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署名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行政部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环节较多,同时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使得行政权力使用较为广泛,而行政权力的滥用也随之出现,造成了行政部门腐败,在公众心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进行行政监督。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中的一种,舆论监督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行政监督权的平台。本文从舆论监督的含义、特点、意义出发,研究了舆论监督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普及的根源,进而分析了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存在的弊端,进而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了完善舆论监督的相关对策,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我国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舆论行政权力监督

目录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二、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内涵 (2)

(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含义 (2)

(二)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意义 (3)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作用及现状 (4)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 (4)

1.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

2.有利于促进廉洁行政 (4)

3.有利于建设法制政府 (4)

(二)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成效现状 (5)

1.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5)

2.源头治腐力度不断加大 (5)

3. 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完善 (5)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端 (6)

(一)舆论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6)

(二)网络舆论声音不具有全民代表性 (6)

(三)舆论监督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6)

(四)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7)

四、完善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对策 (7)

(一)提高大众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自律原则 (7)

(二)加大舆论普及力度,与传统舆论监督互动 (7)

(三)增强网络媒体建设,提升舆论引导功能 (8)

(四)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舆论法律法规 (8)

五、结论 (8)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关及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依法腐败问题也随之而来,从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一大批“老虎”和“苍蝇”相继落马就可见一斑,如果不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依法腐败问题必将愈演愈烈。行政监督是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行政效率、推动廉政勤政、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我国自2015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复运动,在这一过程中,行政监督功不可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将协同向前推进,研究我国行政监督机制问题,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而且对于推动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参与到互联网应用中的人群数量日益增多,互联网应用也同时与行政监督相互结合,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行政监督的队伍中来,这就是当前我国认为的舆论监督。过去人们参与行政监督的方式仅仅局限在举报热线、求助媒体等方式,渠道较为单一,在舆论监管的出现,颠覆了过去传统的行政监督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微信等多个方式,将行政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行政腐败等现象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传播出去,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面光,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南京高价烟局长事件”、“河北我爸是李刚事件”、“陕西安监局长的表哥事件”以及近期发生的“陕西在京房姐事件”等堪称舆论监督的典范,这些事件如果在过去可能只能在当地引起关注,且维持时间较短,当事人可能会通过相关关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而经过舆论监督的扩散,这些事件势必引起社会及行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能够进行严肃处理。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其新特点和新功能,对促进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内涵

(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含义

行政监督,简单的说,行政监督就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从具体来说,国内外对行政监督的解释不尽相同,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解释认为,所谓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主体,对那些有义务执行、遵守有关行政法规、行政命令、行政指示、行政决定的组织、个人进行查看、掌握、了解其履职情况,并督促其更好的履行

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公民(主要是大众)借助舆论力量监督公权力的监督。通过广大公众利用媒体空间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实现监督。舆论主要由媒体上的论坛、微博以及跟帖等形式形成。网络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行政监督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推进了行政监督的快速反馈。

(二)舆论监督的特点

(1) 传播的自由性。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自由性同时也体现在了舆论监督上,当群众通过舆论监督渠道对发现的行政腐败或者权利滥用行为进行举报时,如果考虑到自身的安全而不愿意面对公众进行实名举报,那么,可以通过相关舆论监督论坛采取匿名举报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群众可以言论自由,畅所欲言,可以针对当前的行政管理现状给出自己的建议,而舆论监督平台也应当尊重群众的隐私,屏蔽其相关信息。

(2) 形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既指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途径的多样性,又指提供检举材料形式的多样性。大众可以上各种相关的门户网站、论坛和新闻网站来实行监督的权利,同时在递交检举材料时,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3) 参与的普遍性。参加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大众,而目前我国的大众就已经超过3亿人。过去传统的行政监督需要由专门的监督部门对行政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管,而一些权力滥用或者腐败行为在短期之内往往比较隐蔽,除了当事人之外,行政监督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信息,等发现行政权力滥用的时候,可能已经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而在当前的舆论监督平台上,只要是群众都可以参与行政监督,进行舆论监督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电话、新闻媒体等方式。

(4) 传递的及时性。当前舆论监督对于行政监督的手段和渠道是多样化的,各类不同的舆论监督渠道之间也是互补的,可以以快补慢,以面补点,多个渠道同时进行舆论监督,从而保证行政监督的快速有效,此外,群众参与的普遍性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源头,使得舆论监督信息的反馈更加快捷有效。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意义

(1) 行政监督中开展舆论监督的最根本出发点在于,为群众表达自己的行政建议提供便捷渠道,行政管理政策的实施必须以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贴近群众的生活,因此,舆论监督在实施过程中,目的在于实时倾听和反馈群众的心声,让群众反馈行政管理政策执行信息更加便捷,通过舆论监督,群众能够更好的反馈行政政策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反之更好的促进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本职工作。通过群众意见的快速反馈,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不断调整,最终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2)舆论监督为群众的信息了解、咨询和反馈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许多地区的政府都开通了电子政务平台,便于群众的电子问政,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多元化运用,使得群众了解国家事件和信息更为方便快捷。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作用及现状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机制,能够对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状态以及产生的作用、影响进行监督,发现和分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失误、错误,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特别是针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中的漏洞或薄弱环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提出建议,能够加强和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协助行政机关建立一个新的规章制度,发挥制度在规范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行政行为方面的强制性作用,促进行政管理活动更加高效。比如通过对行政机关开展经常性的行政监督,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他们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2.有利于促进廉洁行政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机制,是促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作风转变、改善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建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一支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人员队伍。特别是通过卓有成效的行政监督,惩治腐败分子,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对于促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廉洁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项规定”、反腐败工作等等都是我国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我国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廉洁行政,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震慑作用,因而行政监督工作对于促进廉洁行政十分重要。

3.有利于建设法制政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能够将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为引入到法制化轨道,使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下,对于建设法制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完善行政监督机制,能够通过独特的地位、身份对决策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监察,对行政效果不理想的决策提出修改或停止执行的建议;并对

已经造成的损失尽力挽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政府的权力体系,通过最优组合来实现既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又切实维护公平正义、更能够制衡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

(二)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成效现状

1.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舆论监督机制步入了健康化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党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颁布实施以来,舆论监督的开展为行政监督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源,为行政监督工作带来了更多便利,这也使得我国行政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得到了很大的收敛。据统计,随着我国舆论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加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竞争,据统计从1998年到2013年,我国发生了诸多行政腐败和权力滥用的案件,尽管查出了一批官员,但是仍然遗留了较多案件未能处理。而2015年初到现在,我国将舆论监督和行政处理双管齐下,揪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大老虎”,在这些反腐败过程中,舆论监督对于行政权力的监督功不可没,这之后,我国行政管理部门作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而且行政部门的不正之风也得到了极大的遏制。

2.源头治腐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国在舆论监督制度建设方式取得了重要成效,特别是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舆论监督的有效做法,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源头治腐力度,推动了我国舆论监督工作不断取得成效。比如我国针对行政监督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政府统一采购制度、行政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反腐败机制、把腐败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都体现出我国源头治腐力度的不断加大。比如,在市政工程领域的舆论监督,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将市政工程的招投标信息、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实时反馈在电子政务平台上,一方面便于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工程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得市政工程的运作信息更加透明公开,确保工程信息的公正,此外还开通了信息反馈通道,便于及时察觉市政工程实施中不足的环节,从而及时完善提高。

3. 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完善

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而言,要想达到廉政勤政、依法行政的目的,必须进一步展开行政监察工作,有效发挥行政监察职能。过去传统的行政监督和管理功能的实施是通过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考察和咨询,以及下级行政部门的回报工作进行获知的,因此,在行政监管方面,如果要开展行政权力滥用等方面时间的监察,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是异地监管监察的话,难度非常大,而舆论监督方式弥补了行政监督的这一短板,伴随着

舆论监督职能的日益完善,为行政监督提供了更多的辅助功能。比如,自从2003年8月15日长沙市出台了我国首部行政问责制《长沙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以来,推动了我国行政监督职能的不断创新。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端

(一)舆论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媒体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但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目前的技术手段很难识别信息的真伪,每个人对信息的了解程度不一样,结合自身的不同文化程度、经历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谣言,对于热点问题通常会被大加炒作,事件无法得到真实客观的呈现,这就为网络环境下的舆论监督的可信度带来质疑的声音。此外,网络社会中缺少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社会的阴暗面经常被无限放大,社会现象被扭曲甚至是夸大失真炒作,不仅违反了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为舆论监督带来了风险。舆论监管中,多数群众的出发点是好了,都是为了更好的督促政府进行行政管理,但是也不排除存在一些人处于个人私利或者其他目的,妄加论谈,甚至对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恶言诽谤,不仅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且容易误导行政监督的方向,为行政监督工作误导方向。

(二)网络舆论声音不具有全民代表性

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群众的观点只能代表他本人的观点,而不具备全面性,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同的群众对于同一行政管理事件的看法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这也给行政监督过程中的合理判断带来了困难。加之我国大众结构严重失衡,从地域结构来看,大众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城乡结构上看,城乡普及率差距依然十分显著,人口众多的农民利益还难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从年龄结构上看,大众年轻化现象明显,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

(三)舆论监督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当前是信息高度发展和快速传播的舆论时代,舆论监督的方式多样性,使得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接触信息量较多的社会时间,但是舆论监督过程都是自发产生的,同时带有了一定的盲目性,在网络上都是进行自由论谈的,一旦有人进行恶意中伤,后面群众盲目跟风的话,容易发酵成网络群体事件,为当事人带来很大的麻烦。一些话题这次成为了舆论焦点,那次却没有激起“波澜”;甚至当前有一些网络推手,为了让某些事件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对于事件本身会添油加醋,甚至是无中生有,虽然有可能在短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可能会扭曲他人价值观和相关评价,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舆论监督的

健康有序发展的。大众感兴趣的话题也有可能是谣言,一旦被人肉搜索,一些民众的正当权益就会遭受侵犯,严重影响舆论监督的效力。

(四)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在中国,舆论监督作为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只是大众的自发行为,没有相关部门的授权,也没有任何组织团体的支持,更缺少相关法律依据,在实施舆论监督的道路上仍困难重重。法律是我国许多行为规范准则能够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许多行为准则一旦失去的法律的监管,容易偏离其正常的轨道,舆论监督同样如此,公众对于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监督同样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否则,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推动和策划下容易迷失方向。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舆论监督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在事实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不发表具有攻击性或者煽动性语言的观点。许多地方官方新闻门户网站开设了民声专栏,倾听市民呼声,表达百姓心声,传播监督回声,真正实现了舆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四、完善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大众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自律原则

当前许多行业或者业务都依托互联网展开,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要想这个互联网平台能够健康有序的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公众应当本着公平公正和客观的心态去发表自身的舆论。大众素质的高低将决定舆论监督的文明程度以及监督效果。舆论监督需要依托大众的责任心和自律意识,强化大众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大众的舆论素质才能提高网络社会的公信力,从而杜绝网络虚假信息。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公民道德自律在推动公众言论的文明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文明对于网络服务商、网络编辑以及广大普通大众都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他们都应当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当前网络上的讨论经常是人们出个个人的主观看法,甚至是一些情绪的发泄,而并没有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广大大众要有自己的理性,能够分辨是非,不要跟风,把错误的舆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加大舆论普及力度,与传统舆论监督互动

我国目前的大众是3亿左右,网络媒体的受众范围仍然偏小,很多人还在通过传统媒体获得新闻信息。舆论监管失行政监管部门为群众开辟的一个言谈自由的渠道,可以就当前某一时间或制度畅所欲言,但是并不是鼓励恶意中伤,而应当客观评价。因此,政府部门要对舆论监督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监管,加大舆论普及的面和力度,将新型的多媒体舆论监督和传统的舆论监督相互结合,从而确保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一个公

正的舆论监管平台。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舆论监督只是舆论监督中的一种形式,舆论监督还可以借助其他多种方式进行行政监督,如通过多媒体方式如报纸、媒体等开展,虽然这类方式的舆论监督与网络平台下的舆论监督相比,传播速度没有那么快,且传播面没有那么广,但是对于行政管理监督过程中的报道却更加详细具体,且更加客观贴近事实。此外,通过新闻媒体人总结的舆论监督报道更加专业,这些都是网络平台下的舆论监督所欠缺的。因此,综合来说,网络平台和多媒体平台下的舆论监督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相互匹配,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舆论监督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提高。

(三)增强网络媒体建设,提升舆论引导功能

舆论监督往往都是通过某些现象或者事件所激发的,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评价,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许多舆论监督时间刚开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期的发展可能并不想初期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甚至是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政府或者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将舆论监督引导到对行政监督的轨道上来,可以考虑通过网络媒体建设的加强,提高对舆论监督观点的审核,通过网站上政策的宣传,让群众树立有效监督的意识。

从对舆论引导的功能和作用来看,加强政府网络建设有助于形成舆论的强势,有助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反映民情的主渠道,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通过提高政府网络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一体化的网络媒体管理体制,掌握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

(四)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舆论法律法规

只有加快信息时代网络立法,保护正当的舆论监督权,并建立问责制度以及公民舆论监督权遭受侵犯时权利救济途径,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让一些想借助网络实施不良图谋的大众望而却步,提高大众行使舆论监督的热情。此外,可以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舆论安全监管机构来负责指导、协调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的舆论安全监管工作,确保决策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增强监管工作的协调性。同时规范政府的行为,促使其积极地重视网络公民权,重视民间的呼声。

舆论监督同样必须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中得以延伸和遵守。我国有关部门也在探讨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法》。只有不断地从法律制度上进行完善,才能依法规范舆论监督,坚持走健康有效的舆论监督之路。

五、结论

在一个信息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多媒体工具的优越性见证了大众的伟大力量,从中也

能清晰地看到网络媒体交互性所带来的舆论力量和监督效力。舆论监督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反腐败领域中的运用,符合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假如没有这些大众,我们可能会对许多的社会丑恶现象视而不见,可能在许多问题上长期甚至永久地受到蒙蔽。舆论监督开辟了一条让老百姓宣泄情绪的渠道和表达诉求的途径,也成为发现腐败线索的渠道之一,但舆论监督的匿名性、随意性和娱乐性又时时提醒我们必须对它寄于理性期待和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 陈红蕾.《浅论媒体监督》.《民主与科学》.2013

[2] 闫玉霞.《论我国行政权力运行的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记者》.2015

[3] 伍晓阳.《接受媒体监督列入政府规定》. 《法制与社会》.2014

[4] 侯建.《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经济师》.2015

[5] 何晓男.《浅析行政舆论监督》.《管理世界》.2013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篇一: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在我国,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 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政府的监督,而其中舆论监督是我国 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 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途径,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关键词行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舆论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行政管理科 学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不仅包括来自行政机关内部 的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的自我监督,也包括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政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等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 舆论监督是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 体的一种特殊职能,更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力和参政议政 的途径。 一、舆论监督的概述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 络等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现 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 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群 众的一项权利,也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形式。准确及时 的监督,可以抑恶扬善,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篇二:中国的监督体系

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监督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分两大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一、国家监督,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这类监督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法的效力,是中国法的监督体系的核心。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人大所进行的监督。它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形式有两种,即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 (1)法律上的监督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程 序对某项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宪法,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予以撤销,从而实现监督。在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地方性法规和地方其他决议、决定的实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工作监督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对 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行使撤销和罢免权,从而实现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 ____________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姓名___________李______幸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本科 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045001200101___________省级电大_______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_____ 专业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____分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陈贵虎____________ 教学点 _______开放教育学院 __________ 目录 摘 要 ..................................................................... .. 1 1基本概 念 (1) 1.1行政监 督 (1) 1.2舆论监 督 ............................................................. 1 2舆 论监督的特 性 (1)

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 性 (2) 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 性 (2) 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 性 (2) 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 性 (2) 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 性 ................................................. 2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 达 (2) 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 障 (3) 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 待 (3) 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 性 (3) 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 面 ................................... 3 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 (4) 4.1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的氛围和环 境 (4)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 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 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署名 容摘要:当前我国行政部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环节较多,同时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使得行政权力使用较为广泛,而行政权力的滥用也随之出现,造成了行政部门腐败,在公众心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进行行政监督。舆论监督是行政监督中的一种,舆论监督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生活,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行使行政监督权的平台。本文从舆论监督的含义、特点、意义出发,研究了舆论监督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普及的根源,进而分析了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存在的弊端,进而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提出了完善舆论监督的相关对策,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我国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舆论行政权力监督

目录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3) 二、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涵 (4) (一)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含义 (4) (二)舆论监督的特点 (4)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意义 (5)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作用及现状 (5)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 (5) 1.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5) 2.有利于促进廉洁行政 (6) 3.有利于建设法制政府 (6) (二)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成效现状 (7) 1.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7) 2.源头治腐力度不断加大 (7) 3. 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完善 (8) 三、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存在的弊端 (8) (一)舆论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8) (二)网络舆论声音不具有全民代表性 (9) (三)舆论监督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9) (四)舆论监督缺乏相关法律依据 (9) 四、完善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对策 (10)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摘要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 而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意义问题出路 过去的2008年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从“许霆案”、“华南虎事件”落幕,再到“封口费”事件、“天价烟”事件等等,网络舆论监督正以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年”,①并且这种发展势头与热情至今不减。这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②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造成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平台。网民大多通过新闻跟帖、BBS论坛发贴或跟帖、个人博客或网上签名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迅速形成舆论合力,从而实现监督的目的。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应是民主进步的充分体现,因为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观点,并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受到关注。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规范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规范 张霆 [摘要]网络媒体的发达,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条开展舆论监督的便捷通道。在网络舆论监督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网络舆论暴力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需要具有正确的网络舆论态度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暴力;规范 网络媒体的存在,使得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即时的信息传播者,就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发表意见和评论,从而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网络媒体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瓶颈,显示出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和影响力。 在近几年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如宝马撞人案、妞妞事件、孙志刚事件,网络舆论监督都起到了非常有影响的作用。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独有的特性,使网络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这几年,网络舆论暴力渐渐凸现于公众的视野,因网络舆论暴力所导致的社会事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网络媒体要把社会相关部门的规范引导与网络管理者、网民的自我约束相结合,在法律的规制下形成良好的自律机制,最终规范网络舆论环境,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一、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 与传统媒体相比,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有特别的优势。 1. 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公众监督的色彩 按照法律,我国公民拥有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的权力。这项权力长期以来由新闻媒体替代。而我国传统媒体多担负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媒介监督往往带有一定的组织性质和行政色彩。加之传统媒体在新闻发表的程序上比较繁琐,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等环节都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进行舆论监督的成本很高。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民间性的特质。“互联网打破了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森严壁垒,在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成为潜在的新闻记者,当然更可能是隐性记者。”①所谓“全民皆记者”的说法,指的就是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发表言论。 2. 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 由于受信息发布技术和制度的局限,传统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往往很难做到和事件发展保持同步。在网络中,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发表评论和意见,几乎都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实现。网络信息的驻留特性,也使得人们根本不必担心会错过接受信息的时机。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与新闻事件的发展保持同步跟进状态,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此外,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机制使其无法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学校名称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姓名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 教育层次本科 入学时间2013 年9月 指导教师肖凌峰

论文提纲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一)法律监督系统 (二)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 (三)社会监督系统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 (一)舆论监督主体意识不强 (二)舆论间的法制建设滞后 (三)舆论监督组织结构不健全 三舆论监督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这些“、”都删掉)没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二)、新闻工作者欠缺职业道德素养 (三)、报道爆出后没有下文,官员利用某些手段阻止批判性的言论发表或对发表言论的媒体人经行打击报复(这句话做标题不合适的,重新提炼,简明扼要即可) (四)、各监督机构不能够协调配合 (五)、个人团体不能涉足媒体界 (六)、新闻媒体权利不明确

四加强舆论监督的对策 (一)、要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二)、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素质 (三)、加强追踪报道,健全舆论监督责任追究(四)、完善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五)、拓宽新闻媒体围 (六)、加快舆论监督立法进程 五总结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舆论监督作为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监督方式,在规公共权利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加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大幅增加,我国的舆论监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的同时,舆论监督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受到权利的干涉,舆论监督不受具体的法律保护,新闻媒体对舆论监督的滥用等等这些方面。本文对舆论监督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待舆论监督可以发展的更好。 关键词: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新闻媒体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所谓的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但较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中共十三大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舆论监督”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 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1。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与优越性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体与公众监督方式,借助互联网本身的优势,相比较其他传统舆论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1.监督方式更灵活。言论自由和对国家机关实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第一1兰绍江.论网络舆论监督[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 付若澜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 本文对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以二者的理论基础入手,再通过对比司法实践中的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来分析司法独立的价值。同时通过对我国司法现状的分析可得知舆论监督的作用力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的辩证分析,发现二者的冲突与矛盾,并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关于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问题有所帮助,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冲突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的舆论已成为现代人们司法监督的手段,“媒体审判”也因此而产生。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障司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也可以因为舆论过度干涉司法活动而导致司法不独立、司法不权威。如何合理地减少舆论对司法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和如何更好地保障司法独立,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司法独立的缘由与意义 (一)理论上司法权应当独立 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国家特定的专门机关

依法所享有的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并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权力。首先由“三权分立”理论①的原理就要求司法权应当独立,并且以独立 的司法权去制约行政权和立法权。司法权的中立性是起终局权威性的内在保证;而司法权的独立性是其终局权威性的外在保证。可知司法权要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必须是具有独立性的,老百姓信任的必须是不畏强权、能为他们声张正义的司法权,而不是带有浓厚官僚、腐败气息的司法权和司法机关。 其次,我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权的职责在于为市民社会的社会纠纷提供法律上的判断,此种判断本身就蕴含着声张社会正义和制约权力的性质,因此就社会层面上分析,司法权也应当独立,不应受到社会中各种外部势力的干涉,尤其是舆论的干涉。目前,社会中对司法权干涉最大的却是舆论,因为舆论总是被认为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群众的意愿,是具有极强的公信力的,所以才对司法判决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社会群众却仅仅是从道德情感判断,可能并不理性,所以也不绝对是正义的判断。因此对于司法判决,还是应当有司法机关独立判决,而社会舆论的监督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不可以干扰法官做出理性的判决,以免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司法机关的法官具有高度专业的 职业素养,更加懂得平衡道德和法律的冲突,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判决,因此司法机关在综合考量下独立做出的判决应当是最正当的判决。 ①此理论由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应当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而平衡的理论, 这也为宪政的实施提供了最有力的权力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