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高新区一中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五)(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高新区一中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对下列示意图解读错误的是( )
A.图一是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元朝行省制,有利于对辽阔疆域的巩固
D.图四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3.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正确认识
B.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D.建立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5.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6.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7.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逢同老爷本身,就像被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材料主要说明了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
A.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B.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C.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D.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9.1961﹣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出现了沃特•迪斯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世界太小了。导致“世界太小”的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世界多极化趋势
C.技术和通信的进步 D.工业革命的影响
1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加入同 协约国方面进行的是正义性质的战争 盟国集团;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B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得以改变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唯一抗衡 美苏在全球进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D 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个小题,共3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落后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先进文明靠拢。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舶来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更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资产阶级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对陈旧陋习加以改造,这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推进社会风气的改良。这些新的变化有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期,英法美单过的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率先掀起了反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本主义开始由对人性的呼唤、对海外的扩张,逐渐凝聚成一种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以马歇尔计划复兴西欧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这虽然使西欧各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联合,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实,分析它们共同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西欧各国关系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向你们保证,我誓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依靠政府的力量调节和改革经济,旨在实现国家复兴。为此,以3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为核心的新政开始推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3R”所代表的新政措施。
材料二 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摆脱“左”倾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他提倡中国“致富”,给中国经济“松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松绑”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松绑”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高新区一中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五)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为切入点,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的开始。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对下列示意图解读错误的是( )
A.图一是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元朝行省制,有利于对辽阔疆域的巩固
D.图四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分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对图的解读分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解答】B项建立县制最早的是商鞅变法,而不是秦朝。A、C、D项表述都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图的解读分析能力,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3.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终结
B.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答】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之所以这样评价孙中山,是因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正确认识
B.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D.建立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分析】本题以“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为依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解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的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5.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百团大战 D.徐州会战
【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历史意义。
【解答】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逼蔣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所以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知识点的识记能力。难度适中。熟记基础知识很重要。
6.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可知,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的相关史实。
7.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