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六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实验六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实验六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实验六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实验 6 极点配置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优.选)

实验 6 极点配置与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状态反馈作用的理解。 2. 学习和掌握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MATLAB 中,可以使用acker 和place 函数来进行极点配置,函数的使用方法如下:K = acker(A,B,P) A,B为系统系数矩阵,P为配置极点,K为反馈增益矩阵。 K = place(A,B,P) A,B为系统系数矩阵,P为配置极点,K为反馈增益矩阵。 [K,PREC,MESSAGE] = place(A,B,P) A,B为系统系数矩阵,P为配置极点,K为反馈增益矩阵,PREC 为特征值,MESSAGE 为配置中的出错信息。 三、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 (1)判断系统稳定性,说明原因。 (2)若不稳定,进行极点配置,期望极点:-1,-2,-3,求出状态反馈矩阵k。 (3)讨论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的关系,说明状态反馈为何能进行极点配置? (4)使用状态反馈进行零极点配置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 (1) (2) 代码: a=[-2 -1 1;1 0 1;-1 0 1]; b=[1,1,1]'; p=[-1,-2,-3]'; K=acker(a,b,p) K = -1 2 4 (3)讨论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的关系, 说明状态反馈为何能进行极点配置?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一般只考虑由系统的输出变量来构成反馈律,即输出反馈。在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中,多考虑采用状态变量来构成反馈律,即状态反馈。从状态空间模型输出方程可以看出,输出反馈可视为状态反馈的一个特例。状态反馈可以提供更多的补偿信息,只要状态进行简单的计算再反馈,就可以获得优良的控制性能。 (4)使用状态反馈配置极点的前提是系统的状态是完全可控的。 2.已知系统 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使观测器的极点配置在12+j,12-j 。 (1)给出原系统的状态曲线。 (2)给出观测器的状态曲线并加以对比。(观测器的初始状态可以任意选取)观察实验结果,思考以下问题: (1)说明反馈控制闭环期望极点和观测器极点的选取原则。 (2)说明观测器的引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A=[0 1;-3 -4]; B=[0;1]; C=[2 0]; D=[]; G=ss(A,B,C,D); x=0:0.001:5; U=0*(x<0)+1*(x>0)+1*(x==0); X0=[0 1]'; T=0:0.001:5; lsim(G,U,T,X0);

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记录

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二由分立元件构成的负反馈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熟悉两级放大电路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3.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任务 设计和实现一个由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和NPN型晶体管组成的两级负反馈放大电路。结型场效应管的型号是2N5486,晶体管的型号是9011。 三、实验内容 1. 基本要求:利用两级放大电路构成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 (1)静态和动态参数要求 1)放大电路的静态电流I DQ和I CQ均约为2mA;结型场效应管的管压降U GDQ < - 4V,晶体管的管压降U CEQ = 2~3V; 2)开环时,两级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要大于90kΩ,以反馈电阻作为负载时的电压放大倍数的数值≥ 120; 3)闭环电压放大倍数为10 s o sf - ≈=U U A u 。 (2)参考电路 1)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方框图如图1所示,R模拟信号源的内阻;R f为反馈电阻,取值为100 kΩ。 图1 电压并联负反馈放大电路方框图 2)两级放大电路的参考电路如图2所示。图中R g3选择910kΩ,R g1、R g2应大于100kΩ;C1~C3容量为10μF,C e容量为47μF。考虑到引入电压负反馈后反馈网络的负载效应,应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并联反馈电阻R f,见图2,理由详见“五附录-2”。 图2 两级放大电路 实验时也可以采用其它电路形式构成两级放大电路。 3.3k?

单片机实验6

实验十一键盘与数码管显示 一、实习目的 掌握用单片机的键盘输入和数码管显示技术,编写程序实现键盘输入数据并在显示器上正确显示。 二、实验内容 1、端口按键判断技术(按键显示数字) 通过按键盘上的K02,K03,K04,K05四个按键,实现数码管显示0,1,2,3; (1)硬件连接:按键接到P3口。用一条8PIN数据排线,把按键部份 的JP48,接到CPU部份的P3口JP53,接8位数码管的数据线。将数码管部 份的数据口 JP5接到CPU部份的P0口JP51,接8位数码管的显示位线。将 数码管部份的显示位口 JP8接到CPU部份的P2口JP52. (2)参考程序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030h start:mov p2,#0ffh CLR P2.6 ;选中最右边的七段码。 mov p3,#0ffh ;初始化,P3口置高; l1: j nb p3.2,l2 ; jnb p3.3,l3 ; jnb p3.4,l4 ; jnb p3.5,l5 ;检测按键 ljmp l1 ;循环检测 l2: m ov p0,#28H ;显示'0'; ljmp l1 l3: m ov p0,#7EH ;显示'1'; ljmp l1 l4: mov p0,#0A2H ;显示'2'; ljmp l1 l5: mov p0,#62H ;显示'3' ljmp l1 end 2、矩阵按键识别技术 本实验实现扫描按键显示功能,分别按16个键盘显示分别显示数字

123A456B789C*0#D;键盘口P1,数码管显示第二位p21, 数码管段位p0口(1)接线方法:用一条8PIN数据排线,把矩阵按键部份的JP50,接到CPU部份的P1口JP44,接8位数码管的数据线。将数码管部份的数据口JP5接到CPU部份的P0口JP51,接8位数码管的显示位线。将数码管部份的显示位口 JP8接到CPU部份的P2口JP52. (2)参考程序 org 0000h ajmp main org 0030h main: mov dptr,#tab ;将表头放入DPTR lcall key ;调用键盘扫描程序 movc a,@a+dptr ;查表后将键值送入ACC mov p0,a ;将Acc值送入P0口 CLR P2.1 ;开显示 ljmp main ;返回反复循环显示 KEY: LCALL KS ;调用检测按键子程序 JNZ K1 ;有键按下继续 LCALL DELAY2 ;无键按调用延时去抖 AJMP KEY ;返回继续检测按键 K1: LCALL DELAY2 LCALL DELAY2 ;有键按下延时去抖动 LCALL KS ;再调用检测按键程序 JNZ K2 ;确认有按下进行下一步 AJMP KEY ;无键按下返回继续检测 K2: MOV R2,#0EFH ;将扫描值送入 R2暂存 MOV R4,#00H ;将第一列值送入R4暂存 K3: MOV P1,R2 ;将R2的值送入P1口 L6: JB P1.0,L1 ;P1.0等于1跳转到L1 MOV A,#00H ;将第一行值送入ACC AJMP LK ;跳转到键值处理程序 L1: JB P1.1,L2 ;P1.1等于1跳转到L2 MOV A,#04H ;将第二行的行值送入ACC AJMP LK ;跳转到键值理程序进行键值处理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器设计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器设计 14122156 杨郁佳 (1)倒立摆的运动方程并将其线性化 选取小车的位移z ,及其速度z g 、摆的角位置θ及其角速度θg 作为状态变量,即T x z z θθ??=??? ?g g 则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01000100000010()1000mg M M x u M m g Ml Ml x ????????????-????=+????????+-????????????g []1000y x = 设M=2kg ,m=0.2kg ,g=9.81m/2 s ,则单级倒立摆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1010) 01010 01020.500013030 011040.54x x x x u x x x x ??????????????????-????????=+????????????????-???????????? []12100034x x y x x ???? ??=?????? (2)状态反馈系统的极点配置。 首先,使用MATLAB ,判断系统的能控性矩阵是否为满秩。 MATLAB 程序如下:

A=[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11 0]; B=[0; 0.5; 0; -0.5]; C=[1 0 0 0]; D=0; rct=rank(ctrb(A,B)) [z,p,k]=ss2zp(A,B,C,D) MATLAB程序执行结果如下: 系统能控,系统的极点为 1=0 λ 2=0 λ 3=3.3166 λ 4=-3.3166 λ 可以通过状态反馈来任意配置极点,将极点配置在 1=-3 λ* 2=-4 λ* 3=-5 λ* 4=-6 λ*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实验七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 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二、实验原理 1. 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的特征根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中可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这种校正手段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在形成最优控制率、抑制或消除扰动影响、实现系统解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在改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时不增加系统零、极点,所以不改变系统阶数,实现方便。 2. 已知线形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x Ax Bu y cx =+=为了实现状态反馈,需要状态变 量的测量值,而在工程中,并不是状态变量都能测量到,而一般只有输出可测,因此希望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量构成对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解决的方法是用计算机构成一个与实际系统具有同样动态方程的模拟系统,用模拟系统的状态向量 ?()x t 作为系统状态向量()x t 的估值。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和原系统的状态之间存在着误差,而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是无法使状态观测器的初态等于原系统的初态。 引进输出误差?()()y t y t -的反馈是为了使状态估计误差尽可能快地衰减到零。状态估计的误差方程为 误差衰减速度,取决于矩阵(A-HC )的特征值。 3. 若系统是可控可观的,则可按极点配置的需要选择反馈增益阵k ,然后按观测器的动态要求选择H ,H 的选择并不影响配置好的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因此系统的极点配置和观测器的设计可分开进行,这个原理称为分离定理。 三、实验内容 1. 设控制系统如6.1图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 ,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5%σ≤,峰值时间0.5p t s ≤。

单片机实验六-中断系统实验

信息工程系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六 中断系统实验 实验时间:2013-12-02 班级:电信*** 姓名:*** 学号:110706 实 验 目 的: 熟悉keil 仿真软件、proteus 仿真软件的使用和单片机外部中断的使用。了解并熟悉51单片机中中断的概念,中断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51单片机中断管理系统处理五种中断源,特别是对外部中断的设置与控制方法。熟悉中断处理特别是外部中断处理的过程,掌握中断处理子程序的书写格式和使用方法。 实 验 原 理: 现代的计算机都具有实时处理功能,能对外部发生的事件如人工干预、外部事件及意外故障做出及时的响应或处理,这是依靠计算机的中断系统来实现的。 51单片机内部有一个中断管理系统,它能对内部的定时器事件、串行通信的发送和接收事件及外部事件(如键盘按键动作)等进行自动的检测判断,当有某个事件产生时,中断管理系统会置位相应标志通知CPU ,请求CPU 迅速去处理。CPU 检测到某个标志时,会停止当前正在处理的程序流程,转去处理所发生的事件(针对发生的事件,调用某一特定的函数,称为该事件的中断服务函数),处理完以后,再回到原来被中断的地方,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 外部中断 内部 定时 外部中断 内部 定时内部 T 源允 总允 允许中断寄存中断优先级 中断源 中断源 高优中断 中断 低优中断 中断T —发送 I I 查询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名):

MCS-51单片机最典型的有5个中断源(外部中断0、1,内部定时器中断0、1,串口中断),具有两个中断优先级。两个外部中断:(— INT0、— INT1)上输入的外部中断源,低电平或负跳变有效,置位TCON中的IE0和IE1中断请求标志位。通过外部中断源触发方式控制位IT可以使外部中断为电平触发方式(=0)或边沿触发方式(=1)。另外控制中断允许寄存器IE可以开放中断。 使用MCS-51的中断,要为使用到的中断源编写中断服务程序。C51为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提供了方便的方法。C51的中断服务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的说明形式为: void 函数名(void) interrupt n using m { 函数体语句 } 这里,interrupt和using是为编写C51中断服务程序而引入的关键字,interrupt表示该函数是一个中断服务函数,interrupt后的整数n表示该中断服务函数是对应哪一个中断源。 实验环境: 硬件:微机、单片机仿真器、单片机实验板、连线若干 软件:KEIL C51单片机仿真调试软件,proteus系列仿真调试软件 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利用外部中断INT1控制数码管显示0到9。 二、利用外部中断INT1控制两个数码管显示00到99。 1、打开Proteus,绘制电路图,如图6-1,6-2所示: 图6-1实验1整体电路图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v .. . ..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班级:141715班 姓名:武洋

学号:14171073 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3.理解系统极点、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性能、状态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系统G(s)=如图 2.6.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 馈阵K,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 5 %≤ σ,峰值时间s t p 5.0 ≤ 。 图2.6.1二阶系统结构图 2.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 57 . 103 945 .3 100 ) ( 2+ + = S S s G 写成状态方程形式为 CX Y Bu AX X = + = 式中 ? ? ? ? ? ? - - = 945 .3 57 . 103 1 A ; ? ? ? ? ? ? = 1 B ; []0 100 = C

为其配置系统极点为; 观测器极点为。 分别计算状态反馈增益阵和观测矩阵,并进行实验验证。 分别改变几组系统极点和观测器极点,各自比较系统阶跃响应差异。 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图如图2.6.2所示。 图2.6.2 模拟电路图 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方框图如图2.6.3所示 图2.6.3 计算机实现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图 图2.6.3中虚线内表示连续域转换成离散域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方法: 其中 AT e G = B dt t H T ??? ??=?0)(?At e t =)(? 21?---K 维状态反馈系数矩阵,由计算机算出。 12?---L 维观测器的反馈矩阵,由计算机算出。 ---Kr 为使)(t y 跟踪)(t r 所乘的比例系数。 三、 实验原理 1. 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的特征根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中可 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这种校正手段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在形成最优控制率、抑制或消除扰动影响、实现系统解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在改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时不增加系统零、极点,所以不改变系统阶数,实现方便。

单片机实验--LCD显示实验

实验19L C D显示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液晶显示的编程方法,了解液晶显示模块的工作原理。 掌握液晶显示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二、所需设备 CPU挂箱、8031CPU模块 三、实验内容 编程实现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中文汉字“北京理工达盛科技 有限公司”。 四、实验原理说明 五、实验步骤 1、实验连线 8255的PA0~PA7接DB0~DB7,PC7接BUSY,PC0接REQ,CS8255 接CS0。 2、运行实验程序,观察液晶的显示状态。 六、程序框图 八、附:点阵式LCD 模块 点阵式LCD模块 由一大一小两块液晶 模块组成。两模块均 由并行的数据接口和 应答信号接口两部分 组成,电源由接口总 线提供。 (1)OCMJ2×8液晶 模块介绍及使 用说明 OCMJ中文模块系列液晶显示器内含 GB 2312 16*16点阵国标一级简体汉字和 ASCII8*8(半高)及8*16(全高)点阵英文字库,用户输入区位码或 ASCII 码即可实现文本显示。 OCMJ中文模块系列液晶显示器也可用作一般的点阵图形显示器

之用。提供有位点阵和字节点阵两种图形显示功能,用户可在指定的屏幕位置上以点为单位或以字节为单位进行图形显示。完全兼容一般的点阵模块。 OCMJ中文模块系列液晶显示器可以实现汉字、ASCII 码、点阵图形和变化曲线的同屏显示,并可通过字节点阵图形方式造字。 本系列模块具有上/下/左/右移动当前显示屏幕及清除屏幕的命令。一改传统的使用大量的设置命令进行初始化的方法,OCMJ 中文模块所有的设置初始化工作都是在上电时自动完成的,实现了“即插即用”。同时保留了一条专用的复位线供用户选择使用,可对工作中的模块进行软件或硬件强制复位。规划整齐的10个用户接口命令代码,非常容易记忆。标准用户硬件接口采用REQ/BUSY 握手协议,简单可靠。 硬件接口 接口协议为请求/应答(REQ/BUSY)握手方式。应答BUSY 高电平(BUSY =1)表示 OCMJ 忙于内部处理,不能接收用户命令;BUSY 低电平(BUSY =0)表示 OCMJ 空闲,等待接收用户命令。发送命令到 OCMJ可在BUSY =0 后的任意时刻开始,先把用户命令的当前字节放到数据线上,接着发高电平REQ 信号(REQ =1)通知OCMJ请求处理当前数据线上的命令或数据。OCMJ模块在收到外部的REQ高电平信号后立即读取数据线上的命令或数据,同时将应答线BUSY变为高电平,表明模块已收到数据并正在忙于对此数据的内部处理,此时,用户对模块的写操作已经完成,用户可以撤消数据线上的信号并可作模块显示以外的其他工作,也可不断地查询应答线BUSY是否为低(BUSY =0?),如果BUSY =0,表明模块对用户的写操作已经执行完毕。可以再送下一个数据。如向模块发出一个完整的显示汉字的命令,包括坐标及汉字代码在内共需5个字节,模块在接收到最后一个字节

7状态空间设计法极点配置观测器

第7章线性定常离散时间状态空间设计法 7.1引言 7.2状态反馈配置极点 7.3状态估值和状态观测器 7.4利用状态估值构成状态反馈以配置极点 7.5扰动调节 7.6无差调节

7.1 引言 一个被控对象: (1)()()()() ():1,():1,:,:,:x k Fx k Gu k y k Cx k x k n u k m F n n G n m C r n +=+?? =?????? 7.1 当设计控制器对其控制时,需要考虑如下各因素: ● 扰动,比如负载扰动 ● 测量噪声 ● 给定输入的指令信号 ● 输出 如图7.1所示。 给d L (k )扰动 图7.1 控制系统示意图 根据工程背景的不同,控制问题可分为调节问题和跟踪问题,跟踪问题也称为伺服问题。 调节问题的设计目标是使输出迅速而平稳地运行于某一平衡状态。包括指令变化时的动态过程,和负载扰动下的动态过程。但是这二者往往是矛盾的,需要折衷考虑。 伺服问题的设计目标是对指令信号的快速动态跟踪。 本章研究基于离散时间状态空间模型的设计方法。 7.2研究通过状态变量的反馈对闭环系统的全部特征值任意配置——稳定性与快速线。 7.3考虑当被控对象模型的状态无法直接测量时,如何使用状态观测器对状态进行重构。 7.4讨论使用重构状态进行状态反馈时闭环系统的特征值。 7.5简单地讨论扰动调节问题。 7.6状态空间设计时的无差调节问题。

7.2 状态反馈配置极点 工程被控对象如式7.1,考虑状态反馈 ()()()u k v k Lx k =+ 7.2 如图7.2所示。式7.2带入式7.1,得 (1)()()()() ()()()x k Fx k Gu k y k Cx k u k v k Lx k +=+?? =??=+? 7.3 整理得 ()(1)()() ()()x k F GL x k Gv k y k Cx k +=++?? =? 7.4 (k ) v (k ) 图7.2 状态反馈任意配置闭环系统的极点 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det ()0zI F GL -+= 7.5 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式7.5的特征根是可以任意配置的?即任给工程上期望的n 个特征根λ1, λ2, ..., λn ,有 []1det ()()0n i i zI F GL z λ=-+=-=∏ 7.6 定理:状态反馈配置极点

线性系统极点配置和状态观测器基于设计(matlab) - 最新版本

一. 极点配置原理 假设原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Cx y Bu Ax x 若系统是完全可控的,则可引入状态反馈调节器,且: 这时,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x A BK x Bv y Cx =-+?? =? 二. 状态观测器设计原理 假设原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Cx y Bu Ax x 若系统是完全可观的,则可引入全维状态观测器,且: ??(y y)??x Ax Bu G y Cx ?=++-??=?? 设?x x x =-,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为: ()x A GC x =- 解得: (A GC)t (0),t 0x e x -=≥ 由上式可以看出,在t 0≥所有时间内,如果(0)x =0,即状态估计值x 与x 相等。如果(0)0x ≠,两者初值不相等,但是()A GC -的所有特征值具有负实部,这样 x 就能渐进衰减至零,观测器的状态向量?x 就能够渐进地逼近实际状态向量x 。状态逼近的速度取决于G 的选择和A GC -的特征配置。 三. 状态观测的实现 为什么要输出y 和输入u 对系统状态x 进行重构。 u Kx v =-+

证明 输出方程对t 逐次求导,并将状态方程x Ax Bu =+代入整理,得 2(n 1)(n 2)(n 3)21n n y Cx y CBu CAx y CBu CABu CA x y CBu CABu CA Bu CA x -----=??-=??--=????----=? 将等号左边分别用z 的各分量12,, ,n z z z 表示,有 121(n 1)(n 2)(n 3) 2 n n n y C z y CBu CA z z y CBu CABu x Qx z CA y CBu CABu CA Bu -----?? ???????? -?? ????? ? ? ?????==--==?? ????????????????????----?? ? 如果系统完全能观,则 rankQ n = 即 1?(Q Q)T T x Q z -= (类似于最小二乘参数估计) 综上所述,构造一个新系统z ,它是以原系统的输出y 和输入u ,其输出经过变 换1(Q Q)T T Q -后得到状态向量?x 。也就是说系统完全能观,状态就能被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各阶倒数估计出来。 四. 实例 给定受控系统为 再指定期望的闭环极点为12,341,1,2i λλλ*** =-=-±=-,观测器的特征值为 12,33,32i λλ=-=-±,试设计一个观测器和一个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并画出系统 的组成结构图。 []0100000101000100 05 021000x x u y x ???? ????-????=+????????-???? =

单片机实验六 D-A与A-D转换

实验六D/A与A/D转换 一.实验目的 1.学习D/A转换的基本原理和D/A转换芯片0832的性能及编程方法。 2.了解单片机系统中扩展D/A转换芯片的基本方法。 3.学习A/D芯片ADC0809的转换性能及编程方法。 4.了解A/D转换芯片与写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5.通过实验掌握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 二.实验说明 1.D/A转换是把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的变换,从D/A输出的是模拟信号。实验程序一是通过在D/A的输入短送入有一定规律的数字量,在输出端产生锯齿波、三角波、正弦波的波形,通过示波器观察来直观地了解D/A的转换功能。产生锯齿波、三角波只需由A存放的数字量(送入D/A的输入寄存器)的增减来控制;要产生正弦波,较简单的方法是造一张正弦数字量的表,取值范围为一个周期,采样点愈多,精度愈高。 在EL-8051-III实验台上DAC0832与单片机的连接图如下图所示: 图6-1 D/A转换逻辑

由图可以看出,输入寄存器占偶地址端口(A0=0),DAC寄存器占较高的奇地址端口(A0=1)。两个寄存器均对数据独立进行锁存。要把一个数据通过0832输出,要经两次锁存。典型的程序如下: MOV DPTR, #PORT MOV A , #DA TA MOVX @DPTR, A INC DPTR MOVX @DPTR, A 其中,第二次写入是一个虚拟写的过程,其目的是产生一个WR信号,启动D/A。 2.A/D转换是把模拟量转变为数字量的变换。A/D转换器大致有三类:一是双积分A/D转换器,优点是精度高,抗干扰性好,价格便宜,但速度慢;二是逐次逼近法A/D转换器,精度、速度、价格适中;三是并行A/D转换器,速度快,价格也昂贵。 本实验用的是ADC0809属逐次逼近法A/D转换器,是八位的A/D转换器。每采集一次需100us。实验电路如下图: 图6-2 A/D转换逻辑

单片机实验报告六(何俊儒)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单片机与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的接口设计方法。 2、掌握Proteus软件与Keil软件的使用方法。 3、熟悉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初始化程序的设计方法。 二、设计要求: 1、用Proteus软件画出电路原理图,在单片机的外部扩展片外三总线,并通过片外三总线与8255接口。 2、在8255PA口或PB口的某一口线上产生周期为500μS的连续方波,接示波器观察波形。 3、在8255PC口的PC0-PC3上接4个按键作输入,PC4-PC7上接4个发光二极管作输出,编程实现发光二极管正确指示按键的状态。 三、电路原理图:

四、实验程序流程框图和程序清单: 程序流程图: 开始 初始化延时等待8255复位定时器0中断 返回 送控制字读C口低字节写C口高字节 半字节交换保护现场取反C 将C状态写入PA0 汇编程序: ORG 0000H START: LJMP MAIN ORG 000BH LJMP TTC0 MAIN: MOV SP, #7FH MOV TMOD, #02H MOV TH0, #06H MOV TL0, #06H LCALL DELAY SETB EA

SETB ET0 SETB TR0 MOV DPTR, #0300H ;指向控制寄存器 MOV A, #81H ;PA方式0输出,PB方式0输出,PC高输出,PC低输入 MOVX @DPTR, A MOV DPTR, #0200H ;指向C口 LOOP: MOVX A, @DPTR ;读C口 SWAP A MOVX @DPTR, A ;写C口 LJMP LOOP DELAY: MOV R7, #0A7H DL1: MOV R6, #0ABH DL0: MOV R5, #10H DJNZ R5, $ DJNZ R6, DL0 DJNZ R7, DL1 NOP RET ORG 0050H TTC0: PUSH DPH PUSH DPL PUSH ACC CPL C

单片机实验答案

前言 由于单片机具有高可靠性、超小型、低价格、容易产品化等特点,在仪器仪表智能化、实时工业控制、实时数据采集、智能终端、通信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控制应用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目前在国内单片机应用中,MCS-51系列单片机仍然是一种主流单片机。为配合《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尽快了解、掌握89C51单片机的使用,特编写了这本上机指导书(基础篇)。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上机实习和训练,无论是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还是学习接口电路和外设与计算机的连接,或者软硬兼施地研制单片机应用系统,不通过加强动手是不能获得预期效果的。本实验指导书提供了9个实验的指导性材料,实验还有一些思考题,可以根据课时的安排和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为了达到某些实验的目的,书中提供的参考程序与实际应用中的程序会有些差别,所以不一定是最优的。 由于时间紧迫,加上编者学识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实验须知 1. 实验前必须阅读教科书的有关部分和本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编写好实验中要求自编或修改的程序;完成实验前要求完成的准备工作后方可以上机实验,否则不得上机操作。 2. 各种电源的电压和极性不能接错,严禁带电接线和接插元器件。通电前须经过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方能通电。 3. 不准随意拨弄各种与实验无关的旋钮和开关,凡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任何设备都禁止动用和摸弄,注意安全。 4. 严禁用手触摸实验系统印制电路板和元器件的引脚,防止静电击穿芯片。 5. 实验中若损坏仪器或元器件,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听候处理。 6. 在实验室内保持安静和卫生,不得随意走动和喧哗,集中精力完成实验。 7. 实验完成后,关掉电源,及时整理实验台桌面,保持环境整洁。 8. 按规定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实验报告。 9. 凡实验或实验报告未能按规定完成的学生,不能参加本课程的考试或考查。

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设计

实验二十八 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设计 【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 1、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3、练习控制性能比较与评估的方法。 【实验设备与软件】 1、MA TLAB 软件。 2、labACT 实验箱。 【实验原理】 1、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的特征根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中可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这种校正手段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在形成最优控制率、抑制或消除扰动影响、实现系统解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2、为了实现状态反馈,需要状态变量的测量值,而在工程中,并不是状态变量都能测量到,而一般只有输出可测,因此希望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量构成对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解决的方法是用计算机构成一个与实际系统具有同样动态方程的模拟系统,用模拟系统的状态向量 作为系统状态向量 的估值。 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和原系统的状态之间存在着误差,而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是无法使状态观测器的初态等于原系统的初态。引进输出误差 的反馈是为了使状态估计误差尽可能快地衰减到零。 3、若系统是可控可观的,则可按极点配置的需要选择反馈增益阵k ,然后按观测器的动态要求选择H ,H 的选择并不影响配置好的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因此系统的极点配置和观测器的设计可分开进行,这个原理称为分离定理。 【实验内容、方法、过程与分析】 1、实验内容 设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 ,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5%≤σ,峰值时间s t p 5.0≤。 图 1 由图可得系统传递函数关系为: 21()()0.051 X s X s s =+ (1) 12()()()U s X s X s s -= (2) 1()()X s Y s = (3) 对上(1),(2),(3)化简并反变换:

系统稳定性分析 、利用MATLAB 实现极点配置、设计状态观测器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系统稳定性分析、利用MATLAB实现极点配置、设计状态观测器系专业班 姓名学号授课老师 预定时间实验时间实验台号 一、目的要求 掌握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学会使用MATLAB确定线性定常系统和非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掌握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利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学会用MATLAB求解状态反馈矩阵。 掌握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学会用MATLAB设计状态观测器。 熟悉分离定理,学会设计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二、原理简述 函数eig()的调用格式为V=eig(A)返回方阵A的特征值。 函数roots()的调用格式为roots(den),其中den为多项式的系数行向量。计算多项式方程的解。 函数pole()的调用格式为pole(G),其中G为系统的LTI对象。计算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 函数zpkdata()的调用格式为[z,p,k]=zpkdata(G,’v’),其中G为系统LTI对象。返回系统的零点、极点和增益。 函数pzmap()的调用格式为pzmap(G),其中G为LTI对象。绘制系统的零点和极点。 对于线性定常连续系统x Ax,若A是非奇异矩阵,则原点是其唯一的平衡状态。统在原点处大范围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是:存在李氏函数v(x)x T px,且v(x)正定,v(x)负定。 如果SISO线性定常系统完全能控,则可通过适当的状态反馈,将闭环系统极点配置到 任意期望的位置。 MATLAB提供的函数acker()是用Ackermann公式求解状态反馈阵K。 MATLAB提供的函数place()也可求出状态反馈阵K。 如果线性定常系统完全能观测,则可构造全维(基本)观测器。全维(基本) 状态观测器的状态方程为观测器的反馈矩阵L为 其中为系统的能观测矩阵。 其中为期望的状态观测器的极点。观测器设计是极点配置的对偶问题,故可利用函数acker()和place()进行求解。

单片机6个必做实验程序

第一部分软件实验 实验一二进制到BCD码转换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的数值转换算法 2、基本了解数值的各种表达方法 二、实验说明 单片机中的数值有各种表达方式,这是单片机的基础。掌握各种数制之间的转换是一种基本功。我们将给定的一个二进制数,转换成二十进制(BCD)码。将累加器A的值拆为三个BCD码,并存入RESULT开始的三个单元,例程A 赋值#123。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启动计算机,打开伟福仿真软件,进入仿真环境。首先进行仿真器的设置,选择使用伟福软件模拟器。 2、打开TH2.ASM源程序进行编译,编译无误后,全速运行程序,打开数据窗口(DATA),点击暂停按钮,观察地址30H、31H、32H的数据变化,30H更新为01,31H更新为02,32H更新为03。用键盘输入改变地址30H、31H、32H 的值,点击复位按钮后,可再次运行程序,观察其实验效果。修改源程序中给累加器A的赋值,重复实验,观察实验效果。 3、打开CPU窗口,选择单步或跟踪执行方式运行程序,观察CPU窗口各寄存器的变化,可以看到程序执行的过程,加深对实验的了解。 四、流程图及源程序 1.源程序 RESULT EQU 30H ORG 0000H LJMP START BINTOBCD:

MOV B,#100 DIV AB MOV RESULT,A ;除以100得百位数 MOV A,B MOV B,#10 DIV AB MOV RESULT+1,A ;余数除以10得十位数 MOV RESULT+2,B ;余数为个位数 RET START: MOV SP,#40H MOV A,#123 CALL BINTOBCD LJMP $ END 2.流程图

现代控制实验--状态反馈器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状态反馈器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一、实验设备 PC 计算机,MATLAB 软件,控制理论实验台,示波器 二、实验目的 (1)学习闭环系统极点配置定理及算法,学习全维状态观测器设计 法; (2)掌握用极点配置的方法 (3)掌握状态观测器设计方法 (4)学会使用MATLAB工具进行初步的控制系统设计 三、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 (1)设系统的模型如式所示

若系统可控,则必可用状态反馈的方法进行极点配置来改变系统性能。 引入状态反馈后系统模型如下式所示: (2)所给系统可观,则系统存在状态观测器 四、实验内容 (1)某系统状态方程如下 1010 0134326x x u ?????????=+????????----???? []100y x =

理想闭环系统的极点为[]123---. (1)采用 Ackermann 公式计算法进行闭环系统极点配置; 代码: A=[0 1 0;0 0 1;-4 -3 -2]; B=[1; 3; -6]; P=[-1 -2 -3]; K=acker(A,B,P) Ac=A-B*K eig(Ac) (2)采用调用 place 函数法进行闭环系统极点配置; 代码: A=[0 1 0;0 0 1;-4 -3 -2]; B=[1;3;-6]; eig(A)' P=[-1 -2 -3]; K=place(A,B,P) eig(A-B*K)'

(3)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要求状态观测器的极点为[] 123--- 代码: a=[0 1 0;0 0 1;-4 -3 -2]; b=[1;3;-6]; c=[1 0 0]; p=[-1 -2 -3]; a1=a'; b1=c'; c1=b'; K=acker(a1,b1,p); h=(K)' ahc=a-h*c

单片机实验程序

一 #include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sbit H1=P3^6; sbit H2=P3^7; sbit L1=P0^5; sbit L2=P0^6; sbit L3=P0^7; tab1[]={0xfe,0xfd,0xfb,0xf7,0xef,0xdf,0xbf,0x7f,0xff,0xff,0xff,0xff}; tab2[]={0x3f,0x3f,0x3f,0x3f,0x3f,0x3f,0x3f,0x3f,0x3b,0x37,0x2f,0x1f}; tab3[]={0xff,0xff,0xff,0xff,0x7f,0xbf,0xdf,0xef,0xf7,0xfb,0xfd,0xfe}; tab4[]={0x1f,0x2f,0x37,0x3b,0x3f,0x3f,0x3f,0x3f,0x3f,0x3f,0x3f,0x3f}; void Delay1s() //@11.0592MHz { unsigned char i,j,k; for(i=10;i>0;i--) for(j=200;j>0;j--) for(k=250;k>0;k--) } void delay20ms() { unsigned char i,j; for(i=100;i>0;i--) for(j=60;j>0;j--); } void flick() { uchar d; while(d<=2) { P2=0x00; P3=0xc3; Delay1s(); P2=0xff; P3=0xff; Delay1s(); d++; } } void main() { uchar b,y,n; flick();

现代控制理论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现代控制理论 实验项目: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实验地点: 中区机房 专业班级:自动化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与掌握极点配置的原理。 (2)熟悉与掌握观测器设计的原理。 (3)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4)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的结果。 二、实验要求 (1)根据所给被控系统与性能指标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 (2)根据所给被控系统与性能指标要求设计状态观测器阵L。 (3)在计算机上进行分布仿真。 (4)如果结果不能满足要求,分析原因并重复上述步骤。 三、实验内容

(一)、状态反馈 状态反馈就是将系统的状态变量乘以相应的反馈系数,然后反馈到输入端与参考输入叠加形成控制作为受控系统的控制输入,采用状态反馈不但可以实现闭环系统的极点任意配置,而且也就是实现解耦与构成线性最优调节器的主要手段。 1、全部极点配置 给定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则经常希望引入某种控制器,使得该系统的闭环极点移动到某个指定位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系统的极点位置会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 假设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1) 其中n ?:: ; ? ; : : A? m n C r n B n 引入状态反馈,使进入该系统的信号为 u- =(2) r Kx 式中r为系统的外部参考输入,K为n n?矩阵、 可得状态反馈闭环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3) 可以证明,若给定系统就是完全能控的,则可以通过状态反馈实现系统的闭环极点进行任意配置。 假定单变量系统的n个希望极点为λ1,λ2,…λn, 则可以求出期望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单片机实验报告 (3)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班级:——实验报告册 083-1 实验一系统认识实验 1.1 实验目的 1. 学习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操作。 2. 熟悉td-51系统板的结构和使用。 1.2实验仪器 pc 机一台,td-nmc+教学实验系统。 1.3实验内容 1. 编写实验程序,将00h—0fh共16个数写入单片机内部 ram 的30h—3fh空间。 2.编写实验程序,将00h到0fh共16个数写入单片机外部ram的1000h到100fh空间。 1.4 源程序 https://www.doczj.com/doc/9e10990665.html, 0000h mov r1,#30h mov r2, #10h mov a, #00h mov @r1, a inc r1 inc a djnz r2,loop sjmp $ end 2. org 0000h mov dptr, #1000h mov r2, #10h mov a, #00h movx @dptr, a inc dptr inc a djnz r2,loop sjmp $ end loop: loop: 1.5 实验步骤 1.创建 keil c51 应用程序 (1)运行 keil c51 软件,进入 keil c51 集成开发环境。 - 3 -(2)选择工具栏的 project 选项,弹出下拉菜单,选择 newproject 命令,建立一个新的μvision2 工程。选择工程目录并输入文件名 asm1 后,单击保存。 (3)工程建立完毕后,弹出器件选择窗口,选择 sst 公司的 sst89e554rc。(4)为工程添加程序文件。选择工具栏的 file 选项,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 new 目录。 (5)输入程序,将 text1 保存成asm1.asm。 (6)将asm1.asm源程序添加到 asm1.uv2 工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 2.编译、链接程序文件(1)设置编译、链接环境 (2)点击编译、链接程序命令,此时会在 output window 信息输出窗口输出相关信息。 3.调试仿真程序 (1)将光标移到 sjmp $语句行,在此行设置断点。 (2)运行实验程序,当程序遇到断点后,停止运行,观察存储器中的内容,验证程序功能。 1.6 实验结果. 2. 4 实验二查表程序设计实验 2.1实验目的 学习查表程序的设计方法,熟悉 51 的指令系统。 2.2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nmc+教学实验系统 2.3实验内容 1.通过查表的方法将 16 进制数转换为 ascii 码; 2.通过查表的方法实现y=x2,其中x为0—9的十进制数,以bcd码表示,结果仍以bcd 码形式输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