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作者:————————————————————————————————日期: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5个门道外,其余各门都是3个门道。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规模宏大壮观。经发掘实测,门址东西长55.5米,南北进17.5米。门墩为版筑夯土,表面砌砖壁。门道宽均5米。(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

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多。宫城南面正门隋名广阳门,唐改为承天门,北面为玄武门。承天门遗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3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这是其他门址所未有的设置。宫城的中部为太极宫(隋名大兴宫), 正殿名太极殿(隋称大兴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的南部,与承天门南北相对。宫城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据记载东宫分中、西、东3部分,依此复原东宫宽度应是830余米。宫城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据记载掖庭宫之北有太仓,南有内侍省。

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无北墙。东西两墙与宫城的东西墙相接。平面亦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周长9.2公里。皇城南面3门,西面2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为朱雀大街直通外郭城明德门。东面2门虽未探得,但据西城2门的位置可以确定。皇城内的街道除北面横街之外,只探得安上门内的南北大街,街宽94米,两侧均有3米宽的排水沟。据文献记载,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街5条“皆广百步”。各街之间设置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构。

街道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通南面3门及东西6门的6条街,是主干大街。6条街除南面通延兴门和延平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5条街宽皆百米以上,特别是明德门内的南北大街──朱雀街宽达150~155米,是现今北京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宽的2倍,这样宏伟的大街在古今世界都城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他不通城门的各街宽在35~65米之间;顺城街宽为20~25米。各街路面均起拱,两侧建有宽2.5米左右的排水沟,惟朱雀大街两侧沟宽3.3米,深2.1米。

坊是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述南北11条和东西14条的街道,纵横交错,将城内划为110个坊(隋炀帝时称里),其中城东南隅1坊被划入芙蓉园内。各坊面积不一,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坊最小,南北长500~590米,东西宽550~700米;在上述4列坊之外至顺城街的6列坊,南北长同前,东西宽1020~1125米;皇城两侧的6列坊最大,南北长660~838米,东西宽1020~1125米。坊四周都筑有坊墙,墙基宽2.5~3米。除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坊只开东西2门、设东西向的一条横街外,其余均是四面开门,中设十字街,街宽皆15米左右。十字街将一坊划分为4区,据在永宁坊东部的发掘所知,在坊的东北一区内还设十字形小巷,巷道残宽近3米。可能每个区都有十字巷,则一坊即为16个小区,出入交通比较方便。这些坊内分布着居民住宅、官衙、寺观等。坊门早开晚闭,并设兵看守,宵禁后禁止开门出入,以便于控制和管理。

近年来在各坊中常发现隋唐时期的遗物,如在启夏门内昌乐坊中出土隋开皇四年(584)董钦造鎏金铜佛1铺;在平康坊发现唐大中十一年(857)鎏金茶托7个;在兴化坊发现窖藏1处,其中有造型工艺极为精致的金银器多件。

[隋开皇四年鎏金铜造像]

佛寺和道观几乎遍布长安各坊。如西南隅的总持寺和庄严寺各占1坊之地,朱雀街左右的兴善寺和玄都观分别占靖善坊和崇业坊的全坊,其建筑均极豪华、壮丽。慈恩寺占进昌坊的一半,有十余个院,房屋多达1987间,僧人有300之多。慈恩寺著名的大雁塔(见慈恩寺塔),至今犹为游览胜地。荐福寺占开化、安仁两坊之地,寺在路北的开化坊内,塔在路南的安仁坊内,当时称为别院,即今之小雁塔(见荐福寺塔)。著名的密宗道场青龙寺,在东城延兴门里街北的新昌坊内,有塔、殿等遗址多座(见青龙寺遗址)。(见彩图[陕西西安唐青龙寺3号殿遗址])

东市、西市是长安城两个商业区。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经过勘查、发掘,已究明其形制和布局,平面均呈长方形,四周有版筑夯土墙,每个市的面积占两坊之地。西市的范围,实测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市的北、东两面围墙的基址宽4米许。围墙内有沿墙街道,宽皆14米。市内有宽16米的南北和东西向平行街道各两条,各街两端开门。4条街交叉呈井字形,将市内划分为9区,每区都四面临街,店铺临街而设。已发掘的店铺面阔4~10米不等。从出土遗物判断,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可证当时的商业相当繁荣,所以西市素有“金市”之称。

东市的形制与西市相同,实测其范围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广924米,大小几与西市相等。部分围墙基址宽6~8米。街道经勘探仅发现西街的北部和南街的西部各1段,街宽近30米,较西市宽近1倍。市东北隅有不规则椭圆形池址1处,东西直径180余米,南北160米。池周岸经夯筑,据发掘所知,池深3~6米。此池东南80余米处,尚有一较小的椭圆形池址,两池之间有渠道相连。大池的引水渠道在该池的东北隅,渠道的方向与兴庆宫“龙池”的西南部对照,池水很可能是由龙池引入。这一池址,当是文献记载中的东市“放生池”。长安城内的商业大都集中在东、西两市,但在各坊中亦有分散的小饮食业、邸店和手工业作坊等。

大明宫在太极宫东北面禁苑内的龙首原高地上。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高宗龙朔二年(662)又经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听政,终于取代了太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见大明宫遗址)。

兴庆宫在外郭东城春明门内街北。开元二年(714)因兴庆坊(旧称隆庆坊)是玄宗藩邸置为宫,十四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十六年竣工,玄宗即常在此听政。天宝十三年(754,旧唐书作十二年)又筑兴庆宫城,并起城楼。兴庆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多。宫城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城偏北部。宫内南部有东西长915米、南北最宽处214米的水池,名龙池。龙池以北为宫殿区,南为皇帝宴游之园林区。著名的勤政务本楼与花萼相辉楼即在宫城的西南隅。勤政务本楼东西长26.5米,南北宽19米,面阔5间,进深3间。在发掘中出有琉璃瓦及大量莲花纹方砖等,表明其建筑相当豪华壮丽。

唐玄宗时期除修建兴庆宫外,还先后于兴庆宫东侧附外郭东墙建筑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曲江池的夹城作为复道,以便皇帝往来潜行,夹城的遗迹已勘查和发掘。

渠水通长安城内的主要渠水有4条。隋建大兴城时,开掘了龙首、清明、永安3条渠,分别从城东和城南引水、水、水入城,以解决宫苑环境等用水。3渠的部分渠道已探查清楚。龙首渠从东南引水北流,分为2支,南支至通化门北侧入城,然后南折入兴庆宫注入龙池;北支至郭城东北隅西折入禁苑,注入大明宫东内苑北部之龙首池。清明渠从城南引水由安化门西侧进城,经大安坊东折,沿安化门大街东侧北流,至太平坊断缺。据记载,此渠经过皇城进入宫城内注为三海(南、西、北三海)。永安渠引水从安化门以西1000余米处进城,其断续的遗迹沿大安坊之西的南北大街东侧向北,经过西市以东至北城景耀门东侧入禁苑。出城后偏向东北行,渠宽10米多,至大白杨村东北分为2支,一支北去入渭河,一支向东从九仙门以北130余米处进入大明宫,然后向东南注为太液池。在太液池东端引出一渠东出大明宫东墙偏向东北行,可能是流向鱼藻宫内。唐天宝元年(742)又于西城开了一条漕渠,引水自金光门北侧入城,然后南折过金光门大街再东折,至西市东北隅又沿市之东墙向南,至西市南街东端北侧入市。在西市内的一段长140余米,宽34米,深约6米。

芙蓉园、曲江池芙蓉园位于外郭城东南隅,地势高亢,向南起伏伸延形成丘陵地带,因筑城不便,隔于城外。经勘查,知芙蓉园周围有墙,其东墙北端接外郭城东墙,向南1000余米又西折400米而断缺。西墙在曲江池西侧的山脊处发现有南北长8 0余米的一段,向北与外郭城南墙北折处相对照。未发现南墙遗迹。据文献记载,在曲江池南建有紫云楼及彩霞亭等,可知芙蓉园的南面肯定也有围墙。据实测,芙蓉园东西广1400余米,南北长约2000多米,周长约7公里。芙蓉园本是秦汉之宜春苑,隋建新都名芙蓉园,并建有离宫。

曲江池隋名芙蓉池,位于芙蓉园的西部,处于东西二丘陵之间的峡谷中。南北狭长,两岸屈曲极不规整,池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最宽处600余米,周长约4公里多。池底最深处距现在地表6米多。曲江池引水渠道有两条,分别在池的南北两端的东侧,引黄渠之水注入曲江池。

综上所述,隋大兴、唐长安城在总体设计上,是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出来的。加上结构谨严、区划整齐,显然是曹魏邺城(见邺城遗址)和北魏洛阳城(见汉魏洛阳城遗址)布局的发展和完善。但在宫城南面另筑皇城是从隋筑大兴城开始的,将宫城与其他区域隔离,从而加强了宫城的防卫。隋大兴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还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的条件,如都城的东部有所谓“六坡”的岗阜高地横贯城内,为了达到控制各坊的政治目的,在这些高地上布置官衙、王府和寺院、道观等建筑,除起到了监督作用外,并增强了城市的立体感。此外,风景区芙蓉园、曲江池也与都城结合为一体,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也提供了游览之所,为古代城市规划一大创举。

世界史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遗址——唐长安城遗址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由郭城、皇城、宫城所组成。城垣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唐时长安城人口10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唐长安城也是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唐太宗开设弘文学馆,天下文儒,云会京师。弘文殿藏书多到20余万卷,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唐太宗还设国子监,设有7个学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筑有房舍1200间,收中外生员8000余人,外国贵族子弟来此留学者不绝。此外,长安还是全国佛教的中心,东西方的交通枢纽。自西汉以来,西有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东边海路通日本,南边海路可由广州到达天竺(印度)。

由于唐代政治上的统一和长安城的昌盛繁荣,外国和西域少数民族大量侨居或迁居长安,包括官员、贵族、僧侣、学者、商贾、艺人、医生、工匠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如胡乐、胡舞和波斯马球的盛行就是例证。

唐代长安城在规划和建设的经验对其后中国国都及国外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如宋代开封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就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日本的京都城和奈良城的建设也吸收了唐长安城的经验。

西安:大明宫遗址遗址区保护改善民生

西安是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的主要城市之一。其中遗址类国保单位抖处,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姜寨遗址和汉杜陵等五处大遗址列人“十一五”期间100项大遗址保护计划。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的历次城市规划都妥善地处理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重大建设避开了古迹遗址。近期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划分出包括古遗址、古陵墓保护带在内的四个重点保护带。强调要加强周洋镐京、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及古帝王陵墓的保护,形成全市统一的古遗址保护体系。

此前为做好古迹遗址的保护工作,西安市政府先后颁布《四大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并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代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分。《汉杜陵保护规划》《汉长安城保护规划分已完成,代阿房宫保护规划》也在编制中。并面向全球征

集大明宫遗址区总体规划和遗址公园概念设计方案。2008年2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大明宫遗址区19.1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8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审。

2008年10月“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公布后,西安市委、市政府专门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依靠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等大遗址保护项自所收到的积极成效,积极引导各个社会阶层认识到大遗址保护所具有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生

态功能和经济功能,通过解放思想达到统一思想。

2009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认真落实“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着力推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在规划、拆迁、融资等项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并为遗址公园开园前的相关工作作部署和系统准备。

2009年2月,大明宫保护办开展了以“万术万世万众心大树大绿大明宫”为主题的植树月活动;7月,大明宫基金会面向各国各界人士,公开招募活动参与类和管理类志愿者;9月,史诗巨片《大明宫》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行国际首映式。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国内外的认知度和知名度,也使遗址公园建设融人到西安市的发展当中。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同志在2009年3月调研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时曾指出,要按照“保护历史,彰显人文,创造未来,造福人民”的科学理念,努力把遗址公园建设成经典之作。之后,举全市之力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拆迁、建设等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自2009年5月起,丹凤门、御道、宫墙等一系列保护工程相继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全面转人建设阶段。在2010年国庆,一个可以与纽约中央公园相媲美的国家遗址公园将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城市价值进人兑现期,将西安“道北”这一代表落后、穷困的名词彻底写人史册。

从“文化产业集群”到“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

长期以来,一部分大遗址保护区域给人的印象是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环境风貌恶劣,这都是“全面保护、拒绝开发”的后果。由此“,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法应运而生,文化遗产事业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经济功能被并列提及。大遗址底蕴深厚,拥有挖掘不尽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为导向,可以形成由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文化产业组成的文化产

业集群,而具体项目则包括模拟考古、餐饮娱乐、赛事演出、会展交流、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地产开发、图书出版、影视产品制作等等。

2006年,中国第一部史诗电影问世,其主题就是著名的大遗址——圆明园。《圆明园》以精美绝伦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万园之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且创下了600万的票房成绩,为中国纪录片之最。今年9月,又一部以大遗址为主题的纪录片电影《大明宫》在人民大会堂和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首映式,迅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大明宫热”。其实,这正是一种以影视为遗址公园造势、用宣传营销带动文化产业的尝试。

面对现有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对大遗址整体保护的不利影响,一些有识之士还提出了在西安洛阳等大遗址比较集中的区域,调整原有的行政区划,设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建议。以西安为例,汉长安城遗址的规划保护面积近6平方公里,但分布在西安市未央区汉城、未央宫六村堡、三桥等四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由于这些大遗址区域被分割归属不同的行政辖区,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保护和管理的合力。成立特区管委会,则可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全面负责大遗址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城乡规划、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旅游开发等工作,以文化遗产保护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使当地民众直接受益,

并“反哺”大遗址保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遗址,曾因其大而险些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烫手山芋”。而如今,它因其大而彰显了非凡的意义,因其大而取得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辉煌成就,因其大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考古

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在全国推广,大遗址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大遗址管理体制正在探索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有信心期盼,大遗址保护一定会有一个“大”未来。

古代都城的发展及特征隋唐

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和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北周建都长安,隋文帝夺得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后,看到都城汉长安旧址屡经战乱,残破不堪,于是派宇文恺规划建造新都大兴城。他在规划建造都城之前,先到北魏洛阳和东魏、北齐邺都参观,吸取这些都城的优点。他认为汉长安城“凋残日久”、“久经丧乱”、“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水量又不足。而城东南的龙首原地势高爽平坦,对规模巨大的都城,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可见到隋唐时期城市选址除考虑防御功能之外则更高考虑了城市规模,发展前景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使城市从以重点防御,内部统治的功能上向政治统治,发展经济并重的功能上转变了。隋唐长安“外廓城东西%&里%%’步,南北%’里%"’步,周围("里。”经探查城址东西长)%"*%米,南北长&(’%米,周围约#(公里,如加上城东北的大明宫和广阔的禁苑,城市面积足有*’+++公顷,按《长安志》记载的户口计算,唐长安总人口在百万以上,它的面积和人口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时间上最大的城市。隋唐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为了改变汉代长安的民居与宫室相参的情况,把皇城,宫城和民居严格分开。宫城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唐太宗时又在城东北修建了大明宫,后在城东又建了兴庆宫,成三鼎足之势。皇城在宫城南面,是唐皇朝各种机关所在地。宫、皇城之间以宽阔的横街相隔。南北中轴为朱雀大街,从外郭城南面正门到皇城正门朱雀门,正对宫城的承天门。直通城门的纵横大街,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骨架。皇城是隋唐两朝的军政机构和宗庙的所在地,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南北各三门,东西各两门。城里的主要建筑包括有太庙、太社和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卫等官署。宫城在皇城之北,东西与皇城一样,南北%!)*,%米。南面五门,北、西各两门,东一门。它前面隔一条米的大街与皇城相接。北出玄武门就是禁苑。宫城的中间是太极宫,西部是掖庭宫,东部是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端,其中心部分的布局依据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原则,并沿着轴线建门十数座。而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位大朝,太极,两仪二殿为日朝和常朝,两侧又以大吉,百福等若干殿和门城左右对称的布局。公元(#!开始建造的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宫城平面成不规则长方形。宫内的宫殿以轴线南端的外朝最为宏丽,有南北纵列与大

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常朝紫宸殿。除这三组宫殿外,又在其左右建造对称的若干座殿阁楼台。含元殿是大明宫利用龙首原山做殿基,高出地面数十米。

隋唐长安的道路形成严格的方格网状,有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都是垂直相交,通向城门的是主要干道,它们平直宽广。长安道路系统的特点是交通方便,整齐有序。一般通向城门的大街都很宽,如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米,安上门大街%#!米,通往春明门和金光门的东西大街宽%*+米,其它不通城门的街道则!*———(&米不等。沿城墙内侧的街道宽*+米。除全市性的井字形道路网外,各里坊内有道路相通,其宽度仅%’米,并有许多小路通道各家门前,称为坊曲。在东城与城墙平行筑有夹城,为皇帝的专用道路,把大明宫、兴庆宫和曲江池连接起来。一些主要道路路面做的坚实。有路以便排水,两侧挖有水沟,并种有槐数、杨树等行道树,称为“槐衙”。隋初修建大兴城时,就开凿了城东产水入城的龙首渠,以及城南的引水渠,以解决宫城及东北部城区的和西部皇城的用水。唐玄宗时开黄渠引水入曲江池,还引橘水绕城西,作为运输的漕河。这表明了城市在市政方面的功能日益加强了。隋唐长安用严格的里坊制,以加强其政治统治,可见其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程度。以朱雀大街为界,左右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形如棋盘。居住区共%+&个坊,沿城市中轴线的朱雀大街两侧的坊面积最大,约公顷,其它的里坊为公顷。总的说来比汉长安、北魏洛阳的里坊面积增大了许多。坊内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日出开坊门,日落时敲街鼓六十下后即关坊门。大坊四面开门,中辟十字街,小坊只有东西二门和一条横街。此外,坊内还有较窄的巷曲。坊的外侧和沿街部分主要是权贵、官吏的府第和寺院,直接向坊外开门,可不受夜禁制度的限制。东市和西市对称的安置在皇城西南的朱雀大街的两侧,各占两个街坊的地段。市内有井字形的大街,把市场分为九块,它们是整个长安城的经济活动的中心。井字形街的中央部分为市署和平准局,是进行市场官吏、税收的机构。据记载市场内有绢行、称行、衣行、珠宝行##$个行和各种作坊。东市主要为皇亲贵族服务,西市有不少外国人开设的店铺,成了国际贸易的场所,从事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从隋唐长安城城址、宫址的选择上,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筑和控制全城的制高点,仍沿续王城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继承古都城规划布局的传统:中轴对称,方正规划。而中轴对称的布局,又明显突出了城市中心的宫城,抬高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势。皇城、宫城内建筑组群及门殿的设置和布局方式,则明显附会《周礼》的三朝制度,并且比起汉长安城更规矩严整了,说明了统治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隋唐长安规划为《考工记》王城规划中方整如棋盘的街道网布置所吸引,在广达"$$$余公顷的城内,严格执行里坊制度和夜禁制度,这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都城居民而采取的政治手段。总之,隋唐长安城虽有不少优点,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在地形选择和工程技术方面都还是有重大的缺陷的。另外,随着唐以来物质生活的深入发展,经济繁荣,封闭的管理制度和社会制度严重滞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思想中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还不够充分。

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

将都城地址选在龙首原的南缘,这里较汉长安城,在地理位置方面有诸多的优越处,但其内部有六条东南、西北走向的冈阜同相对的低地相间分布,一般而言不利于全城的规划布局,而宇文恺附会《周易》中的“六爻”理论,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将理想化的设计达到极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初,隋氏营都,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殿以当帝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这就是说,宇文恺把《周易》的乾卦卦象与理论运用到都城的设计之中,从龙首原的南缘梁洼相间的天然地形中找出六条东西向横亘的高坡,以象征乾卦的“六爻”,并由此布置各类建筑,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历来学者多以此为据,认为对隋大兴城进行规划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是宇文恺根据自然地形而附会《周易》的“六爻”思想。史念海先生的《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3]、王维坤先生的《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6]、雍际春先生的《隋唐都城建设与六朝都城之关系》[7]等都是以“六爻”思想为基础来研究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的。尤其可贵的是马正林教授以宋程大昌《雍录》中的“六爻”图为基础,制成地形图,基本上表现了“六爻”的地形特点[8],为后来学者研究隋大兴城的规划思想提供了依据。而李令福老师以此为据绘制了爻线清楚的六爻地图[9],有了更大突破。雍际春先生在此基础上亦有突破,他认为《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形成了营国建都的基本制度。“这种规划制度是以宫城为都城规划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通过道路主轴线更加强化其主体作用,并使都城格局对称分布;井田网格状道路成为都城功能分区的依据,便于规划和加强对居民

的控制。从而充分体现了王权至尊的政治功能和尊卑贵贱的

礼仪秩序。”他还认为魏晋六朝都城便是在这种规划思想指导

下继承和创新发展的产物,并且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的总

体规划[7]。

另外,据逸人先生考证:“隋唐京城长安,……北枕龙首

原,南垮重岗,由北向南,次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重,同用

一道北城垣。这种布局的设计,……在我国古代城市建筑设计

思想方面是一个很大的改进。……宇文恺以天象设计,宫城像

紫薇垣,位于正北;皇城像地平线以上,以北极星为圆心范围

以内的天象;外郭城像周天之内。形象的反映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北极为天中而众星拱之的思想。”[10]此后,张永禄先生也明

确指出:“从古人‘建邦设都,必稽玄象’(《旧唐书·天文志》)的

象天设都思想看,这种布局也体现了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

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薇垣;外郭城象征向

北环拱的群星等天象观念,所谓‘天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唐张子容《长安早春》诗),从而在都城的布局上,增加了皇城

统治的神秘色彩。”[11]以上两位先生的论述虽有细微差别,但

都认为隋唐长安城是依据天体来设计的。王维坤先生在他的

《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古代都城研

究之一》一文中,也明确提出“隋唐长安城依照天象来设计建

造不是没有可能的。”[12]

隋大兴城的整个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走向。隋代

初年,宇文恺在建造大兴城时,对这里进行了别具匠心的设

计,有意识地将这里开辟为“曲江”[13]风景区。关于宇文恺为什

么在城东南开曲江池的原因,《雍录·唐曲江》中解释为:“宇文

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阙此地,不为居人坊巷,

而凿之以为池”,其实这只是表面的原因,王维坤先生从中唐

权臣郑注所说:“秦中有灾,宜兴役以禳之”[14]来推测,隋初宇

文恺在城东南隅开凿曲江池显然也是出于“厌胜”的目的来设

计的,也就是说,大兴城东南高、西北低,风水倾向东南,皇宫、

太极宫设在北部中侧,在地势上总也无法压住东南,应该采取

“厌胜”的方法进行破除,如把曲江所在的凹陷挖成深池,并隔

于城外,圈占成皇家禁苑,成为帝王的游乐之地,这样就可以

永保隋朝的王者之气不受威胁。王维坤先生还探讨了这一思

想的其它方面的理论依据,即《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训》

《论衡·论天》以及《博物志》等文献的记载[12]。

综上所述,关于隋大兴城的总体规划思想归纳为《周易》

“六爻”思想、“强化王权”思想、“天体设计”思想以及在城东南

隅开凿曲江池所表现出的“厌胜”思想,其实这些思想又可归

纳为“法天象地”、“强化王权”思想。

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隋大兴城至唐时改称长安城,历唐一代,为适应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唐王朝的统治者在隋大兴城的

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局部的重新规划,规划思想也有所变化,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唐代长安城规划思想的专门研究不

多见,只是许多文章将其隐含在内。

在这方面研究较透彻又具有代表性的是任云英、朱士光

两位学者,他们在《从隋唐长安城看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演变的

功能趋向性特征》一文中,详细说明了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形成了“非均衡对称性”的格局,这主要体现

在大明宫等建筑物的兴建上,而促使唐朝统治者对长安城进

行重新规划的原因,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唐长安城

“从宏观地形到微观地貌,体现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与充

分利用”[15]。分析两位学者的观点不难看出,唐代对长安城进

行局部规划的指导思想即“因地制宜”。另外,陈忠凯先生依据

历史文献并结合考古资料,认为唐长安外郭城的规划布局主

要受皇宫、皇城所处位置及当时的等级观念、生活习俗和地理

环境诸因素的影响[16]。

张萍老师则通过对唐代前期与后期百官家庙分布地域的

研究,发现唐代官私家庙在长安城中的布局明显受政治及经

济发展诸因素的影响[17],也就是说唐长安城内官私家庙的规

划思想主要依据政治、经济因素而定。

齐东方先生通过现代考古发掘,绘出“唐长安城平面实测

图”,以直观的形象反映出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并认为唐长

安城的规划思想“体现的是以帝王为中心和中央集权,突出政治军事职能,商业性质不强。”[18]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唐长安城总

唐代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是一座规模最大的封建社会的城市,也是按里坊制规划的最典型的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宫城、衙署、民居三者严格分开,“不复相参。” 《中国古代建筑史话》 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 1.兴建年代,原因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战乱已残破不堪,隋文帝决定放弃旧都,命宇文恺在汉长安城东南面负责设计建造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2.城市概况(历史,地理,政治,文化)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3.城市布局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门。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中部为太极宫,正殿为太极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受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影响,为了改变汉代长安的民居与宫室相参的情况,把宫城、皇城和民居严格分开。唐太宗时,又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后来在城东建了兴庆宫,成三鼎足之势。(——《建筑史话》)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城市的地形东北较高、东南较低,市内有六条东西向的高岗地,规划时利用高岗地布置宫室、官府以及大型庙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筑和控制全城的制高点。——《建筑史话》 1.东市西市 唐长安城的商业区主要在东、西两市,就是隋代的“都会市”和“利人市”。它们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位置东西对称。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这里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满目,贸易极为繁荣。 2.三大宫 唐代长安城有三大宫殿群,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 太极宫隋称大兴宫,是唐初政治中心。主要宫殿有太极殿、两仪殿,是行政主要场所,另外有甘露殿、武德殿等大量建筑。太极宫正门叫承天门,北门叫玄武门。 3.居民小区-里坊 唐长安城将外郭城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大的里坊四面开四个坊门,中辟十字街;小的里坊开东西二门,有一条横街。这些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一个交通网络,井然有序。

隋唐园林发展

隋唐园林发展Array 1.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皇家宫苑园林的营造,始自隋文帝兴建大业城,后经 隋炀帝及唐朝诸帝的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江都(今江苏扬州)和骊山等地为中心,遍及华夏大地的庞大宫苑园林体系。 1.1隋朝的皇家宫苑 隋朝营造了许多皇家宫苑,其营造技法开启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文帝崇俭,炀帝尚奢,因而隋朝的宫苑园林在文帝朝和炀帝朝表现出不同的风貌。 1.1.1 隋文帝时期的大业城和仁寿宫 隋文帝营建大业新都,杨坚所营建的大业城新都不仅在规模上大大超过旧都,而且在格局上鲜明地反映出封建集权国家的特点。在大业城的布局上,御苑“大业苑”位于城北,正北的宫城地位突出,而且正面有皇先导,皂城内集中了各部衙署,这样就在都城、皇城和宫城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统属关系和建筑层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宋敏求在《长安志》中总结这一重要变化时说:“实隋文新意也。”[1] 除了大业城外,隋文帝还在长安以外地区营造离宫,其中著力最巨的就是仁寿宫。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帝)登仁寿殿,周望原隰,见富外磷火弥漫,又闻哭声。[2]由此可知,隋文帝的仁寿宫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1.1.2隋炀帝时期的东都洛阳宫苑 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3],其所营造的宫苑缔造了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 隋炀帝营造宫苑的重点在东都,史载他“初造东都,穷诸巨丽。······曾雉跄芒,浮桥跨洛,金门象阙,咸竦飞观,颓岩塞川,构成云绮,移岭树以为林薮,包芒山以为苑囿,”[4]官苑营造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作者:————————————————————————————————日期: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長安城高官住宅分佈變遷之初步研究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餘思彥 摘要:本文對唐長安城內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分析表明:靜態的看,高官住宅呈現近似的圈層結構;動態的看,經歷了單核心(高祖—睿宗)——擴大南移(玄宗)——去核心(肅宗—德宗)——雙核心(憲宗-文宗)——去核心(武宗以後)的發展軌跡。同居傾向、陽宅術的興盛、宅子他用等是影響高官擇宅的重要因素。 關鍵字:唐代長安高官住宅分佈變遷擇宅因素 自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以來,按街道和裏坊來組織描述住宅分佈的類型化記載不絕如縷[1],今人的增補考訂專著亦有三種[2],還有不少單篇論文的增補[3]和大量墓誌材料[4]可資利用。辛德勇先生的《隋唐兩京叢考》(三秦出版社1991年)對隋唐兩京裏坊的一些基本問題做了清晰的考辨。這些先行成果都為研究某類人物住宅分佈變遷及成因探討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官員[5]、公主及王爺[6]、宦官[7]、胡人[8]等各式人物都進入了研究視野。 各類人物的住宅分佈研究可以說是一種橫向研究,對於文獻記載最多的官員住宅分佈,卻不能忽略了縱的方向,即官員品級的影響。妹尾達彥先生在研究中注意到了官品對住宅分佈之影響,但亦未將之細化分級討論。專以某一官品官員住宅分佈為旨趣的研究始於史念海先生,他最早研究了朱雀大街兩側的三品以上高官宅第分佈[9],為進一步還原長安城的高官住宅分佈提供了啟示。官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

點,高官與律令的關係更密切,住宅形制要求也更高;又因高官地位崇高,史料記載較多,可以做到具體到人的考證。故本文以三品以上官員為主要對象,無疑能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 官員作為國家的精英階層,與政局變動密切相關。理論上講,每次政治鬥爭中都會產生得勢者與失勢者,高官則是其中反映最靈敏者。本文試圖通過對高官宅第興替遷徙的分析,進一步探討高官擇宅的影響因素。 [1]北宋有宋敏求《長安志》,元代有駱天驤《類編長安志》,清代有徐松的集大成之作《唐兩京城坊考》。 [2]閻文儒、閻萬鈞的《兩京城坊考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健超的《增訂唐兩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楊鴻年的《隋唐兩京坊裏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可參見何海燕《近二十餘年來中國漢唐城市地理研究概述》一文介紹,收入辛德勇等:《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58-83頁。 [4]以周紹良等主編的《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1年);吳鋼主編的《全唐文補遺》第一至七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2000年)為大宗。 [5]以日人妹尾達彥之研究為代表,著有《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別莊》(唐代史研究會編《中國都市の歷史的性格》,刀水書房1988年,第125-136頁);《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2號,1996年,第35-74頁);《唐長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2747626.html, 浅谈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 作者:王号辉 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8期 摘要:隋唐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以规模宏大、规范整齐为 后世人著称,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封建王朝都城的建置,其间所包含的都城规划布局思想也非常丰富,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不仅包括有对《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以及中轴线、“象天设都”等思想的运用,同时也借鉴了曹魏邺城和洛阳城的建城思想,又包含了对长安城内六爻地形的合理利用等。全面深入地介绍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封建都城的了解,也能够给我们今天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隋唐长安城;规划思想;象天设都;六爻地形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40-03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并临时性的以汉长安城为国都。次年6月,隋文帝下诏,命左仆射高颖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为监丞,以及将作大匠刘龙,钜鹿郡公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叉等为营建使,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部龙首原上营建新都,十个月之后,隋文帝入住,名之为“大兴城”。李渊在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建立唐朝,仍以大兴城为都城,只改名为“长安城”,对大兴城的建筑格局未加以大的变化,基本上完整不动的继承下来。对于隋朝“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习惯上统一称之为“隋唐长安城”。 对于隋唐长安城规划布局思想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在宋人程大昌的《雍录》和宋敏求的《长安志》等著作中都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有过少许涉及,现代学者如史念海、马正林、王维坤等人也都对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随着对隋唐长安城研究的学者的增多,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也被更多地进行了研究。 长安城是一个外形规整的长方形,内部整齐有致,这在历代有关隋唐长安城的著作和现代学者的研究中所绘出的长安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来,其规整程度,用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一诗中的话说就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礼·考工记》的建都思想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建设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社会营建都城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标准。其记载的主体部分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1]。它的大意是说,建造国都,要呈正方形,每一个方形面长九里;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国都之中要有纵横笔直交叉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各九条;道路要有

隋大兴城的营建

大隋风云(上部)13营建新都讲稿 2011-05-27 15:00:35 来源:百家讲坛 (隋朝刚刚建立,隋文帝就进行了三项重大的制度建设。与此同时,他又起用新人,帮助他治理国家。经过一番制度和人事的变革,隋朝的中央集权显着加强,整个国家也欣欣向荣。可是,隋文帝觉得还不够,他还要建一个有形的东西,让人一看上去,就能感觉到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感受到这个新王朝的宏大气魄。这个有形的,天下人都能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呢?隋文帝决定要建一座都城。那么隋文帝建造的新城选址在哪里?新城是什么样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上部)第十三集《营建新都》。) 建新都,原都在哪儿?北周的都城,是当时的长安城。西汉的都城,王莽也定于此,东汉及前赵前秦后秦北周等都定于此,用了八百年,在渭水南。这是古老的城市,隋文帝不愿意定于此,一是传城里有鬼怪。二是因为长安城的水有问题,水污染是大问题。古代排污不好,浅层地下水被污染。“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离河太近。离渭水近,隋的渭水更靠南,一泛滥就告急。隋文帝梦见河水把都城淹了。三是因为原长安城格局不严整,不足以体现皇家威严。长安是汉高祖到汉武帝陆续修建的,自然形成的,不规则。要命的是宫殿居然在城市西南角,这怎么体现皇帝堂堂正正的气势?宫殿官衙民居混杂也不利于管理。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当上皇帝的隋文帝,就很想迁都。可是,迁都是一件大事,不能说迁就迁,要考虑各种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国家刚刚建立,财政也不富裕,百废待兴。那么在这种财政不太富裕的情况下,再搞这么大的工程建设,大臣会怎么想?他们能接受吗?) 隋文帝特别在乎在人物心中的评价,所以他一直在想也一直在犹豫,到了开皇二年六月,终于有结果了。一天,他想起这事,晚上找到高熲、苏威商量,商量了整整半夜,二人都同意迁,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可是没决定下来的事,第二天,庚季才上奏说:“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隋文帝一听傻了,神。昨天才说,上天就垂象了。帝愕然,谓:“是何神也?”不一定神,当初杨坚向庚季才打听过,当时他说,我也看不懂呀。那时他坦诚看不懂,这次看懂了,所谓天象是说辞而已。不一定存在,庚季才上奏章是有人暗示呀,高熲苏威二人。皇帝想迁都,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符合天象人心,跟庚季才打招呼给皇帝打气呗。 更重要还得人支持,怎么代表呢?李穆出现了。他是当时关陇贵族政治代表。他曾支持杨坚登基有过大功,他现在为一品太师。这是三公之首,不管具体事,但是位置在,是百僚之长。李穆也感恩戴德。现在得有人表态,李穆当仁不让。他也上书说,每个王朝都该有自己的都城。李穆说……只不过,曹魏等没站稳就灭亡了。陛下是圣人,移风易俗,开创大好局面,有资格有条件定好新都。现在的都城屡经战火,未经规划,不给随大隋的重任。杨坚大喜,说,“天道聪明,已有微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

唐朝长安城简介(导游版)

唐朝长安城简介(导游版) 大家好: 我是唐玄宗的宰相姚崇,欢迎大家来到长安城。今天,由我带领各位游览宏伟壮观的长安城,使大家来领略这个繁华大都市的美丽风采。 长安城是由隋文帝君臣始建,我们大唐王朝建立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整个城市是一个抽象的龙,龙首是大明宫,龙尾是曲江池,首尾呼应,地理位置高亢而优越。站在龙首,可以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长安城的龙身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皇城为各部官署,外郭城是平民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 长安城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朱雀大街为南北中轴线,将南城分为东西两半。城内所有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

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城切成109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二市各占两坊之地。长安城的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西市是长安城商业集中之地,也是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全城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大道笔直,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 长安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民族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全国各地的商人以及外国商人云集长安城,兴贩贸易,使长安东西两市商业兴隆繁盛。特别是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繁华热闹程度为京中诸坊之冠。 怎么样,各位,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长安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是不是也向往到这个美丽、富饶的都市居住。那好,我代表大唐王朝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一起努力,让长安城更加繁盛!

隋唐时期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分析(精)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鼎盛的黄金时代,皇家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一个全盛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并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两者的统一。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各类繁多的皇家园林,洛阳的“西苑”和骊山的“华清宫”为此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构架山水。

唐长安城1

唐长安城 开放分类:历史古迹建筑文化文化遗产 编辑词条分享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编辑摘要 目录 1 历史 2 选址与初创 3 修缮扩建 4 风水特征 5 宫殿布局

里坊作为唐长安城内单独的居住单元,尤如今天的居民小区,它排列整齐,规则划一,十分有序。这些小区均呈长方形形状,由于各街道宽窄不一,故各小区大小也不完全一致。里坊外围均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坊墙墙基厚度一般为2.3 米至3米不等,均为夯土板筑。各坊内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只有皇城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这些巷的宽度一般达2米多。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东、某门之西、某门之北。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这些称谓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见到。 整个城市以宫城、皇城、朱雀门街为正中,东西两侧里坊不仅两两对称,而且排列整齐。白居易曾写诗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非常贴切。这种描述在唐代诗文中多有反映。唐长安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区按坊里划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诸坊,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这种坊里布局及结构严密而整齐,犹如一个个方块形的居住小区。长安城内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东西向十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将此棋盘式网格区域定名为“坊”,炀帝时改称“里”,唐时又称“坊”。因此,在唐人诗文中常可见到“里”、“坊”并用的情形。 现藏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彩绘胡人骑卧驼俑,就是当时西域商人骑着载满商品的骆驼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到达长安的真实写照。该俑通高47厘米,一胡人侧坐于驼架上,头发中分,梳成双垂髻,双目前视,高颧骨,身穿圆领窄袖袍,紧腿裤,足蹬尖头靴,左腿盘于右腿之下,双手作持缰控驼状,似乎用力拉缰,吆喝驼起,而骆驼四腿曲卧,引颈昂首,张嘴露齿,用力欲起。此件文物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人与卧驼相互呼应,神态真切,表现出商人们在饱受风沙侵袭的路途中,不辞劳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唐代彩绘胡人骑驼俑系列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都市,与古罗马城一起被认为是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丝绸之路是世界史上举世闻名的恢宏史迹,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大交流、大发展。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唐长安城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仅据《唐六典》卷四记载,她曾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批外国人来到长安,他们以长安为枢纽,将异域的商品与文化辗转流传到中国各地与朝鲜、日本等国,又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等货物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再传到欧亚多国,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