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参考:7397-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课题申报参考:7397-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课题申报参考:7397-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课题申报参考:7397-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领域,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培养思辨能力不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追求与使命,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思辨能力,是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Mcpeck(1981)和Siegel(1980)呼吁“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须条件”(引Dobson 2008:3)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如何?

为反映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基本面貌,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借鉴,本研究拟构建高职高专学生的思辨能力问卷,并运用该问卷开展实证调查。

1.2 课题界定

本研究中思辨能力,与国外学界“critical thinking”的内涵相同,定义为" 依据标准,对事物和看法做出一种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文秋芳等2009),含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两个维度。

1.2.1 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3种核心技能(文秋芳2012)

分析能力包括:阐释,归类,比较,识别与分析论证过程

推理能力包括:组织理据,设想多种可选方案,形成结论,解释

评价能力包括:验证论证过程,自我调节

1.2.2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作为思辨活动的方向性基础要素,思辨倾向是个人进行判断和做决策的态度, 习惯。其积极程度影响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活动结果的方向。积极正面的思辨倾向,使思维活动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消极负面的思辨倾向,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危害。

积极倾向8个维度的内涵的表述为

寻真性:追求真理,精益求精

开放性:理解和包容差异性,克制自己可能的偏见

分析性:运用推理和证据解决问题,对可能的结果和困难进行考虑

系统性:做事情有组织,有条理,勤奋专注,坚持不懈

自信度:对自己的推理和判断有信心

好奇心:渴望学习任何知识,对事物的原理感兴趣

成熟度:深思熟虑,独立思考,辩证的,发展的看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利他性,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重视他人的利益

1.2.3 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共同构成个人思辨能力

现有的大学生思辨技能发展研究,大多采用标准化思辨技能量具,如加州思辨技能测试(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CCTST)和加利福尼亚思维倾向问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Test,CCTDI)。这些量具都经过了大规模的信度效度检验,建立了全国性传播.

但由于文化背景,语言文化的不同,以及高职学生初始思辨水平的局限,我们需要对量表问卷进行改编,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有较为全面了解。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果,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国外研究的对象多为医学护理专业学生,个别涉及到研究生和外语类学。国内研究对象以医学生,英语本科生为主。

思辨技能方面,研究发现:思辨技能低水平组学生的思辨技能提升,更为显著,(Cisneros 2009;Lee et al.2013;Pascarella et al.2014);教学环境因素对学生思辨技能发展具有隐性推动作用,学生思辨技能提高,与其对教学条理性及讲解清晰性的评价呈正相关,(Loes et al.2015);大学期间的“文化多样性体验”,对高中时期缺乏相应体验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作用显著(pascarella et al.2014);思辨技能低分组在大学后期思辨技能提升趋势放缓,或可表明,思辨技能的入学初始水平对学生的思辨技能发展,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思辨倾向方面,相关学者展开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文秋芳,2012年;文秋芳,张伶俐,2016年),独立学院学生思辨人格倾向研究(于巧丽,肖德法,王嘉,2016;)研究发现:中国本科生的思辨倾向整体是积极的,其中积极性较高的维度是成熟度,好奇心(马越,2011

年)。对于一直以来认为的外语本科生的“思辨能力缺乏症”,研究发现:外语本科生的思辨倾向,不逊于文理科生大学生,其学术倾向比社会性更积极。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发展,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学者认为硕士生的积极程度更高,(Tufekci,2011);文科硕士生比本科生更积极,(施利承等,2009),也有学者认为没有发现显著变化。

中外学者的研究也多次验证,大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辨技能提高。不少学者深入研究,思辨技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学生的思辨技能初始水平,教育环境,高等教育的影响等。从不同层面对思辨能力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

高职高专学生的思辨能力研究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实证研究和量具开发尚且不足,研究现状与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符。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高文化素质和高职业技能人才,这一块研究需要我们投入。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

1.4.1思辨能力发展重要性

从思维发展心理学上看,人的思维随着年龄不同而发展变化

1)小学阶段主要为形象思维

2)中学阶段主要为逻辑思维

3)大学阶段过渡到辩证逻辑思维(思辨技能)

辩证逻辑思维: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要求个人拥有以下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主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最高的思维形式。

这些能力对个人的终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至关重要。

“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须条件”(Mcpeck,1981;Siegel,1980)思辨力培养应该渗透在大学生全部显性和隐性教学活动过程中(文秋芳,2010),发展学生的思辨力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

1.4.2思辨能力发展长期性

1)一方面,思辨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小学与大学阶段的教育对思辨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另一方面,大学阶段的思辨能力培养需要因材施教,在各个时期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1.4.3 思辨能力研究的滞后性

1) 在国外,思辨能力发展,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核心技能。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国家政策支持,教师的理念行为不可分割。

2)在我国,思辨能力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不够,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有明显差距。我国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更无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文秋芳,2010)。

3)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深入探究,真正挖掘出我国高职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并找出问题所在,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以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1.4.4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语句高频次的出现在我国不同层次的教育文件或相关报告中,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国与国外没有太大差异。我们的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实证研究中。

本课题是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探索性,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后续研究。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2.1课题研究目标,

调查研究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以及一二三年级之间高职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2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高职高专大学生一二三年级思辨能力现状如何?

2)高职高专大学生一二三年级之间思辨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有,存在于思辨能力量表的哪些维度?

3)高职高专大学生一二三年级同年级内部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相关关系如何?

2.3 研究重点

本研究的受试是来自高职高专学校一二三年级各120名学生,我们拟运用横断法研究,

在同一时间点,对处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比较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思辨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有,体现在思辨能力的哪些维度?在同一年级内部,对思辨能力的两个维度,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相关关系如何?以期找出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特点和规律。

与横断研究相比,历时研究,收集数据过程更复杂,难度更大,观察时长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考虑到横断和跟踪设计的利弊,问卷要求学生报告现状,并根据回忆报告过去的状态。

2.4创新之处

1)加州思辨技能测试,(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CCTST)加利福尼亚思维倾向问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Test,CCTDI)这些量具虽经过了大规模的信度效度检验,但由于文化背景,语言文化的不同,以及高职学生初始思辨水平的局限,我们需要对量表问卷的语言表述和情境进行本土化修订改编,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笔者根据研究目的,选定12名高职学生作为对象,对其学习阶段进行全面的,逐渐聚焦的跟踪研究,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感受和变化,为理论内涵和问卷修订提供资料支持。

2)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探索性。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

3.1研究思路

1.文献收集

2实地预研究

3.修改,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4. 数据分析,得出结果,进行讨论。

5. 形成研究报告。

3.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访谈,统计分析等

3.3实施步骤

1. 收集相关文献

2. 采取自上而下的文献法,和自下而上的实地预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质性研究手段包括开放和半开放式访谈。录音,撰写文本,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和非正式交流进行观察,进行文件分析,包括课程资料,论文和讨论录音等,与研究对象的网络交流记录如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撰写研究日志,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预研究发现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思辨倾向在大学学习期间,所经历的变化。

3 实地预研究为问卷修订提供资料支持,以加州思辨技能测试,(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CCTST)加利福尼亚思维倾向问卷(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Test,CCTDI)为基础,补充量具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增减项目数量,修改语言表述及其情境,笔者与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若干人进行商讨,经过30名高职大学生的试测,逐步形成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构建体现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的客观性量具。大部分是客观题,少部分为主观题。

4 在一学年中,我们选择了入学初,年级末2个时间点,对高职院校的受试实施思辨能力测试。发放问卷,样本量360,一二三年级学生各120名。所有量表均采用莱克特6分量表制记分,等级量表采用“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共6个等级,“3偏不符合”,“4偏符合”。获取数据和问卷评价部分,

5 回收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抽取12名学生进行访谈,每个年级各4名。访谈主要针对在校期间所有的显性和隐性课程中学习活动,心理感受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情况。

6 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4.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被试高职高专大学生一二三年级思辨能力现状总体情况。

7 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研究高职高专大学生一二三年级之间思辨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果有,存在于思辨能力量表的哪些维度。研究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8 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pearson 相关关系分析研究。

思辨能力分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两个维度。思辨倾向形成于我们至小到大的学习和工作中,受母语文化背景,价值观取向等的影响大,较难变化。相对而言思辨技能较为具体和可变,是有一项项具体的理解,思考比较等方法组成的,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练习和活动来获得。通过研究,考察思辨倾向与思辨技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高职学生思辨能力特点。。

9 得出结果,进行讨论,形成《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实证研究》研究报告和论文

10 结题

3.4.预期成果

论文《高职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

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辨技能构成因子分析》

论文《高职大学生思辨技能现状实证调查》

论文《高职大学生思辨倾向实证研究》

论文《高职大学生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相关性分析》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4.1 负责人的学术背景:

XX,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英语基础教育和英语职业教育22年,有着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擅长数据处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学术造诣及充足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主持和参与4项省级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

主要科研经历:

1)2010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2010B137),主持人已结题

2)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调查分析——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证研究》(2015GB241)主持人已结题

3)2008年国家985工程二期子课题〈〈科技发展与自主性英语学习〉〉,参与人,已结题

4)2008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研究〉,参与人,已结题

5)2014年承担学校《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6)2015年〈〈中高职衔接框架下的公共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zd201505)第二人

7)2017年《高职高专英语虚拟语气教学行动研究》(XYB201704)参与人,已结题

4.2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背景

本课题共有4人参与,来自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3人,副高职称3人。均在教学一线从事职业教育多年,曾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有着较高的

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

XX,讲师,本科学历,长期从事一线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近几年主编教材2部,参与研究校级课题《高职高专英语虚拟语气教学行动研究》(XYB201704),承担学校《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科研时间充裕。

XX ,副教授,硕士学历,长期从事一线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长于数据处理,主持校级课题《数字时代高职高专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参与工信行指委[ 2018 ]20号课题《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体系研究》,参与鄂教科函[ 2018 ]9号《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研究》,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科研时间充裕。

XX,副教授,本科学历,长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主持课题〈〈高职高专英语面向职业化教育的策略探究〉〉(GZGZ7611-335),参与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ESP理论的英语教学体系在涉外护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2014B534),参与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多维度调查分析——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实证研究》(2015GB241)撰写科研论文5篇,科研时间充裕。

XX,副教授,本科学历,长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擅长教学管理。近几年副主编教材1部,承担学校《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科研时间充裕。

4.3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本课题目前已进入准备阶段,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开展了理论学习和理论构建,确定了课题研究步骤等。对具有思辨能力个体应具有的智力特征,如谦虚,勇气,移情,正直,毅力,推理和公正等进行了赏析审美教学,对现有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撰写发表了以下论文:

基于CBI模式下高校英语文学赏析拓展教学分析XX 试题与研究2018年12月

高等医学院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XX 中国蒙医药 2018年12月

论如何将文学鉴赏带进英语课堂XX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2月

大学英语能动式教学模式浅析XX 学周刊 2018年1月

核心观点:思辨能力是大学教育的普遍目标,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应给予关注,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深入探究,找出问题所在,并相应摸索适合中国高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以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 Cisneros R M. Assess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pharmacy students [ J ]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09,73(4):1-7

2 Hunter S et a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Description and demographic predictors[ 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34(5):809-814

3 Lee W et al.The longitudinal effect of concept map teaching on critical thingking of nursing students[ 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3,33(10):1219-1223

4 Loes C N,Salisbury M H&Pascarella E T. Student perceptions of effective i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 ].Higher Education, 2015,69(5):823-838

5刘艳萍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王海妹国外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 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 ,5

6于巧丽肖德法王嘉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思辨人格倾向研究[ J ]. 外语研究2016,4月

7徐素云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现状探究[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8,6

8文秋芳孙旻张伶俐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技能发展趋势跟踪研究[ J ] 外语界2018 6

9马蓉秦晓晴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特征研究[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12

10张莎文秋芳英语专业硕士生思辨倾向的量具构建与实证调查[ J ].外语学刊,2017,2

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一、什么是浅阅读? 浅阅读它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娱乐性为最高追求 的阅读形式。内容上,以无厘头式的消遣、娱乐或感官的刺激为上,充满了游戏精神及荒诞不经的色彩;方式上则以动漫、图像、影像等为主,文字为辅。相对于品茗式的传统阅读而言,这种快 餐式文化追求的是横向的广度,即所谓的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 的内容。以知道代替知识,这样的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的浅 阅读正成为大学生时下的阅读新趋势。为此,我们针对在校大学 生开展了一次书面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阅读需求,从而分析大学生素质的现状,并为进一步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参 考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阅读认知度普遍较高。从调查结果看,47.6%的学生认为 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35.29%的学生认比较喜欢阅读。而不太 喜欢和很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仅占17.65%和1.96%。这说明绝大多 数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 2、阅读时间较少。每天阅读3小时以上的学生仅为5.88%, 1-3小时的为54.90%,1小时以上的为29.41%,有9.80%的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的状态。

3、每月的平均阅读量较少。每月平均阅读5本书以上的学生仅占1.96%,3-5本的学生占5.88%,大部分学生每月平均阅读量为1-3本,这说明大学生的阅读量是少之又少的。 4、从阅读取向和阅读兴趣来看,我院学生的阅读兴趣表现出了个性化和多样化,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种类也繁多,他们往往按照个人兴趣来选择课外书籍进行阅读。时尚杂志、人物传记和通俗小说是我院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中最主要的读物,这与这些种类书籍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有关。在紧张而又枯燥的专业学习之余,大学生们希望阅读一些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类读物,而以上种类书籍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修养。在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我院学生对于阅读名著、经典书籍的热情不太高(仅为28.4%)。此外,经济管理、英语、计算机课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成为我院学生重要的选择。 5、我院大学生的阅读媒介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纸媒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已经走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平时阅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约有30%的同学主要通过网络阅读。而大多数同学在利用网络时能够比较恰当的控制时间和内容,合理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自己服务,超过7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 6、我院55.8%左右的大学生将到图书馆借阅作为自己阅读的主要途径,找亲戚朋友借阅、网上浏览、在书店看等也都是重要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近一、二十年,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在 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不少学生习惯把从教科书、报刊、书籍看到, 从电视、电影等大从传媒中听到的东西当作是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确切无疑的事实, 甚至有少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传说、迷信的东西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下来。大学中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的这种不足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不相适应。因此, 极有必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 一、批判性思维的性质及结构 1.批判性思维的性质 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批判性思维的性质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把批判性思维 看作是一种能力。比如, 恩尼期(R.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①另一种意见则把它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如加利福尼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 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 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②霍尔普恩(D .F .Halpern)持类似观点,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增加获得期望结果可能性的认知技能和策略的运用”。③ 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与定义为一种能力特点并不矛盾。实际上它们是从 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审视。当人们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维就是同一种过程。当人们从个性心理特征角度分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成为个体能力特点。批判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能力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们批判性思维的情况。 但无论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 还是一种能力特点, 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就是没有明确地把批判性精神很好地反映出来。所以, 综合有关观点, 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 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 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智力技能。关于批判性精神, 一种观点提出它具 体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解析性、系统性、有序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性、好询问、认知成 熟性、乐观性这样一组内容。④其它的研究者则认为包括乐于计划、灵活性、坚持性、自我纠 正的愿望、寻求一致的愿望。⑤ 在批判性智力技能方面,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CCTST)提出批判性思维智力技 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人们在反省性的、推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 交替使用这些技能, 对产生知识的证据、背景、理论、方法和衡量知识的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二是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判断过程, 元认知的自我调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两组智力技能由分析、评价、推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5 个部分组成。⑥尼德勒(Kneedler)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2 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1.定义和明确问题, 由识别中心论题问题;比较异同点;确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形成适当

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申报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题研究申报书 (中心完小周英国) 一、核心概念: 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二是计算能力的形成。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高度概括。它是计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计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而计算能力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正确迅速。是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练习方法而形成的,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如何培养”指的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课题。 二、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对计算能力的提高过分依赖“训练”,比如过分强调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对技能的理解上重视了“操作性”而把技能的“智力性”放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这样对计算能力的训练就停留在机械模仿层面,贬低了训练中理解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比如,计算教学要重视算理理解,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计算速度和难度上有所降低;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及估算能力,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理念都非常好,但在实践中却又出现了偏差,比如过多以情境创设替代复习铺垫,算法多样化变为“形式化”。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运算能力仍然是多数教师的唯一选择。更有的老师因为计算教学要求的降低,忽视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研究价值 (1)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计算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让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但这绝不是要回避计算能力的训练。相反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计算能力训练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培养学生能

地方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阅读书籍是人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高校学生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文章通过对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在校生进行调查,以此为例来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高校学生特点,结合高校性质,提出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具体对策。 标签:大学生;阅读;对策研究 表面上看,阅读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就这一意义上而言,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值得研究。从学生个体成长成才规律上来看,在大学阶段形成的阅读习惯、阅读观念将会影响到学生个人一生的阅读行为,并且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教育者必须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阅读问题。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方案 1.研究目的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阅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地方高校特点,提出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具体对策。本研究的阅读指大学生教材以外的阅读。 2.研究方法和路径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网络随机抽样自填问卷的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将问卷链接发给在校生,并进行IP限制,防止一人答多卷的情况发生。在问卷设计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阅读时间、阅读数量、读本喜好、阅读环境选择等设计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基本阅读现状;二是从阅读的原因、阅读的态度以及阅读的感悟等了解学生潜藏于心的阅读动机。 此次调查共收到1023份问卷,有效问卷1011份(約占在校本科生数的10%),占问卷总数的98.83%。针对问卷,笔者采用了定量分析和交叉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人群分析 本次调研中,受调查者中男女性别比例大约3∶2。但参与本次调研的年级分布不均,各年级人数所占比例差距较大,大一学生约占24.1%,大二学生约占

思辨能力

青少年思辨能力的培养 谷振诣 一、什么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 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 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如果在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下面让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关于大学生读书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读书现状调查报告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读书不仅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更可以通过书籍了解前人的成就,让我们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因此,读书很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书籍正在被人们渐渐地遗忘,越来越多的不再读书或很少读书,针对这种现象,我做了此次调查,主要对象是长春科技学院学生,主要目的是了解长春科技学院学生的读书现状。本次调查分为问卷和邮件两种方式,其中问卷30份,回收30份,邮件20份,回收13份。 一、调查结果统计 通过本次调查,我发现我校学生的读书现状及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读书时间少,没有合理的读书计划或有读书计划但不能坚持 通过调查显示有21%的人基本上不看书,37%的学生有兴趣决定,32%的学生偶尔读书,只有9%的学生经常读书。而90%以上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都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只有1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读书计划。然而81%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一年内分别放弃了自己的读书计划。其中有34%的同学觉得课业负担过重,没时间和精力再读书,21%的同学觉得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大部分的同学因为玩电子游戏或上网娱乐。 2、没有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对于读书环境,选择在图书馆、自习室的占了大部分,并觉得在这些地方素数的效果比较好,基本没有同学选择在宿舍或其地方读书。其中44%的同学人为这些地方比较安静,可以静下心读书,34%的同学觉得有别的同学在这里读书,比较有读书氛围,也有少部分为何自己的同学一起学习。 3、读书功利性,多数同学为应付准备作业或考试而读书 对于读书的目的,30%的同学为应付准备作业或课程设计查资料,21%的同学是学习专业知识,26%的同学为了准备等级考试及,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为了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书籍种类的选择显示大部分同学显得急功近利,大部分同学选择短时间能增长知识的专业和关于考试的书籍,而对于能陶冶情操的文学类和法政类书籍很少有同学去读。有的同学更是临考急抱佛脚,在考前疯狂借读考

如何通过通识哲学课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何通过通识哲学课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生走出校园,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思辨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哲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哲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第三,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四,教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達自己的观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作为教育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同时也要注重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知识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将专业教育和通知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俩手都要抓,俩手都要硬”。 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全人”。通识教育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以我所见,通识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等等,而在这些的能力当中,学生的有效的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些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缺乏很好的分辨能力,对于很多信息进行思考、分辨、处理的能力不够,面对问题不能够很好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些都对学生走向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论语》中孔子曾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革开放后国家越来越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的教学设置中,也往往以专业教育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近年来随着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通识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哲学课作为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课的精髓不在于传授各种哲学知识,而在于通过了解各位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传递哲学的思辨精神。 哲学作为的人类最具有智慧的学问,始于思辨。可以说哲学就是起源于惊讶、好奇。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思辨。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 究 【摘要】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给当前大学生阅读带来许多影响,通过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调研,进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新媒体,端正阅读目的,优化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和品味。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阅读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会议上宣布:从1995年开始,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每个角落每个人都能读书。”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而言,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阅读的内容也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首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对当前大学生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媒体阅读在大学生阅读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科学引导大学生开展阅读,是高校科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

的。 一、阅读的内涵及意义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类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从阅读史前洞穴岩画到阅读甲骨、竹简、丝绸到阅读报刊杂志、图书到阅读多媒体,人类的阅读活动伴随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在今天,阅读更是借助于各种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载体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在人类漫长的阅读史中,阅读活动随着阅读符号和阅读媒介的嬗变而变化,阅读的定义和内涵也不断得以拓展、演化。特别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阅读环境,阅读习惯,阅读对象,阅读行为与感受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阅读的定义也将继续演变。 阅读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类型:根据媒介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传统纸质阅读、新媒体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根据读者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评介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多种。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

思辨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钟红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堪称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由于长期受“教材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有着许多误区:一种是表面上鼓励学生质疑,却按照自己的思路预先给学生的质疑进行思维定向,甚至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一种则是教师袖手旁观,撒手不管,听凭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随意驰骋,放弃了对价值判断的引领作用;还有一种是沉溺于无数“小切口”的探究,不见深层次的思维,沉溺于形式的创新,回避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回避了对人类生存发展终极意义的思考。更不可取的则是哗众取宠,依据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向歧途。 1、具备独立的人格品质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大都囿于统一的思维模式里,板着同一副老面孔,用同一种教训人的腔调面对学生,时间一久,学生变成了被动容纳各种知识点的容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品质。我们的历史教师感叹:不论是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愈挫愈奋的辛亥志士、玉石俱焚的抗日英烈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每每讲到这些教学内容请同学阐发内心的感受,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学生有着惊人一致的标准答案:“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奋奋斗。”僵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无数毫无个性的标准答案如同标签一样陈列于课堂上、试卷中,却无法变成血液融入学生的心灵。 真正具有历史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会因自己的年轻而放弃思想,敢于用自己的心灵和历史对话,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前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会吸收别人的学说和理论,但是杂取各家,为我所用,而非顶礼膜拜,独尊一术,真正实现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因懂得独立思考而个性张扬的生命。 2、拥有正确的的史学价值观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必备基础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即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对学习中原有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确应当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产生的关键,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453-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见》中就深入的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一时间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席卷全国。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全国各地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样也纷纷开展行动。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实践能力”已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实践能力的含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实践是指:在认识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其中,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主要是指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依此,实践能力就是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的能力,即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型课题,其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内容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途径是通过实验与实践,探索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核心素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英国。英国的继续教育联盟引入了由梅滕斯在1972年提出的“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解读,巧妙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发展中。可以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一种必然。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迫使人们要改变以前的教育理念,寻求一种适应终身化学习的能力和素养,即核心素养。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开展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最终成果是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三个维度、九个方面的内容,来代替以“读、写、算”为主的传统学习,响应全球化改革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其对“素养”的界定是: “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成功应对复杂需要的能力……它需要调动知识、认知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动机等社会心理资源。”在其带领下,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也相继进行了研究。美国提出的核心素养冠名以“21 世纪学习体系”,主要包括“学习和创新素养” “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 “生活与职业素养”。日本提出“旨在培养具备适应21世纪生活的日本人”的“基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时间能力”的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核心素养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学者和相关专家采用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此时正值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关键时期。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直接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拉开帷幕。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这是“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2015年4月,《人民教育》首次提出比较明确的定义。2016年9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和落实途径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可见,每个国家和组织有着自己的研究角度,毋庸置疑,其方向目标都指向人的发展,旨在使人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阅读存在着阅读时间和数量的下降、功利色彩浓厚、不良阅读心理现象普遍、传统阅读减少等。养成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对策是:大学生个人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阅读兴趣,调整阅读结构;学校要发挥好图书馆的核心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教育作用开展相关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标签:大学生阅读;存在问题;对策 4月23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阅读,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关键作用。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一、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大学生,阅读形式多样化,阅读场所多元化,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目的功利化。在阅读习惯改变的同时,也突显出许多问题。 1、阅读时间和数量齐下降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阅读时间被上网和娱乐时间大大挤占。根据2015年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周上网时长为25.6小时。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花费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挤占了越来越多的阅读时间。与阅读时间下降相对应的是,阅读数量的减少。另外,部分学生未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加上大学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得大学生阅读时间和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2、阅读带有功利色彩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使得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增大,阅读的目的性日益增强,实用性成为阅读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考试就业和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书籍的阅读可以帮助巩固课堂学习,扩展知识面,开阔思路,因此,多数大学生把时间用在专业书籍的阅读当中。另外,各类专业证书也是大学生的目标之一,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会计从业证书、司法考试等成为大学生的共同追求,是找工作的“敲门砖”。由于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加,考研类书籍也成为热门。励志成功类书籍因其鼓舞性也是大学生的常看数目。而哲学类、经典名著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方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曾说过:“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有着诸多好处: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当今,社会和文化很多领域正在经历广泛的视觉化转型,加之大众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的阅读态度、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消费时代的今天,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冲击的影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呈现着什么样的趋势,值得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阅读研究现状 海德格尔早就预言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复旦大学孙玮教授也曾提到:“读图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也是现代审美的一种要求”。这些观点都指向——读图时代的到来。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体逐渐普及,照片、视频、漫画等图像信息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挑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由于现场感、时效性、便捷性和逼真性等优势,网络新闻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大众获取社会新闻的主要方式。电子书成为更多人的阅读选择,图像也开始对纯文学书籍入侵,传统经典图书的珍藏插图本、漫画形式以及影视改编都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从前世界被理解成一本书,那么现在世界开始被理解成一幅画。而这种转型,从本质上看是:“理性主义到感性主义的回归”。 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80%的读者是通过标题和图片的浏览获得信息的;标题和图片成为期刊重要的导读手段;图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体现了如今“眼球经济”的特点。由于其视觉化的冲击,“读图”所获得的体验更直接,更能达到身临其境之感,满足人类追求快感的欲望。但与此同时,图像又会使人忽略阅读对象原本的意义,被动的接受画面给予的平面印象,使人患上“文化近视”。后现代社会背景下长大的大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长大,是“读图”的主要群体,享受“读图”带给他们的便利,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以正确引导其“读图”心理。 2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问卷内容围绕“喜欢阅读什么媒介的读物”、“阅读方式”、“是否阅读网络读物”、“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大学生是否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影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主要原因”和“对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态度”等设计,共计13个封闭型问题。 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调查主体,调查对象为全校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采用在校园随机发放书面问卷的形式。为保证其真实性,调查人员在现场指导同学们完成问卷后立即进行了不记名回收,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和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两百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文学经典作品正逐渐丧失权威性;娱乐消遣性能突显。 根据样本显示结果表明,以重庆邮电大学12个学院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3.1阅读目的略显扁平化、功利化、复杂化 就主要阅读的目的这一问题上,有效数据显示,休闲娱乐和考试所需占到总体样本的40%,

如何写好课题申报书

如何填写课题申报书 前言:申报校级课题是教师提高自身课题研究能力、为今后申报省级乃至国家课题所做得必要准备,因为所有的省级以上课题申报都需要有前期的研究成果,为此,学校每年的上半年都将为大家开通申报平台,以便让更多的教师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科研处将对大家作全过程辅导,对课题申报、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各个环节作有针对性的指导,努力为大家提供良好的科研服务,为了方便大家查询相关信息,我们的辅导主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也欢迎大家电话咨询或当面探讨,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凡事开头难,当你跨出了第一步,你会发现,课题研究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高深和艰难。让我们一起努力! 1.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一般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的范畴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小学生“生本教育”的实践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研究》,这三个课题中研究对象分别是教学设计、生本教育、学习方法;研究范畴分别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初中学生;研究方法分别是操作性、实践(即行动研究)、调查。当然,课题名称的表述有时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常用陈述句型,名称要正确、规范、新颖,句式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如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为例,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一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与现实教学设计的游离,解决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全方位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二是针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解决如何创新为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三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解决如何建构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及操作样式。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3.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根据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结构极不合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学校应采取的对策是应加大导读力度,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结构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引导大学生阅读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食粮,课外阅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读什么书,读多少书,怎样读书,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校大专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我们在本校部分大专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份问卷,收回份,回收率为。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结构极不合理是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特征。这一结果大体显示出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具体分析这一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 调查显示,的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是为了休闲消遣,是为了拓展知识,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只有,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局限于自己所属系的科目。可以看出,除扩展知识面、修身养性外,休闲娱乐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因此报纸杂志最受欢迎,达到了%,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文章简短,读起来方便,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且信息量大,让“象牙塔”中的学子们,更便捷地了解社会,从而成为阅读休闲的首选。《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电脑报》、《生活文摘周报》、《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就成了学生们最喜欢阅读的报纸杂志。 另外,言情、武打类书籍是大学生课外消遣阅读的热门。多数男生爱看“武打”,部分男生也爱看点“言情”,大多女生偏爱“言情”,而对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中外名著、文化类书籍却问津甚少。 一些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而中外名著一般篇幅较长、内容深奥,离现实生活太远,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读懂”,太累况且,即使读了几本名著,也不能像学好英语、电脑那样,对将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阅读言情、武打类图书上比较可惜。阅读中外名著可以从中受到博大精深的知识的熏陶,积累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读书的目的不应单纯地将其作为眼前谋生的手段,而更应当考虑其长久效用。 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说“学生时代读书不能太注重实用,太注重功利性,读书的目标要大,现在沉得住气读书,将来才能成才,才有厚度,有后劲,过于急功近利的人,只能解决饭碗问题,是不可能成大器的。” 2、课外阅读时间偏少 课余时间学习动力不足,阅读兴趣不高。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满足于专业学

如何培养思辨能力的发言稿

聚焦思辨能力,创游语数课堂 主持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在这个春意酥怀的四月我们迎来了信州区第三届教学竞赛月活动,历时三周的竞赛月活动形式多样、以赛促学,给各位听课教师留下了许多精彩无比的课堂掠影!“优质联盟校”这个崭新的团队出现在本次活动中,五所学校实力相当、特色不同,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希望推动学校格局的进步!这是他们合作的源动力,也是推进这个共同体一齐发展的核心力。相信大家一定想听听他们的故事,下面有请优质联盟校代表上台...... 第一部分(困惑): 二十小是由原松山、胜利和丁洲三所村完小合并而成。 2016年秋立校,我们深入课堂调研,发现在教师中还存在着旧思想、旧观念,即强调学生的死记硬背,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分析能力较弱。其次,部分教师对学生有着过分的担心和不放心,于是为学生“包办”一切,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权利,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抑制学生的发展。第三,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学习被动。有着严重的依赖思想和惰性,凭公式、凭经验解题,遇到难题就逃避,不愿思考,也缺乏思考的能力,更缺乏质疑的精神和能力。 凤凰学校前身是江光子弟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因为有中学部,而中学是以中考成绩来考核的,学校老师们长期以来形成的

思想是注重教学成绩,忽视教学过程,对于课堂上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缺乏意识与行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一直以来老师主要抓学生记、背、练。“背多分”——机械的识记;不断重复、大量的练习一些知识与习题就可以考高分,往往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在教学上的缺失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得有些学生不知“解决问题需要先期思辨、深入思考,并根据问题需要辨别、分析和作出恰当的判断”,常常无动于衷,思——“我”没什么可思,辨——“我”没什么可辨。 三、学生长期的知识形成依赖造成思辨过程不主动不积极;学生只是期待着老师们填鸭式的告之,而不愿自己去思考。或者虽然“我”想思,但辨——“我”难以辨清。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针对我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们的有用的解答。 十小其实老师质疑对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在我们学校也是存在的。老师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已经重视了学生的发展,也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觉得在课堂思辨能力培养上也挺重视的。 为了让老师们清楚的了解自己课堂上对孩子思辨能力培养的情况,我们开展了《解析课堂》的课题研究,在对老师课堂进行了质的分析(教材把握、教学层次、教学脉络等)的基础上,还对课堂进行了量的分析(课堂有效提问、封闭式提问、师生互动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比例等),当大量而又实际的数据呈现在老师眼前时,老师们惊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 查报告

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读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来说,耳熟能详。无可否认,大学阶段是读书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养成和社会适应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唤起大学生的读书意识,而且为了让大家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利用这个假期,我开展了对于大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以下是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大学同学 二.调查方式:此次报告主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时间: 2月 四.调查结果: (一)多数大学生不喜欢读书 调查显示,63.5%的学生当前是不喜欢读书,她们普遍认为,互联网等其它多媒体日益发达,增长知识远远不止书本一种形式。只有28.9%的学生称很喜欢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二)阅读渠道多样,电子阅读成为时尚。 在“你经过什么方式阅读?”的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从图书馆借阅,20%的学生选择自己购买,31%的学生选择了经过网络渠道。从中看出,图书馆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扩大阅读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从结果中也明显地发现电子阅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媒介。随着网络时代的

到来,电子读物的出现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纸质书籍,并悄然改变大学生的阅读方式。 (三)虽然对图书的供给比较满意,影响读书的因素众多。 由于参加各项活动和忙于社团工作,很多同学没法抽出足够的时间用于读书,还有些人是由于图书馆的座位不够而寝室不能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读书,因此她们没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致不能经常的去读书. (四)快餐式“浅阅读”渐成风尚。 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能够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在对我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承认自己的阅读比较快餐化,一般以浏览为主。仅有少数学生对自己比较偏爱的读书会精读甚至重复读。 (五)大学的读书氛围不是很浓厚。 此次调查中,30%的人认为自己大学校园读书氛围一般,且功利性很强。30%的人竞对大学的读书氛围不关注,说明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不关心读书,对读书呈现无所谓的态度。15%的同学认为其周围读书氛围浓厚。因此应该加强大学读书氛围建设,能够使较多的同学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读书。 五. 现状分析 (一)网络和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部分读书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