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本土化战略主要方式与主要动因

人才本土化战略主要方式与主要动因

人才本土化战略主要方式与主要动因
人才本土化战略主要方式与主要动因

人才本土化战略的主要方式与主要动因

摘要:本文浅析人才本土化战略的主要方式及主要动因。

关键词:人才本土化;动因;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3-00-01

一、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的主要方式

(1)建立合资企业利用中方企业的优势人才。建立合资企业,利用中方企业的优势人才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早采用的人才本

土化方式。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的最初阶段,由于对中国的法律、政策、市场以及当地文化等各方面的经营环境不甚了解,多采用合资的方式。根据合资协议,在合资企业中,中高层管理人员有相当部分是中方人员。并且合资企业中的相当部分技术人员、几乎全部的一般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也都是原中方企业的优势份子。宝洁公司1988年进入中国时就是与广州肥皂厂等国内企业合资的,当时宝洁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一大半人员都是原中方企业员工。跨国公司通过与中方企业合资,可以网络到一大批优势的人才。

(2)以高薪吸引国内现有的优秀人才。通过高薪直接聘用国内现有的人才使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高于中国多数企业高级管理人

员的薪酬。据美世(中国)咨询公司2003年10月对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杜邦、可口可乐、通用、友邦保险等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的40家企业的调查,2002年跨国公司的销售经理的年薪为40.04万,财务经理为32.76万元,人力资源部经理为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促进企业持续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促进 企业持续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强化人才强企战略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介绍 各位领导: 下面就***********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情况做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宝贵意见。 一、企业基本情况 ***********(以下简称“***********”)成立于1900年,历经创立成长、发展壮大和快速发展等几个重要时期。1999年改制成为科技型企业,1997年并入++集团后,经济指标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从2000年至2010年,资产总额由2.8亿元,增长至50亿元;营业收入由1亿元增长到亿元;利润总额由不到500万元增长到3元;上交税金由万元增长到亿元。 ***********作为一家长期致力于***********技术进步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已从一个功能单一的专院,发展成为集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 二、人力资源情况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不包括外埠公司,职工人数达到000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达48%;高级职称人员占28%;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66%;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省部级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与各类执业资质人员0000余名。 三、人力资源建设原则及措施 人才是构成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作为科技型企业,***********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建设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用好各类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短缺人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抓人才工作就是抓经济工作”的思想,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

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启示

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2-05-21T10:11:35.53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张莎莎 [导读]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 张莎莎(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为了解决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的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将就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情况以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影响,分析该战略实施对我国政府及企业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文化差异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一切都是世界的。跨国公司作为实现国际化投资、经营和管理的组织载体和国际市场行为主体,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6.3万多家,年销售额14万亿美元,控制了全球50%的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相应地,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比非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更复杂,面临的选择也更多元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行人才本土化成为了跨国经营中的必然选择。人才本土化战略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机构中由当地人才替代外方人员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的来华投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这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人才本土化的过程,由初期的员工由国外派来到现在几乎就成了清一色的中国员工。调查显示,在华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的人员,本地化程度平均超过了90%,如:诺基亚在中国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沃尔玛在中国的16000多员工中99%来自当地。而在一些跨国公司的管理层,也大都换上了中国面孔,如:可口可乐、惠普、爱立信等大型在华跨国公司,上至总裁,下至部门经理,大都换成了中国人。本地员工正逐步济身外企高管,中国人才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是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根本原因。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为认为:“每种文化都赋予人民以互不相同的特殊环境,因此,虽然同样的行为原理对于不同的文化是适用的,但由于当地情况的差别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可能使其具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差异在跨国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是不容回避的。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有利于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符合东道国民族倾向和政治需求,能够减轻政治压力与民族敏感性,也有助于跨国公司同当地顾客、政府、雇员、当地工会等建立融合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本土化过程中,给跨国公司和东道主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 就总体而言,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给中国增加了就业机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人才本土化的推行,不仅带来中国就业量的增加,而且促进了中国就业质的变化。一方面,相对于中国本土企业,在华跨国公司就业人员一般享有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常具有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标准,这些标准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标准,即使在发达国家投资,这类标准至少也不会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由于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和竞争的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可能因此对工作条件进行改善,有助于中国整体工作环境的优化;再者,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日渐认识到国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对吸引外资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教育,追加教育投资,并实施一些适应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需求的培训计划,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质量。 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人才本土化也为中国培养了高级人才,促进中国人才开发。跨国公司为其中国雇员提供学习与培训机会,为中国教育培训等人才开发项目提供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启用当地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客观上使这些人有机会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他们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掌握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悉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此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也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通常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当然,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政策也对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主要是人才的争夺。这造成了中国本土企业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现象又造成了成本的损失,降低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破坏了中国企业的凝聚力。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对我国政府和企业有如下启示: 1.在中国人才方面的启示:对中国人才状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一策略的实行,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人才的需求上升,能否在中国募集到足量合适的人才,已关系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关系到能否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其作为改善投资条件、优化投资环境的一项内容,从而增强自己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同时中国也要清醒地看到,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策略及其具体措施,从表层看,相对推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和进步,但其战略主旨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从中国整个人才体制层面,要注意始终掌握开放的主动权,把跨国公司的影响尽量限制在技术层面,谨防出现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变化而导致中国人才教育、培训、流动体制改革受阻甚至挫折,树立中国人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意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状况来看,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二是要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2.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相比而言,中国本土企业与外国跨国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实力上,而且最重要的是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在跨国公司强大的争夺人才的攻势下,中国企业不仅缺乏优厚的薪金,更主要的是缺少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目前,面对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国本土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借鉴外企的人才战略,改革人才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制度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启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于是这些国内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权衡人才本土化的利与弊,从其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吸取经验,同时也要明白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才本土化的特殊性,具体如下:一是国际化经营人才的缺乏,二是发达国家人才成本较高,三是分布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侨华裔众多,这是一项宝贵的人力资源。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才本土化可运用以下策略:其一,“借船下海”。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特别是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交往,东西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运行中反映出来,甚至形成文化冲突。同时,在中国企业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合格人才之前,国际化经营不能停顿下来,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借船下海”。在境外购买企业的股份,保留原有的管理班底,也不失为解决人才匮乏的良策;其二,与国际接轨。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人才本土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在人才的开发

铁流:“中国培养不出半导体技术人才”日本专家说得对吗讲解

“中国培养不出半导体技术人才”日本专家说得对 吗 3月23日,日本Business Journal网一篇原题为《世界工厂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技术人员,简要说就是做不到必要的开发和合作,还会偷懒》的文章被国内媒体摘译并转载,引发网友热议。文章对尔必达前社长与和合肥政府合作建设DRAM工厂做了介绍,认为中国的半导体技术人才具有偷懒、个人主义、缺乏忠诚感的劣根性,并认为中国无法培养出本土人才。该文作者是日本微细加工研究所所长汤之上隆,曾在日立制作所、尔必达存储器等企业任职,从事半导体技术开发工作长达16年。笔者认为,虽然文中描述的部分事实客观存在,但其主要观点与结论恐怕与事实不符。 对中芯国际的描述有误导之嫌 在文章中,汤之上隆称,曾在2007年拜访上海中芯国际,指出“这个公司在2000年4月成立的,之后,一次也没有获得可观的收益,一直处于低空飞行的状态。要是没有国家的援助的话,一定早早就倒闭了……访问中芯国际之后,感觉到最大的违和感是,经理是台湾人,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不是日本人就是台湾人,中国人的技术人员只有极少的一小部分。” 虽然汤之上隆的描述,在他2007年拜访中芯国际时确实存在,但在2016 年的文章依旧引用9年前的情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非常不妥当了,有故意误导读者的嫌疑。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澄清。 一是中芯国际发展状态良好。虽然在2007年中芯国际处于困境之中,但在近年来走上正规后发展势头良好,不仅早已实现盈利,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五。如果仅仅算为其他厂商代工的市场份额,把三星垂直整合部分(自己为自己代工)的产能削去,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四,仅次于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位居三星之上。

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序号: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分数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站点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论文评定意见页 函授站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所在站点: 年级: 专业: 作者学号: 作者签名:(手写有效) 20 年月日(手填时间)

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聂时韦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本土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力量,实施本土化战略不但是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谋求发展的企业战略,也是其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战略。其中人力资源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本文以SMOM公司为例,通过对其在华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战略分析,总结成功实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经验,为在华外企人力资源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华外企;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

序言 (1) 1 外企人力资源本土化概述 (2) 1.1 外企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概念 (2) 1.2 外企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动因 (2) 2 外企本土化战略分析 (2) 2.1 SMOM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现状 (2) 2.1.1 人才招聘任用本土化 (3) 2.1.2 员工培训本土化 (3) 2.1.3 员工绩效考评本土化 (3) 2.1.4 员工薪酬管理本土化 (4) 2.2 SMOM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分析 (4) 3 外企土化战略的启示 (5) 3.1 本土化执行力 (6) 3.2 企业文化 (6) 3.3 管理模式 (7) 3.3.1 充分利用内部本土化人才资源 (7) 3.3.2 制订适合本土员工的培训计划 (7) 3.3.3 制订合理的绩效目标 (8) 3.3.4 设计公平合理的薪酬等级与结构 (8) 参考文献 (9)

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政策的比较及启示解读

一、主要发达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开始兴起,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领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和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的风潮。在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方面,各发达国家的做法各有特色,又具有共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 (一美国———多元化的政策机制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 1.对高端技术人才进行职业移民。对于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和技术专长的高端人才,美国允许其通过应聘在美国工作的方式进行职业移民。在职业移民对象中,前两类都是针对高端人才提出的,第一优先者为具有特优、特殊或特异技能的外国人、着名教授或杰出研究人员、跨国企业的经理或管理人员;第二优先者为具有高学位、特殊专长且其专长能为美国带来实质利益的专业人士,或在科技、艺术、商业等方面有出众的特殊能力的人。近年来,美国政府对职业移民的配额人数做了较大增加,对科技型人才的优先地位也有较大提高。根据目前的移民法规定,每年不分国家,以职业方式移民美国的人数为14万个配额。 2.对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外国人实施H-IB 签证计划。为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美国政府从1990年开始实施H-IB 签证计划。H-IB 签证主要发给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在美国临时工作的外国人,其主要对象是建筑家、工程师、程序设计人员、会计师、医生和大学教授等,期限为3年,还可以延长3年。随着美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H-IB 签证的数额也在不断扩大。2001至2002年, 美国政府根据高科技人才市场需求,将签证发放量定为每年19.5万人,远远高出最初6.5万人的名额限制。此外,美国法律还规定,获得H -IB 非移民签证来美国就业的外国人可以申请移民,这不但为高科技人才永久留在美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更为美国人才库集聚了更多优秀人才。 3.对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实施留学优惠政策。美国多年来一直实施留学优惠政策,每年都有5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赴美学习,这为美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宝贵的创新人才。美国从1946年开始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通过提供奖学金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

题目: 浅析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学生姓名: 杨洁 二级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121 学号:12151120137

摘要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光临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人力资源本土化成为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本土化不仅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策略,同时也是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人才的本土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跨国经营文化上的隔阂,节约经济成本,但同时在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进程中又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在对跨国公司人才的本土化发展状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浅析了本土化战略实施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管理

Abstact Nowadays, with adv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human resources has also become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refore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the past the kind of overseas diapatch of the policy start falling behind, loca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to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oca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s not only a core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host country as a trend of global multinational management. The localization of talents to maximize eliminat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cultural barriers, saving the cost of economy, but at the same time in a multinational company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localization and has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loc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talent development status on the basis of brief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of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and solving strategy.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company; human resources; localiz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X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X 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总 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X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友邦中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友邦(中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一、公司背景 美国友邦保险,英文全称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 Co.Ltd.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简称“友邦保险”或“AIA”)是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全资附属公司,自1931年在上海创立以来,已服务亚洲地区的广大客户七十多年之久,是世界五百强中极少数起源于中国的美国公司之一.该公司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性保险服务机构,业务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 其成员公司通过世界保险业最为庞大的财产保险及人寿保险服务网络,竭诚为各商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美国国际集团成员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旗下的AIG American General更是全美最顶尖的人寿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在全球各地的退休金管理服务、金融服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也位居世界前列。其金融服务业务包括飞机租赁、金融产品及促进其市场交易。美国国际集团不断发展的全球消费者信贷业务主要由美国的American General Finance管理。同时,通过旗下的AIG SunAmerica及AIG VALIC,集团现已成为全美首屈一指的退休金管理服务机构之一。美国国际集团亦是个人和大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中的翘楚,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股票、定息证券、地产及其他投资管理服务。美国国际集团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ArcaEx电子证券交易市场、伦敦、巴黎、瑞士及东京的股票市场均有上市。 友邦保险总部设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始于1992年,

是当年第一家获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并于同年在上海设立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目前,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深圳市。友邦保险率先将LOMA(国际寿险管理协会)考试引入国内,以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准。同时也是第一家将寿险保险营销员制度引进国内的保险公司。目前,该制度已被国内绝大多数的中资和外资寿险公司广泛采纳,并成为其首要的营销方式。 二、友邦(中国)遭遇的人才问题 (一)本地中高层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大量外资公司不断涌入,友邦逐渐失去了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加上外籍员工薪酬待遇高,员工成本高,且文化理念的差异,导致外籍员工“水土不服”。使得友邦明确切对本土高层人才的需求。但是本地保险公司日益重视人才,并采取了很多引才、留才的措施,因此国有企业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并没有对前往外资企业工作表示乐观。 (二)员工缺少足够的稳定性 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优秀员工对发展空间和前途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未能满足,容易被其他公司挖走。行业内外资公司相互之间的商业“挖角”成风,移民、留学的员工增多,使得友邦多年培养的人才流失。 (三)HR成本难以控制 首先,员工福利费用增高,强制性的HR成本增加,虽然企业、员工交付的费用都相应增多,但员工并没有相应享受更多的福利。另外,国内工资市场混乱,中资外资企业结构不同,市场薪酬调研数据不完整,友邦难以确

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及启示

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三个阶段研究了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分析了它们的四个要素: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介绍了目前阶段日本科技人才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才的存量、流量、质量等情况。最后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差异,得出日本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对我们的启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展望了我国当前的科技发展战略。 关键词:科技发展战略;战略思想;人才状况;经费投入;重点项目;启示;

引言 科技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就科技发展规划而有计划,有组织,有进度安排制定的引导未来科技发展动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与措施等。科技发展战略是各国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各国政府都把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科技发展战略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能够让日本从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发展到现如今的科技强国,是什么发展战略能够让日本崛起的如此之迅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科技成果已成为比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都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日本政府清醒意识到科技在当今世界各方面的重要影响,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就意味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从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开始了其近代科技的发展,从此人们见证了日本从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变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的过程。

1日本科技发展战略 1.1“贸易立国”战略阶段(1945-1980年) 战后的日本经济凋敝,物质匮乏,如何恢复与发展经济,日本朝野意见纷纭,但有一点基本相同,那就是依靠科学技术振兴经济。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就其本身的过程来说是从科学研究开始的。但战后的日本为尽快缩短与欧美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上的差距,走了一条捷径,即越过科学研究这一环节,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入手,结合自主研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技术引进主要集中在钢铁、化学、电机、运输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可以将这一阶段科技发展战略的四个要素可以总结如下: (1)、战略思想 主要从美国等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逐步改变日本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国力。 (2)、战略目标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生存为目的,恢复国民经济。 二、20世纪60年代以缩小与欧美国家的科技差距、推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经济基础为目的。 三、20世纪70年代以实施重点加强自立的技术开发,优先发展产业技术为目的。 (3)、战略重点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业。 (4)、战略措施

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研究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使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战略转移和创新的过程中,积极推行本土化。本土化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核心策略和主要趋势之一。而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和投资环境的优化,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迅速展开。 本论文紧扣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综合运用跨国公司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以数据和事实作为切入点,对跨国公司当前实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进行系统研究,可为我国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我国企业如何迎接跨国公司的竞争挑战提供理论和实践向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给更多前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带来一点启示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包括引言共分为四章: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当前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才本土化的策略;最后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本土化的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一步探讨了当前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给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中国企业 Abstract The swiftly developed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urges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to carry out diverting and innovating the investment strategic one after another, positively practice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has become one of essential strategies MNCs implement globalization strategy, and become one of the present main tendency MNCs develop. With the continual stable growth of the China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MNCs rapidly launch the large-scale systematized investment to China. The thesis closely grasps the time background ---the economical global, synthetically utilizes the MNCs theory, the strategic theory an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facts and date, to do the research on the MNCs’human’s loc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World. And 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 and practice guid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decision and to our enterprises how to invest as well as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go out to invest overseas to refer. The thesi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First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localization. Then elaborated the human’s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that curren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mplement in China. Finally, it analyze the influence which is made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oc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and our corresponsive measures.Finally,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MNCs’human’s localization in the worl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and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the MNCS’human’s localization in China brings in.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Human’s localization; the corporations of China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战略规划 为适应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总体目标,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公司目前的人才状况 (一)基本情况 截止 2010 年9月公司共有在岗员工 **人,其中:经理以上领导**人,财务人员**人,办公室人员**人,规划建设人员**人,后勤保障人员**人。 公司员工学历结构为:本科及以上**人,占**%;大专生*人,占**%;高中及以下**人,占***%。 公司员工年龄结构为:平均年龄***岁,其中45周岁以上****人,占****%;35-45周岁***人,占***%。35周岁及以下***人,占****%。 公司员工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为:初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高级职称?人。 (二)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司刚在原有基础上组建成立,在人力资源结构、人员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思维观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缓解目前面临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压力。 1、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 2、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

3、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 4、企业文化缺失 5、岗位设置不清晰 二、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稳步发展为指导,以“人才强企”为战略,完善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秀、学历结构合理、专业人才充足、适应企业经营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开发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公司发展的人才群体和梯队,提高我公司人才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发展原则 在加快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 人才高地的核心是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用的人才。大力培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适应性和支撑性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业绩突出的高级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初步形成公司高层次人才群体。 2、坚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原则 以公司经营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原则,重点围绕****创建,**项目引进、土地开发等****发展的具体抓手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以有组织地引进、培养、选拔专业

浅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浅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如何面对交叉文化和处理文化冲突是影响跨国企业管理效果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即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等主要由所在国当地人员担任。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为了适应中国的独特的经营环境,跨国公司不同程度上使用了本土化经营战略,而人才本土化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管理人员本土化对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指出,“外资企业中,管理人员本土化是一种趋势,它越来越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企业的经营实质上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经济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地从事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物化资本数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外商到中国投资办企业,管理人才本土化是成功的大前提。同时,由于中国文化有其特殊的渊源和人文背景,如何尽快的适应中国文化,也是摆在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总经理们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外国跨国公司的人事政策的实证材料也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色。 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是日本三洋集团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独资生产性企业,产品全部外销。现有中国本地员工约4500人,其中中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约104人,基层督导301人。这些管理干部大都是从工人中培养提拔起来的。而北京四通松下电工有限公司每年都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参加出国培训,经过培训后的中方员工很多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管理着全世界30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塔科贝尔的全球百胜餐饮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苏敬轼先生,在给中国公司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加速管理人才的本土化进程,在未来的五年内致力于在中国寻求合适的人才加入本公司…” 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每一项投资都遵循的指导原则中有一条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原则。管理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是员工本土化。员工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在一种跨国环境中培养本地员工,使他们拥有某一职位的能力和知识,并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等职位具有相同竞争力。公司给员工很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公司培养一批优秀的后备管理者,这是最有利于公司自身发展的。 跨国公司之所以实施本土化经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在于以下几个: 1、消费者需求的压力。许多经营领域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需要一个当地化的战略。如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内容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各个国家都要采用本土的文字。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曾沿用在美国成功的经验,在日本推销制作糕点的原料,结果损失数百万美元。原因是当时日本家庭与美国家庭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没有烤箱。这家公司的失败明显就是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

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14157805.html, 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作者:万陈芳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02期 摘; ;要: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要振兴制造业就要采取相关举措鼓励制造业经营者和相关组织努力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制造业从业者的能力。文章简要分析了日本在促进制造业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探讨了日本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举措,包括实施基于项目的培养模式、工程临床项目、寓教于研和套餐式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典型案例和主要成果,并提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建议,如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使制造企业和大学能够开展有机合作,产学合作应持续关注制造人才的特点,创新机制以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1]。《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而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 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3] 随着我国各领域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制造业也越来越国际化、信息化,对高层次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雇佣形式、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高等学校也要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总体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善,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我国的邻国,日本自然资源稀缺,制造业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培养能够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人才,日本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对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制造业人才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为主要产业;90年代,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制造业进入萧条期,不得不将大批产品转移到海外生产。20世纪末,世 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日本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制造业在日本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作为日本的核心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XX公司战略人才培养方案 §1、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2、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由“雏鹰计划”、“飞鹰计划”和“精鹰计划”和“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为成长为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第七条“飞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普通员工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第八条“精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副总、总监一级的岗位储备人才。 第九条“雄鹰计划” 该计划旨在对通过对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3、战略人才的甄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