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读后感

学号:121401402041

班级:12机制(1)

姓名:殷雄

目录

一.前言 (3)

二.关于第一章主旨 (5)

三.关于第一章的分析 (7)

四. 总结 (14)

一、前言

恩格斯在1886年撰写的《德国哲学的终结—费尔巴哈论》是在马克思逝世后,他对于两人在探究和建立科学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进行的研究的总结。这篇短短的文章以浓缩的方式向广大读者展现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等德国以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的客观批判,最后为现代唯物主义阐明了自己的基本精神。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的序言里面就叙述了文章创作的来源以及目的。全文脉络清晰,主题明确,生动易懂,恩格斯并没有显出自己哲学家的架子,文中并没有哲学用语堆砌的现象。此文实为系统了解现代唯物主义发展和基本精神的最佳读物。

恩格斯将这篇文章分为四个章节,我本人觉得这四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可以分别概括为:

一,总论,黑格尔哲学的发展与内部阵营的分裂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

二,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讨论,即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思维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以及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对于唯心主义者谬论的反驳;

三,理性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即他的唯心史观;

四,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总结,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最后回归到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宗教。虽然只要是读过全文的人就会发现第二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所在。在第二章中,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并且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联系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恩格斯提出只有引入实践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在第四章中,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及其对后者的改造,从而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在自然观上实现了根本变革。但是所谓开宗明义,文章第一章作为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梳清了全文的脉络,使后面的立论和叙述具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我觉得恩格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清楚地交待了这篇文章的主旨,第一章对于此文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决定细读第一章,并在次基础上撰写第一章读后感。

虽然我是一个理科生,可能某些方面对哲学的理解并不深,但自从这一学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了解,在这个时候读这本经典著作可谓有醍醐灌顶之感,收益良多。但是毕竟自己的哲学知识还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就自己读后的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写一些文字。希望有不当之处的话,请老师指正!

一、关于第一章主旨

正如我在前言里面总结的那样,第一章我认为是一个总论性质的,它比较浓缩地叙述了黑格尔哲学发展过程,以及内部存在的矛盾。最后导致其内部阵营的分裂,使其在思维和自然界的关系这对矛盾中彷徨。以及对于黑格尔哲学中十分具有建树性的辩证法的论述。最后引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诞生。

恩格斯没有打算在这里论述很具体的细化的问题,但是他用很大部分的篇幅讨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内容和发展以及思维与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从而分析出黑格尔哲学由于这个自身矛盾导致最后分裂为不同的派别的原因。为后面探讨思维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辩证法问题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和其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的问题打下了基础,做了必要的铺垫。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第一章的主旨。下面进行分部分论述和分析。

二、关于第一章的分析

第一章一共分为十七个自然段,每一段逻辑明确,前后联系紧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他们进行逐段分析,并进行前后的联系。

第一段:恩格斯通过谈起哲学博士卡·尼·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斐·恩克版)让读者回忆起他在后面将要提及的那个年代和人物。随后恩格斯由此谈到了这本书的产生时代,就是德国即将进行1848年革命的时候了。1848年革命是一次全欧洲范围的资产阶级性质革命,很多国家都在1848年-1849年间发生了革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叙述的就是那个时期法国大革命的故事。恩格斯说到这次革命后说,“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1848年革命对于德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以及它和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时的那个时代的深刻关系。

第二段:紧接着上一段,恩格斯就1848年革命前德国的思想基础和法国大革命前的思想基础做了简明的比较。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具有充分的极具革命性的思想基础的,“法国整个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在国外,在荷兰或英国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恩格斯简明地指出了这一点。但是19世纪的德国却不如18世纪的法国。德国当时政治崩溃前的哲学革命很不彻底。所谓的青年导师都是由国家任命,这对于德国革命的进行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其实黑格尔在这个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曲解成了官方的哲学家。这从下面恩格斯举的例子中便可以看出。

第三段,恩格斯举例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论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论点可以被曲解成现有的社会制度就是合理的,因此对于政府是有利的,但是对于革命却未必有利。但是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指出黑格尔本身的观点并非字面上理解的如此简单。在他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因此反动政府是曲解了黑格尔的论点。其实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因此,这样的分析显示出了黑格尔哲学与官方哲学的不同,他作为一位哲学家的光辉从这里即可看出。

第四段,恩格斯以黑格尔的此观点来分析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存在的合理性。

第五段,在这一段中,恩格斯引出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精华,那就是辩证法。也就说一切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可能是向上的,即发展;也可能是后退的。因此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摒弃形而上的观点,而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因此,革命是对于旧事物的替代,以充满生命力的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是现实发展的必然。因此,黑格尔的辨证法本身就转到了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观点的推出是十分合理的,恩格斯在黑格尔自己的辩证法基础上出发。既然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随着它们的变化,现在存在必然性的事物会逐渐变得不现实,即不合理。而新的合理的现实的事物又将产生,于是新事物便会代替旧事物。也就是说现在存在的事物,在未来的某一个时期一定会被其他充满活力的新事物代替,即灭亡。

第六段,这一段,恩格斯在前几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展开论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所谓的“最终性质”就是用形而上的观点看问题,一切都是绝对的,没有变化发展。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辩证法。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发展和完善之中。现存的社会制度终有一天会被更高级别的更合理的制度代替,现有政权也决不是永恒的。这是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段结尾恩格斯说道“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这里所说的保守的意思,在我的理解看来,就是说运动变化和发展虽然是绝对的,但是静止也是相对存在的。

因此在某一个时期内一种社会制度一定是基本上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而在这一时期内是合理的,现实的。

当然辩证法这一充满革命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革命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让革命者们学会了用一种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变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对于封建统治者,或者一切落后腐朽的政权来说,辩证法是可怕的。

第七段,恩格斯明言“我们在这里用不着去研究这种观察方法是否同自然科学的现状完全符合的问题”。原因他在本段后面进行了论述。自然科学预言了人类的灭亡,从而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社会不仅有上升阶段也有下降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转折点离我们相当远,所以没有必要强求黑格尔哲学把如此遥远的事情考虑进去。

第八段,在这一段里面恩格斯论述到,由于黑格尔自身理念的错误,他希望为自己的理论构建一个体系。于是就给了自己的哲学以一个终点。为了达到这个终点,黑格尔走上了一条自相矛盾的道路。“但是,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上这样返回到起点,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最后,这样的做法得出了贵族的必要性。

第九段,由于体系内部的需要,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这一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竟然产生了保留贵族的政治结论。恩格斯一针见血指出这是由于黑格尔和歌德一样,没有脱掉德国庸人的习气。作为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的哲学家,黑格尔没有超出自己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最后陷入了政治上的不彻底性。

第十段,虽然黑格尔为了追求体系上的完美,破坏了自己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但是无论如何,黑格尔的辩证法在不自觉中为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应该说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十一段,日耳曼民族是一个思辨的民族,德国是一个充满哲学味道的国家,因此黑格尔的体系在德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并没有随着他的逝世而停止。但是恩格斯自己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之后发展的情况,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哲学在1830到1840年的繁荣和发展其实是一种内幕斗争的序幕罢了。

第十二段,恩格斯在这一段里紧接上一段的论述指出,在当时的德国,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宗教和政治。接着,由于黑格尔自身为了追求体系完美的原因,黑格尔哲学的支持者被隐性地分为了重视他的体系的人和重视辩证法的人。而且重视他体系的人在宗教和政治两个领域都相对保守,后者则恰恰相反。比如青年黑格尔学派,他们已经把问题上升到了消灭传统的宗教和现存的国家了,哲学已然成为了伪装物而已。这已经显出了由于黑格尔自身哲学体例不一,重心不明确,导致在繁荣之后,黑格尔哲学出现不同派别之争的前兆。

第十三段,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引起了激进派革命的热情。但同时由于政治领域荆棘丛生,很难入手,主要的斗争就转换为反宗教的斗争了。恩格斯通过叙述当时出现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典型事件,像读者论述了这一观点。当叙述到鲍威尔和施特劳斯论战的问题时,他们的论战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这个问题对于后面第四章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有重要意义。

第十四段,恩格斯没有继续深入讨论黑格尔学派内部分裂的问题。由于对于现存宗教斗争的需要,很多青年黑格尔分子被推回到了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中去了。黑格尔由于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黑格尔的体系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这样的一种观念,必然会引起思维与自然界之间关系认识的错乱。既然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思维的派生物,只是由于观念的下降才存在,那么不可避免的黑格尔主义者就多多少少会陷入矛盾中。

第十五段,就在黑格尔主义者产生巨大分裂的时候,费尔巴哈出版了他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这重新让唯物主义登上了王座。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和黑格尔最大的区别。费尔巴哈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只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已。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也受到了其很大的影响。

第十六段,但是恩格斯立刻就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显现出来的两个重大的缺点,一个是美文学的风格,一个就是对于爱的过分崇拜。但是这两个缺点却成为了这本书以及费尔巴哈论点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

第十七段,费尔巴哈的学说虽然受到了欢迎,黑格尔学派虽然解体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被批判克服。费尔巴哈简单宣布黑格尔哲学是错误的做法并不能将一种哲学消灭。黑格尔哲学对于德国的民族精神起过重要的作用。他其中的辩证法因素是先进的,革命的和重要的。所以应该对此进行扬弃,而非简单的抛弃。

第十八段,前文论述的都是1848年革命前德国政治崩溃的哲学基础,以及这一时期在风云变化中的德国哲学界的状况。而当1848年革命到来时,一切的哲学都被毫不客气地抛在了一边。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

第一章的论述也就此结束。

四、总结

上面的是我关于恩格斯的哲学名著《费尔巴哈论》第一章的简要看法。虽然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第一章的重要性显然不及后面几章。但是作为文章的开篇之段,第一章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系统的反映了1848年革命前德国的哲学发展状况,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和衰落,费尔巴哈的崛起。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在自然界领域采取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哲学史上的大事都是作为1848年政治崩溃的的哲学基础的。因此,恩格斯能够在现实的基础上很好的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费尔巴哈论》系统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以及其基本精神。第一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立论上的铺垫和论述基点,因此具有独特的意义。要读懂随后几章必须要先读透第一章。

殷雄

2014年5月27日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读《费尔巴哈论》《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叙述和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18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的序言。序言里主要说明了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直接原因就是“《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而历史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序言之后就是本书的正文,分为四大部分以及结束语。在正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溶化于宗教中。”这句表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反对有神的宗教,但不主张消灭宗教,而主张改良和完善它,废除旧的有神论的宗教,创立无神的爱的宗教。他不仅把人们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掩盖了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对此观点,恩格斯认为宗教和人们的感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并且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论证方法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从而说明费尔巴哈论建立无神宗教的企图是荒谬的,费尔巴哈他不仅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歪曲了宗教的本质。就如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一样局限,不仅机械性,而且在自然观上依然是形而上学性,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低,这在历史观上实际上是唯心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马原马哲读书报告_《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016 —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xxx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 XXX 姓名 XXX 学院 XXX 专业 XXX

前言: 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少的哲学命题,在我们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都是有所涉猎的,遇到时都会感到一丝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之中,倒显得不那么难理解,如果再能够联系自身实际,这样感受就会显得格外深刻。对中国哲学,我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炼、语言之壮美。可是不知为何,从前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都有一种误解,仿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被触及的。通过此书,我才真切认识到,哲学大厦是那样恢弘壮阔,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如此的引人入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阅读笔记: 《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在论及黑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摘要: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身体 中图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751(2011)06—0158—05 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无论如何也撇不开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路,我们通常把费尔巴哈简单归入旧唯物主义阵营,忽视了费尔巴哈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重大差异,低估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创见。这一结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多年以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停滞不前,致使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性质仍旧处在深度的被遗忘状态,进而低估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对科学唯物主义最终诞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概念进行理论

上的梳正和剖析,会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一、一种感性哲学的确立 根据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毓章先生的说法,自20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学者w.瓦尔(w.wahl)声称,费尔巴哈的感性与现实性“赢得了本体论的合法性”,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perception ontology)”①的论点。值得注意的是,李毓章先生似乎并不满意目前很多学者用“感性本体论”这样一个粗阔而充满歧义的概念去理解和界定费尔巴哈的哲学。因此,他对“感性本体论”概念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感性的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一种是”感性本体论”(die sinnliche ontolog)。“感性的本体论”仅仅是指一种所有关系,也即是说,用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感性问题,而“感性本体论”则是指一种以感性为本体的本体论。②在论者看来,李毓章先生所做的这一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仅从表述上来说,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其内在的致思逻辑而言,却是判若霄壤的。“感性的本体论”中所探讨的“感性”,其实质上仍然囿于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解释世界为主导功能的整个近代哲学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近期通过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训课程的学习,激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的热情,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其中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以往我并不熟知,而此次党校的培训课程将其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书信等一起作为经典著作研读书目,让我对该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老师课堂的讲解及自己课后的学习,我对《终结》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并对该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了粗浅的思考。下面从其重点内容、理论价值、对当代的启示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终结》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体系。《终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著作中,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终结》共四个章节,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分析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观;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及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

列基本原理。 二、《终结》的理论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终结》是恩格斯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理论基础的分析和自诞生以来40年发展成果的总结。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强调了实证科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马恩唯物史观具有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二)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吸收。恩格斯在《终结》中肯定黑格尔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作用,同时又批判了黑格尔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正确的基本哲学内核,使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进行分析阐述。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阶级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在经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个人对《终结》当代启示的几点思考 (一)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启示《终结》中着重论述唯物史观,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或经济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目录 前言 (1) 导读 (3) 总述 (6) 赏析 (7) 总结 (14)

前言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导读 写作背景: 《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为了写作一个书评。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版了一本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书名就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新时代》杂志编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摘要]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首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的界说, 形成了具有其鲜明特征的人本学, 并把人本主义原则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始终。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学界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 分别就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对推动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不够, 对费尔巴哈哲学本身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研究视野相对狭窄等。 [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研究综述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谱写了一曲人本主义的灿烂篇章。他的哲学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费尔巴哈哲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 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邢贲思专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地介绍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著作, 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本体论、认识论、宗教观、伦理思想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等;许俊达著作?费尔巴哈三部曲# 梳理了费尔巴哈一生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舒永生著?重读费尔巴哈! ! !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其意义# 通过研究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重新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阐释。汝信在论文?费尔巴哈! ! !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中着重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贡献, 一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二是对宗教和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董晋骞论文?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哲学性质及其唯物史观萌芽# 认为费尔巴哈哲学具有现代哲学的性质, 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陈京璇?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杨适?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以及它在近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等论文也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评述。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研究。李毓章所著?人: 宗教的太阳! ! !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介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扬弃了旧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可以说,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在这里,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在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前提下,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同时又深刻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与其辩证方法的矛盾,考察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过程。对于费尔巴哈哲学,恩格斯则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确认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肯定了其推翻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的“解放作用”;同时又指出了它的重大缺陷,即没有摆脱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特别是没有摆脱唯心史观。以肯定与否定的视觉同时公正的看待哲学的发展,是唯物主义的进步,更是哲学史的新的突破点。 在批判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恩格斯集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冲破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特殊性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障碍,揭示了“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历史观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旧哲学的新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恩格斯指出:“这就是说,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再者,文中提到恩格斯所批判的费尔巴哈伦理学,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的原则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而恩格斯指出他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其主张“我欲故我在”,以他的人本学为基点,认为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全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17603310.html,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杰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6期 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王晓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0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被迫迁移至布鲁塞尔后所写的一部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在《提纲》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尤其是人本质问题,对自己以前的信仰做了总的清算,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完成了世界观上的转变。这也为马克思政治观念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对此,恩格斯为《提纲》作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理论上的分歧最初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最根本的是在人的实践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豍”。以此世界观为指导,费尔巴哈就直观地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及其种族的生理构造、起源、特点,把人当做自然人来考察,不能“把人的活动 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豎”,只能借助于宗教来解说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豏”,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抽象的、孤立的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学,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豑”。以实践为纽带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摆脱了只发展人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和只从形式上理解对象的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哲学观。 费尔巴哈在谈人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先言说了他的宗教问题,这在《提纲》第四条中完整体现。“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世界。豒”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他与之前的无神论者对于宗教与人的关系上还是有所差别的。费尔巴哈之前的无神论者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于人的无知或是被欺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幻想,例如施特劳斯认为宗教是由当时传教的团体无意识杂凑起来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由一些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有意识编造出来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一)写作背景 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重要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

初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有感

初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的终结有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发表于1886年,距离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和欧洲革命已30有余。这期间世界各国政治局势突变,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欧洲强国,如德国、意大利、匈牙利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特别是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遗著,同时还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在这段时间里,“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盛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施达克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这本书,它错误的评价了费尔巴哈,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此,恩格斯觉得完全有必要写一篇文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正确评价费尔巴哈以及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通读《费尔巴哈论》全文,我发现作者把文章的逻辑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通过描写德法1848年革命得出了政治变革是以哲学革命作为前导的结论,再由此推进到德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部分首先就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的疑问,随后恩格斯联系到了德国哲学

的现状上,从休谟、康德、笛卡尔到黑格尔再到费尔巴哈,恩格斯描述了在这段时期里,他们是怎样去探寻哲学本质,又是多么渴望能依靠纯粹思想的力量去推动哲学前进的。dash;辩证法,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学习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克服了前人不重视历史社会的观点,将历史和各种社会关系与人相联系,将人放在整个历史中去认识。如果没有古典哲学的这些重要成果,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更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工人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并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它不好的、被证明有悖真理的一面,它的合理思想将被一直传续,并被后人继续发扬光大。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是可能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