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困境与思路_钱学森之问_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困境与思路_钱学森之问_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困境与思路_钱学森之问_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困境与思路_钱学森之问_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多次向温总理提出的疑问,简称“钱学森之问”。总理最早公开提起钱老对中国教育的这一忧虑,是在2006年在中南海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随着大师的离世,

这个疑问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直面的疑问,更成为整个教育界及教育工作者反思与求解的疑问。

一、疑问引发的讨论

随着“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讨论,很多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2009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的教育家论坛上作了一场题为“求解中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

的主题讲座。他谈到,1952年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院系调整”,影响了中国高教60年,因为这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学生分专业较早,导致知识面过窄,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创新,所学专业可能不是学生有天赋或感兴趣的,抹杀了人的个性发展。并指出高校长期受政府行政干预,这种以知识为主的教育,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1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朱院士在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时谈到,没有崇尚学术卓越的大学精神,就培养不出大师。何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里的人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像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大学,大家崇尚的是学术卓越,都憋了劲去竞争做到最好。

同年11月,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更是联合《新

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他们说:“中国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

‘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另外,中国工程院李椿萱院士认为高校教师从事“双肩挑”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研究生导师与学生像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项目,基本按照老师的思想完成,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展开研究的机会。沈德忠院士提出现在教师盲目求论文数量难出杰出人才,爱因斯坦一生没写过多少论文,但一篇《狭义相对论》足以让他为世人仰目。中科院张伟平院士指出像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出成果,资金与人才都要长线投资,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想阻碍了科研创新。

二、疑问背后的实质

在我们试图直接求解“钱学森之问”答案的时候,不妨先厘清疑问背后之实质。笔者认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疑问的背后,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杰出人才。二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或者说杰出人才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杰出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

(一)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杰出人才

钱老之所以反复向温总理提及此疑问,是深刻认识到杰出人才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他曾经说过:

“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姜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不仅反映了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更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本文从

“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讨论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最后从国家政策引导、按教育规律办学、用人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创新人才培养;困境;思路

[作者简介]姜文,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国际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与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湖南株州

41200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湘教通(2008)263号]、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2008年教改重点课题“中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8A13]

新视点XIN SHI DIAN

80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21世纪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竞争白热化,这既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世界各国政府在加强本国拔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一直在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日本先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离不开一批批拔尖的、

真正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二)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

钱老对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杰出人才是这样理解的:“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简单地说,可以将它理解为拔尖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1980年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概括出创新人格10个方面的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承担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富有幽默感,易于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的审美观,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1912年创新理论的创始者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认为创新的内容应包括产品、

工艺、市场开拓、资源和组织管理创新五个方面。随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在“创新”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既包括知识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既包括思想、观念创新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关于创新的涵义和形式,国内外的学术界并没有统一公认的说法,但多数国内的学者认为,创新包含三种形式: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也称为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和生产创新。我想,对国家建设和发展有利的杰出人才应该是在基础、应用和生产各个领域均具有拔尖地位,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杰出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钱老这一疑问似乎将中国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社会各界也对教育进行了问责,但笔者认为中国难以产生杰出人才的深层原因,不仅仅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人才成长的规律表明,人的成长成材既有主观努力和先天因素,更受到诸多外界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国家政策引导、社会用人机制、教育理念与措施,甚至是个体从小的家庭环境和背景,都将影响到杰出创新人才的成长。当然,

大学在杰出人才培养中确实有着不能替代、特殊的责任。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更多地是知识的积累。进入大学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趋于成

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强,辩证性也有所发展。大学阶段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刻。各个大学由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

学习环境,师资、实验条件、前沿知识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学成为了新知识的发源地,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许多知名导师、教授在带领其学术团队长期关注、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同时,拔尖的科研攻关、创新人才也将得锻炼和成长。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教育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其中,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成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走出困局的建议

中国近年一直在喊素质教育,却难有杰出人才涌现。世界教育强国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素质教育,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真正解答“钱学森之问”,让教育尽快走出困局,笔者认为至少要从国家政策引导、教育规律办学用人机制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国家政策引导

目前大学的弊端之一是办学自主权不足和行政化严重。大学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学校在招生计划、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审批立项受到限制,政府通过评估、评奖等行政手段介入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同样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博士、教授,甚至一些知名专家都在追求或迎合官本位的思想,不仅打破了他们精力上的合理分配,也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漫延。目前,这些现状已引起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有委员建议,淡化行政权力对高等院校的约束和干预,明确取消高等院校的行政级别,改变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民主遴选大学校长。

现有的高考制度显现的弊端,比如一考定终生,唯分数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性等都一定程度地制约了人才的选拔,各个地区已逐步在进行新的高考制度的尝试和探索,

《纲要》也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机制,列出了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等试点项目。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进行总体把关和部署,确保各项新方案的具体实施。国家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投入。合理调配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农村、偏远地区优秀人才的成长。

同时,国家还应尽早建立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确保自主创新项目在资金筹

新视点

XIN SHI DIAN

81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集、投资管理、财务税收等运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只有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学校才有可能恢复到它的本原状态,单纯地追求学术自由、

学术卓越。(二)教育规律办学。

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理解教育的深层次规律,并尊重和敬畏这些规律。首先,要注重基础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阶段对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影响。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

幼儿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好奇心和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学校、家长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增加动手和小创造发明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过程感受创造的快乐、强化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兴趣、能力、个性化需求的差异性日益突出,如何让我们的大学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可实行大类招生,让学生夯实了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在充分了解自身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培养。

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知名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跨学科课程、隐性素质教育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保证学生在本专业知识之外,有对交叉学科、人文知识的掌握,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效果的监控。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教授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三是广大教师在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急需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上,更在于带给学生的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严谨治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领悟科学、人生的真谛,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目标。钱学森多次说过其导师卡门教授在学术、为人、处世方面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各高校要鼓励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积极开设学科导引课程、科研渗透课程和学科前沿讲座。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坚持让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霍夫兰、著名宇航员等科技名人为一年级新生授课。四是真正落实弹性学分制和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现在国内高校所谓的学分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分制。国外许多大学在执行严格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给予学生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学分可以在规定年限内累积、存储,并能够

在各学科领域、高等院校之间互换转移,学分的流通促进了大学的交流、

协作和竞争。日本的学分制还明确规定修满总学分允许提前毕业。目前,

我国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过于整齐划一,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内容以知识为主,评价标准不科学,进入大学后基本没有淘汰,影响了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三)用人机制保障

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关心和学校的培养,但他们真正要成为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领军人物,还必须在大量的生产实习、技术攻关、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千锤百炼。整个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应积极思考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让人才在其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激励。

首先,整个社会要确立科学的创新人才标准。既要考虑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更要考查其创新人格、心理素质及合作意识。如爱因斯坦、巴尔扎克、达尔文等,他们均没有超凡的智力,甚至一度被视为“笨蛋”,但最终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原因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其次,要不拘一格选用创新型人才。彻底改变传统地行政手段选人、学历选人、职称选人、论资排辈的做法,根据公平、透明的程序给予人才更多的机会,依照他们的特长、兴趣和意愿,把他们选用到合适的岗位、项目中去,更多地给青年科研工作者表达和发展的机会,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失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鼓励。再次,坚持对人才的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绩效情况,从而对人才资源的投入产出进行监督、跟综,确保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成效。同时,还应该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市场化的、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制度,不断产生与人才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驱动力量。

参与文献:

[1]沈正斌等.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N ].新安晚报,2009-11-11.

[2]徐则荣.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经济思想研究[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 /OL ].中国新闻网,https://www.doczj.com/doc/9e13239144.html, ,2010-2-28.

[4]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 ].中国教育报,2006-11-24.

[5]平旭.德育视野中的创新人才[J ].江苏高教,2001,(2).

新视点XIN SHI DIAN

82

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与出路 打开文本图片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中小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培育了大量中小企业活跃于工业领域创业创新,有力促进了浙江工业经济发展,提升工业经济活力。但是,由于浙江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例如,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层次低、以及价格低等“四低”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成为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宁波市在解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问题,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企业家座谈会、考察企业等方式对奉化、宁海、象山三地的50多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倍增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21年宁波全部工业产值突破*****亿大关,达到*****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增长17.9%。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3000亿元新台阶,达到3005亿元,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81亿元,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077亿元,增长20.2%。 (二)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逐步向质的提升转变 通过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1%,比2021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65亿元,增长12.4%,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9.6%,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21年新认定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通过组织“中小企业信

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第36卷 第6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1月Vol.36 No.6 J ournal of Southw es 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10 [逻辑 语言与认知] 主持人: 何向东 主持人语:王春丽、何向东的 !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一文,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出思考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而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是一个人把握知识、从事科研和评价自身境遇的基本要求之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 展、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改善国人思维素质,特别是逻辑思维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应当高度重视思维素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唯有抓住这个根本,素质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文对如何充分重视逻辑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时指出,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渗透逻辑训练。 干咏昕的 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一文,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界定、在西方的发展和核心内容,论述了将其引入中国大学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文章指出,既然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对于缺少批判性思维传统,缺失创新性的中国大学教育来说,引入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论文着 重阐释了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应该教学生如何想得全、想得细、想得对、想得深。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启发思维的途径是无限的。作者倡导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造批判性思维课程,以达到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并使用批判性思维核心价值和方法的教学目的。 !以人为本?与逻辑思维素质培养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王春丽,何向东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 摘 要:科学的发展、知识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促进科 学的进步及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定要重视逻辑教学,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逻辑思维;思维习惯;逻辑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0)06 0046 05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升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 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可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温家宝总理的记忆中,这句话钱老已经讲 了五六遍。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6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得到的回答有: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 46 *收稿日期:2010 09 21 作者简介:王春丽(1982 ),女,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哲学逻辑和逻辑 哲学。 通讯作者:何向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以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xx年)。硅谷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在高技术杂志《WIRED》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技术园区,美国硅谷以其硬件、软件和网络开发领域的优势在排序中名列榜首。 硅谷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硅谷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硅谷不仅是美国西部经济第二次开发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硅谷的崛起使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河。 2000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2004年地区人均收入53000美元,是美国全国人均收入的1、6倍。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产业发展 美国硅谷形成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群,是技术多元化的经济

全文结束》》年,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有以下七类: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软件,包括软件发行商和软件服务;创意和创新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比如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的有关的创造服务(比如图表设计、广告、营销);公司办公室,包括总部,分支机构和地方办事处。 近几年,硅谷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硅谷七大产业集群中,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的企业数量最多,从业人数仅次于软件业,成为硅谷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创意和创新服务还是过去5年间从业人员数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群。 创意型人才渗透到硅谷各行各业中。硅谷的"创意先锋"不仅仅包括艺术家或其他的专业工作者,硅谷地区绝大部分就业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创意型人才渗透到硅谷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中。以硅谷所在的圣塔克拉拉郡为例,62%的非技术工人和70%的技术工人的工作中都要求具有一定量或大量的创意。 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微电子、半导体到计算机网络产业再扩大到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硅谷发展初期以晶体管、半导体制造业等技术行业为主导,著名的企业有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20世纪70年代末硅谷开始转向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著名的企业有思科、雅虎等。硅谷在完成初期的资本积累以后,由于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与经济的快速发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困境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困境

摘要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属于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娱乐性、互动性、艺术性和广泛性,以激发各类观众的参与感,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端于1990年《综艺大观》,尽管起步晚、发展缓慢,但十余年来也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综艺晚会、娱乐游戏、益智博彩和真人秀阶段。在这些阶段里,电视综艺节目的主题趋向明确,内容更集中,受众更细分,电视化手段更灵活多变。增强互动性和平民化是其主要创新点。当然就目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而言,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创新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文化精神内涵、内容低俗等。 本篇文章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特征和功能;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及其原因;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该文章既总结电视综艺节目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推动中国综艺节目再创新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综艺大观平民化互动性创新困境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定义 电视综艺节目,是电视文艺节目的一个分支,它充分调动电子技术手段,运用独特的电视表现手法,如声光效果、时空的自由转换、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广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小品、曲艺、杂技、游戏、竞赛(猜)问答等艺术形式或非艺术形式,用以满足广大观众多方面的艺术审美和消闲娱乐等需求,给观众提供娱乐享受①。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特征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艺术性、广泛性等特征。电视综艺节目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收看和参与,为广大观众提高放松身心的平台,因此娱乐性是首要因素。综艺节目保持艺术性是保障节目本身格调的高雅、内容的深度的基石。互动性是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趋势与最终目标。 (三)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功能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观众了解未知外界事物的平台具有认知功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们通过观看综艺节目了解社会热点、紧跟潮流。电视综艺节目通过幽默的语言和轻松的行为舒缓身心,起到娱乐功能。当然。有的综艺节目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这是由节目性质决定的。综艺节目的功能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因而如何策划和制作好综艺节目,如何评判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尺度是电视行业的两大难题。 二.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及其原因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学年论文 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082 姓名: 杨盈盈 学号: 2008221037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学年论文教师评阅表

浅谈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政府也出台政策来予以支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创业者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能带来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学生本身的能力问题,社会经验欠缺,对行业的把握,创业环境不理想,政策实施不积极,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乏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创业现状不太乐观。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对如何解决做出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热门话题。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大学生人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的高峰,一岗难求的时期,给自己寻找另一个发展空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

值,并且得到社会认可,同时也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我国政府也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较好的环境。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发展及其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大学生能够成为创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有着突出的的优势。 其一,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大学期间,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着较系统的掌握,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二,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对传统观念及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其三,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激情,并且精力充沛。他们渴望成功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不惧失败,敢于尝试。 (二)大学生创业的发展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受到全球性学生创业热潮的波及,大量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聚集了清华、北大等高校学生的创业计划,引得各大媒体关注,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掀起了全国大学生的创业风潮。而1999年第二届创业设计大赛中,多个小组在清华科技园注册公司是真正意义上创业活动的开始。到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潮起了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学生创业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过于简单,对其前景的期望也过高。当时,多数学生仅凭借一股激情便希望取得成功,显得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 在最初的狂热之后,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逐渐变化。激情依旧的同时理性增加。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也冷静地思考。认识到了创业的艰难,意识到创业不仅要拥有热情,同时也需要诸多如资金、适当环境等的因素。此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一改过去盯住高科技行业不放,企图一鸣惊人的想法,表现的更加务实。不论是对行业的选择,还是对创业时机的把握以及对创业风险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创业心理在逐步成熟,大学生的创业状态也朝着平稳健康的状态发展。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 钱先生平和安详地离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并称之为“钱学森之问”。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也已启动……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认识、有行动,还有人们内心深深的期待——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钱学森式的人才出现。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意见领袖精英培养 正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

斯坦福硅谷高校企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1 前言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以下简称斯坦福)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它位于富庶的加利福尼亚州,毗邻美国第二大工商业港口城市旧金山和有“高科技圣地”之称的硅谷(Silicon Val-ley)。20世纪60年代以来,斯坦福的发展尤为迅速,被誉为21世纪美国科技文明的象征。在英国《泰姆士报》发布的201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斯坦福位列第四。截止今日,斯坦福已培养了2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电器工程特别是微电子专业是斯坦福最为成功的学科,在该领域,斯坦福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同时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医疗医药、物理等领域也是斯坦福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擅长学科。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目前硅谷集中了近万家高科技公司,其中不乏位列全球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包括Adobe、AMD、Apple、Cisco、eBay、Google、HP、Intel、NVIDIA、Oracle、Sun等。这些企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顶端,且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因而技术创新是这些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造就了它们巨大的技术创新需求。 斯坦福和硅谷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的斯坦福创建了斯坦福研究园,这是硅谷形成的早期雏形,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高校创办的高新技术工业园区。1953年斯坦福成立了大学荣誉合作研究项目,为硅谷的工程师提供全职工作之余接受高等继续教育的机会,这个计划使企业的工程师得以保持技术优势,也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随着园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此落户,同时,斯坦福也大力鼓励本校教师和毕业生在园区内创业。如HP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惠利特和戴维帕卡特就是斯坦福的毕业生,也是硅谷最早的创业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类斯坦福出身的企业成为了硅谷的中流砥柱。 另外斯坦福在硅谷成立了众多研究中心,它们是大学最新研究信息流向产业界的渠道。斯坦福集成系统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中心是斯坦福与美国联邦政府和硅谷的20家企业于1981年合作建成的,是斯坦福在微电子技术方面的现代化研究和教学实验基地,从属于斯坦福工程学院,是同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阅读次数:60 发布日期:2010年2月20日编辑:本网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技术创新的时代。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竞争力的加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现实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对社会的贡献愈加突出。据统计,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长久不衰发展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谁掌握了先进技术、核心技术,谁就能占领市场、获得优势地位。唯有积极创新、不断进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胜各路对手。 但在我国,由于条件限制、自身缺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重重困境: 一、创新人才短缺,员工素质不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保守思想,使得大部分高素质人才选择了相对

存在着很多问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彼此独立、协同程度低且行为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没有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 四、法律保障不力。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尚未形成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而且,一些已制定的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仍存在很多问题:1.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如按所有制性质分别立法,导致了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2.没有专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没有把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 现在,中国已经站在了WTO的门槛内,正是中小企业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好时机,同时,也是国外竞争对手鱼贯而入之日。加紧技术创新、壮大自身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关系中小企业命运的攸关大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一、努力吸纳高素质人才,鼓励产学研联合。利用媒体、舆论,宣传创新、开拓精神,促使人们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高素质人才投身中小企业创新事业。同时,中小企业应采用高福利、高薪的方式,吸引技术人才的加入,壮大智力资本。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是一种很有效的资源互补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从高校、科研所获得智力支持,提高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所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技术创新,了解市场、明确市场需求使科研活动、科研项目更符合实际,更能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科技与经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困境分析【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困境分析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农业科技创新及其绩效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投资的“政府失灵”困境,应从矫治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非农偏好、理顺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减少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完善创新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入手予以破解。 关键词: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管理;激励 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绩效。国内外学者就政府投资对农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RobertEEvenson以375项农业科研项目投入为材料,对农业科研投资回报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回报率高达49%;David、Hall和Toole对1957年后发表的30余篇有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学者公认政府的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出互补的关系;Zvi?Gr11iehes、YujiroHayami等基于农业产品的公共性,对农业科技投资不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为政府制定

对农业科研支持的政府提供参考;国内方面,如林毅夫对农业科研投资受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率达到100%甚至更高;黄季焜研究认为,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率一般为73%~108%;钱克明研究表明,政府对农业科研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高达11.87元的回报。同时,国内大多数学者已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对象和范围,并明确主张根据农业技术的类型来区分政府与私人部门等投资主体。如黄季焜、胡瑞法、高启杰和陆彩兰等学者认为政府投入的对象则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知识产权不易得到保护、技术难以物化、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农业侦测与发展战略研究上,具有“公益性”特征[1-5]。国内外大量研究涉及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政府失灵”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影响问题,指出破解政府失灵困境的必然性。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政府投资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对维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长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逐渐加大。2014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50%,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稳定粮食产量、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都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基础。破解政府失灵困境,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无疑具有强烈的现

论‘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论‘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教育转型不仅依靠社会性人才的推动,而且依赖于创新思维所引发的教育契机。民族前途是现有一切物质因子及精神因子的助力推动。民族振兴走强国之路须凭借驱动教育转型的内在引擎。无疑,创新便是内在引擎它能够助力推动民族前途与国家振兴。创新是人类创造自我的行为表现、是行为学意义上的巨大进步,对社会本身的发现与创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是人类对所处的生态学意义上的自然物质世界以及对所处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关系本身所做出的发现与思考。它颠覆传统思维定式,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永远走在世界历史的最前沿。 标签:创新教育,教育转型 1、引言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4]。 创新思维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是肯定自我的表现,是人格意义上的精神掘起,它的掘起如同罗马帝国的建立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地位一样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思维是精神上的超我。尼采《超人哲学》中曾说: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见、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2]。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之一脉相亲的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信息技术革命都在西方国家而不在中国”。发人深省的疑问与困惑既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与前途的关注,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固守传统,固化思维,缺乏批判精神,缺乏创新精神,没有一个中国人发起一个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一样的精神革命,对中国人的思维来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2、中国教育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有哪些 2.1 封建社会步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为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时期进入时间过早并且过早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与中央集权制度相对应的经济基础还远远落后于封建统治,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至清王朝结束所谓“中国封建社会”比西欧封建社会延续时间都要长一倍以上,中国封建社会必定会对中国发展造成影响。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编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中文名 钱学森之问 外文名 the qian's doubt 问题出现时间 2005年 发问者 钱学森

发问对象 温家宝 提出背景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际 目录 .1实质 .2专家回答 .3教育问题 .4解决方案 .?精神文化建设 .?德才兼备教育 .?孵化器建设 .?硬件建设 .?双向流动 .?规范升学入学 .5信件原文 .6相关评论 .?各方关注 .?出路何方

.7历史背景 .?大国衰落 .?功利因素 .?科学真理 .?道德良知 .?创新发明 .?李约瑟难题 .8其他 .?直面问题 .?心声 实质编辑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老 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财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钱学森在中国带动和推进系统科学发展,其实已经带来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曾邦哲90年代国内提出的系统遗传学与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工程应用等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前沿科学。

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困境与对策

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困境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小企业也在逐渐的增多,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文化创新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困境,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够对相关负责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标签:中小企业;文化创新;困境;对策 0 引言 现如今,我国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创新方面。只有实现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才能使得企业与员工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才能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面临很多的困境,比如,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简单化,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钩,创新缺乏个性等。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文化创新,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贯彻企业文化,从而保证中小企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 1 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困境 1.1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狭隘、简单化 一直以来,很多中小企业都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成立文化室或者组织旅游、体育比赛等活动,因此,很多企业都组建了文化室,成立球队等,然后按照企业内部相关的规定定期进行这些活动。这些企业文化思想都根深蒂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狭隘、简单化,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花瓶,企业文化有与没有都不重要,因此,没有去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把企业文化创新当作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对文化进行创新,使得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都缺少凝聚力,没有凝聚力的企业是不会留住人才的。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1.2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钩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管理毫无关系。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凭借这样的思想,在塑造自身企业文化形象时,都不会去考虑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精神,但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得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他们都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济效益来评价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精神,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脱钩。总之,很多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作用,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区分开来,脱离了市场发展的需求,最终导致企业文化创新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钱学森之问的感想

“钱学森之问”的感想 本次培训不少的专家学者提及“钱学森之问”,在世纪之交,钱老提出:“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十几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仍然处于引用之中,解决的路在何方,作为一线的高中教师,越觉得茫然。近几年,社会道德的沦丧,不要说杰出人才就是合格的人的培养也存在了问题….. “幸福的教育在哪里”的心得 7月20日下午黄家骅老师讲授了《幸福的教育在哪里》:幸福是一种需求的满足,但欲望必须真实而适当;幸福是一种比较优势,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均衡的收益;幸福是一种复合的考量,也是瞬间的感觉。幸福的教育让师生互爱、家校互敬、校园和谐。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论文写作与规范》的心得 论文写作一直是本人教研能力的薄弱环节,黄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范式、教育科研准备和后期工作等几个方面,进行精心的指导。行动研究问题课题化,问题就是课题,教学就是研究,教师就是专家,效果就是成果,论文的形成就是平时素材的积累;我缺乏的就是积累,有想法没有及时记下,要写的时候一片空白无从下笔。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课堂教学有效性离不开简约化教学 一节课45分钟,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简约化处理。在备课中采用以舍求得的策略,以课标为中心辐射,确定核心、次第展开,化繁为简。高中学生所学科目多,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有课堂的自主性,改变学习的方式。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心态决定状态 教师被美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教师的工作状态是累繁忙,教师以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心态决定工作的状态,教师要学会要处理好事情,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情;能宽容别人的不足,也能欣赏别人的优势;能自己从内打破,让自己获得重生。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1 / 1

_钱学森之问_的启示

一门具体的科学技术一旦提升到哲学高度,就有利于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科的继承与创新。 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大科学技术”的体系。关于科学技术的分类,不同的学术观点,可能有多种方案。但是,钱学森的“大科学技术”体系及其分类,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原理: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及分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变化中的不变性,就表现出规律性。进化原理是:继承与创新原理。 继承与创新原理可以简要表述为:生命的进化依靠“遗传与变异”,社会的进步依靠“继承与改革”。社会文明进化的基本过程,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真正的继承。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要领会前人的创新,自己才可能有创新。 钱老在论文中写道:“不久前见到查有梁同志写的一篇论21世纪教育的文章,讲到教育观念必须转变,教育体制灵活多元,教育模式综合互补,都很好。”钱老的鼓励对我的促进很大,20年来,我在上述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这一研究工作还在持续进行。 重读钱老的论文,根据钱老的科学思想,我试图提升到原理上来认识。钱老离开了我们,但是,钱老的思想永存,精神永存,风范永存!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 傅国亮(《人民教育》杂志总编) 钱学森先生20年前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表现了炽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教育的深切关注,今天读来仍深受启发。联系到“钱学森之问”,作为探讨,我的理解是,“钱学森之问”至少有三层意思,或者说,“钱学森之问”不是一问,至少是三问。 一问是“关于杰出人才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源于钱学森自青年时代以来追求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强国”理想,他深知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有一大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杰出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否则,中国的大国崛起只会流于空想。中国历史上“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还不让国人痛心疾首吗?因此,“关于杰出人才之问”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之问。 二问是“关于教育质量之问”。当前,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其主要特征是:由数量发展为主转变为质量发展为主,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引起热议,就是因为它以尖锐的方式提出了与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问题。 三问是“关于教师水平之问”。实际上,教师水平或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水平如何,决定了教育质量如何,也决定了杰出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 研读钱学森《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基本观点,从基础教育来说,我认为,当前至少要廓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育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要办出钱学森追问的理想的教育,根本的一条是要牢牢地把握教育工作的主题办教育,不可动摇或偏离。 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中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所作的战略选择,它既是新的教育理想,又是新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不言自明吗?不,实际上时至今日仍有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局长、校长并不相信它,不相信素质教育有那么大的“威力”,不相信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不相信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这就是需要特别强调教育工作主题的原因。 我认为,必须始终清楚三条: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的理想,是追求教育公平;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三条是回应“钱学森之问”的根本前提。 第二,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历史性的转折,教育政策

(完整版)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硅谷模式系列分析? 长城战略咨询?? ?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以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硅谷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世界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在高技术杂志《WIRED》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技术园区,美国硅谷以其硬件、软件和网络开发领域的优势在排序中名列榜首。硅谷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世界微电子之乡”,是美国最为成功的高技术开发区之一。硅谷不但开拓了新的产业,更重要的是开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风险投资、孵化器、股份期权、科技园等。硅谷不仅是美国西部经济第二次开发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硅谷的崛起使美国社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河。2000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2004年地区人均收入53000美元,是美国全国人均收入的1.6倍。硅谷模式系列分析之一:产业发展美

国硅谷形成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群,是技术多元化的经济2005年,硅谷中主导产业群主要有以下七类:计算机和通信硬件生产;半导体和半导体器材生产;电子元件生产;生物医学,包括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软件,包括软件发行商和软件服务;创意和创新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比如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综合艺术、设计和技术的有关的创造服务(比如图表设计、广告、营销);公司办公室,包括总部,分支机构和地方办事处。近几年,硅谷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硅谷七大产业集群中,创意和创新服务产业群的企业数量最多,从业人数仅次于软件业,成为硅谷的第二大产业集群。创意和创新服务还是过去5年间从业人员数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群。创意型人才渗透到硅谷各行各业中。硅谷的"创意先锋"不仅仅包括艺术家或其他的专业工作者,硅谷地区绝大部分就业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创意型人才渗透到硅谷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中。以硅谷所在的圣塔克拉拉郡为例,62%的非技术工人和70%的技术工人的工作中都要求具有一定量或大量的创意。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微电子、半导体到计算机网络产业再扩大到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硅谷发展初期以晶体管、半导体制造业等技术行业为主导,著名的企业有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20世纪70年代末硅谷开始转向电子信

成熟企业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困境与对策

E nterprise E conomy 2012年第9期(总第385期)成熟企业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困境与对策 □赵 杰[摘要]鉴于突破性技术创新非连续和突变性的特点,产品性能比主流市场上已定型的产品差、市场规模难以预测等自身特 点,加之外界组织环境的局限性,使得成熟企业在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时,面临着诸如技术识别能力、 投资决策模型、市场营销过程、主流用户、组织结构适应性、资源缺乏和分配、组织决策层意识观念等多方面的困境。通过剖析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技术突破轨道图的技术识别、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技术开发的二元组织、目标客户的市场地位、灵活的联盟战略、宽松扶持的政策环境以及全面的技术支持等对策,为成熟企业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成熟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9-0027-0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社会关系网络与隐性知识扩散绩效关系———以研发团 队为例” (批准号:2011SJB630001)[作者简介]赵杰,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创新管理、项目管理。 (江苏常熟215500) Abstract :With the features of discontinuity and mutability for the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poorer properties than those of standard products in mainstream markets and unpredictable market scales as well as limitations of outside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s,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 matur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with the predicaments such as technical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investment decision models,marketing processes,mainstream users,organization structure adaptabilities,resource shortage and allocation,organization management team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aspects.Through the analysis on reasons of these difficul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technical recognition of technical breakthrough track charts,real options for investment decisions,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f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market positions for goal customers,and flexible alliance strategies,and loose supporting policy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overall technical supports,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veloping the 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 :mature enterprise;disruptive technology innovation;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目前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传统 渐进性创新战略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追赶陷阱和发达国 家构筑的知识产权网的密集包围。成熟企业要实现技术 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一味地固守渐进性创新战 略,而必须有决心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充分认识到企 业自身面临突破性技术创新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策略,以期尽快进入前沿技术的领域。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分类C.M.Christensen 将突破性技术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两种主要的类型,通过建立三维模型,从时间和性能两个维度上进行了相关界定 。27Enterprise Strategy |企业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