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

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者在农村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三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持续上升,在竞争的拉动下,传统部门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共同体原则趋于解体,经资本主义经营原则开始确立,同时,在这一部门中开始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传统部门的技术特征和经营特征逐渐消失。整个经济体系变成现代经济体系。至此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已完成,国家从不发达经济变成发达经济。

(4) 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如果生产技术没有进步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则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从传统部门的流出,必然导致粮食等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农产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现代部门必须提高名义工资以稳定产业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现代部门的利润率将因此而降低,产业扩张的速度放慢。这又意味着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如果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始终没有提高,工业表面的扩

张又没有其他资本积累源泉,那么经济发展的速度会显著放慢。困难的格局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甚至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完成该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取决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和现代部门资本积累水平。传统部门的产出率越高,现代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困难的第二阶段也就会越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第二阶段将会消失。

刘易斯模型的优缺点: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二元结构下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1)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现代部门的工资就越容易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就越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扩大现代部门的再投资能力。而且,工资水平越低,企业家就越倾向于使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就越有利于就业。现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会扩大资本家的储蓄,从而促进再投资,使现代部门持续扩张。(2)两部门技术进步的类型。越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就越高,反之,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就越低。但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虽然有利于短期内的就业,但是由于其劳动生产率不如资本密集型技术,积累能力和产业扩张能力较弱,对长期的经济扩张和就业扩大有一定不良影响。因此选择产业发展技术类型是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的要求,全面权衡各种类型的利弊。(3 )两部门的工资水平,特别是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应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如果从体系外对工资水平进行干预,将其抬高到均衡水平以上,那么对二元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就传统部门而言,如果“工资水平”不能象理论假定的那样在转换点到来之前始终保持在最低生存费用即制度工资水平(CIW),而是随着劳动力的流出而不断提高,则现代部门劳动力的工资也会被迫提高,这样就会使发展条件变得对现代部门不利。同样,现代部门劳动工资提高到均衡水平以上将使得该产业部门在利润水平下降的同时提高资本集约度,这往往构成二元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越高,新增人口对现代部门积累的消食就越多,同时现代部门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这同样是不利于发展的。

总之,对于二元经济体系的发展来说,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高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普遍采用、低工资水平的维持、人口增长率的降低等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1、利润最大化 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 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 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二、无限劳动供给 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 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 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3、城市生活费较高 4、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心里成本增加 5、为吸引劳动力,需要一部分额外净收入作为刺激因素 6、工会力量促使工资水平提高 三、剩余劳动的流动

资料分析公式及例题最全

一、增长 增长量 = 现期量 — 基期量 增长率 = 增幅 = 增速 = 增长量 ÷ 基期量 =(现期量 — 基期量)÷基期量 年均增长量、年均增长率: 如果初值为A ,第n+1年增长为B ,年均增长量为M ,年均增长率为x?%,则: M= B?A n B =A(1+x ?%)n 增长量 = A 1+m%×m% , 当m >0 时,m 越大,m%1+m% 越大。 现期量高,增长率高,则增长量高。 同比增长、环比增长 同比增长: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乘除法转化法: 当0

长38.7%。 问题: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 )万亿美元。 A.1.6 B.2.2 C.2.6 D.3.0 二、比重 比重 = 分量÷总体量×100% 已知本期分量为A ,增长率为a%,总量为B ,增长率为b%,则: 基期分量占总量的比重: A ÷(1+a%) B ÷(1+b%)=A B ×1+b%1+a% 如果a%>b%,则本期A 占B 的比重( A B )相较基期( A B × 1+b%1+a% )有所上升。 如果a%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周天勇 胡 锋 【摘 要】 文章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是一个家庭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农民收入是家庭成员的务农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口在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分布,始终保持一种均衡状况,它是由这三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总人口共同决定的。文章主要从上述方面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得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结论:发展城市不仅能改善城市失业,而且能提高工资收入,而发展农业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入增加,并会在农村积累更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关键词】 新托达罗模型 家庭决策 农民收入 失业人口分布 【作 者】 周天勇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锋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托达罗模型发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认为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取决于城乡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托达罗,1999)。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乔根森等人的二元模型都是假定城市不存在失业,但是实践表明,城市不仅存在失业,并且在高失业率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城市。托达罗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并得出如下政策建议:发展城市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因此应该发展农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限制发展高等教育。有人认为这是对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否定。托达罗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国也引起大量的研究。有的是对模型的检验研究,有的是从影响迁移因素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修正。这些成果都没有研究发现托达罗模型的根本缺陷。周天勇(2001)曾对托达罗模型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城乡人口流动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分散发展农村工业成本很高,会带来很多问题,还是要走发展城市的道路。因为城乡劳动力就业行业不同,农村劳动力进入的往往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入不会加重城市失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农民家庭经济决策行为出发,分析农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收入联系,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的模型否定了托达罗模型的结论,认为发展城市不仅不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反而会改进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一、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 托达罗模型可用以下两个方程来表示(周天勇,2001): M=f(d),f′>0(1) d=wπ-γ(2)? ? 8 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 .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公式大全

在资料分析题目中涉及很多统计术语和公式,小编已经整理好了,拿去背吧。 No.1 基期、现期、增长量、增长率 ①基期量:对比参照时期的具体数值 ②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 ③增长量: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量 ④平均增长量:一段时间内平均每期的变化量 ⑤增长率:现期量相对于基期量的变化指标 No.2 年均增长率 如果基期量是A,经过n个周期变为B(末期量),年均增长率为r,则可得出: 注意:利用上述公式算出的年均增长率略大于实际值,且当|x|>10%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存在一定的误差。No.3 间隔增长率 已知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增长率,求第三期相对于第一期的增长率。

No.4 混合增长率 已知部分的增长率,求整体的增长率。 如果A的增长率是a,B的增长率是b,“A+B”的增长率是r,其中r介于a、b之间,且r数值偏向于基数较大一方的增长率(若A>B,则r偏向于a;若A<B,则r偏向于b)。 No.5 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 同比增长:与历史同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环比增长:与相邻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的增长情况。 No.6 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例如10%,12%。 百分点: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相对指标的变化幅度,增长率之间作比较时可直接相加减。 No.7 平均数 现期平均数 基期平均数:A为现期总量,a为对应增长率;B为现期份数,b为对应增长率。

平均数的增长率 No.8 比重 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用个百分数或者“几成”表示。 “一成”代表的是10%,“二成”代表的是20%,以此类推。 No.9 倍数 A是B的多少倍,A÷B; A比B多多少倍,(A-B)÷B=A/B-1。 No.10 翻番 翻几番变为原来数值的倍。例如,如果翻一番,是原来的2倍;翻两番是原来的4倍;翻三番就是原来的8倍。 No.11 指数 描述某种事物相对变化的指标值。(假设基数为100,其他值与基期相比得到的数值) 资料分析是行测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大模块,对于这一模块而言,难度适中,但计算量偏大,许多小伙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是建立在领略题意并熟悉统计术语的基础上,因此,公考通(https://www.doczj.com/doc/9b17192590.html,)就资料分析中容易混淆且尤为重要的统计术语作简要的辨析。 百分数与百分点 1.百分数(百分比) 表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 例如,现在比过去增长20%,若过去为100,则现在是120。 算法:100×(1+20%)=120。 例如,现在比过去降低20%,如果过去为100,那么现在就是80。

资料分析最全公式

资料分析 主要测查报考者对各种形式的文字、图表等资料的综合理解与分析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测和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统计术语 ◆现期与基期 资料题目中,作为对比参照的时期称为基期,而相对于基期的为现期。 描述基期的具体数值我们称之为基期量,描述现期的具体数值我们称之为现期量。 ◆同比与环比 同比:与历史同期相比较 如:今年五月与去年五月相比较;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较;今年上半年与去年上半年相比较。 环比:环比实际上即指“与紧紧相邻的统计周期相比较”,包括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年环比等。 【例1】2009年全年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8288.8亿元,增长18.9%,增幅

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 【例2】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 ◆增长率 增长率指的是现期与基期的差值与基期之间的比较。 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特别提示】 增速、增幅:一般情况下,均与增长率相同。(但在特殊语境下,增幅是指具体数值的增加,例如:某企业9月份的产值和上月相比,有了200万元的增幅,这里增幅就是指具体数值的增加。) 【判别特征】: 增长率:(现在)……比(过去)……增长(下降)……% 式子1:给基期值,现期值,求增长率?增长率=; 式子2:给基期值,增长率,求现期值?现期值=基期值×(1+增长率);

式子3:给现期值,增长率,求基期值?基期值=。 【例1】1959年与1958年比较,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 A. 提高了151.8% B. 提高了51.8% C. 提高了251.8% D. 提高了105% ◆百分数与百分点 增长率之间的计算只能用百分点,不能用百分数。 【例1】与上年同期相比,2010年6月汽车零售同比增幅() A.回落42.3个百分点 B.加快42.3个百分点 C.回落42.3% D.加快42.3%

资料分析公式汇总

资料分析公式汇总

速算技巧 一、估算法 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估值的速算方式。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的数字相差必须比较大,差距的大小将直接决定对“估算”时对精度的要求。 二、直除法 在比较或者计算较复杂的分数时,通过“直接相除”的方式得到商的首位(首一位、首两位、首三位),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速算方式。 常用形式: 1.比较型:比较分数大小时,若其量级相当,首位最大∕小数为最大∕小数 2.计算型:计算分数大小时,选项首位不同,通过计算首位便可得出答案。 难易梯度:1.基础直除法:①可通过直接观察判断首位的情形; ②需要通过手动计算判断首位的情形。 2.多位直除法:通过计算分数的“首两位”或“首三位”判断答案情形。 三、插值法 1.“比较型”插值法 如果A与B的比较,若可以找到一个数C,使得A﹥C,而B﹤C,既可以判定A﹥B;若可以找到一个数C,使得A﹤C,而B﹥C,既可以判定A﹤B; 2.“计算型”插值法 若A﹤C﹤B,则如果f﹥C,则可以得到f=B;如果f﹤C,则可以得到f=A; 若A﹥C﹥B,则如果f﹥C,则可以得到f=A;如果f﹤C,则可以得到f=B。

四、放缩法 当计算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将中间结果进行大胆的“放”(扩大)或者“缩”(缩小),从而迅速得到精度足够的结果。 常用形式: 1. A﹥B,C﹥D,则有A+C﹥B+D;A-D﹥B-C; 2. A﹥B﹥0,C﹥D﹥0,则有A×C﹥B×D;A÷D﹥B÷C 五、割补法 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和值时,首先选取一个中间值,根据中间值将这组数据“割”(减去)或“补”(追上),进而求取平均值或总和值。 常用形式: 1.根据该组数据,粗略估算一个中间值; 2.将该组值分别减去中间值得到一组数值;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一、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刘易斯模型简单明了, 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独创性。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11 刘易斯模型基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经验,其假设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刘易斯模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有限适用性是由于它不是和发展中国家, 而是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大体一致。这个从西方发展经验出发的模型, 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上和当代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并不一致, 这表现在: (1) 该模型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假定认为, 在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这个假定是刘易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只有承认了它, 那么,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才是必然的结果。然而, 实际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本没有得到改善。 (4) 刘易斯模型中第四个不现实的假定认为,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它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以前, 城市的实际工资总量是不变的。这个假定之所以不现实, 是因为大量事实表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即使在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农村平均收入而言, 城市工资都一直有大量增加的倾向。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工会组织讨价还价的能力、工资级别制度、跨国公司的工资惯 例、西方工资水平的示范作用等等。这些制度上的因素都很容易使第三世界国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力量失去作用。也正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城市畸型膨胀和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等问题。 (5) 模型的最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是, 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将增加的利润全部用于重新投资。这个假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靠不住的。由于投资环境恶劣、市场不健全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原因, 资本家的利润往往不是全部投入当地经济中, 而是部分或全部以“资本外逃”的形式送到国外或者被资本家自已所有。这种情况在当前的第三世界国家是相当普遍的, 而且这正是说明目前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一方面国内普遍贫困、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缓慢, 而另一方面却在发展跨国公司和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原因。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的增值, 哪里能实现这一目的, 它就会投向哪里, 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 而不是救世主。 21 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看刘易斯模型的局限性。刘易斯模型理论研究的是通过一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来实现该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一种城市化理论。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有效性因国家(地区) 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所谓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述, 在本世纪50、60 年代, 刘易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研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那时, 通过资本积累的提高和高速发展现代工业部门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甚至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教条。根据这一结论,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现代工业部门, 解决国内市场需求, 吸收农村中“过多”或“过剩”的劳动力, 才能使欠发达国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而实践的结果是, 像台湾、南朝鲜、巴西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然而, 不幸的是, 认为现代工业部门具有吸收那些来自农村的迁移者能力的预言, 在大 多数国家并未成为现实。 二、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资料分析公式总结

资料分析公式总结 1 现期值=基期值*(1+增长率)基期值=现期值/1+增长率 2 增长量: ?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现期值/1+增长率)x增长率 ?考点识别:增长(增加)+具体数值?(多少)+单位(元、吨…) ?常用方法:特殊分数化简法 1/2=50% 1/3=33.3% 1/4=25% 1/5=20% 1/6=16.7% 1/7=14.3% 1/8=12.5% 1/9=11.1% 1/10=10% 1/11=9.1% 1/12=8.3% 1/13=7.7% 1/14=7.1% 1/15=6.7% 2/7=28.6% 3/8=37.5% 2/9=22.2% 2/11=18.2% ?增长量=现期值/1+增长率x增长率=(现期值/1+1/n)x1/n=现期值/n+1 (注意:增长率为正数时,n取正数,增长率为负数时,n取负数) ?特殊题型:增长量比大小 口诀:大大则大,一大一小看倍数 1)大大则大:现期值大,增长率达,则增长量一定大; 2)一大一小看倍数(乘积),分别计算两者现期值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增长率之间的倍数关 系,锁定倍数关系明显大的那一组(如现期值是5倍关系,增长率是3倍关系,就看现期值),其中数值大的(在刚才那个例子中就是现期值)增长量大。 (注意:口诀适用于增长率小于50%的题目) 3 增长率=现期值/基期值-1 4 年均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增长次数(年份差) 5 年均增长率=现期值/基期值开根号下年份差次方 -1 (年均增长率约等于 (a/b-1)/n) 6 隔年增长量=现期值-基期值 7 隔年增长率=现期增长率+基期增长率+现期增长率x基期增长率 比重:A(部分)占B(整体)的比重 比重=部分/整体x100% 基期比重=现期比重x(1+整体增长率/1+部分增长率) 比重变化=现期比重x(部分增长率-整体增长率)/部分增长率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一、二元结构与托达罗模型 W. Lewis 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G. Ranis 和J. Fei 在《经济发展理论》(1961)中对Lewis 模型进行了补充,对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给予了清晰的表述,并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 )”模型。Ranis 和Fei 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1964)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乔根森(D.W.Jorgenson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只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剩余不断增加,才能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由此可见,乔根森更看重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影响。然而,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却有增无减,“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和乔根森模型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李陈华,2006)。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一文,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他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M=f(d) ,。其中,M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 差异,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而农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因此,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表示为 d=w n -r。其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 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n 表示就业概率。托达罗又将就业概率表示为: 。其中,Y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 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托达罗进一步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Y =入-P。其中,入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p表示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然而,以上的短期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实,因为迁移者往往要好几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故人口流动模型应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上。假定V(0) 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 分别代表t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 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

刘易斯模型

第三章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五、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
1

第三章
关于作者: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 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1915-1991) 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 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38-194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48-1958年为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3-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对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享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重要代表论文和著作: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195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5), Development Planning (1966),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 (1978).
2

进一步阅读的相关文献:
[1] 阿瑟?刘易斯,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 发展”,载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 蔡昉主编,2007,《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1993,《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 量 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一尧基本概念中常用公式(一)增长量 1.定义 增长量:说明两个同时期发展水平增减差额的指标。它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 2.计算公式 增长量计算公式为:对比期水平-基期水平 (二)同比和环比 1.定义 同比指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相比较的变化幅度。环比指本期发展水平与上期发展水平相比较的变化幅度。2.计算公式 同比增长速度(即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去年同期数×100% 环比增长速度(即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 ×100% (三)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率 1.定义 平均增长量:又称“平均增减量”,用来说明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平均增长率: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段时期的增长幅度。当这个时期为年时则为年均增长率,公务员考试中通常考查的是平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2.计算公式 平均增长量计算公式为:总增长量 时间 如果第一年的数据为A ,第n +1年为B ,则年均增长率x = B A n √ -1。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四)比重 1.定义 比重指的是总体中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2.计算公式 比重=分量 总量×100% (五)百分数/百分点 1.定义 百分数也称百分比,是相对指标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用“%”表示。它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减少。运用百分数时,也要注意概念的精确。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它是分析百分数增减变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倍数是关于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对比,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就是倍数,常常用于比数(分子)远大于基数(分母)的场合。 翻番是指数量加倍。如1变为2(1×2),2变为4(2×2),3变为6(3×2)……A变为A×2,翻两番为(A×2)×2=A×22,是指原基数在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2.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同一组数据的倍数和增长率存在如下关系:增长率=(倍数-1)×100%。 2

资料分析公式汇总

资料分析公式汇总 考点已知条件计算公式方法与技巧备注 基期量计算已知现期量,增 长率x%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 特殊分数法已知现期量,相 对基期量增加M 倍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 已知现期量,相 对基期量的增长 量N 基期量=现期量-N 尾数法, 估算法 基期量比较已知现期量,增 长率x% 比较: 基期量= 1.截位直除法 2.化同法(分数大小 比较) 3.直除法(首位判断 或差量比较) 4.差分法 如果现期量差 距较大,增长 率相差不大, 可直接比较现 期量 现期量计算已知基期量,增 长率x%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x% =基期量×(1+x%) 特殊分数法, 估算法 已知基期量,相 对基期量增加M 倍 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M =基期量×(1+M) 估算法 已知基期量,增 长量N 现期量=基期量+N 尾数法, 估算法 增长量计算已知基期量,现 期量 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尾数法 已知基期量,增 长率x% 增长量=基期量×x% 特殊分数法 已知现期量,增 长率x% 增长量=×x% 1.特殊分数法,当x%可 以被视为时,公式可 被简化为:增长量 = 2.估算法(倍数估算) 或分数的近似计算(看 大则大,看小则小)如果基期量为 A,经N期变为 B,平均增长量 为x x= 直除法

增长量比较已知现期量,增 长率x% 增长量=×x% 1.特殊分数法,当x%可 以被视为时,公式可 被简化为:增长量 = 2.公式可变换为: 增长量=现期量× ,其中 为增函数,所以现期量 大,增长率大的情况 下,增长量一定大 增长率计算已知基期量,增 长量增长率= 截位直除法, 插值法 已知现期量,基 期量增长率= 截位直除法 求平均增长率: 如果基期量为 A,第n+1期 (或经n期)变 为B,平均增长率 为x% x%=-1 代入法, 公式法 B=A(1+X%) n 当x%较小时 可简化为B= A(1+nx%) 求两期混合增长 率:如果第一期 和第二期增长率 分别为r1和r2, 那么第三期相对 第一期增长率为 r3 r3= r1+r2+r1r2 简单记忆口诀:连续 增长,最终增长大于 增长率之和;连续下 降,最终下降小于增 长率之和(正负号带 进公式计算) 求总体增长率: 整体分为A,B两 个部分,分别增 长a%与b%,整 体增长率x% x%=x%=a%+ 已知总体增长 率和其中一个 部分的增长 率,求另一部 分的增长率求混合增长率: 整体为A,增长 率为a%,分为两 个部分B,C,增 长率为b%和c% 混合增长率a%介于b%和 c%之间 混合增长率大小居中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袁志刚(000018) 目录 1 .导论 (1)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 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 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1) 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 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 3.1.两部门 (2) 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 (2) 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2) 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 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 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2) 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2) 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 4.1. 模型的均衡 (2) 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 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 (5) 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5) 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 (6)

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 6.1 工资补贴 (6) 6.2 限制人口流动 (7) 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 7. 参考文献 (8) 图1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1、导论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加速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者说如何清除这种人口流动的障碍。”1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问题,以迈克尔.P.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2他们认为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传统人口流动模型(如刘易斯模型)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并令人信服的经济解释。因此,他们将研究的着眼点转向被传统理论忽略了的城市失业问题,试图发展新的人口流动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正是这一努力的产物。本文拟就这一模型及其含义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托达罗模型从个人的迁移决策出发,对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因素和人口流动机制提出了1谭崇台主编,2000年,《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17页。 2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 , 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p126。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 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者在农村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三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持续上升,在竞争的拉动下,传统部门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共同体原则趋于解体,经资本主义经营原则开始确立,同时,在这一部门中开始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传统部门的技术特征和经营特征逐渐消失。整个经济体系变成现代经济体系。至此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已完成,国家从不发达经济变成发达经济。 (4) 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如果生产技术没有进步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则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从传统部门的流出,必然导致粮食等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农产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现代部门必须提高名义工资以稳定产业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现代部门的利润率将因此而降低,产业扩张的速度放慢。这又意味着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如果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始终没有提高,工业表面的扩

资料分析公式

资料分析常用公式 考点 已知条件 计算公式 方法与技巧 基期量计算 (1)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x%1+= 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特殊分数法 (2)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M += 1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 (3)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的增长量N N -现期量基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基期量比较 (4)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比较:x% 1+= 现期量 基期量 (1)截位直除法(2)如果现期量差距较大,增长率相差不大,可直接比较现期量。 (3)化同法 分数大小比较: (1)直除法(首位判断或差量比较) (2)化同法,差分法或其它 现期量计算 (5)已知基期量,增长率x%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x%1 x%+?=?+= 特殊分数法,估算法

(6)已知基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M M +?=?+=1 估算法 (7)已知基期量,增长量N N +=基期量现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增长量计算 (8)已知基期量与现期量 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尾数法 (9)已知基期量与增长率x% x%?=基期量增长量 特殊分数法 (10)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 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估算法(倍数估算)或分数的近似计算(看大则大,看小则小) (11)如果基期量为A ,经N 期变为B ,平均增长量为x N A B x -= 直除法 增长量比较 (12)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公式可变换为: % 1%x x +? =现期量增长量,其中

行测资料分析计算公式汇总

资料分析计算公式汇总 考点 已知条件 计算公式 方法与技巧 基期量计算 (1)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x%1+= 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特殊分数法 (2)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M += 1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 (3)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的增长量N N -现期量基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基期量比较 (4)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比较:x% 1+= 现期量 基期量 (1)截位直除法(2)如果现期量差距较大,增长率相差不大,可直接比较现期量。 (3)化同法 分数大小比较: (1)直除法(首位判断或差量比较) (2)化同法,差分法或其它 现期量计算 (5)已知基期量,增长率x%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x %1 x %+?=?+= 特殊分数法,估算法

(6)已知基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M M +?=?+=1 估算法 (7)已知基期量,增长量N N +=基期量现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增长量计算 (8)已知基期量与现期量 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尾数法 (9)已知基期量与增长率x% x%?=基期量增长量 特殊分数法 (10)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 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估算法(倍数估算)或分数的近似计算(看大则大,看小则小) (11)如果基期量为A ,经N 期变为B ,平均增长量为x N A B x -= 直除法 增长量比较 (12)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公式可变换为: % 1%x x +? =现期量增长量,其中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在他的著名论文《无线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刘易斯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前者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刘易斯模式中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图中,横轴OL 代表劳动,纵轴OD 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 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 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在这个稍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完全弹性的。因此,劳动供给曲线WS 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用K 表示)和劳动(用L 表示)两种要素,资本(K )是稀缺的,而劳动(L )是丰富的。根据L L 3 L 2 L 1 D 3D 2D 1D

西方经济学的可变比例规律,对于一笔固定的资本额,就有一条特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劳动需求曲线D(K)与之相对应]。在图中,假设现代工业部门最初资本量为K1,于是,与之对应的劳动生产率曲线为D1(K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曲线将向右移动到,D3(K3)等等。 根据刘易斯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水平。所以现代工业部门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对应一定资本投入,其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为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与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曲线的交点。为了分析简便,假设资本家把所有的利润都用于投资,从而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多,当劳动成产率曲线由D1(K1)移动到D2(K2),D3(K3),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由L1增加到L2,L3,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消失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劳动供给曲线开始上升(如虚线SS’所示)。 刘易斯理论主要观点是劳动力的转移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工业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的增长,引起工业部门扩大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只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转移必将持续下去。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理论仅仅从工业部门的扩张出发,转移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扩张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并没有具体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