站、货物大楼和仓库等),拥有专营权的日航、国际航空物流货站公司 (IACT)负责向航空公司提供服务。作为回报,日航和IACT每年必须向机场当局缴纳专营费。这一费用和其他设施出租的费用占成田机场收入的31%。 2、新加坡机场物流园区 新加坡机场物流园区(ALPS)是CAAS与JTC公司(新加坡主要工业用地开发商)的合作项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概述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概述 1、项目背景和园区远景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是《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项目规划开发规模2000多亩,是宁波“一主六副”物流规划的重要一环。它的建设和发展将为把宁波建设成为浙江省的综合物流中心城市、长三角南翼的国际物流中心枢纽,起到重要作用。 宁波港海运枢纽港地位的确立,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增加,以及对宁波地区产业经济的带动发展,要求宁波物流产业作为多式联运中转节点功能的完善。宁波空港物流园区发挥比邻栎社国际机场、北仑港和周边便捷的交通网络优势,作为北仑港后方延伸基地,“服务(宁波)双港”,完美实现“海、陆、空”立体交通物流架构。依托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着力“打造双台”,建设衔接紧密的多式联运运输平台和有效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致力于“推动双转”,以空港物流园区为实际载体,积极推动宁波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推动鄞州及周围区域经济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最终将空港物流园区建成为具有航空口岸功能,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相结合,国际物流、国内物流和区域物流的结合的,市域配送和国际货运相结合的航空物流中心、公路运输枢纽、多式联运节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聚集区,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浙江省重要的综合物流园区。 2、园区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 缩短与金华、温州、台州等货源充足的浙西南地区和江西、福建的距离,吸引这些地区的海、空货源,扩大宁波口岸的服务腹地面积; ? 通过杭甬高速公路、宁波市绕城高速公路和杭州湾大桥等方便地连接绍兴、杭州、嘉兴、湖州、上海和江苏的苏锡常发达地区,为宁波海、空港寻找差异化发展机遇,为与上海港和浦东机场互补合作提供了交通条件; ? 绕城高速公路、疏港高速和甬舟高速将方便地连接起空港物流园区和宁波舟山港区,潜在地缩短空港与海港的空间联系,便于空港物流园区实施“海空联动”;? 为世界物流100强和全国物流100强等高端物流企业的入驻创造良好的软硬件运作平台,提升宁波地区吸引大型物流企业的能力,为宁波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物流综合平台。 ? 推动宁波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产业结构。园区高端物流企业的入驻和综合功能区的打造,将直接促进宁波临空经济的发展,带动航空运输、口岸物流以及相关服务业的产业发展,从而对发展宁波外向型经济和提升城市现代服务业水平。 ? 按园区20家大型物流商贸企业的入驻测算,将会产生约15亿元的物流产值,根据物流产值占工业产值5%-10%的测算数值,将拉动区域GDP约100亿元。 ? 作为宁波城西南综合物流基地,提高该地区的国际进出口配套能力和多式转运能力,带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 推进“两港齐飞”战略的落实。作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的货运基地以及北仑港延伸腹地,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最终发展成为华东地区货运枢纽奠定基础,为宁波实施“两港齐飞”战略创造条件。 3、园区功能规划 (1)航空口岸和航空货站区 该区将建有保证航空货物在机场快速运转,完成航空货物报关、三检等作业流程的航空通关中心。同时将设定进出口海关监管区,主要为货运代理企业的航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合同

委托方: 承担方: 委托方委托承担方承担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设工程勘测设计合同条例》。 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3.规划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本合同设计项目: 1.项目名称: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 2.项目阶段:园区城市总体规划。 3.规划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三条委托方应向承担方提交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承担方应向委托方交付的规划资料及成果文件: 1.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如下:

1)分析园区基本情况,确定园区发展条件。 2)确定规划区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规划区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现状建成区,提出建设控制标准。 5)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 8)确定提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园区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10)确定绿地系统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保护范围。 11)确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原则。 12)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3)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4)确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要求。 15)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6)提出低碳节能减排要求和措施。 17)确定规划区技术经济指标,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2.成果文件 总体规划全套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两部分。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a410561379.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doczj.com/doc/a410561379.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a410561379.html,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a410561379.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荆州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2008-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加强对荆州市中心城区得燃气规划管理,适应新形势下荆州市得燃气建设与发展需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燃气工程得衔接,促进中心城区燃气得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及荆州市各相关专项规划而制定,其内容与深度达到国家规定得专项规划要求。 第1、0、3条规划范围:本规划得供气范围为荆州市中心城区。 第1、0、4条规划规模: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第1、0、5条规划供气领域:城市居民、商业用户、城市工业、天然气汽车。 第二章气源规划及供气规模 第2、0、1条荆州市得天然气气源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忠武天然气长输管线荆州分输站与中国石油化工公司川气东送管线荆州分输站。 第2、0、2条近期规划,对于天然气管网暂时不能覆盖得区域,仍以液化石油气进行供应,但对于液化气供应站点较多、居民用户相对集中得小区,规划将较小规模得瓶组站进行合并,集中由规模较大得气站进行供气。其设计参数应考虑远期气源置换。 第2、0、3条中远期不宜再新建液化气瓶组站。 第2、0、4条供气原则 1、优先供应具有用气条件得居民用户; 2、积极发展商业、公建用户,尤其就是燃煤及燃非洁净燃料对环境污染较大得商业、公建用户;

3、近期考虑使用管道气后对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或生产成本有较大降低得工业用气;远期积极推行各类污染型工业用户得气代油与气代煤工作,积极改造燃煤燃油中小型锅炉; 4、积极供应大中型公共建筑(如宾馆、商场、写字楼)得燃气空调用气; 5、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 第2、0、5条居民耗热定额为:2000MJ/人·年(47、85万Kcal/人·年)第2、0、6条公建用户得耗热指标如下表: 第2、0、7条规划燃气空调制冷耗热指标为150w/m2(130Kcal/m2·h),采暖耗热指标为80w/m2(70Kcal/m2·h),按照采暖每年运行950小时、制冷每年各运行1100小时,平均每天运行10小时计算。 第2、0、8条工业用户生产耗热,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按所调查得工业企业工艺设备实际燃料消耗量进行折算;工业锅炉耗热指标根据锅炉得额定蒸发量(吨/时)、锅炉燃烧效率进行折算。 第2、0、9条规划燃气汽车:公交车平均日耗天然气80m3计算;出租车平均日耗天然气30m3计算。 第2、0、10条预测荆州市年用气量近期为11863、73*104m3,中期为19110、92*104m3,远期为27258、85*104m3。

物流园区规划规范标准

xx国家标准 GB/TXXX—200x 前言 本标准给出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分类类型与基本要求。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都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华中理工大学、上海市物流学会、宝鼎威物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GB/TXXX—200x 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我国物流园区的分类类型与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物流园区的界定,也可以作为对物流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与规范管理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8354 物流术语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使用指南 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 502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82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28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93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31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CJJ 17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 34 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JTJ 231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T 18354确立的以及以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