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完整word版)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完整word版)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完整word版)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土壤修复工程程序及修复技术概述土壤污染常见修复技术

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工程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联合修复技术等。

1、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

2、物理-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技术等。

3、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等技术。

4、联合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化学/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

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行、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1、污染土地评估主要包括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现场踏勘、布点与采样、样品检测与分析和风险评估。

2、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

3、施工管理与运行主要包括详细修复方案制定、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和污染土壤清理。

4、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

后附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目录

1 第一阶段污染土地评估 (2)

1.1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2)

1.2现场踏勘 (3)

1.3 布点与采样 (4)

1.4 样品检测与分析 (5)

1.5 风险评估 (6)

2 第二阶段修复技术选择 (7)

2.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7)

2.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7)

2.3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 (8)

2.3.1工程修复技术 (8)

2.3.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8)

2.3.3 生物修复技术 (11)

2.3.4 联合修复技术 (12)

2.3.5 小结 (12)

3 第三阶段施工管理与运行 (13)

3.1 详细修复方案制定 (13)

3.2 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13)

3.3 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 (14)

3.4 污染土壤清理 (14)

4 第四阶段后续监测与评价 (14)

4.1 监测原则 (14)

4.2 监测工作程序 (15)

4.3 修复效果评价 (16)

土壤修复工程流程及修复方法概述

污染场地修复的工作按照下图规定的程序进行,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评估、修复技术选择与方案制定、施工管理与运行、后续监测与修复效果评价四个部分。

1 第一阶段污染土地评估

1.1 污染场地资料收集与调查

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自然社会信息五部分。

1、场地利用变迁资料

用来辨识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照片,土地管理机构的土地登记资料,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的历史资料如平面布置图、地形图等。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的变化情况。

2、场地环境资料

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场地内危险废弃物堆放记录、场地与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等。

3、场地相关记录

产品、原辅材料和中间体清单、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化学品储存和使用清单、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地上和地下储罐清单、环境监测数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表、环境审计报告、地勘报告等。由政府机关和权威机构所保存和发布的环境资料,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批复、生态和水源保护区和规划等。

4、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

场地所在地的自然地理信息,如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场地所在地的社会信息,如人口密度和分布,敏感目标分布,及土地利用的历史、现状和规划等;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5、资料的分析

调查人员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资料中的错误和不合理的信息,如资料缺失影响判断场地污染状况时,应在报告中说明。资料收集应注意资料的有效性,避免取得错误或过时的资料。

1.2 现场踏勘

1、安全防护准备

在现场踏勘前,调查人员应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知识,并装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2、现场踏勘的范围

以场地内为主,并应包括场地周边区域,在勘查场地时,除非受环境或障碍

物所阻碍,或其它无法克服的原因,应尽可能勘查场地的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如罐、槽、沟等,同时观察是否有敏感目标存在,并在报告中说明。

3、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

a.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的现状,场地历史,相邻场地的现状,相

邻场地的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或设备的描述。

b.场地的现状: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或处

理以及泄漏状况,都应观察和记录。

c.场地历史:场地过去使用留下的任何迹象及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

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处理应观察和记录。

d.相邻场地的现状: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及可能存在的污染应尽可能观察和

记录。

e.相邻场地的历史情况:相邻场地利用历史及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

f.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对于周围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利用的类型,如住宅、商店、工厂等,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周围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

类井,如水井等;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

地面上的沟/河/池;地表水体、雨水排放和径流及道路和公用设施都应识别和描述。

g.地质、水文地质、地形的描述:场地及其周围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

形应观察、记录,并加以分析,以协助判断周边污染物是否会迁移到调查场地,以及场地内污染物迁移到地下水和场地外。

4、现场踏勘的重点

一般重点踏勘对象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或生产,

储槽与管线,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遗迹,各种储罐

与容器,排水管与污水池或其它地表水,废弃物,井,污水系统,其它可供评

价场地状态的对象。

5、现场踏勘的方法

调查人员可通过对异常气味的辨识、异常痕迹的观察等方式判断场地污染的状况。

6、人员访谈

访谈内容:应包括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问题,由调查人员提前准备设计。

访谈对象:受访者为场地现状或历史的知情人,应包括:场地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官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场地过去和现在的不同阶段使用者,场地所在地或熟悉当地事物的第三方,如邻近场地的工作人员、过去的雇员和附近的居民。

访谈方法:可采取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电子或书面调查表等方式进行。7、内容整理

应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并对照已有资料,对其中可疑处和不完善处进行再次核实和补充。

基于1.1和1.2调查收集资料编制《XX区域污染土壤初步调查报告》。

1.3 布点与采样

1、采样准备

a.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b.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c.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e.安全防护用品:手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2、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

采样点水平方向的布设参照表1进行,并应说明采样点布设的理由。

表1 几种常见的布点方法及适用条件

采样点垂直方向的采样深度可根据污染源的位置、迁移和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等进行判断设置。若对场地信息了解不足,难以合理判断采样深度,可按0.5-2米等间距设置采样深度。现场测定土壤水分、容重等信息,填制《场地调查登记表》。

3、地下水采样点

场地内如有地下水,应在场地内地下水径流的下游布点。如场地内没有地下水,则在场地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径流的下游汇水区内布点。

4、地表水采样点

如果场地内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场地内地表水布点,如果场地内没有流经的或汇集的地表水,则在下游 3km 内的汇水区域内寻找地表水源,并进行布点;如果场地有市政排水设施,则无需进行地表水布点。

5、环境空气采样点

在场地中心和场地当时下风向主要环境敏感点布点;对于有机污染物、恶臭污染物和汞等挥发性重金属污染场地,应在污染最重的地块布点。

6、场地内残余废弃物采样点

对各类可能为危险废物的残余废弃物及与当地土壤特征有明显区别的可疑物质进行布点。

采样等详细操作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1.4 样品检测与分析

土壤的常规理化特征土壤 pH、粒径分布、密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渗透系数等的分析测试应按照 GB 50021 执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应按照HJ/T`166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指定的方法进行。污染土壤的危险废物特征分析,应按照 GB 5085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其他样品分析:地下水样品、地表水样品、空气样品、残余废弃污染物样品的分析应分别按照 HJ/T 164、HJ/T 91、 HJ/T 194、GB 14554、

GB 5085 和 HJ/T 298 中指定的方法进行。

1.5 风险评估

1、危害识别

根据污染土壤调查获取的资料,结合土地的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污染土壤的

关注污染物、土壤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的敏感受体,如儿童、成人、地

下水体等。

2、暴露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土壤污染物对敏感人群的暴露途径,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确定与土壤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

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计算敏感人群摄入来自土壤

和地下水的污染物所对应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暴露量。

3、毒性评估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分析关注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包括致

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确定与关注污染物相关的的毒性参数,包括参考剂量、

参考浓度、致癌斜率因子和单位致癌因子等。

4、风险表征

在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工作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单一污染物经

单一暴露途径的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经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所有污染物经

所有暴露途径的风险值;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对关注污染物经不同暴露途

径产生健康风险的贡献率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根据需要进行风险的

空间表征。风险表征计算的风险值包括单一污染物的致癌风险值、所有关注污

染物的总致癌风险值、单一污染物的危害商(非致癌风险值)和多个关注污染

物的危害指数(非致癌风险值)。

5、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

在风险表征的工作基础上,判断计算得到的风险值是否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如污染土壤风险评估结果未超过可接受风险,则结束风险评估工作;如污染土

壤风险评估结果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则计算关注污染物基于致癌风险的修复

限值和/或基于非致癌风险的修复限值,并进行关键参数取值的敏感性分析;如

暴露情景分析表明,污染土壤中的关注污染物可淋溶进入地下水,影响地下水

环境质量,则计算保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污染土壤修复建议目标值,应

根据上述基于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基于非致癌风险的土壤修复限值和保

护地下水的土壤修复限值确定。

6、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基于风险评价的修复目标以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为出发点来指导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确定,既充分考虑了污染土壤的功能和对

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同时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合理确定修复的目标和程度

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与花费。

2 第二阶段修复技术选择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技术的选择、修复方案的确定和现场实施等,是污染土壤修复的核心和实现其功能的支撑。

2.1 修复技术选择原则

1、场地特征依赖性: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温度依赖性、土壤湿度依赖性、土壤颗粒粒径、渗透性/粘土含量、空间需求等。

2、资源需求: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前的预处理、对水电消耗、添加剂或酶、修复监测、运输、技工、土壤气体处理和后处理。

3、环境影响、安全和健康因素:指标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二次污染的危险程度、对周边人群健康的影响。

4、经济因素:指标主要包括预处理成本、劳动力成本、监测成本、燃料成本、装置成本、安装/拆卸成本、操作维护成本、处理成本、运输成本、水电成本、

专利成本、后处理成本等。

2.2 修复技术筛选步骤

1、污染土壤条件的再确认

进一步确认和验证污染土壤及周边地区的地面环境状况: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植被;地表水文状况;地层结构、岩性分布、地质构造类型;含水层动力

学特征;污染介质的结构、类型与空间分布;污染物类型与分布等。

2、技术特性分析

分析现有成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特点,确定技术的使用条件,了解技

术的使用历史,评价技术应用效果。识别某类技术在特定的污染土壤的严重缺陷。

3、初步选定修复技术

4、修复技术的初步验证

通过不同尺度的物理模拟模型的数字模拟模型实际评价,初步确认修复技术

的有效性和相应的工艺组合。通过构建污染土壤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拟模型,

选择标志性污染物作为模拟因子,结合初步筛选修复技术的应用,模拟污染物

在介质中的净化过程,评价修复技术的有效性,确定备选技术。

5、备选技术的确认

2.3 国内现阶段常见修复技术

2.3.1 工程修复技术

土壤的工程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排土、换土、去表土、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客土法是向污染土壤内加入大量的干净土壤,覆盖在表层或混匀,使污染物浓

度降低或减少污染物与植物根系的接触。换土就是把污染土壤取走,换入新的

干净土壤。翻土就是深翻土壤,使聚集在表层的污染物分散到土壤深层,达到

稀释和自处理的目的。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减少污染

物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翻土用于轻度

污染的土壤,动土比较少,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

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它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工

程量大、投资费用高,会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

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

2.3.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物理-化学修复是利用污染物或污染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破坏(如改变化

学性质)、分离或固化污染物,具有实施周期短、可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等优点。主要包括:热处理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和土壤性能改良技术等。

1、热处理技术

热处理技术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将污染介质及其所含的有机污染物

加热到足够的温度(150℃~540℃),使有机污染物挥发或分离的过程,按温

度可分为低温热处理技术(土壤温度为150℃~315℃)和高温热处理技术(土

壤温度为315℃~540℃)。该技术是应用于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有机污染物污染

的主要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热脱附、微波加热和蒸气浸提等技术。热处理修复

技术适用于处理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农药、高沸

点氯代化合物,不适用于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Hg和Se除外)、腐蚀性有机物、活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该技术已经应用于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

和二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复。

2、固化-稳定化技术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将污染物在污染介质中固定,使其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是

较普遍应用于土壤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复方法。该技术可分为原位和异位稳定-固

化修复技术。原位稳定-固化技术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一般不适用于

有机污染物土壤的修复;异位稳定-固化技术通常适用于处理无机污染物质,不

适用于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杀虫剂污染土壤的修复。该处理技术费用比

较低廉,对一些非敏感区的污染土壤可大大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常用的固化稳

定剂有飞灰、石灰、沥青和硅酸盐水泥等,其中水泥应用最为广泛。但其所需

的设备较多,如螺旋转井、混合设备、集尘系统、大型储存池等。另外,污染

物埋藏深度、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技术的应用

以及有效性。

3、土壤淋洗技术

土壤淋洗技术指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作用的溶剂,通过

水力压头推动清洗液,将其注入被污染土层中,然后再将包含污染物的液体从

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处理的技术,可分为原位和异位化学淋洗技术。

原位化学淋洗技术适用于水力传导系数大于10-3cm/s的多孔隙、易渗透的土壤,如沙土、砂砾土壤、冲积土和滨海土,不适用于红壤、黄壤等质地较细的土壤;异位化学淋洗技术适用于土壤粘粒含量低于25%、被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石

油烃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的土壤。常用的淋洗

剂有水、酸/碱溶液、络合剂、表面活性剂、氧化剂和超临界CO2流体等。该技

术的关键是提取剂的选择,既能提取污染物又不破坏土壤结构,但事实上很难

找到。而且,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引入的提取剂很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

研发高效的表面活性剂,提高修复效率,降低设备与污水处理费用,防止二次

污染等是该技术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壤淋洗技术的周期短,效率高。由于该技术需要用水,所以修复场地要求

靠近水源,同时因需要处理废水而增加了成本。土壤淋洗以柱淋洗或堆积淋洗

更为实际和经济,这对该修复技术的商业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技术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很多成功的工程实例,商业化程度较高。

4、土壤氧化-还原技术

土壤氧化-还原技术是通过向土壤中投加氧化剂或还原剂,使其与污染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来实现净化土壤的目的。通常化学还原法修复对还原作用敏感的有

机污染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例如,纳米级粉末零价铁的强脱氯作用已经被接

受和运用于土壤与地下水的修复。但是,目前零价铁还原脱氯降解含氯有机化

合物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诸如铁表面活性的钝化、被土壤吸附失效等问题,需要

开发新的催化剂和表面激活技术。土壤光催化降解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深度土壤

氧化修复技术,可应用于农药等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壤质地、粒径、氧化铁含量、土壤水分、土壤pH值和土壤厚度等对光催化氧化有机污染物有明显的影响。

5、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

电动力学修复是通过电化学和电动力学的复合作用驱动污染物富集到电极区,进行集中或分离的过程。研究发现,土壤pH值、缓冲能力、土壤组分及污染

金属种类会影响修复的效果。目前,国外科研人员已经发展了多种土壤电动修

复技术,如Lasagna TM技术、Electro-Klean TM电动力学分离技术,并成功应

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

该技术不需要投入化学药剂,修复过程对环境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修复

速度较快、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小范围的黏质的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可溶

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但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对电荷缺乏的非极性有机污染

物去除效果不好,对于不溶性有机污染物,需要化学增溶,易产生二次污染。6、土壤性能改良技术

改良剂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减轻它们对生态

环境的危害。土壤改良技术的关键是根据土壤物化特性、污染物的类型选择试剂。应用较多的改良剂有:石灰性物质、有机物质、离子拮抗剂以及化学沉淀

剂等。

总之,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虽然各自都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但是各技术都

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限制;而且各个修复技术之间缺乏交融性,很少有人将多

种方法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技术体系,以发挥各自优势,摈弃各自缺点。

2.3.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是指综

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使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得以去除,土壤质量得以提高或

改善的过程。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生物联合修复

等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适用于烃类及衍生物,如汽油、燃油、乙醇、酮、乙醚

等污染物的治理,不适合处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超积累或积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复、利用植物

根系控制污染扩散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植物稳定修复、利用植物转化功能的植物

挥发修复、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过滤修复技术。可被植物修复的污染物有

重金属、农药、放射性元素等。其中,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在

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研究,已经应用于砷、镉、铜、锌、镍、铅等重金属以及

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并发展出包括络合诱导强化修复、不同植物

套作联合修复、修复后植物处理处置的成套集成技术。该技术不仅应用于农田

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而且还可以应用于人工湿地建设、填埋场表层覆盖与生

态恢复、生物栖身地重建等。这种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筛选具有高产和高去污

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对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然而目前已知的超富

集植物虽然体内重金属的含量高,但绝大多数生长慢、生物量小,且大多数为

莲座生长,很难进行机械操作。

2、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脂肪酸和生物体等无毒物质的修复过程。微生物修复主要应用于地下储油

罐污染地、原油污染海湾、石油泄漏污染地及其废弃物堆置场,含氯溶剂、苯、菲等多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有时并不能去除土壤中的全

部污染物,只有与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组成统一的处理技术体系时,才能真正

达到对污染土壤的完全修复。因此如何提高微生物修复的效率也是当前该领域

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人们对基因工程菌应用于环境的潜在风险性仍存在种种担忧,如美国、

日本、欧洲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基因工程菌的实际应用有严格的立法控制,

实际应用并非易事,因此在研究应用中生态风险与安全评价尤为重要。在我国

微生物修复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筛选和驯化特异性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提高

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寿命和安全性,修复过程参数的优化和养分、温度、湿度等关键因子的调控等方面。

生物修复与其它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处理

效果好、易于管理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与物理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

复技术的成本往往只占前者的1/100~1/10,而且安全性高,对大面积急需治理

的受污染农田比较适用。目前,该技术处于实验室或模拟试验阶段的研究成果

较多,商业性应用有待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创新性技术的开发。

2.3.4 联合修复技术

协同两种或两种以上修复方法,形成联合修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污染土壤

的修复速率与效率,而且可以克服单项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对多种污染物

复合/混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已成为土壤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联合修复

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化学/物化-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

2.3.5 小结

目前土壤修复的各种技术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尤其是物理、化学

的方法,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和生物活性下降。生物修复尤

其是植物修复目前是环境友好的修复方法,但土壤污染多是复合型污染,植物

修复也面临技术难题。此外,我国土壤修复的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缺乏自主

技术。

目前,国内有关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试验都处于

实验室模拟阶段,而且尚没有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体系。大规模的

工程应用时,尚需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投资费用高、环境因素影响、二次污

染控制等。

3 第三阶段施工管理与运行

3.1 详细修复方案制定

1、制定分项目标

分项目标是基于总体修复目标,具体到不同环境介质还、或修复单元的目标。分项目标不仅是制定污染物限值,还应包括减轻暴露的内容。分项目标应明确

不同介质或修复单元的目标污染物;暴露途径和受体;污染物限值或针对每一

暴露途径的可接受的污染物水平。

2、确定行动总则

基于分项目标、针对污染的环境介质,确定修复方式,通常采用生物或物化处理、围堵、开挖、抽提或多种技术的集成等,并采取制度化控制。

3、评价修复规模

根据污染土壤调查数据,结合行动总则,确定污染介质的规模。在确定其规模时,应考虑污染物分布、可接受的暴露水平、潜在的暴露途径、污染土壤物理条件、不同介质之间的叠加等。

4、筛选修复技术

根据分项目标选择高效耗、操作简单的修复技术。

5、形成总体技术方案

将环境介质、修复规模以及备选修复技术整合,同时考虑介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2~4套不同的总体技术方案。

3.2 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

1、施工前修复技术方案与工程设计要经当地环境主管部门审批通过;

2、设计与施工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要求;

3、实施过程中防止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之间的转移;

4、应制定保障施工人员与周围居民的健康和安全计划;

5、具备场地准入及施工许可;

6、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详细的记录,以备核查;

7、修复工程可能对其他生物资源产生影响时,应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

8、配备污染土壤场地地图,详细标注场地修复设施的分布,包括处理单元的位置,修复规模、范围,以及污染源的空间位置和污染物浓度,施工完成后运行、监察和维护系统设置及采样位置、深度,修复活动可能影响到的湿地、河流及生物栖居地;

9、制定初步的运行、监测和维护计划,并设计和建设监测系统。

3.3 修复工程运行与维护

修复工程的运行与维护的目的是确保修复的有效性和修复目标的实现,贯穿整个修复过程。主要内容包括:

(1)运行、维护修复过程系统;

(2)确保制度化控制的有效性;

(3)定期检查和评估污染土壤修复状况;

(4)当能够实现预期修复目标时,预测修复工期。

3.4 污染土壤清理

经过修复的区域应尽可能恢复到修复前的条件,否则需要经过当地环境主管

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同意。恢复时应考虑以下三点:

1、用于污染土壤地形恢复的填充材料应满足修复后的标准,不含放射性废物或固体废物;

2、对填充材料的质量报告提交当地环境主管部门;

3、未被污染的土壤应回填到原来位置或其他位置。

4 第四阶段后续监测与评价

污染土壤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污染土壤环境管理,推动污染土壤环境调查

及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为污染土壤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提供依据。

4.1 监测原则

1、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是场地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应根据场地环境管理各阶段特征,与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工程验收、回顾

性评估的目的和要求紧密结合。

2、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应以土壤监测为主,兼顾场地残余废弃污染物、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及治理修复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监测。

3、污染场地环境监测应妥善处理好场地环境调查监测、治理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回顾性评估监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监测结果的协调性、一致性

和时效性。

4.2 监测工作程序

1、工作程序

根据污染土壤管理各阶段的不同需求,污染土壤监测分为污染土壤调查监测,污染土壤修复监测、工程验收监测及污染土壤回顾性评估监测等。污染土壤监

测应在确定需要监测的场地后,针对污染土壤环境管理某一阶段的需求,制定

监测计划,确定监测范围、监测介质、监测项目、采样点布设方法及监测工作

的组织方式。并根据完整的监测计划,实施样品的采集和样品的分析测试,对

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后,编制监测报告。

2、污染土壤调查监测

指土壤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过程中的监测,主要工作是识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空气及残余废弃物中的关注污染物,全面分析土壤污染特征,从而确定土壤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

3、污染土壤修复监测

指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监测,主要工作是针对各项修复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所开展的相关监测,包括修复过程中工程质量监测和二次污染物排放的监测。

4、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验收监测

指对污染土壤修复后环境监测,主要工作是考核和评价治理修复后的污染土壤是否达到污染风险评估所确定的修复目标值及工程设计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5、污染土壤回顾性评估监测

指经过修复工程验收后,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评价治理修复后土壤对地下水、地表水及环境空气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监测,同时也包括针对土壤长期原位修复工程措施的效果开展验证性的监测。

4.3 修复效果评价

1、修复效果评价指标。

修复效果评价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成果、修复技术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价三部分。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1)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即污染修复效果,具体指标有污染物去除率、降解率、并衰期等。

(2)不产生次生污染,主要指标包括污染物降解中间产物量及物质组成动态变化、修复过程及修复前后的介质毒理学特性评价与比较等。

(3)修复技术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有修复工程的直接收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底、观众和舆论导向等。

2、污染治理效果

污染治理效果主要是评价修复工程实施对土壤污染风险的降低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

评价治理效果时,应当评价去除有毒污染物、教师污染物量、切断或减轻污染物向接受者迁移趋势的技术。评价依据包括:

(1)降解、固定或处理有毒物质的量;

(2)对污染物毒性、活性的减少程度;

(3)处理过程的不可逆水平;

(4)处理后遗留物的类型和数量。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包括:

(1)污染土壤风险水平降低,实现对公众健康的保护;

(2)土壤功能及价值的提高,即修复可能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3)修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主要体现为环境效益的实现与提高。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学习心得 专业学号o幽谷蓝月o 1 前言 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壤这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需资源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污染土壤修复 技术的研究。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土壤恢复计划,荷兰、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 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土壤污染的恢复研究和应用。在中国,由于工业生产规模和乡 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受到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的污染日趋严重,污染土壤修复 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污染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 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阻 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于全球目前的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和修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 了解。针对本学期的课程,关于土壤修复的部分我更加感兴趣,尤其是生物修复,于是 我总结了一些内容并且查找了一些相关信息。 2 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土壤修复技术按照修复场地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即对污染土壤就地处置或进行异地处理。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 复等。具体分类如下: 按修复场地:⑴原位修复:①蒸汽浸提;②生物通风;③原位化学淋洗;④热力学 修复;⑤化学还原处理墙;⑥固化/稳定化;⑦电动力学修复;⑧原位微生物修复。 ⑵异位修复:①蒸汽浸提;②泥浆反应器;③土壤耕作法;④土壤堆腐;⑤焚烧法;⑥预制床;⑦化学淋洗。 按技术类别:⑴物理修复:①物理分离;②蒸汽浸提;③玻璃化;④热力学;⑤固 化/稳定化;⑥冰冻;⑦电动力学。 ⑵化学修复:①化学淋洗;②溶剂浸提;③化学氧化;④化学还原; ⑤土壤性能改良。 ⑶微生物修复:①生物通风;②泥浆反应器;③预制床。 ⑷生态工程修复(植物修复):①植物提取;②植物挥发;③植物固化;④植物降解;⑤植物根际圈生物降解;⑥生态覆盖系统;⑦垂直控制系统;⑧水平 控制系统。 ⑸联合修复:①物理化学-生物:淋洗-生物反应器联合修复;②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菌根菌剂联合修复。 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

安乡县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成效技术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规定(试行)》(环办土壤[2018]41号)以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技术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土壤[2017]1953号)文件要求,采取文件收集、现场调研等方式,对安乡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度建设、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情况、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情况等工作进行评估。 二、评估结论和意见建议 (一)评估结论 安乡县按照《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湖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出台《安乡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的县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了安丰乡4.9万亩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试点,制定了《安乡县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安乡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方法》,建立了安乡县土壤环境信息化平台。为规范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结合安乡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际,制定了《安乡县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制度》,安乡县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

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对照《土十条》考核要求,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农用地分类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强化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以安丰乡土壤详查试点为基础,及时开展整县土壤详查工作,加快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整县全覆盖。推进和强化农用地土壤分类管理,针对受污染耕地,制定安全利用以及治理与修复计划。 2、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一是继续推进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推进化肥农药负增长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畜禽养殖环境整治力度,开展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强化灌溉水水质监测。拓展土壤监测领域,开展灌溉水水质监测。 3、强化重点监管企业的环境监管。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列入重点监管企业名单企业落实污染减排措施、完善污染治理设施,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按要求对其用地进行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坚持“以新带老”,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坚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双控结合。三是及时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动态。对列入疑似污染地块名录的开展进一步的土壤环境调查,做好暂不利用污染地块的环境污染风险管控,对拟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按要求开展治理。 4、制定健全的协调机制,强化能力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有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制定各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完善管理机构配置,

二、土壤污染 1.土壤污染概述 (1)土壤污染的概念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对人类及动、植物有害的化学物质经人类活动进入土壤,其积累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是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过程 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输入、积累和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是两个相反而又同时进行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出于动态平衡状态。 人类的各种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包括施入土壤的肥料、农药),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和土壤质量的下降;或者土壤生态发声明显变异,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土壤酶活性的减小;同时,由于突然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从而引起大气、水体和生物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土壤污染有三大特点: ①隐蔽性和潜伏性 它对动物和人体的危害往往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或牧草,即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危害,人们往往身受其害而不知所害,不像大气、水体污染一杯人直接觉察。 ②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土壤一旦遭到破坏就极难恢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降解时间。 ③后果的严重性 然而土壤对污染物并非时被动的接受过程,它也有净化功能 2.土壤的自净作用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土壤修复技术及优缺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而且还可以通过径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恶化水文环境,并可能直接毒害植物或通过食物链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污染,其具体治理措施不完全相同,目前,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工程措施,物理化学方法,植物修复方法以及微生物修复方法。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深耕翻土用于轻度污染的土壤,而客土和换土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在这方面日本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工程措施是比较经典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它具有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 物理化学方法是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也是最为成熟工程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电动修复技术和电热修复技术等。 固化/稳定化技术是通过固态形式在物理上隔离污染物或者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从而降低污染物质的毒害程度。如通过施加水泥等固化土壤重金属的固化修复技术,或向土壤投入无机或有机改良剂,改变土壤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33304.8 (22)申请日 2019.02.22 (71)申请人 安徽新宇生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30051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 区兰州路728号21栋 (72)发明人 张友德 李苗苗 张艳 郝宗云  张军 朱巧玲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代理人 苏友娟 (51)Int.Cl. B09C 1/1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土壤信息选取微生物和 植物;S2:将待修复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 所述多个子区域首尾相连;S3:在所述多个子区域内 分别种植不同比例的微生物和植物,所述微生物 的种植比例为先上升后下降,所述植物的种植比 例为先下降后上升;S4:观测所述多个子区域的 土壤修复情况,选取修复效果最高的子区域中植 物和微生物比例为最佳比例,并将其余子区域内 的微生物和植物比例调整为所述最佳比例,本矿 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能够提高矿山土壤的修复 效果。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894470 A 2019.06.18 C N 10989447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894470 A 1.一种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土壤信息选取微生物和植物; S2:将待修复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所述多个子区域首尾相连; S3:在所述多个子区域内分别种植不同比例的微生物和植物,所述微生物的种植比例为先上升后下降,所述植物的种植比例为先下降后上升; S4:观测所述多个子区域的土壤修复情况,选取修复效果最高的子区域中植物和微生物比例为最佳比例,并将其余子区域内的微生物和植物比例调整为所述最佳比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肥料种植; 所述微生物肥料为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解磷菌肥料、解钾菌肥料、硅酸盐菌肥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种植方法为覆土种植,覆土厚度为5-1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所述覆土种植之前,还包括土壤预处理; 将待修复土壤翻整破碎并晾晒,翻整深度至15-25cm,破碎粒径至1-3cm,晾晒3-5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的种植方法包括堆土袋、挂网绿化、植生袋、植生盘中的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之后,还包括: 施肥; 向土壤中施加肥料,所述肥料包括农林废弃物和禽畜粪便。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矿山土壤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定期对植物进行收割和再种植。 2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一、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一)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制定详查总体方案和技术规定,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成果审核。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

农田土壤修复,看这一篇就够啦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是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保障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示意图 一、如何评价农田土壤污染?目前,农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评价指标,也有的采用土壤环境背景值的上限值来评价农田土壤污染情况。即:低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认为基本良好,农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环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明还没有污染,农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的,则表示受到污染。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数(实测值/二级标准值)法,进行农田土壤污染的分级评价:将土壤污染指数细分为1.0~2.0、2.0~3.0、大于3.0,分别定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补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次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在2017年5月环保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

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介绍,标准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计划出台。二、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哪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主要以原位修复技 术为主,其可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三大类型。示意图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转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时也包括动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有换土法、热处理法。换土法是将污染土壤通过深翻到土壤底层(深层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盖清洁土壤(客土法)、或将污染土壤挖走换上清洁土壤(换土法)将污染土壤与生态系统隔离;热处理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一些有机物和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如汞、砷等从土壤中解吸出来,或者进行热固定的一种方法。化学修复技术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通过吸附、氧化还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与土壤中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进行固定、解毒、分离提取的一种方法。三、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 术选择主要有三个原则:(1)可行性原则一是技术上可行,选用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农田土壤的治理效果比较好,能达到预期目标,能大面积实施和推广;二是经济上可行,治理成本不能太高,让农村、农户能够承受,便于推广,应尽量采用成熟度高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2)安全性原则尽可能选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学习心得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学习心得 专业学号 o幽谷蓝月o 1 前言 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壤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资源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土壤恢复计划,荷兰、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土壤污染的恢复研究和应用。在中国,由于工业生产规模和乡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受到工业三废和农用化学品的污染日趋严重,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污染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于全球目前的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和修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针对本学期的课程,关于土壤修复的部分我更加感兴趣,尤其是生物修复,于是我总结了一些内容并且查找了一些相关信息。 2 土壤修复技术分类 土壤修复技术按照修复场地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即对污染土壤就地处置或进行异地处理。按照技术类别可以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法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具体分类如下:

按修复场地:⑴原位修复:①蒸汽浸提;②生物通风;③原位化学淋洗;④热力学修复;⑤化学还原处理墙;⑥固化/稳定化;⑦电动力学修复;⑧原位微生物修复。 ⑵异位修复:①蒸汽浸提;②泥浆反应器;③土壤耕作法;④土壤堆腐;⑤焚烧法;⑥预制床;⑦化学淋洗。 按技术类别:⑴物理修复:①物理分离;②蒸汽浸提;③玻璃化;④热力学;⑤固化/稳定化;⑥冰冻;⑦电动力学。 ⑵化学修复:①化学淋洗;②溶剂浸提;③化学氧化;④化学还原;⑤土壤性能改良。 ⑶微生物修复:①生物通风;②泥浆反应器;③预制床。 ⑷生态工程修复(植物修复):①植物提取;②植物挥发;③植物固化;④植物降解;⑤植物根际圈生物降解;⑥生态覆盖系统;⑦垂直控制系统;⑧水平控制系统。 ⑸联合修复:①物理化学-生物:淋洗-生物反应器联合修复;②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菌根菌剂联合修复。 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广义的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 3.1微生物修复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化学、活动、地理、生物、方案、目录、指南、意见、情况、思路、环节、条件、动力、进展、成绩、空间、质量、模式、增长、行动、计划、监控、监测、运行、传统、地方、问题、系统、体制、机制、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密切配合、明确任务、有效、大力、密切、自主、深入、继续、充分、整体、尽快、平衡、合理、文明、公开、健康、快速、持续、加大、合作、配合、整顿、执行、召开、保持、提升、统一、发展、建设、细化、建立、制定 珠海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 (2017-2020年) (送审稿)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目录 一、背景与形势 0 (一)工作基础 0 (二)主要问题 (1) 二、总体要求 (4)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4) (二)规划范围与时段 (6) (三)规划目标与指标 (6) 三、主要任务 (7) (一)加强工业污染源头控制 (7) (二)大力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12) (三)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17) (四)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0) (五)重点工程 (22) 四、保障措施 (22)

一、背景与形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6〕145号)要求,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逐步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基础 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生态市创建、大气污染防治、总量减排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工作成效明显,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水平。近期全市开展的土壤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工作如下。 (1)统筹规划,认真实施 制订印发了《珠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珠海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珠环〔2014〕176号)、《珠海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珠府〔2017〕51号)和珠海市各区(功能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部门职责,将全市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具体分解到各区,逐级完成,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提供了保障。 (2)稳步推进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 编制完成《珠海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完成国家下达的336家重点行业企业空间位置遥感核实,核实补充我市1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园区的有关信息;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核查培训、点位现场核实和踏勘,全市布设约427个点位;启动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作,

第二章污染物控制技术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2) 土壤污染的定义 (2) 土壤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3) 土壤污染的特点 (5) 土壤污染的危害 (5) 土壤污染及治理 (6)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6) 土壤污染治理 (7) 修复技术 (9) 热力学修复 (9) 热解吸修复技术 (9) 焚烧法 (10) 土地填埋法 (10) 化学淋洗 (10) 堆肥法 (10) 植物修复 (10) 渗透反应墙 (10) 生物修复 (10)

6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 土壤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在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被称为土壤圈。土壤圈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 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 质和有机质,其中矿物质约占土壤固体总重量的90%以上,而有机质约占固体总重量的1%~10%。土壤液相是指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中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孔隙,因而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 土壤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土壤作为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二是土壤对 于外界进入的物质具有同化和代谢能力。由于土壤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人们肆意开发土壤资源,同时将土 地看作人类废物的垃圾场,而忽略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这种原因,人类面临着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和荒漠化以及土壤污染等诸多问题。其中,土壤污染的形势极为严峻。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土壤背景值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土过程的产物,地球上的不同区域,从岩石成分到地理环境和生 物群落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实质上它是各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函数。由于成土环境条件仍 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也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扩展,目前已难以找到绝对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因此,现在所获得的土壤背 景值也只能是尽可能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数值。 研究土壤背景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之后的组成、数量、形态和分布变 化,都需要与背景值比较才能加以分析和判断,所以土壤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 合评价的基本依据,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也是研究污染元素和化 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另外,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 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等方面,土壤环境背景值也 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土壤背景值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北京、南京、广州、重庆以 及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西南红黄壤等的土壤和农作物的背景值研究。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是针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而言的。它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编制指南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信息表 (2) 二、项目概述 (3) (一)项目背景 (3) (二)立项的必要性 (3) 三、实施方案编制依据 (4) 四、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问题识别 (5) (一)土壤污染问题识别 (5) (二)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 (5) 五、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 (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目标 (5) (二)土壤治理修复范围 (6) 六、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方案 (6) (一)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现状 (6) (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比选 (6) (三)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方案 (7) (四)质量控制 (8) 七、项目管理组织与实施 (9) (一)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 (9) (二)组织与进度安排 (9) (三)项目招标 (10) (四)项目监理 (10) 八、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 (10) (一)经费估算 (10) (二)经费使用计划 (11) (三)资金筹措 (11)

九、效益分析 (11) 十、项目风险分析 (11) (一)政策风险 (11) (二)技术风险 (12) (三)资金风险 (12) (四)项目管理风险 (12) 十一、编制附件、附图 (12) (一)附件 (12) (二)附图 (12)

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修改稿)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号)和环境保护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通知》(环发[2013]46号)的要求,各地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为指导各地编制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范《实施方案》的内容、格式与编制深度,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已被污染的耕地仍继续作为农用地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2015级园艺专业 学号:0151122842 指导教师:王玉芬 2016年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 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1.2 土壤污染的分类 土壤污染物有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4类。 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与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与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与工业垃圾等。 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与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与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与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2现今土壤状况 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扩大,使得工业三废、化学农药、不合理施用的化肥、有害的生物侵人土壤,并且不断积累,引起土壤结构、组成、功能的变化,降低土壤能力,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并在植物中累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并最终影响人类健康[1]。目前,我国土

此技术是充分研究和汲取当今较为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成果和理念,在现有客土喷播及高次团粒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引入土壤菌理论,集成创新形成的特别适应于矿山废弃地、高陡岩石边坡等特殊困难立地条件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该技术研制出具有高生物活性、高纤维、高团粒结构植物生长的土壤基材,植物不仅能在团粒保水剂的湿润以及客土、肥料支撑条件下迅速发芽,形成根系网,健康生长发育,还客服了目前土壤基材活性化不足,缺乏可持续肥力供给和植被容易退化的难题;特别是在无土岩石、沙化或生土基面,能够加速岩石风化--土壤化过程,模拟产生生土熟土化、熟土腐植化,增加土壤自身造肥功能,促进土壤基材中肥力的持续性释放,有利于保持土壤基材养分供给与消耗平衡,恢复岩石、土壤、微生物、植物四者之间的自然循环及平衡;降解污染物,净化土壤,解除重金属等污染对土壤的危害和对植物生长的胁迫作用,为植物提供适合的微生态生长环境,再造自然的土壤和植物循环体系,实现植物群落的可持续生长和发育,永不退化,促进特殊困难立地植被群落的可持续演替,在短期内形成期望的植物群落,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的目的和效果。 城市垃圾场大量垃圾填埋: 填埋场的废气、废液、水土流失、及边坡安全将对周围的居民、水体等产生很大的危害。技术流程:将垃圾场进行全场覆盖,同时修建专用外排管道,将场内积存的垃圾污水、渗滤液等输送至城市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场处理,彻底实现垃圾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全场设置雨污分流系统,大大减少污水量;然后根据业主要求和不同规划利用方向,采用活性团粒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植被建设,规划打造成林地、绿地、湖泊和大型生态公园等。 高陡岩石边坡生态修复: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编制大纲 (修订稿) 前言 编制背景、必要性、编制过程等。 一.规划区域基本概况 1.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文地质等;土地、水、能源、矿产等主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辖区面积、人口、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定位;耕地面积及分布、粮食产量等情况。 2.环境状况 水环境质量状况、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污染源现状与分布(排污企业、园区、污染地块、污染物储存或倾倒点等)等。 3.相关规划要点 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要点。二.土壤污染现状与存在问题 1.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 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农业、国土、环保等已有数据分析,初步弄清农用地污染情况与污染特征。 主要存在污染问题及可能风险分析。历史污染耕地、潜在污染耕地(重点污染源周边等)、风险分析

2.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 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国土、环保等已有数据分析,初步弄清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情况与污染特征。 主要存在污染问题及可能风险分析。历史污染地块(历史遗留工矿企业用地)、疑似污染地块(重点行业企业工矿用地、加油站、危废或有毒有害物储存点、重点尾矿库、大宗固废堆存场地、重点污染源及周边、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等)、风险分析。 3.林地及其它类型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 林地及其它类型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林地、未利用地、河道、滩涂等土壤(底泥)污染情况与污染特征。 主要存在污染问题及可能风险分析。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指标 指导思想: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逐步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有效控制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与健康风险,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努力推动“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建设。 基本原则:坚持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治理体系。 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建立健全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管理制度,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与健康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

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的对策分析 曲翠凤,王瑞勋,张晓燕 由于大规模农药的使用和工矿污水的排放,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我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世界银行的估计更高约为13%。 根据土壤类型开展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污染的治理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分析土壤、农产品和地下水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建立污染土壤档案;?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选择重金属污染类、农药类、有机类等典型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为国有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粮食生产持久的发展提供保障;?土壤污染的治理应当坚持使用与养护并重、治理与预防并重的原则,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对策实施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土壤污染的类别与评价 土壤污染主要包含有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污染、有机污染物等,这些污染不同程度的改变着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影响着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生态的平衡,削弱了土壤持久供肥保水的能力,造成农用土地贫瘠,制约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对人类毒害较大的汞、铅、镉、铬等重金属污染以及砷、硒、磷等有毒元素的逐步积累,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背景值所造成的污染。重金属作为一类危害很大的环境污染物,它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特点。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全球性的棘手问题。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的汞约1.5万吨,铜340万吨,铅500万吨,锰1500万吨,镍100万吨。据查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受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含量均超出 GB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除耕地之外,中国的工矿区、生活居住区、河道两边的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例如:对沈阳郊区的污灌农田土壤中全镉含量分析表明,镉含量范围为0.15~8.23m g/kg,均值为1.75m g/kg。用土壤背景值标准评价,平均镉污染指数为5 95,超过当地背景值水平8.39倍,表层土壤镉含量更高,污染更严重。 农药残留污染主要是由于长期使用无机磷、氯农药造成的,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用量居世界首位,每年达80~100多万吨。农药品种结构和使用不合理,致使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特别突出。一是在蔬菜、瓜果上使用高毒农药,食用后引起急性中毒事故。二是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限量(MRL值),长期食用引起慢性中毒。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因环境因素引发的癌症约占80%,其中有毒有机物(主要为农药)约占75%以上。 环境污染物中有机污染物占大多数,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物,其组成相当复杂。一是难于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具有生物积累性,如一些具有苯环结构的化合物等;二是含有难以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如包装物品或印刷品的残留物。这些有机废物相当多的是石油工业所制造的,在已知的700万余种有机物中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达10万种以上,并且每年增加2000种。其中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致病的有机污染物如石油烃类、多氯联苯(PCB s)、多环芳烃(P AH s)、含氯 24

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 土壤生物工程———边坡生态修复的新技术,土壤生物工程是一项建立在可靠的土壤工程基础上的生物工程,即采用存活植物及其他辅助材料来构筑各类边坡(山地斜坡、江河湖库堤岸、海岸坡岸等)结构,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境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利用植物稳定边坡的方法自古就有,近20年来又在欧美风靡一时,成为边坡稳定、侵蚀控制和生境修复的重要工程手段。 土壤生物工程的生态修复作用与效果,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现代土壤生物工程要求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实际的植物和土壤系统作出周密的考察和设计,利用植物对土壤结构的强化,对表层土壤颗粒运动的限制,以及对边坡生态系统的改善等作用,不仅能够稳定边坡和控制水土流失,还能确保边坡植被水平和垂直结构合理,生态系统演替有序和景观优美。同传统的工程技术相比,土壤生物工程的技术、生态、经济和美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土壤生物工程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工程技术,在工程实际中通常是两者联合使用、相互完善。 土壤生物工程的原理 与其他工程不同,土壤生物工程采用有生命力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结构的主体元素,把它们按一定的方式、方向和排列插扦、种植或掩埋在边坡的不同位置;在植物群落生长和建群过程中加固和稳定边坡,控制水土流失和实现生态修复。 众多研究表明:植物能降低土壤空隙的压力,吸收土壤水分;同时植物根系能提高土壤的剪切力,增强土体的黏附力,从而使土壤结构趋于坚固和稳定。边坡植物可以截留降雨,延滞径流,调节土壤湿度,减少风力对土壤表面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拦截、蒸发蒸腾和存储等方式来促进土壤水循环,促进土壤发育和表层活土的形成,调节近地面温度和湿度以促进植物生长,提供并改善多种生境,恢复边坡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 土壤生物工程要求使用大量的可以迅速生长新根的木本植物,最常用的木本灌木和乔木是:柳、杨类、山茱萸类、或其他当地物种。除了要求迅速生根之外,用于河道坡岸的植物,特别是在水位线附近的植物还必须有良好的耐水性能。土壤生物工程的种植技术比较简单,主要有3种形式: (1)单枝扦插:直接扦插能够成活并生长根系的乔灌木枝干(如柳枝条等)。其工程特点为工作量小,成本低,有广泛的适应性,经常与柴笼和灌丛垫联合使用。 (2)捆栽:也叫柴笼,将枝条捆扎成一束,通常按等高线水平浅埋入岸坡高水位以上的位置。其工程特点为施工简单,造型容易,多用于坡度较缓的边坡水土流失控制。柴笼生长成型后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3)层栽:也称灌丛垫,植物枝条的结构是交互成层或成排形状,枝条组成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