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徐良雪

学习内容:12册语文第20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2、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

1、预习生字检查

2、质疑课题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2.自由读、指名读

3.“司空见惯”的解释及由来、近义词

4.“?”和“!”的解读

5.“一百个”的理解

三、学习事例(三到五自然段)

1.默读三到五自然段,概括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2.指名上台板书

3.快速默读课文,比较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从小事发现问题

有心人(有准备的人)

不断探索(反复……)

写法(发现问题、反复试验、得出结论)

4.关于三个事例写法上的特点:角度的侧重、量的把握、顺序上的不可逆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3.“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在文中排列的不可逆。

五、学习七、八自然段

1.自由读,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发现真理不难:并不……并不只要……就……

3.继续读第八自然段

4.发现真理不容易:不是凭空产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只能给……给……给……

5.对比板书:不难不容易

发现矛盾

指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6.齐读结论

六、梳理本议论文结构

七、小练笔

《自强不息的人必将赢得尊重》

1.事例的选择

2.列提纲

3.标重点

八、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议论文观点

洗澡水的漩涡发现问题

事例紫罗兰花的变色反复试验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得出结论

结论并不难不容易辩证看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识要点和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识点及课后答案 知识点 1.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 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3.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课后答案 1.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答: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答:“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答: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答: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3.词语理解: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009年下期历史公开课教案《美国的诞生》

2009年下期码市中学新教师、支教教师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历史)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能力培养:(1)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原则、以美英双方作战的目的来区分战争性质的能力。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必将得到国际援助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最后的胜利。(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北美是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等地移来的劳动人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奴隶共同开发的。(2)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3)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美国国旗及自由女神像图片,引入新课。提问:这是哪国国旗?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又是怎样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的?出示《华盛顿像》,问:华盛顿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怎样正确评价他?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美国的诞生》…… 【讲授新课】 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想一想: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的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案(含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材解读:课文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目标: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答案:。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2)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3)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4)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__________;在赤道,则____________。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5)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6)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 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7)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美国的诞生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教学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独立宣言》基本内容、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 2.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美国诞生的过程。 难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三、学习与交流 美国独立战争: Ⅰ、历史背景:(阅读教材P72页相关内容,思考归纳,并在课本上分点标记好。) 思考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革命概况:阅读教材P73页——P74页相关内容,思考完善下列内容) Ⅲ、《独立宣言》 阅读教材P74页最上一段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分点标记好。 1.发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布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内容:(书上分点标好) 4.发表影响(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Ⅳ、美国1787年宪法:(阅读教材P75页正文最下面一段相关内容思考,并在课本上分点标记好)1.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 2.主要内容 Ⅴ、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阅读教材P76页正文最上面相关内容思考,并在课本上分点标记好)Ⅵ、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归纳讲解)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________________战争,又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 四、典型题例 分组讨论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至少4方面,写在下面空白处) 五、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三个关于科学家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初步学会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总是很尊敬那些善于发现真理的科学家。同学们能说说在你的心目中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谈话:是啊!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

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板书课题: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教师板书课题后,要求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能告诉大家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生字,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学生朗读。 (1)坚持生字新词: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特别好?或者是你认为难读的句子,或者自己读得不怎么好的句子?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3)学生质疑。提问:有什么不懂的词语或不怎么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相机释疑) 3.教师谈话:这是一篇说明道理的文章。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打上“☆”)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打上“△”) (1)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同步教案

课桌有多长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P51-52页。(厘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 2、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在刻度尺上正确读出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卷尺等 学生:尺子、铅笔、橡皮、曲别针、小棒1根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桌子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师:说一说你用什么工具量的?师: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设如下) 生1:我用手量的,有5个手掌那么长。 生2:我用书量的,有2本半书那么长。 生3:我用铅笔量的,有3枝铅笔那么长。 生4:我用尺子量的,有4把尺子还多一点那么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尺。)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出示课件尺子图: 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两个人比一比,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1格,是不是一样长? (2)认识厘米 这1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指导看书体会一厘米的长度。 帮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尺上还能找出这样的一厘米吗?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曲别针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曲别针的一端,看曲别针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曲别针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曲别针,再轻轻地抽出曲别针,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c.练一练。 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a.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b.刻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4刻度是几厘米?从2刻度到5刻度是几厘米? b.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含义,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

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2020部编版)(含答案)

类文阅读-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瓦特发明蒸汽机(节选)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 6 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 为了搞发明创造,小瓦特发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13 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 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 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真正投入了蒸汽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 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1769 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机的专利权。 1.从父亲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可能是。

2.“一发而不可收”的意思是()。 ①指事情一旦发生,就发展得非常迅猛,已经不是凭借人力能够结束的了。 ②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 ③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3.文章讲述了瓦特小时候的两个故事,一是,二是,表现了瓦特 的品质。 4.读了这篇文章,瓦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参考答案】 1.示例:暗暗得意 2.③ 3.画各种玩具的设计图观察壶盖,发现蒸汽的力量很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4.示例: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不但要善于思考,还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橡胶带来的启发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大约是在1817 年诞生的。那时的自行车还很原始,除了车身和两个木头轮子之外,它()没有坐垫,()没有轮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授课人:永年县第六实验学校王学艳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经典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张志芬 学习目标 教学这篇课文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幻灯片,认识这些科学家吗?选择一个简单地介绍一下。(师做简单补充)爱迪生: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一生约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可总有人要质疑,不相信,著名文学家叶永烈先生,写了一篇文章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

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刚才读书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沙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请同学们在这些词语中(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沙锅问到底)任选一个词语说句子,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说。我先说一个吧,见微知著: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的花瓣变红,他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里有一种成分能使盐酸变红,继而提出了一连串地问题,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3、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叶永烈先生是怎样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 学生自由回答:(关键:叶永烈先生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 那这三个事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呢?(三、四、五) 三、精读事例,找出规律 1、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自然段,然后任选一个事例,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1)默读思考,小组练说 (2)交流反馈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2、为了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我们再找出关键词来概括这三件事:洗澡水的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 1、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2、牛顿——万有引力 牛顿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苹果会从上往下掉而不是从下往上掉?他带着这个疑问回到了家里研究,结果不断有新的相关疑问产生,于是他不断研究,后来他发现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体吸住。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 3、浮力原理的发现 关于浮力原理,有这样一个的传说。 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上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E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便来到了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

二年级数学上册 课桌有多长教案 北师大版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9f13317302.html,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初中历史《1美国的诞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美国的诞生》一课出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主要讲述了美国争取独立的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美国诞生的过程,了解美国的历史,同时通过了解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形式,也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学习做好铺垫。除此之外,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本节课的学习也有利于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的方式这个知识点。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习美国史,更有利于学习世界史。 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掌握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美国1787 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成立;感受美国独立战争对美国的意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历史因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双重性特点,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宣言》的内容和1787 年宪法难 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一般十四五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上课时,需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年龄和心理特征,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初,(幻灯片)展示美国的国旗,并询问学生这是哪国的国旗,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介绍,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的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政治、经济、科技还是军事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可是200 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的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12 课。 (二)明确目标 (幻灯片)展示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并让一位学生读一读。然后教师进行分析本节课的重 难点。 (三)展示交流 同桌互查导学案的自主预习部分,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个别知识点进行点拨,然后利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同桌互相检查识记 (四)精讲点拨 1、渴望自由——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 (幻灯片)展示印第安人和欧洲移民的船只以及北美大陆的图片。 询问学生:通过预习,我们知道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是什么人?然后告知学生新航路开辟后,大批的欧洲移民来到美洲大陆,并且英国移民开始在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到18 世纪的30 年代,英国人已经建立了13 块殖民地。询问学生:这13 块殖民地上居住着哪些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人形成了一个新的

刘占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丰宁一小刘占丽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体会本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它的核心是问题意识。激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可选择教材结论——这个传统意识里的正确权威进行质疑,没有比这个更顺其自然、贴近课堂的材料了,尤其是学生经历了第一课时的感知性学习,基本上认同了这个观点。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相信这个真理。随即,教师质疑:真理难道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这样轻轻叩开问题之门,探究意识之门,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峰体验”情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基于体验的质疑与探究品质的唤醒过程。)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型:新授课课时: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二、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 三、解决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四、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 1、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用了是什么结构来论述? 三个层次,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链接起来的? 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用“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五、关于文章的体裁 1、什么是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2、全文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中用了另一种形象的表述重复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把?拉成了!) 在文章的第三层哪句话和这两句相照应?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这是本文的论点,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为了证明这句话是真理,作者用了哪几件事情来进行了证明?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教案 新人教版

美国的诞生 课题第12课美国的诞生课型新授班级九年级()班 教务处 审批 姓名时间: 课堂流程环节具体内容学法指 导 一 学习目标1.学啥 我知情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简述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掌握独立战争的影响。 重点:独立战争的过程,认识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难点: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加深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的认识、 请把关 键词标 出来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20分钟2.温故 而知新 3.展示 我精彩 【探索新知】 一、背景 17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个殖民地。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和,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殖民地人民组 织民兵准备武装斗争。 二、经过 1.开始:年4月,枪声。 2.建军: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被任命为总司令。 3.建国: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国诞生。 4.转折:1777年,战役。 5.胜利: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结果 1.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国家。 2.规定总统既是,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 3.和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4.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四、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 2.有利于美国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阅读教 材 72-76 页完成 学案内 容 集思 广义, 展示团 队的魅

四 课堂 作业 4作业 当堂清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巩固训练】 1.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 A .来克星顿的枪声 B .《独立宣言》的发表 C .攻占巴士底狱 D .萨拉托加大捷 2.下面四幅图片,哪一幅是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 )。 3.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室2010年6月29日发布新闻公告,公布将赴中国上海出席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独立日庆祝活动的总统代表团名单。与美国独立日有直接关系的历史文献是( )。 A .《独立宣言》 B .1787年宪法 C .《权利法案》 D .美英《巴黎和约》 4.(2010·江苏盐城)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大陆军、《独立宣言》、华盛顿”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美国南北战争 5.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 )。 A .民族解放运动 B .民族独立运动 C .资产阶级革命 D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中考链接 】 (2010·福建龙岩2) 6.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 力。 独立用八分钟时间完成然后用两分钟小组反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表

平舟实验小学语文( 六)年级组集体备课教案活动形式公开课 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作业低效原因 分析与对策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执教时间2018.5.16 执教内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执教教师赵久进执教班级六(5) 备课初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 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 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 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 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教师的建议: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 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