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120题)

1.(阿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

2.(阿诺德)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3.(阿诺德·吉纳普)在《生长的礼仪》一书中,总结性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对出

生、生长、成熟以及婚姻等变化的反应。

4.(艾里克森)将人生的发展理解为寻求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持续过程,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

人生八个阶段论。

5.(贝尔斯)指出,团体中的每一次人际交往过程,都具有十二种动作。

6.(超我)是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

7.(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8.(定型思考)是指讨论决策时团体成员的思路被纳入某种轨道或框架的现象。

9.(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10.(非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导致的归因误差。

11.(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曾被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

12.(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从事特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3.(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14.(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15.(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苛勒在1938年出版了《价值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

16.(归因)理论是由海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17.(归因)为归因理论提出了一种精确的三维模型,并且进行了归因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18.(环境心理学)的术语,最早是在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19.(环境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20.(角色)就是俱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21.(近因效应)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22.(科学性)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

23.(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4.(勒温)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25.(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26.(罗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27.(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28.(麦独孤)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29.(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好恶的情感。

30.(墨菲)是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

31.(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成四个重要的阶段。

32.(乔治·米德)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

33.(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

34.(情感因素)包括各种情绪状态、情绪的敏感性、对他人或自我的满意程度等。

35.(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费斯汀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36.(认知因素)是指与认知有关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

37.(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协调、不协调、无关。

38.(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39.(社会干扰)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他的活动完成,称为社会抑制。

40.(社会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

41.(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42.(首因效应)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43.(图形)比背景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44.(托马斯)等人首先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45.(威廉·怀特)对团体规范研究所使用的特殊观察法,后来被称为“参与性观察”。

46.(行为因素)指活动的结果、举止动作、表情、手势和语言等。

47.(伊底)是自我结构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48.(印象)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包含了人们对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

49.(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50.(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51.(自我关注)总是与记忆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

52.(自我图式)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

53.(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

54.(自信)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术语,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55.“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源头)。

56.“生活的季节”是(勒维森)用来描述我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的。

57.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58.伯德慧斯戴尔认为在人际互动中,有(65%)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的。

59.布罗伊菲尔德和克罗克特的研究表明,(态度)与工作生产率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

60.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61.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朴素心理学)而闻名于世。

62.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感受阈会降低,对外界的剌激更加(敏感)。

63.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阿尔波特)作出的。

64.对于自尊心低的人来说,表现不道德的行为或做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与其(自我认知)是相对

协调的。

65.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

66.弗罗德·阿尔波特通过对相符行为的研究,得出了关于相符行为的著名“(J曲线)”。

67.弗洛伊德将人的自我结构分为(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68.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中一种是生的本能,称之为(力比多)。

69.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物体知觉)原则,强度、运动、新异、对比都是较为重要的条件。

70.观察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被称为“(基本规律错误)”。

71.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动机性偏差)是自利偏差。

72.归因理论假设人们是以(理性方式)来处理所得的信息。

73.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他称此为“(自然心理学)”。

74.霍曼斯认为,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75.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效应)”。

76.降低对于放弃事物的(正向评估),能减少不协调。

77.凯利的所谓“(有色镜头)”,其实也是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图式”。

78.老年社会心理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年心理。

79.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食物习惯)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

80.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8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费斯汀格)首次提出来的。

82.认知过程中的一致性倾向,是造成“(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83.如果一个对自己社交的自我效能感差,那么他就会感受到(较高)的社会焦虑。

84.社会测量法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测量法,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

85.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

以又称为(社会助长)。

86.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87.社会环境是社会心理学关于环境研究的重点。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

88.社会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知觉)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他人的第一步。

89.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

90.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自我关注),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感的倾向性。

91.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中介作用化为(心理剌激)后,才能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

92.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的,会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这就是(侵犯)行为。

93.态度的(情感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94.态度的(认知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

95.态度的(意向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

96.态度对个体自身内隐的风靡一时活动以及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

97.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98.态度作为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一种(准备阶段)。

99.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行为有害于或有利于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更倾向于对行为作(内在归

因)。

100.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101.心理学家认为,决定手势的方式是(文化因素),而不是生理遗传因素。

102.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103.心理学是以(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104.许多事实和研究证明,人类个体的利他性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的(习得性)行为。105.要改变目标对象的态度,(情绪唤醒)的说服具有更好的劝导效果。

106.一般将(1908-1924)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

107.一般认为(动机性偏差)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需要而产生的。

108.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

109.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

1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三个方面。

111.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心理特征。

112.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发展常常表现为本能和性欲的漩涡,常常伴随着各种(内驱力)的冲突。

113.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个体行为)的研究。114.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初期,(托马斯)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实际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115.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认知成分)是基础。

116.在相关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只是观察研究对象(自然发生)的变化。

117.增加我们对所选择的的(正向评估),就可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效果。

118.哲学心理学家斯宾塞和贝因认为(态度)是一种把个体的判断和思考导致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119.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中庸心理与行为取向上。

120.自我接受是(自信)的主要内涵。自我接受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对自己的接受态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120题)

1.21世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表现出的特色有(A.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

的研究C.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E.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2.艾里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是

(A.儿童C.成人D.父母)。

3.按照团体的形成方式来划分,可将团体分为(C.自然团体D.规范团体)。

4.伯恩认为,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都拥有三种内在的自我,即(A.成人自我C.儿童自我E.父母自我)。

5.产生“极化反应”的原因主要来自(B.责任分散D.社会规范的压力)。

6.出版过《社会心理学》同名著作的社会心理学家有(A.麦独孤B.罗斯C.弗罗德·阿尔波特)。

7.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言语的作用,可以将非言语分为(A.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C.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E.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8.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传统来看,社会心理学主要有(D.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E.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9.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关于侵犯行为理论解释的有(A.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B.洛伦兹习性学观点C.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10.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响行为与态度一致关系的因素有(A.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D.即时行为与长久行为)。

11.导致“定型思考”的原因主要有(A.团体吸引力B.团体的封闭性C.领导人的权威和领导作风E.决策的重要意义)。

12.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有(A.相信他人的心理B.寻求安全的心理D.忠于集体的心理)。

13.德国学者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有(A.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C.在其否后期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理解,他将自己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E.开创了心理学实验传统)。

14.对“态度”含义的正确理解,包括(A.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B.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C.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E.态度是对一定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倾向,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的)。15.对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影响因素有(A.个人的早期经验B.需要的实现程度C.他人的社会态度D.个人身心健康状况E.生活与收入状况)。

16.对人们从事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内在态度变化进行解释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A.认知失调理论B.自我感知理论C.学习理论)。

17.对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有(A.优势反应强化说E.评价理论)。

18.非言语沟通的研究,至少应该包括(A.身体运动和姿势B.面部表情与视觉行为C.人际空间与领域行为D.接触行为E.服饰、环境、嗅觉、味觉和时间等)。19.费斯汀格认为,各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会表现为(A.协调B.不协调C.无关)。

20.弗洛伊德在其潜意识观念的基础上,将人的内在自我结构分为(A.伊底B.自我D.超我)。

21.服从的意义有(A.满足个人利益B.协调人际关系E.实现集体目标)。

22.服从和从众的夲质区别体现在(A.压力来源不同B.发生方式不同D.造成的后果不同)。

23.个人的内在情境与利他行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个人的内在情境包括(A.个人的情绪状态B.个人的有关经历C.个人的有关经验D.个人当时的时间状态)。

24.个人遇到挫折是否表现出侵犯行为,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A.所受挫折的强度B.受挫折者对情境的认知C.受挫折者对情境的理解D.受挫折者的个性特征)。

25.个体对团体的情感主要表现在(A.团体归属感B.认同感C.责任感D.荣誉感E.义务感)。

26.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A.亲密性接触B.表面性接触C.单方相识)。

27.根据决策的条件不同,团体决策可以区分为(A.确定型D.非确定型)。

28.构成人口素质的要素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其中包括(A.心理素质B.文化素质C.思想道德素质D.身体素质)。

29.关于儿童的性别认同、其过程及其意义,在目前的社会心理学文献中,有着不同的理论和解释。其中有(A.精神分析的解释B.认知发展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

30.关于健康或疾病同心理、环境关系进行研究的基本观点有(A.“身心相互影响论”B.“个人环境相互作用论”C.“心身因素中介说”D.“主动适应和调节论”)。31.关于社会化过程较为经典性的研究和理论,有(A.弗洛伊德与“心理性欲发展”

B.荣格与“人的后半生”C.艾里克森与“心理社会发展”D.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E.科尔伯格与“儿童道德发展”)。

32.关于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正确的说法是(A.社会心理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C.社会心理学是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心理学研究D.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类的自我探索E.社会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性的研究)。

33.家庭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多种职能。主要有(A.生育B.生产C.消费D.教育E.赡养及精神生活)。

34.交往的“相似性”是指交往双方具有共同的特点,它表观在许多方面。其中有(A.年龄和性别B.地位和职业C.观点和态度D.行为E.民族及文化)。

35.较为经典的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有(A.贝尔斯测量法C.社会测量矩阵D.社会测量法E.社会测量图示)。

36.凯尔曼的研究认为,态度形成的阶段依序为(A.模仿或服从阶段B.同化阶段D.内化阶段)。

37.凯利的三维理论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常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它们是(A.环境实体D.时间E.人)。

38.科尔伯格的“三种水平发展阶段论”中的“三种水平”是指(A.前习俗水平B.习俗化水平C.后习俗道德水平)。

39.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在许多方面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传统。其中有(A.心理场论传统B.社会认知传统C.行动研究传统D.团体动力学研究传统E.应用社会心理学传统)。

40.老年人的个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其类型大致有(A.稳定型B.安乐型D.防御型E.易怒型)。

41.领导的职能有(A.选用人才B.计划决策C.组织管理D.控制指挥E.教育激励)。

42.领导者的“才”,是指领导者具有较强的(A.分析能力B.计划决策能力C.组织指挥能力D.社会活动能力E.创新和创造能力)。

43.领导者的“德”主要表现在(B.高尚的情操D.正确的政治方向)。

44.领导者的“识”主要表现在(A.胆识C.远见)。

45.领导者的“学”,是指领导者应具备(A.辩证唯物主义知识B.历史唯物主义知识C.领导管理知识D.专业技术知识E.专业技能知识)。

46.罗森伯格等人认为,人们评价他人一般是根据(A.社会特性E.智能特性)。

47.男性与女性存在看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反映在(A.两者的遗传、生理与体格方面B.性格、形象、能力和体力方面C.家庭分工方面D.职业选择方面E.特定社会行为方面)。

48.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重要的阶段,它们是(A.形式运算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前运算阶段D.感觉运算阶段)。

49.情绪对人的认知的影响,表现为(A.情绪影响感受性B.情绪对知觉的影响C.情绪对记忆的影响D.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50.人的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表现在(A.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B.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C.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D.言语对情绪的影响E.期望对情绪的影响)。

51.人际交往的动机具体表现为(A.人的内在需要B.人的自我表现C.人的自我完善)。

52.人际交往有三大组成要素,它们是(A.信息沟通C.社会认知D.人际互动)。

53.人际需求有(A.物质需求E.心理需求)。

54.人口的变动主要包括(A.自然变动B.迁移变动C.社会变动)。

55.人口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有(A.认识品质B.情感品质D.意志品质E.个性品质)。

56.人类生育心理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是(A.集体生育意识阶段B.悟性生育心理阶段C.抑制性生育心理阶段D.计划生育心理阶段)。

57.认知不协调产生的主要来源有(B.决策后的不协调D.行为后的不协调)。

58.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津留宏、泉宇佐的研究认为,结婚对人来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A.身体、生理的意义B.精神的意义C.物质、经济的意义D.社会的意义)。

59.容貌对人际关系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这是容貌的(A.晕轮效应C.散逸

效应)。

60.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生产关系C.意识形态关系D.人际关系)。

61.社会化发展的心理基础,是指(A.人的感情B.人的个性和人格C.人的需要和动机D.人的态度和兴趣)。

62.社会化是一种人的整体的发展,它包括(A.社会性的获得B.情感发展C.个性发展D.认知发展E.道德发展)。

63.社会环境对个体进行影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A.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制约B.社会准则的要求和制约C.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D.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E.文化的熏陶)。

64.社会环境对个性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A.选择性B.持久性D.多元性E.复杂性)。

65.社会心理学“青春期的发展”期间,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有(A.乔治·米德B.约翰·杜威C.库尔特·勒温D.费斯汀格E.谢里夫)。

6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的功能有(A.消除个体孤独感B.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C.影响团体内聚力D.人际调节E.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气氛)。

67.社会心理学家伯科威茨根据侵犯行为的最终目标的不同,把侵犯行为分为(A.敌意性侵犯B.工具性侵犯)。

68.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研究是(A.谢里夫的实验B.阿希的实验)。

69.社会心理学家霍尔,将人们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四个层次,它们是(A.公众区B.社交区C.个人区D.亲昵区)。

70.社会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生发展分为四亇阶段,它们是(A.童年C.青年D.成年E.老年)。

71.社会心理学家西尔斯按侵犯行为的不同性质、行为结果和社会意义,把侵犯行为分为(A.反社会的侵犯行为B.亲社会的侵犯行为C.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72.社会心理学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满足基本的实验条件。其中有(A.随机抽样B.随机分配E.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

73.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原则有(A.扩大原则B.折扣原则C.非共同效果原则D.利害关系原则E.共变原则)。

74.社会心理学是对于人们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其目的和任务是(B.理解人的社会行为E.促进人的发展)。

75.态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特点有(A.社会性B.统合性C.主观经验性D.媒介性和动力性)。

76.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包括(A.态度对行为的影响D.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77.团体的功能有(A.组织功能B.激励功能D.协调功能E.教育功能)。

78.团体的基本特点有(A.团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心理特点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C.有一定的组织结构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E.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79.团体决策的过程依次为(B.问题识别C.问题诊断E.作出决定)。

80.为了保证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运用正确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B.交往双方有共同的经验或体验C.重视信息的反馈D.沟通双方有诚意E.沟通双方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的气氛)。

81.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区分为(A.内因B.外因C.稳定的D.不稳定的)。

82.下列社会心理学家中,属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有(A.福勒D.格尔登·阿尔波特E.罗伯特·巴伦)。

83.下列说法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不从众可能引发危险的有(A.枪打出头鸟B.木秀于林,风必摧之C.出头的椽子先烂)。

84.下列说法中,与“人际交往”涵义相符的有(A.“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联系过捏B.“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C.“人际交往”使人们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D.“人际交往”必须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进行E.“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

85.下述说法中,与“个体人口心理素质”相关的内容有(A.它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素质B.它在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C.它在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D.它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86.心理学家提出的印象形成模式有(A.平均模式D.累加模式E.加权平均模式)。

87.信息传递的通道有(A.对话B.广播电视D.报刋E.广告)。

88.信息的载体包括(A.文字B.图像C.声音D.色彩)。

89.信息沟通基本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A.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B.反馈C.信号和信息D.编码和译码E.通道)。

90.形成中性态度的原因主要有(A.对事件的认识不够B.对事件的了解不够C.对事件的顾虑不便表态D.由于当事者自身的人格E.由于当事者的个性特点)。

91.一般来说,团体决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协商C.集体论证D.综合分析)。

92.一般来说,为了达到对于侵犯行为的较为正确的界定,比须考察的要项有(A.行为的动机C.行为的意图E.行为的结果)。

93.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有(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仁慈效应E.投射效应)。

9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A.群体因素B.个体因素C.刺激因素D.文化差异)。

95.影响服从的因素有(A.命令者的权威B.服从者的道德水平C.服从者的人格特征D.情境的压力)。

96.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A.利他者个人因素B.情境因素C.被助者的特点D.社会文化因素)。

97.影响领导的主要因素有(A.领导者本身的特点C.被领导者的特点D.团体内部环境E.团体外部环境)。

98.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有(A.邻近性B.交往频率C.相似性和互补行为D.容貌与仪表E.能力与吸引力)。

99.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的因素,主要有(A.他人的特点和行为B.认知过程C.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D.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E.生物及遗传因素)。

100.影响社会认知的被认知者因素,包括被认知者的(A.谈吐B.服饰C.表情D.姿势E.行为方式或风格)。

101.影响社会认知的认知者因素,包括认知者本人的(A.知识B.经验C.世界观D.价值取向E.人格或个性特)。

102.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有(A.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B.行为反应方面的因素C.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

103.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A.社会环境的影响B.家庭的影响D.团体的影响E.观察学习)。

104.影响团体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有(A.团体的领导B.团体的外部压力C.团体活动的定向D.团体成员的集体意识E.团体的规模、团体的规范、团体的气氛等)。105.有他人在场评价时,影响活动者提高行为动机水平的因素有(A.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B.评价者的身份C.评价者的态度D.活动者的年龄E.活动者的个性)。106.有些社会影响是强制的,如(A.法律B.纪律C.法规D.学校教育)。107.有些社会影响是自发形成的,如(A.习俗B.流言C.时尚)。

108.与“较高的自我控制”有关的因素有(A.人们的角色行为B.人们的工作性质C.对别人的较多关注D.对环境的较多关注)。

109.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有(A.思维的功能B.交际的功能)。

110.在霍夫兰提出的“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中,涉及因素有(A.说服者B.传递的信息C.被说服者D.情境)。

111.在凯尔曼看来,态度的形成(或改变)开始于两亇方面,它们是(A.出于自愿,不知不觉地开始模仿E.产生于受到一定压力后的服从)。

112.在社会心理学所涉及的大部分研究领域里,与社会化过程有关的内容有(A.态度的形成B.社会学习C.社会认知的发展D.自我概念E.性别角色)。

113.在社会心理学文献中,对于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出现了许多建议和假说。其中有(A.宣泄说B.榜样说C.惩罚说D.置换说E.规范说)。

114.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被说服者的特点也会影响到说服效果。它们包括被说服者的(A.原有态度的强度B.心理免疫程度C.人格特征)。

115.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说服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中,说服者的专业

性是指说服者的(A.所受的教育程度B.专业训练C.社会经验D.年龄E.职业和社会地位)。

116.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指(A.信息的差异性C.信息的情绪性E.信息的组织性)。

117.在说服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影响被说服者对说服者相信程度的因素,有说服者的(A.人格特征B.外表仪态C.讲话时的信心D.意图E.动机)。

118.在心理学的文献中,一般将符号系统分为(D.语言符号系统E.非语言符号系统)。

119.自信的特征是自信的人所共有的,它包括(A.自信的人活泼、坦诚B.自信的人虚心、大度C.自信的人轻松、一致D.自信的人开放、幽默E.自信的人勇敢、果断)。

120.综合史密斯等人和卡兹的态度功能理论,概括起来,态度的功能有(A.工具性、适应性功能B.功利性功能C.自我防御的功能D.价值表达的功能E.认识和评价的功能)。

三、辨析题(共40题)

1.“性别角色”,就是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表现。正确。所谓的“性别角色”,也

就是在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表现。

2.奥斯古德等人发现,人们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时,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正

确。人们基本上是从评价、力量和活动这三个角度来描述对一个人的印象的,评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向度。

3.从发生方式角度来看,服从是自发形成的,从众是被迫的。错误。从发生方式角

度来看,服从是被迫的,从众是自发形成的。

4.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错误。从压

力来源角度来看,从众的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个体的内心。

5.从压力来源角度来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个体的内心。错误。从压力来源角度来

看,服从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规范或权威的命令。

6.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

具有先天性特点。错误。达尔文认为,表情是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人的表情和动作具有先天性和世界性这两大特点。

7.大多数老年人对外界适应良好。正确。大多数老年人对外界适应良好,但对内在

的种种变化却难以成功地适应。

8.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的归属。错

误。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寻找行为的原因时,很多人都倾向于作内在原因或外在原因的归属。

9.动机性偏差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自尊心的需要而产生的。正确。人们把成功归于

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于外在的环境,是为了使自己的自尊心免受伤害,使面子不致丢尽。

10.对社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主要侧重于认知倾向的发展。错误。作为对社

会心理学现状和发展的考察,我们应该侧重于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倾向的发展;其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

11.非言语沟通在人类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正确。在人类交往中,非言语行为用来

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有时也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12.非言语行为只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替代物。错误。综合研究表明,非言语行为具有

三方面的作用: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述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13.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推动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正确。费斯汀格提

出了认知不协调现象和关于认知不协调的理论,推动了关于态度的心理学研究,继续引导着社会认知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方向性作用。

14.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分为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两个

阶段。错误。根据“人际关系发展模型”,人际关系的发展,可区分为单方相识、表面性接触、亲密性接触三个阶段。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我观念是印象整饰过程中的唯一重要因素。错误。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的印象整饰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

16.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差不多的。错误。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印象的实际形成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有些信息的比重会大于其他资料,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性被称为核心特性。

17.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正确。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观察本身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能够为我们理解行为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料。

18.归因具有动机的作用。正确。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但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具有动机的作用。

19.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正确。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称为外在归因或情境归因;另一种是个体自身的原因,称为内在归因或物质归因。

20.合角色行为通常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正确。在某种社会情景里表现出来的与大多数人都一样的行为,称为合角色行为,当一个人表现出合角色行为时,通常是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的。

21.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怀疑、怜悯,最难辨认的快乐、痛苦。错误。吉特等人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结果发现最容易辨认的是快乐、痛苦,最难辨认的怀疑、怜悯22.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的是海德。正确。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始于海德,他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事件的起因。

23.勒温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正确。当代95%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都与勒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勒温相继完成了《解决社会冲突》和《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24.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相同是的。错误。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效果是不尽相同的。

25.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交际关系。错误。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是一种心理关系。

26.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来的。错误。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首次提出来的。

27.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推测和判断。正确。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认识,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行为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

28.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高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低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错误。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低地位使内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高地位则使外在归因的判断打了折扣。

29.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具有各种各样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由于态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定义的,至今仍没有一个为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接受的定义。

30.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错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者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31.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变得更加情境化,即对人为归因的增多和环境归因的减少。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变得更加情境化,即对人为归因的减少和环境归因的增多。

32.态度具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功能。正确。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态度具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的功能。

33.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话中,经过社会化而逐渐形成的。错误。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化和社会交往而逐渐形成的。

34.态度一般包含两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和感情(情感)成分。错误。态度一般应该包含三种主要成分:即认知成分、感情(情感)成分和意向(动机)成分。35.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归纳为利他主义行为。错误。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利他主义行为和助人行为。

36.文化背景会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正确。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常常会受

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规范、社会制度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会对我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

37.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

错误。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于作外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

38.学习社会心理学原理,只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错误。学习社

会心理学原理,不仅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我,也是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

39.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是等量齐观的。错误。

在人们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正面特性与负面特性所起的作用并非等量齐观,负面特性的比重往往要比正面特性的比重高。

40.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

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错误。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双重性,主要表现在理想人格与实际人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对立、排斥和均衡、调和、弥补等。

四、案例分析题(共8题)

案例1: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美国人类学者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七个半月的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C.Hayes)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答:本案例可以用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中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的相关原理来分析和理解。

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应该包括我们在社会情境中的活动或行动,文明的情感、信念、记忆等等。

在本案例中,虽然黑猩猩同九个月的婴儿生活在一起,两者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用匙、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出话来。海伊斯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猩猩长达3年之久,也只教会其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加德纳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的抽象语言符号。所以要形成一定的人类的社会行为必须依赖人类特定的生物或遗传因素,因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会受到我们自身遗传或生物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一种生物进化的产物,都受其潜在的基因机制的制约。人类的社会行为和表现情感和反应以及认知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类的自身遗传和生物因素所影响。反之,离开了人类特有的遗传或生物因素,就不可能表现出人类的社会行为。

由于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特有的遗传和生物因素,因此不可能作出像人类那样的社会行为。当然,光有遗传和生物因素也是不够的,离开了人类社会和教育的环境,人也不能表现出正常的社会行为,如传说中的“狼孩”。所以社会环境、教育和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生同样重要。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

案例2:赵奢示弱

战国时,秦军围困赵国的阏与,赵将赵奢率军前往解围。走到离阏与还有三十里地的时候,赵奢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驻扎。赵奢知道秦军强大,必须得想点办法,才能击退秦兵。恰好,士兵在营外捉到一名秦军闻讯前来窥探的士兵,送到赵奢的营帐。赵奢没有杀这个秦军士兵,反而摆上酒饭招待了他一顿,还说了些希望秦军退兵的话,然后把这个秦军士兵放走。这个秦军士兵回去做了报告,说赵军胆小软弱,惧怕秦军,于是秦军放松了对赵奢的警惕。他们哪里想到,就在这天夜里,赵奢率领士兵突然袭击秦兵大营,打得秦军措手不及,损失十分惨重。

答:本案例可以用印象整饰的有关原理来分析。

印象整饰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印象整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处又又坏处。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用来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的交往能够顺利地维持下去。从消极作用来看:会被用来欺骗和蒙蔽别人,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在本案例中,赵奢就是运用了印象整饰的方法,发挥了积极作用。秦、赵两军实力悬殊,赵军对抗秦军基本没有获胜的可能。然而,当赵军士兵在营外捉到一名秦军前来窥探的士兵之后。赵奢没有杀这个秦军士兵,反而摆上酒饭招待了他一顿,还说了些希望秦军退兵的话,然后把这个秦军士兵放走。这样的做法就是一种印象整饰,通过招待秦兵,以及求饶的话语,给秦军造成了赵军软弱、惧怕秦军的印象。这一印象整饰带来的效果就是:这个秦军士兵回去做了报告,说赵军胆小软弱,惧怕秦军,于是秦军放松了对赵奢的警惕。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和机会,赵奢率领士兵突然袭击秦兵大营,打得秦军措手不及,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大获全胜。

从本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印象整饰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一定的润滑作用,如: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表现为强者或者强势,偶尔通过印象整饰来“示弱”,可以获得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或者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机会。

案例3:顺水推舟

有一位英语老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的不满。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英语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色说道:

“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这时,这位英语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说:

“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接着,老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答:本案例可以运用社会认同中的"自控行为"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自控行为又称自我控制,被认为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一个人根据外在环境以及别人的反应,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感受来调节自己行为的程度。其中,根据外在环境和别人反应进行行为调节表现为较高的自控;反之,根据自己内在感受来调节行为表现为较低的自我控制。具有较高控制的人更多关注外在环境和他人反应;具有较低控制的人则表现为更多的对自己和自身的关注。

在本案例中,这位学生具有较低的自控,他的行为调节主要源于自己内的感受,即对英语教师的不满。因为这位教师经常批评他马虎作业,引起了这位学生的不满,因此当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发生小错误时,这位学生不顾外在正在上课的环境和其他正在听课的同学,对老师采取了“报复”行为,引起了课堂的一片尴尬。案例中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控,他的行为调节首先基于外在环境,即正在上课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人的反应,即一方面要使其他同学不受影响,同时要保护、教育这位采取“报复”行动的学生。因此,这位教师通过较高的自控,不仅没有对学生让他“丢脸”的行为生气或大发雷霆,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要求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不仅消除了这位学生的对立情绪,还让其他同学得到了教育,很好地化解了尴尬,还达到了教育目的。

从本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生活、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另自己尴尬或丢脸,这种情况下,需要首先从环境和他人反应出发,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要仅仅从个人感受出发,乘一时之快或一时之勇,通过较高的自我控制,也许会更有效地化解矛盾和问题。

案例4:受辱鞠躬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上台与大家见面。当肖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道:“肖伯纳,你的剧本糟糕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肖伯纳听到这种话,一点儿也不慌张,他向那个人深深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然后,他看了一眼正欢迎他的全场的观众,向青年反问了一句:“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话音一落,全场爆发出长长的热烈的掌声。那个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肖伯纳充分展示了知名作家的风度。

答:本案例可用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行为,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无所谓,随大流;二是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态度;三是表面上采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内心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本案例中,当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走上舞台接受观众祝贺时,那个对他大声叫喊的青年人,原本是想用这种方式羞辱肖伯纳,破坏剧场的气氛。但肖伯纳听到这些挑衅性的语言时,并没有气急败坏与他对骂一通,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现场气氛,出人意料地向那个青年人深深鞠了一躬,先表示同意他的观点,然后再话锋一转说:“不过,亲爱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反对全场的观众,有什么用呢?”全场观众对肖伯纳的睿智和大度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青年人在全场观众的压力下,只好收回自己的无礼,一言不发灰溜溜地走了。

那个青年人在群体压力下离开剧场,有可能是改变了态度,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溜之大吉;也有可能是看到剧场中的观众口一词,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只能离开剧场,但内心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的力量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大多数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出于种种原因而采取从众的态度。尤其是当出现两种情况时,从众现象更容易产生。一是群体规模较大时,个体感到的压力就较大,比较容易产生从众现象。二是群体的一致性较强时,个体感到的压力也较强,也容易产生从众现象。当时的剧场情景,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所以那个青年人所受到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他这么快就离开剧场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借用群体的力量,同时要尽量避免与群体力量的。

案例5:艄公的箴言

一个夏日的雨天,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一位老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啥就不想活了?”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抛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擦了擦眼泪,说:“那时我自由自在,一无牵挂……”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那时还没结婚,当然没有。”

“那么你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请上岸吧。”

少妇回到岸上,艄公摇船远走。少妇揉揉眼睛,恍如做了一个噩梦。自此,她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答:本案例可以用“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改变人的态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在态度改变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要有效地改变他人的态度,势必要充分把握这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也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各种各样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把握态度改变的方法与技巧,是态度改变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夫提出的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包括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有态度改变和态度未变两种后果,而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认识到影响说服效果或者态度改变的因素,对提高说服质量至关重要。

在本案例中,艄公是说服者、少妇是被说服者,传递的信息是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情景是在投河自尽的少妇被救起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艄公是救命恩人,作为说服者,他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吸引力,能充分取得少妇的信任。而少妇自尽刚被救起,劫后余生的迷茫,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作为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有所减弱,心理免疫力也较低。此时,艄公通过将少妇现在结婚两年,被丈夫抛弃了,孩子又病死的情况与她两年之前“没有结婚、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情形作对比,找到了其中的共同之处,肯定地传达了“不过是被命运之船送回了两年前:现在你又自由自在、一无牵挂”的信息,让少妇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处境,改变了原来自尽的态度,“又活得充满信心,再没动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改变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而重要的,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早到晚都会遇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宣传与说服,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面临着被说服,都在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要达到好的说服效果,必须把握好相关模型中的要素。这则案例还告诉我们,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看待人生,把握

人生是由自己决定的。

案例6:日本人提意见

这个故事,是我认识的一个到日本留过学的人讲的。

有一位日本老人,那些日子每天早晨都在他窗前的一块地上扫,反反复复地扫,认认真真地扫。那块地方并没有杂物,实际上也很干净。开始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应该说他的一位中国邻居并没有意识到什么。

老人每天扫的那块地方,只不过是每天晚上都停放着一辆小车。小车是一位中国邻居的。在日本,找一个泊车的车位是很贵的。这位中国邻居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便把自己的车泊在了这位日本老人的窗前。老人显然感到不舒服,可日本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时,喜欢采取“暗”的方式交涉,表面上却永远是客客气气的。老人就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认认真真地清扫那块空地的方式,来提醒中国邻居注意,提醒他不再为了贪小便宜而把车停在他的窗前,给他带来某种不便或者说是某种不舒服。

这种中国邻居最终还是领悟到了老人的真正用意,他也就改正了自己的做法。那位日本老人,也终于露出了不易觉察的笑容。

答:本案例可以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非语言沟通在不同的概念上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最高层次上它是指一门学科,而作为一个心理学上的术语,它是指运用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具体而言至少包括:身体运动和姿势,面部表情与视觉行为,人际空间与领域行为,接触行为,服饰、环境、嗅觉、味觉及时间等。非语言沟通在人际沟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往往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非语言行为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有时也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替代物。

本案例中的日本老人就是巧妙地运用了“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日本老人的中国邻居有一辆车,但是由于在日本车位非常紧张,这位中国邻居为了节省停车费这笔开支,便把自己的车泊在了这位日本老人的窗前。老人对此感到很不舒服,可日本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时,不喜欢当面明说,因为这样可能会比较尴尬。他们更喜欢采取“暗”的方式交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语言沟通”。于是,这位日本老人为了提醒中国邻居自己对他把汽车停放在窗前的不满,采取了反反复复地认认真真地清扫那块空地的方式,来引起中国邻居的注意,提醒他不要再为了贪小便宜而把车停在他的窗前,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出了自己对给他带来某种不便或者说是某种不舒服。

通过老人一再重复打扫这一“无声”的行为,中国邻居终于接收到了老人所要表达的信息,领悟到了老人的真正用意,他也就改正了自己的做法,不再将车辆停放在老人的窗前,老人终于通过委婉的,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邻里间相处所发生的矛盾。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非语言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非语言沟通,就可以很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可以避免一些正面的、直接的冲突。案例7:霍去病带头踢球

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是啊,军中缺粮,士气低落,真叫人焦心哪!面对猖獗的匈奴,战士情绪消沉,怎么打仗呢?

霍去病是西汉有名的军事家.他知道光靠惩罚是不能提高士气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锻炼身体。于是,他让军队里的工匠用皮子缝咸一个圆圆的皮球,中间塞满毛发。他命令士兵在广漠的荒原上修出一个球场。那时的球场是在地上挖些小浅坑,把球踢进土坑,就像现在足球赛中的射门。随后,他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自己呢?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

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答:本案例可以用“工作士气”的有关原理来分析。

士气一词是军事学上的术语,指军人的作战意志和集体精神,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对此都无不重视。在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管理心理学中,士气也是受到充分的重视。士气并不是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者是行为的结果,而是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一种心理倾向。士气是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外在表现为勇气、耐心、操心三种心理状态,内在表现为自觉性、凝聚力和竞争心理三种心理状态。士气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体力、精力、能力等潜在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

在本案例中,边塞荒凉,军旅生活枯躁无味。霍去病在月下巡视军营,他被一缕凄楚的笛声吸引

了,双眉慢慢地皱了起来。他想到由于军中缺粮,战士们的士气低落,战士情绪消沉,这样的一支军队面对猖獗的匈奴,是没有办法打胜仗的。于是,为了提高战士们的士气,他决定带头和将士们一起踢球来振作士气,把球分发给部队,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优胜者就奖给酒肉,鼓励大家踢球。他也是每次球赛都带头参加,同将士们一起奔跑,一起欢笑。通过踢球这种方式,激发了战士们的体力、精力和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拼搏意识和求胜欲望,同时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士们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从而提升了军队的整体士气。自从开展踢球活动后,将士们练活了手脚,提高了情绪,当军粮充足的时候,霍去病带领部队向匈奴发起了进攻,终于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道路。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学习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善于运用同事的优点,加强勉励,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同事和他们的士气,形成积极向上的动机和动力,那么事情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更有利于克服困难,取得突破

案例8: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答:本案例可以用“服从现象”的有关理论来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外界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人,一个是规范。一般来说,往往是下服从上,若服从强,因此,对他人的服从实质上是对权威的服从,处于对权威的敬佩或惧怕而采取的相符的行为。对于服从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命令着的权威性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命令者的权威越大,越容易导致服从现象。职位越高、权利较大、知识丰富、年龄较大、能力突出甚至财富较多等,都是构成权威影响的因素。在本案例中,由于在向学生介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时强调他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无形中树立了这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专业的权威性。因此,当非常专业、非常有权威的假冒“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时,学生们都受到了权威的影响,哪怕自己没有闻到味道,但专家说有气味就是有气味,他们产生了服从的行为,向权威专家的“有气味”观点屈服了,于是在座的学生有很多都举手表示闻到了气味。

通过本案例我们学习到,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想想,服从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服从是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行事而放弃自己意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社会群体的一种需要。服从有利于满足个人利益、协调人际关系和实现集体目标。但是当有些要求和命令违背道德规范、个人的价值观甚至是法律法规时,每个人都必须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要对行为后果负一定的责任,超出道德底线、个人价值观、法律法规面前,我们不能盲目服从,应该勇于摆明自己的观点,学会说“不”。

32 《环境心理学序论》的作者是:普罗尚斯基 P299 29 《价值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的作者是:科勒 P26 31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作者是:弗利兹·海德 P26 37 《社会动物》的作者是:阿隆森 P7

35 《文化类型》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 P25

41 《心理、自我与社会》的作者是:乔治·米德 P25

54 《语言的沟通》的作者:贝克 P75

7 《原始人的性生活》的作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p25

6 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福勒发表了一次有关心理学的著名主题演讲,演讲题目:心理学:一种核心学科 p3

28 对“操作条件反射”有过深入研究的是:斯金纳 P42 13 对儿童道德发展方面作出深入研究的是:科尔伯格 p205 46 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作出贡献的是:皮亚杰 P204

36 对归因理论体系提出精确的三维模型的是:凯利 P66

51 对记忆和思维作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后来有关社会认知发展的著

名的心理学家是:

巴特莱特 P25

9 对结伴效应进行研究,并证实其存在的是:特里普利 p127

12 对社会性利他行为进行最初描述的是:孔德 p157

10 弗洛伊德对团体心理学研究的著名专著是:《团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P25

21 凯利关于归因理论研究的标志性著作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P64 1 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的研究,提出的理论是:团体动力学 p5

33 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心理学社会实践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杜威 P25

20 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个人反应受多数人影响的是:谢里夫 P136

15 确定多种自我存在及其作用的是:玛尔古斯 P172

50 认为“认知决定情绪”的是:沙赫尔-辛格 P87

48 认为空间也会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空间需求的是:爱德华.霍尔 P80

4 认为每一个人头脑中的心理组织结构如同一个有色镜头的是凯利 p47

17 认为企业事故80%是由人格缺陷引起的是:麦肯斯 P310

27 认为在人际互动中有55%以上信息是由表情的形式传递的是:梅瑞宾 P74

5 认为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最难辨认的表情是怀疑、怜悯的是:吉特 p77

47 首次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的是:托马斯 P92

19 首次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是:费斯汀格 P123

23 提出“情绪评定兴奋学说”的是:阿诺德 P88

39 提出“生活的季节学说”的是:勒维森 P208

53 提出“生活满意感模型”的是:坎贝尔和康弗斯 P316

40 提出“双因素理论”的是:赫次伯格 P312

25 提出“习性学”观点的是:洛伦兹 P150

42 提出“心理场论”理论的是:库尔特·勒温 P26

45 提出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是:霍夫兰 P111

24 提出态度形成或改变三阶段理论的是:凯尔曼 P97

38 提出著名的“儿童”“成人”“父母”的自我结构理论的是:艾里克·伯恩

11 提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班杜拉 P153

52 通过参与性观察对团体规范进行特殊研究的是:威廉.怀特 P31

8 通过对“相符行为”研究,得出“J曲线”的是费罗德.阿尔伯特 p31

30 通过对记忆过程的深入研究,增加了人们对心理学实验理解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P22

18 以实验证明首因效应的存在的是:卢钦斯 P60

2 用实验研究人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并突破冯特理论限制的是:屈尔佩 p22

3 在1919年出版10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

的探讨》,其作者是:

冯特 p23

49 在改变态度过程中引入心理免疫概念的是:麦克奎尔 P118

26 在哈佛大学做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的是:费罗德.阿尔伯特 P129 44 在上世纪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关于从众实验的是:S.阿希 P136

22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的是:罗伯特·查荣克 P130 43 曾与马斯洛一起提出关于心理健康十条标准的心理学家是:密特曼尔 P292

14 最早对人们的结婚心理进行研究的是:戴维斯 p282 16 最早提出态度两极性问题的是:帕克 p102 34 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是:墨菲 P25

1957年以实验证明“首因效应”存在的心理学家是:卢钦斯

《解决社会冲突》和《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的作者是:勒温

《萨摩亚的时代》的作者是:玛格丽特·米德

《生长的礼仪》阿诺德.吉纳普

《心理.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

《原始人的性生活》的作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曾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弗罗德.·阿尔波特1958年《人际关系心理学》海德

阿尔伯特对于“相符行为”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把儿童的认知发展氛围四个重要阶段皮亚杰

参与性观察威廉怀特

成就动机阿特金森

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罗斯

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麦独孤

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

当代社会性理学的奠基者勒温

对结伴效应进行研究,并证实其存在的是:特里普利

对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最初描述的是:孔德

发现“热情”和“冷淡”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特征的是:阿希

弗洛伊德对团体心理学研究的著名专著是:《团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归因理论(上世纪50年代)海德

立足于以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乔治·米德

确定多种自我存在及其作用的是:玛尔古斯

认为“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向度的是:奥斯古德

认为每一个人头脑中的心理组织结构如同一个有色镜头的是:凯利

认为企业事故80%是由人格缺陷引起的是:麦肯斯

认为社会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的是:托马斯等人

认知不协调费斯汀格

三个向度(活动.评价.力量)奥斯古德

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生活的季节勒维森

使态度成为课题托马斯

首创”三维理论“或”三度理论“的是:凯利

首次提出“挫折-侵犯假说”的专著是:《挫折与侵犯》首先将”态度“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斯宾塞和贝因首因效应卢钦斯

提倡心理学的社会实践约翰杜威

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是:埃里克森

提出儿童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发展阶段理论的是:科尔伯格

提出社会交往“戏剧理论”的是:戈夫曼

提出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的是:凯尔曼

提出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是:班杜拉

条件反射斯金纳

通过对“相符行为”研究得出“J曲线”的是:弗·阿尔波特

通过对记忆过程的深入研究,增加了人们对心理学实验理解的心理学

家是:

艾宾浩斯

通过经典实验研究而提出“从众现象”的心理学家是:谢里夫和阿希

团体规范威廉.怀特

完善与成熟认知不协调理论并实现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精确化”的是:阿隆森

卫归隐理论提出了一种精确的三维模型,并进行了归因理论的凯利

戏剧理论戈尔曼

心理理论库尔特勒温

兴奋学说阿诺德.吉纳普

需要层次马斯洛

需要层次马斯洛

一向被认为是我们心理与行为的核心图式的是:自我概念

印象控制库利和米德

用“拟剧论”来解释人际交往中自我表现规律的是:戈夫曼

用实验研究人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并突破冯特理论限制的是:屈尔佩

由于注意到认知对情绪有重要影响、认知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而独

沙赫特-辛格树一帜得心理学家是:

在1919年出版了10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

冯特

的发展规律的探讨》的作者是:

在儿童道德发展方面作出深入研究的是:科尔伯格

最初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描述的社会学家是:孔德

最为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最早对人们的结婚心理进行研究的是:戴维斯

最早将归因问题加以理论化的是:海德

最早提出态度两极性问题的是:帕克

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是:墨菲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最新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3.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及渴望达到平衡的内部状态 4.成就动机:个体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力图做出成就以赢得人们的尊 重. 5.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 6.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根据情绪的状态把情绪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心境). 8.研究表明,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情感有关.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平衡,先快后慢). 10.思维的基本过程指(分析)和(综合). 11.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巴甫洛夫根据神经活动特点将高级神经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13.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14.表情有三种形式(面部表情、肢体表情、语调表情). 15.加德纳在多重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七种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运动智力) . 16.韦克斯勒革新了智商的计算方法,将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17.科学工作者根据气候、动物、磁场等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做出预测,这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特征. 18.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它产生的内部条件,(诱因) 是它产生的外部条件. 三、单项选择 19. 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 D ). A. 马斯洛 B. 罗杰斯 C. 弗洛伊德 D. 斯金纳 20.古语云“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的是(A).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21.毕业生择业时面临多种选择,是(D)的表现.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22. 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 A. 能力 B. 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23.人格是指一个人的(B). A.心理过程 B.整个心理面貌 C.气质 D.性格 24. 信念、价值观与世界观属于(B)的范畴. A.个性心理特征 B.个性倾向性 C.自我意识 D.认识过程

电大心理学考试小抄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 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绪论 重点掌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

电大《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汇总

心理学 选择 1.()被称为精神病中的“感冒”。A. 抑郁症 2.()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C.性格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B.独特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A.适应 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A.有条件的 6.“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B.心境 7.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B. 具体运算阶段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C.先快后慢 9.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粘液质 10.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叫做)A.从众 11.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称为(A.自我 12.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的影响。D.负迁移 13.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B.编码、存储、提取 14.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1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 16.精神分析理论是由()提出来的。B.弗洛伊德 17.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三阶段是() B. 以“好孩子”为定向 18.母性动机是一种(B.生理性动机 19.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C.来访者中心疗法 20.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提出的。D.奥尔波特 21.人类具有的五种基本情绪是(C.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痛苦 22.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C.发散思维 2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刻板印象 24.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多血质 25.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的干扰。B.不随意注意 26.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D.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 27.下面哪种疾病属于躯体形式障碍。(D.疑病症 28.心理动力理论是由(B.弗洛伊德)创建的。 29.行为疗法有(A.放松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厌恶疗法)等方法。 30.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这种学习属于(C.意义学习 31.一般来说,()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A.中等 32.以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是(C.发展心理学 33.以下属于一般能力的有(A.观察力 B.记忆力C.抽象概括能力 34.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A. 性格 B. 能力C. 职业兴趣 D. 职业价值观 E.环境因素 35.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D.理解性 36.在人生的某一时期,因缺少引发某一心理特征或行为的环境,而致使这一心理或行为永远不能产生,这个时期称为行为的(D.关键 期 37.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实验法 38.智力是指(D.认知能力 39.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内容的有(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D.尊重需要 4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C.指向和集中 名词解释 1.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 部动力。 3.从众:从众是指人们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把自己的观念或行为朝着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改变。

心理学期末复习及答案(电大考试)

《心理学》模拟题2 一、选择题(下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D.心境 2.对前怕狼,后怕虎,不能作出决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B.果断性 3.以热情但急躁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人其气质属于()A.胆汁质 4.最早的气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 D.希波克拉特 5.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 A.有差异的 二、填空题(每个1分,共10分) 1.意志的品质有:_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2.知觉的特征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3.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运动技能__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 2.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气质――是人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最终认识到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产物,是外部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现代科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结论。 首先,从生物进化过程看,低等动物最初出现的感觉、知觉取决于动物的神经网和头部神经结的形成和发展。灵长类动物的脑是动物发展的最高水平,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动物中最高的,开始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脑得到了高度发展,较之动物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形式──意识。这表明,心理活动水平取决于脑的发展水平。(5分) 其次,从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看,个体的心理活动水平与其脑发育水平密切相关。(5分) 再次,从临床医学和心理实验上看,脑损伤是导致心理失常或丧失的重要原因。动物的生理实验表明,切除动物的部分脑组织会影响其某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5分) 由此可见,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并不能独立地产生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作用,人脑只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5分) 2.试述气质类型及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坦率、热情、开朗;情绪冲动、暴躁、感情用事。(5分) 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粗心、缺乏一贯性。(5分) 粘液质: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冷淡、迟缓、固执、淡漠。(5分)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稳重、安静、反应缓慢、不喜欢与人交往;孤僻、敏感、多疑、忧闷、怯懦。(5分)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说明,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电大普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一

期末综合练习题一 (对应的内容:教材第一章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题4 个选项中,只有1 个是正确的。)1.心理学是在( )世纪末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的。 A.16 B.17 C.18 D.19 2.笛卡儿相信“()”,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 的。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C.天赋观念 D .我心即是宇宙 3.()是经验主义的奠基人。 A .洛克 B .康德 C.海德格尔 D .马克思 )” 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叫做“( A .思维决定意识 B.存在决定意识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 .存在先于本质 5.1861 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语言运动区也叫做()。 A .下丘脑 B .布洛卡区 C.大脑中枢 D .杏仁核 6.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A .巴甫洛夫

B ?约翰?穆勒 C.亚里士多德 D .冯特 7.()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冯特 D .雷蒙德 8.()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A .二元论 B .唯心论 C.唯理论 D .构造主义 9.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 A .詹姆斯 B ?弗洛伊德 C.荣格 D .尼采 ),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10. 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A .《论灵魂》 B.《生理学原理》 C.《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 学》 D.《心理学大纲》 )。 11.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 A .机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格式塔心理学 D .构造主义 12.如果说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的分析,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A .意识经验 B .整体意识 C.联想 D .异常行为 13.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 或动机,特别是()的冲动。 A .情绪

电大学前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实用心理学》)(专科)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反射 错觉 道德感 心境 心理防御机制 无意识 有意后注意 趋避式冲突 退化 遗忘 感觉阈限 动作记忆 功能固着 应激 升华 表象 原型启发 合理化 晕轮效应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789 B. 1897 C. 1879 D. 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冯特 C. 艾宾浩斯 D. 马斯洛 3、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C.测量法 D.谈话法 4.强调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完整结构,反对把意识、心理分解成元素的心理学派是()。 A.构造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5.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心理活动层面问题的心理学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心理学 6.()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往往被视为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强化 D.操作活动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 A. 理解性 B. 规律性 C. 整体性 D.恒常性 8.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A. 保持 B. 再认 C. 回忆 D. 识记 9.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 9±2 B. 8±2 C.7±2 D. 6±2 10.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 A.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 B.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 C. 《行为主义的方法》 D.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11.1834年,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他认为()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A.绝对感觉阈限 B.感觉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中等强度刺激量 1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13.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A.强刺激 B.弱刺激 C.适宜刺激 D.阈下刺激 14.学生上课时将老师的讲课作为知觉对象,而将其它无关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种现象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5.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是()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6.观察力是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A.知觉能力 B.智力 C.认知技能 D.思维能力 17.对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等的记忆属于下面哪一种记忆?() A 情绪记忆 B 语词逻辑记忆 C 动作记忆 D 形象记忆 1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属于() A.形象记忆 B.语词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9.记忆一篇文章,常常是首尾易记、中间易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符合遗忘原因的()A.衰退理论 B.提取失败理论 C.压抑理论 D.干扰理论 20.遗忘的压抑理论是()首先创立的。 A 艾宾浩斯 B 费希纳 C 斯滕伯格 D 弗洛伊德 21.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是()。 A.知觉 B.记忆 C.思维 D.想象

电大《心理学》复习

1. () 被称为精神病中的“感冒”。A.抑郁症 2. () 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C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B. 独特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现象。A.适应 5.“- 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A.有条件的 6.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一个人的( )影响。B.心境 7.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处于( ) B.具体运算阶段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C. 先快后慢 9.高级神经活动属强而平衡、不灵活型,与其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B. 粘液质 10.个人由于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认知或行为.上与多数人趋于-致的现象叫做) A. 从众 11.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称为(A. 自我 12.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了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 ) 的影响。D.负迁移 13.记忆正确的基本过程是(B.编码、存储、提取 14.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依据的标准是( c. 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 1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 16.精神分析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B.弗洛伊德 17.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第三阶段是( ) B. 以“好孩子”为定向 18.母性动机是一种(B.生理性动机 19.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最有代表性的疗法是(C.来访者中心疗法 20.人格特质理论最早是由( ) 提出的。D.奥尔波特 21.人类具有的五种基本情绪是(C.愤怒、恐惧、快乐、悲伤、痛苦 22.人们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多种可能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 (C. 发散思维 2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C. 刻板印象 24.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环境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稳定性差的气质类型是(B. 多血质 25.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的干扰。B.不随意注意 26.下列属于成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D. 仍像幼儿那样天真幼稚 27.下面哪种疾病属于躯体形式障碍。(D.疑病症 28.心理动力理论是由(B.弗洛伊德)创建的。 29.行为疗法有(A. 放松疗法C. 系统脱敏法D. 厌恶疗法)等方法。 30.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这种学习属于(C. 意义学习 31. 一般来说,( )强度的动机,解决问题效率最高。A.中等 32.以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是(C. 发展心理学 33.以下属于一般能力的有( A.观察力B. 记忆力C.抽象概括能力 34.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A. 性格B.能力c.职业兴趣D.职业价值观E. 环境因素 35.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称为知觉(D. 理解性 36.在人生的某-时期,因缺少引发某一心理特征或行为的环境,而致使这- -心理或行为永远不能产生,这个时期称为行为的(D.关键 37.在人为的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D.实验法 38.智力是指(D.认知能力 39.属于马斯洛需要理论内容的有(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D.尊重需要 4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C.指向和集中 名词解释 1.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2.成就动机: 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是个体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内 部动力。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教育心理学电大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

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中央电大《心理学》备考试题库

中央电大《心理学》备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小题)。 1.心理学把感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称为:() A.认知过程 B.能力 C.情感过程 D.心理特征 2.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为:() A.投射 B.反射 C.映射 D.折射 3.从众与服从相比:() A.二者都是自愿的 B.二者都不是自愿 C.从众更出于自愿 D.服从更出于自愿 4.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 A.1859年 B.1869年 C.1879年 D.1889年 5.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从而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这一时期被称为:()A.关键期 B. 危机期 C. 好动期 D. 危险期 6.看到水稻长得不错,断定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这属于:() A.感知觉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7.下列不属于心理学派别的是:() A.机能主义 B. 联想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8.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人会做出适应性的生理心理改变,这种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挫折 9. 以语词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10.人在知觉过程中,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什么特性?()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整体性 D. 恒常性 11.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 A.习得 B.延迟 C.分化 D.消退 12.成语“望梅止渴”描述的是何种条件反射:()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观察学习 D.认知学习 13.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工具的编制者是:() A.卡特尔 B.比奈 C.推孟 D.韦克斯勒 1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这种冲突情境属于:()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双重趋避冲突 15.足球比赛时,若己方的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一哄而上作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A.去个性化现象 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 D.模仿作用 16.心理学中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时间知觉 D.爬行知觉 17. 具有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等特征的人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8.某10岁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2岁,其比率智商(IQ)为:() A.125 B.120 C.110 D.100 19.下列何种事例不属于学习现象:() A.入乡随俗 B.熟能生巧 C.察言观色 D.喜极而泣

中央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心理学》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题库 (2015年3月整理、更新至14年7月试题)1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 12.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13.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14.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2.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4.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1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等三部分。 12.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3.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14.人格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2.电报式语言:1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进入电报式语言阶段,这种语言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没有介词、冠词等功能词。 1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原动力,可以推动个体的行为。 1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11.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 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12. 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13.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14.心理健康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心理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 (如果采用WHO的定义也正确,即: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2.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4.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它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12.依恋:婴儿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久的社会一情感关系称为依恋。 13. 情境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14. 主我与客我: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11.韦伯定律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概括成一个公式:K-△I/I,即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12.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在一定范围,有条理地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活动。 13.复合情绪是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 1

最新电大普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六参考-答案

期末综合练习六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 1 A 2 A 3 B 4 B 5 C 6 D 7 D 8 D 9 A 10 A 11 B 12 C 13 A 14 B 15 C 二.双项选择题(以下每题4个选项中,只有2个是正确的。) 1 CD 2 AC 3 CD 4 AB 5 AC 6 AB 7 AD 8 AB 9 CD 10 BC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在后面的括弧了用√和×标记。)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四.简答题 1.请介绍过滤器理论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收进一步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

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作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请介绍衰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将它与过滤器理论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isman,1964)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耳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接受。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1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得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2两种理论都假设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五.论述题 1.请阐述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要点(要求围绕答案要点,拥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越易于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 (2)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有些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2019年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附答案汇编(全)(可编辑)

1 2019年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附答案汇编(全) 2019年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情感: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技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 2、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产物——人脑机能的活动形式。人的心理是在成熟、健全的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大脑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为现代有关脑的研究所证实。脑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它是一块十分复杂而精致的物质,具有反映外界刺激,抑制智慧活动和复杂行为的高级机能。人脑的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它的特殊机能,使其真正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所具有的心理机能,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从谢切诺夫的反射概念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系统学说,都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过程的结果 3、为什么说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要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注意有哪些功能 1)选择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看见的事物的处理判断和认知选择,其他的事物在我们有认知清楚以前,一般会出现停止不选的现象。2)保持功能, 当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一般都会保存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然后再以后的过程中加以利用。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度的注意力的另外一种解释。 5、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6、论述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答:区别:(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7、气质的作用 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了解人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养人才等工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我们不能把一些气质类型评定为好的,而把另一些评定为坏的。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胆汁质的人积极和生气勃勃等是优点,但有暴躁、任性、感情用事等缺点;多血质的人有灵活、亲切等优点,但有轻浮、情绪多变等缺点;粘液质的人有沉着、冷静、坚毅等优点,但有缺乏活力、冷淡等缺点;抑郁质的人有观察敏锐、情感细腻等优点,但有孤僻、耐力差等缺点。我们要认清自己气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发扬积极面,克服消极面,在自觉的培养和锻炼中,使气质不断地改进。 其次,气质对智力发展的意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能力和智力发展的高低,具有任何一种气质的人,其智力都可以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他们的气质类型不同,却都在文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再次,气质对活动效率的影响。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影响。气质不仅影响活动进行的性质,而且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例如: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反之,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于粘液质、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在一般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中,气质的各种特性之间可以起互相补偿的作用,因此对活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气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由于人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