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终结”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发展阶段的结束,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

(一)历史背景

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40多年。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顾过。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40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并且涌现出一批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系统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

“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正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前发展的时候,英国、挪威、瑞士、丹麦等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已经终结了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新”哲学的幌子下,复活其“糟柏”。在德国,流行的是所谓各种各样的折衷主义流派。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恩格斯说:“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个简要而系统地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3.借评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

(二)历史地位

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表述为:它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它同《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它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成熟著作,它囊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在哲学方面的伟大成果。普列汉诺夫指出:“它集了这两位思想家哲学观点之大成”。列宁曾经指出:“在恩格斯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三)逻辑结构

这本书的结构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是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本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四章。第一

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黑格尔哲学,第二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三章的中心内容是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第四章的中心内容,是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四)学习《费尔巴哈论》的现实意义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给我们留下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读的经典著作。我们可以从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二、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一)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2段)

德国哲学革命和法国哲学革命一样,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德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不同,两种哲学革命的表现形式和遭遇的命运也有明显的不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舆论准备的是一批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遭到封建专制政府和教会的残酷的迫害;而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哲学家则是“一些教授,是由国家任命的青年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科书”,“黑格尔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

究竟黑格尔哲学是代表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应当从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中去寻找答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他的理论活动是在1807-1831年,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但仍然是封建贵族掌权。德国资产阶级和英法资产阶级相比,不如英法资产阶级富庶和集中,造成了它在经济上的软弱性,形成政治上的妥协性,这个阶级既想变革,又不相信自己力量和害怕人民群众,表现出一种“跪着造反”的精神,企图走一条同封建贵族谋求妥协的道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使其成为由革命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所组成的一个哲学体系。

(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3-7段)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指在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神秘外壳中包含着的辩证法的学说,即关于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

恩格斯解剖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指出:“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了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黑格尔说:“现实性在它的开展中表明它自己是必然性。”根据黑格尔关于现实的属性的观点,一切现存的东西,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必然性,就会丧失自己存在的权利,就应当让位给新的事物;反之,凡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即使现在还没有成为现实,它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2.现实性决不是事物永远固定不变的属性。黑格尔讲的“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存的一切东西,都在发展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现实的东西就会失去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东西。而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着的现实的东西。

3.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现实合理”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样一来,黑格尔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之后,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恩格斯把辩证法的发展观应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在认识领域,“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类社会处于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恩格

斯还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作了概述: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运动,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三) 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8-10段)

黑格尔把某种神秘的宇宙精神,即所谓“绝对精神”,看作是现实事物的本原,因而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走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过程。这种发展分为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与此相适应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由此组成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很显然,这种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他的辩证法是矛盾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唯心主义体系占主导地位,辩证的方法从属于体系。“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方面所闷死”。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11-18段)

黑格尔学派“是一次胜利进军”,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了几十年。它的影响范围很广,大量浸入各科学科,包括通俗读物和日报;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也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代的思想发展。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斗争的发展,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19世纪30年代末,黑格尔学派一分为二: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老年黑格尔派是资产阶级保守派。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斗争中,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返回到英、法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思辨唯心主义哲学长期统治的德国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三、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重点阐述哲学基本问题

(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1-6段)

哲学是以理论形式确立的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哲学的这种理论形式并不意味着各种哲学都具有科学性。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

1.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恩格斯考察了人类认识史,总结了人类哲学思维,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完整的科学的论证。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自然界,“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与之相反,就是唯心主义;由此形成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可知论中又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彻底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在主张可知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区分为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和积极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主张世界可知论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但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单靠论证,是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的。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阐发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2.哲学基本路线和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把哲学上的认识路线化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并用于指导人们行动的工作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为了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

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探索其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发现其客观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求”出的“是”,还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去检验,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7-18段)

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指出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费尔巴哈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两点:一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二是费尔巴哈是半截唯物主义者,即上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下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恩格斯指出,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1)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性,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主义观点,即唯心史观。费尔巴哈由于受反动当局的迫害,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脱离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所以,他也没有能够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19-24段)

施达克是丹麦资产阶级哲学家,当他评论费尔巴哈时,由于他分不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的事实三个方面批判了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四、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个无神论战士。他把批判旧宗教作为自己哲学的主题。他对传统宗教—基督教的批判是有历史功绩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把上帝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一是揭露了宗教的心理根源,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即人们对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产生宗教。因为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他的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并没有进展到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当他把上帝还原到人,探讨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他就看不清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而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和心”,从而他不得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一)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1-8段)

1.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的唯心史观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把宗教看成人与人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他说的“心”,是指人的感情,包括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他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就是宗教。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人们的感情关系是由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决定的,不需要把这种感情关系盖上宗教的图章,把它抽象化、神圣化,掩盖这种关系的本来面目。

2.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作历史分期的标志,“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恩格斯指出,这种观点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的历史,实际上是归结为社会意识、某种精神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只有少数“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这也完全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用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归根到底,应当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

3.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类社会永恒的现象。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基督教,但他要建立一个

永恒的无神的新宗教。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将最终抛弃一切宗教,宗教将随着产生它的根源的消灭而消亡。

(二)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论的对立(9-21段)

费尔巴哈不仅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宗教哲学,而且也建立了他的伦理学。

1.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抽象的人。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他只看到人的自然本质,看不见人的社会本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除了两性的关系之外,只看见一种关系,即道德关系,看不见道德关系背后的经济关系。费尔巴哈作为伦理学出发点的人,不是现实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而是从神羽化而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从分析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道德规范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只能是在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同时,被统治阶级在同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核心,是抽象的人类的“爱”。在费尔巴哈的伦理观里,乃至在他的整个哲学里,“爱”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他说:“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爱非常幽默地把我们高贵的贵族同布衣小民同一起来”,这种抽象的全人类的博爱,是费尔巴哈道德论全部乐曲的主旋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是一种思想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不会有统一的爱,爱作为阶级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种原则,实际上只有在极其狭窄的范围内才是可能的。

3.费尔巴哈主张超历史、超阶级、永恒不变的道德。费尔巴哈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实际上,他的道德是不可能超越历史、超越阶级的,他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据费尔巴哈的道德论,证券交易所就是最高的道德殿堂。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阶级社会里则具有阶级性。每一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的前提(1-8段)

1.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在19世纪40年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个年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阶级基础已经具备。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工业的发展,不仅产生一个资本家阶级,而且也造就一个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先后爆发了震撼欧洲的三次工人起义,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2.直接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首先,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彻底的改造。“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产生的结果。”返回到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复归到旧唯物主义,而是把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用辩证法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从而达到:①按照世界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不附加任何主观的幻想;②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实;③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到一切领域。

其次,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把被黑格尔歪曲了的辩证法倒转过来,使它“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从而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

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3.自然科学的前提。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学说,即天体演化的“星云假说”,从而给统治长达4O0多年之久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化学的惊人发展,地质学的出现,不断地在形而上学世界观上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①细胞学说;②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定律;③进化论。三大发现说明了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和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它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9-25段)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历史与自然发展史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自然界中,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过程是完全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反,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一切事件都是有目的和动机的人来实践的。但它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然而,要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寻求动机背后的动因,也就是构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动力,即推动历史人物特别是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客观物质原因,乃是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恩格斯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发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了,人们有可能揭开这个历史之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曾指出阶级斗争“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阶级的起源和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源,阐明了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3.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恩格斯分析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后,进一步探究了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阶级斗争又是由什么东西引起的。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揭示了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即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从而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之奥秘,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恩格斯进而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系统地阐明了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理。同时,恩格斯在分析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时,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6-27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巨大的革命变革,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哲学在对象、内容和使命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哲学的对象上,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的体系,变成了科学的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结合: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在哲学使命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恩格斯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明确指出:“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马原马哲读书报告_《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2016 — 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xxx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号 XXX 姓名 XXX 学院 XXX 专业 XXX

前言: 恩格斯所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著作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的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观点,以一种总结并发展着的思维将哲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不少的哲学命题,在我们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都是有所涉猎的,遇到时都会感到一丝亲切。而对于书中一些论述举例,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之中,倒显得不那么难理解,如果再能够联系自身实际,这样感受就会显得格外深刻。对中国哲学,我一直深赞其思想之精炼、语言之壮美。可是不知为何,从前对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一直都有一种误解,仿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间最为枯燥的东西。曾以为,西方哲学著作艰深枯燥无味,对常人来讲,都是被束之高阁、不被触及的。通过此书,我才真切认识到,哲学大厦是那样恢弘壮阔,思辨力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如此的引人入胜。那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性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发展,抑或对一个民族的进步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阅读笔记: 《费尔巴哈论》一书的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在论及黑格尔哲学体系时,重点分析了一个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譬如书中所提到的“某种税制”,它存在,但它就未必是合理的。事实上,他认为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即是说这个命题归结为“现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读《费尔巴哈论》《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叙述和分析。 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18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的序言。序言里主要说明了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直接原因就是“《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而历史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序言之后就是本书的正文,分为四大部分以及结束语。在正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么一句话:“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溶化于宗教中。”这句表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反对有神的宗教,但不主张消灭宗教,而主张改良和完善它,废除旧的有神论的宗教,创立无神的爱的宗教。他不仅把人们的感情关系和宗教混为一谈还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变迁,掩盖了现实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对此观点,恩格斯认为宗教和人们的感情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并且揭露了费尔巴哈宗教观和论证方法的唯心主义的实质,从而说明费尔巴哈论建立无神宗教的企图是荒谬的,费尔巴哈他不仅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歪曲了宗教的本质。就如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一样局限,不仅机械性,而且在自然观上依然是形而上学性,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低,这在历史观上实际上是唯心主

费尔巴哈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 宗教人本学核心命题:1.上帝的本质无非是人的本质2.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种说法意味着人的本质在其自身。这就是费尔巴哈宗教人本学的最基本的两个命题。费尔巴哈说,他的思想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上帝,第二个阶段叫理性,第三个阶段叫人,现实的人。在费尔巴哈那个时代,1840年前后,德国主要讨论的是政治问题和宗教问题,当然政治问题在当时有很多限制,所以问题集中在宗教领域,在神学领域。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代表了青年黑格尔派最初的观点,这个观点局限在黑格尔的范围当中,所以我们把他们叫做青年黑格尔派。之所以这样讲,他们在哲学上,施特劳斯是站在实体的立场上,或者类的立场上,鲍威尔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这两种观点都和黑格尔有关,所以马克思曾经说过,黑格尔哲学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按马克思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费希特的自我,它的核心是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人;第三个因素是上述两个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必然的统一,即形而上学的改了装的现实的人或现实的人类,这是马克思的说法。第三个因素实际上就是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既是斯宾诺莎的实体,又是费希特的自我,所以我们如果看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应该读的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当中的第一个命题,叫做“实体即主体”。我们看到主体的原则首先是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出现的,自我,自我意识,我思,这个最初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出现,然后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当中被改造过,所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说,笛卡儿的我思意味着有一个实体之我在思,但我(康德)讲的我思意味着我等于思,而且是纯思,这指先验的思。总而言之,主体的观点,主体性的观点,在笛卡儿的哲学中被奠基,以往的哲学当中没有这东西,无论是中世纪的哲学,还是古希腊的哲学,没有自我或自我意识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们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之父,他第一次把我思,理性的思维原则,作为第一的原则确立起来,我们说这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因为他彻底的改造了中世纪,把信仰或者经典作为第一位的原理,所以笛卡儿是当之无愧的近代哲学之父,现在有些讨论说培根如何如何,但培根不是,这个大家可以去看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其中包含着对整个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史的客观的理解,这不是说我们说培根更早一些,他发明了经验的原则,他说知识就是力量,诸如次类的东西,从哲学上讨论,我思,自我,自我意识第一次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出现,并且被规定为第一的原则,所以近代以来,一切事物,都要经过理性的裁判,这就是从笛卡儿的原则中来的,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哲学很抽象,笛卡儿也喜欢沉思,但他和时代,和现实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他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个新的时代的原则在笛卡儿的哲学当中被道说出来。然后它在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当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主体的观点,自我意识的观点,从笛卡儿奠基,到费希特,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康德的二元论以及费希特的实际的二元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康德哲学我们知道,他有一些互不相干的,作为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的前提,比如讲自在之物,还有就是纯思、自我意识。这样两种东西,他们的关系如何,不知道,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因为他们是构成我们的知识的逻辑上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本身不能作为知识,如果他们自身作为知识的话,那么就会有进一步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这样逻辑上会无限的倒退,所以在康德那里,他是公开的二元论,一方面构成先天综合判断的前提需要有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以便形成叫做感性杂多的东西,另外一方面,需要有知性范畴,而关于知性范畴的先验演绎得出自我意识,所以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它要被认识的话,它一定要被加上知性范畴,自我意识同样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它不可能做识的对象,它只是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这种东西我们都不可知,然后他们的关系也不可知,所以他就把这种叫做单纯的先验前提和条件留给了理论并把它变为难题。然后费希特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认为康德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康德的哲学有一个毛病,他不是从一个唯一的原理当中来构造整个世界,费希特希望做这件事情,从一个统一的原理当中来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摘要: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身体 中图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0751(2011)06—0158—05 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无论如何也撇不开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按照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路,我们通常把费尔巴哈简单归入旧唯物主义阵营,忽视了费尔巴哈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重大差异,低估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创见。这一结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多年以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停滞不前,致使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性质仍旧处在深度的被遗忘状态,进而低估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对科学唯物主义最终诞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概念进行理论

上的梳正和剖析,会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一、一种感性哲学的确立 根据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毓章先生的说法,自20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学者w.瓦尔(w.wahl)声称,费尔巴哈的感性与现实性“赢得了本体论的合法性”,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perception ontology)”①的论点。值得注意的是,李毓章先生似乎并不满意目前很多学者用“感性本体论”这样一个粗阔而充满歧义的概念去理解和界定费尔巴哈的哲学。因此,他对“感性本体论”概念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感性的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一种是”感性本体论”(die sinnliche ontolog)。“感性的本体论”仅仅是指一种所有关系,也即是说,用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感性问题,而“感性本体论”则是指一种以感性为本体的本体论。②在论者看来,李毓章先生所做的这一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仅从表述上来说,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其内在的致思逻辑而言,却是判若霄壤的。“感性的本体论”中所探讨的“感性”,其实质上仍然囿于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解释世界为主导功能的整个近代哲学的

费尔巴哈论

1.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哲学“革命的方面”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这里“保守的方面”是指_____。唯心的体系 2.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_____的伟大的基本思想。恩格斯 3.本书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______。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它的宗教哲学的伦理学 4.“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_____的观点黑格尔 5.“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费尔巴哈的这个论断表现出他的___ 唯心史观 6.恩格斯分析的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______。辩证法 7.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______。前者是有人的自觉活动参与的,后者是无意识的 8.—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费尔巴哈论》单行本的附录中第一次发表的。马克思 9.在_____的哲学中,自然界只是绝对观念的“外化”。黑格尔 10.在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中_____。善与恶是绝对对立的 11.______指出,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 12.没有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没有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约瑟夫·狄慈根是一个_____。德国工人哲学家 13.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属于_______阵营唯物主义 14.在黑格尔那里,经济关系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是______。统一的。“市民社会” 15.《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作者是_____。费尔巴哈 16.“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是恩格斯分析的______的观点唯物主义 17.在宗教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表现为_____。人本主义宗教上自我异化 1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作者是_____。马克思 19.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_______。唯心主义 20.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缺点是_____。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21._____通过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人间世界的办法,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费尔巴哈 22.“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一体现辩证法的观点是______提出的黑格尔 23._____认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马克思 24.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作是______。宗教的本质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25._____把社会看作是许多单个人的机械组合。 26.世纪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是______。 27.探究历史发展真正动力的途径是______。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当代启示 近期通过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训课程的学习,激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的热情,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其中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以往我并不熟知,而此次党校的培训课程将其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书信等一起作为经典著作研读书目,让我对该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老师课堂的讲解及自己课后的学习,我对《终结》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并对该著作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了粗浅的思考。下面从其重点内容、理论价值、对当代的启示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终结》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指导体系,然而又是开放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体系。《终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该著作中,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并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终结》共四个章节,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分析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观;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及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表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

列基本原理。 二、《终结》的理论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终结》是恩格斯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理论基础的分析和自诞生以来40年发展成果的总结。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强调了实证科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马恩唯物史观具有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二)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吸收。恩格斯在《终结》中肯定黑格尔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作用,同时又批判了黑格尔保守的客观唯心主义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正确的基本哲学内核,使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进行分析阐述。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阶级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根源在经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个人对《终结》当代启示的几点思考 (一)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启示《终结》中着重论述唯物史观,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社会历史领域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基础上,揭示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或经济关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摘要]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首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的界说, 形成了具有其鲜明特征的人本学, 并把人本主义原则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始终。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学界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 分别就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对推动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不够, 对费尔巴哈哲学本身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研究视野相对狭窄等。 [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研究综述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谱写了一曲人本主义的灿烂篇章。他的哲学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费尔巴哈哲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 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邢贲思专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地介绍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著作, 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本体论、认识论、宗教观、伦理思想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等;许俊达著作?费尔巴哈三部曲# 梳理了费尔巴哈一生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舒永生著?重读费尔巴哈! ! !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其意义# 通过研究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重新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阐释。汝信在论文?费尔巴哈! ! !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中着重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贡献, 一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二是对宗教和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董晋骞论文?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哲学性质及其唯物史观萌芽# 认为费尔巴哈哲学具有现代哲学的性质, 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陈京璇?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杨适?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以及它在近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等论文也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评述。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研究。李毓章所著?人: 宗教的太阳! ! !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的读书报告 在看了大量有关费尔巴哈的文章后,我从费尔巴哈哲学的四个基本方面来简单论述一下他的哲学观点,这四个方面就是认识论,实践论,人的学说以及宗教学说。 在论述他的基本观点之前,我首先对费尔巴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在认识论方面费尔巴哈是从认识对象和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这两个方面来论证: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并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他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他指出认识的起点和基础就是感觉(经验),并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都起理性认识的作用。在这同时他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他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他认为是实践。列宁曾经说过,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他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费尔巴哈在实践观主要有三个方面:1、他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2、认为实践是指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费尔巴哈有句名言:“站在实践观点上,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用场,去同一切事物打交道。”他把犹太人的经商活动这种典型的利己主义活动当作人类的实践活动。3、他还将实践理解为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费尔巴哈从他的人本主义出发,将实践单纯的理解呼吸、吃喝、消化等生理活动。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人的学说,这一学说又以自然的学说为基础,因此人和自然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对象,在这里我主要阐述他关于人的学说。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他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有①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就排除了社会存在。②用生物学上的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排除了人的思维的社会性。③把人的本质就视为生物学上的本质。从总体上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关于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人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统一体。②人是以身体(肉体)为基础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体。大脑是肉体,灵魂与大脑分不开,没有大脑活动便不能思维,二者有差别,有统一于人本身。③人是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人首先是有感性,然后才有理性。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才有生活和真理。④人是以“类”为基础的“个体”于“类”的物质统一体。⑤人的本质,他在不同地方有三种说法:一是人本身所同化的东西;二是两性关系,人的情欲;三是主要的,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所谓理性是思维力——认识之光,所谓意志是意志力——品性之能量,所谓心是心力——爱。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他从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目录 前言 (1) 导读 (3) 总述 (6) 赏析 (7) 总结 (14)

前言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导读 写作背景: 《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全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12530203.html,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作者:王晓杰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6期 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恩格斯称之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对费尔巴哈以宗教来确定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出科学的实践观。这使得马克思本人彻底摆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的延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王晓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0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被迫迁移至布鲁塞尔后所写的一部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在《提纲》中,马克思借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尤其是人本质问题,对自己以前的信仰做了总的清算,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完成了世界观上的转变。这也为马克思政治观念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对此,恩格斯为《提纲》作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理论上的分歧最初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而最根本的是在人的实践问题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从前的”、旧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豍”。以此世界观为指导,费尔巴哈就直观地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及其种族的生理构造、起源、特点,把人当做自然人来考察,不能“把人的活动 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豎”,只能借助于宗教来解说人,“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豏”,不是具体的、历史的,而是抽象的、孤立的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学,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豑”。以实践为纽带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摆脱了只发展人能动方面的唯心主义和只从形式上理解对象的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哲学观。 费尔巴哈在谈人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先言说了他的宗教问题,这在《提纲》第四条中完整体现。“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世界。豒”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他与之前的无神论者对于宗教与人的关系上还是有所差别的。费尔巴哈之前的无神论者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于人的无知或是被欺骗而在主观上产生的幻想,例如施特劳斯认为宗教是由当时传教的团体无意识杂凑起来的,鲍威尔认为宗教是由一些有一定宗教目的的人有意识编造出来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论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提出机械的唯物主义论,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像,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在当时的社会,无疑是有其进步性的。同时他的一些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作出了贡献。 这本书其实字数很少,但是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后来的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论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具体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费尔巴哈的理论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再者,文中提到恩格斯所批判的费尔巴哈伦理学,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的原则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活的东西都属于幸福。而恩格斯指出他的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其主张“我欲故我在”,以他的人本学为基点,认为人

[费尔巴哈,人本,性质]浅议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哲学性质

浅议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哲学性质 一、问题的由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于马克思哲学,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国内外一些理论工作者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他们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只以马克思的哲学为依据,由此就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与列宁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或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把恩格斯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之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进行批判。在笔者看来,这种批判从总体上说有一定的积极性、合理性,有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它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但是,批判应有文本依据,有哲学史的依据,同时这种批判应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与辩证思维方法。 有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理解的学者,为了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缺点,竟把费尔巴哈人本学抬高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认为费尔巴哈人本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言下之意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占正统地位的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观点并未超过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范畴,也就是未超出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批判是不合理的,是缺乏文本依据和哲学史依据的。这里涉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等重大问题,也涉及如何看待费尔巴哈人本学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理解。从其性质和功能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其创始人与继承人的理论成果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哲学观点与学说的体系。这里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又包括后辈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和毛泽东通过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与方法,它是一个完整的又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创始人并未给出一个统一的称谓,马克思把它叫做新唯物主义,恩格斯把它叫做历史唯物主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苏联哲学家根据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或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那时开始,辩证唯物主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用名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种称谓已被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并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这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不容否认。 这种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马克思主义以前旧的哲学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从它的本质特征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从其内容看,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从其功能看,它致力于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使整个世界革命化。辩证唯物主义,从其体系结构看,是一总三分的:一总是辩证唯物主义总的世界观,是对世界的一般本质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三分就是讲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它特别突出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历史进化的问题。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思想史上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最伟大的革命。列宁也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他还强调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里主义哲学这一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