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長安城高官住宅分佈變遷之初步研究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餘思彥

摘要:本文對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分析表明:靜態的看,高官住宅呈現近似的圈層結構;動態的看,經歷了單核心(高祖—睿宗)——擴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肅宗—德宗)——雙核心(憲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後)的發展軌跡。同居傾向、陽宅術的興盛、宅子他用等是影響高官擇宅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唐代長安高官住宅分佈變遷擇宅因素

自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以來,按街道和裏坊來組織描述住宅分佈的類型化記載不絕如縷[1],今人的增補考訂專著亦有三種[2],還有不少單篇論文的增補[3]和大量墓誌材料[4]可資利用。辛德勇先生的《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對隋唐兩京裏坊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清晰的考辨。這些先行成果都為研究某類人物住宅分佈變遷及成因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官員[5]、公主及王爺[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進入了研究視野。

各類人物的住宅分佈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橫向研究,對於文獻記載最多的官員住宅分佈,卻不能忽略了縱的方向,即官員品級的影響。妹尾達彥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對住宅分佈之影響,但亦未將之細化分級討論。專以某一官品官員住宅分佈為旨趣的研究始於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兩側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佈[9],為進一步還原長安城的高官住宅分佈提供了啟示。官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

點,高官與律令的關係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記載較多,可以做到具體到人的考證。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員為主要對象,無疑能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

官員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與政局變動密切相關。理論上講,每次政治鬥爭中都會產生得勢者與失勢者,高官則是其中反映最靈敏者。本文試圖通過對高官宅第興替遷徙的分析,進一步探討高官擇宅的影響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長安志》,元代有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兩京城坊考》。

[2]閻文儒、閻萬鈞的《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裏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可參見何海燕《近二十餘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一文介紹,收入辛德勇等:《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

[4]以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一至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2000年)為大宗。

[5]以日人妹尾達彥之研究為代表,著有《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別莊》(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性格》,刀水書房1988年,第125-136頁);《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號,1996年,第35-74頁);《唐長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

住環境》(《歷史人類》第27期,築波大學1999年,第1-37頁)。另王社教的《隋唐長安城的選址及其內部結構的形成與原因》(《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5-244頁)和陳忠凱的《唐長安外郭城區域結構之研究》(《文博》2001年第2期,第70-76頁)對官員住宅分佈也做了討論。

[6]日人布目潮沨較早就公主王爺宅第做了研究,著有《唐代長安における王府·王宅につぃこ》(《中國聚落史の研究》,刀水書房1980年,第115-124頁),《唐代前半期長安にぉける公主宅の道觀化(《中國の都市と農村》,汲古書院1992年,第203-234頁)。雷巧玲有《從居住方式的變遷看唐王子權利的消長》(《晉陽學刊》,1996年第3期,第92-97頁)。較近研究則有蒙曼的《唐代長安的公主宅第》(《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15-234頁)和孫英剛的《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5-214頁)。

[7]杜文玉:《唐代長安的宦官住宅與墳塋分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4期,第79-94頁。

[8]韓香:《唐代長安中亞人的聚居及漢化》,《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63-72頁。

[9]史念海:《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裏坊的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年第1輯,第1-25頁。

--------------------------------------------------------------------------------

一,為什麼是三品?

唐代職官有職事官、散官、勳官、封爵四種序列,本文所收錄高官指三品以上官員,具體是:職事官與散官有一者或兩者其品級在三品或三品以上,不考慮勳官與封爵。唐代的官僚體制中,官品的高下對應著官員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同的具體規定和品級待遇,而三品又是其中相當重要的標誌品級。

三品以上官員常有機會參與皇室組織的宴會、體育活動並接受賞賜[1],平常“遇親王於途”時可有不“降乘”的特殊待遇[2],死後享有“錄行狀”以“佐史”、“申考功”以“擬諡”的榮耀[3]。不僅上朝時穿的朝服,手持的笏有所規定[4],下朝後的住所也如是。

因官品的高低,官員宅第有不同的架構要求。早在唐初就有:“諸營造舍宅、車服、器物及墳塋、石獸之屬,於令有違者,杖一百”[5]。玄宗時的《唐六典》更明言“凡宮室之制,自天子至於士庶,各有等差”,並做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王公、諸臣三品已上”的堂舍規格是“九架”,門舍規格是“五架三間”[6]。德宗執政之初,一下子就處理了元載、馬璘、劉忠翼等高官的宅第,因其“雄侈踰制”[7]。文宗即位時又強調了三品官員的住宅形制是:“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8]。在他即位的第五年(太和五年831),官員中必須三品以上才可有“各逐便宜”,“向街開門”[9]的特權。

文獻中常可看到用“戟門”形容權勢家族,具體來說,唐長安城門列棨戟之家大都是三品以上的高官,“戟”也可看做是高官宅第的表徵之一。《舊唐書》中說到“唐制三品以上”方能“門列棨戟”[10],

但這種說法不甚準確,《新唐書》則更詳細的描述了立戟的數目和官階的關係,凡戟:

“一品之門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護之門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護、上州之門十二,下都督、下都護、中州、下州之門各十。”[11]

中州、下州刺史為四品官階,也可門庭列戟。考察文獻所列戟門之家,所在京城長安大體為三品以上則無疑。如有兩個“三戟張家”,一是太宗時安邑坊的張延師兄弟一家,“一宅之中,棨戟齊列”兄弟三人同時三品以上[12];一是玄宗時安業坊的張去奢,與其弟“去逸、--------------------------------------------------------------------------------

[1]如唐太宗貞觀二年十二月乙未,“皇太子誕育,宴三品已上於臨華殿,賜帛有差”(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80《帝王部·慶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923頁上);唐中宗景龍四年二月庚戌“令中書門下供奉官五品已上、文武三品已上並諸學士等,自芳林門入集於梨園球場,分朋拔河,帝與皇后、公主親往觀之。”(《舊唐書》卷7《中宗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49頁)

[2]《唐會要》卷25《親王及朝臣行立位》。

[3]《唐會要》卷79《諡法》。

[4]朝服“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十三銙”(《唐會要》卷31《輿服上》),笏“三品已上,前屈後直;五品已上,前屈後挫,並用象。

九品已上,竹木,上挫下方。”(《唐會要》卷32《輿服下》)

[5]《唐律疏議》卷26《雜律·舍宅車服器物違令》。

[6]《唐六典》卷23《左校署》。

[7]《舊唐書》卷12《德宗·大曆十四年秋七月壬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22頁。

[8]《新唐書》卷24《車服》,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532頁。

[9]《唐會要》所載唐文宗太和五年七月巡使的奏文:“伏准令式及至德、長慶年中前後敕文,非三品以上及坊內三絕,不合輒向街開門,各逐便宜,無所拘限”。

[10]《舊唐書》卷83《張儉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776頁。

[11]《新唐書》卷48《百官志三·武器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2]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76頁。經辛德勇辨正,張氏“兄弟三人,同時三品以上”而非“同時二品”,見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56-58頁。又,榮新江以墓誌材料認為稱“三戟張氏”更為原始,見《隋唐長安史地叢考》,《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59頁。

--------------------------------------------------------------------------------

去盈同時三品”,亦號“三戟張家”[1]。另有“靖恭楊家”、“修行楊

家”、“鳴珂裏”、“薛曲”、“南鄭相、北鄭相”、長興坊李家,興寧坊崔家、光德坊崔家等著名家族,列表如下:

表1:

唐長安城著名家族住宅分佈一覽表

家族說明榮耀朝代所居裏

三戟張家張延師、大師、儉兄弟,“儉兄弟三院門

皆立戟,時人榮之,號為‘三戟張家’。”

(《舊唐書》卷83《張儉傳》)

太宗安邑坊

(I7)

三戟張家張去奢與“弟去逸、去盈同時三品,亦號

‘三戟張家’。”(徐著第94頁)

玄宗安業坊

(E8)

三戟崔家[2] 崔琳,“參朝宴者數十人,鳴玉啟道,自

興寧裏謁大明宮,冠蓋相望,一時矚目。”

(徐著第82頁)

玄宗興寧坊

(J2)

鳴珂裏張嘉貞、嘉佑兄弟,“昆弟每上朝,軒蓋騶導盈閭巷,時號所居坊曰‘鳴珂裏’。”

(《舊唐書》卷127《張嘉貞傳附嘉佑傳》)玄宗安邑坊

(I7)

光德裴家指兩家人,“光庭為中眷,裴垍為東眷”(徐

著第108頁),“腸斷裴家光德宅,無人掃

地戟門深”(元稹《西歸絕句十二首》)

裴光庭在

玄宗,裴

垍在憲宗

光德坊

(C6)

長興李家李峘、峴、嶧兄弟,“同居長興裏第,門

列三戟,兩國公門十六戟,一三品門十二

玄宗肅宗長興坊

(G7)

戟,榮耀冠時。”(《舊唐書》卷112《李峘傳附弟嶧傳》)

南鄭相、北鄭相“司徒鄭貞公與其宗叔太子太傅絪居昭

國坊,太傅第在南,司徒第在北,時人謂

之南鄭相、北鄭相”(徐著第67頁)

憲宗昭國坊

(H10)

光德崔家崔邠、郾、鄯,“鄯昆弟六人,仕官皆至

三品”(舊唐書卷155),“皆顯貴,同居

光德舊第。”(徐著第108頁)

憲宗光德坊

(C6)

靖恭楊家楊汝士“與其弟虞卿、漢公、魯士同居,

號稱靖恭楊家,為冠蓋盛遊。”(徐著第87

頁);“楊氏自汝士後,貴赫為冠族。所居

靖靖裏,兄弟並列門戟。鹹通後,在臺省

方鎮率十餘人。”(《新唐書》卷175《楊

虞卿傳附汝士弟魯士傳》)

文宗—懿

靖恭坊

(J7)

修行楊家楊收“兄發、假、弟嚴,皆顯貴,號稱修

行楊家,與靖恭諸楊相比。”(徐著第80

頁)

懿宗修行坊

(I10)

薛曲薛繪“兄弟子侄數十人同居一曲,姻黨清華,冠冕茂盛,坊人謂之‘薛曲’。”(徐

著第74頁)玄宗[3] 勝業坊

(I4)

注:表1中“徐著”指徐松所著《唐兩京城坊考》,中華書局1985年版。

--------------------------------------------------------------------------------

[1]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94頁。

[2]崔家又有宅在洛陽,於“東都私第門,琳與弟太子詹事珪、光祿卿瑤俱列棨戟,時號‘三戟崔家’。”見《舊唐書》卷77《崔義玄傳附子神慶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3]薛繪乃寶胤子,鬱賢皓推測寶胤任邠州刺史當在高宗時(見氏著《唐刺史考全編》卷六,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以此推之,則薛繪乃玄宗時人。薛繪有兄弟纮、純、縉、續等,纮子玨、孫存慶,《舊唐書》有傳。

--------------------------------------------------------------------------------

從上表可知,這些著名的戟門之家,即便沒有同居一宅,也有同居一坊的傾向。且有子孫繁盛,以至綿延數代之後,仍能保有宅第者。戟門之家宅第必有相當規模[1],如若受寵,其宅第便可能愈加氣勢宏大、富麗堂皇。如玄宗朝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在宣義坊“構連甲第,土木被綈繡,棟宇之盛,兩都莫比”,其時“國忠山第在宮東門之南,與虢國相對,韓國、秦國甍棟相接”[2]連成一片,他們修建時“每構一堂,費踰千萬計,見制度宏壯於己者,即徹而複造,土木之工,不舍晝夜”[3],真可謂一時豪宅之極。

二,唐長安城三品以上高官的住宅分佈

妹尾達彥在《唐長安城的官人居住地》一文中,統計到唐代長安各級官員共1177名。筆者統計到507名三品以上高級官員[4]。所得高官分佈在79個坊內,以朱雀大街為界,街東42坊共有高官宅第385所,占75.9%;街西37坊共有122所,占24.1%。79坊中街東平均每坊高官密度比街西多6所/坊,街東高官住宅總數是街西的3.2倍。79坊中每坊5所以上的有37坊,共有宅第409處,占所有高官住宅總數的80.7%(圖1)。37坊中街東有29坊,356處,占街東高官宅第的89.4%;街西只有8坊,53處,占街西高官宅第的35.8%。

37個每坊5所以上的裏坊反映高官住宅分佈變動的絕大部分資訊,以下就此37坊進行分析。若不考慮時間因素,則按數量可將這37坊分為三個等級(圖1):一級區為15—28處/坊,有8坊;二級區為8—14處/坊,有18坊;三級區為5—7處/坊,有11坊。

宣陽坊(H6,28處)與長興坊(G7,23處)、永寧坊(H8,22處)為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官住宅最集中的三坊,坊內高官住宅在20所以上。平康(H5,15處)、親仁(H7,16處)、安邑(I7,17處)、靖恭(J7,18處)、新昌(J8,16處)五坊緊隨其後,與前三坊連成一片,成塊狀分佈,是為一級區。二級區主要分佈在一級區以北的皇城、大明宮、興慶宮之間及一級區周圍。值的注意的是在一級區以西,只擴展了一個坊,即到朱雀大街為止,但在I列安邑坊以南卻擴展了三個坊。三級區主要分佈在朱雀大街以西、金光門以北B、C二

列諸坊。

王社教對達官貴人和文人學士居宅區的研究指出,“如作東西來劃分,則以朱雀大街以東各坊最為集中,如作南北劃分,則以通化門和開遠門橫街與蘭陵坊北部橫街之間的各坊最為密集”[5];陳忠凱認為高官顯爵、權貴豪門的住宅區是在朱雀門街以東、延平門-延興門街以北的近北諸坊和鄰近宮城、皇城西面、南面的諸坊[6]。上述兩種分佈表述與本文基本契合,但結合各坊位置及高官宅第數,筆者進一步發現高官宅第分佈具有近似的圈層結構,即有核心區(一級區)、過渡區(二級區)、邊緣區(三級區),並畫出了各區的邊界。

--------------------------------------------------------------------------------

[1]曹爾琴從住宅面積、宅院形制、宅院設施說明了唐長安住宅規模的宏大,詳見曹爾琴:《唐代長安住宅的規模》,《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2-225頁。另雷巧玲等歸納“第宅規模宏大”是權貴築宅的特點之一,見雷巧玲等:《唐長安築宅趨勢探析》,《文博》2001年第6期,第42頁。[2]《舊唐書》卷106《楊國忠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245頁。

[3]《舊唐書》卷51《玄宗楊貴妃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179頁。

[4]主要據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和閻、李、楊三氏的增補可得官員

住宅463處,參以墓誌材料及新舊唐書、《唐會要》等又增補了44處。

[5]王社教:《隋唐長安城的選址及其內部結構的形成與原因》,《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3頁。

[6]陳忠凱:《唐長安外郭城區域結構之研究》,《文博》2001年第2期,第71頁。

這種靜態的圈層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還需結合歷時性的動態分析。37坊內409名高官的居官年代絕大數可考,其年代分佈如下:表2:37坊409名高官居官年代分佈

序號年代高官人數/

年數

比值

1 高祖(618-626)14/9 1.6

2 太宗(627-649)20/2

3 0.87

3 高宗(650-683)29/3

4 0.85

4 武後中宗睿宗(684

-712)

38/29 1.3

5 玄宗(712-756)97/45 2.2

6 肅宗代宗(756-

779)

39/30 1.3

7 德宗(780-805)48/25 1.92

8 憲宗穆宗敬宗文宗86/35 2.5

(806-840)

9 武宗以後(841-

904)

34/64 0.53

10 小計405/286 1.4

11 暫無考者 4

表2顯示在有唐286年中,高官住宅紀錄的年平均量為1.4,按高於或低於平均水準可分為以下八期:高祖,太宗高宗,武後—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憲宗—文宗,武宗及以後。從表3中可知各期高官宅第的分佈及各坊的開發進程,以明某期高官擇宅居住的總體趨向,並繪製圖2以一目了然。

表3:37坊八期住宅數分佈

坊分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合

宣陽坊

(H6)

1 3 8 7 1

2

3 2 27 19 8 長興坊

(G7)

2 8

3 1 7 2 23 10 13 永寧坊

(H8)

1 3 1 6 9

2 22 11 11

新昌坊(J8) 3 2 1

1

1

1 18 3 15

安邑坊

(I7)

3 1 5 3 1

4 17 9 8 靖恭坊

(J7)

1 2 2 4 4 3 16 3 13 平康坊

(H5)

2 2 4 5 1 1 15 1

3 2 親仁坊

(H7)

1 3 6 3 1 1 15 10 5 永樂坊

(G8)

1 4 1 1 3 4 14 6 8 修行坊

(I10)

1 3

2 2 1 5 14 6 8 安興坊

(I3)

2 3 2 2 1 2 2 14 7 7 宣平坊

(I8)

2 4 4 1 11 0 11 開化坊

(F6)

1 3 1

2 1

3 1 12 5 7 永崇坊

(H9)

1 3 1 5

2 12 4 8

大寧坊

7 1 1 2 1 12 8 4 (I2)

崇仁坊

4 1 1 3 1 1 11

5

6 (H4)

光德坊

1 1 1 1 4

2 10

3 7 (C6)

興寧坊

1 1 7 1 10 9 1 (J2)

道政坊

3 4 1 1 1 10 7 3 (J5)

勝業坊

1 1 5 1 1 1 10 7 3 (I4)

升平坊

1 3 1 3 1 9 1 8 (I9)

布政坊

1 2 4 1 8 7 1 (C4)

安仁坊

1 1 1 3

2 8

3 5 (F7)

光福坊

1 1 3 3 8 1 7 (F8)

永興坊

1 4

2 1 8 5

3 (H3)

常樂坊

1 2 2 3 8 3 5 (J6)

永嘉坊

1 2 2 2 7 5 2 (J3)

金城坊

1 3

2 6 4 2 (B3)

醴泉坊

1 2 2 1 6 5 1 (B4)

修德坊

2 1 1 1 1 6 2 4 (C1)

太平坊

1 3 1 1 6 4

2 (D5)

靖安坊

1 2 3 6 1 5 (G9)

翊善坊

5 1

6 5 1 (H1b)

安定坊

1 1

2 1 5 2

3 (B1)

輔興坊

1 3 1 5 1 4 (C2)

務本坊

1 2 1 1 5 1 4 (G5)

崇義坊

(G6)

1 1 1 1 1 5 3 2

共37坊1

4

4

9

3

8

9

7

3

9

4

8

8

6

3

4

405

19

8

20

7

各坊的開發進程並不一致,按照各坊發展曲線,以一級區為例,可分為單峰型和雙峰型。單峰型中安史亂前開發為主(參見圖2)的有宣陽(H6)、平康(H5)二坊,它們都以武後-中宗、玄宗兩期最為繁盛(宣陽15處,平康9處),所不同的是宣陽坊在亂後仍續有入住高官,而平康坊則幾乎沒有。親仁坊(H7)亦以亂前為主,玄宗時到達頂峰。以安史亂後為主的只有新昌坊(J8),玄宗期始有高官入住,但仍不受重視,至憲宗-文宗期才達到自身發展的頂點,一躍成為該期長安城內高官宅第之冠(11處)。靖恭坊(J7)以德宗至文宗期為高峰(共8處)。

雙峰型中的長興坊(G7)至玄宗期突然興勃,達到高峰(8處),之後肅代、德宗兩期大為不如,直至憲宗至文宗期重又振起(7處),形成第二波峰,前峰高於後峰。代表另一種趨向的是永寧坊(H8),發展最高峰出現安史亂後(玄宗6處,憲宗-文宗9處),後峰高於前峰。安邑坊(I7)也屬雙峰型(玄宗5處,憲宗-文宗4處),但在亂前已得到較好的發展。

結合各坊所處位置(圖1),可知一級區的形成是漸進的,高官宅第存在擴散效應。安史亂前已形成了一級區的左翼部分,右翼則形成於

亂後,這一變化最集中地表現在安史亂前的核心是宣陽坊(H6,19處),亂後則成了新昌坊(J8,15處)。二級區諸坊安史亂後的發展也反映出這一擴散過程。

春明門與金光門大街以南,J列的道政(J5)、常樂(J6)、靖恭(J7)、新昌(J8)諸坊高官宅第,安史亂後愈南而愈增。I列安邑(I7)以南的宣平(I8)、升平(I9)、修行(I10)三坊都以安史亂後為主,且宣平赫然全是亂後開發。長興(G7)、永寧(H8)以南以西的開化(F6)、安仁(F7)、光福(F8)、永樂(G8)、靖安(G9)、永崇(H9)諸坊亦是以亂後開發為主。尤可注意的是朱雀大街的屏障作用,使得擴張至街而止,而安邑坊以南則向南拓展了有三坊之地。皇城、大明宮、興慶宮之間諸坊的開發,以安史亂前為主,單峰型的峰值主要出現在太宗高宗期和玄宗期,又以玄宗期為多。大多數坊的峰值很高,常遠超該坊其他各期的宅第數,甚至總和。只有安興坊(I3)較為特殊,峰值不突出,有唐一代得到了比較勻勢的發展。

朱雀大街以西唯布政(C4)、光德(C6)兩坊屬二級區。前者以安史亂前開發為主,峰值出現在玄宗期;後者以安史亂後開發為主,峰值出現在憲宗—文宗期。

三級區裏坊主要分佈在街西,因各坊數量較少,較難勾勒其發展趨勢。這些裏坊在唐代各期不時吸引高官入住,當與職官有關。筆者統計507位高官中,職事官或散官曾為武將者122人,其中街西47人,三級區裏坊24人,占二分之一強。街西以春明門與金光門大街為中心諸坊的高官多為武將,部分因某些武將的辦事處在此。如修德坊

(C1)便有右神策軍營[1],故該坊內就有金紫光祿大夫右神策軍正將陳士棟宅[2],毗鄰的安定坊(B1)就有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第五守進[3]、銀青光祿大夫右神策軍正將李萬林宅[4]。又部分因該區多有胡人聚居[5],胡人血統的將軍更傾向於靠近此區擇宅。如太宗時右武衛大將軍李思摩,本姓阿史那氏,宅於居德坊(A4)[6];醴泉坊(B4)有特進右衛大將軍俾失十囊和武衛大將軍米繼芬宅[7];布政坊(C4)有左金吾衛大將軍阿史那從政宅[8]等等。將軍宅於此區,不管是宮廷政變或西北戰事爆發,都便於應急,這或是另一原因。從八期高官宅第分佈(圖2)則知:高祖期核心區在平康(H5,8處)、宣陽(H6,12處)二坊,同時以南的親仁(H7,4處)、安邑(I7,4處),永寧(H8,5處)、永樂(G8,5處)和以北的崇仁坊(H4,5處)作為過渡區得到了相當的發展。

太宗—高宗期則核心區南移了大約一坊,核心區較高祖期擴大,共有5坊。它以親仁(H7,6處)為中心,向北宣陽(H6,7處)依舊保持優勢,向西有長興(G7,8處)後來居上,向南和向東的永寧(H8,6處)和安邑(I7,6處)都略有增長。核心區的擴大南移使北邊的平康坊(H5,4處)變為過渡區,崇仁坊淪為零增長。南向的過渡區延至永崇(H9,3處),東向延至新昌(J8,3處)。另外本期尤為特別的是春明門前大街以北興寧坊(I2,7處)的異軍突起,西北-東南軸向上永興、勝業、道政的4處增長也甚為引人注目。--------------------------------------------------------------------

------------

[1]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02頁。

[2]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卷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177頁。

[3]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4頁。

[4]周紹良等:《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第930頁。

[5]韓香的研究指出:“長安城西北隅應是一個胡人聚居區”。見《唐代長安中亞人的聚居及漢化》,《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第65頁。

[6]周紹良等:《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第38-39頁。

[7]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卷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208頁。

[8]李健超:《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卷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184頁。

--------------------------------------------------------------------------------

肅宗—德宗期表現了去核心化(或空心化)過程,永寧坊(H8)甚至降為零!高官宅第最多的三坊呈東北-西南的軸向分佈,其中靖恭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书·翼奉传》云:文帝时,汉长安城“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诸离宫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选室、温室、承明耳”。《三辅黄图》说:“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起。”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北宫,“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通过这些文献记载,不难发现汉长安城的营建经历了整个西汉时期。既然汉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汉长安城规划思想也不是一次定型的,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一、秦人城建规划思想对汉代的影响按文献所示,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宫的旧址建造起来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一:“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又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史记·叔孙通传》说:“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之长乐宫是在秦之兴乐宫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宫殿,学术界无有异议。秦之“章台宫”见于《史记·楚世家》、《蔺相如传》。关于章台宫的位置,《三辅黄图》说是“在汉长安故城西,秦宫也。中有章台,因名”。表明了汉建章宫

和秦章台宫的继承关系。但根据《史记·里子传》及《论衡·实知篇》里有关樗里子葬地的记述,汉未央宫的前殿极有可能就是利用章台的旧址建筑而成,徐卫民先生支持这一观点[1]。《史记·秦始皇本纪》、《吕不韦传》记载有“甘泉宫”,《太平寰宇记》引《三秦记》说汉之桂宫“一名甘泉宫”,王学理先生根据前几年出土的“南宫郎丞”封泥,考证出宫名的变化是秦南宫→甘泉宫→汉桂宫[2]。汉城的建设由于占有了秦代城市宫殿建筑的积累,那么,汉城建设过程的起点应该向秦代追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也应该考虑“秦制”的影响;并且,在比较“汉城模式”与“秦咸阳城模式”的不同时,应当考虑其共性原则。一般认为:秦咸阳城是一个不断营建(公元前350—前207年)、没有严格区划的“散点式布局”的城市。在它建筑的后期(兴盛期),主要采用了“渭水贯都”——“法天”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天人理论的实践。具体而言,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帝(太一) 居住的“紫宫”,渭水贯都比附天上银河,横桥连接北南城区象征牛郎、织女相聚的鹊桥,阿房宫与二十八宿之室、壁组成的营室相对,咸阳宫西部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相对,咸阳宫东部的兰池宫与紫宫东部的咸池(五车)星相对,横桥东南的信宫或曰极庙作为天子祭祀之地与奎宿(天之府库)、娄宿(牧养牺牲以供祭祀)相对[3]。如果要找咸阳城的规划中心,它就是一个以渭河为横向中轴线,以咸阳宫为纵向中轴线进行连续建设的城市。那么,在汉城营建的第一个时期,从萧何主持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太仓等的营建开始[4],或者说在选择汉都的位置时,已经把秦咸阳城的方方面面考虑在内。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 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就以上而言。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 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三是城市功 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 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政 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 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 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 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 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 城”。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 至惠帝时始筑城。因此南垣考虑 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 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 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 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充分 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考察长安城空间结构形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概述 基本信息 汉长安城遗址 地理位置: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发掘年代:1956年至今。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意义 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介绍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長安城高官住宅分佈變遷之初步研究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餘思彥 摘要:本文對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分析表明:靜態的看,高官住宅呈現近似的圈層結構;動態的看,經歷了單核心(高祖—睿宗)——擴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肅宗—德宗)——雙核心(憲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後)的發展軌跡。同居傾向、陽宅術的興盛、宅子他用等是影響高官擇宅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唐代長安高官住宅分佈變遷擇宅因素 自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以來,按街道和裏坊來組織描述住宅分佈的類型化記載不絕如縷[1],今人的增補考訂專著亦有三種[2],還有不少單篇論文的增補[3]和大量墓誌材料[4]可資利用。辛德勇先生的《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對隋唐兩京裏坊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清晰的考辨。這些先行成果都為研究某類人物住宅分佈變遷及成因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官員[5]、公主及王爺[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進入了研究視野。 各類人物的住宅分佈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橫向研究,對於文獻記載最多的官員住宅分佈,卻不能忽略了縱的方向,即官員品級的影響。妹尾達彥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對住宅分佈之影響,但亦未將之細化分級討論。專以某一官品官員住宅分佈為旨趣的研究始於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兩側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佈[9],為進一步還原長安城的高官住宅分佈提供了啟示。官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

點,高官與律令的關係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記載較多,可以做到具體到人的考證。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員為主要對象,無疑能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 官員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與政局變動密切相關。理論上講,每次政治鬥爭中都會產生得勢者與失勢者,高官則是其中反映最靈敏者。本文試圖通過對高官宅第興替遷徙的分析,進一步探討高官擇宅的影響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長安志》,元代有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兩京城坊考》。 [2]閻文儒、閻萬鈞的《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裏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可參見何海燕《近二十餘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一文介紹,收入辛德勇等:《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 [4]以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一至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2000年)為大宗。 [5]以日人妹尾達彥之研究為代表,著有《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別莊》(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性格》,刀水書房1988年,第125-136頁);《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號,1996年,第35-74頁);《唐長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

PCR实验室平面图

注:传递窗;:水池; :排风路线; ; 衣柜

PCR前准备区:离心机、混匀器、冰箱(4℃、-20℃)、微量加样器一套、离心管架、消耗品(一次性手套、带滤芯吸头、离心管、玻璃器皿)、紫外线灯、专用工作服、办公用品、试剂 样本处理区:台式高速离心机、混匀器、冰箱(4℃、-20℃)、微量加样器一套、通风柜、紫外线灯、离心管架、消耗品(一次性手套、带滤芯吸头、离心管、玻璃器皿)专用工作服、办公用品、试剂 检测区:荧光PCR检测仪、紫外线灯、专用工作服、办公用、一次性手套 *注: 1、有关实验室管理规范请严格按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 的管理规范执行。 2、实验室应按试剂配制区、样本处理区、扩增检测区分隔使用。工作流程:各区物品 均为专用,不得交叉使用,避免污染。操作过程应工作服、帽、鞋、手套等穿戴齐全,避免各种试剂或样品与皮肤接触,应及时通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3、试剂盒不适用于肝素抗凝的血浆,因为肝素是公认的对PCR反应有抑制作用的物 质。 4、反应液分装时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泡,并注意防止泄漏,以免荧光物质污染仪器。 5、实验中用过的吸头请直接打入盛有1%次氯酸钠的废物缸内,与其他废弃物品一同 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焚烧或毁弃。 6、实验结束后应立即清洁工作台,工作台及各种实验用品应定期用1%次氯酸钠、75% 酒精或紫外线进行消毒。 7、所有的待检测样本均应视为传染性物质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操作和

处理。 8、试剂盒的阴性对照、强阳性对照在使用过程中均应视为潜在的传染源并严格按照实 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9、离心管、吸头一次性耗材等在实验前应全部高压灭菌。 建议不使用溶血、高胆红素样本。 10、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作者:————————————————————————————————日期: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c14614380.html,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作者:王号辉 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8期 摘要: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规模宏大、规范整齐为 后世人著称,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封建王朝都城的建置,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也非常丰富,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不仅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全面深入地介绍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封建都城的了解,也能够给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象天设都;六爻地形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40-03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并临时性的以汉长安城为国都。次年6月,隋文帝下诏,命左仆射高颖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为监丞,以及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为营建使,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龙首原上营建新都,十个月之后,隋文帝入住,名之为“大兴城”。李渊在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仍以大兴城为都城,只改名为“长安城”,对大兴城的建筑格局未加以大的变化,基本上完整不动的继承下来。对于隋朝“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习惯上统一称之为“隋唐长安城”。 对于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在宋人程大昌的《雍录》和宋敏求的《长安志》等著作中都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有过少许涉及,现代学者如史念海、马正林、王维坤等人也都对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随着对隋唐长安城研究的学者的增多,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也被更多地进行了研究。 长安城是一个外形规整的长方形,内部整齐有致,这在历代有关隋唐长安城的著作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来,其规整程度,用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一诗中的话说就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礼·考工记》的建都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社会营建都城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标准。其记载的主体部分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它的大意是说,建造国都,要呈正方形,每一个方形面长九里;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国都之中要有纵横笔直交叉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各九条;道路要有

汉长安城地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初探

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初探 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初探 摘要:西汉长安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出发,借助历史学、考古学、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西汉长安城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其布局艺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汉长安城 布局特色 规划思想 1.引 言

秦汉时期高度重视建筑造型艺术,使之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 务。在意识形态方面.初期尚沿袭战国百家争鸣的余波,流行黄老神仙之说,后为了维持大一统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周礼搬出与孔孟儒家结合,把天地之美人格化,以和为美为中心,将此审美思想用于建筑造型艺术创造之中;同时哲学上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如对形、神、气、性等及其关系的认识,都对建筑造型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城镇发展了先秦城镇中的高台建筑形式。在城镇建设艺术追求中,并不拘于以此,而是基于城镇的形制,与自然协调,以求空间形态的壮美。再超乎于其外形,注情“理”性于意之中,追求艺术之意象。对城镇空间情理之美的追求己超乎于物形视觉感官心理的深层次了,是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 作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结合的城镇空间.西汉长安城是秦汉时期城镇空间艺术发 展的一个代表。 2。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 西汉长安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成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

生影响(图1)。汉灭秦后,开修茸渭水南岸秦代所建的兴乐宫,改为长乐宫.接着为了加强其封建统治,在长乐宫以西0.5km修建了壮丽的末央宫,并解释为“天下方未定,故可以就宫室.且天予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是无今后世有以加也”,又在末央宫北建北宫,后就筑扩大的长安城.把长安、未央、北宫包容在内,又建了明光宫、桂官,“以城中为小”跨越西城垣,兴建规模更大宏伟壮丽的建章官。用架空复道,与城内诸宫相通。中国古代就确立城镇由一个核心向外层扩展,再形成外完的有机组织 观念,这种方式常常也是一种生物的自 图1 汉长安城位置示意图 然有机组织形态。 2.1 城市总体布局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图2)。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至惠帝时始筑城。因此南垣考虑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

唐朝长安城简介(导游版)

唐朝长安城简介(导游版) 大家好: 我是唐玄宗的宰相姚崇,欢迎大家来到长安城。今天,由我带领各位游览宏伟壮观的长安城,使大家来领略这个繁华大都市的美丽风采。 长安城是由隋文帝君臣始建,我们大唐王朝建立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整个城市是一个抽象的龙,龙首是大明宫,龙尾是曲江池,首尾呼应,地理位置高亢而优越。站在龙首,可以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长安城的龙身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皇城为各部官署,外郭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长安城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朱雀大街为南北中轴线,将南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内所有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

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长安城的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 长安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全国各地的商人以及外国商人云集长安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繁盛。特别是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繁华热闹程度为京中诸坊之冠。 怎么样,各位,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长安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是不是也向往到这个美丽、富饶的都市居住。那好,我代表大唐王朝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一起努力,让长安城更加繁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 布局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 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3)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西安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