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锥曲线公开课教案

圆锥曲线公开课教案

圆锥曲线公开课教案
圆锥曲线公开课教案

圆锥曲线

--点的轨迹探究与欣赏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圆锥曲线与科研、生产以及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6、17世纪之交,开普勒就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探照灯反射面是抛物线绕其对称轴旋转形成的抛物面,发电厂冷却塔的外形线是双曲线。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基本几何性质后展开的,旨在对圆锥曲线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方法。

(2)难点:找出相关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列出相应的数学式子。

(3)方法:定义法、交轨法,一题多变,发散思维,并用“几何画板”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求点的轨迹的基本方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心”(爱因斯坦语),本节课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课本的习题和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个精美图

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并从中体

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想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利用电脑,可以

得到许多我们事先不知道的结果,正如平时一样,学生可以把上课

的软件拷回家,自己课后加以学习研究,再去观察、再认识、再体

会,象理化一样,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实验的机会。

二、教学过程

问题设计师生活动

1.现实生活中,我们经

常看到一些与圆锥曲线

有关的事物:行星运行轨道、探照灯反射面、冷却塔外表的形状……欣赏行星运行轨道模拟图几何画板精美图案

2.选修1-1两道课本习题的画板演示及其它打开几何画板,演示点的轨迹

4. 例3:已知AB为圆

222

x y a

+=的直径,动弦MN垂直AB,求AM和NB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利用交规法,先写出两直线的方程,然后……

P点的轨迹方程为:

222

x y a

-=

5.例4:将上面的圆改

为椭圆22

221x y a b

+=,其它不

这两题也可通过判断渐近线

的方程进而快速求出轨迹方

程:22

221x y a b

-=

6.思考题:已知点D(0,3),

M 、N 在椭圆22

1

94x y +=上,且DM DN λ=u u u u r u u u r

,求实

数λ的取值范围。

利用画板直观演示变化过程 取值范围是:155

λ≤≤

7.演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可随意改变光源的位置,观察反射光线的路径

三、小结与评价:

1、本节课结合课本练习,研究了求轨迹的方法的一些方法:定义法、相关法、交轨法等。

2、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动态显示课本习题,由此发现《几何画板》对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并可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不同的结论,可以用它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和结论正确与否。

3、求轨迹方程时,应注意找出题目所给条件的内在联系,挖掘出它们关系,

在化简时注意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类比和总结。 四、练习与作业

1、动圆M 过定点P (-4,0),且与圆08:22=-+x y x C 相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

2、M 是抛物线x y =2上一动点,以OM 为一边(O 为坐标原点)作正方形MNPO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3、已知椭圆22

221x y a b

+=)0(>>b a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0()0(21c ,,F c ,

F -,Q 是椭圆外的动点,满足a F 2||1=,点P 是线段Q F 1与椭圆的交点,点T 在线段Q F 2上,并满足0||022≠=?TF ,TF PT ,求点T 的轨迹C 的方程。

圆锥曲线起始课教学设计

指定课题:圆锥曲线与方程(起始课)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圆锥曲线与方程》安排在普通高中人教A版选修2-1中.教材通过章引言介绍了圆锥曲线的名称由来、发展历史、实际用途和坐标方法,主要说明圆锥曲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圆锥曲线和怎样学习圆锥曲线.尤其是着重说明了类比研究直线与圆的坐标法,研究圆锥曲线的基本套路.同时教材又进一步通过【探究与发现】介绍了Dandelin双球证法,说明了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介绍了用《几何画板》探究椭圆的轨迹;通过【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基于教材对本章内容设置的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结构顺序,作为本章起始课,拟定以了解圆锥曲线的发展过程和理解圆锥曲线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力图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领悟圆锥曲线名称由来、广泛应用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侧重于椭圆定义的探究及初步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探究及初步应用(Dandelin双球证法). 2.学生学情诊断 首先,学生在《数学2》中学习了研究直线与圆的坐标法,初步具备了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意识,初步感受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对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因此,圆锥曲线作为学生再度理解坐标法和进一步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内容,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掌握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的一个突破口.其次,本节课授课班级是我校实验班,尽管数学基础总体水平较好,但如何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仍然是多数学生所面临的难题.为此,在起始课中,为降低难点,只让学生初步尝试给定数据的具体椭圆方程的推导方法,而将引发学生推导椭圆标准方程一般式作为后继学习内容.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具体条件下椭圆方程的推导和化简;坐标法的应用. 3.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动态演示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感知圆锥曲线的来由;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例,学生体会圆锥曲线应用的广泛性,数与形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和圆锥曲线的内在美、和谐美和统一美,感受学习圆锥曲线的理由; (3)借助展板动手操作和类比圆的定义,学生探究椭圆的定义,能用文字和符号语言描

圆锥曲线教案

直 线 与 圆 锥 曲 线 的 位 置 关 系 题型归纳: 题型1向量与圆锥曲线相结合的问题 1.设12F F ,分别是双曲线2 2 19y x +=的左、右焦点.若点P 在双曲线上,且120PF PF ?=,则12PF PF += 2.设P 为双曲线2 2 112y x -=上的一点,12F F ,是该双曲线的两个焦点,若12||:||3:2PF PF =,则12PF F △的面积为 题型2变量取值范围问题 3、设 1F ,2F 分别是椭圆14 22 =+y x 的左右焦点。1)若P 是该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21PF PF ?的最值; (2)设过定点()2,0M 的直线l 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AOB ∠为锐角(O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范围 题型3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4、设P 是椭圆()2 2211x y a a +=>短轴的一个端点,Q 为椭圆上一个动点,求PQ 的最大值. 5、已知椭圆C:22 221(0)x y a b a b +=>>,F 为其右焦点,过F 垂直于x 轴的直线与椭圆相交所得的弦长为2(1)求椭圆C 的方程;(2)直线l :y=kx+m (0km ≠)与椭圆C 交于A 、B 两点,若线段AB 中点在直线x+2y=0上,求?FAB 的面积的最大值。 … 题型4定值问题 6.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x 轴上,椭圆C 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 (Ⅰ)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 (Ⅱ)若直线:l y kx m =+与椭圆C 相交于A ,B 两点(A B ,不是左右顶点),且以AB 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 的右顶点,求证:直线l 过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题型5 存在性问题 7.椭圆)0(12222>>=+b a b y a x 的离心率23e =,A 、B 是椭圆上关于,x y 轴均不对称的两点,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交于(1,0)P ,点 F 是椭圆的右焦点.Ⅰ)设AB 的中点为00(,)C x y ,求0x 的值; (Ⅲ)过P 的直线交椭圆于,C D 两点,在x 轴上是否存在定点E ,使得CED ∠总被x 轴平分,若存在,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题型6对称性问题 8.已知双曲线2 213y x -=上存在关于直线:4l y kx =+的对称点,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选修2-1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公开课教学设计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背景—————————————————————————————— 1.1 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的知识储备:必修二学习了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初步体会了方程与几何对象的对应关系,并能运用代数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学生的方法储备:由于必修二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的学习和本章第一节曲线与方程的学习,学生应基本理解运用坐标法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想法,但还缺少实际运用,对方法的认识不够深刻。 1.2教师特点分析 自己教学中的优势:注重问题引导、思路分析、善于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善于鼓励学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不足:课堂教学语言相对不够准确简练、板书不够清晰美观。 1.3 学习内容分析 从知识上来讲:椭圆是本章中学到的第一个圆锥曲线,也是三种圆锥曲线中最重要的一个。对上一节来言,是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一次实际运用,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 从方法上来讲:为后续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起示范的作用。 因此无论内容上还是方法上,本节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设计思想————————————————————————————————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并且学习了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求曲线方程的想法。 本节课椭圆无论在定义的发现还是方程的推导上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因此在定义的发现环节,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有教师的展示,有学生的动手实验,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 在方程的推导阶段,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类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不断强调几何关系和代数表示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充分领会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提供指导。 在例题的选取上,注重层次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讲练结合,讲在关键处,讲在练之后,让学生经历挫折,调整,成功的过程。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充分体现学生的分组讨论,团结合作。在学生的分组上,考虑4人小组,每组依据层次编为1—4号,不同小组同号码段学生层次接近,营造即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2. 会求简单的椭圆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椭圆概念的产生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 一般,掌握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 3.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圆锥曲线教学设计

圆锥曲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解决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思路】 (一)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就直截了当地给出—— 例题1:(1) 已知A(-2,0),B(2,0)动点M满足|MA|+|MB|=2,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线段(D)不存在 (2)已知动点M(x,y)满足(x1)2(y2)2|3x4y|,则点M的轨迹是( )。 (A)椭圆(B)双曲线(C)抛物线(D)两条相交直线 【设计意图】

圆锥曲线解题技巧教案整理后1

圆锥曲线―概念、方法、题型、及应试技巧总结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 (1)第一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椭圆中,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大于21F F ,当常数等于21F F 时,轨迹是线段F 1F 2,当常数小于21F F 时,无轨迹;双曲线中,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小于|F 1F 2|,定义中的“绝对值”与2a <|F 1F 2|不可忽视。若2a =|F 1F 2|,则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2a ﹥|F 1F 2|,则轨迹不存在。若去掉定义中的绝对值则轨迹仅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如方程8=表示的曲线是_____(答:双曲线的左支) (2)第二定义中要注意定点和定直线是相应的焦点和准线,且“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其商即是离心率e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给出了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与此点到相应准线距离间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第二定义对它们进行相互转化。 如已知点)0,22(Q 及抛物线4 2 x y =上一动点P (x ,y ),则y+|PQ|的最小值是_____(答2)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是指中心(顶点)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时的标准位置的方程): (1)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12222=+b y a x (0a b >>),焦点在y 轴上时22 22b x a y += 1(0a b >>)。方程22 Ax By C +=表示椭圆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且A ,B , C 同号,A ≠B )。 如(1)已知方程1232 2=-++k y k x 表示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为____(答: 11 (3,)(,2)22 --- ) ; (2)若R y x ∈,,且62322=+y x ,则y x +的最大值是____,2 2y x +的最小值是 ___2) (2)双曲线:焦点在x 轴上:2222b y a x - =1,焦点在y 轴上:22 22b x a y -=1 (0,0a b >>)。方程22 Ax By C +=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且A , B 异号)。 如设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1F 、2F 在坐标轴上,离心率2= e 的双曲线C 过点 )10,4(-P ,则C 的方程为_______(答:226x y -=) (3)抛物线:开口向右时22(0)y px p =>,开口向左时2 2(0)y px p =->,开口 向上时22(0)x py p =>,开口向下时2 2(0)x py p =->。 如定长为3的线段AB 的两个端点在y=x 2上移动,AB 中点为M ,求点M 到x 轴的最短距离。 4 5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公开课教学设计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海南华侨中学王芳文 1.教学背景 1.1 学生特征分析 我授课班级是海南侨中理科班,方法储备上,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规律,但是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反复练习层次上,对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深,缺少抽象概括及分析综合能力。 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以及椭圆的相关知识,学生熟知椭圆的定义,会根据题目条件求简单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但是由于接触学习椭圆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对椭圆的基本性质了解不深,而且理性思维比较欠缺,且计算能力的短板约束使得在处理直线与椭圆等综合问题时还存在困难。把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缺乏选择、调整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1.2教师特点分析 自己教学中的优势:注重问题引导、思路分析、善于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善于鼓励学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不足:课堂教学语言相对不够准确简练、板书不够清晰美观。 1.3 学习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从高考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角度来讲,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作为了解内容,在高考的考查当中以选择、填空为主。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双曲线缺少应有的重视,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失分点。而且由于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够,无法做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在学习双曲线时极易与椭圆混淆。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类比体会椭圆与双曲线的异同点,使得椭圆与双曲线的学习能相互促进。 2、例题分析: 温故:帮助学生复习椭圆的定义,提出问题。 探究:如图,实验操作:1.取一条拉链,拉开一部分;

数学教案:圆锥曲线

高三数学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总结(八) 八、圆锥曲线 1.圆锥曲线的两个定义: (1)第一定义中要重视“括号”内的限制条件:椭圆中,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大于21F F ,当常数等于21F F 时,轨迹是线段F 1F 2,当常数小于21F F 时,无轨迹;双曲线中,与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 ,且此常数2a 一定要小于|F 1F 2|,定义中的“绝对值”与2a <|F 1F 2|不可忽视。若2a =|F 1F 2|,则轨迹是以F 1,F 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2a ﹥|F 1F 2|,则轨迹不存在。若去掉定义中的绝对值则轨迹仅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如(1)已知定点)0,3(),0,3(21F F -,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平面上动点P 的轨迹中是椭圆的是 A .421=+PF PF B .6 21=+PF PF C .10 21=+PF PF D .122 2 2 1 =+PF PF (2)方程2222(6)(6)8x y x y -+-++=表示的曲线是_____ (2)第二定义中要注意定点和定直线是相应的焦点和准线,且“点点距为分子、点线距为分母”,其 商即是离心率e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给出了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距离与此点到相应准线距离间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第二定义对它们进行相互转化。 如已知点)0,22(Q 及抛物线4 2 x y =上一动点P (x ,y ),则y+|PQ|的最小值是__ ___ 2.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标准方程是指中心(顶点)在原点,坐标轴为对称轴时的标准位置的方程): (1)椭圆:焦点在x 轴上时12222=+b y a x (0a b >>)?{ cos sin x a y b ??==(参数方程,其中?为参数), 焦点在y 轴上时22 22b x a y +=1(0a b >>)。方程22Ax By C +=表示椭圆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 且A ,B ,C 同号,A ≠B )。 如(1)已知方程1232 2=-++k y k x 表示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为____ (2)若R y x ∈,,且62322=+y x ,则y x +的最大值是____,2 2y x +的最小值是___ (2)双曲线:焦点在x 轴上:2222b y a x - =1,焦点在y 轴上:22 22b x a y -=1(0,0a b >>)。方程 22Ax By C +=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是什么?(ABC ≠0,且A ,B 异号) 。 如(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2 5 ,且与椭圆14922=+y x 有公共焦点,则该双曲线的方程_______ (2)设中心在坐标原点O ,焦点1F 、2F 在坐标轴上,离心率2= e 的双曲线C 过点)10,4(-P , 则C 的方程为_______

圆锥曲线起始课教学设计刘玉林

指定课题:圆锥曲线与方程(起始课) 计数:刘玉林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圆锥曲线与方程》安排在普通高中人教A版选修2-1中.教材通过章引言介绍了圆锥曲线的名称由来、发展历史、实际用途和坐标方法,主要说明圆锥曲线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圆锥曲线和怎样学习圆锥曲线.尤其是着重说明了类比研究直线与圆的坐标法,研究圆锥曲线的基本套路.同时教材又进一步通过【探究与发现】介绍了Dandelin双球证法,说明了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介绍了用《几何画板》探究椭圆的轨迹;通过【阅读与思考】介绍了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 基于教材对本章内容设置的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结构顺序,作为本章起始课,拟定以了解圆锥曲线的发展过程和理解圆锥曲线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力图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领悟圆锥曲线名称由来、广泛应用和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并侧重于椭圆定义的探究及初步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探究及初步应用(Dandelin双球证法). 2.学生学情诊断 首先,学生在《数学2》中学习了研究直线与圆的坐标法,初步具备了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意识,初步感受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对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因此,圆锥曲线作为学生再度理解坐标法和进一步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内容,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掌握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的一个突破口.其次,本节课授课班级是我校实验班,尽管数学基础总体水平较好,但如何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仍然是多数学生所面临的难题.为此,在起始课中,为降低难点,只让学生初步尝试给定数据的具体椭圆方程的推导方法,而将引发学生推导椭圆标准方程一般式作为后继学习内容.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具体条件下椭圆方程的推导和化简;坐标法的应用. 3.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动态演示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感知圆锥曲线的来由;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例,学生体会圆锥曲线应用的广泛性,数与形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圆锥曲线优秀教案

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一、教案目标 (一)知识教案点 使学生掌握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如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等.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的教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圆锥曲线知识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的教案,使学生掌握一些相关学科中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 (解决办法:先介绍基础知识,再讲解应用.) 2.难点:双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 (解决办法:要提醒学生注意,除了要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还要结合图形分析.) 3.疑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 (解决办法:因为这类问题涉及到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点、定值问题的判断方法,所以比较灵活,只能通过一些例题予以示范.) 三、活动设计 演板、讲解、练习、分析、提问. 四、教案过程 (一)引入

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如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等,在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中经常见到,为了让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今天来讲一下“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二)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1.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 设圆锥曲线C∶f(x,y)=0与直线l∶y=kx+b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弦长|AB|为: (2)若弦AB过圆锥曲线的焦点F,则可用焦半径求弦长,|AB|=|AF|+|BF|. A、B两点,旦|AB|=8,求倾斜角α. 分析一:由弦长公式易解. 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抛物线方程为x2=-4y,∴焦点为(0,-1). 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0),即y=kx-1. 将此式代入x2=-4y中得:x2+4kx-4=0. ∴x1+x2=-4,x1+x2=-4k. ∴ k=±1.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教案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中,针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内容,笔者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设计这一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之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研究其几何性质.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是深入研究双曲线,灵活运用双曲线的定义、方程、性质解题的基础,更能使学生理解、体会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解析几何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对圆锥曲线来说,双曲线有特殊的性质,而学生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其性质的讨论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其性质的讨论方法作为重点,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诱导、分析,巧妙地导出了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这样处理将数学思想渗透于其中,学生也易接受.因此,我把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其性质的讨论方法作为重点.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我把渐近线和离心率这两个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及其性质的讨论方法. 解决办法: 1.欣赏优美的几何画板图形,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双曲线渐近线概念与性质. 解决办法:本节课我先选择由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利用描点法画出较为准确的图形,由学生先观察它的直观性质,然后再从方程出发给予证明.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由于刚学习了椭圆有关问题,学生已经熟悉了图形——方程——性质的研究过程,学生已基本具有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能力.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教案

第三讲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若Δ>0,则直线与椭圆相交;若Δ=0,则直线与椭圆相切;若Δ<0,则直线与椭圆相离. (2)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将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消去y(或x),得到一个一元方程ax2+bx+c=0(或ay2+by+c=0). ①若a≠0,当Δ>0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当Δ=0时,直线与双曲线相切;当Δ<0 时,直线与双曲线相离. ②若a=0时,直线与渐近线平行,与双曲线有一个交点. (3)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将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消去y(或x),得到一个一元方程ax2+bx+c=0(或ay2+by+c=0). ①当a≠0时,用Δ判定,方法同上. ②当a=0时,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只有一个交点. 2.有关弦的问题 (1)有关弦长问题,应注意运用弦长公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设而不求”;有关焦点 弦长问题,要重视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以简化运算. ①斜率为k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交于两点P1(x1,y1),P2(x2,y2),则所得弦长|P1P2|=1+k2 |x2-x1|或|P1P2|=1+1 k2|y2-y1|,其中求|x2-x1|与|y2-y1|时通常使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作如下变形: |x2-x1|=(x1+x2)2-4x1x2, |y2-y1|=(y1+y2)2-4y1y2. ②当斜率k不存在时,可求出交点坐标,直接运算(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2)弦的中点问题 有关弦的中点问题,应灵活运用“点差法”,“设而不求法”来简化运算. 3.圆锥曲线中的最值 (1)椭圆中的最值 F1、F2为椭圆x2 a2+y2 b2=1(a>b>0)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的任意一点,B为短轴的一个端点,O为坐标原点,则有

全国高中数学 优秀教案 圆锥曲线起始课教学设计 (3)

圆锥曲线起始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指定课题说明 ?课题:圆锥曲线起始课 ?课型:概念课 ?说明:体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思想,借助信息技术、实物模型等,通过丰富的 实例,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背景和应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椭圆本质特征的 过程,建立椭圆的概念、标准方程。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椭圆的概念,再抽象为动点的轨迹。根据椭圆的定义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重点讨论焦点在x轴上的标准方程。 ●《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应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 根据指定课题要求,并参考《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设定为:了解圆锥曲线的历史、背景和应用,从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出发形成椭圆(以及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中,椭圆的第一课时课题并非“圆锥曲线起始课”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从椭圆规画椭圆的过程中归纳椭圆的定义,并重点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由于指定课题说明中对于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数学史的融入有更具体的要求,相比上海教材更符合圆锥曲线的历史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椭圆的概念,因此考虑将上海教材第一课时“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内容稍作调整,将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以及椭圆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移至后续课时完成。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借班上课,授课班级是浦东洋泾中学高二(12)班学生。据了解,该校为市示范性高中,而本次授课班级是高二四个物理班之一。但由于借班上课,与学生只有不到半个小时的交流,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仍比较模糊,需要为学生水平的低限做好准备,在难点处多预设一些铺垫,以作备用。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教案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一、课程目标 在必修阶段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上,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习目标: (1)、圆锥曲线: ①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②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③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④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⑤通过圆锥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四、课时分配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 曲线与方程约1课时 2.2 椭圆约2课时 2.3 双曲线约2课时 2.4 抛物线约2课时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约1课时 小结约1课时 2.1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曲线及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求法;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并初步学会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曲线方程的学习,可培养我们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理解研究圆锥曲线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曲线与方程概念的学习,可培养我们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R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R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k OM·k AM=-1, 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属于概念性知识.解析几何是在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一门学科. 从知识上讲,本节是在必修课程《数学2》中直线和圆的基础上,对解析法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从教材编排上讲,三种圆锥曲线独编为一章,体现椭圆的重要地位。解析几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上.在研究椭圆定义和方程的过程中,几何直观观察和代数严格推导相互结合,同时要借助圆作类比,用类比的思想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因此本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 1.课程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 (2)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 (3)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单元目标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抛物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及简单性质; (3)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双曲线的有关性质; (4)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 (5)通过圆锥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教学目标 (1)通过用细绳画椭圆的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椭圆的定义,会用定义判定点的轨

【优秀教案】高中数学第二册上 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 8.4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题:8.4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等几何性质 2.掌握标准方程中c b ,的几何意义 a, 3.并使学生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双曲线的渐近线及其得出过程 教学难点:渐近线几何意义的证明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是讲完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之后,反过来利 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是数学中一个很大的课题,它包含了圆锥曲线知识的众多方面,这里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讨论以及利用性质来解题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坐标法的教学贯穿了整个“圆锥曲线方程”一章,是学 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的思 想观点在第8章知识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这部分教材进行教学 利用图形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渐近线的几何意义、弄通证明的关键;渐近线的位置、渐近线与双曲线张口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离心率的概念、搞懂离心率与双曲线形状之间的关系的关键;要突破第二定义得出过程这个难点 本节内容类似于“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教学中也可以与其类比讲解,主要应指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对圆锥 曲线来说,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性质,我们常利用它作出双曲线的草图,为说明这一点,教学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例题和习题 讲解完双曲线的渐近线后,要注意说明:反过来 以1=±b y a x 为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则是λ=-22 22b y a x 对双曲线离心率进行教学时要指明它的大小反映的是双曲线的张口大小,而椭圆离心率的大小反映的是椭圆的扁平程度 同椭圆一样,双曲线有两种定义,教材上以例3的 教学来引出它,我们讲课时要充分注意到此例题与后面的定义在教学上的逻辑关系,突出考虑学生认知心理的变化规律

圆锥曲线习题课 教案

圆锥曲线习题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并灵活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2)注意研究方程的形式和基本量的几何意义 ; (3)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观察、推理的能力。 二、重 点: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应用。 三、难 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 四、数学探究 问题1:圆锥曲线定义的灵活运用: 例1.如果双曲线19 162 2=-y x 右支上一点P 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等于2,则点P 到左准线的距离为__________. 1、已知双曲线x 2 - y 2 =1,点F 1,F 2为其两个焦点,点P 为双曲线上一点,若P F 1⊥P F 2, 则∣P F 1∣+∣P F 2∣的值为______________. 2、 若点O 和点F 分别为椭圆22 143 x y +=的中心和左焦点,点P 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OP FP ? 的最大值为( ) A .2 B .3 C .6 D .8 3、已知点P 是抛物线22y x =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 到点(0,2)的距离与P 到该抛物线准 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_______. 4、若动圆与圆1)2(22=+-y x 外切,又与直线01=+x 相切,则动圆圆心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 问题2: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 方法:待定系数法 例 2.与双曲线14 162 2=-y x 有公共焦点,且过点)2,23(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_____. 5、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它的准线过双曲线)0(122 22>>=-b a b y a x 的一个焦点并与双曲线实轴垂直,已知抛物线与双曲线的交点为)6,2 3(,求抛物线和双曲线的方程.

探寻数学之美感悟诗性真谛-江苏苏州第十中学

探寻数学之美 感悟诗性真谛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朱云艳 摘要:本文由数学课堂与人文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例,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由生活中来;由数学内容、方法中体现出的美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在,感受数学在表现形式上就充满诗意;再上升至数学思维之美,类比、联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促使学生把数学思维方式主动应用、发散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诗性的真谛. 关键词:诗性 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内容方法之美 数学思维之美 十中百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学校诗性教育的实践,丰富了“最中国的学校”的文化内涵,凝聚了“最中国的学校”的文化特质.当第一次听到数学课堂需要诗化,感觉这应从何做起.十几年来上课方式一贯如此,一堂课该完成多少知识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哪来得及你去诗化他们,数学又不是语言类科目,容易营造意境,这可能只是学校领导层的一种提法,与我等教书带班的普通教师无关.但是,这种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想法,在往后一次次的听课学习中慢慢消散了.我静心思考一次次听课的教学个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恍然悟到诗性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浸润”和“体验”中,让学生和教师了解、敬畏、欣赏和创造“美”.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使得课堂效率提升,让有效教学在不经意间成为现实. 1、借用生活点滴,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是抽象性.随着非欧几何、抽象代数和集合论的产生,数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演绎推理作为一种数学证明,在数学研究中占据了及其重要地位.数学家们可以借助清晰、正确和完美的逻辑推理,得出无可辩驳的数学公理,丰富现有数学知识体系.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也充分体现在高中数学这门学科上,使得为数不少的高中生觉得数学原理难以理解,也容易引发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有人放弃了数学.作为数学老师,我一直希望自己找到更多的好办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轻松掌握. 1.1案例:函数增减性的引课 一日,特级老师开观摩课,内容恰好是难度较大、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函数部分.课刚开始,授课老师就在黑板上写出了两个函数分析式2 ()31;()f x x f x x =-=,请同学在黑板上的直角坐标系内画图.在同学作图的过程中,电子屏幕上出现海浪了的潮起潮落,同学们被美丽的海浪深深吸引了,他们沉浸在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之中.紧接着,屏幕上又出现了股市的涨跌走势,同学们突然兴奋起来了,他们激动着地喊“牛市牛市”、“熊市喽”、“割肉啦”,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开始叫停,分析同学画的函数图象,并开始引入函数的增减性.整节课,老师讲解函数增减性异常轻松,同学们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最巧妙之处在于:授课老师运用海浪和股市,形象地引入函数单调性,使学生的头脑中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直观的认识.当结合同学之前所做图像反复对照讲解时,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核心,即当图像向上趋势为增,向下则为减.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授课效果.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一教学设计

北京市北纬路中学徐学军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基本知识,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第一节课,着重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体会运用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这为后面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这节课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共性、类比归纳、总结解题规律。 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直线和圆,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并且知道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和相交,会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进行判断。本节课,学生将类比挖掘直线与椭圆圆的位置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本班为理科班,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较强,勤于动脑,喜欢想问题,但不愿动手实践,特别是进行相关计算,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反思总结等方面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②会进行位置关系的判断,计算弦长。 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回忆画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观察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归纳总结出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掌握代数方法, 学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这节课是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基础。对解决综合问题,我觉得只有先定性分析画出图形并观察图形,以形助数,才能定量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如:解决圆锥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教学案

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选取适当的参数,求简单曲线的参数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1)圆222r y x =+参数方程?? ?==θ θ sin cos r y r x (θ为参数) (2)圆2 2 02 0r y y x x =+-)\()(参数方程为:?? ?+=+=θ θ sin cos r y y r x x 00 (θ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3.能模仿圆参数方程的推导,写出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吗? (二)、讲解新课: 1.椭圆的参数方程推导:椭圆 12 22 2=+ b y a x 参数方程 ?? ?==θ θ sin cos b y a x (θ为参数),参数θ的几何意义是以a 为半径所作圆上一点和椭圆中心的连线与X 轴正半轴的夹角 2.双曲线的参数方程的推导:双曲线12 22 2=- b y a x 参数方程 ?? ?==θ θ tan sec b y a x (θ为参数)

. 3.抛物线的参数方程:抛物线Px y 22 =参数方程?? ?==Pt y Pt x 222 (t 为参数),t 为以抛物线上一点(X ,Y)与其顶点连线斜率的倒数. (1)、关于参数几点说明: A.参数方程中参数可以是有物理意义,几何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意义. B.同一曲线选取的参数不同,曲线的参数方程形式也不一样 C.在实际问题中要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2)、参数方程的意义: 参数方程是曲线点的位置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它借助于中间变量把曲线上的动点的两个坐标间接地联系起来,参数方程与变通方程同等地描述,了解曲线,参数方程实际上是一个方程组,其中x ,y 分别为曲线上点M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3)、参数方程求法:(A)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P 坐标为),(y x ;(B)选取适当的参数;(C)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物理意义,建立点P 坐标与参数的函数式;(D)证明这个参数方程就是所由于的曲线的方程 (4)、关于参数方程中参数的选取:选取参数的原则是曲线上任一点坐标当参数的关系比较明显关系相对简单.与运动有关的问题选取时间t 做参数;与旋转的有关问题选取角θ做参数;或选取有向线段的数量、长度、直线的倾斜斜角、斜率等. 4、椭圆的参数方程常见形式:(1)、椭圆122 22=+b y a x 参数方程 ?? ?==θ θsin cos b y a x (θ 为参数);椭圆 2 2 221(0)y x b a b a +=>>的参数方程是 c o s s i n (2x b y a θθθθ==≤≤π? 为参数,且0). (2)、以0 ( ,)y x 为中心焦点的连线平行于x 轴的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00 cos sin ({x a y b x y θθ θ= +=+为参数). (3)在利用???==θθ sin cos b y a x 研究椭圆问题时,椭圆上的点的坐标可记作(acos θ,bsin θ). (三)、巩固训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