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第三章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五、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
1

第三章
关于作者: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 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1915-1991) 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 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38-194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48-1958年为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3-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对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享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重要代表论文和著作: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195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5), Development Planning (1966),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 (1978).
2

进一步阅读的相关文献:
[1] 阿瑟?刘易斯,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 发展”,载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 蔡昉主编,2007,《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1993,《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 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 长等问题。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4

一、传统部门(traditional sector) 和现代部门(modern sector)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capitalist sector) 和非资本主义部门(non-capitalist sector)组成,是一个二 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 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
5

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利润最大化 ——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 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 储蓄和投资。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 高。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 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6

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subsistence sector) ——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 技术) ——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 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7

Q
(a) 总 产 值 曲 线
Q2 Q1
E
A
F
Q
最低生存费用 下的总消费曲线
O
( ) 劳 生 动 产 边 力 际 曲 线 b
L1
L2
不充分就业的 劳动力
零值 劳动力
L3
L
?Q ?L
隐蔽失业劳动力
Ws
O
L1
L2
L3
L
图1 二元经济中的农业部门
8

Marginal product of labour
w 0
Subsistence wage Units of labour
added to land
L
L1
L2
图2:传统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
9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 表。传统部门是一个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主要由家庭式小 农组成,他们不是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全参与者,生产的产品 大部分用于部门内部的消费,生产投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 不存在工资劳动者。农业部门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技术进步处于停止状态。从长期看,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维持在 生存水平上,仅仅能够保证人口的再生产。而且,传统部门中的 人口过度膨胀,失业十分严重。
10

n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庞大的农业部门中 劳动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过剩,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 状态。只有使相对于土地过剩的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才能 提高整个经济的人均产出水平。因此,解决充分就业的条件, 就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
11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1、 传统部门内部无法找到能够使经济实现起飞的条件。 第一,在传统部门内部,以传统的、自给性农业为主的产业, 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或非再生性资本,其规模不可 能像人口那样持续扩大,因此,持续增加的人口势必对它们形成 不可逆转的巨大压力,并造成整个经济收益递减的趋势。 第二,以传统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也由于其变化的 极其缓慢,而远远不足以抵消人口对有限资源压力所形成的收益 递减趋势。
12

2、经济起飞的条件之一: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 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
第一、现代工业部门大量使用的是诸如厂房、设备等再生 性生产资源,其规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断扩大,扩大 的速度可以超过甚至远远超过人口增长。这意味着现代经济内部 就业人口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源并与之相互作用。 第二、以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技术的开发,给现 代化经济的技术基础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经 济增长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趋势。
13

3.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
二元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部门为 主体的资本主义部门,将处于隐蔽失业状态的传统农业部门劳动 力转移到大量使用再生性生产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业部门, 收益递增才能取代收益递减成为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只有当传 统部门的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 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
14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1、在二元经济结构中,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 定程度上由传统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 传统部门收入由什么决定?为什么?
15

传统部门的平均收入等于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费用 (见图1) 因为在传统部门中,一方面存在李嘉图的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另一方面又存在马尔萨斯人口规律,只要人均收入水平超过维持 最低生存费用水平就会刺激人口的增长。结果,传统部门在人均 收入等于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上达到均衡。
16

2、现代部门的实际工资水平比维持生存部门 的平均收入要高出30-50%
第一,城市生活费用比农村高,如城市居民要支付较高的水 费、房租和交通费等。 第二,从农村流入城市就业的劳动力需要部分收入来弥补心 理上的不适应或心理成本,即从自由、散漫的工作和生活转变为 节奏高、受约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引起的不适应。 第三,引诱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需要。 第四,城市工业部门工会力量的作用使得工资水平上升。
17

3、发展中国家工业扩张中的劳动力无限供给
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伪装失业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劳 动力的需求; 在工资水平超过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平均收入水平下,现代部门可以 雇佣到扩张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元经济下的劳 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18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 发展过程
1、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主要约束来自于资本积累。 传承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所有工资用于消费,所有 利润用于投资。
一个典型的现代部门厂商的利润可以表述为:
π = pQ ( L1 , K1 ) ? wm L1 ? rK 1
(1)
19

对方程(1)求劳动的一阶偏导数:
?π / ?L = p ? Q1' ( L1 , K1 ) ? wm = 0
得到厂商选择的劳动使用量和工资水平:
(2)
w m = pQ 1' ( L? 1 , K
?
1
)
(3) (4)
L?1 = L [ w m , P ; Q 1' ( ?)]
20

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对刘易斯模型的解读与评价 刘易斯发展了一个二元经济古典模型,以解释一个自给自足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在这个分析框架下解决分配、积累和增长等问题。他强调资本主义剩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发展中国家经济由资本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组成,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经济中,两个部门具有完全不同的再生产规律(生产组织和劳动力市场有着本质的差别)。(一)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 1、利润最大化 2、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 3、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 4、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 5、就业水平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决定。 总之,二元经济中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部门中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他们获得的大部分利润用于储蓄和投资。工业部门存在持续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等于实际工资水平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部门): 1、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部门 2、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土地和技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简单技术) 3、受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古典经济学中的李嘉图定律) 4、农业人口在达到某个极限之前,具有持续增长的性质,但不可能降低到最低生存费用水平以下(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5、人均收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和零值劳动力 二、无限劳动供给 刘易斯模式的提出:1954 《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的供给(指城市现带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 无限劳动供给的原因: 1、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 2、据刘易斯估计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约比农业部门收入水平高出30%。 3、城市生活费较高 4、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有很大改变,心里成本增加 5、为吸引劳动力,需要一部分额外净收入作为刺激因素 6、工会力量促使工资水平提高 三、剩余劳动的流动

2020年中国工业化程度_外向型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2020年中国工业化程度_外向型工业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摘要]本文在介绍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的基础上,提出在考虑转移成本以后,准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是刘易斯转折点的提前形态,这种提前形态与我国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外向型的工业化模式会产生失衡效应和加速效应,从而促使刘易斯转折点提前到来。本文最后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见解。 [关键词]刘易斯转折点二元经济结构外向型工业化失衡效应加速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7-0069-07 一、“刘易斯转折点”与“准刘易斯转折点” 自2003年底以来,从珠江三角洲开始,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了常态,不仅技工短缺,普工同样短缺,而且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部门正好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电子、服装等加工制造业。根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公布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2007年第四季度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偏紧,求人倍率为1.46(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即三个岗位只有两个求职者。供需缺口较大的工种分别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求人倍率为3.87)、裁剪缝纫工(求人倍率3.46)、机械冷加工(求人倍率3.42)、普通生产工(求人倍率3.34)和推销展销人员(求人倍率2.80)。(《广州日报》2008年2月14日A16)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二元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人工资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为止。二元经济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在此转折点之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投入,而转折发生之后,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在二元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具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是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被迫转变。中国学者蔡?(2007a,2007b)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即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大幅度减少。目前农村只有几千万现成的劳动力可以转移,这几千万人之所以还留在农村,是因为他们转移能力比较低。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面临剩余劳动力短缺的重大转折,亟待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 但也有经济学家(周祝平,2007)质疑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他们指出,中国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都还很低,农村还滞留着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加上城市存在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变得日益困难,非农产业到底有没有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断言中国已经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为时尚早。还有学者(唐茂华,2007)指出,根据刘易斯的论述,转折应当有两次。第一次转折是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但这种工资上升是由于传统部门变得更加富裕、使劳动力供给的机会成本提高等外生变化所导致,而非源于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为短缺,第一次转折因此可称为工资转折。刘易斯本人认为这次转折是无关紧要的。第二次转折是由劳动力供求由过剩转为短缺的内生变化所导致,可以称为供求转折,这次转折才是决定性的,按刘易斯(1989)的话来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周天勇 胡 锋 【摘 要】 文章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是一个家庭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农民收入是家庭成员的务农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口在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分布,始终保持一种均衡状况,它是由这三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总人口共同决定的。文章主要从上述方面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得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结论:发展城市不仅能改善城市失业,而且能提高工资收入,而发展农业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入增加,并会在农村积累更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关键词】 新托达罗模型 家庭决策 农民收入 失业人口分布 【作 者】 周天勇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锋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托达罗模型发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认为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取决于城乡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托达罗,1999)。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乔根森等人的二元模型都是假定城市不存在失业,但是实践表明,城市不仅存在失业,并且在高失业率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城市。托达罗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并得出如下政策建议:发展城市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因此应该发展农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限制发展高等教育。有人认为这是对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否定。托达罗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国也引起大量的研究。有的是对模型的检验研究,有的是从影响迁移因素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修正。这些成果都没有研究发现托达罗模型的根本缺陷。周天勇(2001)曾对托达罗模型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城乡人口流动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分散发展农村工业成本很高,会带来很多问题,还是要走发展城市的道路。因为城乡劳动力就业行业不同,农村劳动力进入的往往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入不会加重城市失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农民家庭经济决策行为出发,分析农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收入联系,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的模型否定了托达罗模型的结论,认为发展城市不仅不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反而会改进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一、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 托达罗模型可用以下两个方程来表示(周天勇,2001): M=f(d),f′>0(1) d=wπ-γ(2)? ? 8 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为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尽快完成国民经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象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初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的办法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而且由于重工业资本高度密集性的特点,使得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劳动力丰裕、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依靠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通过从农业中提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以及重工业的自身循环所创造的社会需求,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从而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更加突出。二元结构强度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最大为4 .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启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

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而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以成都为样本,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成都模式 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回顾 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由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部门采用)。 第二,刘易斯把农业部门看成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代表。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这就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上。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理论成本和用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净收入。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基本假设, 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 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 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 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 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 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 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 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 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s w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i w ,工 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 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i NW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 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11N P , 就业上升到1M ,利润规模上升到11i N W P ,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 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0P 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评价 一、对刘易斯模型的批评 刘易斯模型简单明了, 而且在对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很有独创性。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11 刘易斯模型基于西方国家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经验,其假设条件并不适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刘易斯模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有限适用性是由于它不是和发展中国家, 而是与西方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大体一致。这个从西方发展经验出发的模型, 在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上和当代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际并不一致, 这表现在: (1) 该模型的第一个不正确的假定认为, 在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而城市则是充分就业的。这个假定是刘易斯模型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 只有承认了它, 那么, 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才是必然的结果。然而, 实际情况往往正好相反,本没有得到改善。 (4) 刘易斯模型中第四个不现实的假定认为, 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 它保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以前, 城市的实际工资总量是不变的。这个假定之所以不现实, 是因为大量事实表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其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决定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即使在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下, 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于农村平均收入而言, 城市工资都一直有大量增加的倾向。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工会组织讨价还价的能力、工资级别制度、跨国公司的工资惯 例、西方工资水平的示范作用等等。这些制度上的因素都很容易使第三世界国家现代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任何竞争力量失去作用。也正因为这种原因, 使得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着城市畸型膨胀和现代部门公开失业不断上升等问题。 (5) 模型的最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是, 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家将增加的利润全部用于重新投资。这个假定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是靠不住的。由于投资环境恶劣、市场不健全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等原因, 资本家的利润往往不是全部投入当地经济中, 而是部分或全部以“资本外逃”的形式送到国外或者被资本家自已所有。这种情况在当前的第三世界国家是相当普遍的, 而且这正是说明目前一些第三世界国家, 一方面国内普遍贫困、失业严重、经济增长缓慢, 而另一方面却在发展跨国公司和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原因。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的增值, 哪里能实现这一目的, 它就会投向哪里, 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 而不是救世主。 21 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看刘易斯模型的局限性。刘易斯模型理论研究的是通过一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来实现该国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一种城市化理论。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有效性因国家(地区) 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这也就是所谓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述, 在本世纪50、60 年代, 刘易斯以其独创性的理论研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那时, 通过资本积累的提高和高速发展现代工业部门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甚至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教条。根据这一结论, 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现代工业部门, 解决国内市场需求, 吸收农村中“过多”或“过剩”的劳动力, 才能使欠发达国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而实践的结果是, 像台湾、南朝鲜、巴西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然而, 不幸的是, 认为现代工业部门具有吸收那些来自农村的迁移者能力的预言, 在大 多数国家并未成为现实。 二、评价 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福建日报/2011年/8月/30日/第013版 求是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许经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如何改变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面貌,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和舒尔茨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两人给出的方案却相差很大,值得我们深思。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设计的模型,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二元就业结构,是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二元生产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部门的产值和利润会相对上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而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利润会相对下降,所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根据刘易斯创立的要素配置模型,由于在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的或者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实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会将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工业部门转移,就会有效抑制工业部门劳动力价格上涨,促进工业资本积累。而随着工业资本积累又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吸纳和有效利用从农业部门转移过来的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与其相对应,在农业部门,由于过剩劳动力减少,而产量没有减少甚至还可能增加,农业劳动的绝对生产率和相对生产率就会提高,农业劳动的效益和报酬也会跟着提高,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平衡,劳动力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就会逐渐减缓下来,直至相对稳定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可以概括为劳动力供给过剩变为劳动力供给短缺的转折点,即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枯竭。其理论逻辑是,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一直持续到把沉淀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完毕,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为止。“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是人追逐工作,即使不涨工资,劳动力也会源源不断地供给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是工作追逐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员工。“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是“人口红利”即将消失的前兆。需要指出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着眼于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即依靠城乡之间的外部分工,来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 目前,我国已有2.45亿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种转移虽然也会产生农民增加收入的效果,但是,这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即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86年的1.7倍扩大到2010年的33倍)。客观地说,刘易斯根据城乡二元结构模型得出的结论,即随着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然会导致城乡劳动力比较效益均衡,并没有被我国实践所证明。因此,有必要比较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的见解。 舒尔茨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与人力资本理论相辅相成的穷人经济学。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毕生研究,得出如下精辟结论: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因而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与其相联系,世界上许多穷人都是依靠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也就懂得了穷人经济学。如果说,刘易斯强调农业部门劳动力严重过剩是农民福利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那么,舒尔茨则强调农民福利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农民受教育机会少,农村人口质量低,农村劳动力素质差。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使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接受同等教育,即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广大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一、二元结构与托达罗模型 W. Lewis 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G. Ranis 和J. Fei 在《经济发展理论》(1961)中对Lewis 模型进行了补充,对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给予了清晰的表述,并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 )”模型。Ranis 和Fei 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1964)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乔根森(D.W.Jorgenson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只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剩余不断增加,才能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由此可见,乔根森更看重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影响。然而,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却有增无减,“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和乔根森模型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李陈华,2006)。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一文,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他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M=f(d) ,。其中,M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 差异,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而农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因此,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表示为 d=w n -r。其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 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n 表示就业概率。托达罗又将就业概率表示为: 。其中,Y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 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托达罗进一步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Y =入-P。其中,入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p表示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然而,以上的短期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实,因为迁移者往往要好几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故人口流动模型应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上。假定V(0) 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 分别代表t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 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

刘易斯模型

第三章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 二、二元经济发展的机制——劳动力转移 三、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一:实际工资和劳动力无限供给 四、现代部门发展分析之二:资本积累和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五、对刘易斯模型的评论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拐点”何时出现
1

第三章
关于作者:
刘易斯模型—劳动无限供给下 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Sir Arthur Lewis;1915-1991) 生于原英属西印度群岛圣卢西亚岛 。 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38-194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1948-1958年为曼彻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 1963-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由于对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开创性研究,与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分享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重要代表论文和著作: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195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5), Development Planning (1966),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 (1978).
2

进一步阅读的相关文献:
[1] 阿瑟?刘易斯,1954 ,“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 发展”,载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1989,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2] 蔡昉主编,2007,《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1993,《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袁志刚(000018) 目录 1 .导论 (1)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 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 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1) 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 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 3.1.两部门 (2) 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 (2) 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2) 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 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 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2) 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2) 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 4.1. 模型的均衡 (2) 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 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 (5) 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5) 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 (6)

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 6.1 工资补贴 (6) 6.2 限制人口流动 (7) 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 7. 参考文献 (8) 图1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1、导论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加速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者说如何清除这种人口流动的障碍。”1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问题,以迈克尔.P.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2他们认为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传统人口流动模型(如刘易斯模型)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并令人信服的经济解释。因此,他们将研究的着眼点转向被传统理论忽略了的城市失业问题,试图发展新的人口流动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正是这一努力的产物。本文拟就这一模型及其含义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托达罗模型从个人的迁移决策出发,对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因素和人口流动机制提出了1谭崇台主编,2000年,《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17页。 2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 , 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p126。

刘易斯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 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从经济性质看,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者在农村内部,生产者(经营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于是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 (2) 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 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三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持续上升,在竞争的拉动下,传统部门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共同体原则趋于解体,经资本主义经营原则开始确立,同时,在这一部门中开始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传统部门的技术特征和经营特征逐渐消失。整个经济体系变成现代经济体系。至此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已完成,国家从不发达经济变成发达经济。 (4) 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如果生产技术没有进步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则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从传统部门的流出,必然导致粮食等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农产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现代部门必须提高名义工资以稳定产业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现代部门的利润率将因此而降低,产业扩张的速度放慢。这又意味着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如果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始终没有提高,工业表面的扩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分析 【摘要】从1978年到2002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交通和环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城市失业率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逐年上升,然而,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但却未能阻止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目前,“三农”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展开定量分析,预测未来人口流动趋势,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规划和城市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城乡人口流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趋势 九十年代的中国,城市经济高速增长,而农民依旧靠天吃饭,收入增长非常缓慢。1981年,城乡收入分别为479.9024和217.951,而2002年,城乡收入分别为7702.8和2475.6。即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也扩大了4.4倍,高于同期收入增长幅度。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1978年到2002年,从农村流向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总量超过2亿。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以及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缺乏,城乡流动人口给城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注重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下面,我们将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针对中国城乡人口流动趋势展开研究。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前提假定:1、发展中国家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2、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因而是上升的。 托达罗认为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预期收入(即未来某年的预期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与农业部门预期收入(即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的差异,且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用公式表示: M=f(v(0)) 0 f `>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数量,v(0)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0 `> f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同时城乡预期收入差距可以表示为: v(0)=p*Ya-Yr 其中Ya是城市实际工资率,Yr是农村平均实际收入,p表示就业概率。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他还进一步把人口流动模型建立在较长时间范围的基础上,得到一个迁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n期净收入贴现值的公式: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在他的著名论文《无线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刘易斯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前者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后者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刘易斯模式中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如图所示。 在图中,横轴OL 代表劳动,纵轴OD 代表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 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 表示现代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水平。在这个稍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完全弹性的。因此,劳动供给曲线WS 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刘易斯假定工业部门只使用资本(用K 表示)和劳动(用L 表示)两种要素,资本(K )是稀缺的,而劳动(L )是丰富的。根据L L 3 L 2 L 1 D 3D 2D 1D

西方经济学的可变比例规律,对于一笔固定的资本额,就有一条特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劳动需求曲线D(K)与之相对应]。在图中,假设现代工业部门最初资本量为K1,于是,与之对应的劳动生产率曲线为D1(K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曲线将向右移动到,D3(K3)等等。 根据刘易斯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工资水平。所以现代工业部门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对应一定资本投入,其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为劳动边际生产率曲线与现代工业部门工资曲线的交点。为了分析简便,假设资本家把所有的利润都用于投资,从而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多,当劳动成产率曲线由D1(K1)移动到D2(K2),D3(K3),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由L1增加到L2,L3,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为止。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消失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工业部门要想得到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劳动供给曲线开始上升(如虚线SS’所示)。 刘易斯理论主要观点是劳动力的转移由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工业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的增长,引起工业部门扩大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只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转移必将持续下去。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理论仅仅从工业部门的扩张出发,转移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扩张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并没有具体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摘要: 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农村农业与城市化 一: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状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虽已出台多项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差距有所缓解,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当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深层次难题,都同这个课题进程不快或者出现了某些扭曲有极大关系,根子很可能就在这个地方――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上,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若再谈到中国的知识结构、各种资源的配置结构等,都会发现农民工的影子,但其利益保护机制却总略于城市居民。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发展经济学作业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经济学0701班 张媛 0710030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 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性,城市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同时,乡村农业部门还维持在单独劳作中,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了改变现状,根据该模型,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应是当务之急。第二,该模型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将两个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加速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又使农业部门摆脱了劳动力过剩的困境。 综上所述,该模型应包括以下的政策含义。 1 消除传统的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因素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的制度因素,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不改变其农村户籍,又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也不纳入城市就业管理,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因此必须予以革除,代之以新的人口登记制度。同时,要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封闭的局面,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就业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各级政府部门应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信息、政策、法律服务,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较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多;农民从事非农收入的报酬也相应高。此外农民工技能低,收入少,为维持全家生活就要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夫妻进城的现象很普遍,孩子无人养护和教育,而孩子就是下一代农民工。这使得城市负担迅速加剧,农民工生活条件很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加快发展各类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