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321004)

【摘要】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被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旨在以淘汰的方式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但是其实际效果真得如人所愿吗?本文试从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与弊这两

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指出末位淘汰制的实行虽然能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教学水平,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末位淘汰制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末位淘汰制;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the school implements the lowliest place elimination series the advantages analysis

jiang jinjing

【abstract】the lowliest place elimination series take one kind of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to apply in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domain,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way which eliminates driving that the teacher enhances oneself unceasingly, but its actual effect like person hopes really?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the lowliest place elimination series the advantage and shortcoming these two aspect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lowliest place elimination series implement, although can raise teacher’s competitive spirit and the teaching level,

从一个案例看末位淘汰制

从一个案例看"末位淘汰制” 一、案例 某应用软件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是本行业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著名的电气公司挖来一个人力资源副总监A君,担任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A君来公司后,提出了一系列公司管理上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项力度较大的措施是: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10%解雇。对此办法,公司老板T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采用。T君觉得公司的员工普遍表现都很努力了,实在很难从中评出最差的10%出来。如果强制划分10%出来,T君也觉得他们不应该给淘汰。但是,A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末位淘汰法是一个核心内容,并且此方法在A君原来所在公司被运用得非常有效。T君不知如何是好?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主要涉及的是“末位淘汰制”是否应该使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发表看法,罗列了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有趣的是,在谈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不应该采用这样的做法,并且指出种种弊端,显得理由充分;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不断开始实施这种“末位淘汰制”,著名的企业如北京现代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广东TCL、深圳华为、联想集团、北京SOHO等。甚至在一些高校、事业单位也开始采用这一制度。例如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就对学生进行末位淘汰,中央电视台对台内各栏目进行末位淘汰,其它如各省市中的事业单位采用末位淘汰制进行改革的报道更是频繁见诸于报端。 本文的分析将首先从一般的“末位淘汰制”开始,综述前人的观点和理由,然后结合这个案例分析,最后对“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和关键因素进行讨论。 1.什么是“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一段时期内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将淘汰百分比之内的员工从本岗位上予以淘汰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末位淘汰制的利弊简议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 (1)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必然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并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同时也提高企业的效益。 (2)避免企业人浮于事。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也促使企业认真、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避免企业人浮于事。同时,对于人员过剩的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也可以将工作能力低下、态度不积极者淘汰出去,减少企业冗员,降低企业成本。 2003年8月20日,《金融时报》报道了工行湖北孝感市分行扭亏为盈的历程。其中关键的改革措施就是该行在2002年出台了《中层干部末位淘汰管理办法》和《一般员工末位淘汰管理办法》,通过末位淘汰激励企业员工的潜能和斗志,使其转变思想,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北京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也曾经说,末尾淘汰制就是我们探索出来

末位淘汰制利弊分析知识讲解

末位淘汰制利弊分析

积极作用: 末位淘汰制之所以在全球企业界被普遍使用,并被视为有效法宝,主要是因为它把外部的竞争引进到企业内部,使组织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1、增强员工竞争意识。没有竞争、没有激励的企业是缺乏生机、缺乏希望的企业。末位淘汰制实行一种强势管理,把被淘汰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员工工作的动力,激发员工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建立精英团队。 1、合理淘汰,精简分流。企业在处于人员过剩的情况下难免会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精简分流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通过末位淘汰制,对不同绩效级别的员工实施,它可以剔除不适合团队需要的人员,“净化”和“精化”员工队伍,实现优胜劣汰,从而实现团队的整体优化。 3.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在企业内部管理方法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要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一般要进行系统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职责调查,这样企业就会承担较大的成本,而且实施周期较长。推行末位淘汰法则显得相对简单,并且行之有效。 消极作用: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尽管末位淘汰制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会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末位淘汰制也有它的消极作用: 1、破坏合作精神 实行末位淘汰制,往往会造成员工关系紧张,不利于员工的协作。末位淘汰等于将每个员工放到了残酷的竞争层面,使得他们彼此之间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每个员工都希望别人处于末位,这种思想在工作上就体现为人际关系上的相互的猜疑和不合作,更不用谈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分享,更有甚者还故意“破坏”同事的工作,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这对于组织而言显然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 2、降低忠诚度和安全感。 过大的压力,易造成人人自危,导致对公司失去信任感,使得一些非末位的员工也会产生去意。 3、易造成负激励过度。 尤其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可能会过于注重眼前客户和短期业绩,而忽视对于客户长期关系的建立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这样会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 4、末位淘汰制不符合以人为本管理的思想。 现代管理崇尚以人为本,以尊重人生、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努力通过创造一种宽松、信任的外在环境而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团队精神、责任感、创新性,人本思想注重长远效应,而非短期效应。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典型的强势管理,主张通过内部职工的竞争从而严加管理,职工外在的环境是紧张的,在这种环境下员工的心理压力很大,每日惶惶不安,同事关系也很紧张,团队精神差,这种环境下的职工有一种被动感和被指使感,而且末位淘汰制一般是注重短期效应的,并不是很在乎人的长远发展和潜力发挥。 末位淘汰制是对人性的假设是基于X理论,认为“一般人具有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以惩罚相威胁网”。事实上,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突破受雇人、经济人等假设,而现代管理以“人本理论”为理念,其核心是人能够自我有效的管理,这显然是与末位淘汰制的假设大相径庭,而应当在变动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资源配

我对末位淘汰制的认识

我对末位淘汰制的认识 末位淘汰制在GE和华为等众企业的成功使用,使末位淘汰制受到关注,甚至让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应用了末尾淘汰制就可能导致任何企业的成功。如今,许多中国的企业也纷纷效仿该种制度,"末位淘汰制"被当作一件法宝引入了企业的人事制度中。其目的是通过"末位淘汰制"这样一种强势管理,给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但是末尾淘汰制真的可以确保企业的成功吗?本文就由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我们全面解析末尾淘汰制度。 在绩效考核中,不得不提一种特别的制度:末位淘汰制。具体而言,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单位根据设定的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该种制度在许多企业中都有较好地应用,比如GE,比如华为。其更是因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多年使用而闻名。末位淘汰制这一绩效管理方式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首先提出并在通用电气公司实践运用的。杰克·韦尔奇是一个竞争心很强的个体,他早年在GE工作时,因为自己得到的年终奖金与比他绩效差的员工没有显着差别而深感不安,觉得深深挫伤了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一直都想着要拉开优秀员工与落后员工之间的奖励距离,造成一种大家都争优秀的气氛。这个理想最终在他担任GE的CEO之后,通过末位淘汰制得以实现。杰克·韦尔奇命令各层管理者每年要将自己管理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区分,从而产生20%的明星员工(“A”类),

70%的活力员工(“B”类)以及10%的落后员工(“C”类)。C类员工视其实际表现会得到一到两年的改进缓冲期,逾期无改进这则被解雇。通过坚定不移地“不断裁掉最差的10%的员工”,通用在韦尔奇的近20年治理期间市值增长30多倍,成为华尔街的宠儿。GE的成功使末位淘汰制受到关注,甚至让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应用了末尾淘汰制就可能导致任何企业的成功。如今,许多中国的企业也纷纷效仿该种制度,但是末尾淘汰制真的可以确保企业的成功吗?那么到底该不该实行末位淘汰制呢?为什么在GE,在华为“末位淘汰制”可以促使企业成功,但真正我们自己运用并实施起来却问题重重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末尾淘汰制的优缺点。末尾淘汰制之所以为GE和华为公司等众企业运用,自然是有着其吸引人的优点。 第一,激励员工。因为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管理,旨在寄予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有力的竞争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避免企业人浮于事的现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部门的效益。第二,分流员工、精简机构。通过末位淘汰制,对不同绩效级别的员工实施淘汰,这样既兼顾了公平,又实现了机构的缩减(downsize)。第三,有利于干部队伍建设。在机关中实施末位淘汰制,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人民群众评价的因素,使人民有效的监督领导干部,使领

案例分析:末位淘汰制

案例分析:末位淘汰制 来源:-- 2010-4-28 【易考吧:中国最大教育培训门户网】132 考试软件网上培训 一、案例 某应用软件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是本行业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著名的电气公司挖来一个人力资源副总监A君,担任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A君来公司后,提出了一系列公司管理上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项力度较大的措施是: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10%解雇。对此办法,公司老板T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采用。T君觉得公司的员工普遍表现都很努力了,实在很难从中评出最差的10%出来。如果强制划分10%出来,T君也觉得他们不应该给淘汰。但是,A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末位淘汰法是一个核心内容,并且此方法在A君原来所在公司被运用得非常有效。T 君不知如何是好?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主要涉及的是“末位淘汰制”是否应该使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学者发表看法,罗列了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有趣的是,在谈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不应该采用这样的做法,并且指出种种弊端,显得理由充分;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却不断开始实施这种“末位淘汰制”,著名的企业如北京现代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广东TCL、深圳华为、联想集团、北京SOHO等。甚至在一些高校、事业单位也开始采用这一制度。例如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就对学生进行末位淘汰,中央电视台对台内各栏目进行末位淘汰,其它如各省市中的事业单位采用末位淘汰制进行改革的报道更是频繁见诸于报端。本文的分析将首先从一般的“末位淘汰制”开始,综述前人的观点和理由,然后结合这个案例分析,最后对“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和关键因素进行讨论。 1.什么是“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一段时期内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将淘汰百分比之内的员工从本岗位上予以淘汰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末位淘汰制的利弊简议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 (1)鞭策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必然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并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同时也提高企业的效益。 (2)避免企业人浮于事。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也促使企业认真、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避免企业人浮于事。同时,对于人员过剩的企业,实施末位淘汰制,也可以将工作能力低下、态度不积极者淘汰出去,减少企业冗员,降低企业成本。 2003年8月20日,《金融时报》报道了工行湖北孝感市分行扭亏为盈的历程。其中关键的改革措施就是该行在2002年出台了《中层干部末位淘汰管理办法》和《一般员工末位淘汰管理办法》,通过末位淘汰激励企业员工的潜能和斗志,使其转变思想,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北京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也曾经说,末尾淘汰制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一流的销售制度。因为实践证明,从1998年开始实施末尾淘汰制,我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

考核——末位淘汰制方案

末尾淘汰制管理方案 为激发员工活力,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充分把员工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相结合,实现合理的员工进退机制,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与发展空间,特制定本方案。 一、考评目的 引进竞争机制,体现优秀者升、平庸者下、违纪者罚。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考评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以动态考核为原则,激发员工工作活力,打通员工进退通道,实现末尾淘汰。 三、考评范围 矿山分厂全体员工。 四、考评办法 对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周期和考核指标,充分体现员工德、能、勤、纪、效各方面综合表现。1、考评项目 考核项目因部门和级别不同而异,但均应对德、能、勤、绩、效五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五项指标在全体考核项目中所占分值比例如下:德——10%、能——35%、勤——10%、纪——10%、效——35%. 2、考评周期 普通员工考评周期为每年一次,对于各工段研究需考评

的上报人员随时进行考评。 3、考评标准 a、普通员工考评以分厂领导、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段管理评分为依据。 b、管理人员考评以述职报告评分和分厂领导、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段管理评分为标准,考核综合得分与述职报告评分各占考评总分50%。 4、考评办法 确定为准淘汰人员须满足两个条件:考评分数低于85分或考评成绩处于同岗位最末端,任何一个条件符合,则确定为准淘汰人员。 准淘汰人员满足一定条件后即为淘汰人员,淘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接受相应处罚。 5、处罚 考评处罚分为:留岗观察、调岗分流、降薪、停职培训以及辞退五种。 a、留岗观察:考评分数低于85分,确定为准淘汰人员的员工实行诫勉、留岗观察处罚。 b、调岗分流:考评分数低于80分,确定为准淘汰人员,可采取调岗分流处罚。 c、降薪:考评分数低于75分,确定为准淘汰人员,实行降薪处罚。 d、停职培训:考评分数低于70分,确定为准淘汰人员者可视情况或经本人申请采取停职培训处罚,停职培训只领

全面看待末位淘汰制

全面看待末位淘汰制 内容摘要:末位淘汰制是绩效考核的一种制度。一方面末位淘汰制有积极的作用,如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精简机构等;另一方面末位淘汰制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有损人格尊严、过于残酷等。本文试图从一个较全面的角度看待末位淘汰制,并对此制度的出路谈了看法。 末位淘汰制是指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人们对末位淘汰制的看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避免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不良状态;有人则认为末位淘汰制不符合人本管理的思想,容易造成员工心理负担过重、同事关系紧张等恶性情况。那么,末位淘汰制的科学评价什么呢?对于这种制度的出路又如何呢?笔者围绕这些问题,力求全面看待末位淘汰制,并对末位淘汰制这种制度的出路做了一些探讨。 一、从积极的角度看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制度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积极作用:

(一)激励员工,避免人浮于事。在任何部门的工作中,激励必不可少。缺乏激励的单位是效率低下的单位,而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管理,旨在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有力的竞争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克服了人浮于事的弊端,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部门效益。 (二)精简机构,有效分流。企业在处于人员过剩的情况下不免会有人浮于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精简机构、有效分流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通过末位淘汰制,对不同绩效级别的员工实施淘汰,这样既兼顾了公平,又实现了机构的缩减(downsize)。可见,在企业人员过多的情况下,实施末位淘汰是分流员工、缩减组织的有效手段。 (三)推动当前我国企业向前发展。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力成本阶段。企业认为员工是成本,缺乏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多出效益,一味把员工工资压低,这种阶段是最原始的。第二阶段,人力资源阶段。企业逐渐认识到员工自觉干和被动干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开始重视培训,重视提高员工的能力。此阶段的企业会制定各种有关员工激励的制度,出台不同的考评办法。第三阶段,人力资本阶段。企业认识到要把人当做资产,实现资产增值。这时员工的革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现在国内许多企业正在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二阶段,有的还没有走到。

末位淘汰制的弊端

末位淘汰制是企业对员工绩效考评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比较学术的名称是“强制分类法”,并在此基础上将被分在末端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员工解聘的制度。该制度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多年使用而闻名,并被许多中国公司所仿效,变成“热门”的管理方式之一。去年夏天回国甚至听说有的大学也开始用此制度来淘汰教授,令我思考该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以及其可能产生良好效果的边界条件。 其实,任何一种制度的使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而该目的又与公司意欲提倡的文化和氛围紧密相连。杰克·韦尔奇是一个竞争心很强的个体,他早年在GE工作时,因为自己得到的年终奖金与比他绩效差的员工没有显著差别而深感不安,觉得深深挫伤了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一直都想着要拉开优秀员工与落后员工之间的奖励距离,造成一种大家都争优秀的气氛。这个理想终于在他担任GE的CEO之后实现。而GE的成功使末位淘汰制受到关注,甚至让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实现了末位淘汰制就可能导致任何企业的成功。 姑且不论导致企业成功的因素可能林林总总,其实就末位淘汰制本身而言,它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员工激励制度。为什么呢? 首先,末位淘汰制用相对标准而非绝对标准去考核员工的绩效,造成的结果不是鼓励员工向绝对标准靠拢,而是强调同事之间的竞争(恶性或良性视而定)。这样可能出现的几种现象:(1)过分关注同事的绩效,而不是专心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绩效上下工夫。 (2)为了不让自己被淘汰,不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有时甚至恶意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3)个人绩效的好坏变成一个移动的靶子(moving target),难以瞄准,由此对员工心理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不安全感。 (4)如果公司采用360度的评价体系,为了让同事和主管给自己打高分,员工就可能花很多脑筋在搞好人际关系上,而不是在提高业绩上。与此同时,为了不伤和气,即使同事犯了错误也不敢指出,而导致错误的积累从而延误整个团队的绩效; (5)如果公司采用的是直接主管评价的方法,那就有可能出现讨好直接主管的局面,从而产生办公室政治,于团队合作气氛的建立不利。 (6)为了自己不被淘汰,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讯,怕别人掌握之后使自己失去价值。员工之间知识和信息的保密对实现企业的“学习型组织”目标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末位淘汰制的持续使用有可能对企业的总体绩效造成损失,不仅因为几年淘汰下来之后,留下的优秀员工之间的距离可能已经很小,前10%和后10%员工的绩效几乎无显著差异,如果继续淘汰,有可能造成在市场上找不到比淘汰掉的员工更优秀的人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每一个在团队中工作的员工,都有某一方面的专长,他在平日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往磨合中,彼此都产生了共识和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即当团队出现什么方面的问题时应该找谁解决,谁能找到资源,谁具有专业知识,谁能协调,谁能把关,等等,大家都心中有数,不言自明。如果其中的团队成员不断被淘汰,那么,他带走的就不仅是他自己的专长和资讯,而将造成整个团队部分记忆的缺失,进而影响团队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绩效。与此同时,招聘、学习、培养每一个新员工所花的费用之巨大(据调查,美国公司每招一个一线员工的平均费用为七千美元,若是技术专业人员,费用则在万元以上),新聘员工要完成与团队融为一体的过程之漫长,都会对团队的整体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三,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可能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因为注重的常常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那些被幸运分配到容易产生结果的项目或团队里工作的员工就能够避免被淘汰之厄运,而那些被分配到不容易产生结果的项目中,或者合作气氛不良的团队中工作的个体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在以团队为基本组织架构的企业中,个人的绩效往往受到他人工作进度的牵制,由于团队的不争而导致个体成员的淘汰,势必会有不公平感的产生。而对评价制度的不公平感则可能导致员工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态度和行为,从恐惧、沮丧、士气低落到愤怒,甚至悲哀;从不情愿做与自己绩效没有直接关系的“闲事”(比如组织公民行为),到不愿帮助同事达成目标甚至故意在同事的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设置障碍。 最后,末位淘汰制的长期使用有可能使企业失去10%最优秀的员工。使用强制分类法的一

教师末位淘汰制

教师末位淘汰制 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师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使我县党校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与教育强县相适应的强师队伍,更好地对干部进行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管理,优胜劣汰,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具体内容 (一)辞退。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教师有下列情况之一,经教育无效的予以辞退: 1、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时间超过十五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三十天的。 2、学校进行撤并或缩减编制需要减员,本人拒绝组织安排的。 3、学校转移工作地点,本人无正当理由不愿随迁的。 4、无理取闹、打架斗殴、恐吓威胁学校领导,严重影响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5、贪污、盗窃、赌博、营私舞弊,情节严重但不够刑事处分的。 6、学员对教师的评价满意率较低,优良率排名最后的。 教师有下列情况的不得辞退: 1、因公负伤、致残,丧失工作能力的。 2、女教师在孕期、产假及哺乳期内的。 3、享受休假待遇的人员在休假期间的。 4、患绝症、精神病及本专业职业病的。 5、符合国家规定其他条件的。 (二)末位淘汰。按照优胜劣汰的评价机制,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予以淘汰。 一次末位的教师,党校不再聘为客座教师,本校教师本年度不发奖励性绩效工资,不得评优评模,连续两次末位的按上述规定,予以辞退。 (三)辞退或末位淘汰教师处理。辞退或末位淘汰教师不再占用编制,并按以下相应条款处理: 1、辞退人员的人事档案原则转交县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

浅析军校生长干部学员末位淘汰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7878544.html, 浅析军校生长干部学员末位淘汰制度 作者:俞波 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2期 摘要:末位淘汰制度最初为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在被引入生长干部学员培养之后,带来 了诸多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本文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提出如何在培养生长干部学员过程中合理实施末位淘汰制度。 关键词:生长干部学员末位淘汰分流推优 近年来,“末位淘汰”制成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随后被一些地方引入了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之后末尾淘汰制度又被引入军校培养生长干部学员的培养管理当中,并得到一定推广,但褒贬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一、在培养生长干部学员过程中实施末位淘汰制度的现状 我们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培养生长干部学员的过程当中,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带来的诸多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此进行科学剖析,从新的角度审视末位淘汰制度,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使之成为培养优秀生长干部学员的有效工具。 (一)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带来的积极因素 1.实施末位淘汰制,使学员之间充满了竞争与活力 实行末位淘汰制充分体现了能级管理的思想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优化组合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末位淘汰制以后,使部分学员蒙混毕业的思想受到了威胁,很快就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故此也强化了学员的竞争意识,这也是末位淘汰制这种竞争机制的优势与魅力。 2.实施末位淘汰制,弱化了“人治”,强化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在对学员实施淘汰的管理中,一个现实的难题是:一些管理者不愿意得罪人,或是存在一时的“恻隐”之心,或是对一些学员存在主观看法等等。这都会使许多原本制定得非常周详实用的考核考试制度而形同虚设。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政策,实行末位淘汰制,使得学员的考核结果不是由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制度说了算。实现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考核机制,逐步解决考核问题上的难题。 3.实施末位淘汰制,可以确保学员的培养质量。

企业末位淘汰制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末位淘汰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末位淘汰制实行的前提 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否则末位淘汰制就会流于形式。这些准备工作包括: 1、成熟的绩效管理文化 末位淘汰制度因制度自身的残酷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必须首先在企业内形成成熟而系统的绩效管理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崇尚竞争。在成熟的绩效管理环境下,全体员工认可并发扬这种文化,并根据文化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心态和行为,积极融入到绩效管理文化当中,“愿赌服输”成为员工的基本认知。因此,在这种绩效文化的推动下,末位淘汰制的执行水到渠成,而不是管理者刻意追求的结果。 2、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末位淘汰制是对员工绩效管理结果的一种处置。这种处置的可接受性决定了末位淘汰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这种处置的可接受性来源于员工绩效管理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所以追根溯源,员工的绩效管理过程才是一切工作的重点和源头,而完善而系统的绩效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绩效管理运行过程公正、客观的基础,其中包括绩效管理指标、绩效管理结果的沟通、申诉等制度。 3、被淘汰人员合理的转出机制 尊重员工,爱护员工是树立企业忠诚度的前提。因此,慎重对待被淘汰人员,给他们建立合理的转出机制,是对在岗员工的激励和抚慰。另外,建立合理的转出机制也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 二、XX企业的管理现状 XX企业是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子(分)公司数量多,各个单位情况不一,根据目前的现状,末位淘汰制已不宜再推行。 1、绩效文化 XX企业一直以来推崇的是合力文化,强调员工的团队、互助协作精神,而且这种合力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成为企业的主要价值观。末位淘汰制所暗含的竞争文化与合力文化背道而驰。 2、绩效制度 集团公司下属的单位因为其业务性质的差异,员工岗位类别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难以从集团层面形成统一的考评指标体系,而各个单位自己制定的考评细则,良莠不齐。 3、被淘汰员工的转出机制

浅谈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

浅谈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会 市商务局纪检组长王存景 通过深入学习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和开展讨论,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深切认识到,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责任感和自觉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但作为一级政府职能部门,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确保政令畅通、依法行政、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的基本保证。下面结合机关实际,就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得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当前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 1、认识狭隘。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识职责狭隘”,有的认为机关效能建设是机关党委和纪纪检监察部门管的事,“事不关己”,没有必要专门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抓,因而不认真研究落实办法,不想扎实抓。一种是“认识作用狭隘”,有的认为,抓机关作风建设就是抓效能建设,再单独抓效能建设本身就是增加机关的工作负担,使机关反而变得效能低下;也有人认为机关效能建设缺乏应有的制度法规和可操作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很难见效,靠推行机关效能建设解决不了问题,因而不愿主动抓。

2、责任模糊。从近两年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实际情况看,虽然每年都强调,工作规划、落实措施中都有部署安排,也有相应的实施方案或意见,但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多是照抄、照搬,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存在着“人人都抓效能,人人都不负责”的现象;责任范围不具体,笼统划分,没有细化和量化;追究不认真,甚至忽略这个核心环节,有的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没有配套的追究办法,难以操作。 3、措施乏力。对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宣传教育、检查督促、考评等方面,没有制定有力措施,只满足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效能建设仍流于形式,或仅凭印象或经验,“照葫芦画瓢”,缺乏有效的手段,削弱了效能建设的制约力度。 4、考评不够。一是就考评制度内容讲,由于量化细化不够,可操作性不强,责任权利不配套,赏罚力度不够,缺乏内在驱动力;二是从制度的实施方面讲,由于平时缺乏检查督促,制度落实流于形式,使制度未能真正起到规范、激励作用;三是从考评效果讲,处室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奖罚不明。 为切实用好提高“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行政的“法宝”---机关效能建设,结合近来的实践经验,对今后如何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基础,站在全局的高度认识实行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

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文章标题:末位淘汰制的适用范围与利弊分析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了末位淘汰机制。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引起了较多的争议。因此本文结合近几年工作的实际,并参考国内一些相关文章的观点,力求通过对末位淘汰的适用范围与利弊方面进行的分析,全面看待末位淘汰制,并对末位淘汰制这种制度的出路做些探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末位淘汰制和首位激励制 1、末位淘汰制是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根据本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以员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工作任务为重点,设定考核指标体系和岗位工作标准,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员工进行排序,对排名在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数量,轻者予以警告、调岗、降职、降薪,重者予以下岗或辞退,即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首位激励制是指在考核排序的基础上,对排名在前的员工,按照一定比例、数量,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2、实施末位淘汰制的目的,是通过对末位的强行淘汰,一方面精简人员、调整机构;另一方面变更和调整人员,增强员工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通过强制性施加外力,推动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优化。 3、末位淘汰制与首位激励制常常同时被企业选用。与此相关的还有许多不同名称,如“首位激励和末位警示制”、“末位淘汰和首位晋升制”、“甲A甲B末位淘汰制”、“首位激励和末位淘汰制”等。总之对考核结果的不同处理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机制。侧重末位淘汰的,则为末位淘汰制;侧重首位奖励的,则称首位激励制;既注重末位,又注重首位的是首位激励和末位淘汰制。 二、末位淘汰机制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机制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积极的作用。 1、增强危机感,使命感,避免人浮于事。 在任何企业、部门的工作中,危机感和使命感都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缺乏危机感和使命感,那么这个企业是效率低下的企业。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管理,通过给员工施加一定的压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危机感、使命感和紧

(完整版)考核——末位淘汰制方案

末位淘汰制方案 为激发员工活力,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充分把员工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相结合,实现合理的员工进退机制,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与发展空间,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评目的 引进竞争机制,体现优秀者升、平庸者下、违纪者罚。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考评原则 公平公正公开,以动态考核为原则,激发员工工作活力,打通员工进退通道,实现末位淘汰。 三、考评范围 公司副总经理以下级干部、员工。 四、考评办法 对中层干部和普通员工实行不同的考核周期和考核指标,充分体现员工德、能、勤、纪、效各方面综合表现。 1、考评项目 考核项目因部门和级别不同而异,但均应对德、能、

勤、绩、效五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五项指标在全体考核项目中所占分值比例如下:德——10%、能——35%、勤——10%、纪——10%、效——35%. 2、考评周期 普通员工考评周期为每季度考评一次,中层干部考评周期为每半年一次,所有考评对象每年度综合考评一次。 3、考评标准 a、普通员工季度考评以每月月考核分数为标准,每季度计算本季度月考核分数平均数为当月考核分数。 b、中层干部考评以述职报告评分和月考核综合得分为考评分数标准,月考核综合得分为考评期间月考核平均分数。月考核综合得分与述职报告评分各占考评总分50%。 c、年度考评以年终考核与月考核综合得分为标准,年终考核与月考核综合得分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30%。 4、考评办法 考评办法为双重考评制,分部门进行考评。人数少

于20人的部门,可确定1至两名准淘汰人员,人数多于20人的部门可确定2至3名淘汰人员。 确定为准淘汰人员须满足两个条件:考评分数低于85分,考评成绩处于本部门最末端,任何一个条件不符合,则不能确定为准淘汰人员。 准淘汰人员满足一定条件后即为淘汰人员,淘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接受相应处罚。 5、处罚 考评处罚分为:留岗观察、调岗分流、降薪、停职培训以及辞退五种。 a、留岗观察:对初次考评不合格,确定为准淘汰人员的员工实行诫勉、留岗观察处罚。 b、调岗分流:连续两次确定为准淘汰人员为淘汰人员,可采取调岗分流处罚,一年内两次(含)以上确定为准淘汰人员可视情况采取调岗分流处罚。 c、降薪:对调岗分流以后仍然考评不合格者,实行降薪处罚。 d、停职培训:连续两次确定为准淘汰人员者可视情况或经本人申请采取停职培训处罚;调岗分流人员继续考评不合格者采取停止培训处罚。停职培训只领

企业如何对待末位淘汰制

潘石屹在现代城的销售代表中,实施强制“末位淘汰”,每个月,排在最后一名的销售代表都要离开公司。其结果是,引发了两个现象:其一是现代城销售的红红火火;其二是后来轰动一时的整个销售部门的集体跳槽风波。 为了让大家能够正确的对待“末位淘汰制”,本文将探讨以下问题:究竟什么是“末位淘汰”?企业是否要导入“末位淘汰”?企业如何导入“末位淘汰”? 一、什么是“末位淘汰” 在进行科学的定义之前,看一下不同企业的做法:上面说的现代城,采用的是排序法,即不论有多优秀的群体,总有人被淘汰出局;如果说这种做法不成功(网上很多评论倾向这种观点),GE的活力曲线实际如出一辙:每年评价为最差的10%的人员,要离开GE,GE是成功的,企业界很多看过《杰克.韦尔奇自传》的人,对其活力曲线没有不佩服的;海尔的“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和许继集团的“5/8”淘汰,以及万向集团的“阶梯式用工、动态式管理”和山东潍坊电业局的“分线管理”,采用的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办法,这也是何凡兴教授主张的一种温和的解决办法,或者说是中国企业一种成功的做法。 “末位淘汰”首先要有末位,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十个指头有长短”,员工之间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按不同的维度来排序,排序的结果会不一样,但总存在一个末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排序的标准不一样时,末位的人员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末位与排序标准密切相关,与排序标准或者说排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有关。 其次,就是淘汰问题,不管内部淘汰和外部淘汰,并不是说淘汰员工天生就不行。人与岗位的合理匹配永远是人力资源追求的理想状态,是一个无穷逼近合理的过程,因此,员工不适合现在岗位的竞争,或者说,在企业内部某一职位上的竞争处于不利的地位,很大可能是员工没有找到适应自己的工作。如一个纪律性强和良好服从意识的员工,可能适宜做生产人员,但不宜从事市场创新工作。如果一开始进入企业后,就从事他不擅长的企划工作,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淘汰也不是简单的将员工踢出原岗位,企业可以视自己的能力和员工的特点,协助员工发挥其优势,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但这并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其对应付的义务和责任不违反劳动法或合同的合约即可。 基于上述讨论,对企业“末位淘汰”界定如下:企业为满足竞争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奖优罚劣,对排 名在后面的员工,以一定的比例予以调岗、降职、降薪或下岗、辞退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在岗者激发工作潜力,为企业获得竞争力。 二、企业是否要导入“末位淘汰”

对高校实行_末位淘汰制_的思考

!末位淘汰制"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一段时期内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将一定百分比之内的员工从本岗位上予以淘汰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由于未位淘汰制具有的!优胜劣汰"功能能够优化员工结构#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激活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新思想%新资源的产生#因而该制度得到了许多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近几年#随着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高校管理者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的需要#不断地从企业中汲取成功经验#末位淘汰制就是被引入到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之一$ 作为被高校引进的完全市场化产物#!末位淘汰制"是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增强教职工的竞争和危机意识#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质量#保证学校的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强势人事管理制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制度#它有以下几方面积极作用& !%解决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问题$当前我国 高校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搞平衡"等问题还很严重#内部缺乏有效的制约%竞争机制#人浮于事问题依然存在#使得高校成了养闲人的!保险箱"’同时#由于内部缺乏竞争的压力#使得少数人没有危机感%缺乏动力#形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懒惰思想#抑制了教职工的开拓创新精神$这种!落伍"的体制已经成了制约高校快速发展的瓶颈$将末位淘汰制引入高校#排在末位的教师可能下讲台#排在末位的行政后勤人员可能下岗#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无论对于教师# 还是对于行政后勤人员而言#都是一种警示和鞭策$这样不仅在高校内部建立!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管理机制#形成激烈竞争的文化氛围#而且打破了高校人事制度坚冰#使整个学校养成!淘汰的习惯"$同时#这种!适者生存"的淘汰制度可以极大地调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解决了高校人浮于事%结构臃肿问题#使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促使学校认真%科学%合理地进行岗位设置#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及经济效用$ $%有利于构建精英教职工队伍#迅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实行末位淘 汰制#学校可以淘汰%分流不满足学校需要的人员#引进急需人才#在短时间内!净化"和!精化"教职工队伍#搭建高起点%高层次的人才发展平台$通过打造一支精英团队#建立满足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的人力资源架构#实现人与岗位合理匹配#学校可以迅速完成人才资源的优化#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在学校形成人员良性流动%岗位精简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将得到合理的重组和配置#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使用效益将实现最大化$同时#为满足重组后教职工需要#学校也将不断改善%提高校园内的软硬件环境$(’)末位淘汰制是一种的压迫式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灌输作用#能够在短期内将学校的管理理念%办校思想%发展目标注入教职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和思想中#在教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量化考核#在淘汰的压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目标会很快落实并实现$体现学校成绩的各种统计数字将明显提高)在当前以这些统计数字为基础确定高校竞争力的体制下#学校的竞争力将迅速上升$ 但是#末位淘汰制是在企业的组织%管理和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从东.!/01*2#男#安徽濉溪人#安徽理工大学助理工程师$葛涛.%/1-*3#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处教师$ 对高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思考 王从东#葛涛 !安徽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处"安徽淮南 !"!##$# "摘要#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强势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 的发展"但在与高校管理体制融合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注意的地方"高校管理者应该在运用末位淘汰制的过程中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它$ "关键词#末位淘汰制%高校%考核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4(0%"文献标识码#5"文章编号#%**/,/+’*!&**+"*(,*%%1,*’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6789:5;7<=85>:5::79?5;8:>@A9B>CD $--+年第(期第0卷(总第’$期) :E)(F $--+ 4GHGIJK :EL ’$F @EK)0

浅析富士康管理模式

浅析富士康管理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鲁保才摘要:接连的“十一跳”将富士康推上风口浪尖,其管理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富士康现行的生产方式为流水线作业,其管理模式被大众认定为泰勒制。笔者与其小组成员通过对富士康烟台工业园区的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富士康的管理模式只是契合了泰勒制中的部分特点。富士康现行的垂直专制的军事化管理确实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不得不以较低的员工满意度与较高的员工流动率作为补偿。 关键词:富士康泰勒制人性假设生产率流动率 一、富士康的管理现状 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领导的个人阅历,曾在军队服役的郭台铭,将军队的强硬作风引入了企业。在生产环节比较低级,员工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高命令、低关系的专制领导方式无疑是有效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讨论仅仅局限于一线工人,或针对一线工人的管理。) 一)泰勒制基础上改进定额管理 为了对付“磨洋工”,泰勒制中把实行定额管理作为企业科学管理的首要举措。而富士康则将其进一步发展。按泰勒制要求,企业需设定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而在富士康,这样的机构是不存在的。作为代工型企业,富士康的生产属于接单生产,订单一旦接下,生产任务就会分摊到相应生产部门,而生产部门主管只需将生产指标简单除以部门一线员工人数就可以了。在正常生产的8小时之内,员工的工作额以日计算,称作日工作量;而在八小时之外的加班时间则是以小时计算,两者皆有其底线。 按照国家现行劳动法规定,员工拥有选择在8小时之外工作或不工作的权利。但在富士康,很多员工是“被”加班的。截止至2010年5月,富士康一线员工基本工资为760元,按照现在消费水平,760元在满足一青少年每月日常生活所需之外,所剩无几。富士康员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人假设在此是成立的,据调查结果显示一线员工的收入在1800元及其以上者达66.7%,随机访谈的几十名员工都承认在企业内除工资与加班费少有其他创收途径,由此可以推算加班费要占到这部分员工日常收入的47%以上;而约有6.1%的一线员工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加班费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66%。

绩效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一、设计题: 以下是某公司设置的一些业绩考核指标,请指出不符合量化标准的指标,并予以修改。 1)及时收回货款; 2)有效地使用时间; 3)产品A一季度的销售量达到13000件; 4)每两周更新一次市场数据; 5)节约部门的开支; 6)把部门的办公用品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下; 7)扩大市场占有率; 8)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答题要点: 1)及时收回货款——在20日内收回货款xx 2)有效地使用时间——计划达成率或工时利用率 3)产品A一季度的销售量达到13000件; 4)每两周更新一次市场数据; 5)节约部门的开支——降低费用5% 6)把部门的办公用品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下; 7)扩大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增加4% 8)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差错率为0

二、案例题: (一)某公司客户经理的360度考评结果如图: 绩效管理图表题 请问他的上级应该怎样与他进行绩效面谈?对该员工在培训与发展方面提出哪些建议? 答案要点: 1、总体看,下级与同事的评价较高,而上级评价相对较低,自我评价除主动性外,也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在授权、应变和主动性方面做得较好,应继续发扬长处; (2)在应变和授权方面自评与他人评价,尤其是下级评价差距较大,应认清自我,树立信心,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3)在激励、客户服务等方面有所差距,需要再接再厉,提高素质和技能,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2、在建议方面,今后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就需要提高的能力与员工达成一致; (2)应就激励、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培训进行讨论,确定可能采取的方式,如专业知识、公关礼仪、领导能力等培训; (3)应就激励的方式方法与主管达成一致,充分体现公司的价值导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