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家庄2010统计公报

石家庄2010统计公报

石家庄2010统计公报
石家庄2010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4日

石家庄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

2011年3月20日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核心,以“三年大变样”工作为重点,着力于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0.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653.8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1377.2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9:48.6:40.5。

物价总水平呈上涨态势。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4%。全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8.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0.7%。

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如下: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7.3%;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76.8亿元,占全市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5.6%。

二、农业

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358.8亿元,增长1.4%,畜牧业产值259.7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7.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万公顷,增长2.2%;粮食总产量507.9万吨,增长2.0%。因受雪灾、春季气温低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夏粮总产235.6万吨,下降5.1%;秋粮总产272.4万吨,增长9.0%。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95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农用运输车47.7万辆,增长3.2%;大中型拖拉机2.5万台,增长7.8%。当年机耕面积53.5万公顷,增长1.4%;机播面积66.5万公顷,增长1.1%;机收面积46.9万公顷,增长11.8%。农村用电量71.3亿千瓦时,增长

10.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8.4万吨,增长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7个,实现工业增加值13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51.6亿元,增长16.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88.5亿元,增长16.2%。

分主要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7.6亿元,增长20.3%,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18.0%;纺织服装业实现增加值277.7亿元,增长17.3%;钢铁工业实现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15.2%;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51.7亿元,增长11.3%;石化工业实现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10.6%;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10.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实现利税659.8亿元,增长37.1%;其中利润427.1亿元,增长44.7%。

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249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35.8亿元,增长2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96.8亿元,增长21.0%。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第二产业投资1048.0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投资1587.2亿元,增长25.1%。

建设项目投资完成21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新增固定资产1555.1亿元,增长11.9%;施工项目个数744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6246个。房地产开

发完成投资5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施工面积4237.7万平方米,增长84.9%;竣工面积499.1万平方米,增长71.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分区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097.2亿元,增长1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12.7亿元,增长16.4%。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45.5亿元,增长18.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5.6亿元,增长19.6%。

分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90.0亿元,增长28.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61.0亿元,增长28.6%;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43.8亿元,增长28.4%;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31.4%;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40.5亿元,增长21.0%;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12.4亿元,增长30.0%;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11.1亿元,增长24.1%。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71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60个,生产资料市场54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16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7%。

六、对外开放和旅游

进出口快速增长。据石家庄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全年实现10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3%。其中进口总值实现51.8亿美元,增长3.3倍;出口总值实现57.9亿美元,增长34.6%。

在出口中,私营企业出口3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6.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4.0亿美元,增长5.1%;国有企业出口9.2亿美元,增长62.0%。

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态势。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年内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个,新增合同总金额6.4亿美元,合同外资额2.4亿美元。

旅游业得到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人数11.7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0.0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收入4383.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83.9万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35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9.4亿元。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3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3.6亿元,增长29.9%。在全部税收中,增值税109.6亿元,增长13.8%;营业税68.4亿元,增长32.2%;企业所得税63.9亿元,增长20.5%。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90.5亿元,增长20.6%,其中环境保护支出8.6

亿元,增长8.4%;医疗卫生支出27.3亿元,增长32.1%;教育支出68.0亿元,增长11.0%;农林水事务支出24.4亿元,增长8.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亿元,增长11.4%。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6115.5亿元,比年初增加954.4亿元,比年初增长18.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920.4亿元,比年初增加353.0亿元,比年初增长13.7%。金融机构本币贷款余额3272.1亿元,比年初增加385.5亿元,比年初增长13.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得到发展。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7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6项。全年申请专利3305项,授权2299项,分别增长28.1%和45.8%。

全市普通中学437所,招生17.1万人,在校生52.5万人,毕业生20.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66所,招生9.1万人,在校生26.2万人,毕业生8.2万人;小学1750所,招生12.6万人,在校生67.2万人,毕业生9.8万人。全市幼儿园698所,在园人数19.1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个,艺术表演场所20个,文化馆、群艺馆25个,公共图书馆26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9.4%,电视综合覆盖率99.4%。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2414个,比上年增加71个,其中医院17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5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4.4万张,比上年增加0.7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3.0万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7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8万人。

体育事业得到发展。全市举办、承办市级以上运动会28项,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4400人次。我市选手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196枚,银牌147枚,铜牌136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三年大变样”工作推动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1475.2公里,比上年增加159公里;道路面积414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334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达2074公里,比上年增加213公里。我市有水厂9座,日产水能力67.6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2.76亿立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年内天然气新增用户19.95万户,总用户达61.3万户。供热管道总长度858公里,比上年增加148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80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1283万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达166条,比上年增加31条;营运车辆3160辆,比上年增加151辆;年客运总量5.1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1.6%。

环境质量取得新突破。市区优良天气达319天,比上年增加2天。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4个,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9.3%,全市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全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3%,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7.7%。

城市市容市貌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公园41个,公园面积1112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8862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9762公顷,分别增加635公顷和84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平方米。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0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77元,增长10.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568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56元,增长14.9%。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家庭耐用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居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末,市区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1辆,彩电120台,洗衣机97台,空调136台,电冰箱、冰柜102台,家用电脑77台,移动电话180部;

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18台,洗衣机88台,空调35台,电冰箱55台,电脑15台,移动电话134部,电动自行车52辆。

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为29.4

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0.0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在职职工及个体工商户共有102.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9.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年末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18.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万名离退休人员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9.6万人。全市127

万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年末全市共有57628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注:1、本统计公报2010年数据为年快报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铁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要求,以铁路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全面实施客货运输组织改革,铁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运输生产 旅客运输。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93亿人,比上年增加0.86亿人、增长4.8%。其中,国家铁路18.79亿人,增长4.8%;非控股合资铁路0.09亿人,下降10.1%;地方铁路0.06亿人,增长10.3%。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9812.3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3亿人公里、增长2.1%。其中,国家铁路9783.99亿人公里,增长2.1%;非控股合资铁路21.46亿人公里,下降6.6%;地方铁路6.88亿人公里,增长3.8%。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9.04亿吨,比上年减少0.28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36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9187.09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78.70亿吨公里、下降0.9%。其中,国家铁路27220.50亿吨公里,下降1.5%;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41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8.92亿吨,比上年减少0.26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23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8891.90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38.39亿吨公里、下降0.8%。其中,国家铁路26925.53亿吨公里,下降1.4%;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19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行包发送量完成1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89万吨、下降13.4%。其中,国家铁路1214万吨,下降13.2%;非控股合资铁路8.30万吨,下降30.7%;地方铁路0.2万吨,下降13.6%。全国铁路行包周转量完成295.18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0.31亿吨公里、下降12.0%。其中,国家铁路294.96亿吨公里,下降12.0%;非控股合资铁路0.21亿吨公里,下降30.5%;地方铁路0.01亿吨公里,下降47.4%。 重点运输。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22.62亿吨,比上年下降0.4%。冶炼物资运量完成8.58亿吨,下降1.4%。粮食运量完成1.04亿吨,增长5.0%。石油运量完成1.38亿吨,增长1.7%。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0.93亿吨,增长7.3%。集装箱运量完成0.93亿吨,下降0.9%。全国铁路口岸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4亿吨,增长8.7%。其中:满洲里、绥芬河、二连、阿拉山口四大口岸站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3亿吨,增长9.1%。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1-07-20 浏览次数:430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做好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劳动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3.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1 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图2 近五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图3 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单位:万人,% 2010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3.17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98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监管机构设置、统一行政许可、做好招聘活动监管、统一换发许可证等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2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3万件,其中取缔非

法职业中介活动4100多起。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亿元,增长率为16.8%。基金支出合计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亿元,增长率为20.5%。 图4 近五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单位:万人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官方报告)

2011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1年, 重庆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重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按照“一心两带”的战略部署,以做大全市游客总量为突破口,以搭建“1+5”旅游要素平台为抓手,强势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宣传主题口号,强力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扩大旅游消费,加强旅游监管,提升旅游服务综合满意度,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势头,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增幅稳居全国前列。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过夜游客5305.17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2%。其中: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6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04%和37.66%;国内旅游者2.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1%和38.51%。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23%,其中,通过出境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35.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18%。(见表1)。通过5家赴台旅行社组织的赴台旅游者4.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5%。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一、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增长点是假日旅游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2019.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1%;国 内旅游收入12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见图1、图2) 图1 2011年重庆市接待国内旅游者情况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单位:万人次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2.03.15 【实施日期】2012.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12年3月15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1]精神,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民生幸福为追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面建设“五个重庆”[2],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务实推进“民生十条”[3]、“共富十二条” [4]和“民主法治十五条” [5]。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生态改善、民生幸福的新景象,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又好又快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81亿元,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500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200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6]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6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s://www.doczj.com/doc/a08570921.html,/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210207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7.9%,其中,谷物上涨7.8%,蔬菜上涨15.6%,水果上涨14.6%,油料上涨14.4%,畜产品下降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0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2%,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年末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4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4.70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47.1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5.72亿元,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3801.88亿元,增长21.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大而人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1.9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糖蔗种植面积136.42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337.42千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204.64千公顷,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316.50万吨,增长0.2%;糖蔗产量1134.35万吨,增长1.6%;油料产量88.16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721.29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1128.73万吨,增长6.3%;茶叶产量5.26万吨,增长2.2%。 全年肉类总产量441.21万吨,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275.46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52.99万吨,增长0.3%。全年水产品产量730.5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洋捕捞153.95万吨,增长0.8%;海水养殖249.07万吨,增长6.2%;淡水捕捞12.88万吨,增长1.8%;淡水养殖314.67万吨,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3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3.62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8%,民营企业增长2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集体企业增长19.4%,股份合作

2010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2010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中国民航局https://www.doczj.com/doc/a08570921.html, (2011-03-15) 来源: 一、通航城市和机场 2010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75个(不含香港和澳门,下同),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75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72个。 年内定期航班新通航的城市有内蒙古二连浩特、辽宁鞍山、宁夏固原、河北唐山、新疆博乐、新疆吐鲁番、江苏淮安、西藏阿里、重庆黔江。 二、主要生产指标 2010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吞吐量56,43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内航线完成519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 (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7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3%);国际航线完成446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 完成货邮吞吐量1,129.0万吨,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72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69.1万吨,比上年增长53.6%);国际航线完成407.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飞机起降架次553.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运输架次为482.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6%。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51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3.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1.4%);国际航线4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3%。(注:国内、港澳台、国际航线分类按客货流向进行划分) 三、旅客吞吐量分布 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51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2%;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为16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67.7%;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3.1%。全国各地区旅客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7.8%,东北地区占6.0%,华东地区占30.6%,中南地区占24.5%,西南地区占14.2%,西北地区占4.9%,新疆地区占2.1%。 四、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布 各机场中,年货邮吞吐量在10000吨以上的有47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98.8%;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56.7%。全国各地区货邮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6.6%,东北地区占3.6%,华东地区占45.5%,中南地区占22.4%,西南地区占9.0%,西北地区占2.0%,新疆地区占0.9%。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8年3月3日 2007年,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加快铁路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深入挖潜扩能,大力提高客货运量,强化安全基础,狠抓节支降耗,增加经济效益,全面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铁路运输 客货运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见图1);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见图2)。

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1.3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23536.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21.45亿吨公里,增长8.4%。 全国铁路完成行包发送量1219万吨,比上年增加91万吨,增长8.0%;完成行包周转量260.8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21.14亿吨公里,增长8.8%。

重点物资运输。全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全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运力支持。全国铁路完成煤炭运量154374万吨,比上年增运16510万吨,增长12.0%。全国355家直供电厂库存用煤保持在合理水平,顺利完成了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完成石油运量1531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化肥及农药运量8919万吨,比上年增运860万吨,增长10.7%。完成粮食运量11245万吨,比上年增运461万吨,增长4.3%。完成棉花运量394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集装

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2011年3月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501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7.76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2005.2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2540.5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8:46.5:50.7。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2,比上年上涨4.2%。构成消费价格的八大类指数“七升一降”。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6,比上年上升5.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6.8%;生活资料价格上升0.6%。轻工业类价格下降0.9%;重工业类价格上升10.1%。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44.7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农业产值139.44亿元,增长13.5%;林业产值3.12亿元,增长2.3%;牧业产值39.44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50.62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3亿元,增长6.5%。 全年粮食总产量110.6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小麦产量21.09万吨,增长2.8%;水稻产量79.14万吨,下降0.5%。油料总产量11.77万吨,下降12.3%,其中油菜籽10.92万吨,下降12.8%。蔬菜总产量266.32万吨,增长0.4%。 全年水产品产量20.42万吨,增长0.8%。肉类总产量12.30万吨,下降2.8%。禽蛋总产量7.48万吨,下降3.6%。牛奶总产量8.61万吨,下降0.5%。 年末全市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368个。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183个。累计有机食品基地113个。累计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190.11万亩。 三、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企业,下同)实现工业总产值850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年度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6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651.80亿元,增长28.8%。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增长28.7%,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3.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实现利税922.97亿元,增长30.5%;实现利润467.97亿元,增长43.2%。 全年新产品产值完成10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98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1.7%。在全市505家有出口交货值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亿元的有120家。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一) 2007-10-23 0:00:00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 2006年,我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494.2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4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15.9%;国内旅游人数13.94亿人次,收入623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7.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旅游业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3%,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7%。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均有所增长: ——入境旅游人数达12494.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国人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香港同胞7390.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澳门同胞2440.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2%; 台湾同胞44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810.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港澳同胞2796.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3%; 台湾同胞384.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2%。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3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城镇居民5.76亿人次,农村居民8.18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6229.7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4414.74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815.0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46.9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66.4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1.9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5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2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 1、外国市场 2006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有不同幅度增长。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221.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 ——亚洲各国入境总人数比上年增长8.7%,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2%,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与上年相比,日本、韩国、泰国、印尼、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一成。韩国继续位列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7.95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9:44.6:42.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22元,比上年增长15.2%。 图1 直辖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9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8%;渝东北翼完成686.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16.7%;渝东南翼完成225.70亿元,增长15.4%,占全市的5.5%。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1%。主要食品价格中,猪肉上涨49.8%、油脂上涨32.3%、禽类上涨34.3%、蛋类上涨2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2%。 图2 直辖以来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 200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620.8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比上年减少3.0%;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增长5.8%;第三产业就业541.20万人,增长3.9%。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7.5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1.70万人,16.7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8%,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种植业423.84亿元,增长14.1%;畜牧业311.30亿元,增长0.9%。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3-03-01 阅读数: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13年2月25日 2012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既防止经济增速滑出预期目标区间,又防止经济工作偏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8.91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5.30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 %;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3.71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7%。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8:46.2。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0529.64亿元,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0%,金融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7.0%。民营经济增加值29319.97亿元,增长9.1%。2012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0.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表1 2012年分区域主要指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5%,其中,能源类上涨2.7%,高技术类下降1.2%;轻工业上涨0.7%,重工业下降1.2%;生产资料下降1.0%,生活资料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5%,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4%,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5.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1%,化工原料类下降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4%,其中,谷物上涨6.0%,蔬菜上涨11.5%,水果上涨4.1%,油料上涨4.2%,牧业产品下降2.4%。 表2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4广州旅游统计分析报告(整理资料)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全市旅游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全市旅游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在全市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相关旅游经济指标 保持平稳增长的年度目标。 一、总体情况 (一)广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次稳步增长 2014年,我市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次为16226.28万人次,同比增长7.00%;其中:接待过夜旅游者5330.05万人次,同比增长5.71%;不过夜(一日游)游客10896.24万人次,同比增长7.64%。全市接待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游客的比例约为2:1。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次近年来保持在6%—7%的增长区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位居前列,反映出广州旅游业已进入平稳增长期,也反映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继续得到凸显,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表12014年广州接待境内外游客 统计表 分项 单 位 2014年合 计 与2013年同 比(%)

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 次 16226.287.00 一.接待过夜人 数万人 次 5330.05 5.71 入境旅游者万人 次 783.30 1.97 外国人万人 次 300.267.62 香港同胞万人 次 377.66 -1. 80 澳门同胞万人 次 48.70-1.68 台湾同胞万人 次 56.69 2.89 国内旅游者万人 次 4546.75 6.39 二.人天数总计万人 天 12260.48 5.39 入境旅游者万人 天 1821.28 1.98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8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9年6月1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战胜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 一、铁路运输实现新的发展

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深入实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战略,大力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区域集疏运系统,优化调整运输组织方案,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年货运量仍然在上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增长。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0354万吨,比上年增加146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5243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83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5106.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91.54亿吨公里、增长3.7%.其中,国家铁路23648.91亿吨公里,增长3.5%;

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4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92亿吨公里,增长13.7%.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29035万吨,比上年增加145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3932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75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4817.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63.58亿吨公里,增长3.6%.其中,国家铁路23360.32亿吨公里,增长3.4%;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2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88亿吨公里,增长13.7%.

201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doczj.com/doc/a08570921.html, 时间:2011-03-21 08:52:51 进入论坛字体设置: 大中小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和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西安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2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0.06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409.53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90亿元,增长1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表1:单位:%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员73.26万人。 全年财政总收入5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6亿元,增长33.3%,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9.8%、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精品中国旅游强市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区域联动战略 论文摘要:重庆市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直辖市,也是中国旅游名市和中国优秀旅1游城市但旅游产品不精,特色不明显,缺乏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为了尽快把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成新的支柱产业,将重庆市建设成“中国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了主要对策建议.即:①实施国际旅游精品为重点的非均衡倾斜开发战略;②构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③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⑤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最多的直辖市.但重庆市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资源优势远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研究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对策,将、‘旅游资源大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市”,是重庆市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背景条件

当今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1950年以来,世界旅游业以每年%的速度增长,1992年世界旅游理事会(Wl,n二)已正式确认旅游业为世界经济中的最大产业.1999年,世界旅游业总收人已超过4万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Io;旅游业直接、间接供职人数占世界就业总人数的;全球国际旅游创汇}亿美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世界许多国家旅游业产值已超过国民经济总值的la}o(如表1所示). 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5。年一1999年旅游总收人增长近216倍(世界增长35倍).20110年[(1、人境旅游人数8344_39万人次,比1999年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3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5位,国际旅游外汇收人达亿美元,比上年增长%,居世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达7_44亿人次,旅游总收人3175_54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00万人,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194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ZU00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2007年3月5日) 一、综合 二、农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国内贸易 六、对外经济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八、财政、金融 九、城市建设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08.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1.29万人,增加45.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6.7%,提高1.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9.9‰、死亡率为6.5‰,分别上升0.5

和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4‰,上升0.4个千分点。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9215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增长1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7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266元,增长18.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25元,增长6.7%;人均财产性收入193元,增长2.5%;人均转移性收入2564元,增长0.6%。城市人均消费支出9399元,增长9.0%。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2.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10元,比上年增长20.3%;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50元,减少12.5%;人均转移性收入187元,增长26.1%。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费用人均支出791元,比上年减少5.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5元,增长2.9%,其中用于衣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广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4.03.14 【实施日期】2004.03.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04年3月14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抗击“非典”,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全年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3年广州市生产总值(GDP)3466.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长速度创8年来新高,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9万元,增长14.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

5793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14亿元,比上年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8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57.60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40.9∶55.7调整为3.0∶43.4∶53.6,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生产领域价格有升有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5.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1.6%。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37.7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15万人。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年末职工总人数188.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6万人;全市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9.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31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5.90万人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含“城中村”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8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 %。粮食播种面积146.54万亩,与上年比调减16.3%;全年粮食产量54.52万吨,比上年降低16.3%。花卉、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稳步发展,花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18.1%、4.2%和4.7%。蔬菜产量达364.49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达35.59万吨,增长3.1%;水果总产量达45.52万吨,下降3.9%;生猪出栏量达191.54万头,减少2.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至2003年末,全市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60.5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4.66万亩。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08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现价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