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浅析唐长安城的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

内容提要:唐长安城的官舍,除自建外,有一部分来源于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由官府收没的官没住宅,本文主要根据《唐两京城坊考》的相关内容,就官没住宅的来源及其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归类论述。

关键字:唐长安城;官没住宅;籍没

唐代长安城号称户口百万,坊市纵横,住宅林立。其中除了官员百姓的私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官有住宅,在文献一般被称为“官第”、“官舍”、’“官宅”、“公第”。这些官有住宅除了官府使用的官廨、邸店等政府机构用房外,剩余的主要是用于居住的住宅,或者用做寺观等宗教场所的住宅。而此类官有住宅的来源,除了官府自己营造的外,还有一部分是本来属于私人或者寺观的房舍,通过籍没、献纳、回收等形式,转化所有权为官府所有,而成为官有住宅,供朝廷自用、喜舍、下赐甚或出卖使用的。

关于长安城官没住宅的研究文章,较早的有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一文,其中提到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时,列举了“籍没宅地”这一原因,指出“往往指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收没。”[1]这一官没住宅的主要原因;张永帅的《唐长安住宅研究》提到了私宅转化为官舍的主要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王子、公主住宅,在废弃后被官府收回,二是籍没犯官家产而来,以上观点,在雷巧玲的《唐代赐宅述论》一文唐代赐宅的来源中也有述及;而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则在介绍官府用地、寺观和私人住宅园地这三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相互转换的问题中,在一些方面提到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官没住宅现象。这些文章虽然都涉及了官没住宅的来源问题,但都是一般性的述记,对这一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深究和综合。所以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将官没住宅的来源以及利用形式,予以综合列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官没住宅的来源

官没住宅现象由来已久,隋时的长安城(时称大兴城)中,就有官没住宅的记载,如昌明坊,“全一坊隋汉王谅宅。谅败后赐伶官,属家令寺。”[2]归义坊。“全一坊隋蜀王秀宅。隋文帝以京城南面阔远,恐竟虚耗,乃使诸子并于南郭立第。时秀有宠,封土殷富,起第最华。秀死后没官,为家令寺园。”[3]这都是隋初

的王子宅第,在政治失势后住宅被官没处理;臣下私宅被官没的事例也有记录,如延康坊有杨素宅。“大业中,素子玄感谋反,诛后没官。”[4]

从隋代的官没住宅的来源,我们就可以探知官没住宅的主要来源,就是所谓的“籍没”得来。即因为宅第主人触法违章,致使其宅第被官府没收,而转变所有权成为官有住宅。这种“籍没”现象在整个唐时期都一直存在,在前期主要表现在争夺政治权力的血腥斗争中,而后期却主要表现在为了维护皇权而对逾制僭越住宅的严厉打击上,所以“籍没”的主要类型有如下两种:

一、政治斗争引起的籍没:在唐代政治斗争激烈的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唐前期的政治环境中,随着各政治势力的角逐,权力更替频繁发生,而在斗争中失势的政治人物,其下属的私宅,也随着主人的命运而改变所有权,变为官府所有。按《唐律疏议》248条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所以在一场场政治斗争的腥风血雨后,失败者的住宅一般被作为逆产而籍没,唐初侯君集等谋反失败后,侯君集“遂斩于四达之衢,籍没其家。”[5]

从高宗、武后时期开始,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化,大族豪门动辄破家灭门,住宅的官没现象更加多了起来。武则天当政时,为了打击政敌大肆重用酷吏,大臣们早朝唯盼暮归,许多官员被灭门抄家。像宰相裴炎,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光宅元年十月,斩炎于都亭驿之前街。”[6]据《唐两京城坊考》载,兴道坊的“中书令裴炎宅。炎死后没官。”当时的酷吏索元礼曾教侯思止说:“在上知侯大无宅,倘以诸役官宅见借,可辞谢而不受,在上必问所由,即奏云‘诸反逆人,臣恶其名,不愿坐其宅。’”[7]侯思止依教行事,武则天果然大喜,厚待侯思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有许多“谋反”臣下的住宅被官没收取,收归官府所有。

武朝后又有韦氏之败。韦氏家族势力庞大,大宅豪舍遍布长安,韦氏失势后,韦氏及其同党的住宅被籍没的有:宣阳坊的韦温宅,“韦氏诛后,赐恩国公主。”[8]平康坊的李林甫宅,“本尚书左仆射、卫国公李靖宅,景龙中韦庶人妹夫陆颂所居。韦氏败,靖侄孙散骑常侍令问居之,后为林甫宅。”[9]而韦后之女安乐公主的住宅,“及诛后,敕太清观道士史崇玄居焉。”[10]

玄宗时太平公主与玄宗争权失败,被赐死。太平公主的三处宅院,分别位于兴道坊、兴宁坊以及醴泉坊,都是被官没处理,她的同党如窦怀贞、宗楚客、李晋的住宅,也都被没官,成为了官有住宅,被转赐他人。又有如亲仁坊的回元观,本是安禄山旧宅。据《唐两京城坊考》:“(安禄山)旧宅在道政坊,玄宗以其隘陋,更于亲仁坊选宽爽之地,出内库钱更造。”安禄山叛变后,唐朝政府籍没其宅第,肃宗时将其改作了回元观。陕西省博物馆藏《大唐迥(回)元观钟楼铭碑》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京师万年县所置迥元观者,按乎其地,在亲仁里之巽维;考乎其时,当至德元年之正月。前此天宝初,玄宗皇帝创开甲第,宠锡燕戎。无何,贪狼睢盱,豮豕唐突。亦既枭戮,将为污潴。肃宗皇帝若曰:其人是恶,其地何罪。改作洞宫,谥曰迥元。”[11]

林甫竟籍没。”又被收为官有住宅。最后这座唐初的老宅,可能是因为它的主人们的命运多舛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播而被视为凶宅的缘故,最后被废弃不用,成为“平康坊南街废蛮院,即李林甫旧第。”而安乐公主的旧宅,起先“敕太清观道士史崇玄居焉。”改成了太清观。但到先天二年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胜利后,太平公主一党的史崇玄又被诛杀,“观遂废。”再有如虢国夫人府,原来是韦氏族人的旧宅,结果被虢国夫人恃强夺占,到安禄山占领长安后,“安禄山伪命百官,以田乾真为京兆尹,取虢国宅为府。”唐朝收复长安后,官没此宅,后来又赐给驸马都尉郭暧居住。[12]

到了唐朝后期,政治混乱,变端多生,随着政治人物的失势,其住宅的官没,也成为当时的一项常见的惩罚方式。德宗时的宰相元载,在其得势之时,“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又于近郊起亭榭,所至之处,帷帐什器,皆于宿设,储不改供。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13]到了失势后,住宅被官没,改作他途;甘露之变中,宰相王涯被宦官所杀,“及被诛……籍田宅入于官。”[14]他的家宅也被官没处理;朱玫叛乱,他在长安善和坊的宅第,“平玫后,即以玫宅赐孔纬耳。”[15]而孔纬这样的所谓唐末贤臣,其住宅在其死后也不能长久保存,被唐政府“夺其故居,使其妻子奉几筵无所,”[16]引得后人为其上书叫屈。

二、逾制僭越住宅的的籍没:唐代的住宅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从房屋的高低、屋顶的形式、建筑材料等上都制订了严格的等级。《唐律疏议》中曾提到,唐初已有了规定士庶住宅规格的《营缮令》。玄宗时编订的《唐六典》“左校署”条载:“凡宫室之制,自天子至于士庶,各有等差。”[17]体现了住宅制度的严格等级性,如果敢于冒犯,则是僭越逾制,要按照受到相应的处罚。唐初社会崇尚俭朴,住宅逾制的现象不多。到高宗、武后时期,社会财富大大增加,长安城中构建奢宅的现象已见端倪,大臣及至富裕的平民都开始营建豪宅。像宗楚客就曾筑豪宅,“太平公主就其宅看,叹曰:“观其行坐处,我等虚生浪死。”[18]但当时法禁甚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士庶住宅违制行为。筑建豪宅僭越逾制者,一般都会被予以惩罚。像宗楚客最终因豪宅僭越被政敌引为把柄,“与武懿宗不协,会赐将作材营第,僭侈过度,为懿宗所劾,自文昌左丞贬播州司马。”[19]后来该宅在宗楚客被作为太平公主一党诛杀后官没,“楚客诛死,其宅后赐申王撝。”当时的宰相李义琰更是做出了“更营美室,是速吾祸,”的议论,怕建筑豪宅会惹怒统治者而被治罪。到玄宗后期,权贵们的住宅虽已趋大奢,但因为皇权的压力,敢于逾制者尚不多见,当时的筑宅状况可以概括为:“京师堂寝,已极弘丽,而第宅未甚逾制。”[20]《旧唐书》中亦载,“天宝中,贵戚勋家,已务奢靡,而垣屋犹存制度。”[21]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皇权统治力量被大大削弱,随着皇权逐步消减,住宅建制违制之风逐渐兴盛,统治者已无力扭转。肃代之际,内臣戎帅修建住宅奢靡成风,僭越制度之事已很常见。据《旧唐书·马磷传》载:“及安、史大乱之后,法度隳弛,内臣戎帅,竞务奢豪,亭馆第舍,力穷乃止,时谓‘木妖’”[22]到德宗继位后,为了维护日益衰败的皇权形象,曾力图对士庶营造宅舍奢靡的风气进行惩治。《册府元龟》卷160《帝王部·革弊二》载:“唐德宗大历十四年五月癸亥即位。六月己亥朔,赦书应士庶自艰难以来,田宅逾制、车服奢侈,仰所司详前后格敕,明立法度……七月壬申,毁元载、马磷、刘中(忠)翼之第……自是京

师楼榭之逾制者皆毁。”[23]当时如河东节度使王锷,死后住宅被官没,“时议以锷因缘,累居大镇,营第华侈,既殁而入于官,固其所也。”[24]又如邠宁节度使马璘,“久将边军,属西蕃寇扰,国家倚为屏翰。前后赐与无算,积聚家财,不知纪极。在京师治第舍,尤为宏侈”“德宗在东宫,宿闻其事;及践祚,条举格令,第舍不得逾制,仍诏毁璘中堂及内官刘忠翼之第;璘之家园,进属官司。”[25]陇右节度使郭英乂“恃富而骄,于京城创起甲第,穷极奢靡。”他所购买的永崇坊兴信公主宅,后来在他死在蜀地后,都被收归官有。由此可见德宗即位后整顿第宅逾制的举措很有力度,一批逾制住宅都被官没处理,成为官府所有住宅。

唐朝的官没住宅,除了大多来源于对罪臣的住宅的籍没外,还有以下几种形式的来源:

一、臣下献纳住宅的官没:臣下将自己的私有住宅献纳为官有住宅,也是官没住宅的一个重要来源。《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崇仁坊礼会院。“本长宁公主宅。主及驸马杨慎交奏割宅向西一半,官市为礼会院,”长兴坊的马璘宅,“屋宇宏丽,冠绝当时,璘临终献之。”王锷的儿子王稷,也曾“进永宁里第宣义亭子。”给皇家。臣下献纳住宅的动机除了主动献纳外,还有部分是为了免罪或者讨好皇帝而被迫献纳的,如安邑坊奉诚园。“本司徒兼侍中马燧宅。燧子少府监畅,以赀甲天下。贞元末,神策中尉申志廉讽使纳田产,遂献旧第。”马畅在内宦(很可能是皇帝的授意)的威逼下,被迫向皇帝献纳宅第;而《国史补》记载此事,也说:“畅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以进德宗。德宗未尝见,颇怪之,令中使就封杏树。畅惧,进宅,废为奉诚园,屋木皆拆入内。”总之表明马畅献宅一事,是树大招风之祸,属于被迫献纳宅第,被没为官没住宅。

二、皇帝潜邸旧地的官没:皇帝在做藩王时所居住过的宅第,在他登基后,官没收归国有,作为皇帝潜邸,这些住宅一般无人再住,大多改作了寺观等宗教场所。《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如延政坊大安国寺。“睿宗在藩旧宅,景云元年立为寺,以本封安国为名。”通义坊兴圣尼寺。“高祖龙潜旧宅。武德元年以为通义宫,贞观元年立为寺。”崇义坊招福寺,本隋正觉寺。“国初毁之,以其地立第赐诸王,睿宗在藩居之。”后来睿宗在其地建招福寺。

三、荒废住宅的官没:唐代的长安城,存在着一些废弃无人管理的寺观、廨舍。这些住宅被官没后,改作他途。

在唐代长安城内,有左右两街功德使专门负责寺观的管理。寺观虽然要受政府的管辖,归国家管理,但寺观并非官府专用地,所以对废寺的回收也属于官没住宅,当时长安城中有大量的废寺存在,据《唐两京城坊考》,有如崇德坊的废报恩寺。“嗣虢王邕景龙中娶韦庶人妹,舍宅产寺。韦氏败,寺废。”贞安坊内有“韦庶人父酆王元真庙,韦氏败后毁。”布政坊废镇国大波若寺。“本蒋王恽园地,景龙三年立为寺,景云中废。”这些废弃寺观的存在,为官府的回收再利用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些寺观虽被毁弃,但这些寺观的选址地一般都比较优越,而遗留下的地基、土石、砖木,也为再次建立住宅或者寺观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寺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反复的被废弃和复立。像敦义坊废福田寺。“本隋灵觉寺。开皇六年,亲王杨雄所立。武德初废。乾封二年,武后为其姊贺兰氏复立为崇福寺。

仪凤二年,改福田寺。开元二年废。”又如靖安坊崇敬尼寺。“本僧寺,隋文帝所立,大业中废。龙朔二年,高宗为高安长公主立为尼寺。高宗崩后改为宫,以为别庙,后又为寺。”有些寺观本来就是从私宅转变而来,以后又变为废弃寺观,官没后再转赐,转变为私宅。如永嘉坊申王撝宅,“本中书令许敬宗宅,后为无量寿寺。寺废,赐申王撝宅。”

长安城中的废弃廨舍,被官没而记载于《唐两京城坊考》的有:永乐坊废明堂县廨。“总章元年,分万年县置。其廨地本越王贞宅,长安三年废,还万年。”光德坊鄱阳公主邑司,“卢照邻《病梨赋序》云:‘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辅兴坊的玉真女冠观。“本工部尚书莘国公窦诞宅。武太后时以其地为崇先府。景云二年为玉真公主作观。”

四、官建住宅的回收官没:在唐代,王子和公主的宅第一般由国家出资建立,一旦废弃则被官没处理,其所有权自然地转为官有。《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有:延福坊玉芝观。“本赵王贞宅。后乾封县权治于此。又为新都公主宅,施为新都寺。寺废,乃为郯王府。天宝二年,立为玉芝观。”开化坊襄城公主的宅第,在其死后,也被官没,“官市为英王宅。”其他如玄宗弟薛王业因病去世后,玄宗便把他长安城东“林亭幽邃,甲于都邑”的薛王别墅,收为官宅,继而转赐给了李林甫。[26]敬宗时,“赐内官袁义成咸阳故新平公主宅一所”。[27]就是将新平公主的旧宅官没回收后,又赐给了近侍宠宦。

以上的几种官没形式,成为官没住宅的主要来源,通过这些手段,一批私人住宅和寺观用宅成为了朝廷的官有住宅。唐政府在长安城掌握的这批住宅,一般交由庄宅使来管理,根据《唐大诏令集》卷2所引《穆宗即位敕》记载,庄宅使除了管理土地事宜外,还管理着“官庄宅,铺店、碾皑、茶菜园、盐畦、车坊等。”而其中内庄宅使更是掌管直属皇帝庄田及其宅店等产业,由宦官来担任。这批官没住宅在被收回后,在庄宅使的统一管理下,留供朝廷、皇帝使用。

二官没住宅的利用形式

长安城的官没住宅,其利用形式主要是延续其住宅的功用,赐给皇室、功臣们使用,这在上文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唐两京城坊考》中记载像道政坊侯君集宅,侯君集被杀后官没,以后赐给申王作府邸;宣阳坊韦温宅,韦氏诛后,赐恩国公主;党附太平公主的李晋,他在永宁坊的宅第,在他死后被官没,其后敕赐祁国公王仁皎。赐宅范围除了王公大臣外,还有一种极特殊情况即普通民众被赐宅的,如名医孙思邀“(高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28]这些赐宅的记述还有很多,雷巧玲《唐代赐宅述论》曾作过详细的研究,在此不作赘述。

官没住宅的其他利用形式,一般还是用作住宅类建筑使用,少部分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放弃作为住宅使用,改作其他用途,或者废弃不用。其利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改作寺观使用:唐代宗教盛行,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从帝王贵戚、官僚到普通百姓,普遍崇奉佛道二教。受崇奉佛道之风影响,舍宅为寺的社会风气一直盛行。官没住宅被舍为寺观的现象很多。另一方面官没住宅中一些来源于罪臣的住宅,其主人大都在政治倾轧中家破人亡,他们居住的住宅也被视为逆宅、凶宅,官没之后被转作了寺观,用来祛除晦气福泽万民,也不失为一种利用良方。如安乐公主的旧宅,在她被诛杀后,改做了太清观;安禄山的旧宅被肃宗改作了回元观;而那些原本作为废弃寺观而被官没的住宅,很多更是被重新利用,复立为寺观使用,为帝后、诸王、公主追福。又有皇帝潜邸,一般无人再住,除舍为寺观外,确实无更好的利用途径。

二、改作官府廨舍:一些官没住宅被改作官府办公场所来使用,《唐两京城坊考》记述有永宁坊裴炎宅。“炎死后没官,为徒坊。”元载的豪宅,因为面积广大,“以载大宁里、安仁里二宅充修百司廨宇。”延福坊玉芝观的前身,本来是乾封县的县衙所在地,这里“本赵王贞宅。后乾封县权治于此。”又如永崇坊的七太子庙。“其地本万、夔六州之邸。总章中,以为明堂县,”这是将原来的地方政府所有的官舍,官没后作为明堂县的办公场所使用。

三、官卖:一些官没住宅被官府出售处理,《唐两京城坊考》中有:宣平坊旧诸王府。“《唐会要》:宝历三年六月,琼王府长史裴简求状云:伏见诸王府本在宣平坊东南角,摧毁多年,因循不修。至元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庄宅使收管。其年八月二十五日,卖与邠宁节度使高霞寓。”又有如延康坊魏王泰宅,“武德中为万春公主宅。贞观中以赐魏王泰,泰薨后,官市之。”

四、改作其他场所:一些官没住宅被改作了其他非住宅性质的场所来使用,如光福坊“旧有永寿公主庙……景云中废庙,赐姜皎为鞠场。”长兴坊礼宾院。“院在坊之北街,元和九年六月置。按院即礼会院,自崇仁坊移此。敬宗初又废,以赐教场。”

五、荒废:除了被赏赐、改作他用外,一些住宅被官没后,因为住宅的条件不理想,或者因为人们迷信其晦气太重,或者因为住宅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一直被荒废着,成为废宅、废寺。像金城坊废太清观,本是安乐公主宅,安乐公主被诛后,“敕太清观道士史崇玄居焉。”而史崇玄很快因为党附太平公主而被杀,这座寺观宅院从此被荒废,李林甫的废宅和其相似,也是变难过多,主人或获罪或罹难,人们视之为凶宅,不愿居住;而昌明坊家令寺园。“全一坊隋汉王谅宅。谅败后赐伶官,属家令寺。”到了贞观年间,“日南王入朝,诏于此营第,寻还国,宅遂废,复为园。”赐宅被废弃,则是由于它远在南城,比较偏僻的地理位置。

结语

唐代的官没住宅主要来源于对犯官住宅的籍没,而主要用途也是用于赏赐臣下用作住宅,其所有权一直在官有和私有之间反复,并随着政治斗争的激烈化而出现频繁,一批旧臣被打击后,一批新贵又起来接班,而其对应的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利益,在两者间发生着转移,而住宅所有权的转让变化,也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反应,其中也出现了官府这个中间人,将私宅官没,而后转变为私宅、官舍、寺观等其他的利用形式,使得长安城中的土地,在私宅、官宅、寺观等不同利用形式中不停的转化着。本文引用材料有限,只能就官没住宅得主要来源和利用形式作一个简单的陈述。而唐代的官没住宅的来源,还有原属于逃户所有的,在其逃亡后被遗弃的住宅,这部分宅第一般也由官府官没,另作他用;[29]而其利用形式还有出租等方式,但就我找到的现有资料而言,唐长安城中的官没住宅来源于平民宅第,或者被出租利用的资料,还比较缺乏,暂无实例,所以在此不作论证。

参考文献

[1]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1991年第4期,第44页。

[2](清)徐松:《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4,李健超增订,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3]《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4,第243页。

[4]《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4,第207页。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69《侯君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14页。

[6]《旧唐书》卷87《裴炎传》,第2845页。

[7]《旧唐书》卷186上《侯思止传》。

[8]《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3,第92页。

[9]《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3,第87页。

[10]《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4,第224页。

[11]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1991年第4期,第44页。

[12]《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3,第91页。

[13]《旧唐书》卷118《元载传》,第3411页。

[14]《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3,第100页。

[15]《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4,第204页。

[16](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407《将帅部,谏诤》,“谏夺孔纬宅疏”条,中华书局,1960年,第4851页。

[17](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左校署》,中华书局,1992年,第596页。

[18](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36《奢侈一·宗楚客》,中华书局,1961年,第1816页。

[19](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100《宗楚客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2页。

[20]《册府元龟》卷160《帝王部·革弊二》,第1928页。

[21]《旧唐书》卷152《马璘传》,第4067页

[22]同上。

[23]《册府元龟》卷160《帝王部·革弊二》,第1928页。

[24]《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3,第100页。

[25]《旧唐书》卷152《马璘传》,第4067页。

[26]《旧唐书》卷106《李林甫传》,第3238页。

[27]《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恩宠》,第7965页。

[28]《旧唐书》卷191《方伎传·孙思邀传》,第5095页。

[29]盛会莲:《唐五代百姓房舍的分配及相关问题之试析》,《敦煌研究》2002年第6期,第31页。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摘要】唐长安城沿袭汉魏都城建置,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的城市管理,且达到了顶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里坊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北宋东京城,里坊制逐渐的被打破直至解体,为先进的开放式的街市制所取代,从而对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及时空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长安城;宋东京城;里坊制;街市制;时空布局 引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唐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及市,四周有坊墙,从而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也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北宋东京城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此建都。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亦把东京作为他的都城。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官民住宅相间,临街设店,里坊制逐渐被打破直至取消,为街市制所取代。 从唐长安城到北宋东京城,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市

制,无论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还是建筑构造及布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笔者从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两个方面试论之。 1 空间布局 1.1 从坊、市分离到住宅、店铺相间 “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里坊制”起源于西周,是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都城人民的要求而设立的。里,或称闾里,首见于《尚书酒诰》:“越百姓里居”。到西汉时,里坊制已趋成熟。当时的长安有160个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北魏洛阳的里坊划分和管理均已超过前代。隋唐长安的坊市制度沿袭汉魏以来体制,达到了鼎盛阶段。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到五代以后,坊市制度趋于崩溃,北宋东京城坊市制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街市制。 唐长安城有南北并列的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十一条大街,《长安志》载:“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用这些街道将全长安城划分为108个里坊和东、西市。(图一)坊市周围都用高大的夯土墙包围,四向开门,实行的是传统的严格坊市分离制度,一般居民与中下级官僚均不得临街开门,实际上是一座座小城安放在大城之内,形成大城套小城的格局,是一种封建堡垒式的封闭型城市。东西两个市,每市约占两个坊的面积,这说明城市的交易区是非常狭小的,这是当时城市经济不甚发达的表现。 而北宋东京城则逐渐打破了唐长安城封闭的里坊制,坊墙被打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長安城高官住宅分佈變遷之初步研究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餘思彥 摘要:本文對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分析表明:靜態的看,高官住宅呈現近似的圈層結構;動態的看,經歷了單核心(高祖—睿宗)——擴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肅宗—德宗)——雙核心(憲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後)的發展軌跡。同居傾向、陽宅術的興盛、宅子他用等是影響高官擇宅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唐代長安高官住宅分佈變遷擇宅因素 自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以來,按街道和裏坊來組織描述住宅分佈的類型化記載不絕如縷[1],今人的增補考訂專著亦有三種[2],還有不少單篇論文的增補[3]和大量墓誌材料[4]可資利用。辛德勇先生的《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對隋唐兩京裏坊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清晰的考辨。這些先行成果都為研究某類人物住宅分佈變遷及成因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官員[5]、公主及王爺[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進入了研究視野。 各類人物的住宅分佈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橫向研究,對於文獻記載最多的官員住宅分佈,卻不能忽略了縱的方向,即官員品級的影響。妹尾達彥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對住宅分佈之影響,但亦未將之細化分級討論。專以某一官品官員住宅分佈為旨趣的研究始於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兩側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佈[9],為進一步還原長安城的高官住宅分佈提供了啟示。官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

點,高官與律令的關係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記載較多,可以做到具體到人的考證。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員為主要對象,無疑能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 官員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與政局變動密切相關。理論上講,每次政治鬥爭中都會產生得勢者與失勢者,高官則是其中反映最靈敏者。本文試圖通過對高官宅第興替遷徙的分析,進一步探討高官擇宅的影響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長安志》,元代有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兩京城坊考》。 [2]閻文儒、閻萬鈞的《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裏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可參見何海燕《近二十餘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一文介紹,收入辛德勇等:《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 [4]以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一至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2000年)為大宗。 [5]以日人妹尾達彥之研究為代表,著有《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別莊》(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性格》,刀水書房1988年,第125-136頁);《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號,1996年,第35-74頁);《唐長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作者:————————————————————————————————日期: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

里坊制

里坊制 概括 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发展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唐长安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周礼》中有关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式进行建设, 同时采用超出需要的街道与坊里尺度, 目的在于突出皇权; 将坊里之间用坊墙分隔, 划清范围, 限制夜间出行, 以利统治者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间接压制了城市中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 从唐代建都长安直到盛唐, 严格的里坊制度并不阻碍居民的正常生活。对里坊制度的破坏主要出现在唐代中后期, 其主要原因便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狭小的市场已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求, 一些坊内开始开设店铺, 甚至还出现了擅自打破坊墙临街开门 的事件。有观点认为, 唐代既是中国古代城市封闭的里坊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这种封闭的里坊制度开始走向瓦解的时期。 宋代是继唐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朝代。与唐代相比, 商业、手工业等进一步发展, 城市更加繁荣。城市格局受经济、文化昌盛的影响, 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商业区。城市功能布局也并非长安城里坊制那样整齐划一, 道路走向也更加自由。于是在开封城中, 行政、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11006236.html,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作者:王号辉 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8期 摘要: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规模宏大、规范整齐为 后世人著称,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封建王朝都城的建置,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也非常丰富,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不仅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全面深入地介绍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封建都城的了解,也能够给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象天设都;六爻地形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40-03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并临时性的以汉长安城为国都。次年6月,隋文帝下诏,命左仆射高颖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为监丞,以及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为营建使,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龙首原上营建新都,十个月之后,隋文帝入住,名之为“大兴城”。李渊在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仍以大兴城为都城,只改名为“长安城”,对大兴城的建筑格局未加以大的变化,基本上完整不动的继承下来。对于隋朝“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习惯上统一称之为“隋唐长安城”。 对于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在宋人程大昌的《雍录》和宋敏求的《长安志》等著作中都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有过少许涉及,现代学者如史念海、马正林、王维坤等人也都对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随着对隋唐长安城研究的学者的增多,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也被更多地进行了研究。 长安城是一个外形规整的长方形,内部整齐有致,这在历代有关隋唐长安城的著作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来,其规整程度,用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一诗中的话说就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礼·考工记》的建都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社会营建都城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标准。其记载的主体部分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它的大意是说,建造国都,要呈正方形,每一个方形面长九里;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国都之中要有纵横笔直交叉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各九条;道路要有

唐朝长安城简介(导游版)

唐朝长安城简介(导游版) 大家好: 我是唐玄宗的宰相姚崇,欢迎大家来到长安城。今天,由我带领各位游览宏伟壮观的长安城,使大家来领略这个繁华大都市的美丽风采。 长安城是由隋文帝君臣始建,我们大唐王朝建立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整个城市是一个抽象的龙,龙首是大明宫,龙尾是曲江池,首尾呼应,地理位置高亢而优越。站在龙首,可以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长安城的龙身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皇城为各部官署,外郭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长安城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朱雀大街为南北中轴线,将南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内所有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

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长安城的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 长安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全国各地的商人以及外国商人云集长安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繁盛。特别是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繁华热闹程度为京中诸坊之冠。 怎么样,各位,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长安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是不是也向往到这个美丽、富饶的都市居住。那好,我代表大唐王朝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一起努力,让长安城更加繁盛!

里坊制-城乡规划百科

城乡规划百科 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据贺业矩先生考证,城市改“里”称“坊”始自北魏平城,隋初正式以“坊”代“里”,这时期城中的“市”也是集中封闭的,称为“坊市”。到了北宋中叶,里坊由封闭变成开敞,坊市也被打破。宋以后的许多城市中虽然还保留坊的区划单位,但已失去了原来的管理职能,坊墙亦不存在了。 汉代的棋盘式的街道将城市分为大小不同的方格,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开始是坊市分离,规格不一。坊四周设墙,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晚上关闭坊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唐代后期,在如扬州等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 里坊制的极盛时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 唐长安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周礼》中有关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式进行建设, 同时采用超出需要的街道与坊里尺度, 目的在于突出皇权; 将坊里之间用坊墙 分隔, 划清范围, 限制夜间出行, 以利统治者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间接压制了城市中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从唐代建都长安直到盛唐, 严格的里坊制度并不阻碍居民的正常生活。对里坊制度的破坏主要出现在唐代中后期, 其主要原因便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狭小的市场已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求, 一些坊内开始开设店铺, 甚至还出现了擅自打破坊墙临街开门的事件。有观点认为, 唐代既是中国古代城市封闭的里坊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这种封闭的里坊 制度开始走向瓦解的时期。 宋代是继唐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朝代。与唐代相比, 商业、手工业等进一步发展, 城市更加繁荣。城市格局受经济、文化昌盛的影响, 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商业区。城市功能布局也并非长安城里坊制那样整齐划一, 道路走向也更加自由。于是在开封城中, 行政、商业、居住、交通等多种城市功能高度混合, 坊里之间的限制也彻底放开, 开始趋于一种城市规划复合单位的意义。城内居住地区仍然按坊里进行划分, 但不设坊墙, 单个坊里的面积也比长安坊里小。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 街巷空间与坊里的联系得到充分解放。 参考资料 [1]. 谭立峰,张玉坤.“里坊制”城市之过渡形态——多堡城镇. 建筑, 2006年第8期. [2]. 李万勇. 试析唐至宋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山西建筑,2010年5月.

唐代长安城因何有“世界第一城”称誉

唐代都城长安城,是在隋代首都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曾有“世界第一城”的美誉。 长安城池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古罗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盛唐时期长安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 唐代的长安城是美轮美奂的大都市,除了辉煌壮丽的宫阙,城内布列宗庙社稷、百官廨署、里坊民居等建筑,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郭城内有东市、西市两座市场,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一千多米,东西宽九百多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舖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他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唐代长安城中遍布众多辉煌庄严,或清净优雅的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慈恩寺、青龙寺、兴善寺、荐福寺、玄都观等,几乎每所寺观都有一个或多个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故事。今天人们在西安市慈恩寺、荐福寺,仍能看到大雁塔和小雁塔傲岸的身姿。这是目前存世量极少的唐代建筑。 长安城在隋唐几百年间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一度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该城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布局“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对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格局影响深远。而且,长安城作为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构筑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举世瞩目的长安城随着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同时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唐代首都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的大部分地区和西郊小部分地带。

古代第一CBD 探秘唐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

现在各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CBD(核心商务区),可是你知道吗,在千年前的唐代长安城里,也存在着两个世界最顶级的商务区——唐长安城西市、唐长安城东市。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在唐代京都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西市”在今劳动南路一带。“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而“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 长安城平面图 东西两市的区别 唐长安东西两市除所处位置上的不同之外,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经营商品的种类略有不同 东市和西市同是长安城工商业市场,但是由于其市场位置的不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略有区别。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

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东市的商业不如西市繁荣 东市靠近三内,周围多是勋贵官僚第宅,而其商业反却不如西市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到政治上的种种影响和限制。 墓地壁画 这是因为,唐统治者视商贾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严禁百官入市。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二年十二月,太宗多次颁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禁五品以上过市”。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德宗又下诏:“禁百官署邸贩鬻”。有故事说,武周时期官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将入三品。一次退朝,就因为在路旁买一新熟蒸饼,于马上而食,结果遭御史弹劾,而未能升迁。武则天特为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朝野佥载》卷四)可见封建统治者既要依靠工商业满足其物质生活的享受,又自视清高,对工商业者卑视,加以种种的限制。据《长安志》载:“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京……自此之外,繁杂稍劣于西市矣。”而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