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

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

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三、定义和术语

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

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

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

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

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

4.场地环境调查: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

染程度和范围的过程。

5.敏感目标:指污染场地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

医院、引用水源保护区以及重要公共场所等。

6.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

陆地表面的疏松层。

7.关注污染物:根据场地污染物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

需要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8.土壤混合样:指飙车或同层土壤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组成

混合样的采样点数应为5-20个。

9.暴露路径:污染物从污染源经由各种途径到达暴露受体的路线。

10.暴露途径:场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

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或危害水平。

11.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在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污染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对人群的主要暴露途径,评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挚爱风险或危害水平。

12.致癌风险:人群暴露于致癌效应污染物,诱发致癌性疾病和损

伤的概率。

13.危害商:污染物每日摄入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用于表征人体

经单一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而受到的危害水平。

14.多害指数: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之和,

用于表征人体暴露于非致癌污染物受到危害的水平。

15.可接受风险水平: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

风险水平,包括致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16.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根据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包括情

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采用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17.土壤修复: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固定、转移、吸收、

降解或者转化场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18.场地修复目标: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19.修复可行性研究:从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方面对可供选择

的修复技术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的修复方案。

20.修复模式: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的总体思路,包括原地修复、

异地修复、异地处置、自然修复、污染阻隔、居民防护和制度控制等,又称修复策略。

21.农用地:GB/T 21010-2007耕地、园地、林地、草地

22.建设用地:GB/T0137-2011规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居住用

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

23.未利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外未利用的土地。

24.土壤环境背景含量:一定时间条件下,受地球化学过程与非点

源输入影响的某点位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25.土壤环境本底含量:指对应某种土地利用的起始时间,某点位

上土壤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26.土壤环境本底值:土壤环境本底含量的统计量,通常以土壤环

境本底含量的某一分位值表示。

四、场地环境初步调查项目建议书格式

1.项目概况:

1)背景。

2)场地基本情况:位置及面积;用地历史及现状。

3)潜在环境问题识别。

2.作范围与实施方案:

1)工作范围。

2)实施方案: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3.项目进度。

4.项目报价与支付:

1)报价。

2)支付方式。

5.公司介绍。

6.项目建议书的接受。

五、建议书具体撰写内容

1.项目背景

1)《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文

件: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

2)《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

2012年140号:对未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利用。

3)2017年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市土壤环境保

护和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自2017年起,将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作为土地便用划拨、出让作价出售及租凭的前置条件,经调查评估确认符合项目用地土壤环境治理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不符合项目用地土壤环境治理要求的地块,须治理与修复后达到要求后,方可进入用地程序。

4)2017年12月,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印的《关于城市更新实施工

作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二》深规土规2017年3号:经评估符合规划用途要求的地块才能进入用地程序,相关调查评估报告、设计方案,均需通过专家评审在环保局备案后,作为城市更新用地审批的申请材料。

2.背景。

1)用地及历史情况:

A.用地部分:面积、布置

B.现状:特点,用地特点,情况。

2)潜在问题:

A.人员访谈、资料查阅,

B.污染物初步识别表。

3.工作范围与实施方案。

1)工作范围:

1)根据某公司要求,针对某项目场地的场地调查。

任务:

a)场地环境调查<文件、现场、人员>。

b)采样调查《场地采样、健康评估、场地修复》。

2)实施方案:

A.第一阶段

a)资料收集:自然环境信息、场地信息、入地利用信息、周边信

息、生产制作及附属设施、场地各类槽罐、管沟、废弃物堆积等,政府相关通告等。

b)现场勘察:污染痕迹、气味、植被损害、地面及墙壁、屋顶污染

情况。

c)人员访谈:对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进行考证确认。

d)污染初步分析:无污染编制报告,有污染,进入第二阶段。

e)编写报告。

B.第二阶段

a)土孔多喝点监测井位置确定:开始现场工作前,举行一个项目启

动会,目的确认开孔位置、进出场事宜、了解场地内地下情况。

b)布点要求:面积小于或等于5000M2不少于3个点,大于5000M2

不少于6个点。涉嫌污染区,400M2不少于1个点(深圳市标准),布点面积不大于100M2(广州市标准)。其他区域1600M2不少于1个点,地下水6400M2不少于1个点。

c)布点要求:

d)土壤连续采样记录表内容:项目名称、采样日期、报告编号、气

候状况、天气状况、用地类型、采样点名称、经纬度、分析项目、样品编号、衬管编号、土壤颜色、采样时间、分样时间、土壤质地、原始采样深度、衬管长度、土壤湿度、土壤柱状长度、压缩比、植物根系、样品质量、备注、其他异物。

e)场地调查钻探采样记录:项目名称、地点、委托单位、调查单

位、时间、编号、钻孔位置、天气、社保、经纬度、水位、钻孔深度、孔径、记录、审核。

f)钻孔:深度不超过8M,取样,,1M,2M,3M 。往下间隔1M采

样。

g)采样机器编号,例如:minirae2000,光离子检测器:PID装备

紫外灯。

h)井管大小:2寸,口径50,长度3M,滤孔,花管长度6M,沉淀

管长度深度由工程师确定,扩井作业,水量要大于井容量的5

倍。洗井一倍水后,测PH、导电率、温度,3次偏差低于10%表示稳定可采样。洗井后24H采样。用水量不少于3倍。

i)地下水采集要点:深度应在地下水位线一下;如发现密度比水小

液体,则采集含水层顶部样品;如发现密度比水大时,则采集底部或者不透水层顶部样品。地下水总监测点位数不少于3个。j)测量监测井:

地下水井建井及采样要求一览表(广州标准)

k)监测井规范:设置建井编号;钻孔深度钻孔孔径12CM;井管内径50;井管总长;花管总长6M;沉淀管总长;滤料型号及规格20目石英砂和膨润土;经纬度;

l)PVC管口相对标高,测量地下水深度,通过相对标高测流向。m)样品运输:加入保护剂(甲醇);冰块冷藏保温,4℃低温保存流转。

n)分析检测:检测项目不得低于总样品数的50%。检测实验室其检测能力应达检测项目的70%以上。具有CMA资质。

o)检测方法:国标或地方标准。或用资质认定范围内的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不得采用其他方法。

p)质量控制,QA质量保证,QC质量控制:清洗采样设备,防止交叉污染;加入10ml甲醇保护剂,装入5g样品至40ML棕色瓶中;文件登记,可追踪查看;土壤平行样2个,水样平行样2个,空白样1个。空白样不少于总数10%,平行样不少于5%。q)计算偏差和精度:所有样品都有编号、名称、时间、参数;按照规定执行;时间满足;质量控制符合标准。

r)分析结果。

s)编制报告。

4.项目进度:

a)共40天。第一阶段场地调查3天,5个工作日内确定第二阶段

场地调查,确定方案,5个工作日内完成,2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告7天内提交客户。

六、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公布

1.调查评估程序。

1)初步调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信息整理及分析、

初步采样点方案制定、现场采样、样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

2)详细调查(采样点布点方案制定、水文地质调查、现场采样、样

品检测、数据分析与评估、调查报告编制等)

3)风险评估(主要工作程序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

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值计算等。

4)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

风险表征、风险控制值。

2.调查评估要点:

1)调查范围:疑似污染地块的边界范围。

2)布点要求:布点要求:面积小于或等于5000M2不少于3个点,

大于5000M2不少于6个点。涉嫌污染区,400M2不少于1个点,其他区域1600M2不少于1个点,地下水6400M2不少于1个点。

3)检测项目:保守原则,可能存在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会转化或降

解均考虑纳入检测。

4)水文地质和土壤理化性质调查:地块土层结构、地下水位、地下

水垂向水力梯度、地下水水平流速及流向等;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含水率、土壤孔隙率、渗透系数。

5)实验室检测原始数据管理: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保存20年。

3.风险评估要点:

1)建立污染地块概念模型:污染来源、潜在受体、暴露途径。模型

贯穿于调查整个过程,随着深入,不断完善,有污染来源,没用途径,就没有风险;

2)风险评估参数选择:原则按《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所规

定的参数来,未规定的,可引用国际上权威机构有较高认可度的参数;

3)风险控制:可根据规划用途,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值,如区域会

再次被周边污染,可不要求清理。

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上控制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企业应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企业危险废物临时堆场设置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2)地下水污染监控 建立企业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 建立企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

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件诱因: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废水中污染物质、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或其渗透液)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事件类型: 1、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水体和土壤;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3、固体废物堆积、掩埋等处理污染水体和土壤; 4、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发生泄漏处理不当污染水体和土壤。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或类金属污染对居民的危害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痛痛病) 2、农药污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极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3、生物性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的重要危害,影响面广,可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破伤风及肉毒中毒等。 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危害也是持续的、具有积累性的;使地下水与土壤质量下降,造成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集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案例集 编制时间:2018年12月

案例一某地下水污染事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1项目背景 项目地点位于某市低山丘陵区村庄内,2015年5月,当地村民发现自用大口井地下水疑似受到污染。经当地环保局调查,调查区部分点位地下水中氯化物、氨氮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水标准。村民大口井北侧分布有1家洗煤厂、2家稀土抛光材料有限公司、1家盐酸厂。2016年11月起,受当地环保局委托,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对该起地下水污染事件展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 图1项目区示意图

2评估目的 本次损害评估工作旨在查清地下水污染源,判定污染源与地下水污染的因果关系,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提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建议,估算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费用,为后续刑事诉讼、行政处罚、环境治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3评估思路与程序 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a)第一阶段——污染源调查和损害确认 b)第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c)第三阶段——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筛选与价值量化 4基线确定及损害确认 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与地下水》(环办法规〔2018〕46号)中规定的基线确定原则,因无法获取历史数据,采用未受污染环境行为影响且与调查区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相似现场,即“对照区域”数据确定基线。以指标值超过基线20%为判定依据,确认调查区2015~2017年间地下水受到损害,指标主要涉及氯化物和氨氮。 5因果关系判定 5.1污染源识别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 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三、定义和术语 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 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 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 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论文题目 环境工程 系部 环境工程11级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地下水污染 (3) 地下水污染修复 (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抽出------处理技术 (4) 生物修复技术 (5) 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 (6)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几种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比如,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等。 关键字:地下水污染修复,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技术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水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地下水污染修复 广义上看,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地下水污染预防是人类处理污染的三种方式。地下水污染预防是指从源头上使用不至于产生污染的理想设施或环境友好材料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控制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在污染物被释放到环境之前,捕获或改变污染物的结构形态,达到净化目的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修复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先释放到环境,然后再实施净化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修复代价及其昂贵。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第一类是最简单、最便宜的修复方法,即自然修复法或称被动修复法,其依赖于自然的过程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挥发和吸附。 自然修复的机制很复杂,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特征极其多变。 第二类最简单的应用型修复技术是挖出土壤并将其运往适宜场所处理的技术。 第三类地下水主要修复技术包括地下水的抽出------处理系统和土壤的气相抽提系统等。总的来说,最常见的地下水修复系统是抽出------处理系统。污染的地下水通过生产井得到修复。在地表使用吹脱、活性炭吸附、生物处理或其他方法来处理废水。若存在碳氢化合物,则可能需要油水分离器。通过注射井或由表面排水处置过的废水可能会再次回到含水层。已有经验表明对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去除,抽出------处理系统效果明显。然而这种修复方法,代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 2. 3. 二、 GB0137 GB/T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三、 1. 2.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 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 4.场地环境调查:采用系统的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程度和范围的 过程。

5.敏感目标:指污染场地周围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引用水源 保护区以及重要公共场所等。 6.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 层。 7.关注污染物:根据场地污染物特征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需要进行调查和 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8. 9. 10. 11. 12. 13. 14. 15.可接受风险水平:对暴露人群不会产生不良或有害健康效应的风险水平,包括致 癌物的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物的可接受危害商。 16.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根据标准规定的用地方式、包括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 平,采用标准规定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场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计算获得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地下水修复技术

地下水修复技术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针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许多国家已采取或正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使得地下水修复技术成为现在国际环境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 地下水的主要修复方法包括: 原位修复:监控条件下的自然衰减法(MNA)、渗透性反应强(PRB); 异位修复:抽出处理法(P&T) MNA 优点是污染物最终能转化成无毒的副产物、无须人为介入、不会涉及到废物的重新产生或迁移、费用低廉、克服机械化修复设施所带来的局限。 缺点是进行长期监测并负担相关费用、时间很长;受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的水文和地球化学条件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曾经稳定化了的污染物重新发生迁移;对修复成果产生负面影响;含水层的各向异性可能是场地特征复杂化;生物降解的中坚产物可能比原来的化合物更毒。 P&T 抽取处理法(Pump and Treat,P&T)是最早使用、应用最广的传统经典方法,从污染场地抽出被污染的水,并用洁净的水置换,同时对抽出的水加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对抽取处理系统的监测作为修复措施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处理后的地下水可直接使用,或者回灌以稀释受污染水体、冲洗含水层,加速地下水的循环流动。

该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需要长期监测和维护。而且,一旦抽水停止,污染物浓度又会升高,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透水性反应墙法(Permeable ReactiveBarrier,PRB)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抽取处理方法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技术广泛用于处理地下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它具有能够较长时间持续原位处理、处理组分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RB PRB是一种原位被动修复技术,由透水的反应介质组成,一般安装于地下水污染羽状体的下游,通常与地下水流相垂直,并且它也可以作为污染地下水的地面处理设施。当地下水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活性渗滤墙时,污染物与墙体材料发生各种反应而被去除,从而达到地下水修复的目的。 根据PRB反应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反应墙。 1.化学沉淀反应墙 2.氧化—还原反应墙 3.吸附反应墙 4.生物降解反应墙 5.PRB的结构形式 PBR 1.抽出处理修复技术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 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 导则总结 一、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 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GB013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T 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HJ/T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91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HJ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三、定义和术语 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 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 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3.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 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

地下水修复技术

针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许多国家已采取或正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使得地下水修复技术成为现在国际环境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 地下水的主要修复方法包括: 原位修复:监控条件下的自然衰减法(MNA)、渗透性反应强(PRB); 异位修复:抽出处理法(P&T) MNA 优点是污染物最终能转化成无毒的副产物、无须人为介入、不会涉及到废物的重新产生或迁移、费用低廉、克服机械化修复设施所带来的局限。 缺点是进行长期监测并负担相关费用、时间很长;受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利的水文和地球化学条件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曾经稳定化了的污染物重新发生迁移;对修复成果产生负面影响;含水层的各向异性可能是场地特征复杂化;生物降解的中坚产物可能比原来的化合物更毒。 P&T 抽取处理法(Pump and Treat,P&T)是最早使用、应用最广的传统经典方法,从污染场地抽出被污染的水,并用洁净的水置换,同时对抽出的水加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把对抽取处理系统的监测作为修复措施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处理后的地下水可直接使用,或者回灌以稀释受污染水体、冲洗含水层,加速地下水的循环流动。 该方法存在操作繁琐、时间长、成本高的问题,需要长期监测和维护。而且,一旦抽水停止,污染物浓度又会升高,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透水性反应墙法(Permeable ReactiveBarrier,PRB)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抽取处理方法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技术广泛用于处理地下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它具有能够较长时间持续原位处理、处理组分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RB PRB是一种原位被动修复技术,由透水的反应介质组成,一般安装于地下水污染羽状体的下游,通常与地下水流相垂直,并且它也可以作为污染地下水的地面处理设施。当地下水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活性渗滤墙时,污染物与墙体材料发生各种反应而被去除,从而达到地下水修复的目的。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概况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概况 (1)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相关基本概念 土壤污染指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土壤污染按照污染成分可以划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重金属以及砷、硒等非金属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包括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有机溶剂、合成洗涤剂等造成的污染。按照受污染土地的类型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工业场地污染、农田污染、矿区污染和油气田污染等。 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很大不同:①隐蔽性:大气和水污染较为直观,但土壤污染需通过仪器设备采样检测才可以确认;②滞后性:土壤中含有污染物,不会很快显现,国际经验表明一般要经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③累积性:长年累月的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起作用。除人为排放外,大气沉降、土壤本身的背景值比较高,都会使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升高。 基于土壤与地下水之间的交互机理,需要在治理土壤污染的同时治理地下水

的污染,才能有效完成相应地块的污染修复。《土壤污染防治法》首次将“水土共治”的理念在法律层面加以明确,《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活动,应当编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还应当包括污染类型、污染来源以及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等内容。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应当主要包括:主要污染物状况;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公众健康风险或者生态风险;风险管控、修复的目标和基本要求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修复方案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 (2)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的发展状况 ①国外土壤修复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发生一系列危害巨大、影响恶劣的环境事故,如因有毒废料长期堆放污染土壤而引起大规模民众健康问题的拉夫运河事件和时代海 滩事件等,上述事件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对土壤污染的广泛关注。为应对发生的环境事故,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又称《超级基金法》),该法案确立了“污染者付费原则”,规定不同当事人承担历史上被污染场地的治理责任;向石油、化工等巨头征收化工税,用于清理泄漏的化学物质和有毒垃圾场。此后,美国政府通过《超级基金修正与重新授权方案》、《小规模企业责任减轻和棕地振兴法》等一系列修正和补充性法案对污染场地管理相关法律

(完整word版)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土壤污染常见修复技术 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工程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联合修复技术等。 1、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 2、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技术等。 3、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 4、联合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化学/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 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行、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1、污染土地评估主要包括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现场踏勘、布点与采样、样品检测与分析和风险评估。 2、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 3、施工管理与运行主要包括详细修复方案制定、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和污染土壤清理。 4、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 后附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目录 1 第一阶段污染土地评估 (2) 1.1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2) 1.2现场踏勘 (3) 1.3 布点与采样 (4) 1.4 样品检测与分析 (5) 1.5 风险评估 (6) 2 第二阶段修复技术选择 (7) 2.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7) 2.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7) 2.3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 (8) 2.3.1工程修复技术 (8) 2.3.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8) 2.3.3 生物修复技术 (11) 2.3.4 联合修复技术 (12) 2.3.5 小结 (12) 3 第三阶段施工管理与运行 (13) 3.1 详细修复方案制定 (13) 3.2 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13) 3.3 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 (14) 3.4 污染土壤清理 (14) 4 第四阶段后续监测与评价 (14) 4.1 监测原则 (14) 4.2 监测工作程序 (15) 4.3 修复效果评价 (16)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2017年发展综述

5 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2018.11 权威发布 Official Announcement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 2017年发展综述 张娟1,邢轶兰1,李书鹏1,郭丽莉1,王艳伟1,刘阳生2,胡钟莘莘2 (1.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15;2.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摘 要:概述了2017年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了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整体情况及污染场地修复的主要技术发展情况、行业设备和材料经营状况等,提出了行业发展的特征及主要问题,对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设备;行业发展;骨干企业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18)11-0005-16 1 2017年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1 国家政策和法规出台情况 生态环境部2016年12月颁布,2017年7月1日起实施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将拟收回、已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土地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用地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土地用途变更为上述公共设施的污染地块用地,重点开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对暂不开发的污染地块,开展以防治污染扩散为目的的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 2017年2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国土资发〔2017〕2号),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确保建成4亿亩高标准农田,力争建成6亿亩,全国基本农田整治率达到60%;补充耕地2000万亩,改造中低等耕地2亿亩左右;整理农村建设用地600万亩;改造开发600万亩城镇低效用地。 2017年9月,生态环境部、农业部联合公布《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主要用于指导县级以上环境保护和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预防、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监测、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农用地土壤优先保护、监督管理等工作。《办法》的制定有助于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管控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公众土壤环境保护意识、为《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工作提供支撑、推动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相关产业及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7年12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作为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案,该法的出台将完善污染土地风险管控的法律体系。 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的意义在于:一是在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风险管控等总体思路下,根据土壤污染防治的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法律制度的总体框架;二是根据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特殊性采取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提出预防为主(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阻断土壤污染影响大众生活)和污染担责(谁污染,谁治理)的三大对策。 注:文中所涉及的全国性数据,除特殊注明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 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