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然,这里说的是监督的重点,也是不可少的,其他内容的监督和监督社会一般事务。舆论监督必须从议政、知政、批评三个方面进行,为了实现舆论监督的重点目标。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舆论监督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都不一样,后三者都是以权力监督权力,是权力机关所作的监督.而舆论机关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它所作的监督不是权力监督,它不应该是权力机关,而是根据宪法为公民规定的出版自由的权利、言论、批评的权利及其他权利进行的监督。一个国家没有另外几种监督,只有舆论监督,或者另外几种监督力量很弱,那么它的监督机制是不健全的。但是如果没有舆论监督这个起码的形式,则就不可能进行其他几种监督或无法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提供的大量的情况、信息和各种意见,是其他几种监督赖以进行的条件。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行政权力它既是损害公众利益的力量,也是为公众服务的力量。是一种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控制社会的力量,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怎样使这种力量和权利有利于公众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呢?那就必须对它进行舆论监督。行政权力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使人们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媒体获得理解与交流,利用舆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促进自我进步; 另一方面是,使人们对政治、经济及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对行政权力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舆论监督是行政权力监督的重要形式,行政权力与舆论监督并不互相排斥,能够实现良险互动,他们有其共同的结合点,最终达到双赢目的。舆论监督是国家的民主政治窗口,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有利于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政治方面的弊端能够加以指正;其次,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对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中国新闻界有很强的“喉舌意识”,但进行舆论监督的意识却很薄弱。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新闻事业是进行宣传和教育人民的工具,是党的喉舌。仅仅两年以前,新闻界提起“舆论监督”总是用自我批评与批评来作代语,还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对于发达国家新闻界人士常常提及的新闻媒介是“第四种权力”等观点,认为这是做不到的,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而且根本不屑去做,毕竟是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这些年来,对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得很不够。一个记者如果没有这种优秀品质,怎么能期待他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和不公现象挺身而出进行揭露?所以今天的中国新闻界特别需要一批有正气有勇气的记者、编辑来推动舆论监督。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在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共产党组织有机关报,一些政府机构、团体、企业办的报纸也被称作机关报。这有政治因素,也有非政治的原因。既然称作机关报,办报者的目光往往盯在上面,难免成为上级权力机关的附属机构,把主要精力放

在保证来自权力中心的信息传播。这样的话,机关报难免有些居高临下,官气,受众和传播者往往不处在平等的位置上。以教育者自居。机关报要求它对上级权力人员和机关进行舆论监督,既然受命于上,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独立不受影响是办不到的,这就要求起到互相制约的舆论监督作用,形成一种多元化舆论环境。而元化的机关报体制则难以互相制约,也难以发出多种声音。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大众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语”(即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现象,由于国家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对民众口头的呼吁缺少重视或置之不理。民众参与也是舆论环境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舆论的质量,媒体对民众已经“议论纷纷”的事情故意忽略,有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导致民众的重点与媒体的重点产生错位,在报道中提及的并非民众真正关注、关心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上,主要是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的认识不清。他们对舆论监督是保护、鼓励,掌握公共权力,还是对于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进行打击、压制。同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业领导,缺少一定的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承受能力,缺乏接受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勇气和胸怀。其次,公众受到约束不敢讲真话,人们缺乏对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认识,缺乏坚持真理真信念。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从根本上说,媒介舆论监督活动这一权利是宪法赋予和保障的。权利基础来源于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人民的知情权,正是因为这一传统架构,使媒介的舆论监督活动依赖某些领导的个人权威,甚至依赖党政权力。长期以来,对各级领导出现的问题监督的少,对群众中出现的问题却监督的多;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的宣传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舆论监督的功能还需完善,行政权力特别是在具体的舆论监督工作中,对于违法党纪国法、滥用职权的行为监督的少,注重道德上的问题、一般问题更多一些。监督高层次的领导部门、领导机关的少之又少,监督基层工作的多,甚至没有;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对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效果。很难取信于人民群众。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舆论的监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缺少关于新闻媒体活动要有独立性的意见和观点,但缺少的是对于这种规定的实施。媒体在活动时就会考虑其领导机关的看法。媒体是被行政机关领导的,所以,要保证舆论监督的作用的得到发挥,保证能够顺利实施媒体的舆论监督,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媒体进行监督的机制。我们要重视舆论监督,就是要重视舆论监督对于民众的作用。在进行行政权力的监督时,我国或多或少的夹杂了人治,所以一些指导意见和观点得不到体现。因为舆论监督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表达,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在有些监督上新闻媒体还会关注领导的脸色,因此媒体监督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否则,人们就不能充分行使监督的权利了。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舆论监督需要在通畅的环境下进行传通,有些情况下一记者的批评报道还要向被批评者送审,所谓“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令人啼笑皆非。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希望记者不是“上山打虎的武松”,而是报知“春江水暖”的鸭子。为了阻止消息的传出,相关责任人令其缄口不言。对知情者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所以,舆论监督的真实性是受到质疑的。而我们首先就必须保证新闻

监督的真实性。要坚持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只有做到了监督的真实性,才能保证监督的顺利进行,监督的有效。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公民自觉的参政意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舆论监督来实现自身权力的实现。我们要让广大的民众能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行政权力的监督上来。继续扩大宣传作用。现实生活中,我国大多数人口还是没有足够的参政意识的,也就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的监督意识。中国公民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双方能够较好地抑制各自的内在弊病,是一种双向的适度的制衡关系,透过这种互动,使公民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与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得到符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平衡。特别是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的广大农村地区,广大民众还没有意识舆论监督的存在,因此也就不能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因此,要自觉地参与到行政权力的舆论中来动员广大的群众。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舆论监督能否发挥其作用,关键是各级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改革开放上来,从国家和党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反映和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抛弃种种偏见和杂念,不断接受和开展舆论监督的自觉性,目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关键仍是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开展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现实意义。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质量,坦率地支持和接受舆论监督,发挥其高效性。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加强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重要性的认识,让领导身体力行不断接受舆论监督。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舆论监督要想不受行政权力的千预,就要从舆论监督机构的人事权、经营权、财权方面独立起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应该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隐瞒腐败,最终只会阻碍经济发展,导致人民不满。在具体的行政权力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滥用权力,这些行为都是有损行政权力的实施的。失去地位的权力的监督,是一种有名无实的监督。在媒体履行其舆论监督职能进行调查采访时,任何单位、部门、个人都应密切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政府要主动和有损政府形象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因此,在实施有效的行政监督之前,政府必须摆好姿态,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所以改革时,在体制上要废除其原有的隶属关系,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被监督者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受到监督。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我国宪法明确确立了人民的地位,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需要一个民主的环境,以善治和提高行政效率为根本,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这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鼓励社会成员勇于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其说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公民权利文化不断提高等多重作用中形成的。舆论监督的民主环境之所以成为必要和可能。还不如说它是在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日趋完善的综合治理过程,这就需要人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抛弃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更多的用高尚文明观念指导人际关系并接受开放、民主、自由等现代化生活。优化舆论监督环境就是要建立一个民主的环境,而这种民主环境的建立,既要国家在相关的规定上、制度上、法律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的良好的环境,从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身的意识的提高。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近些年来,开展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是构建社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研究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保证。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要要求,舆论监督毕竟只是舆论的影响力,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性和制裁性,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舆论监督发挥其最大化作用,关键在于加强相应的回应机制,从而保证相关组织和行政执法机关在“第一时间”做出适当的回应。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需要开展行政权力舆论监督。而相应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该对其改正后的工作给以必要的信息反馈。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其他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就是保证舆论监督作用的最大化,而保证舆论监督作用的最大化则要在机制上给予保证。舆论监督的机制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所以,舆论监督机制是其他监督机制的重要补充。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政府信息公开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政府掌握约80%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国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信息公开包括立法活动公开、行政活动公开、司法活动公开等。政务信息公开,新闻媒介才能获知信息,并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合法性、政府公信力的有力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提升了民众参与政治的能力,从而推动政治文明的需要。政府机构是公民知情权的义务主体,而公民的知情权主要依靠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研究记者的采访权来实现。政府信息不公开容易给负向舆论留下空间,会导致民众的政治冷漠及政治不信任,也就使得政府决策脱离了民意基础。只有将信息公开,才有可能使政府真正成为阳光下的清洁廉政的政府,才有可能使人民完全监督政府。所以,政府信息公开还可以公开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具体事项,例如政策实施、政策制定、政策结果。政府信息公开不应该把它模式化和简单化。是多元化的,要注重政府信息公开在整个政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结论:相信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 利用舆论监督利器, 舆论监督的体系会

更加健全,完善立法, 改革传统的隶属关系,能在监督的各个环节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环节也都有了很好的改革, 特别是相关的立法工作正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当前舆论监督有待改善的地方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希望我国的民主的法治也在不断地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此来促进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发展壮大,我们坚信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新芝,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3.

[2]刘海涛,郑金雄,沈荣.中国新闻官司20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46.

[3]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3.

[4]展江.舆论监督紫皮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90.

[5]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5.

[6]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51.

[7]董秦.新闻舆论引导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2.

[8]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9]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舆情监测现状及解决办法

舆情监测现状及解决办法 什么是舆情?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目前互联网的广泛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网民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企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形成较大威胁。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提升企业舆情管理能力,推动企业的服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地。 实时:获得信息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 全面: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又因信息量大,致使很多重要信息可能被忽略。 准确: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的核心,而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目前舆情监测的困难很多,首先是手工监测的局限性。安排固定人手,24小时值班,不间断地浏览目标站点,并搜索目标关键词。这种手工监测的方式,是最初级的舆情监测方

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法制监督 篇一: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论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在我国,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 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政府的监督,而其中舆论监督是我国 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 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途径,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关键词行政法制监督;依法行政;舆论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行政管理科 学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不仅包括来自行政机关内部 的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的自我监督,也包括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政党、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及社会舆论等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 舆论监督是我国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 体的一种特殊职能,更是宪法赋予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力和参政议政 的途径。 一、舆论监督的概述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广播、网 络等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现 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 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群 众的一项权利,也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志的重要形式。准确及时 的监督,可以抑恶扬善,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篇二:中国的监督体系

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的监督体系,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监督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分两大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一、国家监督,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这类监督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法的效力,是中国法的监督体系的核心。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人大所进行的监督。它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形式有两种,即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 (1)法律上的监督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程 序对某项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宪法,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予以撤销,从而实现监督。在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地方性法规和地方其他决议、决定的实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工作监督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对 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行使撤销和罢免权,从而实现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之一,它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广义上理解是公民享有的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狭义上理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正在快速发展当中,在全民关注的反腐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四大提出加强以法治国理念,舆论监督今后在社会生活中将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但是存在的问题是,不断出现媒体报道不实的事件,误导大众特别是网民,造成舆论风波,对个人或者机构的恶劣影响难以消除。比如骆驼截肢事件,东北大妈撞外国小伙事件,再往前有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缝肛门事件等。这些事最初报道时,都像一个个炸弹掀起轩然大波,引起了公愤。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些报道全部都不属实,但是真相揭开太晚,比如缝肛门和郭美美,已经对个人和机构造成了严重损害,个人轻则损害名誉,重则掉丢工作,机构则损害公信力,其中红十字会就是典型的舆论受害者。 有真题如下: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之后,琼粤桂三省区数十万受灾群众在高温炎热、水电中断的情况下等待应急救助。而此时运往灾区的物资中,赫然出现了红十字会调拨的几千条棉被和夹克衫。对于“红会三伏天向台风灾区送棉被”这件事你怎么看? 题目看上去有一种暗示的味道,似乎在说红会三伏天送棉被是失职之举。但是作为考生来讲,回答不了解的热点问题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你对热点事件不了解不知情,然后望文生义,可能会受到误导而答错。 在这里先告诉大家这件事的实情,实际上海南地区虽然白天高温酷暑,但是它的昼夜温差很大,到了晚上就只有10度左右,10度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想想我们冬天屋里有暖气时大约是18度,感觉才不冷,如果只有10度的话,睡觉没有被子盖是受不了的。所以红十字会按照它多年救灾的经验,直接从广东调拨了一批棉被还有夹克衫过去,而且灾区在申请物资时,也包括了棉被。但是当这件事最初公布在网络上时,却被一些媒体和网民认作是乱作为,然后自然是大骂红十字会,各种冷嘲热讽。后来虽然红十字会做了澄清,陆续也有媒体深入灾区报道了真相,但是你不能保证所有影响都能得到消除。 所以,红十字会救灾三伏天送棉被,听上去似乎很不靠谱,但是经红会解释以及媒体调查后证实,灾区夜间湿冷,帐篷不足,确实需要棉被。整个事件是由网友和部分媒体主观臆断而掀起的舆论风波,虽然已经解释清楚,但是对红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余波未了。这是我国舆论监督领域的一桩典型事例,应该引起各方的反思。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开题报告】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依据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员,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多地呈现出自由随性的特点,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宽容有余而严谨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地方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网络环境差,丧失监督职能,网络监督无法可依、监督效力不足,因此,改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让民意得到真实和充分的表达,人民能够间接地广泛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得到更加好地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网络监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其次,网络新媒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和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更能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第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可以加快政府机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改革创新。通过网络加强对干部作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1998年5月,因印尼排华动乱而引起了网上“黄丝带运动”是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随后的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就了人民网后来的“强国论坛”,并且促使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初具规模。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逐步发展。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网络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 摘要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 而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以促进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意义问题出路 过去的2008年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而言意义非凡。从“许霆案”、“华南虎事件”落幕,再到“封口费”事件、“天价烟”事件等等,网络舆论监督正以其高效灵活的方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监督年”,①并且这种发展势头与热情至今不减。这既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使网络舆论监督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第一,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程度与水平,也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事件、个人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看法,产生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检查和评定的功效。”②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已经造成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平台。网民大多通过新闻跟帖、BBS论坛发贴或跟帖、个人博客或网上签名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迅速形成舆论合力,从而实现监督的目的。这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应是民主进步的充分体现,因为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观点,并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受到关注。 第二,网络舆论监督实现了社会公众作为监督主体的本位回归,并在具体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同名26059)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机制的完善 摘要 舆论监督指公众利用各种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它是一种软性的社会监督模式,是我国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前,舆论监督都是由传统媒体来承担的,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事业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地位也越发凸显,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舆论;机制;完善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被放大,两种效应之间形成博弈态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其影响力日益彰显,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成为网络媒体及网络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新问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舆论监督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题目 ____________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姓名___________李______幸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本科 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045001200101___________省级电大_______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_____ 专业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____分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陈贵虎____________ 教学点 _______开放教育学院 __________ 目录 摘 要 ..................................................................... .. 1 1基本概 念 (1) 1.1行政监 督 (1) 1.2舆论监 督 ............................................................. 1 2舆 论监督的特 性 (1)

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 性 (2) 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 性 (2) 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 性 (2) 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 性 (2) 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 性 ................................................. 2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 达 (2) 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 障 (3) 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 待 (3) 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 性 (3) 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 面 ................................... 3 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 (4) 4.1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的氛围和环 境 (4)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 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浅谈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

浅谈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 --以“李刚门”事件为例 摘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忽视。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探讨网络的便捷性以及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以期合理合法使用网络舆论监督,使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便捷性“李刚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 Abstract: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twork media,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As a new way of public opinion, the network can not be ignored. However,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China's Internet,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ake “Gang” incident for example, we explore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etwork and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of public opinion for a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use, so that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to maximize the 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Keywords: the convenience of the network LiGang Scandal network supervision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摘要 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 (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 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 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 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 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 (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 (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 (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 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 (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 (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 (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 (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 (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舆论监督, 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 而新闻媒介通常是公众实施舆论监督的喉舌和代表。这种监督渠道多样,是一种无形的、自在的精神性力量。它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的矛头既可以对下(监督社会各界,包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可以对上(监督政府),但其主要指向是各级权力部门和政府。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在行政监督领域和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逐步成为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种权力”。通过新闻媒介的快速报道、揭露、曝光、评论等形式,引起社会的警觉和关注,产生对行政管理机构的社会压力,从而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制约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舆论监督”这个词它应该是政治学名词,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很难找到。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人们,政治离不开监督,权力离不开制约。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导致腐败。离开监督,任何英明的领袖人物都可能蜕变为尴尬人物在历史上。离开监督的政治必然会是腐败的政治。西方人认为,如果不加强监督,加以制约,政府权力很大,它就可能干蠢事、干坏事。现代国家有了多种监督形式,为了对权力机关进行制衡和对公务人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如议会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等。任何社会团体、政党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监督机制。还有群众监督,群众是所有监督的参与者。但群众监督似乎算不上一种独立的监督形式。群众监督或诉诸法律,或诉诸舆论,或诉诸行政部门。 (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舆论监督既然是从对政治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制约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多种监督形式中的一种,那么其监督的重点自然是拥有权力的公务人员和权力机关。舆论监督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利用新闻媒介监督和批评各级公务人员的社会性的活动,评论政务、了解党务及一切公共事务。简言之,舆论监督的重点是监督权力,包括有权力监督政府、执政党的权力,乃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当

集团公司舆情监测必要性

集团公司建立舆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近来,中国企业舆情进入高发期。自媒体的卷入,以及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安司法机关、当事企业、媒体、大V和自媒体的回应,更是让舆论场热度不减。在社会舆论格局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社会舆论不仅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社会生活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企业形象、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8年二季度以来,鸿茅药酒事件、伊利事件都成为热点,皆涉及“跨省抓捕”而调查事实不同,结果可能不同。有法律专家指出,问题不在于“跨省”本身,公安部门异地办案只要程序合法正当,是合理合法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是我们看到恒久不变的舆情之锚。和鸿茅药酒事件相比,伊利事件更是显得一波三折,是自媒体造谣还是公权力滥用,是舆论监督还是扰乱社会舆论和社会秩序,随着时间水落石出。 具体到大型企业的舆情,与政务或一般企业的网络舆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大型企业舆情更具有显著特点。 大型企业舆情信息有其独特的载体。我们对近期中国大型企业上流传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十大谣言进行了分析,从发源地来看,七成传闻和谣言都发源于股吧、微博客等网络信息平台。比如巴菲特减持比亚迪、数家医药公司药品可抵抗超级细菌、太极系公司重组、华润置地董事总经理吴向东包养小三等谣言,均发源于论坛、股吧、微

博客等。当然,传统媒体在大型企业舆情传播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突出表现是在引导并放大网络舆论上;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财经类意见领袖和股评人往往也能对传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来看还是很有限的。 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舆情危机应对中,信息不透明,甚至出现对重大舆情瞒报、迟报和防范媒体的现象,往往错失危机处置最佳时机和应对时效,结果导致网上各种猜测和质疑满天飞。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新闻观念落后,缺乏媒体沟通能力,躲媒体、防记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只知拥堵、不知疏导,导致大量流言猜测四起,对形象带来巨大的伤害。 研究发现,集团公司面临的舆论压力表现为以下四点:首先,集团公司的舆情爆发力强,负面舆情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周转反复;其次,信息披露更严格,不仅受制于监管部门,更受限于集团公司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和千千万万用户的监督;第三,如果集团公司没有建立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导致在多数舆情声誉事件中被动应对;第四,从应对结果来看,很多集团公司舆情应对不够专业,多数采取沉默、矢口否认、转移话题的方式,使得舆论质疑不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山东贝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市场推出“火蓝大数据舆情智能分析平台”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智能分析平台对互联网上信息的梳理、挖掘、分析形成集团公司舆情的研究报告和各类产品,服务于资本市场各相关主体,抢占集团公司舆情监测与发布这一领域的制高点。通过提供专业严谨的舆情监测平台、舆情数据分析、

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完善对策

摘要: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实现的,是高科技和人民民主相结合的一种成果。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更充分地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对政府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批评和指正,是现代人民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途径。对现阶段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当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监督

目录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 二、当前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网络暴力问题突出 (三)网络监督主体虽然广泛但代表性尚不充分 三、健全网络监督舆论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 (二)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 (三)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大力开展网民素质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四、结语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一切被授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二是以法律制约权力;三是以监督制约权力。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重要部分,常常被人们称为“第四权”。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监督成为协调社会结构和化解冲突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监督公共权力有效运行和实施的有力工具。通过网络舆论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对于提高公民意识,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相关内容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发群众(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评价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监督国家相关的各项活动,揭露国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作为现代化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型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其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方法网络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来实现的。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二)网络媒体在行政监督中的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广 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扩大了传统的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具体表现有:(1)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价廉易得,平台广阔畅通,甚至是用之不竭的。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为广大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保障。(2)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客体是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监督范围。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的个人和组织,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道德现象,都能进行监督。由于网络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网民们可随意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批评、讨论和建议,从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民意表达的新通道。 2、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更高 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提升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发表意见更需要经过严格审查把关,有的还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因而传播的效率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非常快捷和便利。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这种传播在瞬间完成。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和推广,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还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现社会网络舆论监督的这个平台已经不仅仅限于民间自发创建的网站,其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网站设立的评论性栏目。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