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9——14段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讲1、2、3)

一、每段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9)

2、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0-11)

3、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12)

4、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13)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14)

二、分段释义:

(一)9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

1、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颠倒意识与存在的错误观点。

2、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被唯心史观统治着。哲学家们用他们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看作是由某种观念支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比如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例,恩格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黑格尔任务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而努力,而力求达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要清除唯心主义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就必须发现现实的联系。因而就需要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科学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黑格尔看来,“绝对概念”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在辩证发展,而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就是对它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黑格尔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依次描述“绝对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在《逻辑学》中,“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概念自我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最后,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于是进入“自然哲学”阶段,这时绝对观念披上了自然的物质的外衣,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向前发展,但是它并没有意识到它自己。在自然阶段的最后出现了人,于是进入“精神哲学”阶段,绝对观念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它的发展体现到历史中,而全部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黑格尔哲学。人类终于通过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对绝对观念的认识,认识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也就到达了终点。“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二)(10-1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1、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的支配

恩格斯首先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相比,认为二者有一个根本不同的特点。自然界中的运动是由各种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因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个人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或凭激情行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

目的,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是没有自觉的意图、预期的目的的。那么,支配历史进程的,究竟是人们的主观动机呢,还是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虽然人们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因为人们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扰,彼此冲突,所以很少如愿以偿,甚至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结果。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冲突的结果,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造成了一种同自然界中相似的状况,即似乎都是由偶然性支配着。

但是,没有离开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在社会历史中也和在自然界中一样,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2、历史是各种作用合力的结果,个人的动机对历史的结果只有从属的意义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历史合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意志、目的互相冲突,最后形成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社会历史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个目的不同、活动方向不同的单个意志(单个人的预期即愿望)的相互冲突、相互交错、相互抵消中产生出来的。个人意志、目的只能融合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合力”之中,这种“合力”就是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这种创造表现为一个合力。恩格斯对此作过深刻的分析。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合力”不能理解为各种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冲突、相互交错、相互抵消的结果。因为是相互冲突,就有阻碍和推动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历史虽然不是由某个人的意志决定的,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个人意志等于零,而毫无作用。个人的意志和目的融合在历史发展总的“合力”之中。都对合力有所作用:有的起正向的促进任何,有的起反向的阻碍作用;有的作用大些,有的作用小些,它们构成了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个总的合力,这个总的合力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力量,而是作为整体力量发挥出来,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耽搁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因而它们的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同样地只有从属的意义”。这就表明,个人的动机对历史的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它不是决定历史的真正动力。

(三)12段: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

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既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等。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16—18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

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特点:1、本体论上的折衷主义2、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3、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多元主义。

1、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背叛了自己。

既然是人们行动的合力构成了社会的历史,那么,探索历史的规律,就应该追究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隐藏在行动者思想动机背后的历史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11段结尾“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在行动者的头脑中以这些动机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而旧唯物主义者是肤浅的(实用主义),从来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没有想到去研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它仅仅看到人们的思想动机就停了下来,把思想动机当成了历史的决定因素。这样,它也就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为“在历史的研究中不能得到很多有教益的东西”。恩格斯由此得出结论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承认精神动力的作用,而是因为没有追溯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原因。

2、历史哲学认为从哲学意识形态来探究隐藏在动力后面的动机。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比旧唯物主义要深刻得多,它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实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别的动力。但是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决定了它不是从历史本身中寻找历史的动力,而是“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把他的绝对观念当作历史发展的动力。例如,对于古希腊历史,黑格尔不是从其本身的内在联系去说明,而是把它说成是绝对精神的实现。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历史描写成绝对精神发展的过程。按照他的描述,当绝对精神从古代的东方来到希腊的时候,希腊成了美丽自由的天国,人们的理想和现实的东西织成一体,就像一种美丽的“艺术作品”,所以“美好的个性”构成了希腊精神的中心。

(四)13段: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探究使广大群众行动起来并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动因。

12段中先对旧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家对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的错误探究做一说明,明确指出他们的肤浅和空谈,然后再13段中说到,要探究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在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那么,“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

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一论述指出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第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别人物,杰出人物是群众的代表,因此,只有探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所以只有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探究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背后的原因,才能透过偶然的表现找到支配历史进程的规律。循着这样的途径去探索历史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14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以英国和法国为例,阐明了阶级斗争“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成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阶级的对立被掩盖了(隐蔽的),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易被人们所认识。18 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同时在社会关系方面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阶级对立简单化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随着大工业发展起来,但土地贵族仍然在政治权力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选举制度,在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了国会改革运动。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争夺统治的要求,成为英国全部政治斗争的中心。1815 年 6 月欧洲各国组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滑铁卢大败法军,11 月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条约,即欧洲和约。拿破仑彻底垮台后,法国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直到 1830 年波旁王朝再次被推翻,是法国历史上的复辟时期。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力图恢复封建贵族地主的统治地位,但是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空前强大起来,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对权力的争夺,成为法国政治斗争的中心。阶级斗争存在的事实,已经被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等人意识到了,所以他们把阶级斗争看作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马克思在 1852 年致魏德通的信中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例如,基佐说:“为着理解政治制度,应该研究社会中的不同的阶层及其相互关系。”梯叶里曾经把英国革命的历史描写为资产阶级与贵族的斗争。米涅在论述1789 年到 1814 年的法国革命史时从社会各阶级的需要去观察历史事变。这些表明,揭示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了。

在法国,1830 年的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巩固了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同时也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历史中提升到了重要地位。1831 年和1834 年的两次里昂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英国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宪章运动,成为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这样,在英国和法国,无产阶级已经被承认是为争夺统治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这时阶级关系已经非常简化,除了闭眼不看事实的人之外,人们都可以看到,“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湖北省标准化指南第九册安全用表(大全)

湖北交投襄神高速公路安全生产表格汇表1

湖北交投襄神高速公路安全生产台帐汇总表表2

第八条施工单位应建立以下档案: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内业资料盒目录及内容 注:以上所有资料盒内均必须有卷内目录。 第九条监理单位应建立安全档案,内容如下: (一)安全组织机构档案。 内容包括安全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安全监理机构、专职安全监理工程师、兼职监理工程师配备及职责;安全监理人员资质证件等内容。 (二)安全监理制度档案。 包括安全监理活动组织、目标、计划、内容、方法,应急救援组织实施预案,演练方案等内容。 (三)安全监理档案。 包括安全监理工作计划;安全监理日志;安全监理月报,安全管理数据统计月报;安全监理活动记载等内容。 (四)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档案。 包括管辖标段内主要控制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项目部专项方案及申请;本监理单位审查意见;专家会论证意见;公司审批意见;主要控制性工程日常安全监管情况等内容。 (五)安全隐患排查档案。 包括主要危险源明白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记录;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安全隐患整改结果台帐。 (六)生产安全事故档案。 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报送及处理记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台帐;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台帐;生产安全事故分析等内容。 (七)安全文件档案。 包括上级来文来函,与施工项目部及其他有关方面往来函件,各种安全活动视听资料等内容。

(八)安全生产考核档案。 包括对项目部月度考核,对本监理单位安全监理工作考核等内容。 第十条公司、项目管理分部将定期考核或随机抽查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工作,监理单位对应考核或抽查施工单位,其结果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第十一条本制度由湖北交投襄神高速公路建设公司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其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理解人类历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安全标准资料第九册(文明(绿色)施工)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资料 (第九册) 文明(绿色)施工 工程名称:C1#-C4#厂房、宿舍楼 建设单位:元勉环球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江苏永泰建造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张家港市金明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安全监督总站制

目录 9.1 文明(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9.1.1施工管理网络图 9.1.2 创建目标 9.1.3 实施方案 9.1.4 目标考核责任制 9.1.5 资金保障计划 9.2 环境保护方案 9.2.1 扬尘控制 9.2.2 噪音与振动控制 9.2.3 光污染控制 9.2.4 水污染控制 9.2.5 土壤保护 9.2.6 建筑垃圾控制 9.2.7 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9.3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9.3.1 节材措施 9.3.2 节水措施 9.3.3 节能措施 9.3.4 节地措施 9.4 施工现场卫生管理 9.4.1 环境卫生管理 9.4.1-1 环境卫生管理方案编制要求 9.4.1-2 环境卫生管理方案报审表 9.4.1-3 环境卫生管理方案 9.4.2 施工现场场容场貌验收表 9.4.3 施工现场卫生保洁责任表 9.4.4 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检查评分表 9.4.5 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检查记录表 9.4.6 工地食堂卫生、食品安全检查表 9.4.7 施工现场疾病情况登记表 9.4.8 流行病发病季节人员体温监控表 9.5 消防安全管理 9.5.1 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9.5.2 施工现场消防重点部位登记表 9.5.3 义务消防人员登记表

9.5.4 施工现场消防设施检查验收表 9.5.5 灭火器材更新登记表 9.5.6 动火许可证 9.5.6-1 一级动火许可证 9.5.6-2 二级动火许可证 9.5.6-3 三级动火许可证 9.5.7 施工现场消防设施布置图 9.6 平安创建 9.6.1 治安管理 9.6.1-1 治安管理方案 9.6.1-2 项目部与施工工地所属派出所签订平安共建协议书9.6.2 进入施工现场外来人员登记表 9.6.3 民工工资管理 9.6.3-1.民工工资管理相关要求 9.6.3-2.清欠民工工资和公开事项告知牌 9.6.3-3.农民工劳动计酬手册 9.6.3-4.拖欠农民工工资处罚记录 9.6.4 平安创建活动记录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近期通过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训课程的学习,激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的热情,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其中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以往我并不熟知,而此次党校的培训课程将其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书信等一起作为经典著作研读书目,让我对该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老师课堂的讲解及自己课后的学习,我对《终结》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并对该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了粗浅的思考。下面从其重点内容、理论价值、对当代的启示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终结》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体系。《终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著作中,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终结》共四个章节,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分析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观;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及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

列基本原理。 二、《终结》的理论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终结》是恩格斯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理论基础的分析和自诞生以来40年发展成果的总结。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强调了实证科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马恩唯物史观具有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二)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吸收。恩格斯在《终结》中肯定黑格尔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作用,同时又批判了黑格尔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正确的基本哲学内核,使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进行分析阐述。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阶级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在经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个人对《终结》当代启示的几点思考 (一)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启示《终结》中着重论述唯物史观,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或经济关

安全资料大全

1、公司于项目部的安全、环境协议; 2、项目部与员工的安全协议; 3、项目部与施工队的五协议:安全协议(劳务、专业)、环境协议、临时用电协议、交通安全协议、消防协议书; 4、项目部与施工队的三书:服从管理承诺书、工程质量进度保证书、劳务承诺书; 5、安全技术交底; 6、三级安全教育; 7、危险源调查表、重大危险源、环境调查表、重要环境因素; 8、安全目标、环境目标、目标分解(目标分解责任到人) 9、安全组织机构图、环境组织机构图、每个人的职责 10、安全施工方案。 11、季节安全施工方案(雨季施工安全、冬季施工方案) 12、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班前讲话制度、项目部和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配电箱安全管理制度、消防保卫制度、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机械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易燃易爆油品及化学品管理制度、施工现场材料保管制度、材料进场保管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施工现场节能降耗管理制度) 13、安全措施(安全生产措施、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防汛措施、交通安全管理措施、防高空坠落和物体打击措

施、防机械伤害措施、防传染病措施、防食物中毒措施、环境保护措施、临时用电管理措施、消防保卫措施、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措施、机械设备管理措施、节能降耗措施、防尘措施、防噪音措施、防暑降温措施、防雷击措施、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材料保管保护措施、群体事件控制措施) 14、安全预案(重大安全事故预案、重大环境事故预案、防汛事故预案、交通安全事故预案、物体打击和高空坠落事故预案、机械伤害事故预案、传染病事故预案、食物中毒事故预案、触电事故预案、消防保卫事故预案、群体事件事故预案) 15、安全检查表(与制度安排的日期对应,是否交圈) 16、机械设备安全安全验收、日常检查 17、施工队用电的检查记录(施工队自己填写) 18、噪音的监测 19、临时用电接地电阻记录表 20、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21、安全演习:计划、预案、记录、照片。(安全月安排) 22、地上地下保护方案;修罗霸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目录 前言 (1) 导读 (3) 总述 (6) 赏析 (7) 总结 (14)

前言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导读 写作背景: 《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新安全资料全套(完整资料)

一、综合资料 1、工程概况五牌一图 2、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 3、安全生产牌 4、消防保卫牌 5、文明施工牌 6、施工现场安全疏导小组 7、安全值班表 二、安全保证项目 1、安全生产责任制 2、栋号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安全生产十六条 4、项目经理安全职责 5、施工员安全职责 6、安全员职责 7、班组长岗位责任 8、材料员岗位责任 9、保卫员岗位责任 10、架子工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管理人员责任制考核 1、说明 2、施工管理人员责任制考核 四、目标管理 1、安全管理目标 2、安全管理目标考核办法 3、项目经理安全管理目标分解 4、施工员安全管理目标 5、安全员安全管理目标 五、施工组织设计 1、脚手架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六、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1、钢筋工安全技术交底 2、木工安全技术交底 3、普通工安全技术交底 4、砼工安全技术交底 5、泥工安全技术交底 6、脚手架安全技术交底 七、安全检查 八、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施工管理人员年度培训考核表 3、工程安全教育花名册 4、公司安全教育登记表 九、工伤事故 十、班前安全活动 十一、特种行业持证上岗 1、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2、特种作业人员花名册 十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十三、安全标志牌 1、安全值班制度 2、施工现场标准 3、安全用电十大禁令 4、临时用电规定 十四、脚手架及机械设备安装验收 十五、安全劳务合同 十六、安全日志 安全资料目录

一、综合资料

工程概况

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

文明施工牌 一、施工现场必须在工地四周设置高于1.8m的连续围墙。 二、施工现场必须实行硬地坪施工,并保证不影响排水畅通,工地出口处设置汽车台,车辆经冲洗后才准出工地。 三、施工现场必须进行封闭管理,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必须戴安全帽。 四、施工现场材料、机具、构件按照平面布置堆放、摆设,并挂设名称、品种、规格牌,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分类堆放。 五、施工作业区与生活区、办公室分开设置,宿舍有消防和除四害设施,食堂、厕所、浴室符合卫生标准,卫生专业管理,生活垃圾及时清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全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湖北省标准化指南第九册安全用表(大全)

湖北省标准化指南第九册安全用表(大全)

序 号表格名称编号 1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表01 2 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02 3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03 4 安全交底记录表04 5 施工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05 6 安全检查日志06 7 特种设备登记、使用表07 8 机械设备维修记录表08 9 机械设备保养记录表09 10 起重设备试吊记录10 11 危险源告知(明白)卡11 12 应急预案演练情况记录12 13 电工定期检查、维修、保养记 录13 14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快 报表 14 15 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事故统 计月报表15

序 号台帐名称编号 1 安全规章制度台帐01 2 “三类人员”管理台帐02 3 安全会议台帐03 4 安全检查台帐04 5 安全教育培训台帐05 6 安全交底台帐06 7 安全“再教育”台帐07 8 安全检查、整改台帐08 9 安全责任书、协议登记台帐09 10 设备进场验收登记台帐10 11 施工特种设备进场验收登记台 帐11 12 设备使用、维修保养台帐12 13 作业人员登记(台帐)表13 14 特种作业人员登记(台帐)表14 15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台帐15 16 安全生产经费投入统计(台帐) 表16 17 消防器材、危险品使用管理台 帐17 18 起重设备试吊登记台帐18 19 专项方案台帐19 20 应急预案管理台帐20 21 事故报表登记台帐21 22 事故处理台帐22 23 监理工作台帐23 24 安全监理指令台帐24 25 安全监理专项方案审查台帐25 26 安全管理文件登记台帐26

第八条施工单位应建立以下档案: 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内业资料盒目录及内容 注:以上所有资料盒内均必须有卷内目录。 第九条监理单位应建立安全档案,内容如下: (一)安全组织机构档案。 内容包括安全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安全监理机构、专职安全监理工程师、兼职监理工程师配备及职责;安全监理人员资质证件等内容。 (二)安全监理制度档案。 包括安全监理活动组织、目标、计划、内容、方法,应急救援组织实施预案,演练方案等内容。 (三)安全监理档案。 包括安全监理工作计划;安全监理日志;安全监理月报,安全管理数据统计月报;安全监理活动记载等内容。 (四)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档案。 包括管辖标段内主要控制性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项目部专项方案及申请;本监理单位审查意见;专家会论证意见;公司审批意见;主要控制性工程日常安全监管情况等内容。 (五)安全隐患排查档案。 包括主要危险源明白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记录;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安全隐患整改结果台帐。 (六)生产安全事故档案。 包括生产安全事故报送及处理记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台帐;生产安全事故处理台帐;生产安全事故分析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臧峰宇fengyuphilosophia 熟知非真知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此时此刻是对过去的超越,这件事是合乎理性的(基础:历史不断发展的) 出勤(10%) 论文(30%)1000-3000可以多于3000 期末考试(60%)开卷 终结:新的开始停车场出口→地铁 苏联哲学:恩格斯晚年文本 西方马克思:早年文本,1844手稿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如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包括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主要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黑马,康马,海(海德格尔)解释马

实践理性批判 什么是哲学的终结 终结并非全然结束,而意味着新的开始,实际上是“出口”。哲学的终结并非哲学的消解,而是在旧哲学的废墟上确立新哲学的开端,所谓上帝之死,人之死,哲学之死,作者之死都是在扬弃旧哲学的同时展现新哲学的萌芽。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意味着一种庞大哲学体系中僵化、静止的思维方式被扬弃,其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合理的思维结构将随着新哲学的创立而重生。因而,终结乃是思想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恩格斯在。。。。。。中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以辨证哲学和唯物史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活动 为承认而斗争 一旦进入就无所谓离开:大学or哲学 惕厉西方哲学史 罗素西方哲学史 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 黑格尔西方哲学史概论 青年黑格尔派激进博士派(1835-1845)老年黑格尔派保守教授派 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现实的(应然)

实用文档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用文档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至第61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 关于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54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55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

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使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 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 《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偏狭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 并加以否定 第二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安全资料

(二)事故致因理论的分类及基本内容 事故致因理论最早从1919年便有人开始研究和探讨,至今已有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型,大体上有三类:即单因素或少因素理论、多因素理论和现代系统理论。 1.单因素理论 单因素理论简单地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只有一个,一般都认为是人的原因,因而这个理论大都偏重于对人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有“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心理动力理论;“社会一环境”模型理论。我们空军早期的事故分析大体都受这个理论影响,找到的事故原因大都是一个主要原因。 “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是由格林伍德(Greenword)和伍兹(Woods)于1919年,纽伯尔德(Newbold)于1926年首次作了阐述和解释。他们认为事故更容易在某些人身上发生,可以通过调查人的性格,以人的性格来加以区别,而与他们的工作任务、生活环境、经历等无关,好似事故是某些人固有的天性。现在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个理论有本质上的缺陷,并且从来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但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对事故原因的探讨。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事故是因为有的人受到刺激,心理上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想通过事故去获取某种满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事故是受害人所愿意看到的结果。这显然是片面的,在实践上也无法证明某个特定的动机就会产生某种特定

的事故。但是它认为研究事故原因可以通过心理分析去查找,还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去改变某些人们的破坏性愿望,不去追求错误的心理满足方法,而选择其他较好的满足愿望的方式,已经摆脱了事故是某些人固有天性的说法。同时也向人们表达了一种认为个人心理品质上的缺陷是可能造成事故的设想,也表达了人的心理是可以改变从而避免事故发生的思想。这启发人们去从心理素质方面寻找事故原因。 “社会一环境”模型理论是科尔(Kerr)于1957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加安全性,人们在工作中保持机警会避免事故;反之一个不良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会导致人们发生事故。这个理论看到了某些因素如工作环境或领导变更、婚姻、死亡、生育、分离、疾病,以及噪音、照明不良、气温过高、过冷,甚至时间紧迫上下催促等都会造成某种工作压力,这个压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事故。这个理论开拓了人们寻找事故原因的思路,分析事故原因更加接近实际。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说明每个因素如何与事故有关系,也没有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关;仅仅罗列了一些可能的事故因素,对所考虑的因素有多大范围也不够明确;并且这个理论也难于试验验证,仅仅是一种直觉使科尔感到这些因素影响着事故的可能性。不过这个理论指出了社会和环境对事故的作用,有助于从环境这个方面去认识事故的原因。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9—14段)讲解资料整理

9——14段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的支配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讲1、2、3) 一、每段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9) 2、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10-11) 3、精神动机有物质动因(12) 4、探索历史规律的唯一途径(13) 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14) 二、分段释义: (一)9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 1、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颠倒意识与存在的错误观点。 2、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 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前,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被唯心史观统治着。哲学家们用他们头脑中臆造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历史看作是由某种观念支配的过程,认为“历史是不自觉地但必然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定的理想目的而努力”。比如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例,恩格斯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黑格尔任务历史的发展就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为了实现他的绝对观念而努力,而力求达到这个绝对观念的坚定不移的意向就构成了历史事变中的内在联系”“人们就用一种新的——不自觉的或逐渐自觉的——神秘的天意来代替现实的、尚未知道的联系”。要清除唯心主义臆造的人为的联系,就必须发现现实的联系。因而就需要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科学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黑格尔看来,“绝对概念”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在辩证发展,而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就是对它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描述。黑格尔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依次描述“绝对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在《逻辑学》中,“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概念自我发展。在这一阶段的最后,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于是进入“自然哲学”阶段,这时绝对观念披上了自然的物质的外衣,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向前发展,但是它并没有意识到它自己。在自然阶段的最后出现了人,于是进入“精神哲学”阶段,绝对观念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它的发展体现到历史中,而全部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黑格尔哲学。人类终于通过黑格尔哲学达到了对绝对观念的认识,认识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也就到达了终点。“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二)(10-1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1、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的支配 恩格斯首先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相比,认为二者有一个根本不同的特点。自然界中的运动是由各种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构成的,其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因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而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个人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或凭激情行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