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摘要:舟山方言属于吴语,它与宁波话非常接近,本文以舟山方言与普通

摘要:舟山方言属于吴语,它与宁波话非常接近,本文以舟山方言与普通

摘要:舟山方言属于吴语,它与宁波话非常接近,本文以舟山方言与普通
摘要:舟山方言属于吴语,它与宁波话非常接近,本文以舟山方言与普通

摘要:舟山方言属于吴语,它与宁波话非常接近,本文以舟山方言与普通话对比,突出舟山方言的特点,并结合舟山地方文化,探求舟山方言变化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舟山方言普通话舟山文化海洋文化渔民文化

绪论:

从语言本身说,方言不仅是汉语语言学的悠久源头和博大母体,而且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众多水系,哺育着中华的锦绣山川与辽阔大地,哺育着无数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它不仅涵盖一个地区山力!的秀气,人文的灵慧,传统的地域特色,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心灵磁场,一种具有历史性、综合性、超时空的信息代码。全国人大新通过的《通用语言文字法》把方言列为文化遗产,正是对历史的认同,并与推广普通话相衔接。从昨天向明天跨越,今天应该是个支点。舟山方言作为海的语言,以其大海的胸怀包容其他方言,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接纳普通话,为普通话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而又重要的贡献。

方言与共同语应是长期共存并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舟山话与普通话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但我知道也明白,舟山化作为一种方言会也正在向普通话靠拢,终有一天会消失,因而作为一个舟山人,我能做的也只是将我所知道的舟山方言记载下来,聊以自慰罢了。

一舟山方言与普通话词汇

一、同形同义词

在1 219个词语中,有436个(占35.77%)词语在舟山话与普通话中是同义又同形的,这个并不很小的数目进一步说明了尽管吴语属于南方方言,但从词汇角度看它仍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有不少共同之处,即它们毕竟是同出一脉的语言。同时从各类词下分的小类看,全同率较高的有名词中的表示天象、地理的词,在25个词中,全同词17个,占68%;动词中表示日常生活动作的词,共77个,全同词31个,占40.26%。形容词中全同词比例最高的是表示事物情状的词,共76个,全同词52个,占68.42%。以下是从各类词的三个形式比较角度按比率由高到低的排序:

全同:形容词、数量词、动词、名词、介词、副词、代词

全异:连词、介词、代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名词、数量词

差异:名词、数量词、副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二、同形异义词

舟山话与普通话词汇中,除了上述形、义完全相同的词语外,另有一部分是形式相同而意义有区别或截然不同的词,主要差别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等。

(一)词义的扩大

相同的词语,在舟山方言中不但词义与普通话相同,还可以表示与该词义相关的事物。同一个词在舟山方言中意义扩大了,如:

吃普通话里指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而在舟山话里,吃不仅可以表示这

一词义,还可以表示抽、喝的意思,如可以说:吃香烟抽烟I吃老酒喝酒。

人在普通话里表示男人、女人等等,在舟山话里还可以表示身体、身上等意思,如:仗人撞到我人里撞到我身。

手、脚手和脚,在舟山话里不仅指手掌和脚丫子部分,还把胳膊、腿也称为手和脚,如:手(手骨)酸煞胳牌很ril I脚(脚骨)交关细川,细。

骨头普通话里它指动物的骨头,在舟山话里不仅可以指动物的骨头,还把水果里的核儿也说成为骨头,如:橘子骨头橘子R )L I苹果骨头苹果核儿。

特意普通话里指特地,舟山话里还表示故意,如:侬特意搭渠撞倒你是故竞把他撞例的I渠是特意不来咯他是故愈不来的。

捏在舟山话里不仅表示用拇指与别的手指夹的意思,还可以表示握、抓的意思,如:方向盘捏好握好方向盘!捏枪握枪I捏锄头柄握锄头把)JL I一把捏牢衣裳一把抓住衣服。

有了普通话表示事物的存现,与“没有”相对,在舟山话里除了这个意思外,还可以表示够了,如:依饭有了哦?我饭有了你的饭够了吗?我的饭够了。

(二)词义缩小

相同的词语,舟山方言比普通话词义狭窄,这样的词数量不多,如:

面在普通话里有面粉、粉末和面条几个义项,舟山话里只有面条一个义项。

窗门普通话里指窗和门,舟山话里只是指窗。

桌凳普通话里可指桌子和凳子,舟山话里仅指桌子。

影戏普通话里可指电影和戏剧,舟山话里仅指电影,这一说法,现在在定海城区内的中、青年中不常见,只在附近渔、农村使用。

(三)词义转移

普通话中有些词语,在舟山方言中词义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转化后与原词义仍有一定联系,有的则与原词义毫无联系了。

1、词语的转移义与原词义仍有联系的,如:

例词普通话义项舟山话义项

大肚皮大肚子专指孕妇

爽快痛快舒服

清爽①清新凉爽①清洁干净

②轻松爽快②清楚、明白

烤火烤煮

竭力竭尽全力疲劳

洋机西洋机器缝纫机

造孽佛教用语,做坏事吵架

2、词语的转移义与原词义无联系的,如:

例词普通话义项舟山话义项

罪过罪孽可怜

羊角羊的角镐

道地①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东西院子

②真正的:纯粹的

对手①竞赛的对方①本事、本领对手蛮好(本事还不错)

②特指本领、水平不相上下的竞赛对方②帮手侬搭我做对手(你给我做个帮手)

三、异形同义词

在舟山方言里,有许多事物、行为的名称与普通话不同,如(/前为普通话词语,/后是舟山话词语,下同):蟒抖/乌龟獭虫、猫头鹰/狠虎、蛆躬}/呵螺触蜡、大雁/野鸭、蝉/蚌嫌、蟋蟀/叮叮蛛、壁虎/四脚蛇、高梁/芦裸、玉米/六谷、土豆/红毛番薯、粉丝/豆面、围裙/布捅、房梁/横条、门槛/地纷、皮箱/挚格、乡下/吞里、吸/吸、掐/钓、揉/R}或援或孺、挡/、牵或拉/的、搂/矮、拧(拧螺丝)/旋、踩/掉、蹲/踏、洗/仗、扔/措、拾/撮、叫或喊/呕、开玩笑/抬城煌、生气或发脾气/犯快、追/趁、呕吐/冒等等。

四、同义而形式有差异的词

(一)词尾差异

1、普通话里的子尾词,舟山话里的非子尾词。舟山话里的这种词又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少数三音节词,如:筷子/筷、瓶子/瓶、绳子/绳、梳子/梳、凿子/凿、刨子/刨、麦子/麦、虱子/虱、茄子/茄、稻子/稻、鸭子/鸭、裙子/裙、裤子/裤、袜子/袜、帽子/帽;筛子/米筛、轮子/擂盘、聋子/聋餐、麻子/麻皮、鸽子/白鸽、蚊子/蚊虫、蹄子/脚蹄、爪子/脚爪、熬子/鼓皮、叶子/叶月、沙子/沙泥、里子/夹里、凳子/矮凳、刀子/小刀、梯子/路梯;钳子/老虎钳、镊子/镊子钳等等。

2、普通话里的儿尾词,舟山话里的非儿尾词。舟山方言里无儿尾词,普通话里的儿词在舟山话里是子尾词、头尾词、单音节词、单音节叠复词或双音节词等,如:末儿/末子、梗儿/梗子、馅儿/馅子、根儿/根头、芽儿/芽、花儿/花、皮儿/皮、泡儿/泡泡、杏儿/杏梅、老头儿/老头伯、冰棍儿/棒冰、缝儿/缝道等。

3、舟山话里的子尾词,普通话里的非子尾词。这一类词语除了零星的几个外,大多为表示年月日的词语,如:今年/今年子、明年/念…ns4' ]年子、去年/旧年子、明天/明朝子、今天/今密子;蚊帐/帐子、哑巴/哑子、新娘/新娘子等。

4、舟山话里的头尾词,普通话里的非头尾词。这一部分词可分为表示方位、地点的词和人体名称的,前者如:前面/前头、后面/后头、里边/里头、外边/外头、上面/上头、下面/下头、屋檐/屋檐头、角落/角落头、井/井头等;后者如:下巴/下巴头、喉咙/瑚咙头、肩膀/肩脚头、胸脯/胸院头。另有几个零星的如:纸/纸头、女人/女人头等。

(二)音节数差异疲劳

1、普通话里是单音节词,舟山话里是双音节或三音节词。如:锈/锈铁、蚌/河蚌、艾/艾汉、姜/生姜、梨/梨头(或生梨)、床/眠床、钻/钻子、倒/倒头(或倒笃)、顺/)顶头、歪/歪宜、温/温吞、馒/懊气等。

2、舟山话里是单音节词,普通话里是双音节词,如:晴天/晴、阴天/阴、灰尘/灰、螃蟹/蟹、跳蚤/蚤、稻谷/谷、大米/米、米饭/饭、柴火/柴、木炭/炭、铁锹/锹、发抖/抖、呕吐/吐(或冒)、整齐/齐、安静/静、顽皮/皮等。

(三)语素差异。主要有偏正结构与动宾结构两类词。

1、偏正结构词的差异。其中有偏异正同的,也有偏同正异的,前者如:内行/在行、银河/天河、小米/粟米、蚕豆/楼豆、白薯/番薯、南瓜/饭瓜、核桃/胡桃、锅铲/镬铲、菜刀/薄刀、煤油/火油、顶针/抵针、抹布/揩布、毛笔/墨笔、眼珠/眼乌珠、眉毛/眼眉毛、睫毛/眼睫毛、左手/借手、右手/顺手、螂鱼,/河卿鱼、黄花鱼/黄鱼、老姑娘/老大姑娘等等。另外,普通话中称说动物或家畜用“公、母”的,舟山话里除了“母鸡”称“草鸡”、“公猪”称“枯猪”外,都用“雄、雌”来称说,如:公牛/雄牛、母牛/雌牛、公羊/雄羊、母羊/雌羊等。偏同正异的如:青苔/青衣、菠菜/菠棱、鸡窝/鸡笼、家具/家几、抽屉/抽斗、痰盂/痰桶、信封/信壳、砚台/砚瓦等。

2、动宾结构词的差异。这一类词以动异宾同为多,如:打雷/响雷、刮风/发风(起风)、划船/摇船、睡觉/翻觉、合意/中意、挠痒/搔痒、下棋/走棋子、打秋千/宕秋千;另有,普通话用“买”做动词的,在舟山话里有好几种都用不同的动词,如:买米/来米、买布/扯布、买油/打油、买肉/斩肉、买药(中药)/捉药等,这样看来似乎舟山方言比普通话生动多了,但也有普通话里用不同的动词,而舟山话里只用一个动词的,如:拉屎/屠属、撒尿/屠尿[S记

3、放屁/屡屁。另有一小部分是动同宾异的,如:出虹/出垢、打哈欠/打呵奸、打磕睡/打磕吭、打粼/打眠粼、做梦/做乱梦、打冷战/打水头颈等。

(四)语序差异。语序本来是构成汉语语法的手段之一,而这里的语序并不影

响词义,可分为同语素

语序颠倒和语素有差异且语序颠倒的两种,前者如:热闹/闹热、作料/料作、脊背/背脊、客人/人客、喜欢/欢喜、泥沙/沙泥、转弯/弯转、铁锈/锈铁、干菜/菜干、岩石/石岩、力气/气力、监牢/牢监、螺蜘/蜘螺等;后者如:萤火虫/火萤头、豆腐乳/酱豆腐、蜂蜜/蜜糖、口袋/袋皮、清静/静止、模糊/糊涂、凉快/风凉、直爽/爽气、暖和/矮暖、牲口/众牲、手绢/绢帕、桂圆/圆眼、唾沫/馋唾。

舟山话里还有一些词汇在与普通话的比较中显示出一种特别复杂的情形,并非是简单的对应问题,

如“下”和“落”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普通话里的与“下”相关的词,在舟山话里分成为以下几种情况:

(1)普通话里的下,舟山话里用落,如:落脚、落雨、落课、落班、落笔、落来、落去、落水管等。

(2)普通话里的下,舟山话里用下也用落的,如:下岗/落岗、下海/落海、下船/落船、下台/落台等。

(3)普通话与舟山话都用下的,如:下摆(指衣服)、下饭(词义不同)、下水道、下达、下半日、下巴(舟山话里是“下巴头”)等。

二舟山方言词汇变化的性质及其社会文化原因

(一)旧词语消失的原因

在舟山方言中,有一部分老式词语已经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旧词语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更名为新词语。如:“打油”一词变为“买油”,乃是因为现在大多买的是成瓶或成桶的油,而不像过去是用“提子”(一种油、酱油、醋或酒的量器)来“打”油,所以很少说“打油”

而一般说“买油”了。“搏”原来在舟山方言中是个量词,用于表示房子的大小,两根柱子之间为“一搏”,而现在的住房一般都是混凝土结构,屋子里很少见到明显的柱子,房子的面积用“平方(米)”计算,所以,量词“搏”也就自然趋于消失了。

2.旧词语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如:“点亮”,过去舟山人把煤油灯称作“亮”,现在一般不用煤

油灯而用电灯了,所以“点亮”一词基本消失。“崩开夜桶”可以用来比喻某事物一刹那散乱无比,无法收第4期拾和管理的情形。“夜桶”即木制圆形有盖的家庭便桶,但这种便桶如今已被抽水马桶所替代,这个俗成语也就自然趋于消失。“箍里柴月”喻指只出无进,越取越少,不事节制,任意取用的情形。因为旧时把木柴劈好后用绳子一捆捆地扎起来,使用时,一根根地往外抽。而现在城镇一般已用炉子或煤气替代了灶和木柴,所以年轻人对“柴月”和“箍”之类的词语也会越来越陌生。又如“好日黄狗”,原来指办喜事人家因兴奋而跑进跑出、忙个不停的黄狗,后喻指到处乱跑、忙个不停的小孩。而现在的喜宴大都在宾馆酒楼举办,再无“黄狗”四处乱钻的情形,何况“好日”也已逐渐被“结婚”所替代,“好日黄狗”也就鲜为人知了。

3.旧词语随着对旧民俗的生疏而淡忘。这种情况在俗成语中尤其多见。如:“家家小心”,原为更夫语,后引申用在牌桌上。若四人中其中有一人三摊牌落地,且是清一色的话,其他人就会惊恐地念念有词:“家家小亡”。现在定海城关早已没有了更夫,故“家家小心”对中青年人来说会不知所云。“柯进笼鸡”是旧时对商号向钱庄一种借贷形式的比喻。在年底商号急需借贷,期限仅一个月,月息高达二、三分,但商号也只得忍痛接受。这种交易称“何进笼鸡”,日暮之时捉进笼鸡十拿九稳、毫不费力。现在“商场”代替了“商号”,“银行”代替了“钱庄”,也许这样的“何进笼鸡”的盈利方式又以其他面目出现着,但这个俗成语却不常用了。“把酒姑娘”原指旧时较富有的人家结婚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里的专事斟酒的

姑娘,其行走时须合着一旁所奏的音乐的节拍,走走停停,三进二退,聘婷扭捏。后来就把受人相邀欲行又止、扭扭捏捏、装腔作势的人,称之为“把酒姑娘”。现在这种仪式已不多见,“把酒姑娘”这一俗成语也就自然趋于消失。

4.旧词语因避俗求雅而逐渐忌用。避忌粗俗而崇尚高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在舟山方言的

词汇变化中也有所表现。如:“弯折格乱”形容形状的弯弯曲曲,因“乱”与“卵”(当地称男性生殖器为“卵子”)同音,中青年已很少使用:“柜台狮子”是旧时老字号商店为镇邪而在柜台上放的一个尺把高的铜狮子,后来用“柜台狮子”喻称商店售货员。因其只许立于柜台后面而不能落坐,犹如狮子一般,明显含蔑视意味。“露天牌九”是旧时庙会场合设在露天的一种豪赌形式,后用以喻指男女在野外苟合之事。“拷火油箱”旧时指缥低级妓女,其出处大约是族人对败坏门风的女子的一种侮辱与惩罚,后用以责骂

乱搞男女关系的女人。诸如此类的词语均因其粗俗而逐渐被废弃。

(二)外来方言词语渗人的原因

舟山方言的词汇变化明显受到了上海方言的影响,这是由于舟山与上海的地缘关系密切,经济交

往频繁的缘故。从地域上看,两地相距仅80多海里,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解放初期,舟山的嵘泅县曾一度划归上海市管辖;在物资匾乏的年代,舟山人经常出人上海,以购买大量的上海货日用品;改革开放以

来,佛教名山普陀山修复重建,许多香客蜂拥而至,其绮丽的风光更吸引了大批观光旅游者,其中数量

最多的是上海人。正是这样密切的交往,两地方言不断的碰撞与交融,舟山话受到上海话的影响也就不

足为怪了。

(三)向共同语—普通话靠拢的原因

1.来自外来人口方面的原因。有着大量的外来人口是舟山群岛人口构成的一个特点。他们与当地

人因方言不便相通转而使用共同语,无疑是使舟山方言词汇向普通话靠拢的主要原因。舟山的外来人

口历来出于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上明清政府曾两次在舟山实行海禁。海禁解除后,统治者采取了奖

励生产、降低赋税等措施,在舟山群岛的岛民返回家园的同时,浙江沿海(温州、台州等地)以及福建的

一些渔农民也相继迁入定居。二是解放时有大量的南下干部进驻舟山。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定海城关的

南下干部(不包括军队编制)就有600余人,并大都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居立业,逐渐与舟山人融为一

体。其中约85%来自山东与江苏,他们多数使用普通话,当地人也就用带有方言语音的普通话与之交

流。三是舟山群岛是东海前哨,广大的解放军指战员也成了外来人口的一个主要来源。七十年代舟山群

岛的驻军人数曾达到7万,而当时舟山地区的总人口才78万多。军地双方联系密切,鱼水情深,一些军

队干部还在当地结婚安家,许多人即便是转业、复员,也留在了舟山,成了舟山人。军民的密切接触,使用的当然是普通话。四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人舟山群岛。根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

年底至2001年7月1日止,仅在定海暂住人口管理部门登记的外来人口就有3. 8万,未登记的不计在内。这些人来自安徽、江西、河南、四川、贵州等官话区,大多数使用普通话。

2.舟山人与大陆各地交往频繁,日益改变昔日封闭型的生活方式。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海岛人民的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代化大众传媒工具被广泛使用,舟山人时时处处都接受着由普通话传递过来的

大量信息。随着舟山与外界联络的日益频繁,舟山话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语言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绝大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他们从小习得一口

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他们自己也在努力地学习普通话,尽量使用普通话与子女交流,甚至连六、七十

岁的老年人也在竭力用“洋径洪”普通话与孙辈交谈。这也是舟山方言词汇逐渐向共同语靠拢的一个重

要原因。

三舟山方言中的忌讳

1.渔船出海捕鱼时的言语禁忌极多,例如,船长对有人贸然询问何时可到达渔场之类的提问十分忌讳,且绝对不回答,因为渔船一旦出海,一切就听任龙王和船菩萨的安排了,否则它们将会故意刁难,引来大风恶浪的灾祸。

2.如在航行中发生诸如舵把脱落等故障,只能以目暗示,不能用语言点破,因为一旦出口便意味着提醒海中恶鬼来借机寻衅。

3.渔船出海去捕鱼时,渔民们一般不说“去柯鱼”,而是说成“做生意”。一次出海捕鱼回来互相谈论鱼的产量,总是问“生意咋话(如何)啦?”而不直接说一柯了多少?”等。既然捕鱼是做生意,就又有了下面一些与之相关的言语禁忌,例如:把“舌头”说成是‘.赚头”,因为,方音“舌”与“蚀”同音;舟山渔民时常要与宁波象山石浦一带的渔船、渔民相互往来,但“石”、“蚀”近音,故也忌讳说.‘石浦”,而把它说成是“赚浦”,“小石浦”叫“小赚浦”;“食罩”(盖在餐桌上的饭、菜上的罩子)叫“赚罩”。

4.在渔船上吃饭时有许多不可少的礼仪和讳饰。开饭前有向海上撒米饭以敬海神和龙王的被称作“结缘”的仪式。在用餐时,酒杯和汤匙不可反扣,吃鱼时忌把鱼翻身,因为这些都会是“翻”船的凶兆。吃鱼要先吃头,意为“一头顺风”。渔民还风趣地把他们吃饭时所用的“筷子”叫“撑篙”,把“汤匙”叫做“掏部”(在鱼网中捞取鱼货的竹制大舀子),把“盛饭”说成“起饭”,因为在舟山话里.‘盛”与“沉”同音,驾船出海没有比“沉”船更可怕的灾难了。

5.舟山人.‘做梦”称为“做乱梦”,但在渔民中“乱梦”要说成“聊天”,因为二乱梦”

与“乱网”同音,所以渔民忌说“乱梦”,以防捕鱼时会网乱鱼逃。

6.“猪”与“输”谐音。二猪头”便叫“利市头”,“猪耳朵”则称“顺风耳”。

四趣谈舟山方言

寒花散飞【fiul" huo' se fit']我实在无法相信在方言俗话中竟有如此高雅而抒情

的词语。舟山人形容轻而小的物体(饭粒、文具、衣物等)撒落一地叫“寒花散飞”。杜甫诗云:“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那在春寒料峭中飘散的飞花不也是“寒花散飞”么?林黛玉在《葬花词》中唱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也许“寒花散飞”这个词的始作俑者与林姑娘心灵相通,同情弱势群体,才会想到这样鲜明生动的比喻。可是当时农村不举行生日派对,不作兴撒彩条和花屑,上苍也不会普降钱帛米粟贩人间之急,饥寒的农民兄弟自然缺乏“忽似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情雅兴,只能论列日常琐事,如教育儿子应爱惜饭粒,数落女儿别乱丢衣物,“不要寒花散飞”,竟是大俗而又大雅了。

牵丝绊藤「够‘产s沪P户ta扩']牵丝绊藤,按朱熹老夫子的说法:比也。它形容

事情复杂;又指办事不利索,不干脆:“牵丝绊藤事体介多”,“没料到介牵丝绊藤”,“侬该人牵丝绊藤勿爽快”。牵丝绊藤既不同于盘根错节,没那么顽固;又不同于藕断丝连,没那份缠绵。如果是指事,意谓那件事有点小麻烦,有点阻力,却并非不可逾越,下决心断丝斩藤便是(毋须披荆斩棘)。如果是指人,意谓那个人不爽快,磨磨蹭蹭,耍小手腕,有点“作秀”的味道,法律用语叫做“主观故意”。它与“节外生枝”又有区别,“节外生枝”行为主体在节,而“牵丝绊藤”行为主体则在人也。

胡性【fiu-舜扩】早先,我把“胡性”理解为“糊心”,即神经系统短路,一时迷了

心窍,舟山话又叫“忖疙了”。细想之余,觉得应写作“胡性”比较准确。儿时听大人说话:“该小鬼((ju)介胡性”,“胡性夹脚”(舟山方言有“阮头夹脚”,极言不曾有,不可能),“侬该人胡性足嘲”。按语意是指胆大包天或行为出格,相当于异想天开与惊世骇俗。“胡”指世代居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胡人性格豪放,行为粗犷,在温文尔雅的汉人眼里不免显得粗鲁(“粗鲁”两字快读便成为“胡”),大抵含有“刚性”、“野蛮”、“莽撞”I“ P1悍”等成分。《汉乐府〃羽林郎》写霍光家奴仗势欺人,调笑酒店的胡女,那位才巧岁的“酒家胡”是个厉害脚色,给他碰了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唐诗中也有不少关于“胡”的表述,如“或笑张飞胡”、“胡姬压酒劝客尝”,“旧是胡儿饮马泉”,“心随明月人胡天”等。岑参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飞雪,连自然界似乎也沾染了“胡性”。东北人称绿林好汉为“胡子”,为了突出山寨的匪气,《智取威虎山》让杨子荣扮作侍马副官胡彪。舟山人则称撒泼叫“放胡赖”,“胡搅”、“胡来”、“胡闹”、“胡说”大都含有贬义,这就是所谓“夷夏之辨”。其实,对于相对文弱的南方人或太安份守己的人而言,有一点“胡性”未必不好。

犯关[vet' kue]细细琢磨“犯关”这一方言词的涵义,不禁拍案叫绝。“犯关”者兵

乱也,兵者危,泛指危机或危险。比如:“该事体犯关嘲,咋办?”“总总犯关,急煞人Pig!”旧时有一段唱词:“犯关犯关真犯关,皇后娘娘坐牢监,三公六部担监饭。”(或作“王母娘娘坐牢监,八洞神仙担监饭。)那情形便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写照。关乃境之门户锁钥。中国社会历代都有内乱外患,兵祸连接,旧小说戏曲中常有兴兵犯关、叫关溺战的情节。对

于百姓来说,看戏可以,却当真不得。城门失火,势必殃及池鱼,每次战乱都会给当地百姓带来灾难。因此,便在语言中留下“犯关”的警示,与“要命”相似。尽管也有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从语义看,“犯关”是惊呼,并非喝彩。

周折【tr,iu" tso2']或说方言理而不文,理俗正是方言的特色。然而,也有不少方

言词语理而有文,俗而能雅。如“周折”一词,《辞海》训为:“反复曲折,麻烦。”如《红楼梦》第%回:“若是他有些喜欢的意思,这事却要大费周折呢!”既要周(环绕),又要折(反转),绕圈子拐弯,书面语一般作名词使用:“颇费周折”,“这事情难办,怕有许多周折。”舟山方言则干脆用作动词:“阿娘,被侬周折死了!”“侬为啥介周折我?”也可作形容词,“该小娘介周折”,“周折婆婆,疙瘩小娘”,指一种怪癖性格,粘粘乎乎,缠绕不清,近似的方言叫“变精作怪”。

五总结

舟山方言属于吴语的一个分支。由于岛民的迁流性,历史上又有过多次迫徙与展复,语言的渊源比较复杂。舟山方言也具有大海的包容性,南北汇流,刚柔相济,保存着不少古音与文言词语。

因而了解舟山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有助于普通话的学习,同时了解舟山方言的相关知识,对学习海洋文化和渔民文化也会提供相当的帮助

参考文献:

⒈《舟山群岛渔民词汇及其海岛民俗特色》徐波著民俗研究, Folklore Studies, 编辑部邮箱2002年02期

⒉《舟山闲话戏说》方牧著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 编辑部邮箱2001年01期

⒊《半个世纪来舟山方言词汇的变化及其成因》徐波著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 编辑部邮箱2001年04期

⒋《舟山话与普通话的词汇比较》徐波著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 编辑部邮箱2000年04期

⒌《方言对普通话学习的正面效应——以“舟山方言”为例》徐波中小学教师培训,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SCHOOL TEACHERS, 编辑部邮箱1998年X1期⒍《舟山方言俗成语修辞考察》徐波著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e Science), 编辑部邮箱2002年04期

⒎《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徐波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⒏《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柳和勇著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吴方言

浅谈吴文化与吴方言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一、吴文化对吴方言的影响 “吴”主要指的是江南地区。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而吴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吴地方言。这主要体现在吴语的语音上。 “吴语的代表是苏州方言”。吴语的语音特征首先表现在声母上。吴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比如“夺”和“冻”在汉语绝大多数方言里声母是相同的,而在苏州话里,两者仍然有较明显的区别: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其次体现在韵母上,吴语的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元音发音部位靠前是苏州话的标志。正因为单元音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比起其它地方和周边其它吴语区的发音来,说话是嘴型变动小,所以苏州话听起来才这么软糯。有句俗语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就是指这个。 另外,在声调上,吴方言大致保留了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且吴方言中存在着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这些都使得吴语读起来格外地婉转清扬,温柔诺软,正是吴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 在江南民歌中,我们更能看到这种影响。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吴地为载体,富有江南韵律的歌曲,是中国吴地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江南民歌在润腔上讲求纤细精巧,之前的上下滑音或颤音的幅度较小,且快而细,多不超过三度。江南狞恶赵晓的音调结构,级进回环的旋法、纤巧繁细的润腔装饰,这一音乐特色,构成了江南民歌典型的地方特色。 在演唱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吴方言与北方方言的巨大差别。北方语言较硬朗,而吴方言则婉转柔和,清丽难描。《颜氏家训·音辞》中提到“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谐,失在浮浅。”民歌中众多的方言词增添了吴地歌曲特有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表现了吴语特有的柔和、细腻、圆润的音韵。“侬”字是极富典型的吴地方言。江南民歌中就唱出现“侬”(即“我”,多为女子代称)的歌句,吴语也因此被称为“吴侬软语”。在演唱速度上,吴歌的速度大多是中速或慢速,旋律跌宕起伏,婉转悠扬。而由于历史的交流与融合,吴地歌谣中也出现了像《茉莉花》之类的清新明快的歌曲。 总之,吴地多水多柔情的吴文化与吴方言孕育出了含蓄缠绵隐约曲折的吴歌,有别于北方歌谣的热烈奔放、直白坦荡,吴歌鲜明地体现着吴文化及吴方言的特色。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地域的影响对古代方言的语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域的相互影响、碰撞亦会导致方言的变迁乃至同化。 二、吴方言对吴文化的体现 语言对文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其反作用上,即首先是文化作用于日常用语,然后由日常用语来代表其文化传统。而吴方言的亲属称谓中,传统文化,特别是父权传统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更能表明这一点。 长辈称谓中,有父系与母系之别,即父亲这一家族和区别于父亲这一家族的母亲这一家族。两者之间是建立在父母亲的婚姻上的平行关系,因此父系的长辈与母系的长辈应该同等对待,只是实际生活中,由于一直在以来父系权力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的影响下,亲属称谓中有关于父系的稍微比同等情况下有关于母系的复杂。 父系长辈: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语 客家语(Hak-ka-ng?),简称客语(Hak-ng?),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语言学者 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 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 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a-ng?,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 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江苏方言

江苏方言——终于找到个精准区分的了来源:杨润池的日志 在千余年以前,江苏曾经是吴语的天下,就像今天的山东或是河南一样一省有一通用语,然而走到今天,江苏方言非常之杂,大概有七个点可作为全省方言的代表点,即苏州、常州、南京、扬州、泰州、徐州、赣榆,在方言区的边缘地带,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如丹阳(就是这个神奇的地方,居然会有同县用普通话交流的现象)、高淳、东海、泗洪、赣榆等。 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把江苏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海泗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在大多数人眼里江苏方言应该如上(以长江为分界线的高中生水平不在讨论范围),然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把本省方言分为四区,与前书对照,第一区江淮方言区,第二区吴方言区,第三区通泰方言区,第四区北方方言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第三区并入第一区,作为一个方言片,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争议。

由于《江苏省及上海市方言概况》年代久远,我手上仅有的扫描版画质十分拙劣并且还是黑白色,斗胆自己把中国方言地图集中的图给换了一下,图上深紫色区域包括:江都县东部,扬中,泰兴,泰州,姜堰,兴华,大丰,东台,海安,如皋,如东,以及南通,这一区域的方言十分特别,兼有吴语和淮语的特点,底层为吴语,与两边都不能通话(少数搭界吴语区可以慢速交流),在词汇上吴语淮语的都有,总的来说吴语多一些,占70%。 这一方言区内部有高度统一性,和外部完全不能通话,而内部除了右下角的南通,互相之间可以毫无任何障碍通话,这去除南通的部分,文化上叫泛泰文化圈,当地网民称自己是大泰如国,其中泰州泰兴东台三地在争首都权,泰兴网友在争首都失败后甚至喊出要建立泰兴人民共和国,吴语区淮语区都管他们叫省内泰国话。关于泰如地区的文化形成及历史原因我会在地理篇着重笔墨,这里不再赘述。 那么通泰区为何被中国方言地图集划为淮官呢?原来仅仅是根据全浊辅音的有无,这一划分显得相当草率,属于纸上谈兵型划分法,淮语和吴语有七大区分点,通泰只符合三项,下面上一张主语词汇表: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 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 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 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学》 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 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 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 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 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 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 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 《国文法之研究》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 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 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 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李荣音韵学家、方言学家 《切韵音系》、《汉语方言调查手册》、创办了《方言》杂志 李行健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廖序东方言学、教学语法研究、楚辞研究 《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楚辞语法研究》 林焘汉语音韵学、现代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语音学教程》、《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北京语音实验录》

大连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大连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 摘要: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大连市区的方言,本质是属于胶辽官话中的一种,其形成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源于来自于山东移民影响的胶东官话,另外一个方面是又得到了普通话、东北话等等多种的影响。具体而言,大连市方言中含带着胶东官话方言的基因,同时又处于一个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发展,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 关键词:大连方言;普通话;研究;语音比较 大连地区,其所在地区的方言主要是由于经过了方言区的不同的影响,因而对于大连地区的语言来说,几乎是很难进行有效的区分与分类。同标准普通话而言,大连方言在语音方面与语法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因而本文中主要是探讨了大连地区的语言与普通话相比,分析两者之间在语音系统的不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希望本文的完成能够对于大连地区有效的推广普通话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大连方言概况 (一)大连市概况 大连市,旧名滨城,是辽宁省的一个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大连是在辽东半岛中辽宁省的南部位置,背部坐拥中国东北地区,处于黄渤海岸区域,同时其余山东半岛是隔海相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连市是国内非常有名的经济、贸易、工业发展等等重要的港口城市,另外其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连方言 大连方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方言,主要是由角度的方言, 具体来说,大连方言的集中区域位于山东半岛与辽宁半岛地区。从历史上来说,在清朝的时候,大连就是一个由很多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第一个地方,在当前的大连,民众是大多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清朝初期的时候,主要是由于战事频繁,加上多年的自然灾害不断,山东移民开始逐渐的迁至大连地区,山东的胶东话传入大连。 (三)普通话

浅谈浅谈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的关系

浅谈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而普通话的推广必然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影响。针对推普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来为推广普通话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作者简介:景彦博,男,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晁晚霏,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翟圣楠,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一、方言到普通话的发展历程 “山东普通话”、“河南普通话”、“甘肃普通话”……,原本是外地人嘲笑方言音比较重的人说普通话时说得很不好而用的代名词。随着普通话教育在全社会、尤其在学校里全面推广,这些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水平已大有长进。另一方面,现在不少孩子在讲本地话时不时要掺杂进大量普通话,才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成了“普通山东话”、“普通河南话”、“普通甘肃话”……,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推行普通话的同时,怎样保持方言的传承问题。 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其中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中国元朝、明朝、清朝历时几百年逐渐形成的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而国家为了进一步明确普通话的概念,又采用规定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与读字读音的主要依据。 国家之所以专门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来确立普通话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就是要增强人们对普通话和规范文字的重视程度。从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来看,中国是文明古国,又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文件的中文文本用的是包括简化字在内的规范汉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教育、科技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增多,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也指出:“普通话是为全民服务的,方言是为一个地区的人民服务的,推行普通话并不意味着人为地消灭方言,只是逐步地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而这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法则的。方言可以而且必然会同普通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政策,不仅当今适用,而且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适用。

浅谈江西文化

浅谈江西文化 历史学类151班王芸清 学号:5000415016 一、江西概况 1.地理位置 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简称赣(gà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江南地带,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赣)。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 2.组成 江西辖11设区市:南昌(江西省省、城市)、九江(江港口城市)、赣州(江西南门、世界钨都)、饶(旅游胜优秀旅游城市)、宜春(赣西城市)、景德镇(世界瓷都)、抚州(才乡)、吉安(革命圣)、新余(钢城)、鹰潭(道都)、萍乡(江南煤都),省会南昌市。3.人口与面积 人口4456.75万 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 4.文化简况 古时江西属移民之地,故方言较多,有赣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徽语和官话。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

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二、文化总览 文化,赣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赣 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 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文化。 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1.赣地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赣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奥义为

萧山话简介

萧山话简介 据《萧山县志》,萧山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萧山话,有临绍小片鼻化韵丰富的特点,除萧山话外,临绍小片还包括临安、绍兴、诸暨、余姚等地的方言。萧山话以原萧山长河一带(现杭州市滨江区)语音为标准。 语音 萧山话有29个声母,45个韵母,8个声调。现在单个字读6个调的较为普遍,读8个调的人已较少。 表一:萧山话声母 塞音p p’ b d t t’ g k k’ 塞擦音dz ts ts’ d?t?t?’ ? 擦音v f z s ??h 鼻音m n ?? 边音l ? 表二:萧山话声调 声调(一)8个调声调(二)6个调 调类调值调类调值 阴平445 平声445 阴上44 阳平23 上声13 阳上13 阴去53 阴去53 阳去31 阳去31 阴入 5 阴入 5 阳入 2 阳入 2 词汇 萧山方言词汇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普通话同形同义的词,如“太阳”“风”“山”等;第二类是与普通话同形异义的词,如“顺手”(右手)等;第三类是普通话里不见或偶见,而在萧山话里常用的词,如雪雹子”(冰雹),“年脚边”(年底)等。 人称代词:萧山话的人称代词是由韵母的曲折变化构成复数,单、复数的形态变化显得较为规则。 形容词:萧山方言中AAB式重叠式形容词在口语中使用很普遍。 2萧山话历史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和“真”浊音(分布在浙南)。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萧山人学普通话特别难的原因之一,但是方言有方言的优势,有他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萧山方言,他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特点,这对我们学习古汉语知识有相当大的帮助。萧山方言不仅与古汉语有联系,与现代汉语也有相同之处。萧山话中的“何”(hò)无论是代人、物、事、空间,原因、目的、行为等,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除语音外,语义与语法结构可以说是能基本对应,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有语调有点有不同。 萧山话流行的地域不小,萧山话在浙北、萧绍平原地区都能听懂,北至上海,南到诸暨,东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汉语方言的演变发展——浅谈灌南方言

汉语方言的演变发展 ——浅谈灌南方言的发展演变11语教1班刘超1118013117 摘要:语言的发展演变多是由于社会的不完全统一,商品经济落后,社会未彻底分化(如经济缺少往来,而政治确实统一的)、地理的阻隔、人口的大迁移、语言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异族语言的影响等等。而这些也是是造成地域方言的种种原因,而灌南话的发展与演变也离不开此类的规律。本文将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灌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移民融合方言海西灌南 灌南话在古时就形成了自己的完整地方语言体系,叫做海西里语,而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灌南方言。即属于江淮官话中的洪巢片中的灌南话。而这一切发展与演变最大的原因就是民族迁移。下面将根据语言发展的特点,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原因来论述灌南方言的发展与演变。 一、灌南方言的母语源——海西里语的形成 灌南县的历史并不长,迄今只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灌南县所在的地区却有悠久的历史。据可考文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灌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时这里曾置海西侯国,国都在今花园乡莞渎村附近。汉代时李广利曾被封侯至灌南地区,故址在今新集乡菊花村东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交往中,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语言体系——海西里语。 明代以前,灌南地区虽有零星的人口迁徙,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因此对海西里语的冲击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明代之前的海西里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推移,使得海西里语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任何一种方言无不打上历史和时代的印记。因此,可以说,这段历史时期是灌南方言即海西里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这一段时期,灌南方言还可以说是传统上的海西里语。 二、明代的两次移民潮对海西里语的革命性冲击——现代灌南方言的产生。 明代初年,统治者惧怕大族聚集谋反,实行大规模的驱散移民政策,史称“红缨赶散”。居住在苏州阊门的大部分大族被驱赶至灌南地区,其中“汪、王、陈、赵、周、于、惠、管”八大姓被主要驱赶于今新安镇以及周边地区。至民国初年,“汪、王、陈、赵、周、于、惠、管”发展成为新安镇的八大姓。 明代之前以及明朝建立后,就开始有徽商陆续迁入新安镇以及灌南其他地区,至明代中叶形成徽商的移民高潮。 苏州阊门及安徽客商的大量迁入,革命性地改变了灌南地区的人口比例。里人(本地人)的比例竟然只占所有居民的10%一下。我们说,不是本地里人融合同化了外来移民,而是外来移民融合同化了本土里人。这里的融合同化既包括生产、劳动、生活、交往中人口优势的融合同化,也包括数百年来以婚姻交配为主体的血缘融合同化。所有这些不同方式的融合同化都对海西里语进行着革命性的冲击。现代灌南方言正是伴随着人口、血缘文化融合同化而形成的面目全新的地方语言。因此,大规模的迁移对灌南方言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变化——海西里语被融合。这样的融合是由外向内的融合。 但是现代灌南方言并不是苏州吴方言、安徽皖南方言、海西里语以及北方话等地方语言的简单构成,而是这些方言融合、渗透、进化的结果。因为,虽然海西里语被逐渐融合,但是,原因不是单一的,他还与被其他语言所影响有关。这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灌南话。 三、影响灌南方言的其他语言 1、历史上中国官方语言之一——“南京官话”(以南京方言为基础但并不等于南京方言)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关于江浙人对江南方言(吴语)认识的十大误区 江南方言,吴语是也,包括苏州话,上海话,杭州话,常州话,无锡话,以及浙江大部分方言。中国第二大语言,位列北方官话之后。 误区1 江南方言是土话 苏州话,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而现代吴语是南方雅言的继承。 晋朝永嘉南渡之后,中国古代标准音雅言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以北方洛阳为标准,一支以南方建康(南京)为标准。建康雅言属于吴语。南方雅言开始以吴语南京话为代表,后来苏州话,扬州话一度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后来元朝末期,南京话、扬州话蜕化为江淮官话,这样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后来上海也成为吴语的代表之一。 而北京话没有成为雅言的历史,北京话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结合。 因此,吴语比北京话“雅”,北京话和吴语相比属于“土话”。 详细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9e9315802.html,/view/4591.htm#2 误区2 苏杭沪等方言是小语种 江南方言不是小语种,而是大语种吴语的一种代表性方言。吴语包括苏州话、江南方言、无锡话、杭州话、绍兴话、宁波话等等重要方言。 吴语在世界语言中排名第十 详细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9e9315802.html,/group/topic/2259820/ 误区3 江南方言被普通话同化是历史趋势 虽然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占据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北方方言地区缺乏经济文化基础。因此,面积大,人口多不是语言强势的主要原因。经济文化才是主要原因。 英语能够从小语种成为世界通行语言,在于其经济文化基础。没有经济文化基础的语言一切免谈。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一般是经济文化强势的语言同化弱势语言。这是世界文化优胜劣汰,这是一种进步。按照目前的经济文化实力,如果没有干预,江南方言完全是强势的语言。 江南方言目前弱势的原因不是江南方言不是本身的原因,而是强行推普的缘故。这种强制推普措施未必会对中国文化发展有什么帮助。

安徽简介

1.安徽简称“皖”:源于春秋时期古皖国,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 又称皖山。 2.徽商: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和世界的骄傲,300年 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3.A.徽商流长的原因: 1、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山多地少的客观环境压力,这正如明嘉靖年间微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2、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3、徽人思变精神的内部动力加上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外部契机。而其三者,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是徽人的思变精神。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冲破世俗偏见,才使许多徽民变为徽商,与正是这种转变才产生了徽商的鼎盛。

B. 徽商产生条件 1、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2、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4、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 4.徽文化: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 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5.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主要流传在安庆市一带,与京剧、 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吸收了京剧、汉剧、昆剧、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 之间的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方言是属于民族共同语言的低级形式,是普通 话的地域分支,普通话与方言同属一脉,是相互依存,互补分用的关系,把普 通话和方言对立起来是不科学也是不合实际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 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在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是有必要的,首先,推广 普通话可以进一步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交际困难,有利于社 会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其次在蓬勃发展的21世纪,文化教育 的普及和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声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语言输入和语 言识别问题的研究,都对推广普通话提出新的要求。最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 的贯彻执行,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多,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可以减少语言 焦急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 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但是,保护方言也不容忽视。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还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土壤,是文化的活化石。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扞卫文明。 方言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被千古传诵。 在艺术领域,不同的地方语言是中国丰富口头文学的载体,中国的各种戏曲和曲艺形式大多依赖各自地方语言而生存。试想若用普通话演唱苏州评弹,那就不成其为地方艺术了。所以方言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但是,现在在推广普通话的大流之下,方言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一些大城市的孩子的方言能力渐渐消失。以方言为基础的大部分中国戏曲、曲艺迅速走向衰落,大部分已经濒危或实际消失。

浅谈方言的流变原因

浅谈方言的流变原因 姜冠军 任课老师:魏现军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方言却是中华大河中一条不可或缺的支流,中国各地方言繁多复杂但根据其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七大方言区,这七大方言区①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而各个方言又分为多种次方言,而汉语方言的变化都有其变化的原因。 1、人们的环境和时间的使然 汉语方言的出现并不是到近现代才出现的,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汉人杨雄②的《方言》③,《方言》中写道:“逝,秦晋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④也。所以起码在汉代都已经有了方言,而不同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外貌特征,比如说南方人主食是米饭,而南方人主食是面条等面食,从而导致南北人外貌特征——南方人多为瓜子脸而北方人多为国字脸,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说话时肌肉运动不同发出的音也有差别。 ①也有人认为中国汉语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八大 ②杨雄:汉代思想家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哲学体系。《法言》则是扬雄表达自己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学说等思想的著作。) 1.就其内容而言,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孔的思想; 2.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过修身可去恶兴善。 3.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准则 ③《方言》是扬雄的呕心沥血之作,在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说,扬雄治《方言》共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凡九千字”,共十五卷。我们所能见到的今本《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只有十三卷。…?至于字数,据清代学者戴震的统计却有11900百多字,比应劭所见的本子多出了将近三千字,可见这些字均为郭氏以前的学者所增。扬雄死于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方言》当在此年脱稿,由此可以想见,扬雄也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编完全书就离开了人世 ④凡语:.指普遍通用的语词,在这里指当时的普通话。

吴语

吴语 吴语区分布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数一个亿。吴侬软语,以吴中苏州话为标准音,上海话具有普适性。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更多古音因素、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分化音。吴语语音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的重大区别。吴语区自古繁荣风流,如今又一道缔造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乡群。普通话已普及,吴越江东,当“道出儒雅乡音,留住话里江南”。 目录 基本信息 人文历史 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吴语语法特点 吴语歌曲 吴语分片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表记 历史与现状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注释 语言关系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吴语与闽语的关系源流小考 展开 基本信息 人文历史 语言特点 吴语发音特点 吴语语法特点 吴语歌曲 吴语分片 北部吴语 南部吴语 西部吴语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代 现状 音韵 声母 韵母 节奏组 词汇 保留较多古汉语用词吸收外来词汇 日常词汇 语法 后置用法

量词的特殊用法 表记 历史与现状 吴语文学 吴语拉丁化方案 注释 语言关系 吴语与徽语的关系 吴语与闽语的关系 源流小考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吴语,属于汉语方言,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江浙话、吴 我国方言分布图 方言 使用人数 国内吴语系一亿以上,主流互通5000万 江苏2350万/浙江5300万/上海1600万/安徽700万/江西320万/福建30万 国际地位 英文名Goetian或Wu-chinese 使用地区(吴语区) 【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 【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温州] 【江西东部】[上饶市、上饶县、广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