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

摘要

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监督方式。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公共权力的范围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国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反腐倡廉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社会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行政监督中的又一手段,对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分析,提出对舆论监督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完善舆论监督,促进行政管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1、舆论监督2、法制建设3、中立化4、社会保障5、新闻立法

目录

一、基本概念 (1)

(一)行政监督 (1)

(二)舆论监督 (1)

二、舆论监督的特性 (2)

(一)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 (2)

(二)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2)

(三)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 (2)

(四)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 (2)

(五)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 (3)

三、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一)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 4 (二)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5)

(三)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 (6)

(四)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 (6)

(五)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 (7)

四、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8)

(一)加强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8)

(二)提高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对对立性 (9)

(三)加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社会保障机制 (9)

(四)加强民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 (10)

(五)加强新闻立法 (11)

五、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一、基本概念

(一)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

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我国《辞海》中对监督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谓舆论监督是指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具体来讲是指公民或组织表达一种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的活动。我们平时所称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即舆论对立法、司法、行政这三方面的监督,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并且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评论。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舆论监督的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的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此无论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就舆论监督的本质和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

二、舆论监督的特性

舆论监督是迅速、有效、广泛的监督。和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由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舆论监督不同于一般职能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一)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

首先,与舆论监督相比,其他监督主体具有特定性,例如法律监督的主体只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都具有舆论监督权。其次,舆论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舆论监督的客体不仅限于违纪或违法、党内或党外或司法,而涉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

(二)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这是由新闻媒介和舆论本身的公开性决定的。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报道,舆论监督的内容、指向的对象都摆在公众的面前,以至于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其结果,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而其他的监督形式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纪检监督则通过固定的渠道和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其监督内容、结果,除了当事人,外界很少了解,这说明透明度不高。

(三)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

这是由舆论本身与新闻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形成舆论的都是些社会敏感话题,因而群众对此的反应很敏感,往往一触即发,产生共鸣,然而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需通过大众传媒的一个环节,就能广泛传播开来,自觉的形成有力量的舆论监督。而其他监督,例如通过信访渠道诉诸法纪监督,程序复杂,费时较长,延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四)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

这是由舆论监督的上面三个特性共同决定的。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直接处置权,也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种社会公开的道义的监督,在激起民愤后,掌握处置权的机关一般不敢轻易地包庇隐瞒,大事化了,小事化无,为此给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从而重视社会问题,并认真解决,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

(五)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

司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力的监督,但司法监督会留下死角。司法监督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周期比较高,往往办案的经费会随着案件的重大及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普通人无法承担的。相对而言,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也不需要花老百姓的钱,所以社会成本较低。

三、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都具有舆论监督权。在我国的政治组织体制中各个部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权利,随着这些权利在各个方面的广泛运用,产生了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国家宪法允许监督机构、社会大众与媒体对其进行合法的监督,但由于有些部门的权利过大,民众或者媒体根本不能如本身所设想的那样真正的对他的行为进行指责。实际上舆论监督不仅仅限于违纪与违法、党内或党外、财政与司法,而是涉及到监督客体的方方面面,大到贪污受贿小到个人品质,这些都在舆论监督的范围内。因此,国家应该多多倾听民众的声音,真正做到分权。

虽然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些保护舆论监督的政策和措施,但工作在一线的新闻媒体人员,特别是那些进行批评、揭露性报道的人员,仍然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打击报复。有一些新闻媒体人员报道相关事件后,有可能被一些政府领导通过一些手段进行报复而被降职和免职,有些在报道中就可能遭受一些受相关领导指使的人身攻击;这种事件在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中时有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报道者的勇气和积极性,从而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媒体记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使得很多媒体在政府等权力机构打压下,偏离报道的初衷,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据2004年4月15日《南方日报》报道,深圳当地的两名记者只因写了批评性报道,在同一天收到内容相同的恐吓信,称“将以百万元价格买记者的人头”;《京华时报》在一周前被打的记者仍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而更多的舆论监督报道被纷繁复杂而又不宜公开的原因扼杀……这是一份《焦点访谈》特殊的记录——在《焦点访谈》开播10周年之际,《焦点访谈》记者乘坐的采访车在河北被砸;在此一周前,采访报道非法采血的《焦点访谈》记者在广东被关了几个小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记者喻晓轩、摄像王守城在采访中,被当事人非法搜身、拘禁4小时;记者再军在广州经历了“惊险的绑架未遂”,事后,广州警方告诉他“你很侥幸,躲过一劫”;记者白河山、再军被人诬为“找按摩小姐嫖娼”,当调查组对此做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后,两位记者当场泪下。为此,《焦点访谈》领导一再提醒记者们“随时报告行踪,注意安全”。另外,动辄对新闻媒体的批评报道提起诉讼,这使得新闻媒体的压力不小,媒体舆论在实际舆论监督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外在的于自身的影响,虽然这也是运用法治,这也是政府机关或官员的一种权利,但传媒不是法官,其在社会功能上的定位只是一个怀疑者、事实传播者而非判案者,

它所需要的“根据”与判案所需要的“证据”不同,如果动辄因传媒批评非为绝对事实,而对传媒提起诉讼,无疑会阻止其发表,监督强势者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当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在种种的问题背后,从中央到地方到普通百姓在重视和保护舆论监督所做出的努力。10年前,当敬一丹听说“咱们电视台要办一个舆论监督节目,每天一次”时,她几乎难以置信。10年后,她说:“舆论监督的力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年很多禁区,现在都一点点被突破。”2003年,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央电视台,专门到《焦点访谈》听取了情况,敬一丹代表《焦点访谈》将内心的苦恼和盘托出。温总理鼓励她说,国务院有专人对舆论监督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督促解决。2003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时,敬一丹曾提出“优化舆论监督的环境”,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就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的理念。

(二)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正常的、有效的舆论监督依赖于宽松、民主的环境。我国在当前时期比较缺乏有效的民主环境。公民参与民主的途径少,民主言论自由权力不充分,没有充分表达的地方,不能正常公开的批评建议。民主为禁言,研究是禁区,立法跟不上,科学民主制度建立不起来。缺乏民主的意识。民主被代表的太多,民主的宣传教育跟不上,公民缺乏民主意识、民主知识、民主参政议政能力。公民不能依靠民主权力维护自身权益。对民主表现为麻木和盲从。舆论监督缺位现象明显,监督力度有待提高。我国大众传媒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监督过程中常常出现失语现象,对民众的“口头舆论”重视不够。有时民众对某一社会问题已经“议论纷纷”,媒体报道却很少谈及;或者虽有报道,但与民众对事件关注的角度、关心的程度以及对信息量的需求相差甚远,导致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与群众关心的议题产生错位。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制度设计具有浓厚的政策性特征。二是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与内容狭窄。三是信息公开的渠道少,手段落后,信息公开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四是信息公开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规范。目前推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开只对一些特定的政府信息进行了规定,且往往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全盘规划和部署。五是公民在获得政府信息的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机制。

与全球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公开性做的还不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设计行政监督制度时设计主体更多的是考虑政策性而不是实际上的作用或效果;二是监督的主体非常的广泛,而所能够监督的内容却很狭隘,很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的舆论根本得不到政府或社会的重视;三是监督缺乏

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在我国现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开监督往往只是对某些特定的政府组织或部门进行了规定,而且这些组织都各自为政,缺乏规划与部署;四是监督的公开渠道很少,方式也比较单一,问题解决后也不能真正的公开的公布于众,使得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

由于国家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大众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语”(即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现象,对民众口头的呼吁置之不理或缺少重视。有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媒体对群众已经“议论纷纷”的事情故意忽略,或在报道中提及的并非民众真正关心、关注的方面,导致媒体的重点与民众的重点产生错位。另一方面,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人总是将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个人与整个地区划等号,把舆论监督视为一种的威胁而对舆论监督者进行干预与阻挠,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阻止舆论的扩大。

(四)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

在我国只有一部分的监督者真正具有高素质或者高水平,而另一部分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则不高。有些个体监督者对大众媒体或个人所具有的监督权进行非正常的使用,以实现个人的私欲,如收受贿赂,骗取财产等;还有一些个体监督者则将其当成泄愤、鸣不平,甚至敲诈勒索的工具。另外,少数媒体会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即进行报道导致了其对事情出现真相的扭曲。另一方面,有些监督者经常采取事不关己就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即使真正参与其中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如暗访、偷拍等等,这些都是侵犯公民、团体、法人的正当权利的。更有甚者,直接取代执法部门的权利,对其监督对象进行非法的扣押与报复,或者采用流言等形式影响民众的心里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

我国虽然在近些年建立了一系列的有关舆论监督或者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但相比较社会实际的需求还是很少的,缺乏完整的体系,更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与权利。尽管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有很多措施支持舆论监督,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过于抽象,操作的难度也很大,同时这些制度本身又不够连贯同一,往往在制度之间就存在矛盾冲突,进行裁决时难以评定是非。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保障,监督者在实施正当的监督时人身与各方面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致使监督者不敢也不愿意形式监督权。

在实际生活中,舆论监督与政府行政中这种互动关系中还存在一个关系司法审判的

问题,司法审判机关在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独立于政府行政的机关,但在现行的体制下,法院在人财物等诸方面都依赖于同级政府,在涉及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的案件中,如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一味地严格依据法律,不惜开罪与他们,法院的正常运行乃至法院院长的官位还能坚持多久就成了问题,汉密尔顿有句名言:“就人类天性而言,对某人的生活有了控制权,等于其意志有控制权。”,而正是基于这种不独立,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案件,新闻媒体常常形成一种不利于司法审判的一种导向,一些案件法院没有判决结果前,这种舆论形成的所谓的“道德法庭”已有了自己的判决结果,一些政府部门基于这些于自己的压力与本辖区的稳定的考虑,常常对审判机关实施压力,而审判机关基于多方面的,很可能也同于这种舆论导向。而这是很不利于司法的审判,也不利于政府的行政。一些地区、部门、单位及其某些工作人员对舆论监督理解不够,重视不够,支持不够,配合不够,不仅不能为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方便,而且经常无正当理由拒绝记者采访,有的还滥用行政权力压制批评,干涉舆论监督。这些做法一方面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对实际工作和有关干部也有百害而无一利。问题就是问题,养痈成患,久拖不决,势必会积重难返,终将酿成大祸。还有的被监督对象为了达到“不要播出”的目的,对实行监督的人员如新闻媒体工作者进行贿赂,在《焦点访谈》,记者拒收、上缴2万元、3万元的事情并不鲜见。因此,舆论监督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往往被一些政府机构,官员或涉及的有关人员设置了很多障碍。有些政府官员,利用人民赋予他握在手中的国家行政权力,威逼利诱,有时甚至出现记者生命遭到威胁的情况,让行政舆论监督变味走样。一些政府机构在行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偏差,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过失的;有些政府官员为了自身的形象,也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往往对在自己的辖区内的重大事情实现消息封锁。如近年来,山西等地煤矿经常发生瓦斯爆炸或矿井塌陷事故,死伤惨重,但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所谓的政绩,伙同煤矿的主要负责人对事故经常不报或少报,从而使自己不负或减轻责任。所以要充分地发挥行政舆论监督的作用,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完善。

四、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在我国,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制、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正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以不断促进和改善我国的舆论监督的发展,以使舆论监督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一)加强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法制化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我国舆论监督机制方面的法律是弱项。“有法可依”,首先要立法完备,填补法律在行政舆论监督机制方面的空白。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因而没有切实的法律保障,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新闻媒体往往要承受各方面压力和阻力,新闻记者甚至还可能面临野蛮的暴力,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舆论监督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常规化制度性安排,属于民主监督体系。传统上对新闻的政策型管制应向法律规范型管制转变,而这种转变中起作用的就是新闻立法。因此,如果要加强和保障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必需制定出新闻法,而这也是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行使,有助于保证对政府行政的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我国经过很长时间都没有制定出这样的立法,实难说不为一种遗憾。作为单项法的《新闻法》和《舆论监督法》应尽快出台,使得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形成体系:从根本大法宪法到基本法如刑法、民法等,还有大量的单项法律、法规、立法司法解释等等,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利益。立法时不仅应保障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情况、表达意见的权利,突出授权性规范;同时还要保障新闻机构正当的采访权、报道权,公民个人批评和评论权,重视保障性法律的制定。当然,对于滥用自由的行为,如泄密、干涉公正司法审判、散布虚假广告和信息、从事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也要明确法律责任。这些立法是舆论监督、公众舆论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其次,有法必依。作为监督者要带头遵守法律,新闻媒体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使得新闻工作者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把握好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后要承担的责任;而另一方面,被监督者要保障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对报道的内容要认真对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第三,执法必严。法制的关键在执法,有法不执,不仅违法者没有受到应有处罚,而是法律丧失公正性,从而影响其权

威性和神圣性;此时还可利用舆论监督执法过程,保证法律执行。最后一点,违法必究。对于违法现象一定要追究其法律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规范充分体现统一性、确定性、强制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对对立性

马克思在担任《新莱茵报》主编的时候就指出:“只允许根据官方文件或者已经做出的法庭判决来进行揭露。如果是这样,那何必要报刊放马后炮,在已经宣判之后来揭露呢?”马克思认为舆论监督机制不应隶属于政府,不是官方的传话筒,而应有独立自主的地位,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中国,舆论监督之所以不敢监督,根本原因在于它内化于政治系统,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能站在中立的立场,而是受官方观点所摆布。舆论监督想要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要从舆论监督机构的经营权、财权、人事权等方面展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传媒机构可尝试走经营权自主这一步,大多数传媒机构开始实行管办分离。现代传媒不仅要从财权上独立于政府,还要由民众自由组建财权独立的民意表达机构。舆论活动是民众的活动,通过募捐、社会集资、股份等形式筹集舆论活动资金,与政府财政脱钩,使舆论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民众自利行为。只有这样舆论活动才能相对独立于政治系统;在人事上,改变长期以来不少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新闻媒体单位的负责人来自党政机关的惯例,舆论机关的负责人应由民众自己来决定,可以采取选举方式产生或由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任命,减少由党政机关来任命其负责人的做法。

(三)加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社会保障机制

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新闻记者作为公民的一员,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等人身权利也理所应当不受侵犯。最近刚刚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三章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舆论监督的重视,为新闻记者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舆论环境。现在,不少省市也相继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建立了媒介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机制,为媒介舆论监督法的立法积累了不少经验。广东省珠海市1999年在全国最早出台《珠海市新闻监督办法》,以支持本地媒介舆论监督;安徽省人大、省政府分别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定由政府法制机构和监察部门建立健全对曝光的违法行为进行追查,对干扰记者正常采访活动和正常舆论监督的行为要进行处理;浙江省也以党委文件的形式,对媒介和记者正常的舆论监督权利作出了保护性的规定。但是,全国性媒介舆论监督法的缺位,常常使媒介和记者在一些重大危机面前处于不利的地位。

诚然,一项专业法律的出台要经过反复的实践证明和千百次的理性论证。在地方性媒介舆论监督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实施的前提下,全国性媒介舆论监督法律的出台便有了可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参考,再加上学界的探讨,业界的呼吁,记协维权委的大力推动,一部代表理性和权威,致力于维护正常社会舆论秩序的法典——中国舆论监督法,在血与泪、爱与恨的呼唤中诞生。

(四)加强民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

我们认为舆论监督是需要一定的民主环境的。在传统的缺乏民主环境的社会中,真正意义或说近现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不可能的。统治者之所以重视舆论主要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归依,勉励社会成员勇于监督,社会成员被动地参与到监督行为中来,舆论监督事实上是统治者的一种自我觉醒,因而,这种监督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人治特征。现代意义的舆论监督是社会成员的主动行为,现代社会成员是公民而不是臣民,他们不是被奴役和被动的的而是积极主动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社会生活给以重视,这是他们的权利。为了维护这一权利,使舆论监督真正成为社会成员的自利的、主动行为,必须营造舆论监督的民主环境,这个环境至少得包括:主权在民、公民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被认可的公民的知情权。“主权在民”是指人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人,没有任何集团的权力超过人民的权力,它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至高的权力当然有监督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和任何集团(包括统治集团)的责任和权力,它是舆论监督成为必要和可能的前提。我国宪法确立了人民的主人地位,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确立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言论自由、新闻自由是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是实施舆论监督的基本条件。”当然,保障新闻自由的目的不是为了媒体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抗衡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所以,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营造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氛围。个人虽然拥有言论自由,但普通民众在强大的政治机构面前显得无知也无助,不了解基本情况,其参与监督必定大打折扣,因此,对公民的知情权保障有极大的意义,是公共舆论的任务和舆论监督的前提。保护公民的知情权须遵循4个原则:(1)公开情报原则:定期真实的公开,要有官方情报出版物,要建立出售情报出版物制度和查询检索制度;(2)同等获取的原则:政府文件资料属于公共财富,公众可用三种途径了解和获取政府文件:政府公报;政府登记;文件索引;(3)政府负举证责任原则:(4)司法救济原则。然而,应当注意在某些情况下,公开可能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信息的安全等,在强调政府文件公开的同时,也提出了免除公开的政府文件的范围,称为“被认可的知情权”。另外,行政舆论监督的民主环境还应该包括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因为,民主环境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利益

的多元化和多元利益的制衡带来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必将带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舆论监督的民主环境建构也必将成为可能或必然。

(五)加强新闻立法

目前,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新闻立法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因而,没有切实的法律保障,我国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不尽人意,媒体往往要求承受的方面压力和阻力,记者甚至还可能面临野蛮的暴力,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舆论监督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常规化制度性安排,是民主监督体系制度。传统上对新闻的政策型管制应向法律规范型管制转变,而这种转变中其作用的就是新闻立法。因而,如果要加强和保障舆论监督于政府行政中的作用,必需制定出新闻法,而这也是将舆论监督纳入法治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舆论监督自身的规范行使,有助于保证对政府行政的舆论监督权的有效行使。我国经过很长时间都没有制定出这样的立法,实难说不为一种遗憾。

在我国,媒体舆论监督尚无法可循,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新闻法》和《舆论监督法》应尽快出台,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应形成体系。将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立法时要突出授权性规范、保障性法律的制定,不仅要保障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情况、表达意见的权利,同事还要保障新闻机构正当的采访权、报道权、公民个人批评和评论权。为了便于这些权利的操作,还应该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对公共人物和事务的“无过错合理的怀疑权”,即公民可以对公共领域进行换衣但不负责举证责任,公共人物对这种怀疑应负无过错举证,这里不受相关名誉权的法规影响,以防止保护名誉权为由实则抵制舆论监督的现象发生。当然对于滥用自由的行为也要明确责任。这些事舆论监督、公众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根本前提。

五、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看出,由于制度上、法制上的漏洞和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等等因素,我国当前的行政舆论监督机制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缺陷。舆论监督作为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的作用,因为这是民众发出的声音,是真正实现民主的重要手段,我们期待舆论监督的能量能够进一步释放,真正促进行政管理的良性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从法制化、中立化、社会保障和民主化四个方面去健全行政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使我国的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参考文献

[1] 任毅真:《舆论监督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河南日报社,2007

[2] 叶战备金太军:《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 南京工业大学,2006

[3] 郭秀丽:《社会主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2004

[4] 姜小凌:《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经济与生科技,2008

[5] 张颖:《浅谈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

[6]李德志:《人事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3

[9]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篇一: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在我国,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 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政府的监督,而其中舆论监督是我国 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 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途径,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关键词行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舆论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行政管理科 学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不仅包括来自行政机关内部 的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的自我监督,也包括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政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等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 舆论监督是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 体的一种特殊职能,更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力和参政议政 的途径。 一、舆论监督的概述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 络等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现 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 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群 众的一项权利,也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形式。准确及时 的监督,可以抑恶扬善,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篇二:中国的监督体系

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监督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分两大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一、国家监督,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这类监督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法的效力,是中国法的监督体系的核心。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人大所进行的监督。它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形式有两种,即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 (1)法律上的监督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程 序对某项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宪法,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予以撤销,从而实现监督。在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地方性法规和地方其他决议、决定的实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工作监督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对 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行使撤销和罢免权,从而实现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开题报告】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员,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多地呈现出自由随性的特点,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宽容有余而严谨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地方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网络环境差,丧失监督职能,网络监督无法可依、监督效力不足,因此,改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让民意得到真实和充分的表达,人民能够间接地广泛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得到更加好地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网络监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其次,网络新媒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和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更能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第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可以加快政府机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改革创新。通过网络加强对干部作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1998年5月,因印尼排华动乱而引起了网上“黄丝带运动”是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随后的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就了人民网后来的“强国论坛”,并且促使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初具规模。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逐步发展。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网络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

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还有公民话语权意识的觉醒,今天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上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运用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作为基础的新媒体,通过其特点与功能造就的全新的可能性采取一系列媒体监督活动,来实现自身社会舆论监督的基本权利,进而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规则与结构形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这些人被称为“行动者”,而决定和制约今天行动者们舆论监督特点与方式的最直接因素,正是新媒体的媒介形态与功能特点。 新媒体舆论监督有“准、快、灵”的特点,有助于疏导社会负面情绪、有助于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助于有效地监督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民主。但其自身与生俱来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对其监管:加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与引导能力、完善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法律和规则、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规范网民言行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 关键词: 新媒体;舆论监督;网络民意参政;行动者话语权;

目录 摘要 (1) 目录 (3) 前言 (4) 一、新媒体以及舆论监督的概念 (5)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特点与功能 (6) (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 (6)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8) 三、新媒体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 (9) (一)新媒体的局限性 (9) (二)监督者的局限性 (11) 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2) ( 一) 完善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法律和规则 (13) ( 二)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并形成网络道德公约 (13) 结语 (14)

前言 由于媒体功能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越来越的的软领域开始到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的改变,其中最富有鲜明特征的就是新媒体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领域; 社会的现代化绝对不应该仅停留在经济建设领域,而应该是相对应的货真价实的实现言论的现代化、媒介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在这其中,言论的现代化是舆论监督通畅运行的表现形式,媒介的现代化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道路上的技术支持,至于人的现代化,则真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内涵。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观逐渐开始经历到以微博为明线,公民话语权意识觉醒为暗线索的一系列新媒体带来的变革,这其中涉及社会,触碰到体制,探底社会上交相错杂的许多条明线暗线,更关乎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 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们的属性与特点。与之前的“党八股”不同,新媒体平台上所使用的这种网络语言“更接地气,更聚民气,更解怨气,因此也就必然会更有人气”。 新媒体平台上面的语言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多元结构和雅俗共赏的平民化色彩;其次是舆论诉求出发点的纵横交错与涉及监督范围的无界定性;行动者们往往并不单纯是社会运行权力的监督者,还有可能在客观方面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权利运行与决策的参与者; 总的来说,要想真正把新媒体监督的功效发挥到最好,不仅要求行动者们"慧眼识珠",能够从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去伪存真,更离不开制度与法律的完善来规范新媒体的监督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既要监督主体把权利"做到位",又要监管部门将制度落实到位,用法律为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守好门"。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浅析

摘要: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声势逐渐增大。舆论监督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非常重视,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此外,相关法规法令的陆续出台为舆论监督工作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尽管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相对于人民的要求,相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民主进步而言,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将舆论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逐步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由乔云霞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对全国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状况、经验和问题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深入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中国舆论监督现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本文依据调查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舆论监督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和要求,特别是对加强舆论监督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新闻舆论监督水平。 关键词: 中国新闻、舆论监督 正文: 新的世纪,人们盼望着新的开始。但是,不管我们赋予新世纪多少异乎寻常的涵义,许许多多的历史重负也无法就此解脱,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执着地前行。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法律保障以及功能定位,就是这样一个跨越世纪的沉重话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失范、失衡、失序甚至失控。我们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且发展极其不平衡的“超级社会”,从“初级阶段”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释放出来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能量,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权钱交易、买官鬻爵、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巧取豪夺、杀人越货、假冒伪劣等等腐败与罪恶,就必定滋生蔓延,肆行无忌。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就没有现代化本身。而舆论监督以其公开透明的特性和迅捷广泛的传播影响力,成为现代的监督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闻舆论监督现状 2000年到2005年中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历程可概括为:顽强推进,步履维艰。由于逐渐深入的舆论监督触及到了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引起的反弹和抵抗也日益频繁和强硬。因此,围绕着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空前强烈,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改革进入更加艰难的攻坚阶段。 刚刚过去的五年,中国社会开展舆论监督的努力,可以从十个方面加以总结。 1 推动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制化,继续呼唤新闻立法 自从2000年年初的“两会”,再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天津召开的“新闻与法”研讨会,新闻界和社会各界这样的呼声贯穿始终。 近年来舆论监督出现良好势头,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阻力,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应尽早立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代表和委员们指出,开展舆论监督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新闻媒体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现象和各种歪风邪气,进行了公开揭露、批评和剖析,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引起了很大反响。代表和委员将舆论监督的现状概括为: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呼声很高,新闻媒体积极行动,舆论监督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他们认为,当前的舆论监督一是要坚持,二是要改进。建议形成行政性的法规或管理条例,规定在不违反国家安全、不违反相关准则的前提下,被监督者不能拒绝舆论监督;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做到事实准确,有利于推动实际工作。要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 ____________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姓名___________李______幸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本科 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045001200101___________省级电大_______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_____ 专业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____分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陈贵虎____________ 教学点 _______开放教育学院 __________ 目录 摘 要 ..................................................................... .. 1 1基本概 念 (1) 1.1行政监 督 (1) 1.2舆论监 督 ............................................................. 1 2舆 论监督的特 性 (1)

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 性 (2) 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 性 (2) 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 性 (2) 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 性 (2) 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 性 ................................................. 2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 达 (2) 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 障 (3) 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 待 (3) 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 性 (3) 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 面 ................................... 3 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 (4) 4.1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的氛围和环 境 (4)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提要]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形式。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对其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探讨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措施,借以推动我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舆论监督 随着新闻改革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媒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日趋清晰和自觉,其显著标志之一便是新闻媒体在运用新闻舆论的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方面有了更大的作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飞速发展是我国新闻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新闻媒体赢得党和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信任的根本原因。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及特征 舆论是指通过传播再现社会集合意识的、具有权威性或影响力的人民大众对事物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舆论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众人的议论、意见。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人们往往把新闻舆论简称为舆论,也就是狭义的舆论,亦即本文所称的舆论。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批评,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受到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考虑,这就是舆论监督。现代民主政治国家都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软监督,具有如下特点: 1、广泛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实施主体是媒体和媒体工作人员,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代表和反映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志和主张。任何公民,不分党派、宗教、信仰、职业、年龄、性别,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行使他的监督权。舆论监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2、公开性。媒体每天与千万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种监督的议程、立场、对立观点和所有细节都是公开的,相关的人与事一经报道披露,就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法掩饰和逃避。舆论监督虽然没有硬性的强制力,却有软性的影响力,可以直达人的心灵,所谓“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3、及时性。现代媒体的出版周期日益缩短,电子媒体几乎全天不间断播出,几小时前甚至几分钟前发生的事很快就能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而其他的监督形式则一般要经过一整套的既定程序,费时较长。 4、灵活性。无论是司法监督还是行政监督,采取的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遵循分级管理固然有组织严密、力量强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监督范围小、中间环节多的弱点,而舆论监督与这种自上而下的线性监督方式不同,

新闻舆论监督论文

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实行的监督。在舆论监督中, 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将被批评监督的人和事公之于众,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其形成一种代表民心民 意的社会压力。如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舆论监督增强了威力。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作用和 威力,是其它方式的监督所无法替代的。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各级各类媒体自身的努力,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工 作,无论在广度、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些突破和进展,并且涌现出了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为代表的一批在群众中有良好声誉和影响的,以开展新闻批评和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名牌栏 目和节目。而都市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它们所采取的形式更加 灵活,方法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在广大人民中的影响更为广泛。 虽然近些年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众也给予了不少积极的肯定,但从总体看,对于当前我 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状况,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依然不高,媒体自身也觉得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许 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 主要问题有: 1媒体失语缺位现象。 一些权力组织及个人无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和权利,常常以各种理由与借口,对正常和正当的 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他们或是拒绝接受采访,或是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或是干脆下“禁令”, 禁止采访报道等等,致使在需要舆论监督的时候,常常出现媒体“失语”和“缺位”的现象,使得群众听

不到媒体的声音,看不到媒体的作为。 2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现象。 一些被批评监督的单位和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还会采取暴力手段来阻拦和抗拒舆论监 督。近年来,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拘禁;摄影和摄像器材、设备被砸、被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社会 上的恶势力,甚至会用极端手段恐吓和报复记者,使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侵害。 2010.02.19新闻战线前沿关注 ------------------------------------------------------------------------------------加强新闻 舆论监的方法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愈正常愈充分,就愈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当前新闻舆论监督中,普遍存在题 材单调、信息不灵、媒体孤军奋战以致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刻不容缓,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取具有影响力的焦点题材 新闻舆论监督的题材是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问题的性质 各有千秋,有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有的是损害群众利益,有的是违反社会公 德等等,包罗万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所以选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首 先,要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国家、社会大局的关系。舆论监督报道,媒体也可以社会调查方式了解群众关 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召开研讨会等形式了解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请各级部门列出其关 心而又可以公开的难点问题,主动寻求舆论监督的焦点题目。响社会稳定、激化社会矛盾等等。其次,应 坚持典型性、普遍性的原则。舆论监督的题材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避免将猎奇、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追求卖点等不健康因素作为舆论监督的选题标准。在选题时,媒体可以社会调查方式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_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_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媒体舆论的反映和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并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在国内,网上舆论主要是通过下述两种手段实现的:论坛(BBS)和新闻跟帖。前一种又可以分为网站论坛(指各类网站设立的论坛)和论坛网站(只提供网友上贴帖子单一功能的网站)两类。因为它们可以迅速而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使民间舆论或民意得以展现。 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之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均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这种状况是前几年无法想象的。社会舆论若只是在街谈巷议中存在,力量是有限的,但要通过某种媒介集中表现出来,效果就会成倍放大。网上签名可以视为网上舆论的升级行动,近来我们已多次见到这种形式。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网上舆论对孙志刚一案的最终公正解决,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网上舆论的形成及其强度的提高,是与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网民数量增长、网站功能扩展成正比的。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时,网民数量很少,论坛数量也很少,尽管那时已陆续有了“水木清华”(国内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等著名论坛,为数不多的网友也能在此畅所欲言,表达各种声音,但尚未达到足以产生社会影响的地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网站开设的论坛越来越多,尤其是

1999年以后,众多新闻媒体网站甚至政府网站亦提供这一功能,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等,为网友表达意见提供了园地。目前,不论是网站论坛还是论坛网站,大都已形成针对不同网友兴趣需要的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规模。一些门户网站由于巨大的流量,还增添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的功能,当刊发一条新闻后,网友即可发表自己的看法,每当一个热点新闻发出后,跟帖评论可以很快达到数百页、上千页,即帖子总数可达到成千上万条。 网上论坛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新闻的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看到;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用“四面来风,八方来雨”来形容论坛的热闹景象或许最为贴切。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近年来有学者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网络论坛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论坛就是“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 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处于信息发送端的是有组织的专业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处于接受端的是庞大的不确定的受众。在大众传播史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诞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播变革,但这几次变革的主角都集中在传播者一端,受众只是被动地适应潮流。而网络传播集各种传播模式于一身,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因此,在网络传播变革中,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同等地位,参与网络传播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接受者,这就给社会舆论带来了变化。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实现的。大众传媒同时还为民众与政府,以及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在这里,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发挥民众参与功能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

舆论监督研究

舆论监督研究 内容摘要 摘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而最近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加大了力度,这也是涉及舆论监督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问题对策

Research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ynopsi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ocial supervision as our party and country six supervision system (i.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NPC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democracy,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st special of a form of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supervision usually has two cases, one is the news med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public opinion to supervise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public's use of the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It is the news media USES the uniqu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social affairs and all involved in the affair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e its op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public social life'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recently, the state has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which is also concer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Key word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Network supervis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特征及社会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特征及社会责任 梁晓茂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新闻宣传工作一贯强调,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同时又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加强舆论监督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法治氛围,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事实说明,通过舆论监督和对热点问题的引导,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各阶段的方针政策告诉群众,把困难和问题、前景和希望也告诉群众,把社会主义改革的前途、命运同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对社会和民众的影响,具有比政策和法律更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对增强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对弘扬时代正气、促进各项工作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 研究探讨新闻舆论监督的本质特征,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界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民主的必要环节,实行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进程。舆论监督制度应保证社会舆论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转化为行动措施。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权力组织的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对决策人物的监督包括对决策人物产生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的对象不包括公民隐私的范围。现代舆论监督权力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民主监督权利,它是对以权力大小和财产多寡分配监督权的否定。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公民享有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舆论监督源于舆论学和大众传播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党和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他工作人员、以及对社会事务实行监督。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健全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具有以下本质特征: 1、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有知情的权利,包括对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的知情权。 2、公民有知政、参政、议政的权力和能力。 3、公民依法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民主监督权。 4、公民对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以及社会事务有监督权。 5、舆论是政府存在的基础,党和政府重视和提倡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6、舆论是一种社会意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的重要职能。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居于舆论先导地位的新闻舆论,对于社会舆论既是新闻传媒的一种导向,又是受众心声的一种回应。一个时代的社会舆论,总是折射出那个时代新闻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广度和深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7、世界新闻史表明,任何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都离不开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植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这个最大的实际,就没有真正的新闻舆论监督可言。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署名 容摘要:当前我国行政部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环节较多,同时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使得行政权力使用较为广泛,而行政权力的滥用也随之出现,造成了行政部门腐败,在公众心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进行行政监督。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中的一种,舆论监督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行政监督权的平台。本文从舆论监督的含义、特点、意义出发,研究了舆论监督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普及的根源,进而分析了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存在的弊端,进而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了完善舆论监督的相关对策,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我国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舆论行政权力监督

目录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3) 二、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涵 (4) (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含义 (4) (二)舆论监督的特点 (4)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意义 (5)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作用及现状 (5)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 (5) 1.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5) 2.有利于促进廉洁行政 (6) 3.有利于建设法制政府 (6) (二)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成效现状 (7) 1.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7) 2.源头治腐力度不断加大 (7) 3. 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完善 (8)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端 (8) (一)舆论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8) (二)网络舆论声音不具有全民代表性 (9) (三)舆论监督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9) (四)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9) 四、完善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对策 (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