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把长安城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这些方块区域中包括有东西两个市场和一部分寺院名胜地区,其它大部分都是住宅区。

当时称这些方块区域为“坊”,每个坊都有不同的名字。往来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宽阔的主干大街。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都是在100米以上,尤其是作为城内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是今天北京长安街的两倍。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唐代长安的城建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皇宫、百官衙署、住宅、市场都分区设立;二是布局匀称整齐;三是街道宽广,重视绿化。它为后来的中国封建都城的建设创立了典范。

国际都会

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充满自信,长安城成为一座国际性城市和文化交流中心。宽广的城市、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了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王维的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不是诗人编织的梦幻,大明宫内麟德殿曾宴请过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节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等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他们来长安经商、求学,或从事宗教活动。

不同的文化,甚至相互冲突的信仰,都可以在长安和睦相处。长安城中共有寺观159座,其中有僧寺、尼寺、道士观、女观、波斯寺,五花八门。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在中国称为景教,因为从波斯传入,传教场所也称波斯寺,后改为大秦寺,现存有唐建中二年(781年)立在意宁坊大秦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摩尼教也是波斯所创,在长安建有大云兴明寺。近年来,西安曾出土东罗马、阿拉伯金币和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是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侧影。许多外国人在长安做官,如波斯人阿罗憾,甚至代表唐朝出使拂郊国(东罗马帝国)。到长安的留学生里有来自新罗、日本等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一次就有105个新罗学生回国,有名的新罗作家崔致远12岁从新罗来长安,18岁考中进士,用汉文写成《桂苑笔耕集》,至今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史料。日本每次派很多留学生和僧侣到唐朝,还要派很多使臣迎送,有一次派的留学生和僧侣,连同水手、弓箭手、画师、医师、翻译、管理人员等乘了4艘大船,一共有五六百人。唐朝对这些留学生总是设法使他们能安心在长安学习。有些留学生一住就是几十年。

唐朝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当时长安盛行胡乐、胡舞。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曹氏一家都是谈琵琶的能手,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有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舞蹈有从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传来的胡旋舞、胡腾舞。婆罗门(今印

度)曲,后来改名为《霓裳羽衣曲》,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长安人在生活习惯上也颇受外来影响。譬如夏天炎热,就建造凉殿或“自雨亭”(自动下雨的亭子)。唐玄宗的凉殿,殿的四角有水流泻下

来,形成一道水帘,水飞泻下来,殿里就感到凉爽。京兆尹(官职)王刊的宅子里有自雨亭,每当暑热的夏天,雨水从屋檐上往四处飞流,住在亭子里,就会感到秋天一样凉爽。这种应用水法的建筑,可能是模仿大秦国的。长安城还有一种缠腕的小袖服装,也是受到外来影响而流行起来的。长安城中的饮食,受外来影响更多,如“胡饼”。当时汉人把我国西北部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统称“胡”,故有“胡服”、“胡食”的说法。胡食种类有“毕罗”、“烧饼”、“胡饼”等等,胡饼又叫“麻饼”,或叫“炉饼”,饼中可以加馅。唐代长安城

中盛行吃这种胡饼,唐代卖“毕罗”(抓饭)是以斤计算的,其中还要放蒜。长安城中又有从波斯传来的“三勒酒”等等。

繁华的工商业

长安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工商业相当繁荣。商业集中在东、西两市。同业商店的组织称为行,东市有220行。西市号称金市,有收买宝物的胡商和波斯邸。考古学家曾发现酒肆、食品和陶器场所的遗迹。中晚唐各坊也有许多商业、手工业作坊,如城东长兴坊有毕罗店。

升平坊有卖胡饼的,长安的胡饼当时很著名。白居易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说明各地都学长安做胡饼的技术。此外,宣平坊有油坊,新昌坊有饮所,开化坊有酒肆,延兴门外有酒家(其中有一些酒肆是胡人开设的),李白诗云:“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可见酒肆的招待员是胡人少女。永昌坊有茶肆,宣阳坊有彩缬铺,安邑坊附近有书肆,崇仁坊为修造乐器的集中地(特别有名的是南北二赵家),城西延寿坊有卖金银珠宝的,怀德坊有买饭的等等。商店的门类,见于记载的有粮食业的米行、麦行、团子店、饼肆,副食品店的肉行、鱼行,饮食业的酒肆、食店、茶店、果品店。其他还有存钱的柜坊,寄卖东西的寄附铺及药品店、秤行、旅店等等。城东的崇仁坊,北近皇城东门景风门,南临春明门大街,隔街东南为米肆,“整夜喧哗,灯火不绝”。西市东面的延寿坊,北临金光门大街,“推为

繁华之最”。当原来设定的东、西两市场适应不了工商业的发展时,居民居住的里坊便逐渐繁华,出现了夜市。明智的大唐政府虽然下令“夜市宜令禁断”,但这种带有协商、劝阻的口气,仿佛是对夜市经商的默许,京兆少尹(官职)汇带人马在长安巡夜,发现坊里有人搞庆典活动,他不但不加以制止,竟然停下看热闹,并下马接受敬酒。工商业实力上升,突破了古代的里坊制度,传统“禁游食,抑工商”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拆墙开店习以为常。封闭式和以军事性为特征的旧长安终于完成历史使命,让步于开放的新都会。

灿烂的文学

唐代长安经济发展,文学也获得空前繁荣,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诗人大都或长或短地在长安城中居住过,留下了光辉的作品。文学家韩愈的住宅在靖安坊,柳宗元的住宅在亲仁坊。当时的长安,文风炽盛,谁创作出一首好诗,消息立刻传遍全城。李白在长安时,瞧不起当

权的大官,据传他曾当着唐玄宗的面,叫最有势力的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子。杜甫一生诗作流传一千四百多首,作于长安一带的就有两百多首。诗人贾岛、韩愈、刘禹锡都是长安城延寿、靖安、兴福、安仁、兴德各坊的居民。其他诗人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韦应物、孟郊、李贺、李益、张藉、王建、元缜、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等,都曾

经在长安生活过。

艺术之城

长安城也曾是一座灿烂的艺术之城,这里生活过很多有名的艺术家。人物画家阎立本住在延寿坊,山水画家李思训住在通仪坊,书法家褚遂良的住宅在平康坊,欧阳询的住宅在敦化坊。阎立德、阎本初

曾合作《文成公主降番图》,阎立本《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是唐初绘画杰作。吴道子、李思训、韩干、张萱等人作品遍布宫廷、官署、寺庙、官僚贵族之家。唐玄宗曾让吴道子去四川画嘉陵江山水,吴道子回来两手空空,却只用一天时间就在兴庆宫大同殿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原来他把所见风光都一一记在了心里。李思训也在大同殿上画山水,却用了几个月时间。唐玄宗认为他们两人的画“皆极其妙”。韩干画马;韩湟、周昉、王维、曹霸等,或画山水,或画人物、鸟兽,也各有千秋。

唐宫廷内设有教坊,长安、洛阳设外教坊,负责培养歌舞人才,大型舞乐如《破阵乐》,表现战时军人的作战场面。很多歌舞家在长安演出。唐玄宗在兴庆宫临街的勤政务本楼举行宴会,由于街上观看的人太拥挤,喧哗嘈杂之声淹没鱼龙百戏的声音,秩序也难以维持,唐玄宗准备摆宴,宦官高力士建议让许永新来楼上唱歌,就能制止喧哗。许永新登楼高歌,果然“广场寂寞,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也很有名,杜甫为之赋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骄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一座高峰,而长安城也是书法名家荟萃,如欧阳询、欧阳通、李阳冰、张旭、怀素、褚遂良、虞世南、

李邕、颜真卿、柳公权、韩择木等等。杜甫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白说李阳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戴叔伦说怀素草书“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驰豪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柳公权的字很受外国友人欢迎,他们到长安办事,常常另封一笔钱写上“此购柳书”以求柳字。欧阳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最,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模楷焉。高丽甚重其书,常遣使求之”(《旧唐书·柳公权传》)。

长安寺院“俗讲”也很盛行。“俗讲”即是庙里和尚给听众讲佛经中的故事和传说。俗讲也说历史故事。如大舜、王昭君、伍子胥的故事,这些都是后来弹词、宝卷等俗讲文学的起源。晚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有一个叫文溆的和尚,说“俗讲”说得最好。据说每当文溆开讲时,来听讲的百姓把寺庙的屋舍挤满了。他的声调委婉畅朗,很感人,来教坊的乐工还学他的声调。

弦外之音

唐代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长安城西城墙最北的城门安远门外的记里土堡上标明“西去安西

九千九百里”,这并不是说实际里程,只是说从长安到祖国最西端也不是“万里之行”,这是非常豪迈的气概,仿佛在鼓励当时的人们志在边疆,它体现了一个强大民族的抱负。

唐代长安广泛的中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使唐代的文化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唐代长安城的城建对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古代京城格局同唐长安非常近似;日本平安京(今京都)的宫殿建筑仿照的是大明宫含元殿的样式;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都仿照唐长安的建筑。日本僧人圆仁随遣唐使到长安,撰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现在的西安城,基本是明代建筑,唐代长安比现在的西安城要大近十倍,是当时东方世界最大的都会。它也为后来中国封建都城的建设创造了典范。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2019城规考研总结之12个经典城建史简答题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0.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1.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2.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思想方面参见上题 (1)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 (2)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3)吴国金陵:建度地周围20里,共九门,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 (4)隋唐长安:唐长安多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唐长安多用规整的方格路网,通城门的道路是主干道,唐长安的局位区多用里坊制。 (5)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的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保有了元大都的城市特征,明北京城北部收缩5里,南部扩展1里,市中轴线更为突出。 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而唐长安是由宇文凯规划的,没有变。 (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而唐长安则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使“官民不相参”。 (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居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是里的内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唐代实施坊里制。 (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规划的方方正正,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

建筑历史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MODULUSINTHEPLANNINGOFCHANG’ANANDITSINFLUENCEONHEIJO(NARA),NAGAOKA,ANDHEIAN王才强/HengChyeKiang摘要在东亚,: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经历了重大变革和细微的演变,这些变化有时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某些时候是由于统治者的意愿或是受到规划者个人智慧的影响。本文从都城长安的城市布置,推测出隋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型。建于新纪元开端的长安城,折衷都城规划的两大传统,以模数制为基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城市模式,并以之来回应新王朝的勃勃雄心,它的规划深刻影响了东亚城市的演化,八世纪日本的平城(奈良),〔1〕长冈和平安,以及渤海帝国的五都,皆以其为范本。概况有着30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安始建于582年的隋代,当时隋文帝决定修建新都来为他统一中国的伟业做准备。基址选在渭河以南10km处,东有产河和灞河,西有沣河,地势由南到西北坡向渭河,6条小山脉绵延其中(附图1)实际规划皆出自宇文恺之手。,城市建设始于582年的宫城建设,隋文帝以他的号——“大兴王〔2〕来命名这座城市,” 史称大兴城。长9.712km、宽8.652km,占地约84.1km2(32.5平方英里)的大兴城,其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构建这个史无前例的都城,体现了隋炀帝欲再次统一中国的政治宏图,长安将成为整个中国和君王德政的象征。正如亚瑟?莱特(ArthurWright)所言,隋炀帝登基的背景使得他制定“意识形态方面的措施,反映了〔3〕其渴望稳定和过于急切地确立其统治的愿望…”着,概述〔5〕城墙内齐整的网格平面,将城市划分为明确的功能区。首先是城市的12座城门,每面城墙上3座〔6〕网格。由14条纬向(东-西)和11条经向(北-南)大街构成,将城市分成以轴线对称的100多个大小不一的坊里。通向城门的三条南北和三条东西大街为主街,通常称作“六街”其中以通向城南主要大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最为重要。城北部中心的宫城和皇城,占全城面积的九分之一。宫城面宽2820.3m,进深1492.1m,共4.21km2,内有许多供皇帝朝政和居住的宫殿南部有同面宽而进深为;220m的皇家广场,将其与皇城分开南面的皇城亦同面;宽,进深为1843.6m,共5.2km2,皇城内为帝国行政中心,有文武群臣衙署,禁军总部等,皇帝在此处的太庙〔7〕和太社祭祖祭社。Abstract: UrbanplanninghasalongtraditioninChina.EarlyChinesecitiescouldbeformallycategorisedintothreelineages;themostimportantlineageisprescribedbytheclassicalcanonKaogongji.Thismodelremainedthemostimportantandinfluentialofthethree.CapitalcitiesaftertheSongperiodconformedtoitsprescriptions.MingandQingperiodBeijing,forinstance,belongedtothismodel.ThesecondofthethreelineageswasseenmostcommonlyinearlycitiesinnorthernChinapriortothe6thcentury.YechengandNorthernWeiLuoyangareexamplesofsuchcities.ThethirdlineagepracticallydisappearedaftertheWarring

中建史简答题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 3.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4.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5.概述唐宋与明清斗拱的不同特点。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6.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长依崖壁作带型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7.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8.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书:佛光寺大殿体现出宏伟雄大的唐风。斗栱尺度巨大,屋面坡度较平缓,柱高与面阔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

浅谈唐代长安的街道绿化

浅谈唐代长安的街道绿化 摘要:街道绿化是城市的“脸面”,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化中的重要一环。唐代长安的街道景观讲究配置、色调和意境,街道绿化把长安装扮成了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园城市。长安街道绿化及管理的成功,让长安城在墨客诗人眼中更具诗情画意。本文主要对唐代长安行道树绿化进行综述,利用文献资料阐述唐代长安街道的绿化情况。 关键词:唐代;长安街道; 绿化 一﹑街道绿化的条件 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城中共有二十五条大街,其中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贯穿于城门之间的三条南北向大街和东西向大街,称为六街。这六条大街的宽度除一条之外,其余都在百米以上,其它各街也都有几十米宽。其中最宽的是宫城与皇城间的东西街宽,达二百二十米,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五米,坊间的街也宽达四十米至六十米。它们纵横交错,共同组成了全城棋盘状的街道网,其规模程度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空前的。唐长安城内宽敞平直的街道,给绿化提供了很好的“带状空间”。有了种植花草树木的空间,还得有充足的水源保证才能实现绿化。在古代长安地区,水资源相当丰富,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就是对长安水资源丰富的真实写照。到了唐朝,长安城水系纵横,城乡池沼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文献记载,唐长安城中主要有五道渠水流过,龙首渠自东北入城,入东内苑注入龙首池,入兴庆宫注入龙池,入太极宫注入山水池和东海。黄渠自东南入城,注入曲江池。清明渠和永安渠自西南入城,永安渠入芳林园,禁苑,清明渠入太极宫注入南海、西海、北海。还有西东走向的漕渠注入西市潭。这五道水渠不仅在长安城中形成了美丽的水渠景观,并且给城市的的街道绿化提供了充足的用水。 二﹑行道树的种植 唐代长安城的街道绿化十分出色,街道绿化有统一的规划。街道两旁均有宽三米深二米多的水沟,两旁植有一行行的槐树、榆树、柳树、杨树诸树种,树木茂盛,蔽日成荫。尤其是槐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早在晋时就以槐树作为行道树。《晋书》卷一百三十记载:“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到周时以槐树作为行道树的范围十分广,《周书》卷三十一记载:“(韦孝宽)为雍州刺史。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雨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以代之。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荫。周文后见,怪问,知之,曰:‘岂得一州独尔,当令天下同之。’于是令诸州夹道一里种一树,十里种三树,百里种五树。”唐朝张鷟在《朝野佥载》记载,隋代“西京(长安)朝堂北头有大槐树,将作大匠高颖常坐此树下检校,后栽树行不

浅谈唐朝古都长安城的面貌

浅谈唐朝古都长安城的面貌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2班裴怡惠110110089 摘要:唐朝是一个繁荣强盛的王朝,在西方和美洲还蒙昧时,唐朝的京都长安以一种城市的非凡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商人,士族和游客。长安的布局和建筑雄伟而具有历史奠基意义;同时长安是经济强盛的国际大都会,拥有着各类先进的手工业;是佛道信仰的净土回归;是中外文化汇集传播的天堂,拥有着文学创作上文化高峰。整个长安的气息透着盛唐之音的气节,令人神往。 关键词:唐朝长安城繁华兼容并包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从商殷,秦咸阳,汉朝长安到明清的北京城,城市在发展中展示着我们古老国度的魅力和灿烂。而唐朝长安城的发展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页。目前国内外史学家对于唐朝长安城的研究可以说是如夜空的繁星,浩渺繁多。外国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中国史学家梁启超等都就唐朝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以为我国目前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历史时期。就新时代的观念,可以对唐朝长安发展历史进行新的解读,同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在国际日益交融的当代,保持本国的本色和特色。 一、城市建筑与布局新创 城市建筑是城市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描绘研究唐代的长安城,不得不从他的城市布局和宫殿建筑说起。隋唐长安是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其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

型的阶段。城市风格体现了帝王意志、礼制主宰。长安的构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但市在宫南;继承了邺城规划体系的传统,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⑶tong同时城市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城市内设有东西两市,城市商业需要集中成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时代发达,但这么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整个长安城皇宫在北方,占领了长安的制高点龙首原,而政府机关和寺观和官僚住址次之,居民住宅最低。这是一种处于处于安全的考虑,更是统治者阶级观念的体现。全城有110个里坊(即有街道切割出来的居民居住的方形住区),东西11条街道,南北14条街道,布局犹如棋盘一般,形成了长安平面布局的整齐之美。长安城内的宫殿,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其中代表着唐朝建筑的工艺水平的,无疑是三内。即唐太宗居住的“北内”太极宫,武则天居住的“东内”大明宫,唐玄宗居住的“南内”兴庆宫。这三所宫殿的建筑规模和辉煌程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如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其殿前的砖石道长78米,宽26米,踏步以白玉石装饰,墙壁涂有红色的石灰,殿内有阔11间,进深4间,很多物品以鎏金装饰,十分辉煌壮丽。 长安的城墙分为外廓城和宫城。其中的朱雀大街宽150米,在当时绝对是绝无仅有的,而长安的廓城内有一条完整的给水系统,更为先进是长安还具有一套完成的排水系统。考古学家在长安城内曾经发现了一段排水管道设备,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完备、最先进的排水系统。 二、繁荣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 唐朝长安在当时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农业空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业的发达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印刷就是唐代新兴的手工业,而纺织业和陶瓷业在唐代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类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如闻名国内外的宣纸、徽墨、蜀锦、唐三彩等。此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令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当时大量的南方物品通过南北大运河和唐代驿站远到长安,而来自西方印度,波斯的商人经陆上的丝绸之路,运来他们的国家特色,如骆驼,琉璃,象角,香料等等。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热闹非凡,各国商人往来于此,城内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市场中各类

古代第CBD探秘唐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

现在各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CBD(核心商务区),可是你知道吗,在千年前的唐代长安城里,也存在着两个世界最顶级的商务区——唐长安城西市、唐长安城东市。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在唐代京都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西市”在今劳动南路一带。“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而“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 长安城平面图 东西两市的区别 唐长安东西两市除所处位置上的不同之外,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经营商品的种类略有不同 东市和西市同是长安城工商业市场,但是由于其市场位置的不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略有区别。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东市的商业不如西市繁荣 东市靠近三内,周围多是勋贵官僚第宅,而其商业反却不如西市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到政治上的种种影响和限制。

墓地壁画 这是因为,唐统治者视商贾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严禁百官入市。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二年十二月,太宗多次颁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禁五品以上过市”。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德宗又下诏:“禁百官署邸贩鬻”。有故事说,武周时期官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将入三品。一次退朝,就因为在路旁买一新熟蒸饼,于马上而食,结果遭御史弹劾,而未能升迁。武则天特为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朝野佥载》卷四)可见封建统治者既要依靠工商业满足其物质生活的享受,又自视清高,对工商业者卑视,加以种种的限制。据《长安志》载:“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京……自此之外,繁杂稍劣于西市矣。”而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唐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面积,各占南北两坊之地,平面形制均为南北略长、东西略短规则的纵长方形。 西市风采 两市之内,各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四条主干大街在市的中央交叉成井字形,并且将整个市区划分成九个长方形。据考古探测,西市内四街宽约16—18米。其中南北向二街之间相距309米,东西向二街之间相距327米,二者大体相等。北街距市的北墙336米,东街距市的东墙293米。东市内四街宽度将近30米,较西市之街宽约一倍。 除市内主干四街之外,在两市的四周围墙内,还有沿墙平行的四条街道,顺墙街宽都在14米许。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转载]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原文地址: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作者:冯加弥禄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丹凤门左侧丹凤门正面丹凤门大街丹凤 门远景 丹凤门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 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 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 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2010年10月丹凤门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内部设置为一楼是多媒体展示大明宫与丹凤门,二楼东边是大明宫文物展示区,西边是丹凤门遗址参观平台。门票免费,每日限参观2000人,每15分钟60人进入参观。只在周末需排队进入,建议若条件允许,在周内参观。 含元殿含元殿东侧鸾凤阁含元殿广场含元殿鼓楼含元殿三 重阙含元殿西侧栖凤阁含元殿 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

————————————————————————————————作者:————————————————————————————————日期: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从唐长安到宋东京:里坊制和街市制 【摘要】唐长安城沿袭汉魏都城建置,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的城市管理,且达到了顶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里坊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北宋东京城,里坊制逐渐的被打破直至解体,为先进的开放式的街市制所取代,从而对城市建筑的形制、规划及时空布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唐长安城;宋东京城;里坊制;街市制;时空布局 引言 长安城是唐朝的首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是在隋都大兴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唐长安城的规划总结了汉末邺城、北魏洛阳城和东魏邺城的经验,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宫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并以纵横相交的棋盘形道路,将其余部分划为108个里坊及市,四周有坊墙,从而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理想和要求。 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也可以称得上当时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北宋东京城的前身是唐朝的汴州城,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皆在此建都。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亦把东京作为他的都城。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结构发生了变化,官民住宅相间,临街设店,里坊制逐渐被打破直至取消,为街市制所取代。 从唐长安城到北宋东京城,从封闭式的里坊制到开放式的街市

制,无论在城市规划及管理方面,还是建筑构造及布局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笔者从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两个方面试论之。 1 空间布局 1.1 从坊、市分离到住宅、店铺相间 “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里坊制”起源于西周,是统治阶级为便于管理都城人民的要求而设立的。里,或称闾里,首见于《尚书酒诰》:“越百姓里居”。到西汉时,里坊制已趋成熟。当时的长安有160个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北魏洛阳的里坊划分和管理均已超过前代。隋唐长安的坊市制度沿袭汉魏以来体制,达到了鼎盛阶段。在城市结构上,里坊整齐划一,“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到五代以后,坊市制度趋于崩溃,北宋东京城坊市制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街市制。 唐长安城有南北并列的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平行的十一条大街,《长安志》载:“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用这些街道将全长安城划分为108个里坊和东、西市。(图一)坊市周围都用高大的夯土墙包围,四向开门,实行的是传统的严格坊市分离制度,一般居民与中下级官僚均不得临街开门,实际上是一座座小城安放在大城之内,形成大城套小城的格局,是一种封建堡垒式的封闭型城市。东西两个市,每市约占两个坊的面积,这说明城市的交易区是非常狭小的,这是当时城市经济不甚发达的表现。 而北宋东京城则逐渐打破了唐长安城封闭的里坊制,坊墙被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