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书理论的来源

六书理论的来源

六书理论的来源
六书理论的来源

六书理论的来源、内容及其意义性探究

110114136 许翠红摘要:“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这六书的名称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一些差别,后人多数沿用许慎《说文·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部分。六书用以解释分析汉字构造,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小学汉字学习等有着重要意义价值。

关键词:六书来源基本内容现实意义

广义上我们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是文字,而汉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要进行正确而又比较严谨的结构研究分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和定律做依据基础。六书说则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一、六书的来源变化及定型认可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其中在列举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中提到: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而最开始将六书作为解释汉字构造的基本原则并指明内容则是在《汉书·艺文志》中指明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而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学者们理论来源虽相同但对六书有着不同的称呼和次序,后人多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二、六书理论的内容涵盖及示例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用图形图画的方式描画出来。比如一个圆圈中间一个小圆点,像太阳的形状,故作“日”字;“月”字也同样是天上的月亮的形状中间加了一点来表示的。而合体的象形字,如( 州、洲) 字,中间的三个圈形,是水中陆地形,也是图画,所以眉和州( 洲) 是象形字。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是用抽象的形符,所代表的不是“物”的名称而是“事”的名称。指事与象形的区别,在于是用符号造字还是用图形造字。如“上、下”二字:用两横表示,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的是“下”,而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的则是“上”。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把两个或多个意思相关的字组合起来,以提示该字的含义。如“休”字,左边单人旁即人,右边木即树,故而合意为人依靠在树旁即为休息。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一般都认为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所构成。声旁与汉字的读音息息相关,同一个声旁与不同的形旁组合可以组成读音相像或相同的汉字。如:“茱”,草字头表示一种植物;“蛛”:“虫”表示虫类;“株”:“木”表示树木;“珠”:“王”表示玉石,即外部色泽如玉,而这些字中包涵的“朱”都表示字音。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是有和这个首字意思相同的情况,就把这个首字授( 古代“受”“授”同字) 给它,再加个偏旁组成新字。例如“叉”字,《说文》:“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错,分开、岔开。“叉”字,这里是说手分杈,分出几个手指。引申为“分杈”或“叉子”。以“叉”字为首字( 建类一首) ,凡遇到“分杈”或“叉子”之类的意思,就把这个首字授给它( 同意相授)加一偏旁组成新字。例如:树分杈就是“杈”,

王念孙说:“叉与杈同。手指相错谓之叉,树枝相错谓之杈,其义一也。”“水分杈就是“汊”,金属的首饰(簪子)分杈就是“钗”,衣分杈即为“衩”。“衩”本意为衣裙下侧开口的地方,至于“裤衩”则更是裤子分出两条裤腿儿了。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说语言中有某个词,文字中没有给它造新字( 本无其字) ,借用一个字音与这个词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这个词( 依声托事) 。假借可以分为无本字,本字后起,本有本字三类。第一类如指事代词“夫”假借的丈夫的“夫”字;第二类如忧戚的“戚”本来借当斧类兵器讲的“戚”字表示;第三类如皮球的“球”。

三、学习六书理论的现实意义

1、对汉字基础教学有指导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初学识字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以“六书”理论为指导,结合汉字以形表义的根本,将字形形象化、意义化,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汉字变成一幅幅图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传承学习六书理论能丰富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利于汉字文化的推广和发扬光大。

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虽然六书的划分及其各自的范围界限有些不那么不清晰切合实际,但这一理论从汉代沿用至今,对我们汉字的基础学习及语言文学的研究传播仍旧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马万金,《对“六书”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16卷第4期;

2、孙丽曼,《“六书"理论与识字教学》,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月第33卷第5期;

3、姚舟,《古代汉语“六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21期.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常用字中形声字的理据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常用字中超过七成的字是形声字,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字的形音义都在发生着变化,汉字的结构类型随之发生变化,汉字的构字理据也发生了变化,形声字作为汉字的一份子,其构字理据亦有改变。本文主要从形声字声符和意符两个角度对形声字进行理据分析。 关键词:形声字声符意符理据性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部分。最初的形声字是在假借字上添加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构成,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都由于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着。字形上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隶变和简化这两次重大的变革,以及在书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讹变;字音主要体现在古音和今音的变化;字义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词义的假借和不断的引申。由于这些变化,一部分形声字的理据弱化,甚至丧失,形声字的范畴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对形声字的理据性进行新的分析。 声符和意符是形声字的左右手,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字中声符和意符都保留功能或部分保留功能的汉字为形声字。一般认为,意符表意,声符表音。不过,部分形声字的声符亦具有表意功能。所以本文着重从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功能、意符的表意功能、声符的表意功能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字形声字的理据性,而对于部分理据丧失的形声字,本文将分类说明理据丧失的原因。 关于声符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声符是汉字体系中的表音符号”,有的学者认为“把部首以外的半边一概视作声符、其中包括表音的和不能表音的,还有形式类似声符而实际不是的”总的来说,声符就是形声字中表示形声字读音的部分。常用形声字共有928个声符,包括137个不成字声符和791个成字声符。如果声符能够精确表示字音,那么对于我们辨读汉字就能够带来一定的方便,但声符的声韵调与字音完全相同的汉字在形声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中国汉字在识读起来往往会出现“秀才只识半边字”的情况。我们将形声字与其声符的语音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声韵调完全相同;声、韵同,调不同;声、调同,韵不同;韵、调同,声不同;声同,韵、调不同;韵同(近),声、调不同;调同,声、韵不同;声、调、韵都不同。而以声符表音功能的强弱可把声符分为完全表音声符,部分表音声符和不表音声符。其中不表音字符也就是声韵调都不同的形声字占到将近所有形声字的五分之一,比例并不是很大,毋庸置疑,声符的表音功能相对比较强大。 苏培成先生的曾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提到:“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据的。拼音文字的字母按照一定的规则拼合起来,就能表示出词的读音,这就是它的理据。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它的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叫有理据,反之,看到了部件不能引起联想,这样的字就是没有理据。”我认可苏培成先生的观点,汉字语音和语义上的联系我们都称之为理据性。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来,无疑,形声字可以从字的构件了解字的读音,形声字是具有理据性的。 从意符的角度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意符,是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具有表意功能。从一个形声字的意符可以联想到字的意义,这说明,形声字是有理据的。 上文提到并非所有声符都具有表音功能,那那些含不具有表音功能的声符的形声字是否就不具有理据性呢?另外,语言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语音的发展变化,致使很多原来声旁与字音相通、相似的读音,变得不通或不相似了,这种变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造就了一批形声字表音度的下降。表音功能的衰弱又是否影响形声字的理据性呢?

七年级上册语文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六书说”的问题的确不少,汉代学者对汉字构造的研究不可能十全十美。 “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争论多年的“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没有本质上的太大的区别。我们不妨称所谓“六书”造字说为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包含不同层面的广义造字说,称“四书”造字说为专门说明汉字形体结构的狭义造字说,而戴、段提出“四体两用”说,不失为“快刀斩乱麻”的做法。 由于传统“六书”说存在分类界限不明和涵盖范围缺乏周遍性的争议,特别是难以说明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的构型规则,现代学者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字构形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如古文字学者提出的“三书说”。 应当指出,“三书说”将“假借(或表音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其不属于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的狭义造字说,而是反映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广义造字说。“三书说”将“象形”、“指事”、“会意”统称为“象形(或表意字)”,虽然避免了三者之间的纠葛,但对于人们认识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说,不免显得笼统。事实上,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任何造字理论都难以涵盖整个汉字、乃至一个时代或一种字体的汉字的构形规则。因此,在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来分析说明汉字结构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不要囿于历史的成说,不要受古人的局限,更不要陷入无谓的争论,以免白白浪费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其二,要注重语言文字的逻辑性和规则性的探索,尽可能建立汉字构形的理性规则,以便为汉字教学和文字的信息处理服务;同时要承认语言文字约定俗成的性质,承认具象(或形象)思维在语言文字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语言文字现象的人文特征。其三,要认识文字构形规则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不可能一种规则能够无一例外地涵盖所有文字现象,也不要因为存在某些例外而否认规则的客观存在。 汉字是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个性的文字符号。对于它的性质,至今说法不一。明确汉字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更好揭示“六书”的真谛。 世界各国所使用的文字多种多样,但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 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 方地平线”、暮色” 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 e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 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一一东汉许慎《说文》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 (y a ng )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 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 美”。引申义为等列” 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 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 戒,警也。 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 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三书六书理论

简析六书理论、三书理论的贡献及局限 通过古代汉语课,我们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六书理论和三书理论,下面我就浅谈这两种学术的贡献及局限。 (一)六书理论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写道:“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虽然《周礼》最早记载“六书”的大致意思,但没做出真正的解释。 而真正提出“六书”这一名称的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记载“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六书”这个名称是由许慎最早提出,也一直沿用到今日。另外《说文解字》中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东汉的班固对“六书”的顺序进行了整理,分别是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熟悉六书理论的人对“四体二用”这一学说并不陌生。“四体二用”说是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这种学说承认“六书”中的象形、指示、会意、形声为字体构造的法则,而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而非“造字之法”。这一学说在学界影响很大,尽管还有争议,但事实上已为大多学者所接受。 1、象形 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构造字形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属于独体字。例如:月,草。 2、指示 指示字是一种利用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表示某一概念的造字方法。包括独体指示字和合体指示字。指示字也是独体字。例如:上,下。 3、会意 是合体字,由两个及以上的单字构成,会意字没有表音成分。例如:酒,解。 4、形声 形声字是由形旁与声旁组成,可表音,是合体字。包括左形右声、左声右形、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六种形式。例如:江、功、花、盆、固、问。 5、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故争议较大。 6、假借 假借字是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例如: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会意字解读

会意字大全 有趣的会意字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产生一个具有新意义的字。下面举一些例字,让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尖,上小下大,形成尖形;尘,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劣,少出力,偷工造成劣品;夯,大力,打地基、筑堤坝夯土都要用大力气。这些字的字义一想便知,很有道理。 吠,犬叫;咩,羊叫;鸣,鸟叫。用“口”与不同的动物组合,以表示它们的叫声,多么巧妙。 岩,山石;嵩,山高;岐,山的分支;岚,山风、山雾。用“山”与不同的字组合,构成不同意义的字。 仙,山中隐居的人;佃,田中耕作的人;休,靠着树歇息的人;伐,拿斧头砍树的人;戎,扛着武器守卫边疆的人。用“人”与其他字组合,构成字义比较抽象的字。 信,人言,一个人说话要讲诚信,不骗人;诬,巫言,巫婆说的话都是骗人的,怎么能相信呢?这些字都含有做人的道德规范。 最有趣的要推“忐忑”二字了,心上上下下,表示心神不定的意思,正像俗话所说:心里像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有趣的会意字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 会意字十分有趣。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大都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看”字是把手搭在目(眼睛)的上边,向远处望。“明”字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好”字本来是“美”的意思,由“女”“子”组成。“男”由“田”“力”组成,表示男人,因为过去男人主要在田里劳动。“休”由“人”“木”组成,一个人靠着树,表示休息。另外,还有“不”“正”组成“歪”字,“小”“土”组成“尘”字,“两”“人”组成“俩”字,等等。 有一些会意字是用相同的字组成的。如林、森、晶、双、多、炎、品。两个“木”组成“林”字,表示树林;三个“木”组成“森”字,表示树多。“从”字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向前走,表示跟从。“晶”由三个“日”组成,和“明”一样,都表示明亮。 从字形上了解会意字的意思,很像猜字谜。下边三个会意字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众、仨、苗。

六书详解(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表意性是汉字最基本的特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汉字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这是前人对汉字研究的科学总结。文字学家又研究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方法,假借和转注实为用字方法。在四种造字方法中,形声字的出现表明了汉字由表意性向表音的方向发展,而先于它之前的象形、指事、会意则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这三种字的基本特征。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至于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年谓的“独体象形”,如以上所举四例。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也可能当成田地的“田”,而把“田”置于“木”的上面,则表示果实的“果”;如“血”,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血。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含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 ”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电它与“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等。《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些具体的事物可以画它的形象,但遇到抽象的概念就难以描绘了,于是人们想出了第二造字方法,那就是“指事”。 2、指事 指事就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写一二笔作为符号或别作简单的符号以指明所要说明的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木”字是个象形字,在古代“木”字就是“树”的意思,在它下面加一短横,就成了“本”字,即特指“木”的根本,如果把短横这一符号放在“木”上,就成了“末”字,则表示树梢之所在。把短横放在“木”中间,就成了“朱”,表示在木的中间剖开,里面是红色的木质,所以朱的本义是红心木。又如“刀”字是象形字,若指刀口时如何画呢?这实在是无形可画,于是就在“刀”字的撇上(即刀锋处)加一点,这一点就是指事符号,指明刀口之处,即表示“刃”字。象本、末、刃这类字都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来指明意义的。

汉字六书说

汉字构造规律一一"六书"之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后来西晋书法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进一步解释:“则谓文字,有六义焉。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二为上,在一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甲骨文) 月(金文) 2.指事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 上(甲骨文)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 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 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 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

六书说

六书理论 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 “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2】 郑众的“六书说”。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3】 许慎的“六书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4】 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汉字六书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 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 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破河、冻 右形左声:攻颈削瓢放鹉雌故功、期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字 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膏凳赏货,贷 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囤、匣 内形外声:闷问闻辫 形在一角:裁载栽飓 声在一角:醛渠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舟和船至和到詈和骂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六书分析

易,象形。本义:蜥易。 果,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 牧,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 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放牧牲畜。街,形声。从行,圭声。“街”,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本义:四路相通的大道。辩,形声。从言,辡( 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 zhāo)本义:早晨。 亦,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 人腋窝。 鸣,会意。从口,从鸟。本义:鸟叫。 它,象形。小篆字形。象虫形。本义:虫。 盥,会意。小篆字形,从臼( jiù),舂米用的器具,从水,从皿(表示与器皿有关)。合起来表示:以手承水冲洗而下流于盘(皿)。本义:洗手。 颠,形声。从页( xié),真声。本义:头顶。 朱,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赤心木。 景,形声。从日,京声。本义:日光。 驭,会意。从又,从马。又,手。用手驾御马匹。本义:驾御车马。 北,会意,从二人相背。 监,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臣,竖目),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本义:监督,察看督促。 皿,象形。小篆字形,象碗、盆之类的食器。本义:器皿。 自,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州,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伐,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江,形声。从水,工声。本义:长江的专称。 臭,会意。从犬,从自(鼻)。狗鼻特别灵敏,故从二字会意。( xiù)本义:闻气味。止,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刃,指事,刀刃。 莫,会意,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 韦,形声。从舛( chuǎn),舛像两脚相对形。意为违背。囗声。韦是违的初字。本义:违背。 身,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恭,形声。从心共声。 涉,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沐,形声。从水,木声。本义:洗头发。

汉字 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而,颊毛也。——东汉·许慎《说文》 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yáng)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美”。引申义为“等列”、“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摘要】:本文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对会意字研究演进史的全面梳理,论列各家得失,提出我们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会意字与“六书”中其他各书的划界原则的看法,最后表明自己确定会意字的标准和定义。2.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通过《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尔雅》、《说文》义界模式的比较,验证二者之间存在同构关系,从而证明了前述论断。3.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三个新的特点:字素之间的“隐秩序”;释义成分的缺省;部分会意字利用字素空间位置关系辅助表义。4.通过对《说文》所收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参照系统一功能标准,归纳出各词类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5.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五点主张。【关键词】:《说文解字》会意字义界取象-表词模式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22 【目录】:论文提要6-7Abstract7-9第一章绪论9-13第二章《说文》会意字概况13-57第一节会意研究小史13-32第二节会意的定义32-40第三节关于会意兼声字40-46第四节其他边缘状态及处理原则46-48第五节会意的性质48-51第六节《说文》会意字的来源51-57第三章会意、义界与取象—表词57-73第一节会意与义界57-61第二节会意的认知原理61-65第三节关于“取象”与“表词”65-68第四节义界对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的影响68-73第四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73-126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75-89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89-112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及分析112-126第五章《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比较126-139第一节表名词会意字模式与名词义界模式比较126-131第二节表动词会意字模式与动词义界模式比较131-134第三节表形容词会意字模式与形容词义界模式比较134-139第六章《说文》会意字研究对汉字教学的影响139-145第七章结语145-147附录《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字汇147-153参考文献153-159后记159-16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摘要“六书”理论自产生以来,在分析汉字的形音义方面具有极其的重要作用。但随着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本文着重于探讨“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六书;汉字;形音义;局限性 “六书”一词产生之后,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形之时,往往会遵循“六书”的说法。“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說:“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由此可知,古人造字是先有义而后有音,然后才造出形。而我们考求字义,是先观其形,再得其音,后得其义。所以,在造字之始,形与义是相统一的,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形音义。而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楷书,还有草书和行书,历经了多次重大变迁。在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如果再利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构形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将从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来阐释“六书”理论在分析汉字中的局限性[1]。 首先,不能运用汉字“六书”理论来分析演变之后的文字字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专著。而今看来,许慎对一些文字构形的解释也有与文字本义不相符的。这是因为处于东汉时期的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与金文,在运用“六书”理论对汉字进行分析时,便难免出现些许错误。如“匈”。《说文》:“匈():膺也。从勹,凶聲。,匈或从肉。”而甲骨文作“ ”,“)”为“胸”的指事符号,胸前有物交叉。战国楚简作“”,可以隶定为“胸”。胸部的指事符号从人形上析离,由于“凶”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从“匈”字分化出来,所以许慎误以为凶声。这种便是以讹体为说,分析字形出现错误。再如“晵”。《说文》:“晵():雨而昼夝也。从日,啓省聲。”“晵”字甲骨文作“ ”,从日,声,但后世“”字不单独使用,而是作“啟”。因为许慎不知该字字形的演变,所以他分析的字形与初文不合。还有现在推行的简化字。比如繁体“產”。《说文》:“产(),生也。从生,彦省声。”繁体字的“产”,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论据形索义,而简化之后的“产”用“六书”理论分析,则只知其声,不知其义。所以,运用“六书”造字法分析汉字字形时,要考释出字源,否则很可能出现错误[2]。 其次,不能运用“六书”理论分析现代汉语的音读。对于形声字来说,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字音,则主要看声符的读音。而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文字的读音与声符的读音均发生了变化。假若这种变化不同步进行,就会出现声符读音与文字读音的偏离。如“辈”,从“非”得声。“辈”和“非”上古都属邦母微韵,后来“辈”和“非”的声母发生了轻唇、重唇的分化,二者的读音变远,“非”提供的声音理据弱化。再如“旁”,从“方”得声。“旁”“方”在上古均属並母阳韵,都属于重唇音,声音相同。后来,“方”和“旁”的声母发生了轻重唇的分化,读音变远,“方”提供的声音理据淡化。

汉字造字法(汉字六书)

专题1 汉字的造字法 知识讲析 造字法即汉字“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汉字的造字方法,后两种是汉字的用字方法。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字,象形字,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直视太阳时看到的形态,表示太阳。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主要区别是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字,指事字,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表示刀的锋利部分。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将其字形字义合并,表达新的意思。例如“”字,会意字,左边是牛,右边一只手举一根枝条,表示手拿棍子放牛。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表示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字,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一种树木,右边“婴”是声旁,表示发音与“婴”字一样,表示樱树。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表达相同含义时,会有相同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文字对应,就找和它发音相同的字表示。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套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像“琴”“棋”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明”“笔”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多。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鲤”“鲮”“鲩”等,难以用象形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1、象形:描摹物体大致形状,主要特征来造字,甲骨文中有300余字。

最新 “六书”理论新解-精品

“六书”理论新解 摘要:“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传统理论,它对文字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类。文章对“六书”理论关于“造字之本”的说法做出新的解释,认为它其实是更接近于描述汉字的结构类型。 关键词:六书许慎造字之本结构类型 一、“六书”含义来源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日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西汉末年,汉代的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并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称。有几种说法: 1.班固引用了刘歆的《七略》,而在其著《汉书·艺文志》说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分别下了定义,并举了例字:“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从以上较为流传的三家来看,对“六书”的解释显然迥异,各有分歧。然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慎的解说是更为详尽、简明和易懂的,因而也更受到学界的推崇。 二、学界对“六书”乃“造字之本”说法的争论 许慎对“六书”的解说《说文解字》,堪称得上是影响后世颇深的一部文字学经典大作。但是,其实自从“六书”一词出现的那天起,关于

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从“美”字“六书”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 【摘要】从“美”的字形结构出发探讨美的原初义及审美意识的起源,是当代颇具研究价值的创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先民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关键词】“美”字;六书;审美意识;起源 一、引言 随着西方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学者发掘本土美学思想的热情逐渐高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美学体系,人们首思的问题就是阐释“美”字初义。“美”字的“六书”类型及本义研究对文字学界来讲,只是一个古文字“美”的解读问题;对美学界来说,则是一种终极原理问题。古今文字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产生了种种观点,各有长短。美学家对“何谓美?美缘何而来?”的追问亦穷其一生,仍在阐释。本文试图从文字学家对古字“美”的造字法及本义研究的各种观点中探看中国古代美意识的起源,以期对“美”有进一步地体悟。 二、“美”字“六书”及本义反映的美意识

中国美学史上,首次释“美”的是《尔雅?释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懿、?p,美也。”但这种诠释方法是描述式而非概括性定义式,即只是对美的现象的罗列,而没对“美”自身的本义、本质作概括性归纳。首次概括性定义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o膳也。美?c善同意。”[1]且不说许慎是否理解美的本质,但他认为“美”是一个会意字,只有“羊大”才“甘”,才“善”。唐徐铉注“从羊从大”为“羊大则美,故从大。”他支持许慎观点,并提出依据:羊,大则肥,肥则甘,甘则美。如此,“美”字作为一个会意字的性质被首次明确确定下。 (一)作为“会意”理解“羊大为美” 许慎、徐铉等古文字家将“美”看作会意字,释为“从羊从大”、“羊大则美”,显然是简单地把“美”的本义理解为味觉感受,即美味。而该观点也被现代人采用,如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曾讨论过古字“美”的形成及“原初意义”。他据《说文解字》中“美”的释义,提出“美”字所含的四项“最原初的意识”,并进而断定:“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或美观念是始于味觉美,‘美’字的最早含义就是味觉的美的感受。”[2]笠原首先从字形结构和“原初意识”两面分析,方法有启示义,但结论待商榷。他虽从一个立体的多元感知系统去理解“美”,但解释的所有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