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一、介绍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范式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

的和问题,以及所处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环境,所采用的一种总体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而理论模型则是在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构建,用以解释和预测现象,并指导实际的研究活动。

二、研究范式的分类与探讨

1. 定性研究范式: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现象和问题,研究者常常采用定性研究

范式。这种范式注重理解事物的本质、过程和关系,通过深入的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得数据,进行主题的归类和概念的构建,从而得出结论。

2. 定量研究范式:与定性研究范式相反,定量研究范式更注重数值的测量、统

计和模型的构建。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值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3. 阐释研究范式:阐释研究范式注重个体内心和行为的意义和解释,强调在特

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解释和理解。研究者通过对话、观察和参与等方法,获取被研究对象的真实感受和意义,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

4. 实证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强调以观察到的现象和可验证的知识为基础,

依据经验事实和证据进行研究。研究者通过实证的方法,如实证验证、实证推理等,验证或证伪某个理论模型,以求得客观的真理。

5. 参与研究范式:参与研究范式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互动和合作,认为

研究者作为一个参与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与被研究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全面了解和把握研究对象。

6. 综合研究范式:综合研究范式并不强调单一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而是将不

同的范式进行综合运用。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和方法,从而获取更丰富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 基础理论模型:基础理论模型是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问题

进行基本的解释和描述。在基础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2. 假设的构建:在实际研究中,常常需要提出一些假设来指导研究方向和研究

内容。假设的构建需要基于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合理地推断出预期的关系和结果。

3. 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是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需要对研究问题中涉及到

的概念进行准确定义。概念的定义应该具备明确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后续的研究。

4. 变量的操作化:在具体研究中,变量的操作化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

测量的指标的过程。变量的操作化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确定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

5. 理论验证与拓展:理论模型的验证是指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或证伪

理论模型的假设和预测。在验证的基础上,可以对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和修订,以适应更复杂的研究问题和背景。

6. 理论模型的应用:理论模型的应用是指将理论模型具体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和

决策中。通过理论模型的应用,可以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四、范式与模型的关系

范式和模型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范式提供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方

法论,而模型则为具体问题的解释和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具。范式和模型相辅

相成,缺一不可。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正确的范式和模型基础上,才能获得可靠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五、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的发展

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研究问题也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模型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因此,不断有新的研究范式和模型涌现,以解决新的问题和挑战。

六、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虽然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研究范式和模型往往是固定的,难以适应新的研究问题和环境。另一方面,研究范式和模型的应用常常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选择性偏见和局限性。

总结: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科学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

意义。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和模型进行研究。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现有的范式和模型,以适应新的科学问题和挑战。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 一、介绍 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范式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 的和问题,以及所处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环境,所采用的一种总体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而理论模型则是在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构建,用以解释和预测现象,并指导实际的研究活动。 二、研究范式的分类与探讨 1. 定性研究范式: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现象和问题,研究者常常采用定性研究 范式。这种范式注重理解事物的本质、过程和关系,通过深入的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得数据,进行主题的归类和概念的构建,从而得出结论。 2. 定量研究范式:与定性研究范式相反,定量研究范式更注重数值的测量、统 计和模型的构建。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值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3. 阐释研究范式:阐释研究范式注重个体内心和行为的意义和解释,强调在特 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解释和理解。研究者通过对话、观察和参与等方法,获取被研究对象的真实感受和意义,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 4. 实证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强调以观察到的现象和可验证的知识为基础, 依据经验事实和证据进行研究。研究者通过实证的方法,如实证验证、实证推理等,验证或证伪某个理论模型,以求得客观的真理。 5. 参与研究范式:参与研究范式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互动和合作,认为 研究者作为一个参与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法,与被研究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并全面了解和把握研究对象。

6. 综合研究范式:综合研究范式并不强调单一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而是将不 同的范式进行综合运用。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的,灵活运用各种研究范式和方法,从而获取更丰富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 基础理论模型:基础理论模型是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问题 进行基本的解释和描述。在基础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深入和具体的研究。 2. 假设的构建:在实际研究中,常常需要提出一些假设来指导研究方向和研究 内容。假设的构建需要基于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合理地推断出预期的关系和结果。 3. 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是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需要对研究问题中涉及到 的概念进行准确定义。概念的定义应该具备明确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后续的研究。 4. 变量的操作化:在具体研究中,变量的操作化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 测量的指标的过程。变量的操作化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确定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 5. 理论验证与拓展:理论模型的验证是指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或证伪 理论模型的假设和预测。在验证的基础上,可以对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和修订,以适应更复杂的研究问题和背景。 6. 理论模型的应用:理论模型的应用是指将理论模型具体应用到实际的研究和 决策中。通过理论模型的应用,可以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术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四、范式与模型的关系 范式和模型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范式提供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方 法论,而模型则为具体问题的解释和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具。范式和模型相辅

学术论文中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学术论文中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学术论文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还能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在学术论文中,建立理论模型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研究者解决问题并提供新的见解。然而,建立理论模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将介绍一些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对研究者们有所帮助。 1. 理论框架的选择 建立理论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是指构建模型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或范式。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领域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例如,在经济学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需求-供给模型、边际效用理论等。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可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2. 模型假设的设定 建立理论模型需要设定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可以简化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并使问题易于研究。在设定模型假设时,研究者需要考虑其合理性和适用性。合理的假设应该基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并且要与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相一致。适用的假设要符合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 3. 变量的选择和定义

构建理论模型需要明确研究变量的选择和定义。变量是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和变化程度的指标。在选择变量时,研究者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选择与问题直接相关的变量进行研究。在定义变量时,研究者需要清晰明确地描述其含义和测量方法,以确保模型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4. 建立模型的数学表达 建立理论模型需要将研究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数学表达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问题、推导结论,并进行模拟和实证分析。在建立模型的数学表达时,研究者需要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和函数形式。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博弈论模型等。 5. 模型参数的估计 建立理论模型后,研究者需要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参数估计是通过利用实证数据来确定模型中未知参数的过程。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方法、经验方法或实证研究结果来进行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6. 模型的检验和验证 建立理论模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模型的检验和验证。模型的检验和验证可以通过实证分析和数据拟合程度来完成。研究者可以利用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利用数据拟合程度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解释力。

社会学理论中的方法论和范式

社会学理论中的方法论和范式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学、社会变迁等众多方面。社会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为了更加系 统地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学理论。 这些理论中既包括方法论,也包括理论模型,被社会学界普遍接受。本文将介绍社会学理论中的方法论和范式相关内容。 一、方法论及其作用 方法论是指研究如何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学问。要想正确地研究 社会学问题,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规范与指 导学者们进行研究。社会学方法是将社会学理论引入实际社会现 象以进行探究的方法,包括质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学研究中, 方法论起到以下三个作用: 1. 约束研究者的思路和研究方式

在社会学研究中,方法论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研究 框架,使得研究者不会沉迷于自己的意愿和偏见,而能够把握整 个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减少误差和偏差,提高研究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2. 提高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到合适的理论模型,从 而研究社会现象。在研究过程中,如果方法不规范,会很容易引 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产生一些错误。定量和质性研究方法是社会 学研究的基础,它们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社会现象。 3. 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在社会学研究中,必须把握事实和真相,据此来总结研究结论。因此,在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时,必须确保研究结果真实可靠,能够说明现象本身为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社会问题。 二、范式及其作用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研究范式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以及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等。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常常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以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一、功能主义范式 功能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协调,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功能而存在的。功能主义范式关注社会整体的稳定和秩序,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相互关系。 二、冲突理论范式 冲突理论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它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冲突理论范式关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强调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三、符号互动主义范式 符号互动主义范式是社会学中的另一种重要研究范式。它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意义构建。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关注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解释,强调人们通过符号和交流来构建社会现实和个人意义。

四、结构功能主义范式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是功能主义范式的一种发展和延伸。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关注社会结构中的差异和变化。结构功能主义范式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机构既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又有变动和差异。 五、社会建构主义范式 社会建构主义范式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范式。它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建构和解构过程,认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是通过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来建构和演化的。社会建构主义范式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强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社会构建性和历史演化性。 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会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不同的研究范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学研究范式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不同的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能够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在实际的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应根据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以获得更准确和深入的研究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表

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思维、文化、价值观念等方 面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哲 学等多个子学科。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对象、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上存在一定 的差异,但都遵循一定的研究范式。 一、归纳法与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具体的个别例子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或原理。研究者通过对 现象的观察、实证和分析,将个别案例归纳为一般规律,从而推导出结论。例如,社会学家通过调查和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推论出人类社会行为的 一般规律。 演绎法则是从一般的原则推导出具体的结论。研究者建立一个逻辑上 严密的理论框架,然后根据该理论框架,通过推理和假设得出特定问题的 解答。例如,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分析特定市场中的供需关 系和价格变动趋势。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和描述,通过观察、访谈、文字 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分析质性数据,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意义、动机和 过程。定性研究常用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例如,人类学 家通过对特定文化群体的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习俗和价值 取向。 定量研究注重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量化和概括社会现象,以获 取较为客观的结论。研究者通常运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模型等方法,收集和分析量化数据,从而进行量化测量和描述人类行为的分布、关

联和趋势。经济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常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例如,经济学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行为和经济增长进行量化研究。 三、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理论构建是在大量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以解释和预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律和机制。理论构建不仅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指导实证研究的基石。例如,社会学家构建社会交往理论,解释社会关系和互动的规律。 实证研究是基于理论假设或研究问题,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验证理论预测或检验研究问题。研究者运用合适的方法和统计工具,利用样本或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例如,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测量,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与情绪反应。 以上所述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概述,实际研究中还存在其他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然而,无论采用何种研究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以客观、可重复、理论驱动和数据支持为原则,力求获得科学合理和可靠的研究结论。

经济学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经济学家的方法论与研究范式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们应用特定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来进行经济现象的研究和解释。这些方法论和范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经济学家在研究中的指导原则和思维模式。本文将介绍几种经济学家常用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和优势。 一、微观经济学方法论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学科,其方法论主要包括洞察力法、假设检验法和实证分析法。洞察力法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它通过观察和理性推断来揭示经济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假设检验法则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实证数据的对比,验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实证分析法是基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寻找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二、宏观经济学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的学科,其方法论主要包括总量观察法、模型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总量观察法通过对整体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把握,从宏观层面解释经济波动和走势。模型分析法则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计量经济学方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处理大规模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量测度,以验证和支持经济理论。 三、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实证经济学是以数据和实证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推动经济学发展的 重要领域。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实验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应 用经济学。实验经济学通过设计和进行经济实验,验证经济理论和模 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计量经济学则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将经济理 论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学模型,以量化分析来研究经济现象。应用经济 学则将经济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为政策制定和经济管 理提供支持和指导。 四、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 制度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契约理论和制度分析。契约理论研究经济主体之 间的契约关系,以及契约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和影响。制度分析则关 注经济制度在经济发展和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对制度的解构和 解释,揭示经济行为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经济学家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在经济学领域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方法论和范式有助于经济学家运用不同的分析工 具和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解读经济现象,并为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 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正确认识和运用经济学家的方法论 和研究范式,对于推动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途径来解释现象、构建假设和推导 结论。本文将介绍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并探讨它们的作用 和重要性。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与作用: 理论框架是论文研究中的基础,它通常是用来解释研究问题或现象 的一套理论概念和原则。它不仅提供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出发点,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方向和引导。理论框架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理论指导:理论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指导研究者 如何从理论层面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通过理论框架,研究 者可以明确研究目标、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工具。 2. 知识积累: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相关领 域的研究成果相联系,形成知识积累。通过对已有理论框架的探索和 借鉴,研究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研究问题所处的学术背景和理 论体系。 3. 研究范式:理论框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研究范式,即研究者在 解决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研 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二、研究模型的定义与作用: 研究模型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框架,用 于解释和预测研究问题。它是理论框架的具体展开和应用,常常包括 变量、假设和关系等要素。研究模型的作用包括: 1. 问题解释:研究模型通过构建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研究者系统 性地解释研究问题。研究者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假设和变量,探索和 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解释,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2. 数据分析:研究模型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了指导。研究者可 以根据模型中的变量和关系,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这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 结果预测:研究模型可以被用来预测研究结果。通过对模型中变 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推断某一变量变动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这有助于研究者提前了解研究结果,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 测和预防。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关系: 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是相辅相成的概念。理论框架提供了研究的基 本思想和大的方向,而研究模型则是对理论框架的具体应用和展开。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需要确定适应其研究问题和目标的理论框架,然后根据该理论框架构建相应的研究模型。研究模型的构建和分 析可以反过来检验和完善理论框架,并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验证理论 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范式是一种理论模型或思想框架,用于探究一个特定领域的研究问题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范式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范式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 一、范式有助于指导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面对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研究者需借助理论模型或思想框架来指导研究。范式是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抽象和概括,为研究者提供了指导和引领。研究者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可以依据范式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范式有助于加强研究的系统性 范式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模型或思想框架,因此,使用范式可以使得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不同研究范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互动,这些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方法,可以完善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体系。因此,合理运用不同的范式,可以加强研究的系统性。 三、范式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 范式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认可的理论模型和思想框架,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因为范式可以提供一个公共的起点,以供不同的学者参考和借鉴。在这个公共的起点下,学者可以更好地交流和探讨研究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的进展。 四、范式有助于启发新的研究方向 范式是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理论模型或思想框架,它指导研究者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然而,范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是不断变化的,范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对范式的反思和总结,还可以启发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理论模型。 总之,范式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范式不仅是研究

思路的引领,还具有加强研究系统性、促进学术交流和启发新的研究方向等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范式的运用,不断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种研究范式

四种研究范式 介绍 研究范式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或模式。它们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组织和进行研究,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四种常见的研究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性研究和构建主义。我们将介绍每种范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优缺点,并探讨它们在不同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一、实证主义范式 1.1 基本原理 实证主义范式是一种以观察和实证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可重复性验证来揭示客观真理。实证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事实至上”,即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来验证或伪证研究假设。实证主义认为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和价值观应尽可能减少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1.2 方法 实证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通常涉及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者会设计实验、调查或观察研究来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和解释。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1.3 优缺点 实证主义范式的优点在于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它强调证据和数据的重要性,有助于产生可靠和可重复的结论。然而,实证主义范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忽视了社会和文化背景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而且往往难以解释复杂现象和主观经验。

二、解释主义范式 2.1 基本原理 解释主义范式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和经验解释的研究方法。解释主义认为人类行为和经验是受到主观意义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的,研究者应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观点、体验和解释。解释主义将重点放在了对个体和群体参与研究的主观观点的理解和解释上。 2.2 方法 解释主义范式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定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者使用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来收集关于个体和群体观点和经验的详细描述。这些方法有助于研究者理解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 2.3 优缺点 解释主义范式的优点在于其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经验的能力。它强调对个体和群体的观点和经验的尊重,有助于揭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然而,解释主义范式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由于其独特的特征和无法量化的数据,解释主义研究的结论可能缺乏普遍适用性和可靠性。 三、批判性研究范式 3.1 基本原理 批判性研究范式是一种关注社会不平等、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者对社会问题和不平等现象的批判思考和反思。批判性研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不平等和权力关系所决定的,研究者应该关注改变社会现状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可能性。 3.2 方法 批判性研究范式的研究方法通常涉及对社会问题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探究。研究者会使用批判性理论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的产生和维持。研究者还可以采取行动研究的形式,通过参与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革来推动社会变革。

研究范式的概念

研究范式的概念 研究范式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框架或模式。它代表着一种研究的方式或者模式,定义了研究问题的提出、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结论推断等各个方面的方法和步骤。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范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原则。 研究范式可以分为定性研究范式和定量研究范式两大类。定性研究范式强调对现象背后的意义和理解的深入探究,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获取数据,并用归纳和分析的方式解释和理解数据。定量研究范式则注重量化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实验、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精确的描述、归纳和推理。 无论是定性研究范式还是定量研究范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 在定性研究范式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访谈、互动和文本分析等。观察是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和环境来获取数据,并从中产生理解和解释。访谈是指研究人员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获取其观点、态度和经验等信息。互动是指研究人员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以获取更深入的数据。文本分析是通过对文字材料、文献资料和媒体文本等进行分析,来获取有关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在定量研究范式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实验是通过操纵自变量和测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是通过给受访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其观点、态度和行为等信息。统计分析则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来描述和推断总体的特征和关系。 研究范式的选择和应用需要考虑多个因素。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其次,需要考虑到数据的来源和可行性,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另外,也需要考虑研究资源和时间的限制,选择能够高效和有效完成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范式的选择和应用也需要考虑到研究伦理和可行性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时,需要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保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总之,研究范式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框架,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和原则。通过选择和应用适合的研究范式,研究人员可以进行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获取对于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释,并为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作出贡献。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 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 (一)概念 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李雁冰,2000(1)〕 (二)历史 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李雁冰,2000(1)〕 (三)缺陷 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李雁冰,2000(1)〕 (四)具体方法 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 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 (一)概念和哲学基础 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2.哲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也有认为,是实证主义。 (二)历史 17、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长足进步,工业技术成绩斐然。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追究形而上学为己任的哲学传统受到质疑,科学及其方法逐渐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19世纪中期,孔德创立了以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新哲学体系——实证主义哲学,即所谓“真正的科学方法”,并竭力把它推广到社会研究领域。1900~1930年间,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范式兴起,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实验教育学,涂尔干等社会学家把教育作为社会事实来研究,都是量化研究范式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的典型事例。 (三)功能与局限 1.功能:具有结构性、清晰性以及一定的预见性的特点,可用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 2.局限: 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研究中实证—分析范式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上的具体事实,是剥离了价值取向的事实,这在现实的研究中是很难保证的,因为整个教育活动是处于各种价值取向相互作用的无形网络之中。 第二,量化研究追求数量和精确性,但是教育科学的对象要比自然科学的对象复杂得多,适用于自然科学的严密的数学工具很难完全用于教育研究。 第三,从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关系来看,我们只有把对象和主体放在一起考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 第四,量化研究造成许多弊端,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原料,学校则是指生产的工厂;教育研究从整体上失去了理论创造特征,成了仅仅是规范实践的教条,实践也因这种规范而成了无创造的操作活动,这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批判。 三、质性研究范式 (一)概念和哲学基础 1.称谓 “质性研究”来自英文中的Qualitative research。有以下几种翻译:

研究范式名词解释

研究范式名词解释 研究范式也称理论范式或研究模式,是指理论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既是对某一具体研究领域中实际存在问题的抽象化描述,又是对这一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加以抽象概括得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从而可以被人们用来指导同类研究的一种范例。因此,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参考,也可能有自己的发展和变化,但不能完全脱离其中的范畴而另起炉灶,就像我们只能引进国外的好办法却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框架一样。所谓“职业化研究”是相对于“专业化研究”而言的。在研究实践中,“专业化研究”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社会科学界却出现了忽视或者放弃专业化研究,而转向“职业化研究”的趋势。 它是为解决某一特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而设计的概念、命题、操作程序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美国社会学家斯特恩和默顿根据社会科学的领域,把社会科学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十大门类。社会学之父、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研究了社会科学的领域后,发现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研究范式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造成不同门类之间的分歧甚至冲突。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促使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科学的范式问题。英国著名学者卡尔曼在《结构功能主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概念。 1.专业化研究与职业化研究所谓“专业化研究”是指将社会科

学中各个领域的研究问题分门别类,由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选择其中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注重的是研究的专业性,通常由少数学者担当研究角色,属于精英化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精英化的研究就是不好的研究。相反,精英化研究能够保持理论的纯洁性,为大众认知开辟更广阔的道路。“职业化研究”则强调的是研究的职业性。它是指一种比较固定的、流动的、非官方的社会科学研究形式。其特点是从事这一职业的研究者受雇于各种研究机构或组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报酬,研究时间一般不固定,无工作压力,并且还可以兼职。他们的任务是搜集研究素材,创造条件和氛围,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服务,促进其专业研究水平的提高。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一.什么是范式? (一)范式的含义 “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 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 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 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对一个范式的喜爱超过另一个范式,表明了研究者对社会现实的选择重点在某一个层次,而非另一个层次。其结果正如库恩所言,一旦科学家与一个范式有了利害关系,他对这个范式的信奉就超过了一种理性的信奉或者单 纯知识性的信奉。因此,不能把范式当现实。 2.特点 相对于自然科学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所引起的明显的、革命性的凡是巨变,社会科学的范式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更替性。社会科学一般都有多种相互竞争的范式,彼此间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存在流行程度的不同,很少出现完全的否定和抛弃。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重范式并存。社会科学是多元范式的科学。不存在单一范式。比如当前的实证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冲突论范式、符号互动论范式、解释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等。 (2)视角不同、互为补充。每一范式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难以形成共同范式,因此不同范式间既需要也能够共存互补。 (3)没有更替,只有竞争。社会科学的历史不是范式革命的历史,而是凡是竞争的历史。 (4)“双向忽略”。几种不可验证的理论共存,但相互间一般都小心地躲避对方。甚至学术大师间也是如此。自己搞自己的,不惹麻烦。 (5)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只有流行程度的不同。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一)实证主义

高等教育学研究范式及其演进

高等教育学研究范式及其演进 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成熟学科的标志应该是某个科学共同体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理论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科学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其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依“范式”标准衡量来看,高等教育学并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是在研究中存在经验体系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从最初的经验体系研究范式向理论体系研究范式的转变展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在未来的发展中则应逐渐向问题取向的研究范式转变。 标签:高等教育学研究;范式;演进 随着高等教育在当代中国日益成为牵动社会关注的“显性”社会领域,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理论思考和学科建构也日益成为学界的当务之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无论是在学科点的建设上,还是在研究的队伍规模以及研究成果数量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但与高等教育研究规模扩展的速度相比,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仍不成熟。本文试图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分析高等教育学建立以来的理论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存在什么样的范式,具体的范式是如何演进的,以后如何发展,以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成熟。 一、范式 “‘范式(Paradigm)’是从希腊动词‘并排展现(exhibiting side by side)’派生而来的。在词典中,范式被理解为‘范例’或‘词形变化表’”[1]。科学史学家库恩(Kuhn.T.)在1962年发表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大量使用“范式”这一概念。他据此来确定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发展中所经历的阶段,即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危机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什么是“范式”呢?库恩本人并未对“范式”这一重要概念做出过明确的定义性阐释,但从他使用的“范式”术语来看,其含义是非常复杂的。库恩把“范式”作为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为科学工作者团体提出了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库恩把范式看做与“常规科学”密切相关的术语,它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CD2]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CD2]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2]。库恩把范式看成“科学共同体”,”‘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科学共同体是指拥有同一个范式的科学家集团,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归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3]。因为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共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接受了共同的教育、训练和熏陶,他们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学术观点、概念、术语、行话、交流方式、文献资料、教材和心理素质等,所以他们之间可以顺利地讨论问题、交流业务,而在他们之外就比较困难,甚至难以进行。范式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足以空前

心理学研究范式

心理学实验范式小结 转载自:a飛*~转载于:今天 12:48 | 分类:心理学家阅读:(4) 评论:(0) 今天无意中搜索到了这样一个帖子,这个帖子总结了一下心理学的范式,虽然不全,也不够新,但不失为一个比较科普的小文章。于是转载,如果作者有意见,可以告诉我,我删掉。 ps:我在cnki上用关键词“心理学实验范式”搜了一下,并没有关于心理学实验范式的相关综述正式发表,为了保证原作者的知识产权,特注明转载!建议原作者尽快发表,如果在审稿期间,那我建议你再补一些范式,而且要分一下类别,毕竟心理学的范式实在太多太多了!! 当然,也可能我用的关键词不对所以没有搜索到,如果谁知道这个帖子出自那篇已公开发表的综述请及时告知我,我补上发表信息~ 也可能我孤陋寡闻,这些内容是出自一本专著,也不一定呢,呵呵。 注:凭我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做了几处小修改和排版。 反向择物 (Object Reversal)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 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 (如事物A或 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 (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 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 (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 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 Kerr和 Zelazot简化了 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 (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 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 (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